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注氮防灭火设计
防灭火注氮流量的计算
防灭火注氮流量的计算氮气防灭火技术已作为综采和综放工作面的主要防灭火措施,由于每个矿井的地质条件、煤层开采条件及外围因素各不相同,因此,确定防灭火注氮流量就成为一个比较剌手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注氮流量越大,防灭火(特别是灭火)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就越差,甚至不起作用。
要使选用的制氮能力既能满足防灭火所需注氮流量的要求,又能充分体现经济技术上的合理性,根据我国应用氮气防灭火的经验,在设计时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指标。
⑴采空区防火惰化指标预防综放面采空区内煤炭自然发火,重点是将采空区氧化带进行惰化,使氧含量降到阻止煤炭氧化自燃的临界值以下,从而达到使氧化带内的煤炭处于不氧化或减缓氧化的状态。
按煤炭氧化自燃的观点,采空区气体组分中除氧气外,氮气、二氧化碳等均可视为惰性气体,对煤炭的氧化起抑制作用。
氧气是煤炭自燃的助燃剂,注氮后采空区氧化带内氧气浓度的高低反映出注氮效果的好坏,因此把氧含量临界值作为惰化指标是合理的。
根据国内外实验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氧含量降到7%—10%时煤就不易被氧化,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也明确规定,注氮后采空区氧化带内氧含量应小于7%,因此煤矿安全规程将采空区防火惰化指标定为7%是合理的,并将其指标作为设计依据。
⑵火区惰化指标采空区或巷道一旦发生火灾,采用注氮方法灭火时,在注氮的初期注氮流量要大,这是因为:一方面要迅速将火区空间惰化,另一方面注入的氮气还要惰化漏进的新鲜风流。
火区惰化后,继续注入的氮气主要起惰化漏风的作用,注氮流量就相应减少。
国外如德国和法国,灭火注氮流量一般每分钟为几十至几百立方米,总耗氮量达数十到数百万立方米,若按此计算,我国煤矿自身的经济承收能力是难以满足的。
通常灭火注氮量可按封闭火区体积的3倍计算。
实验研究表明:气体成分中当氧含量低于5%时就能阻止煤炭的氧化和燃烧,为防止采空区内可燃气体因明火而发生爆炸,因此,煤矿安全规程将火区惰化指标定为以氧含量低于3%是合理的,并将其作为设计依据。
1307工作面灌浆、注氮设计变更
ZXTF-18-4-15陕西金源招贤矿业有限公司1307工作面灌浆、注氮设计变更通防部2018年4月15日会审表审批意见1307工作面灌浆、注氮设计变更截止2018年4月14日,1307工作面累计回采525m。
根据回采期间防灭火实际情况,变更《1307工作面防灭火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相关内容。
具体如下:一、灌浆系统设计变更将《1307工作面防灭火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中“灌浆参数的选择”内容变更如下:按回采工作面每小时灌浆量计算:Q=GWh(δ+1)M ρCHLNt式中:Q—回采工作面灌浆量,m3/h,G—工作面日产量,t/d,根据生产计划,取7260.5,W—工作面灌浆宽度,m,根据临近矿井经验,取90,h—灌浆材料覆盖厚度,可取0.05-0.25m,取0.10δ—水土比倒数,可取3-5,根据临近矿井经验,取4:1,M—浆液制成率,取0.9,ρC—煤的密度,根据测定结果,取1.4t/m3,H—工作面回采高度,综放工作面取割煤高度加放顶煤高度之和乘以顶煤回收率,m,H =10.33*0.93=9.61L—工作面长度,根据1307工作面切眼实际长度,取166.2m,N—灌浆添加剂防灭火效率因子,一般取1-2,根据临近矿井经验,取2,t—灌注时间,h/d,取5Q=7260.5∗90∗0.15∗(4+1)∗0.91.4∗9.61∗166.2∗2∗5=19.73 m3/h按每天灌注5h计算,每天需要灌浆量98.65m3。
地面灌浆泵的灌浆能力为60m3/h,按每天灌注5h计算,每天灌浆量300m3。
实际作业中,每间隔2天进行一次灌浆作业,每次灌注时间不小于5h,满足灌浆要求。
二、注氮系统设计变更将《1307工作面防灭火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中“注氮量计算”内容变更如下:单位时间内注氮充满采煤所形成的空间,使氧气浓度降到防灭火惰化指标以下,计算公式为:Q=k∗60∗Q OC1 −C2 C N+C2−1式中:QN——注氮流量,m3/h,Q0——采空区氧化带内漏风量,可取5-20m3/min,现取13 m3/min,C1——采空区氧化带内原始氧浓度,10%~15%,取15%,C2——采空区防火惰化指标,取7%,CN——注入氮气中的氮气纯度,97%,k——富余系数,一般取1.2~1.5,现取1.3,Q=1.2∗60∗1212%−7% 97%+7%−1=1080 m3/h经计算,1307工作面回采期间需氮量为1080m3/h,每天注氮量25920 m3。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背景在煤矿开采中,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安全事故。
工作面作为生产煤矿中的重要部位,其火灾风险系数特别高。
在过去的实践中,采用水幕隔离、砂浆封闭、灭火剂喷洒等传统的防灭火方法已逐渐显得不够有效。
因此,在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技术上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原理注氮防灭火技术采用氮气作为灭火介质,通过在综采工作面注入一定的氮气浓度来达到防灭火的效果。
其原理在于:1.氮气不会支持燃烧过程,可以使燃烧失去氧气而窒息,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2.相比于其他灭火方法,如水幕隔离和砂浆封闭等,注氮防灭火技术适用于各种综采工作面类型,无需进行复杂的改造和封闭。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注氮防灭火技术与其他灭火技术不同,在注氮浓度、接口位置、综采工作面区域等方面均需要进行设计,以下是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注氮浓度的确定注氮浓度是防灭火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注氮浓度的设计值为12%~15%。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综采工作面的大小来进行确定,以保证注入的氮气充分覆盖整个工作面,达到有效的防灭火效果。
2. 注氮接口位置的确定注氮防灭火技术需要在综采工作面上设置合适的接口位置,以便将注入的氮气传送至工作面不同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注氮接口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覆盖面积要尽可能大,以便能够覆盖整个工作面;•接口的数量要足够,以确保氮气能够充分传送;3. 综采工作面区域的划分将综采工作面划分成若干个区域,适当设置注氮接口位置,可以提高注氮防灭火技术的效果。
因为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火灾风险,对比较脆弱的区域应多设置注氮接口,以增强防灭火能力。
