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

名师推荐精心整理学习必备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 1 公式1.V=X/tV 是平均速度(m/s) X 是位移( m) t是时间(s);2.Vt=Vo+a0tVt 是末速度( m/s ) Vo 是初速度( m/s) a 是加速度( m/s2) t 是时间( s);3.X=Vot+( 1/2 ) at 2X 是位移( m) Vo 是初速度( m/s ) t是时间(s)a是加速度(m/s2);4.Vt2-Vo 2=2aXVt 是末速度( m/s ) Vo 是初速度( m/s) a 是加速度( m/s2) X 是位移( m);5. h=( 1/2 ) gt 2 Vt=gt Vt2=2ghh 是高度( m) g 是重力加速度(9.8m/s 2≈ 10m/s2)t是时间( s) Vt 是末速度( m/s);6. G=mgG是重力( N) m 是质量( kg) g 是重力加速度(9.8m/s 2≈ 10m/s2);7.f= μ FNf 是摩擦力( N)μ是动摩擦因数FN 是支持力( N);8.F=kXF 是弹力( N) k 是劲度系数( N/m) X 是伸长量( m);9. F=maF 是合力( N) m 是质量( kg) a 是加速度( m/s2)。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 2 公式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 v0与F合不共线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0的方向转向 F合的方向时间最短:α=90°, t L2.船渡河问题v水v船, s=L路程最短: cosv船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绳子伸缩③两个分运动绳子摆动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 v t gt 2 gh②下落高度: h 1 gt2③下落时间: t2h2g 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 v t v 0gt②下落高度: h v0 t1gt 22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 v t v 0gt②下落高度:h v0 t1gt2③上升时间: t 上v0g2④总时间:t 2v0⑤最大高度:v02 gH2g7.平抛运动①分速度v x v0v y gt gt②合速度: v t v02g 2t 2③速度方向: tanv0④分位移x v0 ty 1 gt2gt⑤位移方向: tan⑥飞行时间: t2h ,22v0g与 v0无关8.斜抛运动①分速度v x v 0 cos θ②分位移x v0 cos θ tv y v 0 sin θ- gt y v 0sin θ t1gt22③飞行时间: t 2v0 sin θ④射程: Xv02 sin 2θv02 sin 2θg g⑤射高: Y2g—————————————————————9.线速度:v s2rt T10.角速度:2t T11.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r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T1f13.转速与频率的关系:n60 f14.向心力:F向m v2mr 2mr 4 2mr 4 2 f 2r T 215.向心加速度:a向v22r42r42f2r r T2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v gr17.方程格式:F向实际力所需的向心力—————————————————————18.开普勒第三定律:a3k T 219.万有引力定律:F G m1 m2-11, G=6. 67× 10r 220.中心天体质量:M 4 2 r 3 GT 221.中心天体密度:ρ M33π2 (T为近地卫星周期 )4 πR GT322.卫星的运行速度:v GMr23.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GM R224.第一宇宙速度( 环绕速度 ) :v1Rg7.9km/s第二宇宙速度( 脱离速度 ) :11.2km/s第三宇宙速度( 逃逸速度 ) :16.7km/s —————————————————————25.功的计算: W Fscos26.变力做功的计算:①摩擦力做功:W = f s,s为路程f②图像法:F-s图象围的“面积”代表功③功能关系:间接计算功27.动能:E k 1 mv2228.重力势能: E p mgh29.弹性势能: E p 1 kx2230.重力做功的特点:只与高度有关, W G E p31.动能定理:W总 E k 1mv221mv12 2232.机械能守恒定律:mgh11mv12mgh21mv22 2233.功率:P W Fv cost34.交通工具行驶的最大速度:PP fv m→v m f。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年夜全之答禄夫天创作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①tatv v-=②0tv v at=+③02tVv v+=④2tv vS v t t+=⋅=⋅⑤212S v t at=+⑥2202tv v aS-=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秒末、2t秒末、3t秒末、…、n t秒末的速度之比即是连续自然数之比:v1∶v2∶v3∶…∶v n=1∶2∶3∶…∶n.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秒内、2t秒内、3t秒内、…、n t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即是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1∶s2∶s3∶…∶s n=12∶22∶32∶…∶n2.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即是连续奇数之比:s1∶s2∶s3∶…∶s n=1∶3∶5∶…∶(2n-1).④通过前s 、前2s 、前3s …的用时之比即是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 2∶t 3∶…t n =1∶)12(-∶)23(-∶)1(--n n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①t v gt =②212h gt =③22t v gh =④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①中间时刻速度:022t t v v s v v t +===②中间位移速度:22022t s v v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 n s s aT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 n k s s kaT --=二、力学1、重力:G=mg(g 值随地舆纬度的增加而增年夜,随离地高度的增年夜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弹力:F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 ,发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发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拙(1)滑动摩擦力:f=uN ,N 是两个物体概况间的压力,μ为滑动摩擦因数.(2)静摩擦力的年夜小:①静摩擦力年夜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年夜静摩擦力的年夜小与正压力成正比.②最年夜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年夜一点,但有时认为二者是相等的.③平衡时静摩擦力的年夜小与发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④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max 0f f <<静注意:两物体间有弹力,纷歧定发生摩擦力,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必有弹力发生.4、力的合成①1F 、2F 同向:合力21F F F +=方向与1F 、2F 的方向一致②1F 、2F 反向:合力21F F F -=,方向与1F 、2F 这两个力中较年夜的那个力同向.③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 1-F 2 ≤F ≤ F 1 +F 2④合力可以年夜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即是分力5、力的分解(1)己知合力的年夜小和方向,-----有无数多组解(即可分解为无数对分力)(2)己知合力的年夜小和方向,①又知F 1、F 2的方向——有一组解②又知F 1、F 2年夜小(F 1≠F 2)——有一组解③又知F 1的年夜小和方向——有一组解④又知F 1的方向及F 2的年夜小:当F>F 2>Fsin θ时——有两组解当F 2=Fsin θ时——有一组解当F 2>F 时——有一组解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F合=0(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①二力平衡:年夜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②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用三角形法则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纳正交分解三、牛顿定律1、牛一定律:一切物体总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2)物体总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发生加速度的原因.(4)物体坚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年夜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5)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脸为基拙,加之高度的笼统思维,概括总结出来的.