浅析嘉绒藏族刺绣的分类与技法
试论藏族织绣的艺术特征
藏族织绣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藏区工艺美术对外展示、宣传、传播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现代化生产工具、理念和规模化的产出下,藏族织绣产品远销海内外,架起了藏区与其他地区交流的桥梁。
为了让人们加深对藏族织绣这一艺术种类的认知,需要系统地梳理和了解其艺术特征。
一、藏族织绣艺术概述藏族织绣艺术主要包括藏族编织和藏族刺绣两大艺术品种。
藏族编织是藏族人在高海拔地区为应对雪域高原寒冷气候,以高原动物毛发、皮革等为原材料,就地取材制作而成的。
过去受高原交通条件制约,在物流落后的情况下,藏族人就地取材、自给自足地编织生产,编织技术在藏区普及,是每个藏族家庭生存的必备技能。
在藏区,家家有一辆简易纺车、一柄纺锤,户户制作是很常见的现象。
藏族编织没有其他地区编织的复杂要求,即使是逐水草而牧的牧民也可随身携带工具,放牧、编织两不耽误。
也正是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催生了藏族编织无限的艺术发展空间。
纯洁高雅的大雪山、绿草如茵的大草原、湛蓝深邃的蓝天等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风光和多姿多彩的藏族文化风情,都融入了藏族编织艺术。
就藏族编织和刺绣艺术而言,虽都受到其他民族此类艺术的影响,并有所吸收与借鉴,但藏族织绣艺术秉持立足藏区条件、适应藏区环境、应用于藏民生活的原则。
今天,人们欣赏藏族织绣作品,能感受到藏民族豪爽、奔放的民族气质和古朴的艺术风格,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的气息扑面而来。
下面分析藏族织绣的艺术特征。
二、藏族编织的艺术特征藏族编织是藏族人劳动智慧的结晶,无数代藏族人在劳动与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凝结而成了今天的藏族编织艺术。
不论是过去就地取材,还是今天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纳新、材料上的更新,藏族编织的艺术特征仍在,名实相符没有改变。
1.藏族编织的造型特征点、线、面是构成造型艺术品的基本元素。
藏族编织也离不开点、线、面元素在造型上的基本特征。
藏族编织中方形、三角形、菱形、万字纹、十字纹、网纹、折线纹、横条彩纹、牡丹纹和蝴蝶纹等比较多,这些其实都是点、线、面三要素的相互组合、多样变化而成。
藏族刺绣课件ppt
服饰刺绣以精美细腻的图案为主,注 重色彩搭配和线条流畅。常见的图案 有花卉、动物、自然风光等,寓意吉 祥如意。
宗教刺绣主要用于制作佛教用品,如 经幡、唐卡等。其图案多与宗教信仰 相关,寓意着祈福和庇佑。
刺绣的材料与工具
藏族刺绣常用的材料有丝绸、棉布、麻布等,根据用途和效果的不同选择不同的 材料。
刺绣的工具主要包括针、线、剪刀、绷架等。针的种类和规格繁多,根据不同的 刺绣技巧和效果选择合适的针。线是刺绣的基本材料,要求质地优良、颜色丰富 。剪刀用于剪裁布料和修剪线头。绷架用于固定布料,保证刺绣的平整和均匀。
联系。
神灵与护法形象
刺绣中常出现各种神灵和护法形象 ,如大黑天、绿度母等,这些形象 传递着藏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敬与信 仰。
宗教故事与教义
刺绣作品经常描绘藏传佛教中的故 事和教义,如生死轮回、慈悲与救 赎等,通过视觉艺术表达对宗教的 理解和感悟。
民间故事与传说的体现
史诗《格萨尔王传》
寓言与哲理
刺绣中经常出现《格萨尔王传》中的 场景和人物,如格萨尔王、珠牡等, 这些形象承载着藏族人民的英雄崇拜 和历史记忆。
藏族刺绣常用的颜色有红、黄、绿、蓝、白等,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同时又 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使得刺绣作品既艳丽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刺绣针法
总结词
藏族刺绣的针法多样,每种针法 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详细描述
藏族刺绣常用的针法有平针、钩 针、挑针、长短针等,不同的针 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纹理和效果 ,使得刺绣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节庆服饰
在重要的节庆和仪式中,如雪顿节、 藏历新年等,人们会穿着绣有特定图 案的服饰来庆祝,这些图案寓意着吉 祥、祝福和祈愿。
04 藏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
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心得体会
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心得体会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学习和实践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是我对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的心得体会。
首先,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和纹样。
藏族民间刺绣工艺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主题,通过线条的交织和颜色的搭配,形成了独特的纹样。
这些纹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审美观念。
在学习刺绣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些纹样所吸引,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的制作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
刺绣的基本工具是针线,需要将线穿过织物的纤维,形成图案或花纹。
这个过程需要细心地控制针线的长度和力度,以及准确地插入织物的纤维中。
在学习刺绣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不断地调整手指的力度和针线的位置,才能够完成一个完美的刺绣作品。
这种细心和耐心的态度,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绣针的动作,也更加欣赏藏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再次,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创新。