4. 监测和控制设计注氮防灭火技术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以保证其在工作面内的作用。
监测和控制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注氮浓度的检测•注氮量的控制•氮气的供应和储备结论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技术针对工作面自燃、皮带和马路局部烧毁、火烧通道、机电设备自燃等主要火源,具有防火能力强,操作简单、无需设备改造等优点。
注氮防灭火实施方案
井下移动式防灭火注氮系统实施方案一、实施背景综采放顶煤开采方法是当今我公司15#煤层的主要采煤方法。
与分层开采相比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采煤工作面的单产,而且还能降低吨煤掘进率和工作面的搬家次数,降低吨煤成本实现高产高效。
但从防治采空区自然发火的角度来看,由于综采放顶煤工序较多,推进速度相对较慢,回采率较低,采空区丢煤较多,漏风空间较大等,这些因素都明显增加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危险。
而综采放顶煤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区空间体积较大,使得注粉煤灰浆、喷洒阻化剂等防灭火措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目的和任务注氮防灭火技术是防治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氮气比空气轻,所以当氮气注入采空区后,不但可以向上浮动而且可以向四周扩散并充满整个采空区,降低采空区的氧气浓度,从而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
三、实施方案依据采用注氮防灭火技术防治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首先要掌握采空区的“三带”分布状况,它对于选择合理的注氮防灭火工艺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要求我们在实施注氮防灭火工作之前,首先要观测分析出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区域的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从而相应地做出注氮防灭火工艺设计,使氮气注入到采空区最容易自然发火的区域,并且形成合理的氮气惰化带,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
3.1采空“三带”分布规律3.1.1、采空区“三带”概述对于非充填采空区的回采工作面来说,随着工作面向前推移,切顶线之后附近的采空区顶板逐渐开始垮落,在这一范围内形成比较松散的冒落区,因而漏风比较严重。
这一区域内的浮煤在氧气的作用下开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微量的热量。
但由于该区域漏风量较大,氧化所产生热量的绝大部分被风流带走,因此无法积聚,从而不能发生自然发火。
这一区域就是通常所说的“散热带”。
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移,这些松散的冒落区也逐渐被压实,其间的漏风通道减小,漏风量亦随之减小。
此时的漏风,一方面携带着足够的氧气供给浮煤,保证浮煤氧化的继续进行,另一方面适量的微风已不能过多地带走氧化所生成的热量。
注氮防灭火实施方案
井下移动式防灭火注氮系统实施方案一、实施背景综采放顶煤开采方法是当今我公司15#煤层的主要采煤方法。
与分层开采相比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采煤工作面的单产,而且还能降低吨煤掘进率和工作面的搬家次数,降低吨煤成本实现高产高效。
但从防治采空区自然发火的角度来看,由于综采放顶煤工序较多,推进速度相对较慢,回采率较低,采空区丢煤较多,漏风空间较大等,这些因素都明显增加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危险。
而综采放顶煤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区空间体积较大,使得注粉煤灰浆、喷洒阻化剂等防灭火措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目的和任务注氮防灭火技术是防治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氮气比空气轻,所以当氮气注入采空区后,不但可以向上浮动而且可以向四周扩散并充满整个采空区,降低采空区的氧气浓度,从而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
三、实施方案依据采用注氮防灭火技术防治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首先要掌握采空区的“三带”分布状况,它对于选择合理的注氮防灭火工艺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要求我们在实施注氮防灭火工作之前,首先要观测分析出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区域的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从而相应地做出注氮防灭火工艺设计,使氮气注入到采空区最容易自然发火的区域,并且形成合理的氮气惰化带,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
3.1采空“三带”分布规律3.1.1、采空区“三带”概述对于非充填采空区的回采工作面来说,随着工作面向前推移,切顶线之后附近的采空区顶板逐渐开始垮落,在这一范围内形成比较松散的冒落区,因而漏风比较严重。
这一区域内的浮煤在氧气的作用下开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微量的热量。
但由于该区域漏风量较大,氧化所产生热量的绝大部分被风流带走,因此无法积聚,从而不能发生自然发火。
这一区域就是通常所说的“散热带”。
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移,这些松散的冒落区也逐渐被压实,其间的漏风通道减小,漏风量亦随之减小。
此时的漏风,一方面携带着足够的氧气供给浮煤,保证浮煤氧化的继续进行,另一方面适量的微风已不能过多地带走氧化所生成的热量。
注氮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采空区注氮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一、采空区注氮设计方案(一)、概况目前1101采空区密闭已全部封闭,密闭中间充填3米黄土,密闭顶部,密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留设了观测孔、措施孔和反水池。
为了防止采空区遗煤自燃,现需向采空区注入氮气。
为确保此项工作安全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设计方案。
