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孔子之后,荀子吸取了“气”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的儒学以阴阳五行说作为其“天人感应”宇宙模式的基础;宋代朱熹的理学,融儒、释、道于一体。
这说明()A.儒家学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B.儒家思想核心发生重大变化C.封建儒学变得更具有诡辩性D.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多元化2.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3.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体现了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A.官吏任用重视资历B.注重实用C.法家思想为主D.建立近代教学体系4.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土司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5.北宋的酒楼以卖酒为主要业务,兼营食品。
东京城内大型的酒楼称为正店,造酒兼卖;小酒店被称为"脚店",没有资格酿酒,只能从正店批发酒来销售,赚取零售时的差价。
这种现象说明当时的东京()A.社会风气奢侈腐化B.官营资本压制民间资本C.经济生活等级森严D.酒类销售体系较为完备6.北宋名臣、历史学家薛居正的儿子薛惟吉死后,其妻柴氏想要携资(十万贯)再嫁,因此,同平章事(中书门下长官)向敏中、右仆射(尚书省长官)张齐贤都争着求娶,相互闹得不可开交。
后向、张二人还牵扯进了“违反诏令私买薛家宅地”案,被双双贬官.某历史兴趣小组成员质疑这则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下列质疑理由中合理的有()A.0个B.1个C.2个D.3个7.关于王安石变法,有史料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棉花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棉布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的主要衣料之一。
我国人民在内地种植棉花始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2.“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A.白瓷B.青花瓷C.粉彩瓷D.珐琅彩3.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
”诗中的山中遗宝指的是()A.木柴B.煤C.石油D.铁矿题组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4.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的“榷场”,既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榷场”是()A.贸易场所B.军事要塞C.竞技场D.牧场5.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流通规模扩大B.对外贸易的发展C.商品种类日益丰富D.边境市场的繁荣6.宋高宗曾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材料反映了()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B.江南地区的开发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闭关锁国的危害7.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专制皇权受到削弱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政府鼓励发展商业题组三经济重心南移8.南宋时期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当时()A.粮食贸易发达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农业技术提高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9.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北方南方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万户北宋约贡献财政收入20%约贡献财政收入80%南宋“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A.人口大量南迁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重心南移D.苏杭生活富足10.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取士人数大体均衡。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当代历史学者在论述某一事件时指出,从外部环境看,唐末突厥和回鹘都已衰微,无力东进,中原的朝廷和藩镇也忙于对付农民起义和争夺统治权力,无暇北顾。
材料中的事件是指()A.北宋的兴起B.辽朝的建立C.女真的兴起D.西夏的建立,这一事件发生于唐朝末年;从空间位置看, 这一事件发生于突厥和回鹘的东部、中原的北部,唐末兴起于东北地区的是契丹族,他们建立了辽朝,B项正确。
2.《宣府镇志》记载,辽圣宗统和十八年下诏:“(燕云十六州)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榷曲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
”这说明辽朝()A.对燕云十六州进行残酷的剥削B.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C.处于唐朝的有效统治之下D.由北面官统治幽云十六州,辽朝在燕云十六州模仿唐朝的两税法,这说明辽朝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故B项正确。
3.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
这说明当时的女真族()A.农耕经济已经非常发达B.军事实力强大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D.已经完成封建化,女真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但是,从“不事蚕桑”可知,当时农耕经济仍然较为落后,故C项正确。
4.(2021·湖南娄底高一第一学期期中)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
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B.继承了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C.是金灭南宋的重要保障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猛安谋克制度下,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故选A项。
5.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
不久以后,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时练习1.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
”上文中“总制院”即( )A.理藩院B.御史台C.宣政院D.中书省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3.《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
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
……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
”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A.显示元帝国的强盛B.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4.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5.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6.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该学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7.《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以元勋当国,宜事损敛。
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体也”。
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正容厚谢”。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B.宰相权力受到群臣的监督和制约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2 (2020河南漯河高一检测)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
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皇帝独揽选士大权,这些做法( )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弟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3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
防弊之政的第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
下列措施主要体现第原则的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宋真宗时期,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土地兼并改变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5.王安石担任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他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使他们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
这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A.青苗法B.市易法C.免役法D.均输法6“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南宋文杭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他们被分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新人教版高一必修历史试题
课后作业(十)一、选择题1.它随着唐朝的结束,崛起于唐朝版图的北部和东北部,与五代、北宋相始终,成为又一个“北朝”。
