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心理学家简介

合集下载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

(最后一页为顺序排列)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德国GustavTheodorFechner1801---1887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

费希纳借用物理学的方式,创立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划分,并发现了韦伯—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的研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着有《心理物理学纲要》、《论心理物理学》等。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HermannvonHelmholtz1821-1894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19世纪大科学家之一。

赫尔姆霍兹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上,首创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提出三色色觉理论形成了着名的杨-赫三色论和听觉共鸣说。

他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着有《生理光学手册》、《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等。

威廉·冯特德国WilhelmWundt1832---1920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并且提出了感情三度说。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着名心理学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巨擘。

着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等。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国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但他在心理学上却拥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着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和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他对记忆的研究突破了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障碍,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着有《记忆》、《心理学原理》等。

弗朗兹·布伦塔诺德国FranzClemensBrentano1838---1917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布伦塔诺开创了与冯特不同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提出心理学要研究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的内容。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简介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简介阿德勒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1870年生于维也纳,1937年5月28日卒于苏格兰的阿伯丁。

幼时身体孱弱,长大后决定学医。

189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

1902年参加弗落伊德的精神分析小组,曾人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的主席。

后因强调社会因素和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把补偿缺陷的作用看作神经症的根本原因而与弗洛伊德发生明显的分歧。

1912年,阿德勒自成一派,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张,人生而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

他把这种内驱力叫作"追求优越",意思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存在身心的缺陷,因而产生补偿这种缺陷的欲求,并且补偿往往是超额的,即不仅抵偿了缺陷,还发展为优点。

他还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或称"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这个概念对当代主张心理学采用特殊规律研究法的心理学家有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个体心理学的时间与理论》、《理解人类本性》等。

艾宾浩斯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

1850年1月24日生于波恩附近的巴门,1909年2月26日卒于哈雷。

17岁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后转入哈雷大学及柏林大学受博士学位,1880-1909年间相继在柏林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及哈雷大学教授。

他在前两校各建成心理学实验室,在哈雷大学则将原有的实验室加以扩充。

1890年他和A.柯尼希合创《感官心理、生理杂志》。

他在担任大学讲席以前已独自进行心理学实验。

立志要将实验法应用于较高级的心理过程。

所致力的课题就是记忆。

他的研究成果载入《记忆》(1885)一书。

他接受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以重复学习为构成联想的条件。

他用一次完全回忆所需要的重复学习次数来计算实验的分数,称为完全记忆法。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

(最后一页为顺序排列)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德国Gustav Theodor Fechner 1801---1887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

费希纳借用物理学的方式,创立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划分,并发现了韦伯—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的研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著有《心理物理学纲要》、《论心理物理学》等。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19世纪大科学家之一。

赫尔姆霍兹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上,首创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提出三色色觉理论形成了著名的杨- 赫三色论和听觉共鸣说。

他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著有《生理光学手册》、《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等。

威廉·冯特德国Wilhelm Wundt 1832---1920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并且提出了感情三度说。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心理学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巨擘。

著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等。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国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但他在心理学上却拥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和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他对记忆的研究突破了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障碍,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等。

弗朗兹·布伦塔诺德国Franz Clemens Brentano 1838---1917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16)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16)

维尔尼克:(Carl Wernicke,1848—1905)德国神经病学家、失语症专家。

生于西里西亚的塔尔诺维茨(今属波兰)。

毕业于布雷斯劳医学院,后到德国柏林和维也纳求学。

坚持生机论主张。

发现“感觉性失语症”,并完善了“经皮质失语症”假设。

主要著作有《失语症症状复征》(1874年)、《失语症》(1878年)、《布雷斯劳精神病诊所的疾病概念》(1889—1890年)、《脑疾患教科书》(1890年)。

斯图姆夫:(Carl Stumpf,1848—1936)亦译“斯顿夫”。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音乐心理学的创始人。

生于巴伐利亚的威森第特。

1865年入符兹堡大学学习科学和哲学,后转格丁根大学学习哲学与心理学,1868年获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格丁根大学、符兹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教授。

