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同等学力)

合集下载

宁夏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及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宁夏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及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外国
语学

外国
语学

英语语言文学
复试科目:
专业综合
参考书目:
1、《英汉互译教程》周玉忠等编,宁夏人民,20XX版。
2、《英国文学史与选读》吴伟仁,外语教学与研究。
3、《美国文学史与选读》吴伟仁,外语教学与研究。
4、《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XX:XX外语教育,2008,许力生主编。
加试科目:
1、高级英语
2、英美文学
参考书目:
1、《高级英语》张汉熙编,外语教学与研
究。
2、《英国文学史与选读》吴伟仁编,外语
教学与研究。
3、《美国文学史与选读》吴伟仁编,外语
教学与研究。
笔试
面试
A区
外国语学院
笔试
面试
A区
外国语
学院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复试科目:
专业综合
参考书目:
1、《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编,大学(第三版)。
英语口译
复试科目:
1、汉英口译
2、专业素质面试
参考书目:
1、《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吴冰编,外语教学与研究,20XX版。
2、《英汉互译教程》,周玉忠等
编,宁夏人民,2007版。
加试科目:
1、高级听力
2、英汉口译
参考书目:
1、《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吴冰编,外语教学与研究,20XX版。
2、《英语听力入门2000》(3、4册),张民论编,华东师范大学,20XX版。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复试科目:
德育原理
参考书目:
1、《德育原理》,檀传宝著,师范大学(2007)。
2、《德育原理》,刘济良主编,高等教育(2010)。

同等学力 历史考题

同等学力 历史考题

同等学力历史考题
同等学力历史考题通常涵盖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针对这些内容,考题可能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历史考题:
1. 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结构及其特点。

2. 请解释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请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请谈谈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5. 请介绍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并分析其影响。

除了上述问题,还可能涉及到世界历史的内容,比如古希腊罗马文明、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
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涉及到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内容。

在准备同等学力历史考试时,考生需要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包括背诵重要历史事件、熟悉历史人物、理解历史背景,并且要善于思辨、分析历史事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回答历史考题。

同时,也需要注重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了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对于理解历史事件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准备同等学力历史考试。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2024年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肆无忌惮纵横弛骋 B. 退避三舍辍然失色 C. 豁然开朗截然不同 D. 草木皆兵针贬时弊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

B. 一串串晶莹的泪珠,从轮椅上滚落下来。

C.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

D.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建设,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思维。

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诗经》中的是() A. 《关雎》 B. 《伐檀》 C. 《汉武明月》 D. 《鹿鸣》二、填空题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_。

2、《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_____是《庄子》中的一篇。

3、请根据给出的人物,补全下列情节。

祥林嫂是鲁迅的短篇小说《_____》中的人物。

三、阅读理解归去来兮辞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1、本文的作者_____,是_____朝的诗人,字_____,号_____。

2、在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3、本文的前三句描写了作者的贫困现状,用了哪些手法?4、文中“违己交病”和“质性自然”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格特点?5、作者在文中用“深愧平生之志”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情感?四、写作题请以“我的理想生活”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考研信息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考研信息

013师范学院040100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45101 教育管理(专业学位):《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2009年11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2008年,华东师大出版社。

加试用书:1.《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中外教育史纲》,胡金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45102 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教育综合:《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陈万柏,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加试书目:《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张雷声,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2009年11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1-4卷)袁行霈,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等,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用书:《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郑克鲁主编,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045104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2009年11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分析》(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第三版,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代数》赵建立等编,第二版,2009年,山东大学出版社。

西南大学2018年学硕历史文化学院学院专业目录_西南大学考研网

西南大学2018年学硕历史文化学院学院专业目录_西南大学考研网

060200 中国史
本专业复试:
01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 邹芙都 汉史、唐宋史、明清史) 教授
陈宝良 教授
张明富 教授
温翠芳 副教授 孙运君 副教授
02 中国近现代史(晚清 史、中华民国史)
潘洵 教授 周勇 教授 陈一容 教授 刘志英 教授 张守广 教授 谭刚 副教授 赵国壮 副教授
03 中国历史地理学(历 史文化地理、中国历史地 理、历史政区地理、区域 开发与环境变迁、区域历 史地理)
(中东史)
教授
04 国际关系史(美国外 王勇副
交史)
教授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 203 日语 或 202 俄语 ③313 历史学基础
同上
1.提交学术论文 1 篇
2.笔试:世界通史 3.面试 本专业同等学力
复试时加试:
1.中国通史 2.世界通史
同上 同上
1.提交学术论文 1 篇
2.笔试:中国通史 3.面试 本专业同等学力
复试时加试:
1.中国通史 2.世界通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本专业复试:
01 古典学
徐松岩 教授
李海峰 教授
范秀琳 副教授
02 世界近现代史(英美 近现代史)
黄贤全 教授邓
云清 教授
03 世 界 地 区 史 / 国 别 史 冀开运
西南大学 2018 年学硕历史文化学院学院专业目录
313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

55
030401 民族学
01 民族与社会发展研究
田阡 教授
02 社会组织与文化变迁 李文学 副教授
03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
裴丽丽 副教授 曾现江 副教授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院系简介及联系方式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原由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组成。

2003年增设秘书学系,新闻系独立组建新闻学院。

人文学院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以非师范教育为辅,现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体系,教学设备先进,有电教室、语音室等。