“它”是( )A.元朝B.西夏C.金朝D.辽朝[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五代指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五代存在时间从907年至960年。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
统治区域在我国北方地区,D选项符合题意;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A选项不符合题意;在我国西北地区,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B选项不符合题意;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2.下列人物、民族、建立的政权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耶律阿保机契丹族西夏B.元昊党项族辽C.阿骨打女真族金D.铁木真蒙古族元[解析]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应该是辽,A项不符合题意;元昊应该建立的是西夏,B不符合题意;女真族的阿骨打建立的是金,C项符合题意;建立元朝的应该是忽必烈,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C项。
[答案] C3.“从汉到唐,从宋到清,其间的历史,有一个不大相同之点,便是:从汉到唐,中国是征服异族的;从宋到清,中国是被异族征服的。
”下列选项中曾两次入主中原建立全国性政权的“异族”是( )A.蒙古族B.鲜卑族C.女真族D.契丹族[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定都会宁(今某某某某南),国号“大金”。
金先后灭辽和北宋,这是女真族第一次建立的中原政权。
1615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州族。
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故C项正确。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单选题1、唐宋时期,今湖北丹江口市、房县中低山区普遍烧畲(烧荒种地),种植茶桑、麻等经济作物,出现茶麻桑共生共长的景象,至宋蔚而为“桑麻蔽山”。
房州竹山县“郭带堵水,水通汉江,舟船往来,商贾所凑也”。
据此可知,唐宋时期该地区A.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B.农业经营实现了规模化C.茶桑麻占据种植业主导D.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桑麻经济作物种植更加广泛,这体现了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D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桑麻的种植,不是粮食作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实现规模化,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桑麻的种植,无法判断占据种植业主导,排除C项。
故选D项。
2、史书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苑,或称有急事请见,帝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帝怒,诘之……举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帝骂曰:“汝怀齿,欲讼我乎?”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帝悦,赐金帛慰劳之。
这反映出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答案:B解析:据材料“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帝悦,赐金帛慰劳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史官们有“君举必书”“秉笔直书”的传统,故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不是重视以史为鉴,而是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排除A项;“臣不能讼陛下”体现了儒家中的君臣伦理不能制约帝王,排除C项;“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3、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答案:D解析:南宋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使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D项正确;南宋社会相对稳定,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书院发展情况,排除B项;C项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1. 宋神宗曾说过:“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A. 辽和金B. 辽和西夏C. 西夏和金D. 金和元2. 辽朝建立后,统治者分别设置南、北面官以统治全国,因此南北面官属于()A. 治理范围在中央地区B. 属于中央统治官员C. 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D. 统治契丹人和汉族3. 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
他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政治制度,仿制宋朝制度建立官制,他的这些做法最大的历史作用是()A. 有利于巩固少数民族政权B. 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C.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民族关系4. “(它)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文中的“它”是指()A. 秦朝的郡县B. 西汉的郡国C. 宋代的路D. 元朝的行省5. 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这里的“内”是指()A. 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B. 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C. 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 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6.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 皇权逐渐削弱B. 相权逐渐加强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D.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7.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A. 皇权被削弱B. 相权得到加强C. 中书省独揽大权D. 中书省职能专一8.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A. 扩大行省权力B. 强化君主专制C. 提高行政效率D. 加强地方监察9.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A. 壮族B. 满族C. 回族D. 白族1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朝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出现了更多的“仗义死节之士”,说明程朱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信仰,C项正确。
2.(2021·河北邢台高二期中)两宋时期,山水画日益发展成熟,大批文士及山水画家对宇宙自然生命奥秘产生了兴趣,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
这一现象()A.反映了佛道思想的相互融合B.受到心学的深刻影响C.受到主流思想体系变化的影响D.表明山水画成为主流,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明理,材料中“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反映的是理学对山水画的影响,故选C 项;材料未涉及佛道融合的特征,排除A项;心学强调内心反省,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山水画成为主流,排除D项。
3.下列宋朝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A.柳永B.苏轼C.李清照D.秦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可知该词的风格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B项正确。
4.《书林藻鉴》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反映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B.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C.表现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D.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朝书法艺术丰富多彩,有楷书、行书、草书等,风格各异,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四个书法家并不代表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故C项错误;书法艺术追求的并不都是得意忘形的状态,故D项错误。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1.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
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取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
此材料说明宋朝(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2.唐朝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朝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3.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4.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
