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台湾泥鳅温棚生态养殖技术(下)

台湾泥鳅温棚生态养殖技术(下)

362019.05科学养殖,增产增收。

·技术点击·的生长温度是15~30℃,在不同时期可对养殖池水水温进行人工辅助调控。

具体为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利用养殖池上方的塑料棚进行提温、保温,其间注意适时开棚通风;5~6月,揭去棚架上的塑料薄膜;7~8月,当温度超过30℃以上时,增加换水量和换水次数,在棚架上架设遮阳网辅助降温。

7.日常巡塘 坚持日常巡查并做好记录。

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调节养殖水质及饲料投喂量等。

注意防止敌害入侵,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防止泥鳅逃跑。

8.病害防治 温棚养殖泥鳅过程中,通过采取养殖池消毒、水质调节、苗种药浴、乳酸菌拌料投喂等措施来预防泥鳅疾病,重点做好以下病害的防治。

(1)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

病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

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用食盐4~6公斤/亩化水后全池泼洒。

发病后,适当提高池水pH 值和透明度,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2)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

患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台湾泥鳅温棚生态养殖技术(下)3.水位调整 4~5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8~1.0米;6月,池水深度控制在1.0~1.2米;7~9月控制在1.2~1.5米;其余各月池水深度控制在1米左右。

4.水质调节 保持水体透明度在15~25厘米。

具体方法:一是结合水色、天气等情况调节,如在高温季节每隔15~20天在池内酌情施用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乳酸菌)一次;二是底质改良,当泥鳅规格达到200尾/公斤以上时,每20~30天酌情使用药物改底一次。

5.机械增氧 当池水溶氧量低于3毫克/升时,要适时开机增氧。

6.水温管理 台湾泥鳅适宜养殖世界YANGZHISHIJIE编辑:邓婧(dengjing_njzf@)37 推进养殖标准化,发展现代畜牧业。

·饲养管理·发红并腐烂。

治疗方法是全池泼洒溴氯海因,使池水呈0.3ppm 浓度。

台湾泥鳅健康养殖的日常管理的六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健康养殖的日常管理的六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健康养殖的日常管理的六个关键步骤台湾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和肥料来源广。

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蚓、螺蛳、河蚌、小鱼及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还有水生的天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小昆虫等。

小规模养鳅,可在附近的大水面比如湖泊、水库、河沟捞取。

无论采用哪一种饲养方法饲养台湾泥鳅,都离不开日常管理工作。

一、投饵施肥1.饵料和肥料的种类台湾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和肥料来源广。

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蚓、螺蛳、河蚌、小鱼及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还有水生的天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小昆虫等。

小规模养鳅,可在附近的大水面比如湖泊、水库、河沟捞取。

若是较大规模养殖台湾泥鳅,可自己利用田边地角培育活饵料。

2.施肥投饵与饲养其它鱼类一样,施肥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水中的浮游生物,以作台湾泥鳅天然饵料。

肥料主要有人畜粪便(有机肥料)或化肥(无机肥料)。

投饵主要是人工制作的配合料。

另外,据养鳅者反映,蚕蛹是台湾泥鳅最理想的食物,用蚕蛹养出的台湾泥鳅,个体肥短、肉厚、含脂量高、骨胳较软、食用价值高。

可购蚕蛹,再辅以其它饵料,具体要根据台湾泥鳅的需要配以其它适宜饵料。

在渔一畜一农综合经营措施中结合来养台湾泥鳅,可多渠道自给自足地解决饵料和肥料问题。

3.投饵施肥的方法投饵是将饵料与腐植土混合成粘性团状进行投喂,饵料投在固定的食场。

要注意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水温时,台湾泥鳅对饵料的不同要求,以调整饵料的种类及投喂量。

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约占60%~70%,动物性饵料占30%~40%;水温20℃以上时,逐渐调整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具体是:水温在20~24℃,动物和植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5~27℃时,动物性饵料调到60%~70%,植物性饵料降到30%~40%;水温在28~30℃时动物性饵料又降到50%或更低。

投饵量也要随着水温的变化而调整,一般每天投饵量为:3月份,投饵量为台湾泥鳅总重的1%~2%;4-6月份,投饵量为台湾泥鳅总重的3%~5%;7-8月份,投饵量可增加至台湾泥鳅总重的10%~15%;到9月份,投饵量则逐渐下降至台湾泥鳅总重的4%。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 台湾泥鳅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淡水鱼类,逐渐受到养殖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养殖环境、饲料选择、水质管理等方面,希望能对泥鳅养殖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正文:引言台湾泥鳅,又称“油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以其鲜美的肉质广受喜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台湾泥鳅养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

本文将介绍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需注意的事项,帮助泥鳅养殖者实现高产高质。

养殖环境台湾泥鳅适宜生活在水温适中、水质清洁的环境中。

养殖池塘或水槽需要保持稳定的水温,最适合的温度范围为20-25摄氏度。

对于泥鳅的养殖环境,光照条件也非常重要。

合适的日照时间可促进泥鳅的生长和活动。

养殖设施选择适当的养殖设施是成功养殖台湾泥鳅的关键。

池塘或水槽的选择应考虑到充足的空间、合理的深度和合理的形态结构。

养殖者可使用塑料池塘或混凝土池塘来充当泥鳅养殖场。

另外,为了保持水质清洁,还需要设置好过滤装置和通风设备。

饲料选择台湾泥鳅对饲料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和肉质的好坏。

在养殖台湾泥鳅时,可以选择使用一些常见的饲料,如水生植物、动物饲料和人工饲料等。

同时,合理的喂食量也是确保泥鳅良好生长的关键因素。

饲料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进行科学调配,尽量避免过多或过少的喂养。

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养殖者需根据泥鳅的生长习性和适宜生存条件来管理养殖水质。

