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0元图解建筑史-04中国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0元图解建筑史-04中国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0元图解建筑史-04中国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本期——0元图解建筑史第四讲[ 中国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如果不知道啥课,请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浏览)建筑史,实为动态的建筑学;建筑史观,是探论古今关系的重要价值取向。

如果说建筑史是每一位建筑师的必备养分,那么建筑理论更像是汲取建筑养分的触角。

史实的积累相当程度回答了“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而理论的阐述帮助我们思考“为什么”以及探索“怎么办”。

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至关重要,这对于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学习的“维度”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教学方式导读人 + 方法论[图解建筑史课程]分成20个精选中外建筑史专题20次专题专项图解论述作业训练本次为课程的第四讲导读人现代主义建筑研究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深主创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汤凤龙老师带队。

几凡学堂大牛J学长为你把舵。

J学长对建筑史的学习自有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深刻却不乏趣味。

连续两年蝉联同济历史方向第一真是名至实归。

课程教材以《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为主要讲解内容的参考,进行导读教学。

以《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八位当代建筑师作品的理论焦虑》《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为外建史阅读延伸参考;《建筑志》《华夏意匠》《名师论建筑史》为中建史阅读延伸参考。

本次课程教材《建筑历史》、《历史图集》《建筑历史》针对理论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历史图集》由学习笔记、理论大牛的课程整理、个人绘图集等经筛选、整理后重新编排成册。

两本书全面覆盖二十个专题知识,并由此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配合课程安排,以点带面,帮助你形成完整的发散式思维理论学习体系。

Joe学长讲解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本视频(4G包年包月流量用户请随意~)▼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演变是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意匠最重要的内容。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土木营建典籍,对用材制度和各作做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大木作是其中重点。

古代柱头样式

古代柱头样式

古代柱头样式古代柱头样式,是指在古代建筑中,用于装饰柱子顶部的一种设计风格。

它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古代柱头样式的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古代柱头样式的分类和特点。

首先,古代柱头样式可以根据其设计风格分为多个类型。

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包括木雕柱头、石雕柱头和铜雕柱头。

木雕柱头是在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装饰形式,它以木材为材料,经过精细雕刻而成。

石雕柱头则是使用石材进行雕刻,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

而铜雕柱头则是使用铜材料进行制作,常常富有光泽和色彩。

其次,古代柱头样式还可以根据其造型特点进行分类。

在古代,柱头的设计通常会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例如,在唐代,柱头的设计以动物为主题,如狮子、龙、凤凰等。

这些动物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不同的美好寓意,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世界的崇拜和敬仰。

而在宋代,柱头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几何形状和线条的优美,强调简洁而不失庄重。

古代柱头样式还与不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的不同地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柱头的设计风格也各具特色。

例如,在西南地区的苗族建筑中,柱头常常采用彩绘装饰,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而在江南地区的吴越建筑中,柱头的设计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木雕的精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柱头样式也有着明显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柱头的设计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在明清时期,柱头的设计更加注重对称和比例的平衡,形成了大量精美的花鸟纹样和仿生造型。

这些柱头样式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于精细工艺的追求。

总的来说,古代柱头样式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风格。

无论是木雕、石雕还是铜雕,无论是动物形象、几何形状还是民族特色,古代柱头样式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通过研究古代柱头样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掘和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古建筑构件——柱础

古建筑构件——柱础

古建筑构件——柱础柱础柱础 - 名称起源 承柱的础⽯;柱下的基础。

墨⼦书中记载:「⼭云蒸,柱础润」。

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柱础,其名有六,⼀⽈础,⼆⽈礩,三⽈舄,四⽈踬,五⽈磩,六⽈磉,今谓之⽯碇」。

⽽在本省则称之为「柱仔珠」、「⽯珠」、「柱珠」等。

最早的柱⼦应是直接「种」于地下,但为了防⽌柱⼦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置⼀块⼤⽯头,使柱⾝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积上。

