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
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2-3单元 教案
2023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5.多样的栖息地1.教学内容本课是单元起始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上多样的栖息地,理解栖息地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提供信息丰富的图文、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观察海洋、树林、草原、南极等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将环境特点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建立联系,研究它们生活在这里的原因。
发现不同环境为生物提供了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基本需要,建立栖息地的概念。
活动二,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观察分析一个池塘、一棵大树、一片草地(根据实际条件灵活调整)分别能为哪些生物提供栖息地,发现栖息地多种多样。
活动三,以四姑娘山、夹金山、卧龙保护区为探究案例,阅读资料,收集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栖息地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栖息地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意义,为下一课探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理解栖息地为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
理解多样化的栖息地生活着多样化的生物。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与其栖息地相适应。
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3.重点与难点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基本需要。
难点:能对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梳理出有用信息。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校园大树下、花坛里的动植物照片等。
学生分组材料:探究学习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本13页的一首小诗。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里面,雪莲、海草、企鹅、长颈鹿都生活在哪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这个家是什么?教师小结:不仅是雪莲、海草、企鹅、长颈鹿,我们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园,这个家园就是地球。
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那么在这个家园中,生物又是怎样生存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第二个单元《生物和栖息地》。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电子稿
单元分析本单元试图让学生们在结束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学习前,能通过亲历更加综合的探究活动,逐步对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主要系统以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有一个比较清晰、基本认识。
本单元将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领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人体的组成,认识从细胞到系统的层次关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本单元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编排各课,“人体的组成”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起着统领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作用。
本课将引领学生从整体上学习人体的构成,此后3课则分别侧重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从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卫生与保健等方面引导学生加以学习;“健康成长”作为本单元的结束课,与“人体的组成”一课相呼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各个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下,达到一个相互平衡、稳定的状态,促使孩子们健康成长,进入人生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青春期。
本单元包括“人体的组成”、“消化与吸收”,“呼吸与交换”、“循环与运输”、“心理与适应”、“健康成长”6课。
第四课人体的组成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3.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4.能借助工具(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5.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人体结构模型,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那么人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一)认识人体的组成1.出示人体结构模型。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1. 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3.能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
2.能够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3.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教学准备】[学生]放大镜、照相设备、小铲子、记录本、笔等观察记录材料和工具。
[教师]有关校园生物的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本课教材上各种生物的图片。
)大家认识这些生物吗?(预设:喜鹊、蝗虫、蚊子、麻雀、蜻蜓、蝴蝶、狗尾草、瓢虫、蟋蟀、蚯蚓、苍蝇、燕子、蚜虫、蚂蚁、梧桐树。
)看完了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预设: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
)2.谈话:生物种类繁多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作为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与我们有哪些联系?对它的研究有何意义?本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3.过渡: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探究。
而我们所处的校园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校园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小见大。
大家知道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吗?(预设:不知道。
)想要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我们应该怎么做?(预设:做一些观察和记录来统计生物种类。
)4.揭题:为了更详尽地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我们今天就要进行一次校园生物大搜索。
(板书:校园生物大搜索)[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校园(或田野)中常见的不同生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索校园生物的兴趣,同时将问题聚焦到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引发学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关注,顺势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物体的常见分类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方法将物体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教材: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教具:物体图片、分类卡片、黑板、粉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体,启发学生讨论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研究新知- 介绍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 利用具体例子和图片,详细讲解物体的常见分类方法,如按形状、大小、用途等分类。
3.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分类卡片和一些物体。
- 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将物体进行分类贴在卡片上。
-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同时观察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展示各组的分类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分类方法,总结物体分类的基本规则。
5. 小结复- 通过提问和讨论,复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 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几个物体并进行分类,并写下分类的方法和原因。
教学扩展- 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分类方法,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室内或室外的物体分类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分类能力和合作精神。
- 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能力。
- 确保教学过程简洁明了,避免涉及法律复杂性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3春)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6.给植物分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90%以上知道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2、绝大多数知道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活动,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任务,提高合作交流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3、通过课后相关资料搜集,制作校园植物名片,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课堂学习,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2、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进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像植物学家一样,选择自己合适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教学用幻灯片,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植物实物【教学过程】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1、播放图片欣赏。
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的名称?你能按照顺序说一说吗?学生活动:欣赏完植物图片之后,按照顺序说说自己还知道的其他常见的植物名称。