(二八成立采空区注氮领导小组组长:艾合买提•尕依提(总工程师)副组长:谭金安(通风副矿长)成员:倪建华(通风副总工程师)、(调度室主任)、(通风科科长)(机电科科长)、(通风科技术员)、其他成员职责:(总工程师):组织开展并全面指挥此次注氮工作。
(通风副矿长):协助总指挥负责注氮的具体指挥工作;当总指挥不在现场时,自动承担总指挥的一切职责。
(通风副总工程师)负责指导、监督落实此项工作,并保证此项工作安全顺利完成。
(调度室主任):负责安排调度室监测监控人员实时关注注氮机所在地回风区域的气体变化情况。
(通风科科长):负责组织实施注氮工作;协调通风科的对外联系。
(机电科科长):负责注氮机安设、接电、使用和机电现场管理工作。
(通风科技术员):负责编制、贯彻注氮安全技术措施;安排瓦检员盯防注氮过程中及注氮后分析采空区气体变化情况。
(三)、注氮气可靠性计算:1、注氮设备主要技术指标QTD200/97 型氮气产量200m3/h出口压力0.6Mpa氮气纯度三97%2、输氮系统制氮车间—轨道上山—1101运输巷,均采用4寸无缝钢管注氮管路能否满足输氮气要求通过下式计算:P1—P2= 0.0056 (Qmax/1000 ) *L ........... ①式中:P1-管道始端的绝对压力MpaP2-管道末端的绝对压力MpaQmax-最大输氮量m /hL-管路当量长度KmL计算式为:L= (Do/Di)5 X( i/ o) XLi .................................................... ②式中:Do——基准管径(Do=100mm )阻力损失系数:o=0.026Li .......... 相同直径管路长度mDi .......... 实际输氮管路内彳mmi ....................... 实际输氮管路直径的阻力损失系数Di=99mm i =0.0296将以上数据代入②计算:L=(100/95)5X(0.0296/0.026) x i.10=1.597km假设管路末端绝对压力0.2Mpa将以上数据代入①计算得:P1=0.0056 (200/1000 ) 2X1.597 + P2P1=0.204Mpa根据以上计算,从地面制氮机到1101采空区的输氮管路长度为1300米的情况下,管路初段压力只需0.204Mpa,便可将200m3/h的氮气输送到1101采空区内,末端的绝对压力还有0.2Mpa,因此制氮机氮气出口压力0.6Mpa完全满足要求。
第三章 氮气防灭火工程设计
第三章氮气防灭火工程设计第一节氮气防灭火设计技术要求一、设计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三十八条的各项规定。
二、设计前要明确防灭火区域的位置、范围及漏风位置及漏风风量。
漏风严重时,不得使用氮气灭火。
三、制定防止井下工作人员和进行注氮工作人员吸入氮气而窒息的安全措施。
四、注氮量多少的主要根据是采空区内的惰化程度,注氮量过大,也会使采空区内CH4和CO大量外泄。
使回风巷道中氧含量急聚减少,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五、注氮期间一定要加强气体监测。
第二节氮气防灭火设计依据及主要内容一、氮气防灭火设计依据1、当地气候条件(冰冻期、最低温度等);2、开采深度、矿井开拓方式和采取布置;3、开采方法、工作面配风量及工作面几何参数;4、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顶板岩性和丢煤情况;5、防灭火区的自燃条件。
详见第一章二、设计主要内容1、氮气防灭火工艺系统;2、氮气的制备与设备;3、氮气的喷注方法;4、氮气防灭火参数;5、氮气防灭火的监测;6、工艺系统图的绘制及设计说明书的遍写。
第三节氮气防灭火原理一、氮气的物理性质1、在空气中约占79%,无色、无嗅、无毒,与同体积空气重量比为0、97,在标准气压和273K时,气体密度为1、25g/L。
2、不燃烧,也不阻燃,溶水极微,性质稳定,不易于其它化学元素化合,无腐蚀性。
二、防灭火原理1、降低采空区或火区内氧气的含量,使采空区或火区内气体惰化,降低或阻止煤炭的氧化。
2、使采空区或火区形成正压,减少或杜绝空气进(漏)入采空区或火区,形成窒息区域。
3、降低采空区或火区的气体温度和周围介质温度,使煤炭氧化停止。
4、使采空区或火区内有爆炸性的混合气体转变为无爆炸性的惰性混合气体,消除爆炸危险性。
综合来讲,其防灭火原理为:窒息作用、抑爆作用、冷却作用。
三、氮气防灭火的优点氮气可以充满任何形状的有限燃烧空间,便于对采空区深部,高冒处等难以接近的地点进行灭火;吸热降温,灭火快,不污染设备及工作面环境,且有利于防止瓦斯、煤尘爆炸。
矿井防灭火设计(2018)(增加临界值)
贵州赤天化矿业有限公司花秋二矿花秋二矿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通防部二零一八年一月花秋二矿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安全技术措施通防部:机运部:安监部:通防副总:安全副总:总工程师:花秋二矿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前言我矿16煤层、9煤层、3煤层属于二类自燃煤层,为了确保我矿在生产期间的安全,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结合本矿实际情况,编制花秋二矿矿井防灭火设计。
一、设计目的1.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提高我矿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控制我矿建设后续项目和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煤矿生产安全风险,预防事故发生,保护煤矿从业人员的健康、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
2.为了能合理有效的控制自燃煤层发生自燃事故,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煤矿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规定:开采有自燃倾向性煤层的矿井,在矿井和新水平的设计中必须采取综合(包括开拓开采,巷道布置,开采方法,回采工艺,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等)以及(包括灌浆或注沙、喷注阻化剂、注入惰性气体、均压技术等)预防煤层自然发火措施;开采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层,必须对采空区、突出和冒落孔洞等空隙采用预防性灌浆或全部填充、喷洒阻化剂、注入阻化泥浆、惰性气体以及均压通风等措施,防止自然发火。
2.《防灭火设计规范》规定:二级自燃矿井以建立注浆或注砂为主,以阻化剂或均压技术为辅的防灭火系统和预测预报系统并配备惰性气体装备。
3.国家关于矿井防灭火的管理规定及要求。
三、矿井概况花秋二矿为新建矿井,设计产能0.9Mt/a。
井田走向长度12.5km,倾向宽约3km,井田面积为35.5km2,开采标高为+900m~+200m水平。
(一)矿井自然概况花秋二矿位于贵州省桐梓县西部,隶属于贵州省桐梓县花秋镇、九坝镇管辖。
花秋二矿属花秋勘查区的11线以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7′30″~106°42′00″,北纬28°06′45″~28°11′15″,南西与花秋一矿相毗邻。
氮气防灭火设计
