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

从而产生了“建安风力、“建安风骨”重要概念。

刘勰还提出了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的方法,即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并且要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文学思想刘勰非常重视文风之正,而他以“风骨”这一描述性的词语概括优良文风的特征。

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风并不是指情志本身,但风是表现情志时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体中须有生气,方是活生生的人;抒发情志须有“风”,才能打动读者。

“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就是作品中情志表达的生动性、活跃性。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的特征是表达的鲜明、爽朗。

“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作者写作时必须情思饱满,精神健旺;还须思路畅通,情志贯通周流于整个作品,若“思不环周”,表达的断断续续,则必然无生气,无活力。

总之,风并不就是情志本身,而是指情志表达的明朗、生动,因而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骨”是指“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

”骨与文辞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结撰文辞中的首要条件,如同人体必需有坚实挺拔的骨骼一般。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骨之有无,取决于“结言”,即遣辞造句之是否端正、确切;骨的特征,在于运辞之精炼,即简约而切当。

总之,骨就运用文辞而言,要求用词造句端正精当,使作品显得精干挺拔。

“风”、“骨”分释已如上述。

“风”、“骨”合言,便是指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

《风骨》篇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明”与“健”,“清”与“峻”,便是风骨含义的概括。

具备风骨非常重要。

而在刘勰心目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美丽的文采,方为合乎理想。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风”“骨”都是美学概念,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

“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审美特征1.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

追溯“风骨”的最初起源,可知“风骨”一词原是东汉以来上层社会品评人物风度气质的词汇。

当时人们对该词已有明确、稳定的理解。

即:“风”是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风度、风采;“骨”原是指人的骨相,借指人的内在品格、气质。

风表现于外,骨蕴含于内,骨力决定人的风神。

如果把人物品评中的风骨一词移植作文学术语,“风”最初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即鲜明的外部特色;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即坚实的思想、感情、义理等等。

风骨不仅涉及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而且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文学领域中的风骨侧重于人的神韵、风度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释“风”刘勰《风骨》开篇直接援引了《诗经》中的“风”,可见二者基本同义。

此外刘勰又表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风骨》篇原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_文心雕龙_风骨_辨析

_文心雕龙_风骨_辨析

摘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

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

“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

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图分类号:J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9)02-0081-04收稿日期:2008-11-07作者简介:张劲松(1970—),男,湖南冷水江人,广东嘉应学院中文系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心雕龙·风骨》辨析张劲松(嘉应学院中文系,广东梅州514015;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8卷第2期2009年2月Vol.8No.2Feb.2009人们言说得最多的,往往也是最复杂和最难以清晰掌握的。

对于《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中的“风骨”篇之歧议,牟世金曾用“十人十说,百人百解”八个字来概括;而罗宗强则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

香港大学的陈耀南在《〈文心〉“风骨”群说辨疑》一文中,曾搜罗了六十四种说法分为十类,详加按断。

这些歧议当然与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性言说方式相关,同时也与我们现代以来的文学转型有关。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五四”以来的文学观念及入思、运思方式与古人已迥然有别,而与西人学术之精密、系统及严谨更为接近。

因此对于“风骨”的阐释最后不可能也没必要得出统一的结论。

这种歧议也许正说明了“风骨”篇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一个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一个开放的文本系统和多元化的价值功能体系,这正是古代文论的艺术生命力和理论活力之表征。

浅谈刘勰的“风骨”论

浅谈刘勰的“风骨”论

浅谈刘勰的“风骨”论论文导读: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风骨概念。

他主要从情感思想和语言两个方面论述风骨。

情感与思想是文学的终极目标。

情感,浅谈刘勰的风骨论。

关键词:风骨,语言,情感,思想阅读刘勰的《文心雕龙》,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风骨概念,它深深触及到文学的精髓所在,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刘勰是在探讨文(包括《文心雕龙》中二十种有韵之文和无韵之文)的基础上,延续并发展古已有之的风骨概念,他主要从情感思想和语言两个方面论述风骨。

情感与思想是文学的终极目标,语言则是文学实现终极目标必须依赖的手段,它们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不可缺少的因素。