不成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③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年夜小相等,方向相反,F=-F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联系和区别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 的方向与F 合的方向总是相同,F=ma动力学的两年夜基本问题a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是a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失重问题(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年夜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上.(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下.(3)如果物体正好以年夜小即是g的加速度加速下落或减速上升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4)注意: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实际作用力(重力)并没有变动.5、力学单元制:在国际单元制(SI)中,力学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对应的基本单元是m、Kg和s,除力学中的三个外,还有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这四个,对应的单元是A、K、mol、cd.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元,叫做导出单元.如力、速度、加速度等的单元.。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 公式大全1. V=X/tV 是平均速度(m/s ) X 是位移(m ) t 是时间(s );2. Vt=V o+a0tVt 是末速度(m/s ) V o 是初速度(m/s ) a 是加速度(m/s ²)t 是时间(s );3. X=V ot+(1/2)at ²X 是位移(m ) V o 是初速度(m/s ) t 是时间(s ) a 是加速度(m/s ²);4. Vt ²-V o ²=2aXVt 是末速度(m/s ) V o 是初速度(m/s ) a 是加速度(m/s ²)X 是位移(m );5. h=(1/2)gt ² Vt=gt Vt ²=2ghh 是高度(m ) g 是重力加速度(9.8m/s ²≈10m/s ²)t 是时间(s ) Vt 是末速度(m/s );6. G=mgG 是重力(N ) m 是质量(kg ) g 是重力加速度(9.8m/s ²≈10m/s ²);7. f=μF Nf 是摩擦力(N ) μ是动摩擦因数 F N 是支持力(N );8. F=kXF 是弹力(N ) k 是劲度系数(N/m ) X 是伸长量(m );9. F=maF 是合力(N ) m 是质量(kg ) a 是加速度(m/s ²)。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2公式大全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v 0与合F 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 0的方向转向合F 的方向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 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4.自由落体运动 ①末速度:gh gt v t 2== ②下落高度:221gt h = ③下落时间:gh t 2= 5.竖直下抛运动 ①末速度:gt v v t +=0 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 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 -=0 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 ③上升时间:gv t 0=上 ③两个分运动绳子伸缩 绳子摆动 2.船渡河问题 时间最短:α=90°,船v L t = 路程最短:船水v v =αcos ,s=L④总时间:gv t 02= ⑤最大高度:g v H 220= 7.平抛运动②合速度:2220t g v v t += ③速度方向:0tan v gt =α ⑤位移方向:02tan v gt =β ⑥飞行时间:gh t 2=,与v 0无关 8.斜抛运动③飞行时间:g v t θsin 20= ④射程:g v X θ2sin 20= ⑤射高:gv Y 2θsin 220=—————————————————————9.线速度:T rt s v ⋅==π210.角速度:T t πϕω2==11.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f T 1=13.转速与频率的关系:f n 60=14.向心力:22222244f mr T mr mr r v m F ππω⋅=⋅===向15.向心加速度:r f T r r r v a 22222244ππω====向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gr v =17.方程格式: 所需的向心力实际力向==F—————————————————————18.开普勒第三定律: k T a=2319.万有引力定律: 221r m m G F =,G=6.67×10-1120.中心天体质量: 2324GT r M π= ②分位移 tv x ⋅=θcos 02021θsin gt t vy -⋅=④分位移 tv x 0=221gt y =①分速度 0v v x =gt v y =①分速度 θcos 0v v x =gt -θsin 0v v y =21.中心天体密度: )( 33423为近地卫星周期T GTππR Mρ==22.卫星的运行速度: r GMv =23.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R GMg =24.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 k m /s9.71==Rg v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11.2km/s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16.7km/s—————————————————————25.功的计算:αcos Fs W =26.变力做功的计算:①摩擦力做功: W f = f s , s 为路程②图像法: F-s 图象围的“面积”代表功③功能关系: 间接计算功27.动能:221mv E k =28.重力势能:mgh E p =29.弹性势能:221kx E p =30.重力做功的特点:只与高度有关,p G E W ∆-=31.动能定理: 21222121mv mv E W k -=∆=总32.机械能守恒定律:2222112121mv mgh mv mgh +=+33.功率: αcos Fv t WP ==34.交通工具行驶的最大速度:m fv P =→f Pm v =。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汇总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习其中的知识和公式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一些重要公式的汇总:必修一:1. 速度公式:平均速度(v)=位移(s)/时间(t)v = s / t2. 加速度公式:平均加速度(a)=速度变化(Δv)/时间(t)a = Δv / t3. 力的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力(F)=质量(m)×加速度(a)F = m × a4. 动能公式:动能(E)=质量(m)×速度的平方(v²)/ 2E = m × v² / 25. 功公式:功(W)=力(F)×位移(s)×cosθW = F × s × cosθ6. 功率公式:功率(P)=功(W)/时间(t)P = W / t7. 压强公式:压强(P)=力(F)/面积(A)P = F / A8. 弹性势能公式:弹性势能(E)=弹性系数(k)×位移的平方(x²)/ 2E = k × x² / 2必修二:1. 等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公式:速度(v)=2πr / Tv = 2πr / T2. 等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公式:角速度(ω)=2π / Tω = 2π / T3.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向心力(F)=质量(m)×角速度的平方(ω²)×半径(r)F = m × ω² × r4. 圆周运动的周期公式:周期(T)=2πr / vT = 2πr / v5. 固定点电荷间的库仑力公式:库仑力(F)=(k×q₁×q₂)/r²F = (k × q₁× q₂) / r²6. 电场强度公式:电场强度(E)=力(F)/电荷(q)E =F / q7. 电势差公式:电势差(V)=电场强度(E)×距离(d)V = E × d8. 焦耳定律:电功(W)=电流(I)×电压(V)×时间(t)W = I × V × t。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涉及公式集合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必修1部分1.V=X/tV是平均速度(m/s) X是位移(m) t是时间(s);2.Vt=Vo+a0t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²)t是时间(s);3.X=Vot+(1/2)at²X是位移(m) Vo是初速度(m/s) t是时间(s) a是加速度(m/s²);4.Vt²-Vo²=2aX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²)X是位移(m);5.h=(1/2)gt² Vt=gt Vt²=2ghh是高度(m) g是重力加速度(9.8m/s²≈10m/s²)t是时间(s) Vt是末速度(m/s);6. G=mgG是重力(N) m是质量(kg) g是重力加速度(9.8m/s²≈10m/s²);7. f=μFNf是摩擦力(N)μ是动摩擦因数 FN是支持力(N);8. F=kXF是弹力(N) k是劲度系数(N/m) X是伸长量(m);9. F=maF是合力(N) m是质量(kg) a是加速度(m/s²)。