学院现有硕士点四个: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门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并有教育硕士专业语文教育方向一个。

目前在校研究生73个,本科生1687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5人,博士学位32人。

联系人:张老师联系电话:39366708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邮政编码:510006
拟招生人数:81
招生专业目录。

招收历史学硕士研究生院校及专业总目

招收历史学硕士研究生院校及专业总目

招收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院校及专业总目为了方便广大致力于历史学考研学子报考院校的选择以及调剂学校的取舍,本人现在此将招收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院校及其专业总目总结如下。

希望对广大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重复与遗漏,望见谅。

参考网络: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A1)历史系(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3)文化思潮与中国近现代史学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1)史前考古同等学力加试①考古学概论②田野考古或中国博物馆学(专业) 10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2)夏商周考古同等学力加试①考古学概论②田野考古或中国博物馆学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3)汉唐考古同等学力加试①考古学概论②田野考古或中国博物馆学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4)博物馆学同等学力加试①考古学概论②田野考古或中国博物馆学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3)历史地理学(01)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地理(专业) 4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3)历史地理学(02)区域历史地理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地理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1)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专业) 12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2)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查看招生单位院系所名称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备注拟招生人数考试范围跨专业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3)历史典籍与传统文化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4)文献理论与文献学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5)专门史(01)中国近现代文化同等学力加试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②中国历史文选(专业) 12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5)专门史(02)中国古代文化同等学力加试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②中国历史文选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5)专门史(03)近现代中外关系同等学力加试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②中国历史文选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1)隋唐五代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史学史纲要(专业) 13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2)宋元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史学史纲要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3)明清史与徽学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史学史纲要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中国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政治制度史②史学概论(专业) 15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政治制度史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3)中国当代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政治制度史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8)世界史(01)区域国别史同等学力加试①西方史学史②西方文化史(专业) 8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8)世界史(02)外国经济与文化史同等学力加试①西方史学史②西方文化史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1)史学理论与方法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5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2)中国近代史学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3)中国古代史学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1)历史文献与文化史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4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2)安徽历史文献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3)方志学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4)历史文献与制度文化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5)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6)历史文书与文献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1)徽学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6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2)区域社会经济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3)区域文化教育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4)区域学术思想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5)区域社会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1)先秦秦汉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20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2)明清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3)魏晋南北朝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4)唐宋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民国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30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文化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3)晚清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4)政治制度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5)近代经济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6)近代社会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7)近代思想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1)国际关系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19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2)欧美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3)16世纪以前的世界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4)西方古代社会与文化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5)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6)西方社会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1)西北区域社会史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2)西北区域文化史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3)西北民族关系史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4)西北区域宗教史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5)西夏研究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1)东亚国际关系史(专业)8 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2)中日关系史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3)中朝(韩)关系史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4)东北地方史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5)东北边疆史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8)世界史(01)世界近现代史(专业)4 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8)世界史(0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 1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3)历史地理学(01)中国历史地理(专业) 1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1)历史文献学(专业) 2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2)礼学与经学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3)敦煌吐鲁番文书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5)专门史(01)中外关系史(专业) 4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5)专门史(02)中国少数民族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5)专门史(03)台湾史与台湾两岸关系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1)先秦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2)秦汉史(专业) 11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3)魏晋南北朝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4)隋唐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5)宋辽金史(含唐宋妇女史)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6)元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7)明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8)清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9)古代中西交通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10)中国古代装饰文化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中国近代史(专业) 8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中国现代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3)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4)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5)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6)中华民国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7)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8)世界史(01)世界历史(专业) 12 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1)旧石器考古与古人类学(含动物考古) 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2)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3)汉唐宋元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4)佛教考古(专业) 22 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5)中外文化交流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陶瓷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7)田野考古学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8)博物馆学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9)博物馆藏品研究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10)中国古代建筑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11)科技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12)文物保护科学查看北京工商大学(001)经济学院(060105)专门史(01)近现代经济史研究(专业)7 查看北京理工大学(009)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中国历史与文化(专业)3 查看北京理工大学(009)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变迁查看北京联合大学(001)应用文理学院(060105)专门史(01)北京文化史朱耀廷孔繁敏佟洵左芙蓉梁怡杨靖筠赵连稳(专业)15 查看北京联合大学(001)应用文理学院(060105)专门史(02)北方物质文化史韩建业顾军查看北京联合大学(001)应用文理学院(060105)专门史(03)台湾历史文化徐博东陈文寿李振广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1)中国古代史学史学所(专业)7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学所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1)文物考古学(专业)4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2)博物馆学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1)中华典籍与文化(专业)6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2)专题文献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3)历史文献学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1)社会史(含环境史) (专业)5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2)文化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3)中外关系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1)先秦史(专业)26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2)秦汉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3)魏晋南北朝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4)隋唐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5)宋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6)明清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7)中国古代民族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8)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史学所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9)易学文化史学所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中国近代史(专业)20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中国现代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8)世界史(01)世界上古史(专业)20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8)世界史(02)世界中古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8)世界史(03)世界近代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8)世界史(04)世界现代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3)古籍所(060104)历史文献学(01)历史文献学(专业)5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3)古籍所(060104)历史文献学(02)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查看北京语言大学(000)不区分(060105)专门史(01)中国思想史(专业)6 查看北京语言大学(000)不区分(060105)专门史(02)中国艺术史查看北京语言大学(000)不区分(060105)专门史(03)中外文化交流史查看北京语言大学(000)不区分(060105)专门史(04)对外汉语教育史查看渤海大学(005)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1)先秦、秦汉史(专业)25 查看渤海大学(005)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2)唐宋辽金史查看渤海大学(005)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3)古代旅游文化史查看渤海大学(005)历史系(060108)世界史(01)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专业)15 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3)古典学张强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1)古代西亚吴宇虹郭丹彤PeterBeylage 张强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2)古代北非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3)古代欧洲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3)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1)欧洲史王云龙王恒伟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近代史复试科目:①史学理论②专业英语或专业日语③世界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3)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2)世界宗教史张晓华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近代史复试科目:①史学理论②专业英语或专业日语③世界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3)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3)日本史李小白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近代史复试科目:①史学理论②专业英语或专业日语③世界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4)日本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1)日本近现代史陈秀武郭冬梅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近代史②中国现代史复试科目:①日本近现代史②中日关系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4)日本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2)中日关系史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近代史②中国现代史复试科目:①日本近现代史②中日关系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4)日本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3)日本思想史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近代史②中国现代史复试科目:①日本近现代史②中日关系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1)先秦文献曹书杰李德山黄云鹤刘奉文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2)汉魏六朝文献曹书杰李德山黄云鹤刘奉文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3)东北地方文献曹书杰李德山黄云鹤刘奉文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4)中国历史文献学史曹书杰李德山黄云鹤刘奉文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5)东北历史与文化李德山黄云鹤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渤海大学 (005)历史系 (060108)世界史 (02)美国历史与美国文化查看长春师范学院 (003)历史学院 (060105)专门史 (01)东北民族与疆域查看长春师范学院 (003)历史学院 (060105)专门史 (02)萨满文化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1)中国文化史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2)中国文学史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3)汉语史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4)语言学史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5)中国新闻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5)专门史 (01)中国文化史 (专业)8 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5)专门史 (02)中国妇女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5)专门史 (03)东北亚区域文化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6)中国古代史 (01)魏晋南北朝史 (专业)8 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6)中国古代史 (02)辽宋夏金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6)中国古代史 (03)中国古代城市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6)中国古代史 (04)中国古代社会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8)世界史 (01)日本史欧美史方向只招英语考生 (专业)4 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8)世界史 (02)欧美史欧美史方向只招英语考生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8)世界史 (03)韩国史欧美史方向只招英语考生查看大连理工大学 (01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1)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查看大连理工大学 (01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2)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查看大连理工大学 (01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3)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1)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周巩固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2)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董铁松武少民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1)文化遗产研究孙力楠傅佳欣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2)东北民族考古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3)自然博物馆研究李迎化敬向红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3)历史地理学 (01)历史人文地理韩宾娜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3)历史地理学 (02)城市历史地理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3)历史地理学 (03)旅游文化王德忠董小川曲晓范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1)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邓峰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2)东北地方史高乐才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3)东亚思想史韩东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4)日本史周颂伦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5)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徐绍清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1)先秦史谢乃和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2)秦汉史王彦辉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3)魏晋南北朝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4)唐宋金元史王德忠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5)明清史赵轶峰罗冬阳刘晓东赵克生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1)中国近代史曲晓范胡赤军权赤秀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2)中国现代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3)中国近代文化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1)世界上古史宫秀华周巩固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2)世界中古史王晋新徐家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3)世界近代史董小川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4)世界现代史于群李晔张杨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5)美国史梁茂信孙群郎高嵩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060121)★东北民族民俗学 (01)东北民俗音乐文化史金士友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060121)★东北民族民俗学 (02)东北民族史刁书仁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060121)★东北民族民俗学 (03)东北民俗史康学伟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1)亚述学吴宇虹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2)埃及学郭丹彤PeterBeylage 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3)古典学张强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1)古代西亚吴宇虹郭丹彤PeterBeylage 张强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2)古代北非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3)古代欧洲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