首先,看语言。

刘勰为语言列出骨的标准,认为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1]并说明什么样的语言能被称为有骨:第一,精,练于骨者,析辞必精;[2]第二,要有丰富的内涵;第三,条理清晰。

后两者,可以从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中运用逆向思维推理而出。

[3]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这些特征,试举实例进行说明。

免费论文,情感。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这首诗至今没有定论,因为语言表达出较为隐晦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从自我的角度对其做出理解,也许正因为隐晦,才使诗中语言的内涵丰富起来。

由每一个字组成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同时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各种意象,互相碰撞,互相交织,但并不杂乱无章,而是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被内在的逻辑牵引着,展现在欣赏者面前的是条理清晰的语言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语言隐晦,才能有丰富的内涵,许多古诗词的语言简单、明了,却依旧意蕴深刻。

免费论文,情感。

当然精的特征更不必说,这首诗的语言无法替代、删改,每一个字已经占据应有的位置,不多不少,没有累赘与冗杂之感。

鲁迅的《狂人日记》可谓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从语言角度看,第一,全篇没有多余话,干脆利落;第二,几乎每句话都意蕴深刻: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文心雕龙》“风骨说”浅议

《文心雕龙》“风骨说”浅议

《文心雕龙》“风骨说”浅议作者:贺媛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1期摘; 要:本文认为“风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经历史空间意义的积累,内含之间既有承继性,也有创新性,不可以肢解开来解释,“风骨”是一个刚健有力的审美范畴,其中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志、个性、才力、积累,是众多因素的综合。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作者简介:贺媛霞(1994-),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风骨”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范畴,也是历来“龙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一个问题。

“风骨”这一命题论者各执一词,互相不能说服彼此,虽不乏睿智之辞,然而并没有统一具有公度性的看法。

“风骨”命题研究的这个局面恰恰说明了刘勰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杰出贡献。

一、众说纷纭的“风骨”对“风骨”的研究至今可谓卷帙浩繁,多位学者对“风骨”的意义进行整理统计研究,但是并不能穷尽。

较为周详的统计是1988年陈耀南先生在《<文心>“风骨”群说辨疑》[1]一文,其中关于风骨解释的统计有66种,风骨篇之所以成为聚讼纷纭的场地,论者在研究之时多有反思,提出与《文心雕龙》的骈文写作有关系,篇幅和对句限制了意义的进一步阐发。

本文在此基础上认为《文心雕龙》虽然是一部体大而虑周之作,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部创作论集,因而对于有些概念不可以严密的西方逻辑来论证。

本文认为“风骨”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范畴,不可过于比照单字解读,当然这么说也并不意味着“风骨”不可以分开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也将二者分而论之的。

本文认为“风骨”这个命题是一种美学理想,是一种骏爽刚健之力为主导的、关乎作家个性情貌的、关乎表情达意自然通畅的审美理想。

二、“风骨”释义“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本文认为端与直强调的是结言正而非结言奇,是著文之要义,也是合乎儒家思想的中正与平直的思想气质与人格理想的体现。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摘要:一、引言1.介绍《文心雕龙》2.阐述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二、风骨的内涵1.风骨的定义2.风骨与其他文学要素的关系三、风骨的审美理想1.风骨在审美中的地位2.风骨的审美标准及其特点四、刘勰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1.刘勰关于风骨的观点2.风骨在刘勰作品中的体现五、结论1.总结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2.强调风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正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巨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刘勰对风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理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围绕《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进行解读。

风骨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风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风骨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审美理想方面,风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风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它要求作品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其次,风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它要求作品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引人深思。

最后,风骨具有广泛的普世性。

它要求作品在传达情感上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

刘勰本人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详细阐述了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风骨的内涵,而且充满了风骨的审美理想,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总之,《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

《风骨》篇与《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风骨》篇与《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2023第12期·总第602期罗宗强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1〕本文立足《风骨》篇原文,对风、骨进行语义还原,以此来展现《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风”有两层含义,分别关乎“情”和“气”。

