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运动的方式|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2.知道同一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教学重点: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学方法:观察法图示法引导法分析比较法教具准备:溜溜球、风车、易拉罐、木块、乒乓球、一个垂有重物的细线、橡皮筋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溜溜球) 这个是什么?谁玩过?(生举手)这么多同学都玩过,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你是怎么玩的(生到前边),谁来描述它的运动?谁还有不同的玩法?又是如何运动的?2、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个小小的溜溜球就要这么多的玩法,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像我们刚才玩的溜溜球那样,运动状态多种多样,运动方式也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出示课件题目并板书课题)二、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1、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物品,谁来说说?(出示图片)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动起来?大家玩一玩,一边玩一边观察它们是怎么运动的,运动的路线是怎样的?(1)指名汇报(分别说出物体的运动同时出示运动物体的动画)(2)同学们再来玩一玩认真观察它们的运动路线,想一想能不能把它们的运动轨迹画下来?(填表格)(3)学生活动师巡视(4)生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样画。
(物体运动方式:移动、旋转运动、摆动、往复运动)(5)看物体运动轨迹图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6)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找物体的运动方式。
(生汇报)2、分析物体的运动中的复合运动(1)让学生玩易拉罐,生使易拉罐做各种运动(生汇报)( 2 ) 引出滚动(出示动画模拟图)(3)小结易拉罐向前滚动它自身转动的同时位置还移动,又有曲线运动,又有直线运动,就是复合运动;(4)出示复合运动概念(5)让桌面的物体试着实现复合运动(7)利用自己的身体(6)出示生活中复合运动的场景让学生找3、出示我国火箭发射视频体会爱国主义及各种运动方式三、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运动的方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复合运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摆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摆》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本课在熟悉了摆的运动特点后,一单摆为话题,以单摆为话题,让学生再一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讨进程,再次利用“操纵变量”的科学方式来搜集证据,验证假设。
学情分析一、学生对实验课是比较有爱好的。
二、个别学生对参与实验的踊跃性还不够踊跃。
3、学生的各类科学能力还学认真培育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一、明白摆的快慢逾摆长有关。
二、能够和教师一起设计摆的快慢的因素并参与实验验证。
思想教育目标:培育学生注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能力培育目标:培育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记录能力,对照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多媒体出示各类座钟、挂钟,突出钟摆。
问:1)、这是什么?2)、什么叫摆?二、提起一个摆(钥匙、线组成的摆)问:摆有什么和什么组成?(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摆,并指出了那是摆线,那是摆锤。
)3、演示并讲述:1)、摆要摆动,提起的那个角度,叫做摆角。
(并在黑板上标出了摆角)2)、摆来回来回一次算摆动一次。
4过渡:摆线可长可短,摆锤可重可轻,摆角可大可小。
想一想: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二、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一、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板书1)、与摆锤有关:摆锤越重,摆得越快。
2)、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大,摆得越慢。
3)、与摆线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
二、实验预备1)、学生取下自己脖子上的钥匙,教师选六位学生上台。
其他学生按座位分六组,心中默数摆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2)、时刻15秒,教师掐表。
3、实验一:1)、台上的六位同窗将手捏在摆线一样长的位置,提起摆锤做好预备。
2)、教师掐表,同窗默数做好记录,持续三次。
3)、汇总结果:11次4)、问:这六位同窗所拿的摆,摆锤重量一样吗?这说明什么?这六位同窗适才提起的摆角的大小一样吗?这说明什么?5)、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角的大小无关。
小学科学苏教四年级下册3单元物体的运动《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

《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切都在运动中”的第4课。
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知识基础上,对小车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产生问题“小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然后针对问题,做出各种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
在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是很感兴趣的,每次上科学课,他们都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4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必须让他们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经验提出做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五、教学准备视频、课件PPT、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秒表、垫圈。
六、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两个车辆运动的视频。
2、师:看了这两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可能说赛车跑得快,货车跑得很慢......3、师:我们经常看到车辆行驶有的快,有的慢,是怎么回事?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来探究小车的运动,板书课题。
(二)大胆猜想,提出假设1、提问:那么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学生大胆猜想,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设计

苏教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在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运动,在生活中,你感受到哪些物体在运动?2、揭示课题:因此,一切都在运动中。
(多媒体播放课题)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1、播放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牧羊曲)2、提出问题,做出判断:在刚才的画面中,你认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学生回答哪个动画场景,就点击哪个动画场景)3、教师讲解参照物的概念。
4、(师前从前走到后)问:老师在运动吗?以什么为参照物?5、播放多媒体课件:火车的运动6、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相对运动的事例。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和坐火车时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后倒退一样的经历呢?(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7、学生分组实验: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和橡皮擦间隔一定的距离放在书本上,使书本沿着桌面向前移动。
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以什么为参照物,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8、同学们,请你当一当法官:有一辆客车向路边的小男孩驶来,车上坐着乘客,小男孩说车开的很快。
司机却说乘客没有动。