后来发现埋在地下的⽊柱容易潮溼腐烂,因此便把⽯块提升⾄地⾯上,可免除柱础的腐蚀或碰损。

在柱⼦底下承受压⼒的部分叫「础」,⽽在础与柱⼦之间常有「踬」的放置,以隔断⽑细现象向柱⼦渗⼊的溼⽓,并且能于损坏时随时抽换。

但我们⼀般所通称的「柱础」即包括以上两者。

柱础 - 历史沿⾰发展阶段 柱础⼤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柱下铺垫卵⽯,不露明;⼆、让础⽯上升到地⾯来,成为整个⽴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三、在础⽯上再安装柱座,础⽯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装饰。

历朝造型 先秦时期⼤多⽤卵⽯做柱础。

秦代已有⽅达1.4⽶整⽯巨柱础。

到了汉代柱础有类似覆盆式,也有反⽃式,但样式极为简朴。

⾄六朝佛教⼤昌艺术上增加了新动⼒,覆盆式已普遍,⼜有了⼈物、狮兽、莲瓣样式的柱础。

从⼤同出⼟的北魏太和⼋年司马⾦龙墓中的柱础看,当时⽯雕⼯艺已达到很⾼的⽔平。

其雕刻⼿法⼀改秦汉粗犷的风格,显现的是精美细致、玲珑清新。

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

宋代对柱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营造法式》中这样写道:“造柱础之制,其⽅倍柱之径,谓柱径⼆尺即础⽅四尺之类。

⽅⼀尺四⼨以下者,每⽅⼀尺厚⼋⼨,⽅三尺以上者,厚减⽅之半;⽅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

”关于柱础的雕饰,宋《营造法式》也有说明:“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品:⼀⽈海⽯棉花;⼆⽈宝相花;三⽈牡丹花;四⽈蕙草;五⽈⽅⽂;六⽈⽔浪;七⽈宝⼭;⼋⽈宝阶;九⽈铺地莲花;⼗⽈仰覆莲花;⼗⼀⽈宝装莲花。

或于花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之”。

装饰设计风格演变史

装饰设计风格演变史

装饰设计风格演变史装饰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涉及建筑、室内布置、家居用品、艺术品创作等多个领域,是人们用来表达审美意识和个性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强,装饰设计风格也不断演变,从简单、古朴到奢华、现代,从传统到跨界创新,每一款风格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1.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对古代文明的回归和仿效。

在装饰设计中,古典主义风格体现了对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和艺术的崇敬,典雅、庄重、对称是其最为重要的特点。

在古典主义的建筑中,常常使用柱子、壁龛、石雕等元素,装饰细节非常丰富,表现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2.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在17世纪的意大利兴起,是一种富丽堂皇、雕琢华美的装饰艺术。

巴洛克风格的装饰重点是造型和图案,喜欢繁复的曲线和流畅的线条,使用大量镀金、彩绘、陶瓷等材料,极富于华丽感和视觉冲击力。

在巴洛克建筑中,常常使用广场、弧形、圆顶和大理石等元素,装饰非常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出现在18世纪末期,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一种复兴和重现。

新古典主义风格注重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强调对称、比例和匀称,尊重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

新古典主义建筑中常常使用希腊罗马的柱子、雕塑、石柱和拱形门等元素,装饰十分精巧,给人以沉稳高贵的感觉。

4.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又称现代风格,起源于20世纪初,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反叛和创新。

现代主义强调简洁、功能性和现代化,追求新的材料和装饰技术,大胆的创新使得装饰设计更加的多元化。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长度、高度、平面边际约束为主,摒弃了传统建筑风格的意式和巴洛克式风格。

5.艺术装饰风格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法国,注重对艺术与工艺的结合,实现了严谨的细节和较为精致的“和谐一致”。

艺术装饰风格在色彩上更适合温柔和文艺的女性,喜欢用繁琐的纹理和高贵的金属附属品来营造视觉感官协调统一的和谐艺术氛围。

关于华表柱的介绍

关于华表柱的介绍

华表柱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一般出现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建筑物的前面或周围。

华表柱通常由一根柱子和一个或多个横梁组成,柱子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和装饰,如龙、凤、云、雷等,寓意着吉祥、权威和庄重。