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5.《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6.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B.《宋代东京的辉煌》C.《汴河两岸》D.《坊墙倒塌以后》7.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儒学的复兴1.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陆续进入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受到了外来刺激,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
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
他们的工作()A.强调“天人感应”B.加速国内民族交融C.推动理学的形成D.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程门立雪”的典故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3.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4.朱熹认为“小学”阶段应从8岁开始,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著《小学》作为这一阶段的教材,该书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
这反映出朱熹()A.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B.是理学的集大成者C.推动儒家伦理普及化D.关注儿童全面发展题组二文学艺术5.说到宋词,有人称其为“唱彻宋代的歌声”。
两宋时期,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A.苏轼B.辛弃疾C.柳永D.关汉卿6.元杂剧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而且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列对元杂剧的认识,正确的是()A.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体现B.代表作家有关汉卿、李清照C.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的废除D.是士大夫文学的代表形式7.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A.官僚B.市民C.皇族D.农民8.唐人山水画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题组三科技9.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其写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元代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表明从宋到元A.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B.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C.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D.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2.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人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
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3.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 -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4.《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时人赵天麟则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5.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它是丈夫想要表达对于妻子的钟情与爱意而举办一场宴饮。
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
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人教版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这说明辽政权()A.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控制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D.迎合汉人,争取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可知辽政权对汉人和契丹人实行不同的治理方式,注重因俗而治,缓和矛盾,故选B项。
2.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西夏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
这反映了西夏文字()A.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B.早于汉字创立C.加强了西夏的统治D.成为与汉族沟通的重要工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西夏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可知西夏文字的创制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汉字在西夏文字创制之前就存在,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西夏文字的作用和与汉族交流的信息,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3.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据《辽史》)。
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A.实行“蕃汉分治”的政策B.保持契丹的民族习俗C.采取民族分化的政策D.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契丹“蕃汉分治”政策。
“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指适用于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法律;“汉人则断以《律令》”指用汉族的成文法令统治汉人。
由此可判断契丹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故选A项。
4.《金史·兵志》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
”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A.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B.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C.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D.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猛安谋克是金朝初年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实行的一种部落军事编制单位,故选A项;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文中“世祖”是( ) A.秦始皇B.李世民C.忽必烈D.努尔哈赤答案:C2.元朝为加强中央对某某和某某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解析: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某某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答案:D3.如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中书省B.宣政院C.枢密院D.行中书省答案:A4.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注:阻塞),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行中书省B.三省制C.中书省D.内阁制答案:C5.“天下之事具在于都省,省之事责之六部”。
该现象最早出现于( )A.隋朝B.唐朝C.元朝D.明朝答案:C6.某某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某某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是(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加强对某某的管辖,某某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故选B项。
答案:B7.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选C项。
答案:C8.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B.科举制C.郡县D.厂卫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创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故选A项。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后精练: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基础达标(限时5分钟)1. 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其出发点是()A. 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B. 巩固契丹的奴隶制度C. 为了笼络汉族地主官僚D.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2.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以上诗句反映了两宋之际背井离乡的文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胡尘”之“胡”是指()A. 西夏B. 辽C. 金D. 蒙古3. 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材料有:“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 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B.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宋元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政策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