根据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历史学综测考点整理

根据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历史学综测考点整理

根据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历史学综测考点整

根据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历史学综测考点的研究,以下是相关的整理内容:
1.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 历史学的定义和特点
-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2. 中国古代史:
- 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 秦汉时期的历史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
3. 中国近现代史:
-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
- 国共内战和建国初期的历史
-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
- 中国当代的历史发展
4. 世界古代史:
- 古代中东地区的历史
-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历史
- 古代印度和东南亚的历史
- 古代欧洲和非洲的历史
5. 世界近现代史:
- 欧洲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的历史
- 英法美等国家的历史演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冷战时期和联合国的发展
6. 中外历史人物: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7. 历史地理知识:
-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特点
- 中国近现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特点
- 世界各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地理特点
以上是根据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历史学综测考点的一些整理内容。

请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doc

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doc
04当代中东国际问题
120401行政管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23行政管理学
④804管理学
复试科目:
1、公共管理学
同等学力加试:
1、公共政策导论
2、行政法学
01公共组织理论研究
02公共政策研究
03当代中国政府管理
04行政管理理论研究
120404社会保障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2社会学调查方法
④807社会学概论
同等学力加试:
1、专业英语
2、民族社会学
01西南边疆社会问题研究
02应用社会学
03性别社会学
04宗教社会学
05民族社会学
06民俗社会学
07经济社会学
08社会工作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1民族学概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9文学概论
④813民俗学概论
同等学力加试:
1、专业英语
2、写作
01民间文艺学
02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03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050101文艺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9文学概论
④819中国文学
同等学力加试:
1、专业英语
2、写作
01文艺理论与批评
02西方文论
03中国古代文论
0602L3专门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3历史学基础
④--无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现代史
01中国民族史