保持水质清洁是确保泥鳅健康生长的关键,养殖池塘或水槽需要定期更换或过滤水源。

定期检测养殖水的PH值、氨氮含量和溶解氧浓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水质,以保证泥鳅的生活环境。

疾病防治在养殖泥鳅的过程中,疾病的防治是必不可少的。

养殖者需要定期观察泥鳅的行为习性和身体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常见的泥鳅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等。

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力求快速、安全地控制疾病蔓延。

台湾泥鳅高效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高效养殖技术

每个打包塑料袋放水量是一定的,而虾苗个体越大,因呼吸产生的CO2就越多,引起水质恶化也就越严重。

倘若虾池偏远,运输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或遇到交通堵塞等情况,运输这种大规格虾苗发生意外的机率就大。

以上四点是造成投放大规格虾苗室外养殖成活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其好处是养殖户巡池时能很快看见虾苗而心安;小规格虾苗投池后趴底时间较长,养殖户因看不见、摸不着而极易产生焦虑心理,有时甚至是寝食难安。

投放大规格虾苗能够缩短养成时间,提早上市销售,但前提是从标粗到运输整个过程必须可控,还要时刻关注天气是否适宜投苗,否则还是选择小规格虾苗较为安全。

“栽树要小、教子要早”,投放虾苗也是这个道理。

(通联:300450,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水产技术推广站电话:022-25895442)台湾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功效,享有“水中人参”之美称,广受消费者欢迎。

加之台湾泥鳅具有集群性高、抢食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养殖热度持续增高。

为进一步推进泥鳅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现总结出一套独有的“3321”台湾泥鳅高效饲养技术模式。

该模式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生产出的台湾泥鳅以高品质、高价格占据市场,提高了养殖经济○张大伟孙超米晓红暴丽梅段海伦效益。

现将该技术方法总结如下,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1模式简介台湾泥鳅“3321”高效养殖技术,即三处理、三调控、两防护、一关键。

三处理,是指以池塘水体环境为核心,对养殖池塘池底淤泥、入塘水源以及进水后的水体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维持良好的水质条件,有利于泥鳅的健康生长。

三调控,是指对泥鳅初放苗时的天然饵料、养殖过程中的水质以及合理投喂的调控。

两防护,既要防护外来环境的天敌侵害,也要防护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害。

一关键,即台鳅养成阶段的捕捞,秉承有价就出的原则,错峰上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科普惠农养殖世界YANG ZHI SHI JIE俗话说泥鳅黄鳝不可能拉到一样长,但泥鳅的重量可以超过黄鳝已成事实,颠覆了人们对泥鳅的概念,台湾泥鳅个体重量能达到250g/条以上,是本地泥鳅的10倍以上。

近年来引进台湾泥鳅品种在重庆市梁平等区县养殖后,获得了大面积的成功,产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台湾泥鳅作为特色效益渔业主推养殖品种,特别适合“稻鳅双千”项目养殖,能有效促进渔业增收,农民增效,弥补市场泥鳅供应不足,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台湾泥鳅有其独特的养殖技术。

1台湾泥鳅的特点台湾泥鳅与传统养殖的本地泥鳅相比,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耐高温、抗病力强、经济价值更高等优点。

台湾泥鳅相比本地泥鳅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在我国南北地区都可以大面积养殖。

从水花到成品鱼,养殖5个月即可上市,且平均个体重可达100g/条左右,最重的可达到250g/条以上,其个体重量是本地泥鳅的数倍。

台湾泥鳅池塘专养一般每667m2产量在2000kg以上,最高每667m2产量可达5000kg。

台湾泥鳅营养价值高,含有40多种氨基酸,对提高人体的肠胃代谢功能和提高免疫力都有显著的作用。

台湾泥鳅适宜多种方式烹调,肉质爽脆嫩滑,口感稍粉,没有本地泥鳅绵软和有嚼劲,比大鳞副泥鳅容易脱骨,作为滋补佳品早已摆上家庭、酒店的餐桌,具有非常大的消费潜力,台湾泥鳅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2台湾泥鳅的养殖条件泥鳅养殖应选择水源可靠、水质清新且无污染、进水与排水方便的池塘,土质应为中性、微酸性的黏质土壤,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确保用电。

养殖池多为长条形,单口面积2000~2666m2,池深0.8~1m,水深可保持在0.5~0.7m,并夯实池壁泥土。

沿池塘四周用网片围住,网片下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20cm,可有效防止泥鳅逃逸和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池内铺放厚约15cm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

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管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1.养殖池塘台湾泥鳅养殖池塘应靠近水源充足地方,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池塘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