”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A. 中央的派出机构B. 皇帝的顾问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D. 中央的并列机构5. 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A. 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 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 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素养提升(限时10分钟)6. 历史上,辽统治者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分别负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事务。
这种“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实质上是()A. 安抚、笼络汉族地主阶级B. 避免契丹人与汉人发生矛盾C.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 肯定和保护先进的封建文明7. 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
这一改革()A. 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B. 解决了“冗官”问题C. 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D. 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8. 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测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2.宋代官员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担任。
他们一方面秉承皇帝的意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从统治者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包括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在内的制度和章程。
这表明宋代( )A.专制皇权受到严重削弱B.官僚政治制度开始形成C.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D.门阀等级观念比较淡薄3.张邦炜先生指出,所谓宦官之祸、母后之祸、外戚之祸,这些专制时代常见的政治祸患,在宋代基本不存在,其因既有观念的约束,又有制度的约束。
这些约束的践行主要得益于( ) A.文官政治的活跃 B.专制皇权的弱化C.科举制度的完善 D.外部势力的牵制4.(2024·广东五校联考高一期中)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募役法”,将原来在民间按户等轮流服差役的做法,改为征收“免役钱”雇他人应役,这引起激烈的争议,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
据此可知( )A.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B.该措施直接导致统治集团分裂C.该措施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D.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5.(2024·山东临沂高一期中)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北方的长期战乱 D.社会控制的强化6.(2024·成都七中月考)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1.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与鲜卑同源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2.20世纪初,学者在敦煌附近的遗址中,发掘出一种用“新文字”书写的佛经。
后来有人找到一本名为《番汉合珠掌中书》的字典,才逐渐了解此种新文字的原则:使用楷书偏旁以代表各种意义。
这应该是哪一种文字( )A.西夏文B.藏文C.波斯文D.蒙古文3.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载:“(宋朝)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
……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4.明代学者胡应麟评论某项发明时说:“(它)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
”它指的是( )A.造纸术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5.宋朝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
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6.词起源于唐朝,到了宋朝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朝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A.士人群体的形成B.市民阶层的壮大C.资产阶级的产生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7.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订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熹的这一做法(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标志着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8.朱熹在解释论语“获罪于天,无可祷也”一句时,直接把“天”解释成了“理”。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1.(2023·福建·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
这体现出元代( )A.不同民族的杂居B.华夏文化的扩散C.民族隔阂的消解D.民族习俗的趋同2.下表为辽宋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
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A.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C.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3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
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4.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
据此可知,辽夏金(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B.强化文化认同促政权稳定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D.追述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5.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
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
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D.政权认同6.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
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
这说明元代(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7.有学者论述中国古代一制度时,说“它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该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刺史制D.行省制8.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9.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边界划定最重要的两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1.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
”上文中“总制院”即( )A.理藩院B.御史台C.宣政院D.中书省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3.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4.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
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
据此推断,该举措()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5.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各字字形大小不等,笔画粗细不一;有一部分字排列歪斜,每行左右不齐;印出的字墨色浓淡不均等。
据此可以推断出()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6.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人政治上层,其中也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
这表明元朝()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7.元朝时期,西域之土“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这反映出元朝()A.民族隔阂的消除B.对外政策的开放C.中央集权的加强D.民族交融的加强8.王问:有人说辽朝因为信佛而废灭,金朝因为崇儒而亡国,有这样的事吗?臣答:辽代的事臣不完全知道,但金朝末年是臣亲眼看见的....灭亡是注定的,所以说儒并无过错。
这里的“王”应是()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忽必烈D.努尔哈赤9.北宋政府屡次下令禁止士庶和妇女仿效少数民族的衣冠和装饰。
南宋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
”对上述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胡服丰富了宋朝人们的生活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宋朝积贫积弱,文化落后D.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10.幽州人韩延徽等成为契丹的谋士。