西华师范大学各硕士点复试阶段考试科目及考试内容范围

西华师范大学各硕士点复试阶段考试科目及考试内容范围

西华师范大学各硕士点复试阶段考试科目及考试内容范围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各硕士点复试阶段考试科目及考试内容范围001教育学院040101教育学原理专业课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考试内容范围:《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加试科目:1.中外教育史 2.教育心理学考试内容范围:《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孙培青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3教学论)专业课考试科目:教学论考试内容范围:《教学论稿》,王策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教学论》,杨小薇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加试科目:1.心理学 2.中外教育史考试内容范围:《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考试科目:教育经济学考试内容范围:《教育经济学导论》(修订版),邱渊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经济学》,靳希斌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加试科目:1.教育管理学 2.中外教育史考试内容范围:《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教育史》 (修订本),孙培青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077001教育技术学专业课考试科目:教育技术学综合考试内容范围:《教育技术学导论》,尹俊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教育应用》,祝智庭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加试科目:1.教育传播学 2.计算机辅助教育考试内容范围:《教育传播学》,南国农、李运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连海事大学2024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T73中国通史

大连海事大学2024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T73中国通史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中国通史(1840年以前)一、中国原始社会考试内容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考试要求1.了解中国历史是怎样开端的。

2.掌握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在什么条件下过渡到父系氏族,以及两个阶段的各自历史特点;掌握丰富的史前文化类型和特点等。

二、夏、商时期考试内容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我国夏朝、商朝的建立、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2.掌握夏朝、商朝的统治区域,夏朝、商朝的建立者和覆亡者,盘庚迁殷,商朝的继承制度,国家机构,内外服制度,商人的信仰。

三、西周时期考试内容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西周的建立、发展及衰亡的历史。

2.掌握周初的分封、宗法、礼制的内容和作用。

四、春秋时期考试内容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考试要求1.了解春秋争霸产生的历史条件、争霸口号“尊王攘夷”的内涵以及争霸的历史影响;这一时期变革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崩溃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2.掌握春秋五霸,城濮大战,管仲改革,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内容和评价。

五、战国时期考试内容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考试要求1.了解战国时期是封建制的确立阶段。

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的内容、性质以及对封建制最终确立的作用。

2.掌握七国之间的政治、军事争夺及秦完成全国统一。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合纵和连横,长平之战,儒墨道法四家学说与价值。

六、秦朝考试内容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考试要求1.了解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掌握秦制的内容和影响。

全面评价秦始皇嬴政。

分析项羽、刘邦在楚汉之争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焚书坑儒,巨鹿之战。

七、西汉时期考试内容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西汉“黄老政治”的实质及其客观作用,西汉中央与地方王国之间的斗争,绿林赤眉大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参考书目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参考书目

同等学力我国语言文学学科参考书目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同等学力考试是一种重要的学历认证方式。

在我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同等学力考试中,参考书目是准备考试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同等学力我国语言文学学科参考书目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学科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一、汉语言文字学1.《我国语言文字概论》2.《现代汉语》3.《汉语方言学》4.《汉字形体学》5.《古代汉语》汉语言文字学是我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我国语言的历史、演变、结构和形态。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先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讲起,介绍一些关于汉字形体、字义和字音的基本知识,然后逐步深入讨论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以及方言的特点。

最后可以结合古代汉语的特点,讨论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方法。

二、我国古代文学1.《我国古代文学概论》2.《我国古代文学史》3.《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4.《我国古典诗歌选》5.《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与研究》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语言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先从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入手,介绍古代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和风貌,然后逐步深入讨论古代诗歌的格律和体裁、古代散文的特点和传统,最后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学意义。

三、现代和当代文学1.《我国现代文学史》2.《我国当代文学史》3.《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4.《我国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5.《我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现代和当代文学是我国语言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涵盖了近现代以来我国文学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先从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历史脉络和文学思潮入手,介绍现代文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然后逐步深入讨论一些重要的现代和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结合一些文学批评和研究成果,探讨这些作品的文学风格和精神内涵。

总结回顾通过对同等学力我国语言文学学科参考书目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学科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4-6)【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4-6)【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4-6)【圣才出品】专题4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十三经注疏》中,《孟子》一书由汉代赵岐章句,宋代______作疏。

【答案】孙奭【解析】“章句”即剖章析句,是汉代经学家解说经句的方式之一,也泛指古书注释。

题干“由赵岐章句”具体指赵岐为《孟子》一书作注。

《十三经注疏》的注绝大多数是汉晋古注,疏也皆成于唐宋。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因此,宋代孙奭为《孟子》作疏。

2.唐人李吉甫编撰的《______》是一部重要的唐代地理总志。

【答案】元和郡县图志【解析】隋唐时期各地都有“图经”,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专记一地地理。

唐代李吉甫编《元和郡县图志》正是利用各地图经编成的,该志系统地叙述了各州县境界、人数、乡数、地理、贡赋等内容,是现存最早的唐代地理总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也是编写得最好的一部。

书中的图已经失传,所以又叫《元和郡县志》。

3.汉代以后,道家尊称《庄子》为《______》。

【答案】南华经【解析】《庄子》为战国早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后世道教承袭道家学说。