必修2部分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v 0与合F 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 0的方向转向合F 的方向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 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gh gt v t 2== ②下落高度:221gt h = ③下落时间:gh t 2= 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 +=0 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 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 -=0 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 ③上升时间:gv t 0=上 ④总时间:g v t 02= ⑤最大高度:g v H 220= 7.平抛运动②合速度:2220t g v v t += ③速度方向:0tan v gt =α ⑤位移方向:02tan v gt =β ⑥飞行时间:gh t 2=,与v 0无关8.斜抛运动③飞行时间:gv t θsin 20= ④射程:g v X θ2sin 20= ⑤射高:g v Y 2θsin 220= —————————————————————t v x ⋅=θcos 02021θsin gt t v y -⋅=tv x 0=221gt y =0v v x =gt v y =绳子伸缩 绳子摆动 θcos 0v v x =gt -θsin 0v v y =9.线速度:T rt sv ⋅==π210.角速度:T t πϕω2==11.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f T 1=13.转速与频率的关系:f n 60=14.向心力: 22222244f mr T mr mr r v m F ππω⋅=⋅===向15.向心加速度: r f T rr r v a 22222244ππω====向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gr v =17.方程格式: 所需的向心力实际力向==F—————————————————————18.开普勒第三定律: k T a =2319.万有引力定律: 221r m m G F =,G=6.67×10-1120.中心天体质量: 2324GT r M π=21.中心天体密度: )( 33423为近地卫星周期T GTππR M ρ==22.卫星的运行速度: r GMv =23.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R GMg =24.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 km/s 9.71==Rg v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11.2km/s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16.7km/s—————————————————————25.功的计算:αcos Fs W =26.变力做功的计算:①摩擦力做功: W f = f s , s 为路程②图像法: F-s 图象围的“面积”代表功③功能关系: 间接计算功27.动能:221mv E k =28.重力势能:mgh E p =29.弹性势能:221kx E p =30.重力做功的特点:只与高度有关,p G E W ∆-=31.动能定理: 21222121mv mv E W k -=∆=总32.机械能守恒定律: 2222112121mv mgh mv mgh +=+33.功率: αcos Fv t WP ==34.交通工具行驶的最大速度:m fv P =→f Pm v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一.匀变速直线活动1.匀变速直线活动的六个根本公式①tatv v-=②0tv v at=+③02tVv v+=④2tv vS v t t+=⋅=⋅⑤212S v t at=+⑥2202tv v aS-=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活动的特色①从活动开端计时,t秒末.2t秒末.3t秒末.….n t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持续天然数之比:v1∶v2∶v3∶…∶v n=1∶2∶3∶…∶n.②从活动开端计时,前t秒内.2t秒内.3t秒内.….n t秒内经由过程的位移之比等于持续天然数的平方之比:s1∶s2∶s3∶…∶s n=12∶22∶32∶…∶n2.③从活动开使计时,随意率性持续相等的时光内经由过程的位移之比等于持续奇数之比:s1∶s2∶s3∶…∶s n=1∶3∶5∶…∶(2n-1).④经由过程前s.前2s.前3s…的用时之比等于持续的天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1∶t2∶t3∶…t n=1∶2∶3∶…∶n.⑤从活动开端计时,经由过程随意率性持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光之比为相邻天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1∶t2∶t3∶…t n=1∶)12(-∶)23(-∶)1(--nn3.自由落体活动的特色(00,v a g ==)①t v gt =②212h gt =③22t v gh =④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①中央时刻速度:022t t v v s v v t +===②中央位移速度:22022t s v v v +=③随意率性持续相等时光T 内位移差:21n n s s aT --=随意率性持续相等时光kT 内位移差:2n n k s s kaT --=二.力学1.重力:G=mg(g 值随地理纬度的增长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偏向老是竖直向下的.2.弹力:F =kx (x 为伸长量或紧缩量,k 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前提:①接触;②产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前提:①有弹力;②产生相对活动或具有相对活动的趋向;③接触面光滑(1)滑动摩擦力:f=uN ,N 是两个物体概况间的压力,μ为滑动摩擦因数.(2)静摩擦力的大小:①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②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点,但有时以为二者是相等的.③均衡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④静摩擦力的取值规模是max 0f f <<静留意:两物体间有弹力,不必定产生摩擦力,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必有弹力产生.4.力的合成①1F .2F 同向:合力21F F F +=偏向与1F .2F 的偏向一致②1F .2F 反向:合力21F F F -=,偏向与1F .2F 这两个力中较大的谁人力同向.③两个力的合力规模:F 1-F 2 ≤F ≤ F 1 +F 2④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5.力的分化(1)己知合力的大小和偏向,-----有很多多组解(即可分化为很多对分力)(2)己知合力的大小和偏向,①又知F 1.F 2的偏向——有一组解②又知F 1.F 2大小(F 1≠F 2)——有一组解③又知F 1的大小和偏向——有一组解④又知F 1的偏向及F 2的大小:当F>F 2>Fsin θ时——有两组解 当F 2=Fsin θ时——有一组解当F 2>F 时——有一组解6.共点力感化下物体的均衡前提:F 合=0(静止或匀速直线活动)①二力均衡:大小相等,偏向相反,感化在统一条直线上,感化在一个物体上.②三力均衡:随意率性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用三角形轨则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感化下处于均衡状况,平日可采取正交分化三.牛顿定律1.牛必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活动或静止状况,直到有外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况为止.(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前提.(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活动或静止状况是成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况为止,解释力是产生加快度的原因.(4)物体保持本来活动状况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5)留意:①牛顿第必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幻想斜面实脸为基拙,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归纳综合总结出来的.不成能由现实的试验来验证;②牛顿第必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幻想化状况.③揭示了力和活动的关系:力不是保持物体活动的原因,而是转变物体活动状况的原因.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感化力与反感化力老是大小相等,偏向相反,F=-F /感化力和反感化力与一对均衡力的接洽和差别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快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 的偏向与F 合的偏向老是雷同,F=ma动力学的两大根本问题a接洽力和活动的桥梁是a4.