刺绣工艺是一门需要长时间学习和实践的技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在学习刺绣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不断地尝试新的纹样和设计,以及探索刺绣工艺的新领域。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将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发展得更加繁荣和丰富。
最后,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的价值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通过学习和实践刺绣工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门技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独特魅力。
总之,甘南藏族民间刺绣工艺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绒绣的工艺、原料及其技术装备
绒绣的工艺、原料及其技术装备一、刺绣概述绒绣是用不同色彩的羊毛彩帷绒线在特制的网眼布上按照设计要求绣出成千上万个色点,组成一定画面或图案,用作某些日用品(手提包、粉盒、鞋面等)的表面装饰,通常是将绒绣片(半成品)销售给最终产品的生产厂家。
十字绣图案大全,但是,近代发展的以绒绣工艺制作的人物肖像、风景、静物以及仿名画、摄影等作品则是独立的艺术品,其中名家制作的精品尤为珍贵。
民国32年,绒绣艺人刘佩珍(1957年参加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室)首先运用绒绣拼色工艺创作人物肖像。
她在“高尔基”作品中,用了300多种彩帷绒色线表现了1000多种色彩,并解决了色彩过渡的难点。
这标志绒绣艺术欣赏品和绒绣日用工艺品开始分流。
之后,刘氏姐妹又共同绣制了“日本富士山”、“周总理像”、“巴黎铁塔”等绒绣艺术欣赏品,获得赞誉。
1953年,绒绣艺人高婉玉(1957年参加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室)在绣制“斯大林像”时,一改按稿计数刺绣的传统手法,创造按比例直接绣制的新方法,丰富了上海绒绣制作工艺。
1957年她在绣制“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夜景”时,采用人造丝绒表现灯光,取得了画面华灯灿烂的效果,突破了材料使用的局限性。
60年代,上海的绒绣艺术欣赏品制作工艺有了较大突破,绒绣艺人先后绣制出大型艺术作品“延安的火炬”、“六亿神州”和“万里长城”等100余幅,使上海绒绣艺术欣赏品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
1964年上海绒绣女工绣制的“毛主席在庐山”作品高3.2米、宽4.8米,当时采用2副绷架分开刺绣再连接成幅而不露痕迹,同时还创造了细针绣的混合绣法。
十字绣成品价格表,1966年,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绣制的大型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染出的彩帷绒色线有3000多种,是历来用线色最多的。
70年代初,上海绒绣借鉴中国传统手绣工艺,成功地绣制了双面绒绣。
针法上也有创新。
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室绒绣组艺人张梅君用粗、细网眼布镶嵌绣法绣制的日本名画“煌”和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获得成功。
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文化探析
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文化探析作者:樊珂 Fanke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是嘉绒藏族服饰当中重要的装饰之一,它以独特的形式、明亮的色彩、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嘉绒藏族的服饰艺术中独具一格。
本文从丹巴嘉绒藏族“头帕”的分类、艺术特征、源流、发展以及传承性等方面进行探析,通过对“头帕”色彩、纹样、民族特色等的探讨,以此加强我们对民族艺术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嘉绒藏族;头帕;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154-02丹巴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迁徙的走廊,地处藏汉民族的结合处,藏族、羌族、彝族、汉族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
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个支系,主要指居住在川西北高原的岷江上游西岸流域与大小众川一带的藏族居民。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族系源流,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宗教信仰和习俗文化的不同共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嘉绒服饰。
“头帕”即为嘉绒服饰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嘉绒藏族服饰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和文化的典型而又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头帕也称为“花帕子”,在丹巴县格什扎、巴旺等地区称作“巴热”,而在鱼通、大小金一带则称为“巴里”,是嘉绒藏族妇女的一种普遍穿戴习俗,但对藏族其它地区而言却是独一无二的头部装饰。
棉布帕有黑白两色,通常白色只有年轻姑娘或少妇戴。
平绒帕仅有黑色,一般在节日盛会或走亲访友时戴,可谓盛装之一。
其绣工精美,既美观又实用,既能遮阴,又能避寒,四季皆宜。
《四川通志》嘉庆(卷98)亦载,五屯(杂谷脑、乾堡寨、上盂董、下孟董、九子寨)“屯弁兵等服饰俱与内地相同”,妇女穿短衣长裙,发结细辫,头裹花帕,耳带大环,男务耕猎,女织麻布毪子。
头帕上的刺绣色彩鲜艳,构图简洁,图案精巧,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嘉绒藏族独有的审美观念,在嘉绒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刺绣艺术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刺绣艺术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也是西藏最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与藏族文化相融合,它不仅是藏传佛教信仰中心,也是传统艺术的宝库。