华表柱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标志作用,可以指示方向、分隔空间、突出重点等。

在古代,华表柱还是皇家或贵族的象征,只有他们才能使用华表柱作为建筑物的装饰。

现在,华表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等领域。

华表柱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青铜器时代,当时的华表柱是作为礼仪用品使用的,被放置在宫殿、祭祀场所等重要场所的门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表柱逐渐演变为一种建筑装饰,并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华表柱通常被用作皇权的象征,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在皇宫中,华表柱被放置在宫殿的前面或周围,以突出皇帝的权威和庄重。

同时,华表柱也具有标志作用,可以指示方向和分割空间。

在陵墓中,华表柱则被用来寓意死者的尊荣和纪念。

除了在建筑物上的使用,华表柱还被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中。

在园林中,华表柱通常被用来分隔空间、引导视线或作为景点的一部分。

同时,华表柱的装饰性和寓意性也使得它成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华表柱也被广泛应用。

在一些城市中,华表柱被用来作为街道标志或公共设施的装饰。

同时,在一些现代化建筑中,华表柱也被用来融合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以突出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总之,华表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性元素,还具有标志和象征意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华表柱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权威、庄重和纪念。

中国古建筑柱础种类

中国古建筑柱础种类

中国古建筑柱础种类
覆盆式柱础:像一个倒扣着的脸盆,因此称为覆盆式。

覆斗式柱础:形似一个倒扣的斗,因此被称为覆斗式。

鼓式柱础:因形似一个大鼓而得名。

基座式柱础:也称为须弥座式柱础,源自古印度,原本是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后来演变成建筑台基的一种形式。

复合式柱础:工匠们将多种柱础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柱础样式,被称为“复合式柱础”。

梯形柱础:立面为梯形的柱础。

花瓶式柱础:将柱础的形状雕制成花瓶形。

如意形柱础:将柱础的平面做成如意形状。

联办柱础:两个柱础相联,并且是由一块石料制成。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元代以后的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梭柱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径与柱高的比例
•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 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 轻,一般在1/15左右。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 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 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 为“侧脚”。如元代建筑永乐宫三清殿。明清时期大 多不用。
平面柱网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用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如山
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转角斗拱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斗拱细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3)
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 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 《营造法式》中对斗拱各部件的尺度有了详细的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 使用了45度和60度的斜拱,斜昂等;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 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 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 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 相等的,如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 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样的做法, 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部各间相 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 寺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 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 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以后也大抵如此。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2.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3.辇道: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4.单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单勾阑即一层阑板。

5.重台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重台勾阑即两层阑板。

6.寻杖绞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寻仗交接的一种做法,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撘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7.寻杖合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交接的一种做法,寻仗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为寻仗合角造。

8.花街铺地: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等。

可用单一材料或者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为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大力继承推广的优秀建筑传统做法。

9.梭柱: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10.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1.生起:屋宇檐柱的角度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则是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12.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和两山均向内倾斜,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如为楼阁建筑,则楼层与侧脚上再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

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

普通台基
故 宫 三 大 殿 台 基
屋身
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 檩条,形成梁架。 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 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 封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 面而呈阶梯形。 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 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 “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 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 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 万多平方米。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 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外坛墙 周长约为2015米,内坛墙周长约945米,红色墙身,黄琉 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黄琉璃瓦歇山顶。 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 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 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方形石 柱和木柱个一个,象征“社主”和“稷主”,现已无存。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 砖。
天坛
地坛
地坛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祗的场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 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 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 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 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地坛。

古代柱子的寓意

古代柱子的寓意

古代柱子在建筑中不仅是承重结构,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寓意。

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柱子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但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撑与力量:柱子作为建筑的骨架,象征着支持和稳固,代表着力量和坚强。

在古代建筑中,柱子常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团结。

2. 地位与权力:在古代,柱子的材质、形状、装饰等细节往往与建筑者的地位和权力密切相关。

例如,皇家建筑中的金柱或玉柱往往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3. 精神与信仰:在某些文化中,柱子还被认为是连接天地的精神支柱,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例如,印度教寺庙中的柱子可能被雕刻成各种神祇的形象,象征着信仰的力量。

4. 美丽与艺术:柱子的设计和装饰往往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观念。

柱子的雕刻、彩绘、嵌板等装饰工艺,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

5. 历史与传承:柱子作为古建筑的组成部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过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线索。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子还常常与梁、枋、斗拱等元素结合,形成独特的天际线和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和谐与平衡。