应用牛顿活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掉重问题(1)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或对吊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超重时物体的加快度向上.(2)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或对吊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掉重现象.掉重时物体的加快度向下.(3)假如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快度加快下落或减速上升时,处于完整掉重状况.(4)留意:超重和掉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现实感化力(重力)并没有变更.5.力学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SI)中,力学的根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和时光,对应的根本单位是m.Kg和s,除力学中的三个外,还有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资的量.发光强度这四个,对应的单位是A.K.mol.cd.根本物理量依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如力.速度.加快度等的单位.。
高一物理必背知识点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必背知识点公式大全一、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
公式:F = 0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的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
公式:F = ma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对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公式:F12 = -F214.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所作用的力所做的功。
公式:W = ΔKE5. 功率: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公式:P = W / t6.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仅受重力作用的条件下,物体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公式:E = PE + KE7. 弹性势能: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力所存储的势能。
公式:PE = 1/2 kx²8. 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 = G(m₁m₂) / r²9. 向心力: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力称为向心力。
公式:F = mv² / r二、电学1. 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 = k(q₁q₂) / r²2.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某一点上单位正电荷所受的力。
公式:E = F / q3. 电势能: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电势能。
公式:PE = qV4. 电势差(电压):单位正电荷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时,所赋予或失去的电势能的差值。
公式:V = W / q5. 电流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截面的电荷量。
公式:I = Q / t6. 电阻定律(欧姆定律):电阻与电流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
公式:R = V / I7. 功率: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功率。
公式:P = IV8. 等效电阻(串联):串联电路中电阻的总和等于各个电阻之和。
公式:R = R₁ + R₂ + ...9. 等效电阻(并联):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倒数之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①0ta tv v -=②0t v v at =+ ③02tV v v +=④02t v v S v t t +=⋅=⋅ ⑤2012S v t at =+ ⑥2202t v v aS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 t 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 2∶v 3∶…∶v n =1∶2∶3∶…∶n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 1∶s 2∶s 3∶…∶s n =12∶22∶32∶…∶n 2.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 1∶s 2∶s 3∶…∶s n =1∶3∶5∶…∶(2n -1).④通过前s 、前2s 、前3s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 2∶t 3∶…t n =1∶)12(-∶)23(-∶)1(--n n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①t v gt = ②212h gt = ③22t v gh = ④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①中间时刻速度:022t t v v sv v t +=== ②中间位移速度:22022t s v v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n s s aT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n k s s kaT --=二、力学1、重力:G=mg (g 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弹力:F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1)滑动摩擦力:f=uN ,N 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μ为滑动摩擦因数。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篇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 公式大全1. V=_/tV是平均速度(m/s) _是位移(m) t是时间(s);2. Vt=Vo+a0t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t是时间(s);3. _=Vot+(1/2)at2_是位移(m) Vo是初速度(m/s) t是时间(s) a是加速度(m/s2);4. Vt2-Vo2=2a_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_是位移(m);5. h=(1/2)gt2Vt=gtVt2=2ghh是高度(m)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_m/s2)t是时间(s) Vt是末速度(m/s);6. G=mgG是重力(N) m是质量(kg)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_m/s2);7. f=μFNf是摩擦力(N)μ是动摩擦因数 FN是支持力(N);8. F=k_F是弹力(N) k是劲度系数(N/m) _是伸长量(m);9. F=maF是合力(N) m是质量(kg) a是加速度(m/s2).计时基准都是取自家用电的周期,在我国每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_秒,因而有相同的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整理分析方法,并可与斜面小车.轨道小车等配套使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0._s打一次点.即一秒打50个点.使用2_V 交流电压,当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_s打一次点1.自由落体运动初始点的分析:看纸带的前两个点的距离是否接近2mm,接近2mm的纸带才是由静止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纸带.2.实验纸带是否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分析:测量纸带上相邻各点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若相等就是匀变速运动,否则就不是;即匀变速运动的纸带相邻两点的距离差满足 s(n+1)-s(n)=aT3.计算匀变速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由匀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该段位移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n)=[s(n)+s(n+1)]/2ts(n)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的位移,s(n+1)指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s(n)+s(n+1)]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即把要求的点包括在了他们中间即N处),t指发生两个相邻计数点(N-1到N,N 到N+1)之间的时间间隔.2T就是时间间隔总和4.