池塘面积为几亩~十几亩均可,池水深80cm~100cm。

清塘消毒:池塘留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或漂白粉15公斤清塘消毒。

2.鳅种放养:最好选择台湾泥鳅(又名真台湾泥鳅)或大鳞副台湾泥鳅养殖。

清塘消毒(7天)毒性消失后注水20-30厘米深。

在池塘向阳一侧施足基肥,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

3天后投放鳅种,鳅种放养前,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水温在10℃-15℃时浸洗20分钟-30分钟。

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100-150尾,或体长6厘米以上的鳅种60-70尾。

放养密度根据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适当增加或减少放养量。

在台湾泥鳅养殖池中,也可适当搭配放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青、草、鲢、鳙鱼等鱼种,不宜搭配放养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品种。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台湾泥鳅体重的4-8%。

具体投喂量看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以及雷雨天应少投喂甚至停喂。

4.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死台湾泥鳅立即捞出,防止感染其他台湾泥鳅,并及时治疗;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有雷阵雨或连日阴雨,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浮头严重时应及时充注新水;发现鸟类及时驱赶或张搭防鸟网;做好养殖记录。

5.常见病害的防治(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ppm的碳酸氢钠(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大全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大全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大全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常见问题】台湾泥鳅养殖技术有哪些?【专家解答】一、台湾泥鳅的习性1、底栖性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2、喜温性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0℃、冬天水温低于10℃时,台湾泥鳅的摄食会明显下降。

3、耐低氧台湾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这主要跟台湾泥鳅特殊的呼吸方式有关。

台湾泥鳅除了鳃呼吸以外,还能通过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在池塘精养的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台湾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4、善逃逸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因此,务必加强防逃管理。

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池塘壁是否有缝隙,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5、食性属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堆放鸡粪和牛、猪粪等方法(需要进行生物发酵),繁殖生物饵料,投喂商品饲料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但台湾泥鳅特别贪食,建议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泥鳅因吃得过饱而妨碍肠的正常呼吸,最后导致消化不良。

6、养殖周期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

在正常水温下,台湾泥鳅从寸苗养至成鳅的时间一般在120天左右,具体情况还应结合苗种质量、饲料营养水平以及池塘日常管理而定。

二、养殖技术1、水质选择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

除水质外,土质对泥鳅质量也有较大影响。

在以沙土为底质的水域中养出来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较差;在黏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则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

所以,最好应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底质的地方进行泥鳅养殖。

养殖台湾泥鳅技术经验重点有哪些?

养殖台湾泥鳅技术经验重点有哪些?

养殖台湾泥鳅技术经验重点有哪些?台湾泥鳅在生长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南方(主要是广东省),春季养殖台湾泥鳅格不但可以避免大部分敌害生物,还可以和北方泥鳅养殖高峰错开,那么养殖台湾泥鳅技术重点有哪些?一、选好合适池塘;选择水源便利、黏土为主,没有渗漏的池塘;最好设置防鼠、鸟等设施。

二、放苗前工作;1.进水处理:浅水(不超30公分)使用石灰或漂白粉等清理野杂鱼等;进水需使用80目左右滤网防止敌害进入;够水深后(1.2-1.5米),使用40-50斤茶麸再次毒杀可能漏网的野杂鱼等敌害;2.培底处理:20-50斤一亩发酵腐熟粪肥培育底泥,以稳定前期因水温不高、吃料不足(肥度不足)造成的水色剧变。

3.试苗和解毒工作:当水色趋于稳定后,试苗;试苗存活率100%后,解毒,准备放苗格(800-1000条/斤)。

三、放苗工作:1.放苗当天,使用“元康”、“泼洒姜”补充体能、镇静、抗应激和促使伤口愈合;2.放苗第二天,使用“健康一号”补充苗种的体能;3.放苗第三天,同第二天。

这样处理后的苗格,活力好、开胃、健康。

四、养殖管理:1.投喂: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高,春天水温偏低,吃食不多,建议使用高蛋白的南美白对虾饲料;吃食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左右一餐,一天最好投喂三至四餐;2.调水:一周左右泼洒一次“元康、泼洒姜”,以保持水色不大变、保持食欲;3.改底:一周左右使用一次“安蓝、底丹”合剂,或“底露”,降低水体残余污染物质;4.内服:内服“虫虫草+健康一号”,护肝兼防寄生虫;5.防病:只要上述水质、底质等处理好了,发病率非常低!6.增氧:只要采食前后,不停增氧机;白天8:00-16:30分,基本开足,其余时间,可以少开或不开;最好有测氧仪,更好合理安排开启增氧机。

五、特殊事件:1.指环虫感染:泥鳅经常感染指环虫,一般正常天气,采食量降低、皮肤有红点、烂身、烂嘴时,很可能是感染了指环虫。

特效:“甲苯咪唑”是指环虫的克星!一般100g/天,连续两天。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台湾是泥鳅资源丰富的地方,泥鳅在台湾的养殖量也非常高。

除了人工养殖,泥鳅在台湾自然繁殖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台湾泥鳅的自然繁殖和鳅苗的培育。

一、泥鳅的自然繁殖泥鳅在自然界中主要利用天然水域进行繁殖。

在春季,泥鳅会自然繁殖,雌雄泥鳅会在水底交配,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泥鳅卵会孵化出小鱼苗。