其中,藏族传统刺绣艺术独具特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一、刺绣的历史藏族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
在布达拉宫建造的过程中,刺绣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的装饰和服装等方面。
刺绣在藏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传递思想、宣扬宗教信仰的媒介。
二、刺绣的特点藏族传统刺绣以其绚丽多彩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受到世人的喜爱。
刺绣的图案主题多与佛教相关,如佛像、经文、梵文等,以及动植物、自然景观等。
刺绣采用丝线、金线、银线等不同材质和颜色,通过针线的编织锻造出精美的图案。
刺绣作品常常形成丰富多彩的画面,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三、刺绣的工艺藏族传统刺绣以其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刺绣师傅们将图案绘制在绸缎上,并根据图案的复杂程度和色彩的丰富度,选取适合的刺绣针和线材。
刺绣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过细心的计划和精确的操作。
刺绣师傅们熟练地运用各种刺绣技巧,如平绣、钉绣、绕线绣等,将线迹穿插于绸缎之上,形成了细腻而富有层次感的图案。
四、刺绣的意义藏族传统刺绣除了具有装饰美和艺术价值外,还有一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刺绣作为佛教的重要表达方式,在西藏的宫殿和寺庙等建筑中广泛运用,成为表达宗教信仰和佛教文化的媒介。
同时,刺绣也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形式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藏族传统刺绣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正面临一些困境。
随着现代科技和机械化工艺的发展,手工刺绣面临着被取代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些保护性的项目和机构涌现出来,致力于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以确保这一传统艺术能够延续下去。
四川嘉绒藏族家具装饰艺术研究
作者简 介:罗
8 2
毅 ,绵 阳师 范 学 院 美 术 与设 计 学 院副 教 授 。( 四 川 绵 阳 ,邮 编 :6 2 1 0 0 0 )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 双月刊 ・ 1 9 8 6年创刊)
2 0 1 5年 6月
的 法 器 、 佛 笼 等 这 些 的 装 饰 是 最 为 隆 重 的 。 佛 笼 采 用 的 是 彩 绘 和 镶 嵌 相 结 合 , 佛 完 供 奉 神 像 的
盒 格 会 装 镶 壶 门 券 口 板 , 在 面 板 上 还 会 用 一 些 花 草 给 予 装 饰 , 在 柱 子 上 透 雕 以 盘 绕 的 飞 龙 , 边 上 多 绘 一 些 莲 花 ,顶 上 还 有 类 似 建 筑 房 屋 的 屋 顶 装 饰 ;在 两 边 还 有 双 龙 捧 E t 、 龙 凤 呈 祥 、 金 鸡
Lu o Yi
【 A b s t r a c t 】T h e f u r n i t u r e o f R g y a l r o n g T i b e t a n s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p a r t o f R g y a l r o n g T i b e t a n c u l t u r e , r e f l e c —
藏 族 , 是 一 个 悠 久 的 民 族 , 自古 以 来 生 活 在 世 界 屋 脊 的 青 藏 高 原 上 。 藏 族 人 民 勤 劳 勇 敢 , 充 满 智 慧 , 有 惊 人 的 毅 力 和 顽 强 的 意 志 , 开 拓 、建 设 自 己 的 家 园 。 嘉 绒 藏 族 又 是 藏 族 的 一 个 分 支 ,
民间藏族工艺技术
民间藏族工艺技术藏族工艺技术作为中国民族工艺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工艺技术主要表现在纺织、刺绣、金银器、陶瓷器等方面。
纺织是藏族工艺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环。
藏袍被誉为“亚洲之美”,其是由经过精细纺织和染色的羊毛制成。
在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剪下优质的羊毛,并将其洗净后晾干。
然后,将羊毛分解成纤维,再通过纺纱机将纤维拉成线。
接下来,将线的染色工作进行,根据设计要求选取合适的颜色,将羊毛浸泡在染液中均匀上色。
最后,将染好的羊毛线进行织造,经过高超的织工,最终形成一件件精美的藏袍。
刺绣是藏族工艺技术中另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艺。
藏族刺绣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细致的工艺而闻名。
藏族刺绣的图案多样且繁复,常常以动物、花卉和吉祥物等为主题。
在刺绣过程中,手工艺人首先在织物上细心地画上图案。
然后,用丝线将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出来,绣工要求丝线的密度和绣针的大小精确无误,以保证刺绣图案的精美和工艺的完美。
金银器是藏族工艺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工艺品。
藏族人民喜爱金银饰品,他们用金银饰品表达吉祥和美好。
在制作金银器的过程中,首先要选取质地上乘的金银原料,然后精心设计并铸造出金银饰品的模型。
接下来,手工艺人需要将模型进行打磨和抛光,以保证饰品表面的光滑和细腻。
最后,通过复杂的镶嵌和刻饰工艺,金银器完美地展现出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陶瓷器是藏族工艺技术中一种重要的工艺品。
藏族陶瓷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以纯净的色泽、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在制作陶瓷器的过程中,手工艺人首先需要筛选出优质的黏土,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然后,将混合好的黏土放在纹胎上,通过精湛的手法将其捏成造型各异的陶器。
接下来,将捏好的陶器晾干后进行上釉,并放入窑中进行烧制。
经过数次烧制,最后陶瓷器呈现出美丽的外观和坚固的质地。