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1)理想纸带的加速度计算:由于理想纸带描述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完全相等,即有:S2-S1=S3-S2=?=S(n)-S(n-1)=△S=aT ;故其加速度a=△S/T(2)实际的实验纸带加速度计算: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不完全相等,为减小计算加速度时产生的偶然误差,采用隔位分析法计算,可以减小运算量,方法是,用S1,S2,S3.......表示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S=aT 有S4-S1=(S4-S3)+(S3-S2)+(S2-S1)=3a1_T同理S5-S2=S6-S3=3a2_T求出a1=(S4-S1)/3T a2=(S5-S2)/3T a3=(S6-S3)/3T 再求平均值计算加速度:a=(a1+a2+a3)/3打点计时器一般就求解两个量:1.某一点的速度,把该点当做某一段的中间时刻,那么这一点的速度等于这一段的平均速度,公式就是v=_/t,_是这一段的总位移,t是总时间,一般取这一点前后两个点.2.求解a,用的方法是逐差法,公式:相邻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at ,这要分两种情况,当给出的纸带上,位移差都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公式,当位移差都不相等时,要稍微复杂一些,过程就是:把纸带平均分为前后两段,比如一共有六个S,s1,s2,s3,s4,s5,s6,那么s1.s2.s3分一组,后面分一组,用a=(s4+s5+s6-s1-s2-s3)/nt ,其中n等于4+5+6-(1+2+3),运算方法和分子的角标一样,时间t是一个S的时间.一般打点计时器会出一个刻度尺,若设有A B C三个点 A到B的距离为S1,B到C的距离为S2,打下S1所用时间等于打下S2所用时间.(S2 S1,时间相同是因为有加速度,速度在增大) 而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所以每隔0._秒打下一个点一般以5个间隔为一段S(5个间隔是指,打下每一段S所用的时间均为0.__5=_秒即为一个T) 而两段S所用时间相同有个定则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所以有例如:(S1+S2)/2T 即为B点的瞬时速度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2公式大全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v0与F合不共线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0的方向转向F合的方向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绳子伸缩绳子摆动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v t?gt?2gh②下落高度:h?12gt2时间:t?2hg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vt?v0?gt②下落高度:h?v0t?2gt2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vt?v0?gt②下落高度:h?v0t?12gt2时间:t上?v0g④总时间:t?2v0g ⑤最大高度:H?v_2g7.平抛运动v_?v0vy?gt ②合速度:vt?v_?g2t2向:tan??gtv 0_?v0ty?2gt2⑤位移方向:tan??gt2v0间:t?2hg,与v0无关③下落③上升③速度方⑥飞行时篇二: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①a?tt②vt?v0??at③?t2④S?v?t?vt?v_?t⑤S?v0t?at2⑥vt2?v_?2aS _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1∶v2∶v3∶…∶vn=1∶2∶3∶…∶n.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1∶s2∶s3∶…∶sn=1∶2∶3∶…∶n.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1∶s2∶2222s3∶…∶sn=1∶3∶5∶…∶(2n-1).④通过前s.前2s.前3s…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1∶t2∶t3∶…tn=∶2∶∶…∶n.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1∶t2∶t3∶…tn=∶(2)∶(32)∶(nn-1)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v0?0,a?g)①vt?gt ②h?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_2gt ③vt?2gh ④2v?vts①中间时刻速度:vt??0? ②中间位移速度:vs?2t_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差:sn?sn?1?aT2?sn?k?kaT21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内位移差:sn二.力学1.重力:G=mg(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弹力:F=k_ (_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1)滑动摩擦力:f=uN ,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为滑动摩擦因数.(2)静摩擦力的大小:①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②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点,但有时认为二者是相等的.③平衡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④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f静?fma_注意: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必有弹力产生. 4.力的合成①F1 .F2同向:合力F?F1?F2方向与F1.F2的方向一致②F1 .F2反向:合力F?F1?F2,方向与F1.F2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③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 ≤F≤ F1 +F2④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5.力的分解(1)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有无数多组解(即可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2)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又知F1.F2的方向——有一组解②又知F1.F2大小(F1?F2)——有一组解③又知F1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④又知F1的方向及F2的大小:当F F2 Fsin?时——有两组解当F2=Fsin?时——有一组解当F2 F时——有一组解 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F合=0(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①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②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用三角形法则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三.牛顿定律1.牛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4)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5)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脸为基拙,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③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F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联系和区别/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的方向与F合的方向总是相同,F=ma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求解:a3a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失重问题(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上.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下. ............(3)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加速下落或减速上升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实际作用力(重力)并没有变化. .........5.