他俩谁说得对不对?为什么?9、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10、(播放多媒体课件:大小飞机飞行)以小飞机为参照物,大飞机和天空个向什么方向运动?谁运动的更快?11、思考: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播放地球自转公转的课件)三、拓展延伸1、既然地球每天都在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在转动呢?2、(课件出示问题)假如你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旅客从过道上经过,你认为他是走得慢还是快?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板书参考:都在运动借助其他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参照物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2、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会使用秒表。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的运动》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和静止的概念,速度的认识,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分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运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运动观念,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速度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定义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速度的定义,能运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速度的定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分。
2.难点:速度的概念的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的启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探究速度: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并能运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4.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物体位置的不变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置的变化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切都在运动中程标准: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肯定。
2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进程与方式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目光看问题。
学习功效:估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目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功效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讨能力:层次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一、引入交流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感觉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辞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二、探讨教师:大家适才说得都超级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不是在前进。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的运动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与紧接其后的“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移动的要求,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
它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本单元选取了力学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的“运动”内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运动的现象及组成要素。
整个单元内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
其中识别运动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而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则是对某一运动具体问题的探究。
在学习本课之前,孩子们对运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是停留在明显看得出位移的那类运动上,例如飞翔的小鸟、行驶的汽车等,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比如房屋、大树等孩子们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
在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邻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这表明参照物已经进入孩子的思维过程中,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
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识别运动。
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材从两幅充满运动物体的对比图片入手,在学生描述运动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其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在该课中,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呈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二方面,学习描述运动。
它包括本单元的第二课“运动的快慢”和第三课“运动的方式”。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世界 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世界〈物体的运动〉3-1一切都在运动中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
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在运动呢?二、认识到判断物体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1、观察课文中的图片,图片中的这些物体在运动吗?2、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3、你是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让学生不断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借助参照物)4、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参照物的概念。
①看看你们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座位。
②到电影院看电影你是怎样有快有准找到自己的座位的?③小结:看来有了统一的标准确实能为我们准确地确定位置提供便利。
7、谈话:现在在教室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清楚的描述一下自己的位置?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代表发言:我把某某某同学的座位号定为一组一号,我的位置就是某排某号。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统一的标准来确定位置了。
三、认识改变参照物就会改变对运动的判断。
1、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确定参照物。
①坐在缓慢行使的汽车上,怎样发现汽车在前进?你只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②为什么会有附近的树倒退的感觉?此时你又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呢?2、乘坐交通工具人动了没有?3、从这些判断中你明白了什么?4、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四、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①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②为什么我们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五、认识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1、小组讨论:①如果你坐在一列飞速行使的火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②那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2、根据汇报得出结论: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也是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所不可缺少的。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5、《 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5、《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我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 我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1. 我可以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提出假设。