藏族工艺技术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承载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工艺技术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西藏百科;/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丹巴县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古朴动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民俗文化,构成了丹巴县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里也是开展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旅游的最佳去处。
一、嘉绒藏寨民居丹巴县的嘉绒藏寨民居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尤其以甲居、布料、中路、梭坡、巴底等地最为集中,特色也最为明显。
从远处看去,一个有几十户甚至百余户人家的村寨,外形美观、风格一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小溪以及银白色的雪山一起构成一幅神秘醉人的自然风景画。
藏寨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特别是当麦子成熟时,那金蓼色的田野、翡翠般的绿草树木相嵌合,加上那密林深处的藏寨民居,真是美不可言喻。
嘉绒藏寨在《后汉书》中即有记载,称之为“众依山居址,累石为室”。
嘉绒藏寨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的古老的片石砌墙技术,这种奇特的建筑技术和各种装饰,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
房屋建筑(亦称碉楼式寨房),为石木结构,系以家碉为脊修筑而成,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五层的。
房屋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锅庄室和储藏室,也有的设客厅;三、四层为厢房、经堂及客厅;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台。
楼梯也多采用颇具特色的圆木式梯,上下楼梯时特别讲究技巧。
二楼客厅内有用石料精心雕琢而成的三脚锅庄,其中一只脚的脊背上有一突起的小石窝,是人们用来祭祀的地方。
室内家具和内、外板墙上都绘有五颜六色的花卉与鸟兽图案,多数藏家在客厅地板上铺有藏式藏毯,让人感觉到华丽温馨和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
民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美观适用、宗教崇拜以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居所特色。
【优质文档】藏族民间刺绣简介-精选word文档 (2页)
【优质文档】藏族民间刺绣简介-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藏族民间刺绣简介藏族刺绣吸收唐卡的构图手法,又学习汉族刺绣的技艺,绣品讲究观赏价值,追求浅浮雕和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藏族刺绣装饰性极强,许多图案巧妙地组合成互相缠绕、互相纽套的和谐布局,反映出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性格。
藏族由于信仰藏传佛教,他们的刺绣多反映吉祥八宝、狮象瑞云等宗教内容,而且相当一部分刺绣直接为宗教服务。
刺绣知识讲堂(一)最古老的艺术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
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
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古代称“黹”、“针黹”。
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我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1X多年历史了。
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
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
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
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文化探析
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文化探析嘉绒藏族是居住在甘孜州丹巴、康定部分地区,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人,西藏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文化探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丹巴嘉绒藏族“头帕”文化探析嘉绒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古资料分析,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已能用线孔很小的骨针缝制衣服,并且有了骨梳及装饰品。
秦汉时期,这里已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畜牧和采集为辅的经济形式,麻布和兽皮是当时主要的服装原料,尽管麻线较粗,但已表明手工织物的存在。
史料记载:汉时的冉髋已成为这一地区较大的部落集团,“其人能作旄毡、班罽、青顿、毞毲、羊羧之属”。
这说明当地的土著夷人不仅能编织麻布、鞣制毛皮。
而且还能够制作各种毛类织物。
到隋唐时,在族源上与汉代冉駹一脉相承的嘉良“以皮为帽,形圆如钵……衣多毛毼皮裘,全剥牛脚皮为靴。
项系铁锁,手贯铁钏。
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
径三寸”。
这一段记载,从以帽为主体的头。
一、嘉绒藏族服饰的演变与发展嘉绒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古资料分析,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已能用线孔很小的骨针缝制衣服,并且有了骨梳及装饰品。
秦汉时期,这里已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畜牧和采集为辅的经济形式,麻布和兽皮是当时主要的服装原料,尽管麻线较粗,但已表明手工织物的存在。
史料记载:汉时的冉髋已成为这一地区较大的部落集团,“其人能作旄毡、班罽、青顿、毞毲、羊羧之属”。
这说明当地的土著夷人不仅能编织麻布、鞣制毛皮。
而且还能够制作各种毛类织物。
到隋唐时,在族源上与汉代冉駹一脉相承的嘉良“以皮为帽,形圆如钵……衣多毛毼皮裘,全剥牛脚皮为靴。
项系铁锁,手贯铁钏。