1894年始任柏林大学教授兼实验心理学研究所主任,1907年任校长。

是反结构主义运动的心理学家之一,是现象学和完形心理学的先驱。

首创音乐心理学,提出和音学说。

主要著作有《乐音心理学》(1883—1884年)、《心理学与认识论》(1891年)、《身体与心灵》(1897年,1903年)、《认识论》(1939—1940年)。

巴甫洛夫:(MBaH IerpoBWy IaBJOB,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建者。

生于莫斯科附近的梁赞。

1883年获军事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曾任彼得堡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实验室主任、军医学院(前称“外科医学院”)生理学教授、苏联科学院生理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科学贡献有三个领域,即心脏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

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概念,从而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

晚年转入精神病学的研究,并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于医学、心理学以至于哲学等方面都有影响。

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年)、《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年)、《消化腺作用》(1902年)、《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经验》(1923年)、《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年)。

教育心理学人物

教育心理学人物

教育心理学人物
教育心理学人物是指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做出卓越贡献,被广泛认可的学者、专家或实践者。

以下是几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人物: 1.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以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而著名,提出了感知、运动、思维等方面的阶段理论。

2. 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对心理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等。

3. 巴杜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止是智商,还包括语言、音乐、空间等多个方面。

4.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行为塑造和操作条件反射等理论,对教育心理学中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影响。

5.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按照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层次逐渐提升。

这些教育心理学人物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 1 -。

中外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中外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2006年2月23日作者:wx中外著名心理学家简介潘菽,(1897―1988)心理学家、教育家。

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前期执教30年,培养了许多心理学人才。

1955年以后,一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独特的理论见解。

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潘菽,早年称潘淑,原名有年,字水叔(菽)。

1897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的书香门第。

其祖训为“耕读传家,不入仕途”。

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分别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举人,两个伯父都是光绪年间的秀才。

父亲潘?华秉性耿直、倔强,文采出众,是村上私塾的先生。

潘菽有兄弟5人,姊妹4人。

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潘菽6岁时开始在父亲开办的蒙馆里读《四书》、《五经》。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在新旧教育制度变革时期,他几经周折,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为三年级插班生。

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少年时期已阅读了许多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深为先哲们的深邃思想所吸引。

他尤其羡慕宋代哲学家朱熹的渊博知识,希望将来也能成为像朱熹一样的大学问家。

他兴趣广泛,文章写得很好,还爱好书法、美术和镌刻等。

在每学期末学校公布的红榜上,他的名字总是列甲等前两名。

校长童伯章及后来他的大学校长蔡元培都很欣赏他的好学和多才,曾为他书写条幅相赠。

1917年潘菽中学毕业后,跳过两年的预科,报考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以优异成绩直接考取了本科。

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几年正是蔡元培当校长的时候,又值“五四”运动时期,他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积极参加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被捕的32名爱国青年之一。

这场运动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帝国主义之所以总欺负我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太弱、太落后了。

而要使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1920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官费留学。

基于“教育救国”的思想,加之此前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使他对教育产生了兴趣,因此,他决定去美国学教育。

世界著名99位心理学家介绍

世界著名99位心理学家介绍

世界著名99位心理学家介绍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无意识、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等理论,对人类心理的探索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卡尔·荣格(Carl Jung)卡尔·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人istic心理学家,也是人istic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4. 伊万·巴夫理斯特(Ivan Pavlov)伊万·巴夫理斯特是俄罗斯的著名生理心理学家,他通过对狗的条件反射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现象,被誉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5.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威廉·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他提出了心理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心理现象的目的在于适应环境。

6. 约翰·华生(John Watson)约翰·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行为是心理”的观点,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加以解释。

7.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阿尔伯特·班杜拉是加拿大心理学家,也是认知社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产生的。

8.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菲利普·津巴多是美国心理学家,也是社会心理学家领域的知名学者。

他进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17)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17)

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1856—1926)德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现代精神病学之父。

