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6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以实验研究认识论的新学科,发生认识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认识自己的理论宝库,也为发展心理学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发生认识论也可以理解为个体认知结构的发生发展的理论。在理论方法上,皮亚杰采用生物学的类比法,我们知道,生物有机体具有结构和机能之间的调节,保证机体对环境的适应;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机制也有结构与机能之间的调节。了解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再来学习以下内容,就不至于太困难了。、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认知机能不变性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知机制具有结构和机能两的方面。其结构就叫"认知结构",而其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化"。
请阅读教材,弄清:
什么叫同化?
什么叫顺化?
同化与顺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就叫"适应"。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生物适应的延伸,是人类作为主体对环境适应的新的能力。"机能不变性的基本含义是'适应'的本质不变,变是为了更适应,而适应本身没有变。"(李其维:《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把握住以上观点,也就把握了本节的基本思想。
(二)认知结构的建构性
认知结构是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我们已经知道,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接受到一个刺激后就会产生一个反应(S-R),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没有一个结构作为中介过程。皮亚杰则认为,有机体在接受到一个刺激后并不一定会作出反应。反应或不反应的关键是有机体的认知结构是不是对刺激作出同化。认知结构就是决定机体是否对刺激作出反应的中介环节(S-AT-R)。式中的AT就是作为中介的认知结构。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认知结构是一种机能结构,不是解剖结构。虽然我们不能对它作生理解剖,但它确实在发挥作用。究其成分,是逻辑-数学经验抽象而成的结构。
认知结构从哪里来的呢?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既不是先天地预成在人的头脑中,也不是由外部的客体简单地复印在人脑中的。认知结构产生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于这一点,教材中有系统阐述,这里再作一点提要。
那么,什么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呢?
人,作为认知的主体在同化的活动中经过多次的重复和概括,就会形成一种动作的格式。格式与格式之间趋向综合和协调,就产生认知结构。因此,在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同化是极重要的机能。同时,顺化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前后相联系的认识过程中,同化保证认知结构的连续性,顺化产生认知结构的创造性;同化保证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化产生认知结构的质变。认知结构形成后,具有两个方向不同的活动:一是向外组织客体,将对象联结起来,形成物理经验,即我们常说的知识结构;一是向内组织动作,将动作协调起来,形成逻辑-数学经验。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活动,就是认知结构的"双向建构"--内化建构和外化建
构。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同化和顺化与外向建构和内向建构之间的关系。大致上可以说,外向建构是主体把认知结构运用于外物,使客体纳入主体结构之中,属同化。内向建构体系主体对客体的顺化。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硬套。毕竟,双向建构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过程,而同化和顺化又是不可分割的机能。
每一个结构都有它的发生过程,都是一点一滴地建构起来的。所有的结构都是在先前的结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最早的结构可以追溯到生物学基础上去。(即通常所说的无条件反射)一个新结构的形成,总是包涵着先前的结构,旧结构被新结构整合进去,而不是简单地消失。
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的认知结构则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相信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教材中没有化篇幅加以介绍。如果有学员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从通常的《儿童心理学》中找到。(三)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儿童的自我中心是皮亚杰的一个重大发现,它指出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之处。
由于儿童不能协调自己与客体的关系,加上缺乏经验和知识,在思维时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愿望、需要、动作上,形成了特有的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其表现如下:
1.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拢着他转。"我一走路,月亮就跟我走。""花儿开了,因为他想看看我。"
2.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皮亚杰问一男孩:"你有兄弟吗?"男孩回答:"有。"皮亚杰又问:"你兄弟有兄弟吗?"男孩说:"没有!"
3.具有泛灵论倾向。儿童认为一切都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儿童说。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是一种稳定的、无意义的错觉,表现在一切领域中。当代儿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具有很多的新名词,但并没有消除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能消除自我中心。只有在活动中儿童不断地协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才能逐步解除自我中心。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自我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次解除就终生受用。而且,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保证消除自我中心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
(四)从动作到运算--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思维活动是一系列的运算。所谓运算,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所以,思维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动作从外部向内部演化(即"内化")的过程。本节介绍的正是这个内容。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不仅懂得了发生认识论的精髓,也明了了皮亚杰学说对学前教育教育的关系,能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皮亚杰理论作指导。
请大家阅读教材时思考几个问题:
1.儿童的反射动作是如何发展为智慧动作的?
2.智慧动作内化后就是运算吗?
3.符号功能包括哪些活动?它们对思维发展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运算?它有哪些性质?
5.学前儿童的思维有哪些特点?
6.动作发展的过程对学前教育有什么启示?
(五)阶段论与平衡化
本节介绍皮亚杰关于发展阶段的性质和发展的因素。
1.阶段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弗洛伊德的发现,皮亚杰深表同意。但皮亚杰关于阶段的性质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他既不同意弗洛伊德以任意的、非连续的标志(一会儿用口唇,一会儿用肛门)来划分阶段,又不同意格塞尔虽然以连续的标准(成熟)但不讲结构变化的观点。因此,皮亚杰提出了阶段应具有的四项性质。它们是:
1)阶段获得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请注意这里讲的是次序,不是指年龄(时间)。我们经常讲"年龄阶段"、"年龄特征",好象年龄是发展的动力和指标似的。其实,年龄只是一个形式划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有快有慢,但他们的发展次序是一致的。这个发展次序的一致性表现为连续和恒定两个特点。即发展阶段是不间断的、次序是固定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2)阶段的整合性。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具有新的结构,而且还包含着以前的发展成果。旧结构被整合在新阶段中。
理解这一点,对理解发展的实质很有帮助。例如,当一个儿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后,先前感知-运动水平和前运算水平的认知结构并没有消逝,而是被整合到新的结构之中。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既能按运算处理具体问题,也能用动作和表象处理问题。
3)阶段的双重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每一阶段都有认知结构的初始准备和完成两种水平。当我们说某一个儿童处于某一发展水平时,一定要考虑到他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哪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儿童的实际水平。这就如同当我们?quot;幼儿"时,要考虑是小班幼儿还是大班幼儿一样。只要稍有经验的人就知道,这两个水平的幼儿在发展上是不可同比的。了解这一点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尤其在我们以后学习"发展与学习"的关系时非常关键。
4)阶段滞差。请看教材,弄清什么叫滞差?
什么叫水平滞差?
什么叫垂直滞差?
阶段论容易给我们造成发展是整齐划一的错觉,皮亚杰使用"滞差"的概念主要是为了试图说明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从而让我们知道,个体认知的发展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平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