泥鳅头上有一对敏感的触须,可以感应雌泥鳅体内荷尔蒙水平的变化,从而确定哪些雌泥鳅处于产卵期。

然后雄泥鳅会在其巢穴里制造出一些象征“爱情的”信号,吸引雌泥鳅前往产卵。

雌泥鳅下卵后,雌泥鳅和雄泥鳅就会共同看守卵,并防止卵被外界的水流吹散。

孵化出的泥鳅苗体型较小,一次产出的数量比较多,因此被认为是水产养殖中比较易于培养的鱼苗之一。

二、泥鳅苗的培育泥鳅苗的养殖一般采用人工培育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春季泥鳅自然产卵的时候,人工养殖者会在河流、湖泊等水域里放入泥鳅鱼苗,以促进鱼苗的繁殖。

泥鳅苗的养殖技术成熟,也可以在养殖池中量产。

具体的方法如下:1、投苗和选苗泥鳅苗的投放方法和投放时间一般是在每年春季,投苗前应选择好健康的泥鳅苗。

大多数泥鳅养殖者都会选用泥鳅苗购买来养殖,购买时应选择健康而有活力的苗种。

2、水温控制泥鳅苗的培育需要严格控制水温。

泥鳅喜欢在20度左右的水温下生长,当水温过低或过高时,泥鳅的生长速度就会明显落后。

3、饲料供给泥鳅苗的饲料一般为动物饲料,比如虫类、蚯蚓、小虾等。

为了保证泥鳅苗的生长和健康,饲料供给应均衡适量。

4、养殖环境管理泥鳅苗的培育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泥鳅苗的养殖池中,水质的管理非常重要,要保证水质清洁,并注重养殖池的通风调节。

以上就是关于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的相关知识。

泥鳅繁殖能力强,肉质鲜美,常常被作为重要的渔业资源。

因此,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努力提高其养殖效益。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泥鳅养殖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成为了农业产业的热门投资项目。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泥鳅养殖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影响了养殖效益和生产水平,因此十分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下面是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一、选址泥鳅对养殖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水质清澈、富含氧气,水温保持在20℃~30℃之间。

一般来说,适宜养殖泥鳅的场地应当选择离河流较近的山区、丘陵地带,距离大城市和重工业污染区较远,环境较为清洁。

为了保障生产的安全和高效性,应当考虑选址周边的交通、电力、通讯设施配套完善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二、水质管理水是泥鳅生长的基础,因此水质管理至关重要。

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增加泥鳅的养殖密度和养殖效益。

应当测定水源的水质,掌握水域的水位、水温、酸碱度、溶氧量等基本指标。

针对水质数据,采取合适的预处理和处理方法,进行一定的化学调节、生物调节和物理调节。

定期检查和调节养殖池水的水质指标,保持水质稳定。

三、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影响泥鳅养殖效益和生产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产效率,应当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

应当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食性进行了解,合理配饵,增加泥鳅食欲,促进其生长发育。

要保持养殖池的水质稳定,及时清除池底残渣,定期更换饲料,避免饵料污染。

还要注重饲料的营养均衡,适度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增强泥鳅的免疫力。

四、防疫管理防疫管理是农业养殖业的重要环节之一。

泥鳅养殖业也不例外。

良好的防疫管理方案可以预防和减少泥鳅疾病的发生,保障生产效益。

应当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清除病源和病虫害,及时发现和处理被感染的泥鳅,避免疾病传播。

定期进行泥鳅身体检查,观察泥鳅生长和繁殖的状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疾病扩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五、生产销售相对于养殖环节,生产销售环节则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

生产方面,泥鳅养殖场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养殖计数、分级和清池。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回复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回复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回复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发展相对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1. 池塘养殖:泥鳅适宜在泥质底质、淡水流动或停滞的水域进行养殖。

通常可以选择池塘作为养殖场所,搭建起合适的养殖设施。

2. 合理布局:在池塘中设置水道、滤池等设施,以确保水体流通,维持泥鳅的生活环境。

3. 饲料管理:泥鳅适宜以活饵或人工饲料为食,常用的饲料有鱼饲料、蚯蚓等。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4. 疾病防治:定期进行水质检测,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减少疾病的发生。

如有需要,可以使用合适的防疫药物进行疾病防治。

5. 科学养殖管理:注意控制养殖密度,及时清理和更换池塘底质,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定期观察泥鳅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养方式和管理措施。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具体的养殖技术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台湾泥鳅养殖方法