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
径三寸”。
这一段记载,从以帽为主体的头饰、服装材料以及身体的装饰多方面形象地描述了嘉良人的服饰习俗,虽未详言其制,但可以看出“裘褐”等的使用。
嘉绒藏族纺织、挑花刺绣工艺介绍
嘉绒藏族纺织、挑花刺绣工艺介绍嘉绒藏族纺织、挑花刺绣工艺介绍嘉绒藏族生活在高山峡谷、丛林地带,这里气候温暖,生产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兼营牧业。
历史上他们的服饰主料为毡子(用山羊毛搓绞成细线后用手工织成宽30cm,长3cm的衣料),然后剪裁缝制成毪子衣衫,捆扎彩线编织的花腰带,妇女们还要系桃花围裙,头戴手工刺绣的花头帕,脚穿绣花鞋。
过去嘉绒妇女农闲时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搓羊毛、织毪子上,一家老少的一套衣料几乎要耗去他们毕生的精力。
姑娘们从12岁起就要开始学织花腰带、挑花、刺绣等女工技艺,待到出嫁时,以谁织的花腰带纹彩丰富,手工精细,数量多而为荣,不仅如此,腰带还是定情之物和馈赠长辈的礼品。
挑花刺绣纺织等手工技艺在嘉绒藏族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嘉绒藏族日常生活中依赖性很强的物品。
藏族邦典与卡垫织造技艺“邦典”是农区、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邦典是羊毛织品,编织精密,美丽大方,色彩艳丽。
它的生产首先要将羊毛纺成线,再染色和刷毛,织成条状后再缝合成围裙。
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
农牧区妇女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城镇妇女则选择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调子。
邦典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调相配制,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为广大农牧区妇女所喜爱;细纹以纤细的相关色调组成娴雅温和的格调,为广大城市妇女所选用。
“卡垫”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它的原料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
“卡垫”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
卡垫用绵羊毛手工织成的毯子,一般宽2.5尺,长5尺,用于座卧处铺垫。
卡垫结构紧密,色彩艳丽,多以龙、凤、鹿、花草为图案,具有浓郁的藏族艺术风格,是最富盛誉的西藏手工艺品。
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泽当为传统产区,其中,江孜卡垫最为出名,被誉为“卡垫之乡”。
传统卡垫织机是一种斜靠在墙上操作的小型木制机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两根方型立身柱,上下梁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另有木楔,高度固定喙,固定喙上的支撑木等组成。
嘉绒藏绣公平贸易模式浅析
嘉绒藏绣公平贸易模式浅析随着精准扶贫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实,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呈现出多维发展的趋势。
公平贸易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可以将现代商业与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本文将从公平贸易的视角浅析嘉绒藏绣的发展模式,探讨用公平贸易的方式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可行性。
标签:嘉绒;藏绣;公平贸易公平贸易有别于传统的贸易,它为弱势生产者和消费市场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贸易伙伴关系。
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公平贸易的贸易方式在咖啡、香蕉、可可等行业有着很多成功运营的经验,国内的公平贸易的多在茶叶、少数民族手工制品等相关领域。
公平贸易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一种在谈判,透明化和尊重的基础上促进贸易合作的一种运动,目的在于改善小型生产者的地位,促使公共贸易更公平。
一、嘉绒藏绣概述嘉绒藏绣泛指在嘉绒藏区(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康定县部分地区,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藏民族传统服饰上的刺绣。
由于该地区处于“藏彝迁徙走廊”是连接中国古代东、西、南、北的重要枢纽地带和半月地带,这里居住着藏、汉、羌、回、满、彝等15个民族,多民族的融合聚居让这里的嘉绒藏族刺绣有别于藏族其他地区。
色彩上嘉绒藏绣采用黑底配以红、黄、绿、白色点缀或黑白为主配红、黄、绿色,色彩处理简约而经典,极具地域特色;绣法上嘉绒藏绣融合了藏、羌、汉、彝等民族的传统技法使嘉绒藏绣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艺术,是藏族文化的一种传承。
二、嘉绒藏绣发展的困局1.传承困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嘉绒藏绣目前和其他很多传统工艺一样,面临着现代化机器、电脑刺绣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机器化生产让手工嘉绒藏绣失去了现实价值和意义,出现传承难的情况。
据笔者对嘉绒藏区核心区域甘孜州丹巴县的调查,目前掌握传统刺绣技艺的40岁以下女性不到100人,其中30岁以下的嘉绒藏族后代大概只有3%。
藏式刺绣亲手体验西藏传统手工艺
藏式刺绣亲手体验西藏传统手工艺在西藏的传统手工艺中,藏式刺绣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技艺。
这种技艺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刺绣技巧,广受人们的喜爱。
如果你想亲手体验西藏传统手工艺,那么我将为你介绍一下藏式刺绣的过程和技巧。
藏式刺绣的材料主要包括刺绣针、刺绣线、布料和图案设计。
刺绣针是这门技艺中最重要的工具,它们分为针尖和针柄两部分。
刺绣线通常选用丝绸或棉线,颜色鲜艳,质感柔软。
布料的选择取决于刺绣的用途和风格,常见的有棉布和丝绸等。
图案设计是刺绣的灵魂,它体现了藏式刺绣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首先,为了进行藏式刺绣,我们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刺绣材料,并准备图纸和设计图案。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根据个人创意设计图案。