2. 我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测量出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3. 我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学会利用数据来做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我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 我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中收集有效的数据。
教学准备:铁架台、垫圈、线绳、秒表、记录单、等。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1. 观看倒霉熊视频2. 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点名回答,并引导学生思考摆是由几部分组成)3.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有什么奥秘。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 让学生学会测定15 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现在我们来数一数,看15 秒的时间,摆能摆动多少次?为了时间统一,就由我来计时,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把摆线拉直,老师喊开始就松手,大家就开始用老师讲的方法,在心里默默数次数。
老师叫停的时候,大家就记下次数,如果老师喊停了,摆还在回的路上,那最后那就不能算一次。
最后我们来交流。
(准备开始15 秒后停)(2)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 秒内摆动的次数(3)师生合作测出摆在15 秒内摆动的次数。
探究新知15 秒内摆动的次数2. 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教师提问:同学们,摆在15 秒内摆动的次数不同,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快慢会不同,摆摆动的快慢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摆,作出假设。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摆》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摆》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3、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的次数。
2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但有个别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
本节课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来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3重点难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认识摆
一、认识摆
1、认识摆:我们看这座大摆钟。
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师:这左右摆动的东西叫做摆。
2、介绍摆:
3、谈话:摆的快慢会影响摆钟的时间快慢,如果家里的摆钟太快或者太慢,会影响准时上学和上班,很不方便,这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摆的秘密,弄清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活动2【活动】制作摆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摆,比一比,哪个小组动手能力最强,做好了用你的行动告诉老师。
小学科学苏教四年级下册3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摆教学目标:1.能够假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并能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得越快;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
3.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铁架台、摆线、摆锤、量角器、直尺、秒表、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出示PPT 。
师:孩子们,你们都玩过荡秋千,你们玩过荡秋千比赛吗?你们看这幅图画,小明、小东、小丽准备比赛荡秋千,他们的规则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荡的次数最多,谁就是比赛的冠军。
其中小明体重最重,小东个子最高,小丽千绳最短,你们猜猜谁最终能够赢得比赛?师:现在你们的猜测有很多,究竟谁猜测得正确呢?通过这节对《摆》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出示一个摆师:摆是一个来回摆动的装置。
像秋千这样运动的形式,我们叫做摆动。
孩子们,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摆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呢?师:我们把这根线称作摆线,钩码在这里叫做摆锤。
师:孩子们,我们还可以让摆动起来。
谁想上来试一试呢?这些摆动方式正确吗?(正确表示肯定,不正确进行演示)正确摆动摆的方式是用手捏住摆锤,轻轻地把摆线拉直,手不能加力,这样摆线就与它竖直的方向有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让摆锤自由下落。
看,摆就自己摆动起来了。
孩子们看清楚了吗?现在让每一组的操作员上来演示一下。
师:孩子们,怎样才算摆动了一次呢?请大家看,演示摆动一次:摆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这就是摆动了一次。
大家看清楚了吗?请大家仔细看,认真数,看大屏幕上的摆摆动了几次?孩子们观察得真仔细。
(3次)这次呢?(2次)真棒。
孩子们看清楚了吗?现在让每一组的操作员上来演示一下。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当摆在摆动的时候,摆线与竖直方向会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我们叫做摆角。
那我们怎么知道摆角的大小呢?(引出量角器)师:你们想自己做一个摆吗?请各组用桌下面的材料组装一个摆,看哪组最快。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物体的运动》 教案

《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准备:1、师备多媒体课件2、生备:课本、铅笔盒、教学步骤:引入交流教师多媒体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幅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二、讲述教师:什么是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多媒体展示:为什么司机说车是静止的而路旁的小朋友却说车是运动的呢?同一辆车是运动还是静止他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分歧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判断标准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选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有了参照物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了。
那么怎么用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一看选哪个物体做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学生探究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慢慢拉动课本,观察思考并回答1、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活动后小组代表汇报交流: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和课桌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文具盒是运动的,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和课本的位置没发生变化,所以又是静止的。
教师补充: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回应开头:现在同学们知道小朋友和司机谁说的对了吧?学生:他两个说的都对,小朋友是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和路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司机是以自己为参照物,汽车和他之间位置没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全部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能定性地描绘一个物体的地点(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地点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地点来确立。