台湾泥鳅养殖方法

台湾泥鳅养殖方法台湾泥鳅养殖方法方法一:地面养殖•场地选择:选择具备良好通风、光照充足且水源充足的场地,同时避免水土流失的地方。

•场地准备:清理场地,去除杂草和其他污染物,并确保场地平整。

•池塘建设:根据养殖规模选择合适的池塘大小,挖掘池塘并确保池塘底部有一定的坡度,方便排水。

•池水准备:填充水源,尽量选择纯净的水源,并充分通水、排净池底淤泥。

•鱼苗投放:将泥鳅鱼苗均匀投放到养殖池中,避免鱼苗过度密集。

方法二:水泥池养殖•水泥池建设:选择合适大小的水泥池,确保池底及池壁光滑,避免泥鳅受伤。

•池水准备:填充水源,建议使用流动的清水,并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平衡水质。

•鱼苗投放:将鱼苗均匀投放到水泥池中,注意避免过度密集。

•池水管理:定期检查池水的温度、PH值和溶解氧含量,及时进行通风和换水。

方法三:塑料桶养殖•桶选择:选择大小适宜的塑料桶,较为常见的是30L和50L的塑料桶。

•桶准备:清洗干净塑料桶,并在桶底部钻孔,以便排水。

•桶水准备:准备好适量的水源,并加入草木灰等物质调节水质。

•鱼苗投放:将鱼苗均匀投放到塑料桶中,注意避免鱼苗过密。

•水温管理:控制水温在适宜的范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泥鳅的生长。

方法四:水产箱养殖•水产箱选择:选择具备良好密封性的水产箱,保证泥鳅免受外界干扰。

•箱水准备:填充适量的水源,并加入适量的底泥和草木灰等物质调节水质。

•鱼苗投放:将鱼苗均匀投放到水产箱中,避免过度密集。

•饲料投喂:根据泥鳅的食欲情况,适量投喂饲料,并注意饲料的种类和质量。

•定期维护:定期清理水产箱内的杂物和废料,并保持水质清洁。

以上是台湾泥鳅养殖的四种常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和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养殖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泥鳅养殖,并取得良好的养殖效果。

方法一:地面养殖•温度控制:在夏季高温时期,可以使用遮阳网或搭建遮阳棚来降低水温,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饲料投喂:选择优质的泥鳅专用饲料,并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体重进行合理的投喂,避免过度喂养造成浪费和污染。

迅速掌握台湾泥鳅繁育技术要从三方面着手

迅速掌握台湾泥鳅繁育技术要从三方面着手

迅速掌握台湾泥鳅繁育技术要从三方面着手一、亲本培育亲鱼是指性腺成熟并能用于人工繁殖的种鱼。

通过强化培育可获得优良的泥鳅亲鱼,是泥鳅人工繁殖决定性的物质基础。

整个亲鱼培育过程都应围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使亲鱼性腺向成熟方面发展而进行,是泥鳅人工繁殖中重要的技术环节。

通过对亲鱼的强化培育,使其体质增强,性腺发育良好,达到人工催产的要求。

亲本培育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亲本培育池的准备;(2)亲本放养密度的确定;(3)亲本培育池水质的控制;(4)亲本营养需求;(5)亲本产后护理。

1、亲本培育池条件位置: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开阔向阳,交通便利;靠近产卵池、孵化设备和鱼苗池。

面积:以1~3亩的长方形池塘为好,便于饲养和捕捞。

太小,水体稳定性差;过大,水质不容易掌控,且由于亲鱼过多,往往只能分批催产,多次拉网捕鱼引起亲鱼应激会影响催产效果。

水深:池深1.5~2m,正常水深0.5~0.8m。

底质:池底、池壁平整结实。

池底保持10cm左右淤泥,以保水、保肥,同时为泥鳅提供躲避不良环境之场所。

池塘清整:挖除池底过多的淤泥,维修加固池埂,清除杂草,每年清池消毒。

消毒一般多用生石灰,用量75~150Kg/亩,漂白粉也是常用的消毒剂。

2、放养密度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作为泥鳅亲鱼,最好选择3龄以上,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活力强、无伤残、鳍条完整的个体。

雄鳅要求体长15~20cm,体重12g以上,而雌鳅要20g以上,最好能达到40~60g。

选择亲鳅的同时要注意雌雄比例,雄鳅要多准备一些,一般♀∶♂=1∶2~3。

泥鳅亲鱼培育应采取专池单养方式。

放养密度控制的原则是既能充分利用水体,又能使亲鱼生长良好、性腺发育充分。

一般每亩放养100~150Kg为宜,最多可投放200Kg。

放养的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当随着培育池条件、营养状况及技术状况合理调控。

3、水质要求泥鳅喜肥水,看水施肥是保持水质的关键。

亲鱼放养前,应先施好基肥,一般施基肥300~500Kg/亩;放养后,应根据季节和池塘具体情况施追肥,追肥以“少施、勤施、看天、看水、看鱼施肥”为原则,使水色为黄褐色或绿褐色,水质保持肥、活、嫩、爽,并调节池水中性或微碱性。

强势新型品种—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强势新型品种—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强势新型品种——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周德勇科普惠农YANG术h i ji s h u】一、行情与规划近几年,泥鳅养殖发展较为 迅速,养殖面积逐年增加,成鱼价格也呈下降趋势,但1-5月份的鱼 价始终维持在较髙水平,具有较 大的盈利空间。

因此,在广东地区 养殖泥鳅以秋冬和早春季节为首选。

目前市场对40 ~60兀/kg的成 品鱼需求较大,为了获得比较髙的产量,可考虑将放养密度适当提髙,建议6 ~8万尾/667 m2较为 适宜。

二、投喂管理(一)饲料选择蛋白含量在36%~39%为好。

低温期投喂髙蛋白,髙温期适当降低蛋白;前期髙蛋白,后期适当降低蛋白。

建议前期喂对虾料(0#、1#),中后期喂沉水泥鳅料(2#、3#)。

400条前喂0#;200 ~440条喂1;80~200 条喂1.2颗粒;80条以后转1.6颗粒。

(二) 投喂方式全塘沿边投喂或是喂半塘(“7字型”),基本原则是放苗密度越大,要求喂料区越大。

(三) 投喂控制水温24 ~30^C时,料缯(两个放在池塘不同区域)控制在1h左右吃完为宜,每天投喂3 ~4餐,可以通过刮底来辅助判断。

由于泥鳅贪食,且经常在料缯附近成群觅食,导致测料不准,建议结合投喂率进行控制:100条前日投喂率7-8%;50~100条日投喂率5% ~6%;20~50条后日投喂率3%~4%;20条以下2%~3%。