例如,古代宫殿建筑中的龙柱,不仅象征着皇权,还展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1)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1)
的文殊殿,面阔7间进深4间,只用内柱2根;
移柱法和减柱法通常结合使用,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 5间,进深4间,减去前檐全部内柱,又将后檐次间内柱内移一椽 长度; 明清的建筑中已经较少使用。



副阶周匝:在主体建筑以外另外加了一圈回廊的做法,一般应
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等。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 图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2.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建筑开间正中的一 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 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 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如河南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 筑还有这样的做法,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 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 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面阔有相 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 以后也大抵如此。
斗拱的组成

翘头上置横拱的叫做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 的叫做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造,金 元以后多用计心造。
翘头上不置 横拱,此为 偷心造。— ———佛光 寺大殿斗拱。
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拱
斗拱部件1
斗拱部件1
岱庙内复原建筑的斗拱
斗拱出跳数目的称呼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代称为踩(宋代 称为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 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一般建筑(牌 楼除外)不超过九踩(七铺作)。 跳,踩,铺作数目之间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门楣与人像柱介绍

门楣与人像柱介绍

门楣与人像柱介绍在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中,门楣和人像柱是两种常见的装饰元素。

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门楣和人像柱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门楣的起源与发展门楣,又称门额、门头,是指建筑物门洞上方的横梁或檐口部分。

它起源于古代人类对建筑空间的划分和装饰需求。

最早的门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当时的门楣主要用于支撑屋顶和防止雨水侵入室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门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元素,用于展示家族地位和文化传统。

在古罗马时期,门楣的设计开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罗马人喜欢在门楣上雕刻各种神话故事、英雄事迹和日常生活场景,以彰显家族的荣耀和权势。

此外,罗马人还发明了一种名为“门神”的门楣装饰,通常是一对站立在柱子上的石雕人物,用以驱邪避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门楣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士族家庭非常重视门楣的装饰,认为它是家族荣誉的象征。

因此,他们会请来能工巧匠,用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技艺,将门楣装点得富丽堂皇。

这些门楣上的图案通常寓意吉祥如意、富贵平安,如龙凤呈祥、鱼跃龙门等。

此外,古代中国的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也喜欢使用门楣作为装饰元素,以彰显其神圣性和庄重氛围。

二、人像柱的起源与发展人像柱,又称雕像柱、人物柱,是一种将人物形象雕刻在柱子上的建筑装饰。

它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最早见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

当时的人像柱主要用于纪念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以彰显城邦的荣耀和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像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建筑装饰风格,广泛应用于宫殿、神庙、剧院等场所。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中,人像柱的设计非常讲究。

柱子的形状通常为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或科林斯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柱子上的浮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展示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

此外,人像柱还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如胜利女神尼姬的形象代表胜利,海神波塞冬的形象代表海洋等。

中国古代斗拱

中国古代斗拱

中国古代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

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

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概述及解释说明引言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旨在对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撰写“1. 引言”部分。

1.1 概述:中国传统柱式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具有承重支撑作用,还承载了丰富的美学表达和文化传承,对于艺术装饰和形式塑造也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括性地介绍中国传统柱式从古代起源到现代发展的历程,探讨其在建筑中所扮演的功能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和结构;接下来是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柱式起源、唐宋木构柱式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元明清石构柱式的特点与演变。

第三部分探讨了柱式在建筑中的功能与意义,包括承重支撑作用、美学表达与文化传承作用以及艺术装饰与形式塑造作用。

第四部分回顾了当代中国传统柱式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包括保护现状概述、国家政策与立法措施以及设计实践与社会参与保护尝试。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文章内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和功能意义,并关注当代中国传统柱式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通过对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的剖析,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促进传统柱式在当代建筑中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应用。

2. 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柱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结构元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柱式起源、唐宋木构柱式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元明清石构柱式的特点与演变。

2.1 古代柱式起源:中国传统柱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居住洞穴时代。

最早的柱子是用粗糙的石头或树干支撑起来,主要用于承重和作为建筑结构中的垂直支撑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制作更加稳固耐用的木质结构技术,并开始在建筑中运用柱子作为支撑元素。