新疆恒力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沙湾煤矿氮气防灭火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新疆恒力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沙湾煤矿二零一二年八月五日氮气防灭火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一、氮气防灭火应用氮气防灭火技术防治矿井自燃火灾,是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氮气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是一种良好的惰性气体,随着空气中氮气含量的增加,氧气含量必然降低。
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氧气含量低到5~10%时,可抑制煤炭的氧化自燃;氧气含量降至3%以下时,可以完全抑制煤炭等可燃物的阴燃与复燃。
基于上述氮气的性质及煤的氧化机理,向采空区及遗煤带注入氮气,使其渗入到采空区冒落区、裂隙带及遗煤带,降低这些区域的氧含量,形成氮气惰化带,可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燃,同时还能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一)氮气防灭火的作用和特点(1)氮气可以充满任何开形状的空间并将氧气排挤出去,使采空区深部及其顶板高冒处因氧气含量不足而使遗煤不能氧化自燃;(2)注氮过程中,采空区经常保持正压状态,致使新鲜空气难以漏入,有利于控制采空区遗煤自燃;(3)注入氮气后,可使采空区内和采空区周围介质的温度降低,起到冷却降温作用;(4)在瓦斯和火共存的爆炸危险区内注入氮气能抑制火区内可燃气体爆炸,提高灭火作业的安全性;(5)工艺简单,不污染环境;(6)氮气防灭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矿井负压作用下,如果采空区漏风严重,则注入的氮气不易留存,易随漏风流向采面或邻近采空区;加上氮气本身虽然无毒,但具有窒息性,对人体有害,因此需与均压和其他堵漏风措施配合应用,使氮气泄露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注氮的要求(1)氮气源稳定可靠;(2)注入的氮气浓度不小于97%;(3)至少有一套专用的氮气输送管路及其附属安全设施;(4)有能连续不断地监测采空区气体成分变化的监测系统;(5)有固定或移动的温度观测站(点)和监测手段;(6)有专人定期进行监测、分析和整理有关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等规章制度。
注氮防灭火设计
2、考虑到井下移动注氮的便捷性、氮气的隔爆作用强、防灭火速度快及可靠性高,它特别适用于有煤尘爆炸危险和煤的自燃发火期较短的矿井。
(1) 氮气防灭火1)氮气防灭火技术的要求本矿氮气防灭火主要作用是对采空区进行预防性注氮,当采空区发生火灾时可进行灭火注氮。
2)设计依据本矿井煤层均属容易自燃煤层。
3)注氮工艺系统及设备①注氮系统由于本矿井田范围大,采用井下移动注氮系统。
②制氮装置选用MD-800型井下移动式膜分离制氮装置,功率290kW。
③注氮工艺埋管注氮:在工作面进风顺槽一侧沿采空区埋设一趟注氮管路。
当埋入一定深度后开始注氮,同时埋设第二趟注氮管路。
当第二趟注氮管口埋入采空区氧化带于冷却带的交界部位时开始向采空区注氮,同时停止第一趟管路注氮,并重新埋设注氮管路,如此循环,直至工作面采完为止。
④注氮方式注氮方式从空间上分为开放式注氮和封闭式注氮;从时间上分为连续性注氮和间断性注氮。
工作面开采初期和停采撤架期间,或因遇地质破碎带、机电设备等原因造成工作面推进缓慢,宜采用连续性注氮;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可采用间断性注氮。
⑤注氮量按吨煤注氮量计算Q N=5AK/330×60×24式中:Q N——注氮流量,m3/min;A——年产量,t;K——工作面回采率。
则:Q N=5×1200000×0.95/330×60×24=12m3/min⑥注氮堵漏凝胶堵漏剂(煤粉灰30%、水玻璃3%、铝酸钠1.5%、其余为水)。
⑦注氮气体监测采空区应同时预埋束管监测探头,在注氮管或支管分叉处必须设置观察点。
为了考察注氮的流向及分布,可借助施放SF6示踪气体加以检测。
4)安全管理①在注氮过程中,工作场所的氧浓度不得低于18.5%),否则停止作业并撤除人员,同时降低注氮流量或停止注氮,或增大工作场所的通风量。
②制氮设备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须经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
防灭火系统(注浆、注氮相关计算)
一、注浆系统1、注浆量计算w c h 1 ()M HLNtGW Q δρ+= 式中:Q k —矿井灌浆量(m 3/h );n—同时灌浆工作面数;Q w —回采工作面灌浆量(m 3/h );G—工作面日产量,W—工作面灌浆宽度,均取100m ;h—灌浆材料覆盖厚度,均取0.15m ;δ—灰水比倒数,取3;M—浆液制成率,应取0.9;ρc —煤的密度,H—工作面总回采高度,L—工作面长度;N—灌浆添加剂防灭火效率因子,取1.0;t—灌浆时间,取8h/d 。
2、输桨管道临界直径的计算:根据《煤炭矿井设计防火规范》GB 51078-2015,按下式计算输桨管道临界直径:D 1=(0.9158×Q/3600×π)24/53(αλ/g 11/8)8/53[(ρs -ρ) ρm /(ρm -ρ) (ρs -ρm )Δ3ω]2/53 式中:D 1—临界直径(mm );Q -管道通过的流量α-固体颗粒的抑紊减阻系数,取0.9;λ-水的摩阻系数,取0.0237;g -重力加速度(m/s 2)ρs -灌浆材料真密度(粘土),取2.7t/m 3;ρ-水内的密度,t/m3;ρm-浆液的密度,1.182t/m3;Δ-注浆管道当量粗糙度,取0.000046(m);ω-颗粒平均自由沉降速度,取0.005m/s;计算得:。
2、壁厚计算管道壁厚计算参照《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GB 50383第8.1.2条的壁厚计算公式计算:δ≥δj+2.5,δj=Pdγ/2[σ]φ其中:2.5为考虑制造壁厚公差及腐蚀裕度的附加值,mm;δj——计算壁厚,δ—采用壁厚,d—管路内径,mm,主管取200,支管取100 [σ]为按优质钢,取133,P—最大计算压力,MPa,P=γ.H/1000,γ-泥浆密度,1.182t/m3,H-高差,m,主管取200,支管取125m。
经计算3、输浆管路总水头损失的计算:根据《煤炭矿井设计防火规范》GB 51078-2015,按下式计算输浆管路总水头损失H T::H T=(1+KΞ) ×∑m=1(L j×i j)i=[αλv2ρm/2gDρ+K Jμs(ρm-ρ/ρs-ρ)( ρs-ρm//ρ) ω/v] ×10-2H T-输桨管道总水头损失(MPa);KΞ-输桨管道局部阻力系数,取0.125;m-输桨管道长度。
注氮控氧防火系统
注氮控氧防火系统1.1 定义以空气为原料,通过气体分离机组将空气中的氮、氧分离,将氧气排放至防护区外,并向防护区内注送氮气,控制防护区内氧浓度,使防护区内的可燃物不致燃烧的防火系统。
1.2 系统组成和功能要求由供氮装置(空气压缩机组、气体分离机组)、氧浓度探测器、控制组件(主控制器、紧急报警控制器)和供氮管道等组成。
注:无管网系统注氮方式不设供氮管道。
1) 供氮装置(空气压缩机组、气体分离机组)应能有效、持续不间断地向防护区供氮;空气分离机组有分子筛分离和膜分离两种(膜分离体积小,价格稍高于分子筛分离)。
2) 氧浓度探测器应能有效地探测防护区的氧浓度。