力学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SI)中,力学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对应的基本单位是m...Kg和s,除力学中的三个外,还有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这四个,对应的单位是A.K.mol.cd.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如力.速度.加速度等的单位.4篇三:必修一必修二教科版物理公式大全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_ = 2as (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_ a t2V0?Vts= 2t(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s/2 =vo?vt2_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4)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 (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为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2.胡克定律:F = K_3.重力: G = mg4.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F=F1?F2?2F1F2COS?22合力的方向与F1成?角:F2sin?1tan?=F1?F2cos?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 ? F? F1 +F2滑动摩擦力: f= ?N5.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F_ = m a_ ?Fy = m ay6.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合速度:v?_v_?vy 合位移:s?_2?y2小船渡河最短时间:tmin?dv船小船渡河最短位移:?v船?v水则smin?d ?v船?v水则smin?d?7.平抛运动:v水v船水平位移: _= vo t 水平分速度:v_ = vo 竖直位移: y =1g t2 竖直分速度:vy= g t 21t 时刻平抛物体速度:_2vt?v_?vy?v0?g2t2tan??vyv_?gt(θ为v与水平防线夹角) v0?1?_s?_2?y2?v0t??gt2??2?t 时刻平抛物体位移s:tan??ygt?_2v0(α为s与水平防线夹角)tan??2tan?平抛运动初速度: ?轨迹完整:v_.圆周运动?_g2y?轨迹不完整v0?ghBC?hAB线速度:v= ?R=2?n R=2?R?2?角速度:?=??2?fTtTv24?_向心加速度:a =??R?2R?4?2 n2 RRTv24?_向心力: F= ma = m?m?R= m2R?m4?2n2 RRTr3_.开普勒第三定律: 2?k (r为椭圆的半长轴或轨道半径,T为公转周期) T_. 万有引力:F=Gm1m2(r为两质点或两球心距离,或是球心与质点间的距离) r2在天体上的应用:(M一天体质量R一天体半径 g一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万有引力=向心力V24?2Mm2?m?(R?h)?m2(R?h)?m G(R?h)2T(R?h)2?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MmM2 g = G 则gR?GM(黄金代换式)_RR?距地面h高处 mg?GMm2R?h2求天体的加速度.质量.密度1.加速度:G表面上GMGMMmMmg??mga?得非表面得G?maR2R2R?h2 R?h2一.研究对象:绕中心天体的行星或卫星Mmmv2v2rG2? M? (已知线速度与半径)rGrMm?2r32G2?mr? M? (已知角线速度与半径) rGMm2?2(2?)2r3G2?mr() M? (已知周期与半径) 2TrTG二.研究对象:绕中心天体表面运行的行星或卫星Mmmv2v2RG2?M? (已知线速度与半径)RGRMm?2R33?_G2?mR? M? (已知角线速度与半径) ??已知角速度) RG4?GMm2?2G2?mR() (已知周期与半径) 已知周期)TR与任何因数都无关.三.研究对象:距离地面hg(R?h)2MmG?mg M?2G(R?h)(已知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与距离)四.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MmgR2G2?mgM?(已知中心天体表面的g与R) ?? 4?GRRG3。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以下是高中物理必修一中常用的公式:
1. 动力学方程(牛顿第二定律):F = ma
2. 速度公式:v = u + at (其中v为最终速度,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3. 位移公式:s = ut + (1/2)at^2 (其中s为位移,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4. 重力加速度:g = 9.8 m/s^2
5. 动能公式:E(k) = (1/2)mv^2 (其中E(k)为动能,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6. 势能公式:E(p) = mgh (其中E(p)为势能,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
7. 工作公式:W = Fs cosθ (其中W为做功,F为力,s 为位移,θ为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8. 功率公式:P = W/t (其中P为功率,W为做功,t为
时间)
9. 简单机械的力比公式:F1/F2 = s1/s2 (其中F1和F2
为两个力,s1和s2为两个力臂)
10. 各种简单机械的效率公式:η = (输出功/输入功) x 100% (其中η为机械的效率)
这只是部分公式,还有其他公式也会在学习中遇到。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

22gh 2g 21h g v t t v ===202200221v v aX at t v X atv v -=+=+=22221v aX at X at v ===人教版高中物理 (必修 一、二)公式1. V=X/tV 是平均速度(m/s ) X 是位移(m ) t 是时间(s );2. Vt=Vo+a tVt 是末速度(m/s ) Vo 是初速度(m/s ) a 是加速度(m/s ²)t 是时间(s );3. X=Vot+(1/2)at ²X 是位移(m ) Vo 是初速度(m/s ) t 是时间(s ) a 是加速度(m/s ²);4. Vt ²-Vo ²=2aXVt 是末速度(m/s ) Vo 是初速度(m/s ) a 是加速度(m/s ²)X 是位移(m );5. X=(1/2)at ² V t =at Vt ²=2aX (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6. h=(1/2)gt ² V t =gt Vt ²=2gh (自由落体,初速度为0)h 是高度(m ) g 是重力加速度(9.8m/s ²≈10m/s ²)t 是时间(s ) V t 是末速度(m/s );7.f=μF N f 是摩擦力(N ) μ是动摩擦因数 F N 是支持力(N );8.F=kX F 是弹力(N ) k 是劲度系数(N/m ) X 是伸长量(m );9.F=ma F 是合力(N ) m 是质量(kg ) a 是加速度(m/s ²)。
物理基础知识点(必修)1.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tX v ∆∆= 瞬时速度:物体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2.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m F t v v t v a =-=∆∆=0 3. 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4. 静摩擦力范围:max F 0≤<静F5. 滑动摩擦力表达式:N F μ=滑F6.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惯性。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完整版完整版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完整版1. 运动学公式位移公式:S = vt + 1/2at^2速度公式:v = v0 + at加速度公式:a = (v v0)/t匀速直线运动公式:S = vt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S = v0t + 1/2at^2自由落体运动公式:h = 1/2gt^2抛体运动公式:h = v0t 1/2gt^22. 力学公式牛顿第一定律:F = ma牛顿第二定律:F = m(dv/dt)牛顿第三定律:F12 = F21动能公式:K = 1/2mv^2势能公式:U = mgh动能定理:W = ΔK势能定理:W = ΔU动能守恒定律:K1 + U1 = K2 + U2势能守恒定律:U1 + K1 = U2 + K2动能和势能转化公式:K = U3. 热学公式热力学第一定律:Q = ΔU + W热量公式:Q = mcΔT热容公式:C = Q/ΔT比热容公式:c = Q/mΔT热传导公式:Q/t = kA(ΔT/Δx)热辐射公式:Q = σAT^4热功当量:1卡 = 4.18焦耳4. 光学公式反射定律:入射角 = 反射角折射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光的折射率:n = c/v光的波长:λ = v/f光的频率:f = c/λ光的强度:I = P/A光的功率:P = IV光的传播速度:v = c/n5. 电学公式欧姆定律:V = IR电阻公式:R = ρL/A电功公式:W = Pt电功率公式:P = VI电荷量公式:Q = It电势差公式:V = Ed电容公式:C = Q/V电容器的能量公式:E = 1/2CV^2电荷守恒定律:Q1 + Q2 = Q3 + Q4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完整版1. 