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道教以老庄学说为核心,庄子其人被奉为神灵。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又称《南华经》。

4.唐代为《文选》作注的共有六人,分别是: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和______。

【答案】李周翰【解析】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一部囊括歌赋及诸体骈散文章的极有影响的文学总集。

唐代崇尚文学,以诗赋取士,《文选》更成为士人举子必读的文学范本,《文选》学也成为一种专门之学。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唐代的《文选》学以注释的成就最为突出,主要有李善的《文选注》和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所谓“五臣”的《文选注》。

五臣注疏于征引而繁于训释,和李善注相比多有疏误,在校勘方面则异文甚夥,多为五臣臆改。

新版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很多年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混迹于人群之中,跟大多数的人一样,做着这个时代青少年该做的事情,一切都井井有条,只不过,我不知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只因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只是随众而已,虽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我的人生目标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

但是后来,对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我忽而发现,自己真的不过是这浩渺宇宙中的苍茫一粟,而我自身的存在可能根本不能由我自己来把握。

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之后,忽然有了争夺自己命运主导权的想法。

所以走到这个阶段,我选择了考研,考研只不过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

不过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稳妥且便捷的道路。

而事到如今,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隔一年之久,我终于涅槃重生得到了自己心仪院校抛来的橄榄枝。

自此之后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方向,终于不再浑浑噩噩,不再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而这一年的时间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懒惰、闲散的人来讲实在是太漫长、太难熬了。

这期间我甚至想过不如放弃吧,得过且过又怎样呢,还不是一样活着。

可是最终,我内心对于自身价值探索的念头还是占了上峰。

我庆幸自己居然会有这样的觉悟,真是不枉我活了二十多个春秋。

在此写下我这一年来的心酸泪水供大家闲来翻阅,当然最重要的是,干货满满,包括备考经验,复习方法,复习资料,面试经验等等。

所以篇幅会比较长,还望大家耐心读完,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希望会对各位有所帮助,也不枉我码了这么多字吧。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3)日语(719)中国史综合考研参考书目:中国史综合《中国古代史》(上下),朱绍侯、张海鹏、齐涛,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现代史》(上下),王桧林、郭大钧,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历史文选》,张大可,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复试参考书: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概论》,邹逸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编纂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谢玉杰、王继光,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现代史》(上下),王桧林、郭大钧,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史》,王钟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外关系史《中外关系史》,芦苇,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概览》,夏良才,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中国史基础《中国古代史》(上下),朱绍侯、张海鹏、齐涛,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现代史》(上下),王桧林、郭大钧,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世界史基础《世界史·古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先说说真题阅读的做法…第一遍,做十年真题【剩下的近三年的卷子考试前2个月再做】,因为真题要反复做,所以前几遍都是把自己的答案写在一张A4纸上,第一遍也就是让自己熟悉下真题的感觉,虐虐自己知道英语真题的大概难度,只做阅读理解,新题型完形填空啥的也不要忙着做,做完看看答案,错了几个在草稿纸上记下来就好了,也不需要研究哪里错了为什么会错…第一遍很快吧因为不需要仔细研究,14份的试卷,一天一份的话,半个月能做完吧,偷个懒一个月肯定能做完吧【第一遍作用就是练练手找到以前做题的感觉,千万不要记答案,分析答案…】ps:用书选择:木糖英语闪电单词+木糖英语真题。

最新-同等学力考试中外教育简史题目3 精品

最新-同等学力考试中外教育简史题目3 精品

同等学力考试中外教育简史题目(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称()A、辟雍 B、泮宫C、东序 D、上痒2、中国古代的私学产生于()A、西周 B、汉代C、春秋后期 D、商代3、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A、墨家 B、法家C、道家 D、名家4、“三表法”是哪位学者提出的?()A、孔子 B、荀子C、墨子 D、孟子5、“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确立于()A、秦朝 B、西汉C、东汉 D西晋6、“四书”是指()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B、《论语》、《孟子》、《礼记》、《孝经》C、《论语》、《孟子》、《学记》、《大学》D、《论语》、《孟子》、《周礼》、《周易》7、明代科举制的重要变化()A、取消吏部试B、《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和标准C、实行“八股取士”D、实行三级考试8、朱熹编著的教材中,影响最大的是()A、《四书集注》B、《小学》C、《近思录》 D、《性理精义》9、科举制创行于()A、唐代 B、隋朝C、宋代 D、汉代10、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打破女禁,1920年大学开始招收女生。