二、给植物分类过渡:同学们知道那么多植物,真是细心观察的小小植物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当小小植物学家,来开一个植物研讨会,给我们周边的这些植物进行分类,比比哪组的专家最出色。
1、出示几种植物的图片(先依次出现,再以缩略图的形式平铺在一张ppt上)教师引导:这些植物都有什么特点,长在哪里?你能说说吗?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前概念说说对这些植物的认识。
[设计意图]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为分类做好准备。
2、植物分组分类教师分发植物图片后,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多种标准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选择多种标准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
3、学生汇报(教师对每种分类方法加以肯定,给予评价。
)三、观察不开花植物过渡:教师引导或由学生汇报中提升不开花植物和开花植物。
1、出示不开花植物资料卡2、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植物属于开花植物,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它开花而已;而有些植物它是不开花的。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教案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2课。
本课是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的延续,本课的内容则落在“针对生物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示校园生物状况”上。
本课教材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通过回忆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引出校园生物的相关问题。
第二部分——探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示校园生物状况。
通过观察分析校园生物分布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校园生物的整体认识。
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从物种多样性的角度理解比较直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校园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学生通过调查校园的生物可以以小见大,从而感悟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
二、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3.能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
2.能够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3.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
三、学习重点:经历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的过程。
四、学习难点: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五、教学准备:放大镜、照相设备、小铲子、记录本、笔等观察记录材料、教材、活动手册、教学课件。
六、学习过程:七、板书设计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二歧分类法。
六下第二单元教案:揭秘自然界的奥秘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揭秘自然界的奥秘。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所在,它包含了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
自然界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探索与发现,这也是我们孩子们学习自然科学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教学内容介绍本单元主要讲解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从自然界中的风、云、雾、雨入手,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界深度探索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究热情。
并且,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如科学观察、实验、推理等。
二、课程教学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十分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重要环节的介绍:1、启发性问题在学习自然界的奥秘之前,老师需要想好一些反思性高的问题,来引导孩子们深度思考。
比如:“为什么风会吹?”“为什么有时候下雨会有雷和闪电?”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理解自然界深奥的规律。
2、科学观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带领孩子进行一些日常的科学观察。
例如,观察手中的泡沫,使孩子们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形态和物质具有特定的性质,从而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本单元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进行实验让孩子亲身感受自然界的奥秘,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如运用流动水来模拟雨水的形成,再通过观察水流状态来理解风和云的形成等等。
三、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凭借探究和观察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其中,他们学习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同时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奥秘。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建立起了爱护自然的意识模式,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出行,都由此而来,这也是本单元对于教育孩子珍爱地球,爱环境和生命的重要意义所在。
四、总结“揭秘自然界的奥秘”这个主题,是一门既深邃又无穷多面的科学课程。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学习如何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奥秘,懂得了珍视生命、敬畏自然。
同时也知道了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去探究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运用科学知识去保护自然环境,为创造更为美好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科学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概念。
2. 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1. 复第二单元涉及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步骤1. 复知识点: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重要概念和实验结果进行复,确保学生对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2. 展示实验: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与重力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重物的落地速度,并帮助他们理解重力的概念。
3. 学生实验活动: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4. 结果讨论:通过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并解答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5. 总结复:对第二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记录: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估他们对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的理解和记录能力。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复资料:准备相关的复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复使用。
教学延伸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变异现象的概念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掌握生物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3.了解各种变异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教学磁带、投影仪、幻灯片、生物变异样本等。
2.学生个人课桌、活动室和教学利器。
3.生物变异的图片,包括颜色、形状和某些器官的样本。
三、教学内容1.引入,导入生物多样性、进化的话题。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和意义。
2.调查生物变异的类型。
通过幻灯片和生物样本,给学生展示生物的颜色、形状和某些器官发生变异的样本。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察。
3.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让学生自己探索水平,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测。
4.介绍各种变异对生物的影响。
通过让学生阅读和讨论材料,了解各种变异对生物的影响,以及该变异如何适应环境。
5.给生物变异小组演示,让学生了解小组别名,学生在小组里分享自己的变异日志,以及小组陈述小组检查结果,与小组分享结果。
6.小组辅导和集体写作。
指导学生根据小组日志或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让每个小组各自总结一个表格,检查不同类型的生物变异,原因和影响。
根据范例表格,整理所有小组的汇总表格。
7.总结,回答问题。
在生物变异演示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什么是生物变异?生物变异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如何?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
通过提问来引入和介绍新的知识,调查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理解。
2.连横。
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3.案例法。
通过生物变异的实例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类型和影响。
4.团体研讨。
通过让学生分组或小组工作,深化学生对生物变异的了解和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2.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教材简析】《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是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的延续,与第一课共同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调查活动。
本课针对生物种类的多样、分布广泛等特点,通过聚焦“校园中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不同区域中生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进入第一个探索活动,整理汇总调查结果,初步思考“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之间的联系”。