运动学公式位移公式:S = vt + 1/2at^2速度公式:v = v0 + at加速度公式:a = (v v0)/t匀速直线运动公式:S = vt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S = v0t + 1/2at^2自由落体运动公式:h = 1/2gt^2抛体运动公式:h = v0t 1/2gt^22. 力学公式牛顿第一定律:F = ma牛顿第二定律:F = m(dv/dt)牛顿第三定律:F12 = F21动能公式:K = 1/2mv^2势能公式:U = mgh动能定理:W = ΔK势能定理:W = ΔU动能守恒定律:K1 + U1 = K2 + U2势能守恒定律:U1 + K1 = U2 + K2动能和势能转化公式:K = U3. 热学公式热力学第一定律:Q = ΔU + W热量公式:Q = mcΔT热容公式:C = Q/ΔT比热容公式:c = Q/mΔT热传导公式:Q/t = kA(ΔT/Δx)热辐射公式:Q = σAT^4热功当量:1卡 = 4.18焦耳4. 光学公式反射定律:入射角 = 反射角折射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光的折射率:n = c/v光的波长:λ = v/f光的频率:f = c/λ光的强度:I = P/A光的功率:P = IV光的传播速度:v = c/n5. 电学公式欧姆定律:V = IR电阻公式:R = ρL/A电功公式:W = Pt电功率公式:P = VI电荷量公式:Q = It电势差公式:V = Ed电容公式:C = Q/V电容器的能量公式:E = 1/2CV^2电荷守恒定律:Q1 + Q2 = Q3 + Q4还有一些常用的物理常数和单位也需要我们掌握,例如:重力加速度:g = 9.8 m/s^2真空中的光速:c = 3 × 10^8 m/s真空中的电常数:ε0 = 8.85 × 10^12 F/m真空中的磁常数:μ0 = 4π × 10^7 T·m/A了解这些物理常数和单位,有助于我们在计算和推导过程中保持准确性。
高中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

高中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1500字高中物理必修一主要包括力学和热学两个部分。
以下是针对这两部分知识点的总结及公式:一、力学部分: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Δx = x₂ - x₁- 平均速度:v = Δx / Δt- 平均加速度:a = Δv / Δt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为零-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F = ma-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3. 重力- 重力加速度:g- 重力公式:F = mg- 物体自由落体运动:h = (1/2)gt², v = gt4.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两个力合成力:F = √(F₁² + F₂² + 2F₁F₂cosθ)- 一个力的分解:F₁ = Fcosθ, F₂ = Fsinθ5. 圆周运动- 弧长公式:s = rθ- 线速度公式:v = rω- 向心加速度公式:a = rω²6. 动能- 动能公式:E = (1/2)mv²- 功与动能的转化:W = ΔE7. 功与动力学- 功公式:W = Fscosθ- 动力学公式:W = ΔK8. 功率- 功率公式:P = W/Δt- 等效功率公式:P = Fv9. 机械能守恒定律- 闭合系统中,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公式:E = K + U = (1/2)mv² + mgh二、热学部分:1. 温度和热量- 温度:物体分子热运动的程度- 热量:能量的传递形式,符号为Q- 热平衡:两个物体温度相等,热量不再传递2. 物体的热传递- 热传导:通过物质内部分子的传递- 热对流: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传递- 热辐射:通过电磁波的传递3. 比热容- 比热容公式:Q = mcΔθ4. 热膨胀- 线膨胀:ΔL = αL₀Δθ- 表面积膨胀:ΔS = βS₀Δθ- 体积膨胀:ΔV = γV₀Δθ5. 焓变和热机效率- 焓变公式:ΔQ = mL- 热机效率公式:η = (W/Qh) × 100%6.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ΔQ - ΔW-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会自动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7. 热力学循环- 等温过程:Q = W- 绝热过程:Q = 0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集结

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 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ot- gt^2/22.末速度Vt= Vo- gt(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必修一物理所有公式

必修一物理所有公式必修一物理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某=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S某=Vot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5.运动时间t=(2S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某^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某=gt/Vo7.合位移S=(S某^2+S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Sy/S某=gt/2V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1.V=X/tV是平均速度(m/s)X是位移(m)t是时间(s);2.Vt=Vo+a0t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t是时间(s);3.X=Vot+(1/2)atX是位移(m)Vo是初速度(m/s)t是时间(s)a是加速度(m/s);4.Vt-Vo=2aX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X是位移(m);5.h=(1/2)gtVt=gtVt=2ghh是高度(m)g是重力加速度(9.8m/s≈10m/s)t是时间(s)Vt是末速度(m/s);6.G=mgG是重力(N)m是质量(kg)g是重力加速度(9.8m/s≈10m/s);7.f=μFN f是摩擦力(N)μ是动摩擦因数FN是支持力(N);8.F=kXF是弹力(N)k是劲度系数(N/m)X是伸长量(m);9.F=maF是合力(N)m是质量(kg)a是加速度(m/s)。
扩展阅读: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位移;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如路程、温度。
_xxvv速度的定义式:(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ttvvtv0F加速度:attm末速度:vtv0at重力加速度:g9.8ms2vt图像曲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数值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a和v0同向加速运动a增大,v增加的快a减小,v增加的慢a增大,v减小的快a减小,v减小的慢a和v0反向减速运动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实践的关系:vv0at;v0vt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2xv0tat2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末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v02ax2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理公式:推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是恒定的:xaT2xmxn(mn)aT2推理2: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0vtvx22的一半的平方根:vx2;推理3: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方和vovt2226.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①第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②前1T内、前2T内、前3T内前n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32::n21:4:9: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212):(3222)::[n2(n1)2]1:3:5::(2n1)④前x,前2x,前3xnx位移内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2:3::n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⑤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21):(32)::(nn1)解题方法、技巧:(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x,也不让求位移,一般选用速度公式vv0at(2)如果题目中无末速度,也不让求末速度,一般选用位移公式v12xv0tat2(3)如果题目中无运动时间,也不让求运动时间,一般选用公式tvv02ax22(4)如果题目中无加速度a,也不让求加速度,一般选用公式v0vtxvtt2(5)如果知道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选用公式xaT2。