最早招女生的大学是()A、北京大学 B、南京高等师范学校C、北京高等师范学校D、南开大学11、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 B、黄炎培C、陈鹤琴 D、陶行知12、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新式学校,它的创立者是()A、太平天国 B、洋务派C、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D、资产阶级维新派13、《海国图志》一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部书的作者是()A、龚自珍 B、林则徐C、魏源 D、冯桂芬14、《劝学篇》是1898年发表的,书中阐发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它的作者是()A、冯桂芬 B、魏源C、张之洞 D、曾国藩15、“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这个教育宗旨,是哪个时期确定的?()A、洋务运动时期B、晚清“新政”时期C、北洋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6、“阿加德米”的创办者是()A、芝诺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伊索克拉底17、在西欧中世纪,一般设在牧师所在村落的学校称为()A、社区学校 B、教区学校C、学区学校 D、堂区学校18、洛克认为人们之所以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是()A、遗传 B、天赋育 D、环境[Nextpage]19、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拉夏洛泰向旧的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极力主张负责教育事业的是()A、教会 B、家庭C、个人 D、国家20、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的是近代德国教育家()A、洪堡德 B、赫尔巴特C、福禄培尔 D、第斯多惠21、从19世纪20年代起,美国许多州制定法律规定由谁举办公立教育?()A、国家资助 B、教会捐款C、企业赞助 D、地方税收22、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哪年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A、1837年B、1840年C、1843年D、1852年23、到19世纪末,美国中学的课程一般划分为普通组、职业组和()A、技术组 B、科学组C、文理组 D、学术组24、凯兴斯坦纳的劳动学校主张按儿童将来的什么兴趣组织教学?()习 B、活动C、手工 D、职业25、在哪一理论指导下,桑代克首创了成绩测验及量表?()A、联想主义 B、机能主义C、行为主义 D、结构主义26、下面的哪一法案,建立了300多个地方教育当局,初步形成了英国中央控制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现代教育领导体制?()A、斯宾斯报告 B、费舍法案C、巴尔福法案 D、巴特勒教育法27、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教育思想都受到古希腊哪位教育家的思想的影响?()A、苏格拉底 B、拍拉图C、亚里士多德 D、智者派28、下面的哪部法律是二战后日本的一项根本教育大法?()A、《学校教育法》B、《教育基本法》C、《教育委员会法》D、《国防教育法》29、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应用于美国的教育改革于20世纪60年代发起了一场什么样的改革运动?()A、思想 B、教法C、学校 D、课程30、英国的综合中学主要是在20世纪哪一年代大量发展起来的?()A、40C、60D、70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31、西周的“六艺”之教分别为:礼、乐、射、______、书、数。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简介《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22850二、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Selections from Historical Literature)三、周学时:3-0 学分:3.0四、预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五、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按历史文献的体裁,划分为14个单元,每单元首列“概述”,说明此类文献的源流、特点、价值以及主要代表作;其次是“文章选读”部分,选注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最后在“附录”部分编有史料分析与复习思考题。

本课程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与运用古代历史文献训练,培养史料分析能力,撰写史料分析论文。

六、推荐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张家璠、陈仰光主编,广西师大1991 年8月第1版。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Selections from Historical Literature一、课程号:04122850二、周学时:2—0 学分:2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主要专业课,也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各种体裁的典型历史文献,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历史文献学的基础知识,为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名著名篇,精读名著中的代表作品,并分析其史料价值,学会灵活运用史料。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每周2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一)历史文献学通论(3学时)▲1、古人不施标点的六个原因2、标点古籍所需知识(二)先秦经传(15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盘庚》(上)、《七月》、《郑伯克段于鄢》、《召陵之盟》《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滕文公问为国》、白文《学而》标点练习(三)先秦别史、杂史(12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克殷解》、《邵公谏厉王弭谤》、《越王句践灭吴》、《秦围赵之邯郸》(四)阅读一册线装史籍,任选一页进行抄写、标点、翻译(3学时)(五)先秦诸子(3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节用》(上)(六)汉魏六朝纪传体史书(9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孔子世家》(节选)、《太史公自序》(节选)、《张骞传》(节选)(七)汉魏六朝杂说、地记及地理书(3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汰侈》、白文《俭啬》标点练习(八)第一学期期末考试(3学时)(九)唐宋元典志体史书(9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北魏田制》、白文《文献通考总序》标点练习(十)唐宋元文集(9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本朝百年无事札子》3、史料分析(十一)唐宋元明清史评史论史考(18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直书》、《二体》及史料分析、《浙东学术》、《明代宦官》、白文《十七史商榷序》标点练习(十二)宋元明清编年体史书(6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作铁榜申诫功侯》(十三)宋元明清纪事本末体史书(6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王安石变法》(十四)第二学期期末考试(3学时)五、考试要求:期终闭卷考试六、推荐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张家璠、陈仰光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1991 年8月第1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国古代史约180分中国近现代史约12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一)史前时期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3、西周周的起源与建国;周公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厉王弭谤;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平王东迁;井田制。

(三)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列国争霸及其实质和意义;管仲改革;弭兵之会;三桓专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铁器、牛耕与耕地拓殖;“履亩而税”;儒道学派的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六艺”。

李悝变法;吴起变化;商鞅变法;七国争战;合纵连横;郡县制度;上计制度;金属货币的出现;都江堰与郑国渠;华夏族共同体的扩大;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孟子、荀子、庄子、韩非、邹衍的思想;《左传》与《国语》。

(四)秦汉时期1、秦朝秦统一的条件和意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封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焚坑事件;秦始皇评价;秦长城;秦始皇陵;楚汉战争;秦朝的历史地位。

2、西汉“汉承秦制”;黄老政治实施的背景及其表现;郡国并行;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太学;经今古文之争;西汉的赋役制度;耦耕和耧犁;代田法与区田法;汉武帝的财经政策;巫蛊之祸;《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限田限奴政策;易姓受命思潮;王莽托古改制的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史记》与《汉书》;乐府诗;秦汉简帛。