b5E2RGbCAP2 能丈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辰的地点,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3知道描绘物体的运动需要地点、方向和快慢。
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照不同参照物描绘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地点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能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样。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目光看问题。
学习成就:估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目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能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样。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地点的变化。
能够依照不同参照物描绘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就评论:看法发展层次1:经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地点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能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样。
p1EanqFDPw层次 2:经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地点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能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样。
DXDiTa9E3d层次 3:经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地点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能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样。
RTCrpUDGiT研究能力:层次 1 :不可以够依照不同参照物描绘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 :能够依照不同参照物描绘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课步骤:教课步骤互动性质学生 / 教师互动目的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察看这副图,你感觉哪些物这里要让学生从生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活中去回首什么是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运动,认识学生心集中话题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中运动的看法是什动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3. 运动的方式》教案1

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分类,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答:(①我能。我把它平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易拉罐就向前滚动了,这是直线运动。
②易拉罐向前滚动,是曲线运动。
生答:(如果学生一时举不出例子,可以结合书内容回答)
学生玩自己带来的玩具并交流。
学生做检测。
通过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快速的进入到新的知识领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有助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自己会思考。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上下运动的方式。
让学生对其各种运动的方式分类,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属于一类。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感受更多的在生活中应用方式。
教师有机结合两种运动方式,让学生知道有时候物体在运动的时候会同时出现两种运动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复合运动。
喜欢拍皮球吗?想想拍皮球时,皮球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用手
皮球的图示:
画后追问:a、为什么这样画?
b、线条表示什么?
C、箭头表示什么?
看看我们刚才画得这五种物体的运动轨迹,一样吗?如果让你来给它们分分类,你会怎么分?
直线运动图示:(板书)
曲线运动图示:(板书)
讨论交流,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除此以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它们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非常全面!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科学语言是非常严密的,大家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仔细一点。
请同学们把今天带来的玩具拿出来,下面我们就在小组中玩一玩?也可以相互交换着玩一玩,
要求:边玩边判断这个玩具做的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还是包含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汇报
学生倾听并随之回忆。
学生用手试着画画小朋友运动的轨迹。
小学科学苏教四年级下册3单元物体的运动5摆教案

5.摆【教材分析】本课在认识了摆的运动特点后,以单摆为话题,让学生再一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再一次使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学情分析】该阶段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了,教师可以由最初的“帮”发展到现在的“扶”,渐渐再到“放”。
但是学生较难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因素,较难关注到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需要一定的引导。
【教学目标】1、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2、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3、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秒表、细线、钩码、量角器、蝴蝶夹、铁架台、铁丝、垫圈、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出示普通钟和摆钟)同学们,对比黑板左右两边的钟,你发现了什么?生:右边的钟多了下面的装置。
2.师:我们发现右边的钟多了来回运动的装置。
在科学上,我们把围绕着中心来回运动的装置叫做摆。
二、初步认识摆1.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摆。
(板书:摆)首先我们来认识摆的结构。
摆下面的重物叫做摆锤,拴住重物的细线叫做摆线。
我们要让摆动起来,最简单的方法是拉开一定的角度后松手,我们拉开的这个角度叫做摆角。
三、学生做摆、比较摆1.我们认识了摆的结构。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摆,用细线拴住蝴蝶夹,(拴的时候要注意,我们要打活结,方便后面解开。
)手握细线的另一端。
(小组做摆)2.接下来,我们来测量我们做的摆在10秒内的摆动次数。
要测量次数,我们需明白怎样算一次。
我们要让摆动起来,将摆拉开一定的角度,轻轻松手,不要去推摆锤。
松手后,摆就会动起来,摆摆过去再摆回来算一次。
但是可能在10秒时,可能摆没有摆回来,我们就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记录。
实验时,松开手的同时按下秒表,秒表显示10秒时停止计数。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3.运动的方式》word教案 (3)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3.运动的方式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2.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科学知识:1.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
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自然界和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准备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钢尺、橡皮筋(每组一个)、录音机、磁带、学生自备各种玩具。