2.2 唐宋木构柱式的发展与变迁: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柱式发展最为繁荣和多样化阶段之一。

故宫红柱子介绍

故宫红柱子介绍

故宫红柱子,又称为朱红色柱子,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元素。

它们主要用于支撑和承重,同时起到美化和装饰作用。

故宫红柱子以其鲜艳的颜色、雄伟的气势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闻名于世。

故宫红柱子的特点如下:
1. 颜色鲜艳:故宫红柱子采用朱红色,这种颜色鲜艳亮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朱红色是一种传统的红色颜料,由朱砂和铅丹等原料制成,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和抗氧化性。

2. 雕刻精美:故宫红柱子上的雕刻技艺非常精湛,常见的有龙、凤、祥瑞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国家繁荣昌盛。

柱子底部的基石和柱身之间的垫层也常常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感。

3. 雄伟壮观:故宫红柱子高大挺拔,气势雄伟。

柱子的直径一般较大,给人以坚固稳定的感觉。

在宫殿建筑中,红柱子成排排列,形成壮观的天际线。

4. 历史价值:故宫红柱子见证了明清两代皇宫的辉煌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每一根红柱子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故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总之,故宫红柱子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一种独特的装饰元素,具有鲜艳的颜色、精美的雕刻和雄伟的气势。

它们不仅起到了支撑和承重作用,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永定柱造名词解释

永定柱造名词解释

永定柱造名词解释永定柱,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性柱子,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由石材或木材制成,通常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用于加强结构,同时也用于装饰和美化。

永定柱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唐代。

它的名称“永定”寓意着稳定和长久。

在建筑设计中,永定柱被放置于一些特定的位置,如大门、廊道、庭院等,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

永定柱的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是单独立柱和对称柱。

单独立柱通常是独立在建筑物的角落或侧面,以增加稳定性和视觉效果。

对称柱则是成对出现在建筑物的门廊或走廊入口处,呼应着建筑的整体布局。

永定柱的结构设计非常讲究,它通常采用圆柱形或方柱形,底部为扩散形状,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撑力。

柱身上部常常装饰有浮雕图案,这些图案往往与历史、文化、宗教等有关,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永定柱的顶部则多以简约、对称的方式呈现,以体现整体的和谐美。

永定柱在建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装饰,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权力、地位和繁荣。

在古代中国,永定柱常常被用于皇家宫殿、寺庙和重要公共建筑,代表着达到永恒安定的愿望。

在现代社会,永定柱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物、纪念性建筑和文化场所,带给人们一种庄严、肃穆的视觉享受。

总之,永定柱是一种装饰性和象征性的柱子,它起源于古代中国,具有稳定、长久和庄重的含义。

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永定柱不仅用于加强结构,还用于美化建筑并传递一种特定的文化意义。

它代表着人们对永恒、安定和繁荣的追求,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永定柱的存在,建筑物呈现出更加优雅和宏伟的氛围,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吴梅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进行研究,对以彩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了解柱子的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上架部分的彩画不尽相同,应将其作为一个与上架既有联系又独立的构件进行研究。

关键司:柱楹彩画雕饰朱红暖色青绿冷色“柱,楹也”[1]。

在中国古汉语中,柱和楹基本同义。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

……按柱引伸为支柱柱塞。

不计纵横也。

”又《释名》有云:“柱,住也。

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齐鲁读曰轻:轻,胜也。

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

”可见,柱、楹是指竖向能支撑屋顶重量的构件。

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又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所谓“屋之主也”。

古人由此赋予它很多的象征意义,于是,柱子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

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

除此之外,尚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2],更是奢华而新奇,并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柱子装饰建筑彩画等装饰手段的产生,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审美要求和对木结构的保护作用。

从考古材料和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建筑装饰的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建筑中的木构件已有了彩饰、雕饰等的装饰处理[3]。

文献中亦有柱子装饰的记录,虽然有限,却也可以看出端倪。

《春秋·谷梁传》卷三记载:“(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恒宫楹。

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

”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柱子装饰的样貌:(一)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

(二)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4]。

(三)柱子刷饰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不象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到明清时期,柱子更是一律刷红[5]。

(四)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

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秦汉是民族大统一时期,特别是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僭越已成为普遍现象。