3、东汉汉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归台阁”;度田令;征辟制;谶纬;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累世公卿集团的形成;清议;党锢事件;太平道与黄巾起义;庄园经济;《四民月令》;建安文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官渡之战;《隆中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条件;“唯才是举”;九品官人法;曹魏屯田制;租调制;诸葛亮治蜀的业绩;南中平叛;领兵制和复客制;山越。

2、西晋司马氏代魏;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占田制;荫客制;户调式;五胡内迁;《徙戎论》;流民起义;永嘉之乱;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魏晋风度。

3、十六国十六国;胡汉分治政策;苻坚的统治政策;十六国的历史地位。

“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出现的条件及其特点;“侨姓”与“吴姓”;“侨置”和“土断”;桓温北伐;北府兵;淝水之战秦晋胜负的原因及其影响;孙恩卢循之乱。

5、南朝“六朝”的含义;元嘉之治;“寒人典掌机要”;典签;“检籍”与唐寓之反齐;侯景之乱;士族的衰落;东晋南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及其意义;儒道佛的关系;法显与《佛国记》;山水诗与田园诗;王羲之;祖冲之。

6、北朝北魏的建国;北魏初期的胡汉分治;宗主督护制;六镇;太和改制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儒学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九品混通”;北朝均田制的条件及其变化;寺院经济;北魏末年的反魏大起义;河阴之变;河清改制;关陇集团;《六条诏书》;府兵制;周武帝毁佛;三大石窟;北朝碑铭;《齐民要术》;《水经注》。

(六)隋唐五代时期1、隋朝隋朝统一的必然性;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大运河的开凿;三征高丽;瓦岗军;江都兵变;隋朝的历史地位。

2、唐朝晋阳起兵及李唐建国;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周革命;开元之治;政事堂;“五花判事”;勾检制度;唐代的“道”;《唐律疏议》;“三司推事”;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神策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河朔三镇;元和中兴;永贞革新;甘露之变;南衙北司之争;牛李党争;大中之治;黄巢起义;朱温代唐;唐代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刘晏的经济改革;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坊市制度;柜坊和飞钱;草市;唐代的“钱荒”;唐代金银器;唐三彩;《姓氏录》与士庶合流;乡里制;羁縻府州;唐蕃会盟;渤海国;遣唐使;域外宗教的传播;隋唐佛教的宗派;会昌毁佛;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五经正义》;道统说与复性说;《史通》与《通典》;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变文与传奇;唐代的书法艺术;僧一行与孙思邈;敦煌与吐鲁番文书。

3、五代十国五代更迭;十国分立;幽云十六州;周世宗改革;圩田。

(七)宋辽夏金元时期1、两宋陈桥兵变;宋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宋代的“路”;官职差遣;磨勘制度;《宋刑统》与《洗冤录》;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庆历之盟;宋朝的“积贫积弱”;更戍法;厢军与乡兵;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元祐更化;哲宗绍述;花石纲;宋金海上之盟;靖康之难;南宋中兴四将的抗金活动;宋金绍兴和议;采石之捷;宋金隆兴和议;庆元党禁;开禧北伐;宋金嘉定和议;端平入洛;元灭南宋;五等户;和买与和籴;盐钞;买扑;经总制钱;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北宋五大名窑;宋代的“商业革命”;交子;市镇的勃兴;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市舶司;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宋代书院;荆公新学;理学的五大流派;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金石学;话本和南戏;勾栏瓦舍;三大发明及其影响;水运仪象台;《梦溪笔谈》;金元四大家;全真教;宋朝的历史地位。

2、辽朝契丹的兴起与建国;西辽;斡鲁朵;投下军州;四时捺钵;北面官与南面官;契丹文。

3、西夏党项的兴起与建国;西夏文;黑水城文献。

4、金朝女真的兴起与建国;勃极烈制度;猛安谋克制;行台制度;天眷官制;世宗之治;蒙古灭金;牛头地;女真文。

5、元朝蒙古的兴起与建国;蒙古的西征;四大汗国;怯薛;达鲁花赤;札鲁忽赤;四等人制;“汉法”的推行;行省制度;站赤制度;元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南坡之变;天历之变及其后果;元末反元起义;北元;王祯《农书》;元代的棉纺织业;诸色户计;斡脱钱;元代的“钞法”;元代大运河;延祐经理;《马可•波罗行记》;海上丝绸之路;杂居与散曲;《授时历》。

(八)明清时期1、明朝朱元璋建国;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三司;三法司;科道;卫所制度;里甲制度;胡蓝之狱;空印案;《大明律》与《大诰》;厂卫制度;靖难之役;内阁;票拟;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南宫复辟;大礼议;庚戌之变;万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其成效;东林党;阉党;复社;明末三案;崇祯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黄册”与“鱼鳞图册”;“本色”与“折色”;“里甲正役”与“杂泛”;开中法;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机户”与“机工”;一条鞭法;“三饷”;明末大起义;南明政权;“九边”;奴儿干都司;土司制度;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嘉靖倭患;隆庆开关;耶稣会士来华;早期的“西学东渐”;阳明心学;泰州学派;市民文学;四大科学著作;《崇祯历书》;明长城;北京紫禁城。

2、清朝(1840年前)后金的建立;萨尔浒之战;清军入关;八旗制度;绿营兵;议政王大臣会议;总督和巡抚;分守道与分巡道;秘密建储制;军机处;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平定张格尔叛乱;土尔扈特东归;金瓶掣签制;改土归流;川楚白莲教起义;“圈地”与“投充”;清初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摊丁入地;永佃制;康雍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清中期人口急剧增长的条件和影响;洪亮吉的人口理论;开豁贱籍;保甲制;乡族组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闭关政策;马戛尔尼使华;广东十三行;明末清初三先生;博学鸿词科;文字狱;《四库全书》;乾嘉考据学;吴派和皖派;史考三书;《文史通义》;明清档案。