生于梅克莱伯克。

早年在符兹堡大学学习精神病学,后在莱比锡大学跟随冯特学习心理学。

1891年起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03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

其研究领域主要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病理学。

1896年,通过对许多患者的观察和症状分析,提出有两种主要的精神病:躁郁性精神病和早发性痴呆。

早发性痴呆是由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所引起,躁郁症源于代谢过程的不规律。

对精神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作用曲线分析”的实验成果,并对酒精和茶叶的中毒作用进行了研究。

是人格测验的先驱,最早用自由联想测验来诊断精神病人。

主要著作有《精神病学纲要》(1883年)、《作用曲线》(1902年)、《论脑力劳动》(1903年)、《比较精神病学》(1904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赖贝格(今捷克的普莱波)。

1881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882—1885年,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研究脑解剖和精神病理学。

1885年到当时被称为世界精神病研究中心的法国巴黎,在精神病学家沙尔科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精神病心理原因的研究。

1886年回到维也纳后开办私人诊所,并与生理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及其疗法。

从此走上了研究心理学的道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其学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心理治疗方法并提出心理过程的一般理论,在这一阶段,“精神分析”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仅指一种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1910年以后进入第二个阶段,此时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研究对象从精神病患者扩大到整个人类,研究内容超出关于心理治疗方法和关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一般性理论的范围,此时精神分析学成为一种哲学、一种社会历史学说。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23)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23)

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871—1938)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生于英国兰开夏郡的奥尔德海姆。

曾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

189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8年参加剑桥大学组织到大洋洲托雷斯海峡的人类学考察。

1900年到德国格丁根大学学习心理实验技术。

191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20年去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

1927年任杜克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主张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由目的所驱策的,将自己的心理学称为目的心理学,1923年又改为策动心理学。

重视本能与社会心理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生理心理学》(1905年)、《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年)、《变态心理学纲要》(1926年)。

斯特恩:(William Louis Stern,1871—1938)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生于柏林。

1893年获柏林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897—1916年在波兰布雷斯劳大学任教。

1916—1933年任汉堡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和所长。

1933—1938年在美国杜克大学任教。

研究兴趣广泛。

1898年发明“斯特恩调节器”(一种能调节乐音音高的装置)。

1903年提出应用心理学和心理技术学的术语。

1906年在柏林成立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并在一年后创办《应用心理学杂志》。

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主张人身上集中了各种心理机能。

人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既有遗传的影响,又有环境的影响,所以要了解一个人,只有既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又通过社会科学的途径才能达到。

主要著作有《个性差异心理学》(1900年)、《证言心理学文集》(1903—1906年)、《测验智力的心理学方法》(1912年)、《儿童与少年的智力》(1916年)、《心理学与学生选择》(1920年)、《风俗犯罪诉讼中的少年证人》(1926年)、《人与事:哲学世界观体系》(1906年,1918年,1934年)、《性格基础上的普通心理学》(1938年)。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11)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11)

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德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的奠基者。

生于下卢萨蒂亚的格罗斯-萨亨。

1822年获莱比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随后研究兴趣转向物理学和数学。

1834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

在德国E.H.韦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确定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间函数关系的韦伯-费希纳定律。

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审美心理、美感经验,建立“由下而上的美学”,开审美心理学的先河。

主要著作有《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年)、《美学导论》(1876年)。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联想主义心理学家。

生于伦敦,詹姆斯·穆勒的长子。

1823—1858年任职于东印度公司,1865—1868年为英国议会下院议员。

对心理学的贡献在于主张心理化学说,认为复杂观念是简单观念的有机结合。

1865年提出四条联想律,即类似律、接近律、频因律和不可分律。

强调联想律必须在联想的总原则下才能发挥。

还主张心理学本身应成为一门科学,并注意从心理现象本身出发去研究各种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主要著作有《逻辑》(1836年)、《汉密尔顿的哲学的考察》(1865年)。

