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合集下载

伤寒论方子总结归纳

伤寒论方子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桂枝10g 芍药30g 炙甘草6-10g葛根12g葛根20-30g 威灵仙、秦艽10g 鸡血藤30g葛根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葛根12g 麻黄9g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厚朴6g 杏仁6g桂枝加附子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附子15g桂枝去芍药汤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附子15g新加汤桂枝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生姜12g大枣12枚麻黄汤麻黄15g 桂枝10g 甘草5g 杏仁9g葛根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半夏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柴胡加芒硝汤柴胡8g 半夏一两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黄芩一两生姜一两大枣四枚芒硝二两柴胡桂枝汤柴胡四两半夏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黄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四两半夏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黄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牡蛎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半夏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枳实三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牡蛎二两…|。

伤寒论方歌括

伤寒论方歌括

伤寒论方歌括1、桂枝汤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5、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

6、白虎加人参汤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7、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8、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9、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1、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2、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

13、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18、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使。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少阳病类方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纲: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少阳病类方证1,小柴胡汤方证: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证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闷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布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加味方1)加石膏,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者多见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考虑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小儿多见,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

2)加桔梗汤,小柴胡证而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若口干舌燥加石膏。

3)加陈皮,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

4)加芍药,小柴胡汤证而腹挛急痛者。

5)加吴茱萸汤:见两证相合者。

6)加苓术:小柴胡汤证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加茵陈:小柴胡汤证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2.柴胡半夏瓜蒌汤方证:小柴胡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少阳阳明)3.柴胡桂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

(太阳少阳)4.四逆散方证: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少阳)5.泽漆汤证: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

(少阳阳明)6.黄芩汤方证:发热腹泻腹痛者(少阳阳明)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太阴少阳阳明)8.当归散方证: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伤寒论 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 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是中医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伤寒论》中一些经典方剂的整理,这些方剂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及相关疾病。

1.桂枝汤:
•组成:桂枝、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外感太阳病初起,表证未解,恶风寒,无汗。

2.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太阳病,解表药不解,脉浮缓者。

3.麻黄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

•适应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4.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赤小豆、人参、甘草、大青龙。

•适应症:太阳病,发汗恶寒汤出。

5.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寒、胸胁满,口苦。

6.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小青龙。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汗而不解,身体热痛,汤出而不解。

7.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夏、生姜、大枣、黄芩、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风,胸胁满,口苦。

这些方剂都是根据《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制定的,其配伍、药物的运用都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方剂。

同时,这些方剂也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理论和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它是以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伤寒病的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方。

这些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治疗伤寒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全部方剂的简要介绍。

1. [银翘散]银翘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银翘、连翘、薄荷、桔梗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辛温表解、清热解暑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轻微的伤寒病。

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袭表、阳气不足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早期的外邪寒凝证。

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困于阳分、阴阳两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太阳与少阳并病证。

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4. [理中丸]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人参、白术、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振、脾胃虚寒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阳气亏虚证。

具有健脾温中、升阳固表的作用。

5. [防己地黄丸]防己地黄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防己、生地、知母、炙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伤寒病后期,阴阳两虚,营卫失和的病情。

具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6. [四逆汤]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附子、桂枝、白术、干姜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阴盛阳亡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重证候中的阴阳离决证。

具有温阳救逆、益气养血的作用。

7. [五苓散]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芡实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足,水湿停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湿困脾阳证。

具有渗利湿浊、健脾利水的作用。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表里不解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柴胡疏肝证。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一、桂枝汤:二、桂枝加葛根汤: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方桂芍草,桂加葛根走经输,桂加附子治有三, 佐用生姜和大枣。

项背几几反汗濡。

风寒肢痛脉迟弦。

啜粥温服取微汗,解肌驱风滋经脉,汗漏不止恶风甚, 调和营卫解肌表。

用治柔痉理不殊。

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芍意何居,桂枝去芍避阴寒,桂加麻杏名各半,胸满心悸膻中虚。

加附助阳理固然。

肌表小邪不得散。

若见咳逆和短气,脉促无力舌质淡,面有热色身亦痒,桂甘姜枣治无遗。

胸痹治法非等闲。

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八、桂枝二越婢一汤: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二麻一名合方,桂加麻膏量要轻,桂枝汤中去桂枝,寒热如疟治法良。

热多寒少脉不丰。

苓术加来利水湿。

大汗之后表未解,小汗法中兼清热,小便不利心下满,去邪同时正亦匡。

桂二越一记心中。

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十二、桂枝甘草汤:桂加厚朴杏子仁,桂枝加参新加汤,桂枝甘草补心虚,喘家中风妙如神。