“骨”与文辞相关,是一种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关乎作者的才气。

“风骨”具有“风”和“骨”各自的意义之外,还强调了对经典的重视。

《风骨》篇所展现的《文心雕龙》文章观,对当下的文章写作仍具启示。

一、“名逾金石之坚”——大哉文章1.“文心”“雕龙”的实质是文章要“文”“质”彬彬何谓“文心”,何谓“雕龙”,最简单的方式,是先了解《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篇,《序志》第五十。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2〕这个“文心”指的是写文章背后的心意。

在这里他援用了典故,“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

〔3〕《琴心》和《巧心》的实际内容我们现在都不清楚了,不过留下了这样的说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一般项目“中国传统文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L21BZW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畅,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马雪,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

摘要:刘勰在《风骨》篇中重点论述如何创作具有“风骨”的作品,展现了《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风骨》篇属于创作论,侧重于讲风骨之法,确立写作规范,即怎样才能有“风”和怎样才能有“骨”,是对文章创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要求。

《风骨》篇中的“风”和“骨”在文章中表现为具体的语言文字形式。

“风”主要表现在文章声韵上,要求声韵铿锵有力,而“骨”主要表现在文章语言上,要求语言结言端直,这两者都有一定的超越性。

“风”是对于情的一种升华和超越,而“骨”是对于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

无论是“风”还是“骨”,都承担起了文章功能之化成天下的作用。

“风”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情感人,而“骨”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理服人。

风骨论

风骨论

浅析“风骨”的涵义摘要:“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所确立的一个重要的文论范畴。

“风”指的是作者通过文章传达出来的感情对读者的一种艺术感染力,通俗的说就是共鸣。

“骨”指的是文章的骨架,也就是关于辞(语言文字)方面。

而“风骨”就是指精炼的文辞中所包含的饱满的意义内容[1]。

关键词:风骨感染力气采辞刘勰的“风骨论”,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理论范畴,是形成民族化的理论体系。

“风骨”来源已久,自古以来,学者们对“风骨”一词的也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在这里我就说说我对“风骨”涵义的理解。

“风骨”一词最早起源于人物品评和书画艺术上,王充的《论衡*骨相》篇中论述了骨相和人命运的关系,而陶弘景在《相经序》里说:性命著于骨形,吉凶形于气貌。

后来人们逐渐把“风骨”上升到了文学理论的高度。

“风”:大块噫气,其名曰风。

汉代的纬书《春秋元命苞》记载:阴阳怒而为风。

《六书故*动物四》说:天地八方之气吹嘘鼓动者命之为风。

从风这种自然流动之气出发后被人们引申为风气、风俗,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用“风”来比喻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品格的外扬,到了魏晋南北朝就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主要是指人外在神态与内在气质的体现,同时“风”也被引入到文学理论的领域,刘勰讲:“《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这里提到“风”的两大特征:第一,“志气之符契”,即“风”是情感和思想的具体表现或凭据;第二,“斯乃化感之本源”,即“风”是文学感化人的本源。

从上可以看出“风”主要是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对读者的感染[2],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文学作品中缺乏情感的,必然没有“风”,但是有情感和思想的存在,未必有“风”。

如果一部作品它的情感和思想不能够感染到读者的精神世界,那它有“风”,这“风”也是不存在的。

就如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诗歌创作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从刘勰《文心雕龙》的“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可以看出风还有清、明、显的特点,一是“清”,正所谓“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二是“明”,即鲜明,明畅,“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三是“显”,情感的表达要强烈明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名词解释文心雕龙风骨

名词解释文心雕龙风骨

名词解释文心雕龙风骨文心雕龙风骨,借指一种独具风格的人格品质和文学成就,被公认为是一种高超的精神追求。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的一种精神形象,涵盖了宽广的精神内涵,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境界。

它不仅指文学家所具有的文化高度,还指出他们把文学和思想作为最高智慧精神境界的深层造诣。

从事艺术创作的文人以文学来表达,他们依据文学的形式,用抒情的笔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文学的形象抒发出来。

文化内涵、思想内容、语言形式都必须有精湛的技艺、敏感的心灵,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支撑,才能够有效把自己的思想及情感完美的传达出去。