低温期适当降低投喂率,并延长投喂时间。

三、水质调控(一) 前期水质调控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早期常以水蛛、水蚯蚓、藻类、悬浮有机颗粒为食,逐渐驯化后可以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摄食天然饵料可以帮助苗种增强体质和提髙存活率。

因此,在养殖前期可以使用发酵饲料培水。

(二) 中后期水质管理泥鳅食量大,中后期水质管理主要以换水为主,当水质黏稠,泡沫多时,一次性换水20 cm,低温情况下后期一周左右换水一次。

水源状况差的情况下,建议控制放养密度和定期(7~10d1次)进行改底、调水。

(三) 溶氧管理泥鳅腮、皮肤、肠道均具有呼吸功能,可耐受0.1mgL的极低溶氧,基本不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死亡;但当水体溶氧低时,肠道呼吸的比例会提髙,对摄食和消化会造成一定影响,使得肠胀气32 |科普惠农yangzh U H U科普惠农的出现机会增加,建议溶氧保持2mg/L以上。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

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集时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雌雄鉴别时,成熟的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雌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且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催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包括:直径6cm的研钵2只,用于研磨脑垂体和精巢;容量为1mL~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以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mL或50mL吸管2支,白色搪瓷碗数只。

台湾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一些,要求水温稳定在20℃以上。

催产药物一般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每尾雌鳅注射HCG约30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约5μg~10μ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注射剂量为0.1mL,注射深度为2mm;注射时间以台湾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

注射后的亲鳅放入规格为2m×1m×0.5m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养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

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

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常见问题】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图:台湾泥鳅【专家解答】1、池塘及苗种投放养殖台湾泥鳅的池塘一般选择浅水地带,宽度在20-30m左右,长度可在100m左右,及选择长大于宽的浅水池塘。

注水深度在1m左右为宜,池塘水草所占比例不要太高,没有则更好,这样可以减少泥鳅敌害。

台湾泥鳅善于逃跑,因此在鱼池的进出水口需要设置过滤网,还要建立围网,以免泥鳅逃逸。

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彻底清塘后方可放入苗种,主要方法操作与养殖其他鱼类一样。

一般在清塘后15天左右可放苗,放养密度需科学合理安排,建议每亩投放规格3cm左右泥鳅苗种2万尾左右,挑选活力好且规格一致的苗种,同时可套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利用生物调节水质,防止藻类爆发。

2、养殖水质的管理台湾泥鳅对于水质的要求并不是十分苛刻,化学品或其他污染物不超标的水均可养殖。

台湾泥鳅耐受低氧及高氨氮环境的能力较强,适合在肥水中养殖,因此可施放一定量的有机肥料,池水透明度维持在25cm左右即可。

定期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定时换水消毒,改良底质。

3、饵料饲喂泥鳅食性较贪,且泥鳅为兼肠道呼吸,因此在饲料投喂方面切不可量大,以免泥鳅由于过食造成肠道损伤诱发肠炎。

建议在放苗前一个月可投喂粉碎料,一个月后投喂小粒径饲料。

饲料质量要求蛋白优质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

台湾泥鳅属底层鱼类,喜静,则投放饵料时间选择在早晨和傍晚为佳,水温控制在25摄氏度为宜。

台湾泥鳅养殖成败的关键更在于日常管理,按时巡塘,注意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状况,及时检查活力不佳的泥鳅,捡出死泥鳅以免病菌较差感染。

随时监测水质状况,尤其养殖泥鳅的水体较肥,更容易引起鱼类缺氧浮头,及时注入新水,避免泛池。

防逃逸及防天敌,也是养殖泥鳅的关键,大雨或者暴雨使得水体升高,极其容易造成泥鳅逃逸,平时应该多检查防逃设备是否完好;同时为防止泥鳅天敌,还应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网,四周进行围网,以免水蜈蚣、青蛙、老鼠及鸟类等侵害泥鳅。

台湾泥鳅高效精养实用技术

台湾泥鳅高效精养实用技术

台湾泥鳅高效精养实用技术“养护”新理念就是在“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科学理念基础上注重池塘养殖环境,以及养殖对象体内微生态环境的健康养护。

一.台湾泥鳅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是2011年兴起的一个水产养殖品种,与其他品种鱼相比,台湾泥鳅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利润空间大的优势。

目前,广东地区台湾泥鳅的养殖在国内比较集中和成熟,而广东的主养区集中在江门新会(主要是三江镇、睦洲镇和大鳌镇)、珠海斗门、惠东一带。

二.泥鳅开花泥鳅养殖过程:一般选用健康性腺成熟泥鳅作为亲鱼(母鱼),打针催产,之后挤卵受精,两天后形成水花卖给养殖户(约50~100多万/亩),一个月后养成小苗(1斤约1000~1500条),放到塘口进行泥鳅成鱼养殖。