增姜加芍效力彰。

两手叉冒已浇漓。

如今肺炎求治法,身疼脉沉非表证,汗多亡液心阳弱,媲美麻杏说与君。

血虚营弱汗多伤。

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十五、桂枝加桂汤:桂加饴糖小建中,桂枝去芍恐助阴,桂枝加桂剂量增,倍加芍药方奏功。

痰水犯心狂躁纷。

奔豚冲心来势凶。

虚劳里急心烦悸,龙牡安神桂枝助,平冲降逆解外寒,伤寒尺迟梦失精。

蜀漆涤饮有奇勋。

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七、桂枝附子汤:十八、去桂加白术汤:桂枝甘草组成方,桂枝附子寒痹痛,去桂加术大便硬,龙牡加入安神良。

去芍加附量要重。

寒湿相搏身疼痛。

心悸同时兼烦躁,扶阳散寒应兼顾,术附姜枣加甘草,补阳宁心效果彰。

脉浮虚涩是其应。

三阴都尽冒始应。

伤寒方歌汇总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麻黄附子细辛汤 对过敏性鼻炎可以说是特效十九、桂枝加芍药汤:二十、桂枝加大黄汤:二十一、桂枝人参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桂枝大黄治腹痛,人参汤方即理中,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1伤寒论方歌二画1. 十枣汤F70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三画2. 大青龙汤F3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3. 大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4. 大柴胡汤F14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5. 大陷胸汤F62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6. 大陷胸丸L 大陷胸丸法最超, 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 大黄甘遂下之消S119 7.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8. 三物白散W 9. 土瓜根(方阙)10. 干姜附子汤S9111.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12. 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13. 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14. 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15. 小柴胡汤F80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16. 小陷胸汤F329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四画17. 五苓散F30418. 文蛤散W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文蛤散文蛤五两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19. 乌梅丸11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30. 白通汤W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五画31. 白通加猪胆汁汤W白通加胆汁一合,尿五合同白通汤20. 甘草汤S26232. 生姜泻心汤S125 21. 甘草泻心汤方88生姜+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33. 瓜蒂散方354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瓜蒂散中赤小豆,豆鼓汁调酸苦凑22. 甘草干姜汤S95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23. 甘草附子汤L34. 半夏泻心汤方88甘草附子汤四味, 桂枝白术药方备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骨节掣痛不可近, 恶风短气阳虚最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24. 四逆散方8435. 半夏散及汤W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半夏散及夏桂草,等分合寸匕日三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六画25. 四逆汤S241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36. 芍药甘草汤S95 26. 四逆加人参汤S30937. 芍药甘草附子汤S97四逆汤+人参38. 当归四逆汤F136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27. 白虎汤F92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血虚寒厥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39.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S280 28. 白虎加人参汤F92当归四逆汤+吴茱萸+生姜白虎汤+人参40. 竹叶石膏汤F93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珍29. 白头翁汤F111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寻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七画v1.0 可编辑可修改41. 赤石脂禹余粮汤S13151. 枳实栀子豉汤S315赤石脂+太一禹余粮52. 栀子豉汤S6842. 吴茱萸汤F13053. 栀子甘草豉汤S68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54. 栀子生姜豉汤S68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55. 栀子厚朴汤S70 43. 附子汤C栀子+厚朴+枳实附子汤生附二枚,术宜四两主斯方56. 栀子干姜汤S72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57. 栀子柏皮汤F295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44. 附子泻心汤S121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附子+大黄黄连泻心汤45. 牡蛎泽泻散58. 茯苓四逆汤S92牡泽散漆栝楼根,葶苈商陆海藻均茯苓+四逆汤+人参八画59. 茯苓甘草汤Z茯苓甘草汤桂姜46. 抵当汤C60.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S83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冲任不指胱6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S85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62. 茵陈蒿汤F295 47. 抵当丸C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抵当丸即抵当汤, 捣药成丸煮水浆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连渣服之只一颗, 缓攻瘀血正不伤十画48. 苦酒汤总结+C苦酒汤鸡子一枚,夏十四枚加苦酒63. 桂枝汤F36刀环棒壳煎三沸,咽痛频呑绝妙哉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49. 炙甘草汤F163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64. 桂枝人参汤C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人参汤即理中汤,九画桂枝+理中汤(参姜术草)干姜5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S8765. 桂枝加芍药汤同桂枝汤,芍药由三两改为六两S231桂枝附子汤去桂枝+白术80. 桂枝麻黄各半汤S5466. 桂枝加大黄汤S231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大黄71. 桂枝二麻黄一汤S56 6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人参S3782. 桂枝二越婢一汤S58 68. 桂枝加附子汤S33桂枝汤+越婢汤桂枝汤+附子越婢麻石姜草枣Z6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S3183. 桃花汤Z桂枝汤+厚朴+杏仁桃花汤米赤石姜(无桃花)70. 桂枝加桂汤S8284. 桃核承气汤F243同桂枝汤,桂枝由三两改为五两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71. 桂枝加葛根汤S35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桂枝汤+葛根85. 桔梗汤S26272. 桂枝甘草汤S78桔梗+甘草7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S7986. 真武汤F31174. 桂枝去芍药汤S35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桂枝汤去芍药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7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S368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Z桂枝汤去芍药+附子柴胡龙骨牡蛎汤,半夏柴芩合大黄7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S81桂苓参枣并生姜,再加龙牡与铅丹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88. 柴胡加芒硝汤S2167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S142小柴胡汤+芒硝桂枝汤去桂枝+茯苓+白术89. 柴胡桂枝汤S210 78. 桂枝附子汤P36小柴胡汤+桂枝汤桂枝去芍药+附子90. 柴胡桂枝干姜汤L 79.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S146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痛,寒热心烦服之康91. 调胃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92. 通脉四逆汤S242炙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S307四逆汤+猪胆汁水亏火炽烦不卧,滋阴降火自然康100. 猪肤汤C 猪肤斤许斗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烦利咽痛胸满痊101. 猪苓汤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102. 猪胆汁方C 蜜煎熟后样如饴,温纳肛门法本奇F30694. 烧裈散kūn S313 更有醋调胆汁灌,外通两法审谁宜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第一章——太明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论方剂整理