在准备过程中,需要注意图案的大小和形状是否适合刺绣。
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刺绣。
首先,将图纸固定在布料上,可以使用钉子或胶水将其固定。
然后,将刺绣针插入刺绣线,将其穿过布料的正反两面,形成线迹。
在刺绣时,需要注意针的插入深浅和线迹的长度,以保证刺绣的质量和美观度。
刺绣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
如果遇到较复杂的图案,可以先用铅笔在布料上勾勒出轮廓线,再进行刺绣。
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刺绣的位置和形状。
刺绣完成后,要进行收尾工作。
将线尾纳入布料内,使用针脚固定,避免线头松动或脱落。
若有需要,还可以在刺绣的周围加以装饰,以突出刺绣的效果和美感。
藏式刺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其细腻的线迹、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西藏地区的文化与传统。
刺绣作品往往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西藏地区的独特魅力。
通过亲手体验藏式刺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藏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乐趣和艺术之美。
同时,刺绣的过程也是一种放松和冥想的方式,能够带给人们一份宁静和平和的心境。
总结起来,藏式刺绣是西藏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西藏地区的文化和民族特色,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藏绣的简易教程
藏绣藏绣即藏族刺绣,它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刺绣派别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是雪域藏区农耕文化和藏传佛教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藏族传统文化艺术。
究其根源,藏绣属于唐卡的一种,是唐卡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发展。
唐卡是公元9世纪前后,在壁画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成为了宗教文化的艺术精品。
随着孕育、演变和发展,内容不断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历算、医学等藏族文化发展的画面;品种日见增多,从壁画唐卡提升到彩绘唐卡和印刷唐卡,后又发展到刺绣唐卡、堆绣唐卡、珍珠唐卡等。
在很多藏族农业区,藏族妇女把发辫套、服装领边、鞋帽等上的装饰品逐步从沉重的金银、珊瑚等改变成美观、轻便的刺绣品,以便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
藏绣是先用线条画出图案轮廓,再用丝线一针一针细绣人物面目和花卉等,其作品的质感、色彩都呈现极佳状态,与彩绘、堆绣等唐卡相比,做工细致,花纹精湛,色彩绚丽,储藏长久,别具一格。
但刺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由于手工过细入微、丝源严重短缺、传男不传女等原因,到了民国初期,刺绣唐卡一度失传,被人们遗忘。
21世纪初,随着社会公众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热情,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刺绣艺术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沉默沧桑了二百多年的藏绣开始复兴,进入了抢救和保护唐卡艺术新的发展时期。
藏绣在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刻意追求构图、题材、色彩、针法各方面的新技巧。
以“抽、拉、勾”为针法,以线细针密、色彩斑斓、直观生动为特点,彰显其异曲同工之美。
藏绣的制作工艺流程:第一道:选图。
由画师在用框子绷紧的布面上的线条出所选图案轮廓;第二道:选材。
由位置调配工艺师按画师的指点要求搭配色彩;第三道:绣制。
由刺绣工们以“抽、拉、勾”为针法,以线细针密、色彩斑斓、直观生动为特点,彰显其异曲同工之美。
第四道:装裱。
由画师再次进行装裱装帖和润色,使而达到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搂分明,色彩典雅。
藏族刺绣步骤
藏族刺绣步骤藏族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介绍藏族刺绣的步骤,以帮助大家了解这一美丽的手工艺术。
一、准备工作1. 准备好所需的刺绣工具和材料,包括绣针、刺绣布、刺绣线等。
2. 根据需要设计好刺绣图案,并将图案转移到刺绣布上。
二、固定刺绣布1. 将刺绣布固定在绣花架上,确保布料平整。
2. 使用绣花架上的调节装置,调整刺绣布的紧度,使其适合刺绣的需要。
三、刺绣线的选择1. 根据刺绣图案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刺绣线。
2. 刺绣线的颜色和厚度应与刺绣图案相匹配,以保证刺绣效果的美观。
四、绣法选择根据刺绣图案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绣法进行刺绣。
五、开始刺绣1. 将绣花针穿过刺绣布的正面,然后从背面穿出。
2. 根据刺绣图案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刺绣动作,如平针、上下针、勾针等。
3. 注意保持刺绣线的紧度和稳定性,避免线头松动或脱落。
六、细节处理1. 刺绣完成后,对细节部分进行仔细的处理,如填充、描边等。
2. 使用不同颜色和厚度的刺绣线,突出细节部分的效果。
七、修饰和装饰1. 根据需要,可以在刺绣图案的周围加上装饰线条,增加整体效果。
2. 可以使用珠子、钉子等装饰品,为刺绣作品增添个性和美感。
八、完成刺绣作品1. 绣完整个刺绣图案后,检查是否有缺漏或错误。
2. 做好最后的修整和整理工作,确保刺绣作品的整洁和美观。
九、保养和保存1. 将刺绣作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2. 定期清洗和保养刺绣作品,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藏族刺绣是一门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手工艺术,通过以上步骤的细致操作,可以创作出精美的刺绣作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藏族刺绣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欣赏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纹样在现代室内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纹样在现代室内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