3) 控制组件(主控制器、紧急报警控制器)在防护区氧浓度达到上、下限值时,应能自动启闭供氮装置;在达到氧浓度高、低报警值时,系统应有相应的报警。
1.3特点注氮控氧防火系统以“防”为目的,系统有以下主要特点:1) 保护环境氮气为全天然气体,其使用不会破坏生态及环境。
2) 保护生命防护区域内的氧浓度随着氮气的注入而下降至14%~16%之间,在这种氧浓度下,火无法燃起,更重要的是这种氧浓度对人体无害。
3) 保护财产注氮控氧防火系统是通过常压的气态氮气把防护区内氧浓度降低,在该系统保护下的环境内,火无法燃起,不会破坏防护区内任何设备,甚至这种低氧环境还可以延缓因氧化反应而造成的破坏,完全做到对财产的最有效保护。
1.4 主要技术参数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4。
1.5 适用场合注氮控氧防火系统适用于下列相对密闭的场所:1) 有固体、液体、气体可燃物的电气设备场所。
2) 无人停留的场所(如储油罐、危险品仓库等)。
3) 有人短暂停留的场所(如机房、无人职守间、配电室、电缆夹层间、电缆槽、电缆隧道、仓库、烟草仓库、银行金库、档案馆、珍藏馆、文物馆、通信和电信设备间等)。
4) 低氧环境下无不良后果的场所。
1.6 不适用场合注氮控氧防火系统不适用于下列场所:1) 有硝化纤维素、火药炸药等含能材料,或有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或有氢化钾、氢化钠等氢化物制品,或有磷等易自燃物质的场所。
注氮防灭火措施方案
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安全技术措施一、工程概况为了有效抑制采空区遗煤自燃,做好采空区防灭火工作,公司在地面已建立了注氮车间,注氮设备已安装完毕,注氮管路已连接到位,注氮防灭火系统已经形成,即将进行试运转。
经公司专业会议研究决定,对采空区采取注氮措施,为确保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期间的安全,并达到预期注氮效果,特编制本措施。
二、成立注氮领导组1.注氮领导组组长:杜斌副组长:周炳陶应刚王仲军吕孝军李拉庆崔学良年斌成员:朱茂林张海城明白艾琪海杜文魁亮郭志峰坚马明宇尹国成刘茂军候伟东寇亮纪翔尹志伟2.领导组职责和分工⑴领导组负责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期间安全工作的指挥协调,具体处理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期间通风安全及注氮问题,并负责贯彻落实本措施。
⑵组长负责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期间通风安全及注氮工作的统一指挥、全面协调。
⑶副组长负责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期间通风安全及注氮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预处理准备,并及时采取措施,具体处理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负责本措施的贯彻落实。
⑷成员负责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工作中各分管专业和部门工作:a.调度室负责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期间矿井上下通讯及联络工作,保证通讯畅通;b.通风科负责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期间通风管理及一氧化碳、瓦斯、氧气的检查工作和综采工作面上隅角、下隅角挡风帘的吊挂;负责地面束管监测监控系统的操作及气样分析;c.机电科负责注氮机的安全操作,根据氮气浓度适当调整注氮流量,负责注氮机的开关,保证注氮设备正常运转;d.管路队负责巡查注氮管路完好情况,保证管路无漏气现象;e.安全科负责注氮防灭火系统试运转期间安全管理及安全警戒和撤人。
三、注氮前的准备工作1.注氮前首先检查注氮机、压风机等设备,保证各设备正常运转。
2.调度室保证注氮期间通讯系统畅通,在注氮机房和综采工作面各安装一部电话,以便井下人员反馈信息。
3.检查综采工作面上隅角挡风帘吊挂是否到位。
2018注氮防灭火设计
板石煤矿注氮防灭火专项设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吉林东北煤炭工业环保研究有限公司分别于2010年、2013年、2014年对我矿19#、19b #、20#、22#、22a #、23#、23a #煤层煤炭自然倾向鉴定,属于Ⅰ类容易自然煤层。
板石煤矿采取的防灭火措施为注氮防灭火,特编制《板石煤矿注氮防灭火设计》,设计如下:一、氮气防灭火原理及特点空气中的氮气体积含量为78。
1%,氮气比空气略轻,在标准状态下,1立方米氮气的质量为1。
25 kg 。
氮气在常温下常压下是无色、无味、无毒的不可燃气体,对振动,热、电火花等都是稳定的,无腐蚀作用,也不轻易与金属化合。
氮气防灭火的原理见以下框图:氮气防灭火的特点为:氮气比空气略轻,可以充满封闭范围内的所有空间,特别有利于工作面采空区上部和巷道冒顶区的防灭火.通过管道输送,不需用水,输送方便.灭火过程中不损坏井巷设备,使灾后恢复工作简单。
氮气本身无毒,使用安全。
使用方便,投入防灭火速度快,采空区有发火征兆时,只需开启阀门,便可迅速向采空区注入氮气。
灭火速度快,能迅速降低封闭区的氧含量使火区窒熄。
目标注氮时,能迅速降低巷道冒顶区的一氧化碳含量,保证灭火人员的安全.能提高火区内气体压力,减小火区漏风。
火区漏风过多时效果下降,故氮气灭火时需一定程度的严密性。
封闭注氮时对火源的降温效果较差,因此氮气灭火后或者将火源点甩入采空区窒熄带,或者进入封闭区内(巷道火灾)直接降温。
二、注氮防灭火措施和有效性分析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
由于氮气分子结构稳定,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氮气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是一种良好的惰性气体,随着空气中氮气含量的增加,氧气含量必然降低.当氧气含量低到5~10%时,可抑制煤炭的氧化自然;氧气含量降至3%以下时,可以完全抑制煤炭等可燃物的引燃与复燃.用氮气防灭火和阻止瓦斯爆炸的过程称为惰化,惰化后的火区因氧气不足而不能燃烧和爆炸。
防止采空区、巷道冒高处、煤柱破坏区自燃发火的措施
防止采空区自燃发火措施矿井防止采空区自燃发火措施主要有防止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发火和防止密闭区自燃发火措施。
因此,从两个方面予以制定措施。
一、防止采煤工作面自燃发火措施防止采煤工作面自燃发火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减少向采空区的漏风,减少向采空区漏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工作面的进风顺槽靠近切顶柱处悬挂挡风帘防止风流直接进入采空区;另一方法就是采用均压措施,降低工作面进回风的通风压差,以减小采空区的漏风量。
我矿采煤工作面采取的自燃发火措施主要有:注氮、喷洒阻化剂并辅以黄泥灌浆措施。
现就三种防灭火措施分述如下。
1、注氮防灭火措施①根据束管监测系统对采空区“三带”进行抽样监测,根据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的浓度变化值确定是否需要对采空区进行注氮。