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①0ta tv v -=②0t v v at =+ ③02tV v v +=④02t v v S v t t +=⋅=⋅ ⑤2012S v t at =+ ⑥2202t v v aS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 t 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 2∶v 3∶…∶v n =1∶2∶3∶…∶n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 1∶s 2∶s 3∶…∶s n =12∶22∶32∶…∶n 2.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 1∶s 2∶s 3∶…∶s n =1∶3∶5∶…∶(2n -1).④通过前s 、前2s 、前3s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 2∶t 3∶…t n =1∶)12(-∶)23(-∶)1(--n n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①t v gt = ②212h gt = ③22t v gh = ④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①中间时刻速度:022t t v v sv v t +=== ②中间位移速度:22022t s v v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n s s aT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n k s s kaT --=二、力学1、重力:G=mg(g 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弹力:F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1)滑动摩擦力:f=uN ,N 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μ为滑动摩擦因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 ①0t a t v v -= ②0t v v at =+ ③02t V v v +=
④02t v v S v t t +=⋅=⋅ ⑤2012
S v t at =+ ⑥2202t v v aS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 秒末、2t 秒末、3t秒末、…、n t 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 2∶v 3∶…∶v n =1∶2∶3∶…∶n.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秒内、3t 秒内、…、n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 1∶s2∶s 3∶…∶s n =12∶22∶32∶…∶n 2.
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 1∶s 2∶s3∶…∶s n =1∶3∶5∶…∶(2n-1).
④通过前s 、前2s、前3s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2∶t3∶…t n =1∶)12(-∶)23(-∶)1(--n n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
①t v gt = ②212h gt =
③22t v gh = ④
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 ①中间时刻速度:0
22t t v v s v v t +=== ②中间位移速度:2202
2t s v v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 n s s aT --=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 n k s s kaT --=
二、力学
1、重力:G =mg(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弹力:F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③接触面粗糙 (1)滑动摩擦力:f=uN ,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μ为滑动摩擦因数。
(2)静摩擦力的大小:①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②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点,但有时认为二者是相等的。
③平衡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④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max 0f f <<静
注意: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必有弹力产生。
4、力的合成
①1F 、2F 同向:合力21F F F +=方向与1F 、2F 的方向一致
②1F 、2F 反向:合力21F F F -=,方 向与1F 、2F 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
③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 1-F 2 ≤F ≤ F 1 +F 2
④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5、力的分解
(1)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有无数多组解(即可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2)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又知F1、F 2的方向——有一组解
②又知F1、F 2大小(F1≠F 2)——有一组解
③又知F1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
④又知F 1的方向及F 2的大小:当F>F 2>Fsin θ时——有两组解
当F 2=F sin θ时——有一组解
当F2>F时——有一组解
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F 合=0(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①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②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用三角形法则
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
三、牛顿定律
1、牛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
(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
(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
(5)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脸为基拙,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
③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
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F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联系和区别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的方向与F 合的方向总是相同,F=m a
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求解a
a 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失重问题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超重
..
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上。
..........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失重
..
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下。
..........
(3)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加速下落
....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或减速上升
(4)注意: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实际作用力(.重力)并没有变化
........。
5、力学单位制:
在国际单位制(SI)中,力学
..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对应的基本单位是m、Kg 和s,除力学中的三个外,还有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这四个,对应的单位是A、K、mol、cd。
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如力、速度、加速度等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