教学活动与建议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二、自由研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块→移动纸风车→转动易拉罐→滚动钢尺、橡皮筋→振动单摆→摆动移动滚动转动转动摆动振动移动转动振动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3.运动的方式》word教案 (3)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3.运动的方式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2.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科学知识:1.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
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自然界和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准备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钢尺、橡皮筋(每组一个)、录音机、磁带、学生自备各种玩具。
教学活动与建议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二、自由研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块→移动纸风车→转动易拉罐→滚动钢尺、橡皮筋→振动单摆→摆动移动滚动转动转动摆动振动移动转动振动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切都在运动中程标准: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一、引入交流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二、探究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
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
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教师提问: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教师提问,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学生回答: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
教师: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三、巩固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
教学反思:2、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会使用秒表。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用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准备:皮尺、秒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过程:活动一认识、感受29页四幅图,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假如它们进行的距离一样,情况会如何呢?”2、龟兔赛跑的故事。
“兔子为什么没有得第一呢?”(启发学生考虑距离,时间的要素)3、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进行衡量。
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
活动二:在测量与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测一测走路的速度(1)用正常的步伐走米花多长时间?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走米花了多长时间?(2)用正常步伐走秒能走多远?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秒钟走了多远?2、给运动速度排序p30活动三认识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方向、让学生阅读资料P31,去发现台风预报时,强调方向的重要性。
2、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一些运动的方向拓展观察判断缓慢的运动本P31四幅图问:(1)这些物体也在运动吗?运动得快还是慢。
(2)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也在运动?(参照物)板书设计:2、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运动速度运动速度:(1)快慢(2)方向教学反思:3运动的方式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2、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科学知识:、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
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自然界和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3—3页的内容。
教学准备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钢尺、橡皮筋(每组一个)、录音机、磁带、学生自备各种玩具。
教学活动与建议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二、自由研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块→移动→纸风车→转动易拉罐→滚动钢尺、橡皮筋→振动单摆→摆动移动滚动转动转动摆动振动移动转动振动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学生看本第3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滚动;飞碟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
四、活动身体,尝试玩出各种运动方式、教师:其实我们的身体也能做出很多运动来,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活动一下身体,尝试我们的身体能做出几种运动方式。
(插入歌曲《健康歌》,学生自由活动身体做出各种运动)2、学生汇报自己做出的各种运动方式身体在前后移动,也在转动,手臂在摆动……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外继续研究。
教学反思:4小车的运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4.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2.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6—39页的内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车、各种木板(有长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垫木块等。
2.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
教学活动与建议:一、复习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二、观察并提出假设师做小车从斜坡滚动实验,让学生观察。
2师质疑: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1)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越远;(2)与斜坡长短有关,斜坡越长,冲出去越远;(3)与坡面有关,坡面越光滑,冲出去越远;(4)与车子重量有关,车子越重,冲出去越远;()与车型有关……(6)与轮胎有关……………………(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三、实验验证假设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注意:教师要根据所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堂上可以实验验证的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每种实验哪些是要变化的,哪些应该不变?教师可以利用本第37页下图所提供的实验报告记录让学生逐一讨论各种实验时应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条。
)3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实验,领取相应材料,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几次,以防数据出现的偶然性,数据测量时要做到认真、准确、记录真实)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全体学生弄清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布置后任务: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一些实验去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但还有一些假设我们还没验证,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做好记录。
(教师后可作适当指导)四、研究影响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因素我们研究了影响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因素,现在再让我们来研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3实验验证:(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