伤寒论方剂整理

伤寒论方剂整理《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著作,其中记载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这些方剂历经千年的实践检验,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就对《伤寒论》中的部分方剂进行整理。

首先是麻黄汤,它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

麻黄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等症状。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

桂枝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君药;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生姜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桂枝汤的精妙之处在于调和营卫,使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

用于外寒里饮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等。

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组成。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等。

此方剂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石膏,以清里热,麻黄用量较大,意在发汗解表,散郁热。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

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等。

石膏清热泻火,知母滋阴润燥,甘草、粳米和中养胃,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

承气汤类方剂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用于阳明腑实证,症见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不通等。

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简介
本文介绍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以下是详细内容。

中药配方列表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

2.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杏仁、人参、附子、甘草、生姜。

3. 四逆散: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4. 五苓散:茯苓、白术、桂枝、干姜、泽泻。

5. 五物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

6.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石斛、汉防己、牛膝。

7. 大黄防风汤:大黄、芍药、防风、枳实、甘草。

8. 三黄石膏汤:黄连、黄芩、黄柏、石膏。

9. 苏合香附汤:附子、苏合香。

10. 剂石膏汤:石膏、甘草、竹茹、薏苡仁。

11. 若带下补胎汤:地黄、熟地、川牛膝、干姜、杜仲、肉苁蓉、桑椹、川桂枝、知母、大沙参、萆薢子。

(以下省略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结论
本文列举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了解每种配方的组成和用途对于学习中药的应用和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详细而系统地研究这些配方,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

乌梅丸与厥症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这些处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化湿,和营和血,清里热,解肌,除热,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白腻,脉浮紧。

2. 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附子、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解肌,除热。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汤。

组成,桂枝、茯苓、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利水。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5.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以上就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处方,这些处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一些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

当然,在使用这些处方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处方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上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8.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株,芍药一两六株,麻黄一两十六株去节,生姜一两六株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株炙,大枣五枚擘。

9.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株切,石膏二十四株碎棉裹。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经方《伤寒论》17 方整理汇总作者:日期:经方《伤寒论》17 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二.少阳阳明类方证1 大柴胡汤方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少阳阳明)2 柴胡加芒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少阳阳明)3 柴胡龙骨牡蛎汤方证:小柴胡汤证见气上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太阳少阳阳明)三.正阳阳明病类方1 瓜蒂散方证:胸脘满闷,欲吐不能吐者(阳明病)2 一物瓜蒂散方证: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者(阳明)3 白虎汤方证: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注:汗出身热烦躁)(阳明病)4 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阳明太阴)5 调胃承气汤方证: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阳明病)6 小承气汤方证:阳明病,大便硬而无潮热者(阳明病)7大承气汤方证:里实热大便难者。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濈然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吴太阳证者。