布莱叶:(Louis Braille,1809—1852)亦译“布莱尔”。

法国教育家,盲文点字的发明者。

生于塞纳-马恩省的库弗雷。

3岁因外伤失明。

10岁入巴黎国家盲人学校。

1828年成为该校教师。

1829年创造凸点盲文书写系统。

该文字系统由六个凸点组成,每两个凸点相距2.5毫米,成矩形排列,左右两列各三个凸点。

凸点的不同组合代表一个符号,该文字系统共有63个符号,可以表示全部语言、数学符号、音符等。

阅读由盲人用手指触摸凸点完成。

经过训练后阅读速度可与普通人阅读速度一样快。

书写要借助一个特殊的工具,一个开有两排限定位置的矩形孔,每个标有六个凸点的限定位置。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33)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33)

海德:(Fritz Heider,1896—1988)格式塔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1920年获格拉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0年赴美国,成为考夫卡研究实验室的成员。

以后曾在多所大学任职。

1965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贡献奖。

对心理学的贡献有:(1)提出与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本质相同的平衡理论。

(2)提出归因理论。

主要著作有《人际关系心理学》(1958年)、《论知觉、事件构造和心理环境》(1959年)。

赖希:(Wilhelm Reich,1897—1957)亦译“里奇”、“赖克”。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生于加里西亚。

1920年被破格吸收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1922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主张把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提倡“性革命”。

提出“性格结构”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是沟通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桥梁;还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大众心理根源,认为实行“心理改革”,改变人的思想感情,是巩固社会革命成果的必要条件。

由于纳粹的迫害,1939年逃至美国,设立精神分析实验室,研究心理治疗学。

主要著作有《情欲高潮的功能》(1927年)、《青年的性斗争》(1932年)、《性道德的突破》(1932年)、《性格分析》(1933年)、《法西斯主义的群众心理学》(1933年)、《赖希论弗洛伊德》(1972年)。

奥尔波特:(Gorde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美国心理学家。

生于印第安纳州的蒙特苏马。

192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哈佛大学心理学、伦理学教授。

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

1963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

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以研究人格问题而闻名。

主张人格心理学要强调个性和个人的内心世界。

认为人格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身心动力结构,其中心是动机,包括需要动机(维持体内环境恒定)和发展动机(实现新的目标)。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39)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39)

梅:(Rollo Reese May,1909—1994)美国心理治疗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美国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生于俄亥俄州的艾达镇。

早年学习绘画,毕业后到欧洲旅游和创作绘画,结识阿德勒,将兴趣转向心理学。

回到美国后,先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任学生心理咨询员,不久被纽约联合神学院录取。

1946年私人开业从事心理咨询。

194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2年任怀特学院研究员,1958年任该院院长。

曾兼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并历任美国心理治疗与咨询学会主席、存在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学会会长、纽约心理学会会长。

提出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包括存在分析观、焦虑理论、爱与意志理论、人格理论以及存在心理治疗。

主要著作有《人寻求自我》(1953年)《存在心理学》(主编,1961年)、《存在心理治疗》(1967年)、《爱与意志》(1969年)。

冈布里奇:(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亦译“贡布里希”。

艺术心理学家、艺术史家。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中学毕业后考入维也纳大学。

1936年移居英国,在伦敦大学的瓦尔堡研究所历任研究助理、高级研究员、讲师、教授。

1959年任研究所所长。

1960年当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与艺术经验密切相关的幻觉。

从分析“鸭-兔变形”的图形入手,提出幻觉不能描述和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一种图形的多义性是先验的、不可解释的。

认为艺术不可能对一个完全不变的事物原型进行模仿。

尽管观赏者将再现性图形与作为与现实中原型的表象相符合来理解,但再现性图形的细节系列与现实中原型的表象的细节系列并非完全一致。

再现艺术所呈现的外观的现实性仅是一种幻觉。

认为艺术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虚幻的,艺术虽不模仿现实,但要装作模仿现实,否则幻觉就不会出现,也就无所谓艺术。