因此,其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

根据有限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汉代建筑柱子装饰的特点:(一)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6],这一点可求证于画像石与画像砖。

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都很好的印证了“雕楹”之说(图1),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装饰。

彩绘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

(二)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7];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8]。

(三)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也多用丹朱之色[9]。

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

(四)重要建筑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10]。

(五)除雕刻彩画以外,也有不少王公贵族的府第用金玉、锦绣等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11]。

可见秦汉时期柱子装饰手法远比先秦时期丰富且复杂,装饰部位也出原来的几处重点部位到通身雕绘。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柱子装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动摇了两汉以来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儒学和传统礼法的影响大为削弱,老庄玄学得到发展,蔑礼放浪成为一时风尚,佛教得到巨大的发展。

外域文化随佛教传入中原,对汉文化形成一定冲击作用。

在建筑装饰上,大量外来图案、纹饰、色调与装饰技法,也随佛教输入,对传统装饰艺术产生较大影响。

彩画和雕刻技术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出现了“晕染”与“叠晕”技法。

其时,装饰柱子的手段也更多样,从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得到的有关柱子装饰的资料,可能推测当时的柱子大约有以下几种装饰手法。

1、柱子通刷秦红,这仍然是最普遍的装饰方法。

这一时期的宫殿和庙宇等高级别建筑,据从文献中得到的印象,已广泛流行墙面涂白、木面涂朱的施色方法。

北魏杨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多有“朱柱素壁”“白壁丹楹”等描述[12],另晋代陆刿所著《邺中记》中也有“朱柱白壁”之语[13],这也敦煌石窟北朝壁画和诸多阙形龛上也经常可见。

南朝梁赋中多见“紫柱”之称谓,其色或稍深于丹朱,也属于这种柱子装饰范畴。

大面积的白色衬托框架形的红色,富有朴素大方而又不失明艳的色彩效果,此后成为中国建筑尤其是北方官式建筑最常采用的施色方式。

此时的丹、朱之被广泛使用,不再限于天子之用。

2、柱子在红地上通身彩绘。

这是较单色涂饰更进一步的柱子装饰手法。

河北北响堂石窟第七窟是北齐时开凿的石窟,其室内佛龛的壁柱柱身就是红地上满绘花卉;敦煌第251窟中的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已变色)和石绿相间的卷草坟,这些都是很好的实物例证。

文献中也有这类记载,《南史·后妃传下》有“花梁绣柱”之语[14],《洛阳伽蓝记》也有“绣柱”与“绮柱”之称[15]。

此时建筑彩画(包括柱子彩画)已产生出以朱、青、绿三色为主要色彩的施色特点,一般以朱为地,青绿色界边或绘花纹,整个彩画效果呈朱红暖色。

而柱身上所绘的装饰纹样常用的有仰覆束莲纹、忍冬卷草纹、连珠纹等由异域传入的装饰纹样。

3、雕刻楹柱也是该时期装饰柱子的主要方式。

《拾遗记》中记载了后赵石虎在邺都“太极殿前起楼,……,屋柱皆隐起为龙凤百兽之形,雕斫众宝,以饰楹柱。

”这是一种隐起华的雕刻手法,装饰效果与彩绘相近,后世为彩画所替代。

龙门古阳洞的上层大龛(约北魏太和末年,498年前后)中,有两处龛柱雕饰束莲。

北齐响堂山石窟檐立柱及龛柱几乎都采用“火珠束莲柱”这种外来造型,是北齐时期流行的柱式。

北魏嵩岳寺塔的底层椅柱,也饰有火珠垂莲。

这种柱身装饰到隋唐以后逐渐演变为柱身彩画。

4、除了用彩画雕刻等手法装饰柱子外,特别奢华的建筑还有用金银铜、织物等包裹柱子的手法[16],甚至有用曲镜包裹柱子的[17]。

这种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大约源自春秋时期的金装饰。

金为加固木构件而产生,后逐渐演变纯装饰构件,至魏晋南北南时期,是又演变成用种种华美材料包裹木构件以作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对后世彩画图构成的形式影响极大。

此时,柱子装饰还是彩、雕并用,但彩绘的地位已逐渐提高,大有超越雕饰之势。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柱子装饰隋唐凡三百二十七年(581年-907年),经过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国力强大,声威远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化也因此呈现出一派繁荣自由的景象。