5)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6)发热者,手足辄辄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7)不大便五六日,饶肚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8)病人打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得解,腹满痛者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13)少阴病,传为阳明,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14)少阴病,传为阳明,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15)下利,脉滑数或脉坚而滑,不欲食者。

8 厚朴三物汤方证:胸腹胀满明显,大便闭结者(阳明)9 大黄甘草汤方证: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

(阳明)10 麻子仁丸方证: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阳明)11 下瘀血汤方证:少腹硬满,大便干结者(阳明)12 桃核承气汤方证: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太阳阳明)13 大黄牡丹皮汤方证:右腹痛拒按,里实热者(阳明)14 抵当汤方证: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作者:————————————————————————————————日期: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

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

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

乌梅丸与厥症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

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

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

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

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

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

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

故用之则显其效,经方之二:真武汤真武汤又名玄武。

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此乃是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吉祥物。

真武汤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地位。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伤寒学者,经方临床家冯世纶对其下以,“头晕,心悸,下肝浮肿,或痛,脉沉。

”用方指征即可大胆运用真武汤。

真武汤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

其病因病机是虚寒停饮,即可使用此方。

作为临床工作十年的我,慢性肺病,心脏病。

肾病只有水液停留即考虑使用真武汤。

什么顽固性慢支,哮喘,顽固性心衰,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

作为大医院他们就没有把一个小小的真武汤放在眼中,可我不一样,我除了听筒和体温表后只剩下药了,我没有氧气没有心电设备,不能做肾透析,上面这此病你说怎么办。

我用真武汤加减治愈过一例心室肥大,严重水肿的心脏病患者后,我对真武汤可谓别眼相看。

想当时患者,曾到过三甲医院,名老中医,都末果,以回家准备棺材板了,小小一个真武汤可谓起死回生,功不可没。

此就是经方的力量。

这里,我还多说几句,真武汤不但对心肺肾的病使用许多。

而还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小儿腹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

”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

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

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

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

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

此时疏以真武汤,有立街秆见影之效。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治疗阳虚寒泄,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

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

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

水湿得化,泄泻自愈。

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老年性疾病。

人老则虚,首当其冲的当数肾阳虚,肾阳虚及脾。

脾阳虚则水湿内聚不去。

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是标,真武汤对老年病有着斧底抽薪之意。

温肾补虚。

健脾蠲饮,此真武汤也。

人老之病有几个脱离到了头晕,心悸,下肢浮肿。

凡见此症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汤,或加减用之。

3.肥胖。

肥者多湿,湿多脾困也,困久必虚。

脾虚及肾,肾为元阳,肾阳一出,湿及阳化。

此乃肥胖治本之法。

湿化脾健。

脾健则湿无聚之理。

真武汤温肾健脾,直捣肥胖病根。

那有无效之理。

经方之三:黄连阿胶汤。

一个阴虚内热主打方。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以上二条《伤寒论》高度括出黄连阿胶汤的用药指征。

1,首先是,心肾两虚。

2.阴虚而生内热。

我在临床上凡见脉细,有阴虚内热之症,我必用黄连阿胶汤。

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盗汗,衄血,复发性口疮,糖尿病阴虚热盛型,产后发热,怔忡,心律不齐,胃痛,崩漏,等内外妇科疾病。

经方之四:四逆散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阳气郁厥,四肢厥逆为辨症要点。

是以少阴阴阳两虚为本,四肢厥逆为标。

来辨症论治临床上内科病。

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泄泻。

四逆散加干姜五味汤,四逆散加桂枝汤,四逆散加茯苓汤,四逆散加附子汤,四逆散加薤白汤。

我曾原方未加减的前题下,治愈过一例老年久咳嗽,痰白量不多,舌胖淡,脉沉细,恶寒怕冷。

和一例腹痛病人脉沉弦,腹痛,喜温喜按,四肢厥逆的人。

今人多用四逆散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肝经病如颈淋巴结核,下阴疾患,男科妇科疾患,和肝主筋,软组织损伤之类疾病。

以上古今应用,也就是我对四逆散的总结。

但以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加四肢厥逆,或气机不顺(肝脾不和)为重点。

临床应用之,无有不应手取效的。

经方之五: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答曰:肺气不宣则咳。

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

脾气滞则运化无力。

肝则主疏泄。

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

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

脏与腑为表里。

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

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

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他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

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

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又有口苦,目眩,咽干。

舌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

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当今社会,病情多是错综复杂,小柴胡不可谓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

对肝胆病,脾胃病,心血管,肺部病,肾,神志病,肌肉,筋骨病,每每能取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