②井下选择独立通风硐室放置注氮设备,我矿选用JXZD-300型井下移动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经输氮管路将氮气输送至工作面采空区。
注氮采用托管间歇注氮方式,根据发火征兆实时对工作面注氮。
③注氮参数的选择,我矿按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参数和工作面吨煤注氮量进行选择最大注氮流量为234m3/min,注入氮气浓度不小于97%。
④注氮期间利用束管监测系统连续监测采空区气体成分变化,并在工作面上隅角利用监控系统的氧气传感器显示的氧气浓度值进行监测是否停止注氮,当氧气传感器浓度显示值小于18%时即停止注氮。
⑤在注氮期间有专人进行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气体浓度的检测、分析,发现异常及时停止注氮并及时汇报调度室进行处理。
2、阻化剂防火措施①选择阻化剂的类型按照《煤矿安全规程》No268规定进行选择阻化剂类型,我矿选用CaCl2进行井下采煤工作面及采空区的防灭火。
②采用WJ-24型阻化剂喷射泵,采用移动式系统,在两顺槽巷各布置一台,进风顺槽在工作面上端头设三通,一通过高压胶管输送到工作面,另一通在工作面端头处靠近采空区接雾化器;在回风顺槽利用高压胶管直接接至工作面。
③根据设计部门喷洒工艺设计,阻化剂浓度20%,每天消耗溶液1.5m3,在每日的准备班对工作面顶、底及浮煤与采空区进行雾化或喷洒。
段王煤矿防灭火注氮系统设计
段王煤矿防灭火注氮系统设计赵强; 孙永康; 张晓东【期刊名称】《《山西煤炭》》【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防灭火; 自然发火; 注氮【作者】赵强; 孙永康; 张晓东【作者单位】山西寿阳段王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晋中 045400;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51 工作面概况段王煤矿分两个水平分别开采8+9号和15号煤层,现8+9号煤层采空区面积为116万m2,15号煤层采空区面积32.2万m2。
根据对150405采空区的研究结论,确认15号煤的最短自然发火期为117.74 d,8+9号煤的最短自然发火期为85.22 d。
采空区煤的氧化时间远远大于煤的最短自然发火期,现有的正常开采条件容易产生自然发火现象。
为此,对该煤矿自燃煤层进行了采空区进风侧埋管注氮防灭火设计及注氮气系统的管路布置,经检验,该设计能有效降低段王煤矿发火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保障了段王煤矿安全生产。
8+9号煤层、15号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煤层自燃倾向等级Table 1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level序号煤层号吸氧量/(cm3·g-1)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结论 18+90.50~0.92Ⅰ-Ⅲ容易自燃-不易自燃 2150.78~1.19Ⅰ-Ⅲ容易自燃-不易自燃2 注氮防灭火技术分析注氮防灭火的实质是向采空区氧化带内或火区内注入一定流量的氮气,等量取代了部分漏入风流的氧气,减少了向采空区的绝对供氧量,使其氧含量降到10%以下,氮流带惰化采空区,削弱高温区,达到防火、灭火和抑制瓦斯爆炸的目的[1-2]。
注氮防灭火原理框图见图1。
图1 注氮防灭火原理框图Fig.1 Fire prevention and extinguishing principle with nitrogen injection氮气具有灭火速度快、能防火、能灭火、有较好的稀释作用、能抑制瓦斯爆炸、无污染环境和机电设备等优点。
矿井注氮防灭火设计步骤
矿井注氮防灭火设计1、矿井现状资料分析2、矿井注氮量计算按采空区氧化带内的氧浓度计算()[]()1221-+⋅-=C C Q C C Q n V n 式中:为注氮流量,m 3/min ;n Q 为采空区氧化带的漏风量,m 3/min ;V Q 为采空区氧化带内原始氧浓度,取11%;1C 为注氮防火惰化指标,防火取7%;2C 为注入氮气中的氮气纯度,取99%。
n C 3、矿井制氮设备设置及选型4、矿井输氮管路系统布置(1)、管材选取:钢管(2)确定管路直径和供氮压力是否满足要求:供氮压力管路末端的绝对压力应不低于0.2MPa ,输氮管路直径应满足最大输氮流量和压力的要求,按下式计算2122052max 110000056.0⎥⎥⎦⎤⎢⎢⎣⎡+⎪⎪⎭⎫ ⎝⎛⎪⎪⎭⎫⎝⎛⎪⎭⎫ ⎝⎛=P L D D Q P i i i λλ式中:为供氮压力,MPa ;1P 为最大输氮流量,m 3/h ;max Q 为基准管径,150mm ;0D 为实际输氮管径,mm ;i D 为实际输氮管径的阻力损失系数,对于不同的钢管直径,则有如表1的关系;i λ为基准管径的阻力损失系数,0.026;0λ为管路的长度,Km ;i L 为管路末端的绝对压力,MPa 。
2P 表1( mm)i D 7080100150200250300400iλ0.0320.0310.0290.0260.0240.0230.0220.020(3)输氮管路系统布置5、矿井注氮工艺及方法选择应包括注氮管埋设及释放口位置示意图。
6、矿井注氮安全措施及管理(1)注氮安全性()()2121C C C C Q Q n n --+≥式中:为最大氮气泄漏量,m 3/min ;n Q 为安全通风量,m 3/min ;Q 为工作面或巷道中原始氧浓度,取20.8%;1C 为工作面或巷道中安全氧浓度指标,取18.5%;2C 为泄漏氮气中的氮气纯度,取99%。
n C (2)注氮安全措施及管理①有能连续监测采空区气体成分变化的监测系统。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8758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示范文本)编订: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正式版)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正式版)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我矿23103工作面即将开始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为材料巷进风,措施巷、皮带巷回风。
因采用综放工艺回采,其采空区遗煤较多、范围广、空间大,加之所采13#煤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工作面防灭火工作十分重要。
参照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20xx年5月编制的《斜沟煤矿主采煤层自然发火综合防治方案设计》及集团公司其他矿井防灭火经验,采用注氮防灭火措施的有效覆盖率较高、适应性较好,能有效的保证工作面回采期间防灭火安全。
为了防止输氮管路和采空区泄漏氮气造成人员伤害、保证注氮防灭火效果,特编制如下专项设计。
一、工作面概况1、采煤工作面位置:工作面位于21采区北翼,南邻21采区三条上山,北部、东部、西部均为实煤区,上部为8#煤的18107、18109采空区,平均层间距为46.29m。
2、工作面有关参数走向长度:2420.9m,煤层厚度为5.95-16.68m,平均13.8m。