文心雕龙风骨就是这样,文学家们不论在文艺上也好,还是哲学上也罢,都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哲学造诣,以此支撑自己创作文章或者思辩哲学,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心雕龙风骨。

话说清朝时期,蒋勋是一位具有文心雕龙风骨的文人。

他的文章集中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社会态度和个人爱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

他也深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既不违背传统,又不偏离现实,而是用一种活泼的笔调,将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展现出自己文学上的独有风貌,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蒋勋以文学抒发他自己对于现实的思考,以哲理来解析社会中的矛盾,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出一条新的精神追求。

文心雕龙风骨的另一位代表则是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意象性,善于抒发自己的精神情怀;另一方面又饱含象征意义,充分展现出精神的宽度和历史的深度。

在充满激情的文字里,白居易将中国古代的精神智慧,把太乙真人和易经的道义传承至今。

他的诗歌富有一种宁静的心灵美学,令人仰望,深沉而内。

同时他还灵活运用诗歌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深刻而又张扬的思想感情,为文学精神留下了深吻的印记。

至此,文心雕龙风骨必须被认为极致的智慧形式,与草草出物那种另类的抒发有着本质的区别。

文心雕龙风骨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已经成为中国智慧的象征,播撒着丰富的思想精华,被传承至今。

解读_文心雕龙_风骨_

解读_文心雕龙_风骨_

由此看来,“骨”既包含挺拔遒劲刚健的文章结构也包 就能呈现出风骨的外显特征:“力”。刘勰认为,文章无“风
含纯正精炼畅达的语言。“有骨之辞”有如坚强的骨架支撑 骨”也就难以有气势有“力”,“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
作品,使作品产生强烈的生命力。
采失鲜,负声无力。”“无力”文章便失去了存在的根本价
因此,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所谓的“风骨”,就是指既 值,因此他认为写作应该“蔚彼风力,严此骨鲠。”六朝文风
既有挺拔遒劲刚健的文章结构,又有纯正精炼畅达的语言,从而使主观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富有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风骨”明显是以“气”和“力”为主要特征的。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2589(201 0)23—01 86—02
一、有关“风骨”的阐释
有挺拔遒劲刚健的文章结构,又有纯正精炼畅达的语言, 之弊病也和风力、骨力丧失有关,出于批判的需要,刘勰把
从而使主观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富有强烈的艺术 “力”即气势作为文章的一个美学要求而提了出来。
感染力。事实上,从汉代的“品人”到魏晋的“品画”再到《文
总之,《风骨》篇是刘勰首先在总结我国优秀文学传统
W e n Xu e Ya n jiu
☆文学研究☆
即纯正、强烈、鲜明、遒劲的话,那么这就是含风的情,是具 连成一体,就会“索莫乏气”,是一种无风的症候。
有艺术感染力的情。情含“风”,则“风”深情显,情爽“风”
因此,在《文心》中, “气”是“风骨”之源。先人早就注意
清,才能“犹形之包气”。否则“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 到这点。如黄侃提出“气即风骨之本”。纪昀在《文心雕龙辑

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

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

浅论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摘要】《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基石,融合道家,将齐梁时代之前的美学成果做了全面的总结,全书50篇,细致的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以及如何去鉴赏和创造美学规律。

其中《风骨》篇中“风骨论”是刘勰的首创,在当时有着进步的意义,更是写好文章该遵循的方向。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文章标准《文心雕龙》被称为“中国古代论文的秘宝”,鲁迅认为它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王元化认为它可以跟黑格尔的饿《美学》相并论,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内容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四个部分。

全书以总论为“文之枢纽”,分析各种文体,论述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提出批评鉴赏的方式以及作家的道德修养等等。

其中刘勰在创作论中详密深刻的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风骨》一篇。

文章的创作,离不开文风和文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风骨论”,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上来说,应当是刘勰的首创。

刘勰在《风骨》篇中指出,《诗经》有“六义”,其中“风”排在第一位,因为国风是感化教育的本源,是表现思想感情和气质的重要方式。

在刘勰看来,“风”来源于国风,是毫不掩饰第表现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

《国风》中的很多诗歌都是作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感情。

而后代尤其是建安时期的文人多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钟嵘在《诗品》中指出曹植、刘桢等人的诗歌都是以《国风》为源头的。