主要著作有《艺术发展史》(1956年)、《艺术与幻觉》(1960年)。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及其成就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及其成就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的创始人
《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
《动物高级神经活动 ( 行为 ) 客观研究 20 年经验:条件反射》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
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
阿德勒
奥地利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
《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
《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
斯金纳
美国心理学家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有机体的行为》 《超越自由和尊严》《关于行为主义》
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巴甫洛夫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荣格
瑞士
《力比多的象征》
提出了集体潜意识,提出人格类型学说,创立了分析心理学
詹姆斯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心理学机能主义和哲学实用主义的先驱
《心理学原理》是美国心理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著作
《实用主义》
两大问题:①意识研究——意识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思想流”或“意识流”②情绪假说——他认为,任何情绪都不过是对生理变化的知觉,
进步主义的教育方法
学生中心说
弗洛伊德
奥地利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歇斯底里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梦的解释》
《自我和防御机制》
《自我与本我》
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 ,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 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心理学家
国家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18)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18)

别赫捷列夫:(BnaNHMMp MuxaYJOBI bexrepeB,1857—1927)苏联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

生于维亚特卡(今基洛夫)。

1881年在圣彼得堡获医学博士学位。

随即出国进修,师从沙可和杜布瓦-莱蒙学习神经学,还在莱比锡冯特的实验室里当过一年研究生。

1885年回国后在彼得堡建立了俄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翌年又在喀山建立第二个心理学实验室。

1896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实验心理学杂志《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和实验心理学评论》。

1908年建立精神神经病学研究所。

1918年创办并主持国立大脑研究所。

提倡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称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为“客观心理学”。

用实验证明条件反射,并提出了“反射学”的概念。

其心理学思想对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创立产生了很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脊髓和脑的传导通路》(1893年)、《心理与生活》(1903年)、《客观心理学》(1907年)、《集体反射学》(1921年)、《人的反射的一般原理》(1923年)、《脑及其活动》(1928年)。

海曼斯:(Gerardus Heymans,1857—1930)荷兰心理学家。

生于费尔韦德。

1890年获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90—1926年任教于格罗宁根大学。

1893年在格罗宁根大学建立荷兰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主要从事女性心理学和性格学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差异、人格、梦、几何图形错觉和抑制。

主要著作有《妇女心理学》(1910年)、《特殊心理学的方法》(1911年)、《性格的分类》(1911年)、《心理学的未来》(1912年)。

巴宾斯基:(Joseph Francois Felix Babinsky,1857—1932)法国神经病学家。

生于巴黎。

1885年获巴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890—1927年任巴黎一家医院的院长。

1907年成立法国神经病学学会。

最大的成就是1896年关于巴宾斯基反射的描述,巴宾斯基反射只见于新生儿,若见于成人,则提示皮质脊髓束损伤。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20)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20)

切尔班诺夫:(TeoprMǐMBaHOBIy HemmaHOB,1862—1936)俄国心理学家。

生于马里乌波尔市。

就读于新俄罗斯大学历史语言学系。

毕业后被派往德国,在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室工作和学习。

深受冯特和斯图姆夫的影响。

1890年到莫斯科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不久任教授。

后继格罗特主持哲学教研室工作,成立心理学实验室。

1912年研究室改为研究所,任所长。

认为大脑和心理毫无关联,心理活动是独立进行的。

主张自我观察(内省)是认识心理现象的唯一源泉。

主要著作有《实验心理学概论》(1915年)、《脑与心灵》(1918年)、《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1925年)、《德国和美国的客观心理学》(1925年)、《社会心理学或“条件反射”》(1926年)。

闵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1863—1916)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

生于德国东普鲁士。

1885年获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887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892年移居美国,作为哈佛大学与弗赖堡大学的交换教授在美国工作三年,回弗赖堡工作两年后,又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实验室主任,成为詹姆斯机能学派的继承人。

18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

1908年当选为美国哲学会会长。

研究兴趣广泛,在司法心理学方面,研究血压变化与供述诚实的关系,并提出测谎器的概念;在美学心理方面,1916年出版《电影:心理学研究》;在工业心理学方面通过研究许多工厂每天和每周的工作曲线,发现疲劳与生产关系的规律。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事实验团体心理学研究。