在这种充满蓬勃生机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唐代人创造出一种真诚、豪迈、富有独创精神的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装饰艺术也具有质朴、多样而不失精美的特点。

之后的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由于事,经济处于萎缩阶段,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虽大多仍袭唐制,但比较粗糙,远不如唐代的大方浑厚与精致。

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柱子装饰也因此产生出富有时代气息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国内现存的石窟、墓葬、佛寺等的柱子装饰实例和敦煌壁画、绘画中所表现的柱子装饰形象,以及古代文献中对柱子装饰的记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子装饰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1、此时,彩画已成为柱子装饰的主要手段,雕刻柱子的作法还在一些佛寺、宫殿等高级建筑中有所保留,但已不普遍。

其他装饰手段,如用金银、织物、铜镜等包裹柱子的方法,虽在极个别的建筑中还在使用,但主要是作为彩画的一种样式而存在,即用彩画模拟金银织物包裹柱子的形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柱子彩画样式。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大量建筑形象上,柱子常饰有这种彩画,柱身中部约当全柱高度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一段绘团花图案,上下以水平线道为界,好似织品围裹的效果(图2)。

2、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虽不能动摇隋唐时期相当完善的木构体系,却为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新颖的颜料色彩、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比六朝时期更有发展。

此时流行的团花、连珠、莲瓣、卷草等图案都是外来纹样与本土纹样结合的产物,并在柱子彩画上均有体现[18]。

团花大量使用在中唐时期的柱身上,卷草花卉图案则在唐末和五代时期被广泛用作柱身遍地花纹。

连珠纹一般用作水平饰带,将柱子分成几段,或作为仰覆莲的束腰。

莲纹继承南北时时期雕刻柱子的做法,柱头用覆莲瓣,柱脚用仰莲瓣与柱头对应,柱中则用束莲。

3、隋及初唐时期,柱子的形象比较质朴,即使是比较重要的建筑,如宫殿、佛寺等,大多亦仅通刷丹、朱、赭等红色系列[19],与大片白墙形成“朱柱素壁”的对比效果;也有在柱头、柱中、柱脚处稍作装饰的(图3)。

到中唐以后,柱子彩画逐渐繁丽起来,柱子中段往往绘有织物包裹的形象,以交错布置的团花图案为多,并以水平线道为界。

到晚唐五代时期,柱子彩画更是华丽,柱身不再分大约均等的几段,而是将整个柱子分成柱头、柱脚、柱身三个部分[20],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构图方式已颇为类似,柱身满饰卷草花卉纹样,产生遍地华的彩画样式,个别也有绘天王等人物形象作装饰的[21]。

4、隋唐五代的柱子彩画,大多是以朱赭之色为地或通刷,呈暖色[22],偶也用黑色涂刷柱子[23],但也已出现了青绿冷色柱子彩画的萌芽[24]。

5、柱子彩画已广泛采用晕染手法[25],但叠晕手法还很少用,更没有建立成熟的叠晕制度。

6、彩画中典型的构图法“双破”[26]与“一整二破”在柱子上也被广泛使用[27](图4)。

以上仅是对国内非常之有限的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免失之偏颇,由于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之大,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因此对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代唐样建筑柱子装饰的研究[28],可以弥补以上分析的不足。

现对上面的总结作以下几点补充:1、此时日本建筑的大多柱子也是涂刷单一的色彩,常用朱红色或素木色,偶有黑色[29]。

特别重要的建筑,如当时的阿弥陀堂内部的中心四柱,往往装饰华丽[30],色彩除了呈现暖色调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出现青绿冷色调倾向[31](图5)。

可见在唐代中国本土也应该已有青绿柱子彩画的出现,这为上述第四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日本建筑的柱子彩饰常用连珠纹复合而成的横向带饰将柱子分成几段,结合中国本土的实例,可以看出隋唐时期柱子上的横向带饰,非常富有特色。

早期横向带饰由上下两列连珠纹组成[32];到了后期,不再用连珠纹,仅用上下两道线道围合花草图案形成横向饰带[33];直至宋代,横向带饰则完全简化为线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