“骨”,《说文解字》解释为“肉之覈也”,原本指的是人的骨骼。

魏晋时期,“骨”成了人物品评的一个标准。

《人物志》中将“骨”和“仁”联系在一起,认为“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

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骨骼正直、身体柔韧,表现在品德方面就是有仁德。

《人物志》还认为“骨直气清,则修名生焉”,骨骼直正、气色清朗的人会有好的名声。

《世说新语》记载品评人物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

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及“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及“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及“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原文:《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文滥也。

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翻译:《诗经》总共有“六义”,“风”位居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具体表现。

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

文心雕龙 风骨 文献引用

文心雕龙 风骨 文献引用

文心雕龙风骨文献引用
《文心雕龙》是南朝齐人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全书分为
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
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风骨”、“文心”等概念。

他所谓的“风骨”,指的是文章的气势和格调,即文章的风采和魅力;而“文心”则指文章的内在含义和精神,即文章的内涵和意境。

刘勰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指导作用。

在学术研究中,对于《文心雕龙》的引用往往是为了支持自己
的论点或者观点。

研究者可能会引用《文心雕龙》中的某些具体观
点或者论述,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同时,由于《文心雕龙》在文学
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
常常会引用《文心雕龙》,以展现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和地位。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观点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
究中引用《文心雕龙》是非常常见的。

【《文心雕龙》释意】(二十八)何为文章风骨

【《文心雕龙》释意】(二十八)何为文章风骨

【《文心雕龙》释意】(二十八)何为文章风骨第二十八章何为文章风骨(风骨第二十八)论说《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为何把“风”排在第一位呢?答案就在于:“六义”作为中国诗词歌赋的一种艺术风格,在人类文化交流中间,“风”既是人格性情相互感化的动力源头,又是志气德行彼此影响的信息符号。

那么,这儿“风”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事实上,人类于喜怒哀乐之时,凡能够激发并引起人们独自或相互之间,能够倾诉情感胸怀的性格气质,这就是“风”,又因为其可成就一种独特个性气质的文化现象,故而也被称作“风格”;同样,本文中所谓的“骨”,是指人类于沉思呻吟之际,凡能够鼓动并激发人们奋起疾书的胆气力量,这就是“骨”,并因此而称为“骨气”。

在文学艺术之中,“骨”或“骨气”在言辞文章创作上的地位,如同树木生长中必须要有轴心树干的支撑一模一样,而“风”或“风格”,则恰似万物之所以能够相互区别开来时,作为个体所必须具备的性格品质和情调气质。

因此,凡言辞文句,如果谈吐端庄直陈,那么这一作品的“骨气”也就具备了;同样,如果志气坦荡爽朗,那么这一作者的“风格”就是风清气正。

所以说,即便辞藻丰富而义理饱满的文章,如果失去了“风骨”,无论一时多么炫目辉煌,都不可能具备鲜活持久的生命力,所以既不能展翅翱翔,更不会鹏程万里。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凡构思文句和裁剪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充盈和坚守自我的个性风格,同时还要找准并执着无论因何而形成的刚健真实的文化骨气,唯有这样两者的齐头并进,才可能不断创新并光彩照人。

在文学创作方面,文化骨气和个性风格,亦如同雄鹰的翅膀,“风”与“骨”一旦失去了其中任何一个,即不可能再去搏击长空。

所以,凡擅长锤炼“骨气”的作者,在剖析义理上,必定细致入微,才有可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同样,凡深谙“风格”重要的作者,在抒发情怀上,必定爽朗坦荡,才会有不屈不挠的高度。

在此,所谓“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

”(大意:锤炼字句达到无法再推敲,凝聚的声音没有呆滞感觉。

浅论“风骨”

浅论“风骨”

浅论《文心雕龙》中的“风骨”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文学创作问题的文学理论杰作,《风骨》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作论中的第三篇,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美学要求,推动了中国文创作的发展。