史海磊;李英
【期刊名称】《工业设计》
【年(卷),期】2022()11
【摘要】嘉绒藏族传统服饰因其独特的织绣工艺和装饰特征而被誉为民间工艺中的珍品。
文章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及查阅文献对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纹样进行了解;其次提取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纹样,对其进行创新设计;最后,将再设计的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纹样应用到现代纺织品设计实践中。
将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纹样创新地运用到现代室内纺织品设计中,是对嘉绒藏族传统纹样年轻化、时尚化的一种尝试,同时也为现代室内纺织品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史海磊;李英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05.11
【相关文献】
1.嘉绒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纹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嘉绒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纹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壮族传统服饰装饰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藏族传统纹样在服饰印花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5.室内纺织品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研究
——评《现代室内纺织品艺术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嘉绒藏族刺绣的分类与技法嘉绒藏族作为一个主要与汉族、羌族毗邻、文化艺术联结非常紧密的民族,在其刺绣艺术的形成、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相互交流渗透,并深受蜀绣、绣的影响,它们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
但又独具特色,本文着重对嘉绒藏族刺绣的种类和技法进行介绍,以便为喜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一种借鉴。
标签:嘉绒藏族刺绣分类技法顾名思义,刺绣就是以针引线而绣制的过程,我国的传统刺绣常以绣针引五彩丝线,以合符地域环境、民族审美和生产生活需要为绣制法则,在各种绣面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
在我国,无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都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内涵独特的刺绣品种,且技法丰富,形式多样。
羌族刺绣伴随着汶川“5.12”特大地震而蜚声海内外,嘉绒藏族作为一个与羌族毗邻、文化艺术联结非常紧密的民族,其刺绣艺术毫不逊色于羌族刺绣。
本文着重对嘉绒藏族刺绣的种类和技法进行介绍,以便为喜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一种借鉴。
一、关于嘉绒藏族“嘉绒”在藏语里面有农耕之意,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以农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藏族,以区别与以牧业为主的藏族。
现在,它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族群概念。
从地域角度上讲,嘉绒藏区主要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成都平原结合地带以及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即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地区和成都市的都江堰、邛崃、宝兴、天全、石棉、汉源、泸定、康定、雅江、道孚、炉霍、丹巴、金川、小金、壤塘、马尔康、红原、理县、汶川、黑水等二十个县市的全部、大部和一小部分地区。
嘉绒藏族历史悠久,在《史记》《后汉书·冉耽夷传》《隋书·附国传》等历史文献中均记载有嘉绒藏族的社会经济状况。
马长寿先生在1944年的《嘉戎民族社会史》中明确提出了今天我们常用的“嘉绒”一词及其族别文化、语言和民俗等辨别标准。
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独具特色的分支,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文化背景上的宗教、语言、建筑、艺术、婚姻习俗诸方面独居特色。
二、嘉绒藏族刺绣的分类嘉绒藏族主要生活在川西北高原,与汶川、理县、茂县的族毗邻,与成都平原的汉族交往也非常密切,在其刺绣艺术的形成、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相互交流渗透。
因此,嘉绒藏族刺绣深受蜀绣、绣的影响,它们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
嘉绒藏族刺绣在民间大致将其分为两个大类,第一个大类是挑花类,第二个大类是刺绣类。
挑花类有十字挑花(又名“十字绣”)和撇花两种针法。
刺绣类有平针绣、包经绣、辫针绣、纽绣、钩绣、齐针绣、堆贴绣、盘金绣、插针绣、打籽绣、拉锁子绣、掺针绣等。
嘉绒藏族的刺绣从材质使用方面来看,常见的有平针绣、堆贴绣、盘金绣以及平针绣与堆贴绣相结合等几种表现形式。
1.堆贴绣从字面上讲,就是将各种线材或面材通过粘贴、缝制的方法直接固定在相关部位,进而绣制的方法,是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最为常见的一种刺绣工艺。
贴绣在藏区发源于西藏,后被引入唐卡的制作中,称为“堆绣”,随着唐卡技艺在藏区的广泛传播,这种绣法传入了嘉绒藏区。
嘉绒藏族堆贴绣的方法较为简单,首先需要先设计好图样,再用各种色彩的面料剪出需要的图案,最后用普通缝制衣物的针法直接将剪出的图案缝在想要缝制的位置即可。