平均采高:机采3.6m,放煤高度10.2m。
停采后防灭火注氮安全技术措施
停采后防灭火注氮安全技术措施1.设施评估和规划:在停采之前,应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确定所需的防火措施和注氮设备。
评估应包括设施的结构和材料,火灾危险性评估以及注氮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数量。
2.注氮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设计和安装注氮系统应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定。
注氮系统应包括氮气供应装置,管道连接和控制设备。
氮气供应装置可以采用氮气生成器或气瓶。
管道连接应采用耐火材料,并且应该定期检查和维护。
3.注氮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为了确保注氮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及时启动,应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
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与火灾报警系统集成,当检测到火灾时,自动启动注氮系统。
此外,还可以采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监测装置,以检测火灾的迹象并自动触发注氮系统。
4.定期检查和维护:停采后防灭火注氮系统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检查包括检查注氮设备和管道的完整性,检查控制系统的功能,并检查氮气供应装置的气体储存量。
维护工作包括清洁设备,更换损坏的零部件,并定期测试系统的性能。
5.培训和教育:员工应接受与停采后防灭火注氮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应包括系统的操作和维护,火灾的识别和报警程序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逃生和救援措施。
此外,员工还应了解注氮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
6.与其他安全措施的整合:总之,停采后防灭火注氮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可以减少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风险。
通过合理的设施评估和规划、注氮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自动化控制、定期检查和维护、培训和教育以及与其他安全措施的整合,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安全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石煤矿注氮防灭火专项设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吉林东北煤炭工业环保研究有限公司分别于2010年、2013年、2014年对我矿19#、19b #、20#、22#、22a #、23#、23a #煤层煤炭自然倾向鉴定,属于Ⅰ类容易自然煤层。
板石煤矿采取的防灭火措施为注氮防灭火,特编制《板石煤矿注氮防灭火设计》,设计如下:一、氮气防灭火原理及特点空气中的氮气体积含量为78.1%,氮气比空气略轻,在标准状态下,1立方米氮气的质量为1.25 kg 。
氮气在常温下常压下是无色、无味、无毒的不可燃气体,对振动,热、电火花等都是稳定的,无腐蚀作用,也不轻易与金属化合。
氮气防灭火的原理见以下框图:氮气防灭火的特点为:氮气比空气略轻,可以充满封闭范围内的所有空间,特别有利于工作面采空区上部和巷道冒顶区的防灭火。
通过管道输送,不需用水,输送方便。
灭火过程中不损坏井巷设备,使灾后恢复工作简单。
氮气本身无毒,使用安全。
使用方便,投入防灭火速度快,采空区有发火征兆时,只需开启阀门,便可迅速向采空区注入氮气。
灭火速度快,能迅速降低封闭区的氧含量使火区窒熄。
目标注氮时,能迅速降低巷道冒顶区的一氧化碳含量,保证灭火人员的安全。
能提高火区内气体压力,减小火区漏风。
火区漏风过多时效果下降,故氮气灭火时需一定程度的严密性。
封闭注氮时对火源的降温效果较差,因此氮气灭火后或者将火源点甩入采空区窒熄带,或者进入封闭区内(巷道火灾)直接降温。
二、注氮防灭火措施和有效性分析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
由于氮气分子结构稳定,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氮气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是一种良好的惰性气体,随着空气中氮气含量的增加,氧气含量必然降低。
当氧气含量低到5~10%时,可抑制煤炭的氧化自然;氧气含量降至3%以下时,可以完全抑制煤炭等可燃物的引燃与复燃。
用氮气防灭火和阻止瓦斯爆炸的过程称为惰化,惰化后的火区因氧气不足而不能燃烧和爆炸。
氮气的防灭火作用,即时使采空区等有关区域惰化。
具体地说,氮气的防灭火作用和特点是:(一)氮气可以充满任何形状的空间并将氧气排挤出去,从而使火区中因氧含量不足而将火源熄灭,或者使采空区中因氧含量不足而使遗煤不能氧化自然。
(二)在有瓦斯和火存在的气体爆炸危险区内,注入氮气能使可燃性气体失去爆炸性。
(三)向采空区或火区中大量注入氮气后,可以增加采空区相对压力,致使新鲜空气难以漏入。
(四)氮气防灭火必须与均压和其它堵漏风措施配合应用。
否则,如果注入氮气的采空区或火区漏风严重,氮气必然随漏风流失,难以起到防灭火作用。
基于上述氮气的性质及煤的氧化机理,向采空区及遗煤带注入氮气,使其渗入到采空区冒落区、裂隙带及遗煤带,降低这些区域的氧含量,形成氮气惰化带,从而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和安全开采的目的。
三、氮气来源选取的技术经济分析目前,工业制取氮气均以空气作为原料气,这种原料气的供给是无限量的。
煤矿制氮机主要有变压吸附法和薄膜分离法。
本矿采用QTD1200/97型固定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采用变压吸附法,注氮量可调,最大注氮量:1200m3/h)。
四、氮气防灭火参数及设计依据(一)氮气纯度及惰化指标氮气防火纯度: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采空区防火注氮的氮气纯度定为≥97%。
采空区氧化带防火惰化指标: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采空区氧化带防火惰化指标为O2≤7%。
火区注氮惰化指标:进风密闭内O2≤3%(停氮时),回风密闭内O2≤2%。
(二)设计依据板石煤矿2018年生产能力为240万t ,包括3个综采工作面,综采工作面最高生产能力为175万t,加上掘进出煤达到设计产量,因此,按现有回采工作面523a05的生产能力来计算注氮防灭火流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3个综采面同时着火的可能性很小,本着满足523a05综采面注氮防灭火需要,又兼顾全矿达产后防灭火的需要,制氮能力的确定主要依据MT/T 701-1997《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现依据523a05综采面剩余产量为13万吨,“三八”工作制,根据采掘接续计划表,523a05工作面剩余产量计划回采59天,日产原煤2203t。