“延微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C.契丹实行番汉分治制度D.契丹接受中原先进文化1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2.西夏有汉式官称和番号官称。
西夏的两套官称( )A.本质上是两套政治制度B.实际是一套官职的不同称呼C.基本没有关系D.不利于民族交融13.《辽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材料中辽用汉制治理的地方是( )A.燕云十六州地区B.黄河中下游地区C.辽河上游一带D.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14.唐朝末年,一些汉族农民为躲避战祸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
契丹人逐渐会种植庄稼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这说明( )A契丹族放弃了游牧生产 B契丹既有农业生产又有游牧生产C.已经完成农业化过程 D唐朝末年契丹实力已经威胁中原15.“省”作为我国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始于( )A.魏晋B.隋唐C.元朝D.清朝16.13世纪后半期,“汗八里”成为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汗八里”可能是指中国的(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长安17.“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该诗反映的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五代十国D.辽宋夏金18.下列哪个区域在元代正式成为中国行政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蒙古B.新疆C.西藏D.海南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地处“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在北方崛起,当时的契丹实行的还是游牧民族的部族制,事简职专,官制朴实。
契丹从后晋石敬瑭手中取得幽云十六州,俘获了大量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汉人,为了发挥汉人所长,史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至此,南北双轨制运行下的“蕃汉分治”便以国策确立下来,并为有辽一代所沿用。
有辽一代,北方草原树海中出现了许多农田区;银币成为法币;北部边疆得到开发和巩固。
宋辽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向边疆地区传播。
辽朝在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下,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摘自田泽斌《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社会组织。
突破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300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
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
这是“壮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
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寓兵于民”制度。
战时出征,自备武装粮饷,是征兵制在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反映。
这种制度既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又兼顾了新贵族利益,为整个国家开创了稳定的系统管理体系。
完颜阿骨打是一名特别无情,才能出众的军事将领。
他善于抓住对手因指挥失策、组织涣散等因素造成的机会来取得军事胜利。
1117年以后,他又以一个才智出众的战略家面貌出现,那正是辽金的双边关系为包括宋在内的三国关系所取代之时。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分析契丹采取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主要原因,说明契丹实行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猛安谋克制的特点,并分析猛安谋克制的历史作用。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负责审查“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等官员的不法行为。
——据《汉书》整理材料二行省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在世祖前期和中期,多数行省是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的。
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世祖末成宗初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据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整理(1)材料一中“□□”处应填的官职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官职的特点。
结合所学,指出该官职的职能在东汉末年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在元代的双重属性。
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行省制创建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答案为:C2.答案为:C3.答案为:D4.答案为:C解析:依据材料“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故选C项;A项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元朝不是政教合一的政权,排除B项;材料中举措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排除D项。
5.答案为:A解析:根据材料“字形大小不等,笔画粗细不一”“排列歪斜,每行左右不齐”“墨色浓淡不均”等可知,这本佛经残片活字印刷的特点十分明显,由此可以推断出西夏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故选A项;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的结论,故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不涉及西夏与宋朝印刷技术的比较,故排除D项。
6.答案为:B解析:汉儒进入的多是无实权的机构,这体现了皇帝对汉人的防范,表明元朝只是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故B项正确。
7.答案为:D解析: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隔阂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民族关系,没有涉及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西域之士”“中原之士”的经历,反映出元朝民族交融的加强,故D 项正确。
8.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金朝因为崇儒而亡国”“金朝末年是臣亲眼看见的”可知,这位“王”在位时金朝已经灭亡,这位“臣”则经历了金元之际的变革,只有忽必烈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等人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
9.C;10.D;11.B;12.B;13.B;14.B;15.C;16.C;17.D;18.C;19.答案为:(1)原因:自然环境的影响;各族间经济文化差异大;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先进;民族矛盾尖锐;维护统治的需要。
作用: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安定民心;推动了契丹社会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北部边疆的开发;为后世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2)特点: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兵民合一(或寓兵于民,或全民皆兵)。
作用:保持了女真族的历史传统,又兼顾了军功新贵族利益;提高了军事实力;开创了金政权稳定的管理体系;促进了女真族社会的发展;为灭辽和北宋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大漠之间,多寒多风”得出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材料“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农业文化为主的汉人”得出各族间经济文化差异大;根据所学可知,汉族与契丹族等少数民族存在矛盾,而分而治之、因人制宜,有利于维护统治。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北部边疆得到开发和巩固”得出加快了北部边疆的开发;根据材料“辽朝在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下,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契丹社会封建化进程;同时分而治之就对汉族而言,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安定民心。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这是‘壮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
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寓兵于民’制度”可知猛安谋克制的特点。
第二小问,从材料“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社会组织”可知,猛安谋克制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女真族社会的发展;从材料“这种制度既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又兼顾了新贵族利益”可知,其作用是保持了女真族的历史传统,又兼顾了军功新贵族利益;从材料“为整个国家开创了稳定的系统管理体系”可知,其作用是开创了金政权稳定的管理体系;从材料“他善于抓住对手因指挥失策、组织涣散等因素造成的机会来取得军事胜利”可知,其作用是提高了军事实力;从材料“1117年以后,他又以一个才智出众的战略家面貌出现,那正是辽金的双边关系为包括宋在内的三国关系所取代之时”,可知其作用是为灭辽和北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