泥鳅开花的两个关键控制点:1.肥水培藻,保健养苗放苗前的肥水培藻对泥鳅开花至关重要。

施基肥可选用六抗培藻膏(或藻幸福)+新活菌王(或乳酸宝),肥水可以增加水体中多种营养元素,促进藻类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不仅可以为泥鳅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同时可以起到解毒、净水、稳水的作用。

这直接影响泥鳅开花的质量和养殖的效益。

2.pH值稳定,控制氨氮泥鳅鱼花在水体pH值过高、水体溶氧过高的条件下,容易导致泥鳅下颚的位置出现气泡,出现在水面漂浮、游动困难,停尸(诈死)、不摄食的现象,一旦爆发,会导致泥鳅大量死亡。

所以,保持水体稳定,平衡藻相和菌相对泥鳅的养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养殖重点:既要培养优质的开口饵料,又要控制pH值。

◇培养原则:以菌为主、以肥为辅,菌、肥两者发酵后使用。

◇卓越方法:将乳酸宝(1桶5~6亩)或新活菌王与奶黄金(1包8~10亩)或健苗宝混合浸泡发酵一夜后全塘泼洒,这既可以控制pH 值,又可培养有益藻类,轮虫、枝角类、跳蚤等,为泥鳅提供优质的开口饵料。

三.选苗放苗清塘进水后,放苗前可使用百安威(2亩/瓶),消除水体中的有害菌;第二天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3亩/瓶)解毒。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
台湾泥鳅背誉为水中人参,在我国四川、浙江、辽宁等地均有养殖。

与普通泥鳅相比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养殖规模小。

台湾泥鳅作为重要的出口水产品,养殖优势明显。

然而台湾泥鳅的养殖效益与养殖技术息息相关,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

五、小结
1.开展苗种繁殖和培育。

种苗成本占养殖成本比重大,如果外购种苗往往因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等原因造成很大的伤亡。

泥鳅繁殖简单易行,可以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

2.泥鳅是地方品种,养殖周期短,在水体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有很好的适应性,耐低溶氧能力远高于一般鱼类,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

一些养殖户盲目追求产量,养殖密度过大,导致病害多发,泥鳅大量死亡。

该养殖户采用合适的养殖密度,强化池塘水质的调节,促进了泥鳅的生长,提高了成活率,避免了养殖风险。

3.泥鳅能摄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池塘适当施肥,培育多种饵料生物,既能降低饲料成本,也能满足泥鳅杂食性的特点。

4.泥鳅不同阶段市场价格变化很大,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选择适宜的销售季节也很重要。

以上是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是指台湾本土泥鳅与大陆泥鳅混合杂交的品种,相比于普通的泥鳅,台湾泥鳅生长速度明显要快上许多,从3至5厘米的寸鱼到可上架出售的成鱼只需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再加上泥鳅本身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养殖户热情高涨。

目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带以及广东省东部地区的揭阳、汕头、汕尾等地区进行规模养殖。

由于台湾泥鳅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个水产养殖品种,部分养殖户对台湾泥鳅生活习性、饲养环境以及病害防控不是十分了解,在养殖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最终导致亏损严重。

本文将通过对台湾泥鳅的生长特性、养殖模式以及病害防治等多方面展开介绍,希望能对养殖户提供一些技术性的参考。

一、生长特性
1.底栖性
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2.喜温性
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0℃、冬天水温低于10℃时,台湾泥鳅的摄食会明显下降。

3.耐低氧
台湾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这主要跟台湾泥鳅特殊的呼吸方式有关。

台湾泥鳅除了鳃呼吸以外,还能通过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在池塘精养的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台湾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4.善逃逸
台湾泥鳅很善于逃跑。

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因此,务必加强防逃管理。

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池塘壁是否有缝隙,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5.食性
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堆放鸡粪和牛、猪粪等方法(需要进行生物发酵),繁殖生物饵料,投喂商品饲料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但台湾泥鳅特别贪食,建议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泥鳅因吃得过饱而妨碍肠的正常呼吸,最后导致消化不良。

6.养殖周期
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

在正常水温下,台湾泥鳅从寸苗养至成鳅的时间一般在120天左右,具体情况还应结合苗种质量、饲料营养水平以及池塘日常管理而定。

二、养殖技术
1.水质选择
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

除水质外,土质对泥鳅质量也有较大影响。

在以沙土为底质的水域中养出来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较差;在黏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则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

所以,最好应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底质的地方进行泥鳅养殖。

2.池塘选择
养殖台湾泥鳅,池塘不宜过大,以5亩以内为宜。

池塘需整修池埂、田埂,加设防逃设施。

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水深1.5-2.5米,池边无杂草,做成斜坡状,四周池壁无缝隙。

池塘内可配2台叶轮式增氧机(一台备用),一台水车式增氧机。

等泥鳅长大至100头/斤左右规格后,可在池塘中种植水葫芦、空心菜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占池面10%左右,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吸引水生昆虫作为泥鳅活饵料。