堆贴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就是百褶衣背部、袖子上的太阳纹,在深蓝或深红的羊毛褐子底色上用白色、黄色、蓝色和红色等亮丽的彩色布条缝制出“米”字形等纹饰,以象征光芒四射的太阳。
2.平针绣就是传统刺绣技法中所谓的平齐形针法,是嘉绒藏族刺绣针法中使用得最多的方法。
平针绣的方法较拼贴绣方法复杂,首先要以刺绣的位置需要进行图形、图案设计,再用剪纸方法剪出图形,并将剪纸图形粘贴或缝制于相关部位,最后根据图案需要将相应彩色丝线用平齐形针法进行绣制。
由于底层有厚实的纸质底稿作垫层,因此绣出来立体感很强,达到了类似盘筋绣效果。
嘉绒藏族刺绣图样取材多源于嘉绒藏区的当地常见花卉,具有自然大方朴实、亮丽而不妖娆。
这些刺绣图案和纹样多用于围腰、衣领、绣花鞋等服饰装饰,并形成了具有较强稳固性审美、约定俗成的刺绣样式,在嘉绒藏区村寨中代代传递。
3.盘金绣嘉绒藏族的刺绣针法中,有一种针法是绣的针法中所没有的盘金绣。
盘金绣不仅在蜀绣作品中可以见到,在其他绣种中也可以看到,它属于盘线绣中的一种技法。
因为这种绣法所使用的主要绣线,均为价格昂贵的真金线,使绣品呈现出一种贵气,作为一般平民百姓是难于受用的,所以,往往在官衣或是富贵人家的衣物中使用,有时也在绣制纯粹用于欣赏的刺绣品中使用此针法。
在清代,有一些迁徙到大、小金川的汉族富贵人家,将含有盘金绣技法在内的精美刺绣盛装带入嘉绒藏区,成为嘉绒藏族绣娘学习盘金绣的范本。
4.堆贴绣与平针绣结合将堆贴绣和平针绣两种技法融合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嘉绒藏族刺绣工艺的形式,从而产生了图中有花的变化效果,增强了图案的层次感。
综合两种技法运用常常是在绣制坎肩和短衫的背部图案中,图案多为正方形与三角形的组合形式,而且组合格式也相对固定,并且象征着特殊的宗教文化含义。
绣制时,首先将面料根据需要绣制图样剪出正方形与三角形,进而将几何面料的大小和形状用剪纸的形式剪出相应的底稿,再将底稿粘贴或缝制在几何形面料上,然后进行平针刺绣,最后将这些刺绣好的图案部件进行组合缝制在相关部位。
这种方法能使图案形成层叠立体、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形成丰富独特的装饰特色。
三、嘉绒藏族刺绣的技法我国民间刺绣总体讲,其基本技法主要体现在“针法”上,原始先民在缝制衣服、结网、编织的过程中发现了针脚、线条组织肌理等产生的形式美因素,后来演化为更加精湛的刺绣针法。
我国古代刺绣的基本针法有两种,即“环针”(锁链形针法)和“直针”(齐平形针法)。
嘉绒藏族刺绣针法体现出了藏族刺绣“实用”与“装饰”兼具的功能,通过刺绣加厚、加垫等措施,增强了衣物的耐磨性,同时通过丰富的图案和几何图形,使得衣物看起来十分漂亮、美观。
通过“回针”“锁针”“贴绣”等针法的使用,将线和面料附着于衣物,达到加固、加厚而耐磨的效果;通过“扭针”“钩针”“掺针”“齐针”等针法的使用,将五彩丝线和各种造型图案绣制在衣物上,使之看起来精美、雅致而合符于审美需要。
嘉绒藏族刺绣针法种类虽然没有汉族刺绣针法多样,但实用、便于掌握的特点,使其在嘉绒藏区得到了嘉绒绣娘们的广泛传播。
嘉绒藏族刺绣常用针法有“回针”“扭针“打籽针”“扁针”“单钩针”“双钩针”“齐针”“压针”“长短针”“掺针”“锁针”“飘绣”“挑花针”等十三种针法,为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嘉绒藏族刺绣艺术的针法,下面对“单钩针”“双钩针”“挑花针”等针法作简要介绍。
1.单钩针单钩针,又叫:刨花、链子扣、锁针,在汉族等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刺绣中比较常见。
单钩针丝线犹如多股相扣的套环,针针入扣,線如套锁,一般用于表现图案轮廓造型素雅,既可用于缝合布料,多用纯色,不采用色彩填充的形式。
2.双钩针双钩针针法与单钩针针法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单钩针是一个环一个环,环环相扣而成,而双钩针是两个环并行,环环相扣而成,操作与使用与单钩针雷同。
常用于花卉的花瓣、鸟的羽毛绣制等。
3.齐针齐针,又叫:平针绣,是我国各民族刺绣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针法,绣品看起来匀称、平整而层次分明。
齐针绣的针法是在图形轮廓两侧以均匀的针距反复入针、出针,填补小块面积的色彩,可双面绣制也可单面绣制。
4.压针压针,又叫:铺针、撇针,常用在需要填补颜色的绣制过程中。
压针纹路上下紧密,绣纹平整均匀,具有良好的牢固度,不会因面料折皱而产生空隙。
5.掺针掺针常用在色彩过渡绣制中,将色彩渐变体现出来。
其绣纹的色彩分层,上层与下层互有长针、短针,循环往复,根据图案的构成走针,纹路对齐,呈现逼真的立体效果。
6.锁针锁针,又叫:锁边、结边,常用于处理面料边缘。
为了避免面料边缘发毛、不经用,人民常会用锁针的方法将边缘加固,但为了锁针线路看起来不那么单调,通常会绣制一些具有装饰性的几何图案。
7.编针编针有点像编织那样,无非是使用针进行的编织。
一般要求针头“左进左出”“右进右出”,像穿鞋带一般线纹相交,线距均匀一致,呈现一种“交叉”“编织”的绣纹效果。
8.挑花针挑花针线路走十字,经组合形成各式纹样,是藏羌刺绣中用的较多的针法。
挑花针运针严谨,绣线整齐,相交成十字,效果细腻、丰富,针法精湛,结构美观。
四、结束语嘉绒传统藏族刺绣技艺是藏族先民在适应嘉绒藏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既是藏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美化生活的艺术品。
其技法既有独创性,也有交融性。
所用材质和工具做到了因地制宜、随地取材,具有非常强的普及性。
现代化进程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发展潮流。
嘉绒传统藏族刺绣技艺及其传统生产工具逐渐被现代化的、更为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所代替,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化的产品使得这一民间瑰宝逐渐失色。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掌握嘉绒藏族传统刺绣技艺的艺人越来越少,年青人愿意学习的难寻,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刺绣技艺已由生存技能演变成了一种旅游观赏的劳作节目,不知该喜还是悲。
参考文献[1]马长寿.嘉戎民族社会史[A].周伟洲.马长寿民族学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杨艺.唐以来嘉绒藏族刺绣艺术的发展[J].中华文化论坛,2015(9).[3]袁姝丽、曾明、张超、李明. 川西嘉戎藏族刺绣、纺织品的表现形式及造型特征[J].天府新论,2004(5).[4]金韺兰.中国刺绣针法起源研究[J].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8(3),21.[5]岳锋. 白马藏族刺绣工艺的民族特征.雕塑,2014(1).作者简介:王世琴(1978-),女,羌族,四川汶川人,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美术学与藏羌民间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