然而“风骨”的涵义众说风云,莫衷一是。

本文在列述前人众多观点的基础上,从《风骨》的文本本身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风;骨;风骨;文学创作启示;为人品质东晋、南朝,先是人物评价中较多运用风骨这一概念,稍后影响及于书画评论和文学评论。

在刘勰之前,少数文学评论中已出现风骨论,但比较零碎,《文心雕龙风骨》篇首次对文学风骨进行较系统的理论概括,成为《文心雕龙》全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代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风骨”种种之说法在文学上,关于“风骨”的释义基本分成几个派别。

一派学者根据《风骨》篇的一些语句作解释,认为“风”是作品意气骏爽的表现,是抒情鲜明,属于情感内容方面; “骨”是作品结言端直的表现,是文辞精炼有力,属于形式方面。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龙学家黄侃,提出“风骨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纲维权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滤写中怀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风骨也。

”(《文心雕龙.札记》,他认为“风骨”是假借于物的比喻,“风”即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内容—“文意”,“骨”即是文辞。

著名龙学家范文澜也是这一说法的忠实的维护者。

他在《文心雕龙注》中写道:“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祥矣”。

另一派认为该解释不准确,他们认为“风”指作品的情志,“骨”指作品的思想、义理。

他们解释“风”的含义与前一派有些接近,对“骨”的解释则与前一派完全不同。

他们主要依据刘勰在《体性》篇中“赞”说过的“辞为肌肤,志实骨髓”,在《附会》篇中说过的“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认为“骨”是志和事义,不属于语言文辞,而属于作品内容。

赵仲邑主张这种说法。

前一派的解释是符合《风骨》的有关词句的,后一派研究者坚决加以否定,从书中其他篇中找依据,对“骨”的含义另作解释。

2021《文心雕龙·风骨》的语义内涵解读范文2

2021《文心雕龙·风骨》的语义内涵解读范文2

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确立了全书的基调,即崇古载道、尊崇往 古、依托圣贤。南北朝齐梁时期文章绮靡浮艳、穿凿补缀、流宕忘返,沉迷于形式的 玩味与偏执,而疏远了对圣贤书辞的继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批评了这样的 风气,《定势》篇曰:“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 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瑏莹《序志》篇曰: “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 遂讹滥。”瑐瑠刘勰对宋齐梁时期的浅绮文风有严厉的批评,提倡原道、征圣和宗 经。在《风骨》的开篇和结尾两处均表达了作者对经典的重视与传承,前后形成呼 应。他提出,有“风骨”的文章要依照经书的规范来创作,并吸取诸子百家和史传的 方法;若徒然生造奇言怪语或盲目追求新作,则是“危败亦多”、“纰缪成经”。也 就是说,“风骨”除了包括“风”和“骨”各自的意义之外,它还有尊重圣贤经典之 义,即它不是抛开经典或超越旧的规范,不是跟随浮华侈靡的风气;而是要尊重经 典,明白文章体制,通晓文辞演变,确立起一个正规的法式。 三、意会之美:风骨的包容性 以上我们从《风骨》的原文出发,对照《文心雕龙》的其他篇目以及各家的注 解,对“风”、“骨”和“风骨”做了语义的还原,在尽量靠近刘勰本意的基础上试 图还它一个宽泛的所指。“要给彦和的风骨论作一番义界明确的解释,是十分困难 的,不惟今日做不到,恐今后亦难有满意之结果。”瑐瑡罗宗强先生如是说。由于 风、骨或风骨并不是一个科学化的定义和概念,若强权地施加一种严格的解说,反而 使得其义减半。为了更深地体会“风骨”之意,我们还需要结合微观的具体文学作品 以及宏观的中国文化传统去体会和感悟之。 刘勰对“风”、“骨”进行界说的时候,提到了两部作品———司马相如的《大 人赋》和潘勖的《策魏公九锡文》。“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 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刘勰认为《大人赋》是有 “风”的作品典范。汉武帝好神仙之道,司马相如呈上《大人赋》欲对汉武帝进行劝 谏,旨在说明游仙是不可能的;结果恰恰相反,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相如 既奏《大人》之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志,似游天地之意。”《大人赋》是一 篇模仿骚体的作品,深得屈原《远游》篇之气韵与遣辞,其气纵横缥缈,其辞諔诡奇 幻。《风骨》篇中刘勰不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代表作,唯独标举其 《大人赋》,可见刘勰不是从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来论证“风”,而是就文章的风 貌特征来谈的。《大人赋》靡丽多夸,在讽谏方面无所作为,可以说是“文丽用 寡”,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言:“司马长卿文,虽乏实用,然举止矜贵。”瑐瑢 但是,这篇赋作的风貌灵动奇变,造语奇特;撇入窅冥,不似从人间来。刘勰标举 《上林赋》,在他看来,“风”可以无关实用,而应该是充盈情感和文气的神化之 作。《风骨》开篇即把“风”的涵义源头上溯到《毛诗》,意谓教化生民之源,主张 继承自《诗经》以来的怨谏、讽刺传统。 即孟子所谓“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瑐琐。然 此“君子之风”也只有内化为诗人的个人生命经验(情志、意绪)时,它才有可能诉 诸文辞之“骨”而成作品。于是,一方面作为“君子之风”的“风”与作为“诗人之 风”的“风”在《风骨》篇关联起来,另一方面两者又是有区别的。“君子之风”源 于孔子和孟子的论述,养其浩然之气,积其凌云之志;“诗人之风”最初与《诗经》 有关,主张诗无邪、中正平和之风,后也指诗人的文品文风。刘勰的风骨论包含着一 种儒家的人格理想,强调作家刚健正直的主体人格精神。“君子之风”是“诗人之 风”的一种理想趋向,“诗人之风”是“君子之风”一种践行。