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也可被泥鳅摄食,以增加营养供给。

3.放养密度
建议台湾泥鳅苗放养密度在3-5万尾/亩,选择大小均匀、饱满有活力的泥鳅苗,可套养鳙鱼10-20尾/亩、白鲢15-30尾/亩,用以调节水质,防止蓝藻爆发。

4.投喂管理
由于台湾泥鳅的惰性以及喜游边性,为保持台湾泥鳅长势均匀,饲料沿池塘四周进行投喂。

建议放苗后的前一个月投喂粉料和小破碎饲料,一个月后可饲喂小粒径浮水料,预防泥鳅翻肚及肠道疾病。

在饲料选择方面,由于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高,更需选择营养均衡、蛋白优质的配合饲料,选择大厂家口碑好的配合饲料。

不建议使用草鱼料、罗非鱼料等其它鱼类配合饲料饲料,由于食性和品种差异,没有针对性,不利于泥鳅的营养均衡与健康快速生长。

注意事项:每天实际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做出调整,为了及时了解台湾泥鳅喂料量,建议在池塘四周设置4-6个喂食观察盆(如图3),以30分钟左右吃完为宜。

在7-9月高温季节,建议每半个月停料一天,以调节泥鳅肠道健康,降低肝胆负荷,预防肠炎以及肝胆疾病等。

此外,建议每10天拌EM菌投喂一次,以增强台湾泥鳅免疫能力。

三、病害防治
台湾泥鳅抗逆性强,病害较少,但由于在养殖过程中投料量大,粪便、残饵多,尤其到了高温季节,水质容易败坏,引发各种疾病。

台湾泥鳅常见病害有:鳅苗气泡病、白嘴白尾病、烂皮烂身病、肠炎等。

1.气泡病
症状: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鳅苗阶段,由于水中溶氧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易导致气泡病。

病鳅肠中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措施:发病重池,可用食盐水全池泼洒,浓度1g/L,或加入新鲜水体。

平时投饵要注意少食多餐,并加强水质管理,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2.白嘴白尾病
症状:病鳅从吻部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现乳白色,唇肿胀,嘴部周围的皮肤腐烂,可看到有絮状物粘附在嘴部,病鳅成团聚集在池边。

防治措施:外泼聚维酮碘溶液,连用2-3天,同时配合内服氟苯尼考、黄连解毒散与黄芪多糖、多维等,要连喂3-5天。

平时的管理中要定期使用增氧改底药物及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塘水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定期使用消毒剂给水体消毒,定期内服黄芪多糖、多维之类的保健药品。

3.烂皮烂身病
症状:泥鳅身体两测,腹部,尾部,鳍根部,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发炎,水肿,表皮脱落,出血,皮肤溃疡、腐烂,严重的肌肉腐烂。

溃疡灶容易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

有的泥鳅并发肠炎病,肛门红肿。

病鳅食量减少,消瘦,出现死亡。

防治措施:内服氟苯尼考、肝胆康与三黄散,连用3-5天,外用戊二醛,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任选一种,全池泼洒。

每天一次,连泼3次。

可适度换水,改善水质。

加强管理,降低养殖密度。

总之,台湾泥鳅病害防治的原则是以防为主,治疗为辅,以减少经济损失。

四、日常管理
1.要防止泥鳅浮头和泛池,特别在气压低、久雨不停或天气闷热时,如水质过肥则极易浮头泛池,应及时更换新水。

2.巡塘管理:平时要坚持早、晚巡塘,主要查验水质,看水色,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情况等,发现活动能力差或死鳅应及时带鳅检查。

3.水深管理:寸苗养殖第1个月水深控制在0.8-1米,中苗养殖第2-3个月水深控制在1-1.5米,成鳅养殖第4个月水深控制在1.5-2米。

水温低于10℃,可将水深加到2.5米进行越冬,且保持增氧。

水温高于30℃,可抽井水进行降温。

4.防逃管理:泥鳅逃逸能力很强,尤其在暴雨、连日大雨时应加强防范。

平时应注意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塘埂是否渗漏等。

5.天敌防御:台湾泥鳅养殖能否成功、能否获利,天敌防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天敌主要包括水蜈蚣、蝌蚪、青蛙、老鼠、水蛇以及鸟类。

水花培育阶段:放苗前彻底清塘,使用50-100公斤/亩的生石灰全塘消毒,进水后使用40-50公斤/(亩·米)的茶籽饼杀死野杂鱼、水蜈蚣以及蝌蚪等。

进水管需装滤网,防止野杂鱼随水进入池塘。

成鳅养殖阶段:建议在离岸30cm的四周进行围网,如图4所示,使泥鳅不靠近池壁,以此来预防老鼠和蛇,也可以使用蛇笼进行捕捉。

此外,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网,防止鸟类对泥鳅的攻击。

五、捕捞
普通泥鳅由于爱钻泥,只能靠地笼经行捕捞,捕捞工作强度大,而且捕捞率低,严重制约了泥鳅的人工养殖发展。

而台湾泥鳅与土鳅习性不一致,喜游水面,不钻泥,可采取拉网式进行捕捞,地龙式适用于存塘量少的池塘。

采用拉网式捕捞时,网具最好采用尼龙材质,防止泥鳅拉伤。

一次拉网后可泼洒高锰酸钾使泥鳅浮头进行再次拉网,如此操作可提高起捕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