“根据某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二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校园生物的整体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在研讨活动中通过对“校园中哪个区域生物种类较多?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校园中的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有趣的关系?”这三个问题的研讨,在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理解的同时回应了聚焦中提出的问题。
最后通过“给校园植物挂牌”“制作校园生物小报”等拓展活动进一步丰富并深化了学生对于校园生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虽然第一课对校园生物的实地调查为学生的学习、认识提供帮助,但是由于是分组、分区域进行的,每名学生、每组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
要想对校园生物的种类、分布有整体的认识,需要汇总各组的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
分组调查、交流汇总有效的提升了学生调查、获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制作校园内分布图在直观的呈现调查结果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校园不同区域生活着的生物的调查,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分析,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并阐明分类的依据。
[探究实践]能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绘制生物分布图,并对生物分布图进行合理的优化。
[态度责任]认同校园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树立愿意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一、概要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地壳的基本组成以及地壳运动的表现和影响。
通过模型制作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壳运动和地形地貌变化的关系。
天气与气候:介绍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分析气候的特点与分类。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天气变化,并了解气候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物质的状态变化:探索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转化过程。
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理解温度对物质状态变化的作用。
力的初步认识:探讨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与力的关系。
通过简单实验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力的基本认识,并能够解释简单的力学现象。
教案设计强调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升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1. 教材背景介绍我们面对的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任务。
这一单元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进行设计。
该教材紧扣国家教育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
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自然界的理解,拓宽科学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包括植物的生长周期、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等关键主题,以及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深入探究。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生命体系的多彩性,也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此背景下进行的教学设计将关注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本单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和发现新知识,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科学知识。
2. 教学目标与意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2023春)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单元教案
2.1《地球,人类的宝藏》教案【教学分析】本课学习内容隶属核心概念“人类活动与环境”下的“自然资源”主题。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存在着生物资源、土壤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并且初步认识到了这些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自然资源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知道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借助资料分析,知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最后通过家庭能源使用情况调査,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能源利用现状,树立地球家园意识,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热爱表达、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科学品质。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为人类提供的自然资源。
(2)科学思维:通过调查能源的使用情况,意识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
(3)探究实践:会使用统计图表分析能源消费结构(4)态度责任:知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地球仪(或者世界地图),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家庭使用的电费、气费等缴费单,计算器。
【教学过程】(1)回顾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为我们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请大家结合以往科学课中学习的内容,说一说地球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
生1: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够满足我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
生2: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
生3:地球上有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可用于建筑、工业生产等。
生4:还有地下水、海洋、冰川等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条件。
生5:……师:同学们列举的示例真多!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地球是人类的宝藏(板书课题),这些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联系生活。
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用到了哪些自然资源?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生1:洗衣做饭用到水,水是自然资源。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地球的内部结构》教案(2023春)
5.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够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并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认识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地标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情况,并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能够了解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并通过主动搜集资料,了解到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情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通过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构造和组成,从而对地理研究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对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教学难点】掌握探求物体内部情况的方法并了解科学家对地球内部机构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聚焦问题1.引入谈话: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展开了一系列学习和了研究,你们是否还能回忆起地球表面都有哪几种地形?它们分别都有什么特点呢?[预设学生回答]学生1:我知道平原,它是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海拔较低,地面低平宽广,起伏不大。
学生2:还有高原,高原的边缘有峭壁,但顶面比较平缓,,面积较大,海拔较高。
学生3:我来说说盆地,盆地四周较高,中间较低,整个地形像一个大盆。
学生4:还有就是山地,山地的特点是山坡陡峻,山顶高耸,海拔较高。
学生5:最后是丘陵,丘陵的特点是有着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较低。
2.根据地表现象,猜测地球内部结构(1)提问:同学们对于之前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十分牢固了,地球这个巨大的球体,它的表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这些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将地表的地形进行分类学习,那么我们看不到的地球内部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学生回答]学生1:我觉得地球可能是空心的,里面充满气体像气球一样,这样可以使它很好在宇宙中漂浮,而我们所生活的地面部分就像是它坚硬的外壳,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学生2:我和他有着不同的想法,我认为地球不可能是空心的应该是实心的才对,不然我们是无法在地面上建起高楼大厦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勤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衣服能产生热吗,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
教法与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操作
教具等准备:
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有盖的杯子,温度计,一定温度的热水,厚毛巾、围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观察课本上的图片,这个小姑娘怎么了?(冷)那我们帮她想想办法,怎样让她的身体热起来?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现象吗?学生交流汇报
板书课题:5让身体热起来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内交流填表格
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跑、跳运动、吃火锅、喝热水、多穿衣服、烤火炉、开空调、晒太阳
2、这些方法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让我们把这些方法归类可以吗?可以怎样分?