中国近现代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把握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3、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

4、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一)鸦片战争1、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清王朝的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觊觎中国;闭关制度;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2、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与中国军民奋勇抗英;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开端;新思潮的兴起(二)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1、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与太平天国各项制度;北伐与西征;天京事变与领导集团的分裂;《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后期斗争;曾国藩与湘军2、第二次鸦片战争修约活动;亚罗船事件与马神甫事件;《瑷珲条约》、《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辛酉政变与清廷政局变动(三)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官办军事工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民用工业;交通业的发展;创建海军与筹设海防2、私人资本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3、兴学育才——洋务运动的深化洋务学堂的设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官费生徒赴欧洲留学与考察;早期维新思想4、近代外交关系的建立近代外事机构与体制的构建;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驻外使领馆的设立(四)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1、从边疆危机到甲午战争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及其危害;“公车上书”与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的形成与列强资本输出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新动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活动;改良思潮与维新运动的兴起3、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维新运动的高涨;光绪皇帝亲政与百日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五)庚子国难与清王朝的最后改革1、各地教案与义和团运动反教会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的成分、组织和口号;八国联军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东南互保运动;《辛丑条约》2、从新政至预备立宪时期的政体改革光绪末年的新政改革;预备立宪政体改革的序曲;预备立宪时期的各项改革3、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列强掠夺中国的铁路、矿山;日俄战争与英国入侵西藏(六)清王朝的覆亡1、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与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和商会的涌现;民主革命与立宪运动的高涨;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孙中山早期的活动与思想;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2、清王朝的覆亡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立宪派的三次请愿活动;收回矿权、路权与保路运动3、武昌起义与清帝退位武昌起义;袁世凯东山再起与南北议和;袁世凯逼宫与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经验(七)晚清社会与文化1、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开埠通商与城市近代化;物质生活的新变化;晚清婚姻家庭与习俗的变革;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2、晚清时期的灾害与荒政持续不绝的灾荒;灾荒的严重影响;救灾与防治3、科举制度的废止与晚清教育改革4、学术思想及其成果进化论的传入;当代史研究的兴起;边疆史地与世界史地研究的兴盛;史学研究的新局面;诗与散文的繁荣;晚清小说与此间外国小说的翻译;白话文与拼音的提倡;戏剧、音乐、电影艺术的改良与引进5、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端;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确立;近代建筑的传入与发展(八)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初期历史演变1、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逊位与政权北移;国会变异与内阁更叠;独裁统治与帝制灭亡2、军阀政治演变军阀割据大势;新旧约法之争与府院之争;军阀政治与社会动荡;弱势外交3、中国共产党初创与国民革命勃兴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众运动掀起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与平定商团叛乱;五卅运动与全社会动员;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南方民众运动的勃兴;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内争与反共事件;武汉国民政府危机4、民国初年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夹缝中的财政体制;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东部城市巨变;农村社会的变动;思潮纷涌与观念冲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东西文化论争;新式教育的推进;舆论、学术及文艺新变化(九)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统一中国的内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二期北伐;中原大战;武装起义与红色割据;“围剿”与反“围剿”2、寻求政治集权新三民主义;确定“党国”体制;强化行政与社会控制;法西斯主义泛起与特务体系构建3、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财经政策重大变革;金融资本国家化及其影响;十年经济建设概况4、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国民政府农村政策及其失败;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乡村改造的诸种尝试5、多元化的文化教育近代文化的发展与成熟;城乡教育若干模式;生机勃勃的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艰难起步;三大宗教的发展6、日本侵华与抗日初兴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统治与东北抗日;一·二八事变;日本蚕食华北;抗日救亡运动勃兴;西安事变(十)八年抗战1、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日国力的对比;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2、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抗战方针;日军攻掠华北;淞沪会战与南京大屠杀;徐州会战;中共开辟敌后战场;武汉保卫战3、战时体制变异政治集权;战时经济体制运行;官僚资本膨胀与腐败;战时外交与世界支援4、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政策转变;汉奸势力纷起;敌后游击战争与中共政治变革;国共关系起伏;正面战场持续抵抗;中国军队入缅作战5、抗日战争胜利豫湘桂溃败;局部反攻与战后政治方针;日本无条件投降6、社会变动社会重心西移;农村经济衰落;恶性通胀与民众负担;抗战文化风起;敌后根据地社会变化;沦陷区实态(十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结1、战后政治局势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置;政治联合构想的失败;停战谈判与政协会议;民众的反内战运动2、内战爆发“戡乱”内战开始;制宪“国大”召开;战场的攻守转换3、经济与社会总危机美国独占中国市场;财政总危机;经济的艰难维持;恶性通胀与社会动荡;教育危机凸现;台湾“二二八”事件4、结构性的政治腐败三民主义信仰危机;国民党自我解体;权力运作无序化;“行宪”国大丑闻5、南京国民政府崩溃“第三条道路”的失败;“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国共军队大决战;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中国历史文选一、考查目标1、对历史要籍有基本的认识,粗通中国古代史籍发展的状况和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