五、注氮能力计算注氮量是最重要的注氮参数,直接决定着注氮效果。
注氮量太小因达不到惰化采空区气体的目的而起不到防火的作用,注氮量太大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注氮量主要取决于被注地点的几何体积、氧化空间大小、裂隙情况、漏风量大小以及气体组分等。
由于煤矿条件千差万别,目前注氮量只能按待注地点的几何体积、工作面的产量、吨煤注氮量、瓦斯量、氧化带内的氧含量进行计算。
(一)防火注氮流量计算1、按采空区氧化带氧含量计算采空区合理的防灭火注氮流量根据理论计算和矿井工作面防灭火注氮实践考察而确定防火注氮流量的计算和工作面的风量、产量、采空区体积、瓦斯涌出量及煤炭发火程度有关。
根据《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MT/T701-1997)第7.1条的规定:制氮设备或装置的供氮能力应按矿井注氮工作面防火需要选取(1个采煤工作面注氮量),此法计算的实质是将采空区氧化带内的原始氧含量降到防火惰化指标以下,按下式计算注氮流量。
m3/ h式中:Q N——供氮能力,m3/h;K——备用系数,取1.1;Q0——采空区氧化带内漏风量,m3/min;采空区氧化带的范围受工作面的通风状况、采空区的冒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因此采空区氧化带的漏风量的变化范围也较大;采取堵漏风措施后,采空区氧化带内的漏风量取为6m3/min;C1——采空区氧化带内平均氧浓度,%;目前国内应用较普遍的是将采空区氧浓度在10~18%之间的区域视为氧化带,因为氧化带的范围不同而平均氧浓度值也不同,因此选15%;C2——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其值为煤自然临界氧浓度,%;煤的自然临界氧浓度值随煤种、煤质、赋存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其具体数值应根据实验室试验而取得,此值的范围一般为5%~10%。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采用氮气防火注入的氮气浓度不得低于97%,注入后采空区内氧气浓度不得大于7%,所以此值取7%;C N——注入氮气的氮气浓度,%;根据新版《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采用氮气防火注入的氮气浓度不得低于97%,注入后采空区内氧气浓度不得大于7%。
同时根据《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MT/T701-1977)第7.2条的关于氮纯度的规定“向采空区注入氮气的纯度要视其能将采空区的氧浓度降低到煤自然临界氧浓度而定。
而向火区注入氮气浓度应不低于97%”。
取98%。
(二)灭火注氮流量计算扑灭采空区火区或巷道发火点所需氮气量,主要取决于发火区域的几何形状、空间大小、漏风量、火源范围和燃烧时间的长短等因素。
1、扑灭巷道火灾所需氮气量对于巷道火灾,可主要按空间量及漏风量计算。
2、扑灭巷道火灾所需氮气量扑灭采空区火灾可按下式进行估算:m3式中:Q N——注氮量,m3;V0——火区体积,m3;C1——火区原始氧浓度,%;C2——注氮时达到的氧浓度,取3%。
一般按灭火时间3~5d确定灭火注氮流量,即为:≈510m3/h3、防灭火注氮流量的确定为634m3/h。
通过上述计算,依据国内外应用氮气防灭火的经验,结合板石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开采条件,将防灭火注氮流量确定为634m3/h。
因此选择制氮能力1200m3/h-QTD1200/97煤矿用固定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
六、输氮管路的选取(一)注氮管路铺设注氮机厂房设在地面工业广场主井附近,注氮管路铺设情况:1、地面注氮机房→主井(6寸)→平安车巷(4寸)→暗主井(4寸)→东翼回风巷(4寸)→523a05回风联巷(4寸)→523a05联巷(4寸)→523a05下顺采空区(4寸)2、地面注氮机房→主井(6寸)→平安车巷(4寸)→暗主井(4寸)→东翼回风巷(4寸)→东翼六联巷(4寸)→52301下顺采空区(4寸)3、地面注氮机房→主井(6寸)→平安车巷(4寸)→19层材料下山(4寸)→119b06下顺采空区(4寸)(二)管路铺设要求1、管路的铺设应尽量减少拐弯,要求平、直、稳,接头不漏气。
每节钢管的支点不少于两点,不允许在管路上堆放他物。
低洼处可设置放水阀。
2、输氮管路的分岔处应设置三通。
3、输氮管路应进行防锈处理。
4、定期对输氮管路进行试压检漏。
(三)注氮管路输送压力计算根据《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MT/T701-1997)第7.4.1条和7.4.2条的规定:从井下供氮时,除应采用钢管外,在满足输氮压力的情况下,可选用耐压橡胶软管,但进入采空区或火区的管路必须采用钢管。
输氮管路的直径应满足最大输氮流量和压力的要求。
供氮压力可按下式进行计算:0.37Mpa式中:P2——管路末端的绝对压力,0.1MPa;Q max——最大输氮流量,850m3/h;D0——基准管径,150mm;D i——实际输氮管径,100mmL i——相同直径管路的长度,0.83km;3.8kmλ0——基准管径的阻力损失系数,0.026;λi——实际输氮管径的阻力损失系数,对于不同的钢管直径,则有如表1的关系:上述计算说明:主管径选用Ф150mm无缝钢管作主输氮管路,支管路选用Ф100无缝钢管,输送距离4.63km,管口末端压力为0.1MPa 的情况下,制氮设备的供氮压力只需0.37MPa,就可将850m3/h的氮气送到523a05综采面采空区,因此制氮设备供氮压力0.6MPa可以满足输送压力要求。
七、注氮设备选型(一)制氮设备根据注氮能力和注氮压力的计算,选用QTD1200/97煤矿用固定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有关性能指标参数如下:1、注氮机型号及名称:QTD1200/97煤矿用固定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
2、主要性能指标参数产N2量:1200N2m3/hN2:纯度:≥97%N2:压力:0~0.6MPa(可调)2、注氮系统与制氮设备的安装要求注氮机安设在地面永久注氮机房内,制氮装置从里往外依次为:空压机、空气缓冲罐车、吸附塔车、储氮罐车。
3、制氮机安设硐室应满足以下要求:(1)制氮装置中的电气设备,必须取得《防爆检验合格证》。
(2)制氮装置必须有独立的供电电源和馈电开关,机房内应设专用电话。
(3)制氮机房内必须挂有完善的管理牌板。
(4)制氮机房内必须按规定配齐消防材料。
八、注氮防灭火工艺和方法(一)采煤工作面防火注氮工艺:采用入风顺槽埋管注氮工艺;采煤工作面防火注氮方法:开放式间断性注氮。
具体作法是:在采煤工作面的下顺沿采空区埋设一趟注氮管路。
当埋入一定深度后(20米)开始注氮,同时又埋入第二趟注氮管路。
当第二趟注氮管口埋入采空区氧化带与冷却带的交界部位时向采空区注氮,同时停止第一趟管路的注氮,并又重新埋设注氮管路,如此循环。
对于采煤工作面的日常防火注氮采取开放式、间断性注氮方式和入风顺槽埋管注氮工艺(详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