浅谈《文心雕龙·风骨》

浅谈《文心雕龙·风骨》

浅谈《文心雕龙·风骨》作者:王瑶来源:《大众科学》2020年第13期摘要: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著《文心雕龙》,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理论化的文学作品。

刘勰继承了先秦两汉至魏晋齐梁中优秀文学成果的基础上,加以自身的理解和“唯物析中”的态度才创作出了这部旷世著作。

古有“体大而虑周”,现有“中国文论第一书”的评价。

《风骨》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篇目以及文学理论之一,对后世有着极大影响。

本文试从《风骨》文章内容着手,分析出刘勰对于“风”、“骨”的含义以及“风骨”蕴含的美学。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美学特征,风,骨在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史上,刘勰可以说是第一位提出“风骨”这一文学理论的人。

《文心雕龙》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指出文学风格中“新奇”与“轻靡”是不正确的,他认为这种风格形成原因是追求“危侧趣诡”、“缥缈附俗”的人,所以他提出“风骨”一说,以此观点来纠正南朝文学萎靡文风。

在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史上,刘勰可以说是第一位提出“风骨”这一文学理论的人。

《文心雕龙》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指出文学风格中“新奇”与“轻靡”是不正确的,他认为这种风格形成原因是追求“危侧趣诡”、“缥缈附俗”的人,所以他提出“风骨”一说,以此观点来纠正南朝文学萎靡文风。

“风骨”一词出现于汉末,流行于魏晋。

南朝梁学者刘孝标曾在《世说新语?赏誉》中注:“(王)羲之风骨清举也”,其中“风骨”指的是人的精神和样貌;随着时代文化发展,“风骨”的品评对象从人转到绘画上。

如南齐谢赫用“观其风骨,名岂虚成”评价曹不兴绘画笔法与技巧,也认为“风骨”属于绘画的美学范畴;再到刘勰用“风骨”来品评文章,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论述文学理论中谈及“风骨”的人,也将“风骨”一词纳入来写作美学范畴中。

刘勰在《风骨》篇中开篇就提出《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中,“风”是首位,是感化与教化人的基础,也是表达情志与气势的依据,以此论证写文章想要“怊怅述情”,就必须先有“风”。

何谓风骨Word版

何谓风骨Word版

何谓“风骨”——读《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有感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刘卫征学号:1012425何谓风骨——读《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有感摘要:何谓风骨?一直以来,对“风骨”一词总是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借以形容一个人的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之类的大丈夫形象。

但是真正读过《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对"风骨"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