引导学生可分类:运动、食物、衣物、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
2、如果用能量转化来解释可以怎样说呢?(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的装置。)
3、你想不想做一个电磁铁呢?
(1)、观察做电磁铁所需要的材料:导线、铁钉、电池盒、电池、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
(2)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电磁铁呢?先在小组内设计一个方案。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勤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身体能量、摆的秘密、摩擦生热、电磁铁及生活中的能量、新能源等内容的探究活动,认识到能量存在及转化的普遍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储备知识、方法打好基础。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多种多样的动物》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多种多样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与前一课《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后一课《相貌各异的我们》共同指向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中“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逐代遗传,可发生改变”。
教材分为四个版块:聚焦版块将话题聚焦在动物子代与亲代有什么异同?探索版块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的异同。
通过对小狗的观察记录,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毛色及其他方面的异同,了解动物也有遗传变异现象,进而能运用遗传变异原理对动物呈现出的现象做出合理推测;活动二,建立在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理解上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通过某一类动物的相同特征,辨析它的家族成员,从多方面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研讨版块分两个问题,首先通过谚语、俗语等的辨析来加深和完善学生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交流其他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体会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
拓展版块,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观察日记,进一步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继续观察研究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本课的重点是描述和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推测遗传和变异可能引起动物的一些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内涵。
【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植物多样性的基础。
本课进一步学习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就会相对容易理解。
但要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概念的理解,就需要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动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关联与变化,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对植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形成对动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些想法,对有些学生而言思维上稍有难度,教师需要耐心地启发引导学生。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与比较,结合日常认知,了解动物的子代与亲代的异同,认识到动物也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与变异形成了动物多样性。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动物子代与亲代的异同;根据遗传和变异的特点,能预测动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解释理由。
[探究实践]在观察中,能结合日常经验比较、分析动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会对动物因遗传与变异产生的变化提出合理的猜想。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海洋资源》教案(2023春》
2.海洋资源【教学分析】本课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调查海洋资源、利用概念图处理调查信息和迁移应用理解开发南海的重要意义。
学生对神秘的海洋充满了好奇、向往,但往往只是对美好的海滨旅游以及各式各样的海洋鱼类关注较多,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并不全面,特别是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学生,对海洋的了解往往仅限于通过电视、书籍等媒介了解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调査海洋资源的知识,了解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更需要通过多种调査途径,才能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获取新知,同时获得愉悦感、满足感。
可鼓励学生自建小组,自行设计,自己搜索,自己整理,自己表达,做到寓教于活动之中,寓学于活动之中,寓乐于活动之中。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举例说出海洋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科学思维]能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交流开发南海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探究实践]能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海洋资源种类,并进行交流,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意识。
[态度责任]强化海洋国土意识。
【教学准备】[材料]带有海洋物质的产品或标签,地球仪(或者世界地图),海洋资源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导入。
师:同学们,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对于海洋,人们究竟了解多少?它里面蕴藏着哪些重要的资源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蓝色海洋的面纱,探索海洋资源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观看海洋资源纪录片(播放视频)师:通过这个纪录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生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生2:在海洋里生活着大量的生物,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生3:海底储藏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能源矿产,海水中还有热能、潮汐能。
生4:……(2)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前请同学开展了“寻找身边的海洋资源”活动,大家有什么收获?生1:我认真观察了地球仪,上面蓝色的区域表示的是海洋,我知道了地球上有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所有海洋面积加起来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打火机一个,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火柴、纸若干张、易拉罐、橡皮泥、新旧的铁钉等各一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由颗粒组成,并学会用化学符号表示不同元素。
2. 研究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征。
3. 了解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物质由颗粒组成的概念。
2. 研究化学符号表示不同元素。
3. 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征。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由颗粒组成的概念。
2. 化学符号表示不同元素。
3.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4.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征。
5. 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讲解。
2. 学生参与讨论和实验。
3. 小组合作研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物质由颗粒组成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模型进行示范。
3. 讲解:讲解化学符号表示不同元素的方法和规则,并通过例子进行练。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
6. 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7.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梳理重点知识点。
8. 练: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
9.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答题情况。
2. 学生之间互评和自评。
3. 完成作业的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2. 实物模型、化学实验器材等。
八、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质由颗粒组成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帮助彼此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学习特点进行了个性化的辅导。
整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教学过程】: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
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怎样观察的更清晰?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二、糖的加热实验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
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三、总结: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
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第五课、铁生锈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教学过程】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
(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