同时呢,在阅读相关论文的同时,我发现很多人对于“风骨”一词的认识也是莫衷一是的。

故在这里,笔者将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于“风骨”的看法。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一、“风骨”的历史由来提及“风骨”,相信更多的人会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进而举出历史上诸如岳飞、文天祥一类清风傲骨的人为之例证,当然了也会自然地想到秦桧一类委曲求全、卖国求荣的大佞臣,二者相比,突出前者的高风亮节。

由此可见,“风骨”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和人的品格紧密地联系起来。

但事实上,“风骨”的含义仅限于此吗?或者说“风骨”一词就是为了形容士人英雄的高洁品质而产生的吗?当然不是。

“风骨”绝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广泛涉及到书法、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

首先,“风骨”用来评价人物,始于汉末,而到魏晋以后才开始真正的流行开来。

如《宋书武帝纪》中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等。

根据刘裕、王羲之这两位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作例证,我们就不难想象“风骨”用以评价人物的品格,多为正面的褒奖,赞誉此人的高风亮节等等。

而后来“风骨”一词被引申到画艺、书论等文学艺术中去。

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

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

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

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
如何理解“风骨”?私以为“风骨”如人体,风为气血之气,骨为骨架,二者缺一不可。

如刘勰所说文辞需要骨就好像人需要竖起的骨架一样,表达的感情需要包含风,就好像人的形体需要包含气血之气。

既然要讨论《风骨》的当代意义,首先需要理解“风骨”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刘勰开篇说,“诗本六义,风冠其首”,在这里“风”是化感之源,是教化之义。

其次,刘勰又提到了“志气之符契”说明风骨之风是志气的外在表现,志气与风之间是“因内而符外”的“符契”关系,不仅如此,刘勰还花了大量的笔墨谈论风与气的关系,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到的“文以气为主”到曹丕评论孔融、徐幹、刘桢的语句,提出了古人的“重气之旨”,论证了风、情、气三者一致的辨证关系;最后一点要清楚是刘勰说的文风与当代意义上的文风意义并不相同。

“骨”本身指的是人的骨骼、骨架,刘勰认为文骨的形成是“结言端直”,即文章发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这是对文辞方面的要求,但是文骨侧重的是对文章的语言表现力,是无形的,它与文辞并不等同。

风与骨的关系,我认为刘勰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即“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翼。

”风骨是文章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那么,《风骨》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风骨》对文章写作提出的要求是“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这些要求有利于纠正现在部分文章华而不实,或者文辞粗糙的现象。

就拿曾经火遍中国的“梨花体”以及郭敬明的文章来说,前者语言粗糙毫无文采可言,而郭敬明的文章则是辞藻堆砌,二者都一样情志不显,缺少情志和气势。

所以我看郭敬明等人的文章也是如“雉窜文囿”。

不过我不认为现在有多少人能“风骨乏采”,因为文辞表达不好的话,基本上也难以读出风骨,容易辞不达意。

另外提到的是,
文学本身就带有教化作用,“风清文峻”在任何时候对人类形成刚健正直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勰提出了“风清文峻”的创作要求之后,还在最后提到了如何达到这种境界,这对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刘勰提到“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要求人们在了解前人的创作方法,明白文章的体制的基础上创造新颖的文意。

今天,我们的文坛上出现各种流派夹杂着的作品,特别是个体意识创作,有部分作家根本分不清意识流小说和个体意识创作的区别,文章读来让人头昏脑涨。

还有些人根本不清楚文章体制,写来的文章文体难辨,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复苏,许多人写了一堆半洋半古的句子。

《风骨》提出的“曲昭文体”就非常有当代意义。

最后,《风骨》对文学批评方面也提到了“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这里边提到了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即“求同存异”,文学创作应该抱着包容的态度,文学本身就是自由的,文学创作者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文风,不必跟随大流。

就现在的一些现象来说,解构经典的作品越来越多,跟风解构经典的人也越来越多,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结构经典虽然使作品更容易理解,但是作品的“风骨”往往会随着解构消失。

综上,我认为《风骨》的当代意义体现在文学创作要求的历久弥新,永不过时,体现在现今中国文学批评界的理论仍无法跳出它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