促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

著作还有《心理学与生活》(1899年)、《心理学原理》(1900年)、《心理治疗》(1909年)、《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1913年)、《基础与应用心理学》(1914年)。

卡尔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1863—1930)美国女心理学家。

生于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

大学心理学——心理学家简介

大学心理学——心理学家简介

1、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获医学、哲学两个博士学位,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父,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186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科学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伟大的著作,看作是科学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医学博士,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机能主义心理学先驱,其意识流说为批判心理学元素主义先声,情绪说则预示20世纪行为主义的诞生;在美国心理学史中,特别是在理论上有重要贡献。

3、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约翰.华生(John B.Watson, 1878-1958),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心理或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采用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医学博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由于他在消化腺生理学研究方面的杰出研究,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9)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9)

卡巴尼斯:(Pierre Jean George Cabanis,1757—1808)法国医生、哲学家,生理心理学的先驱。

生于克莱塞的德帕特蒙。

1777—1783年在巴黎大学学习医学。

历任华沙学院教授、巴黎医院行政官员、巴黎大学卫生学教授。

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对心身关系和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探讨。

主张心理事件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高级的心理活动依赖于复杂的神经系统。

并在反射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层次序列”的概念,认为脊髓是低级层次,只管理反射动作,是无意识的;脑是高级层次,管理思想和意志,两者之间还存在半意识或半整合活动层次。

主要著作有《有关人的身体和灵魂的报告》(1802年)。

加尔:(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德国解剖学家,颅相学的创始人。

生于巴登的铁丰布隆。

178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785—1807年在维也纳行医。

1807一1828年在巴黎专门从事颅骨和脑的研究。

观察研究人的外表(尤其是颅骨外表)同心理的关系,原称“人相学”或“头盖说”,后其学生施普茨海姆改为颅相学,并加以宣传,使其流行起来。

其大脑机能分区的思想对心理学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主要著作有《神经系统及脑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前两卷与施普茨海姆合著,1810—1819年)。

托马斯·扬:(Thomas Young,1773—1829)亦译“扬”。

英国物理学家。

生于萨默塞特郡的麦尔沃顿。

1796年获德国格丁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799—1801年在伦敦行医。

1801—1803年任职于皇家学院。

1802—1829年任英国皇家学会外交大臣。

1808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对心理学的贡献在于1802年提出视觉三色说,即视网膜上的三种颜色感觉神经纤维与三种原始颜色红、绿、蓝是相对应的。

这三种简单的感觉及其组合可获得七种颜色,如红和绿组合构成黄,红和蓝组合成紫,绿和蓝组合成青蓝,第七种是由全部三原色组成的白光。

世界100位著名心理学家.

世界100位著名心理学家.

世界100位著名心理学家.01.)B.F. Skinner --- Skinnerian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方法B.F.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

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02.)Jean Piaget Piagetian皮亚杰(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

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

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

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3.)Sigmund Freud Freudian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04.)Albert Bandura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5.)Leon Festinger Festinger'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26)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26)

科尔尼洛夫:(KoHCTaHTUH HukOnaeBM KopHMJOB,1879—1957)苏联心理学家。

生于丘明市。

191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留校任教。

1916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21年在第二莫斯科大学创办教育系并任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

后任心理研究所所长。

曾当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

在心理学发展观上反对二元论和庸俗唯物论。

认为心理不是脑的分泌物,而是高度组织起来的人脑的机能和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主张采用客观的方法,但亦不否认内省。

强调心理学应研究行为的客观和主观方面,提出反应学的概念。

主要著作有《论人的反应学说》(1921年,1923年)、《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1925年)、《苏联心理学现状》(1928年)。

瓦龙:(Henri Wallon,1879—1962)法国儿童心理学家,巴黎学派的创始人。

生于巴黎。

1903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后研究儿童的神经衰弱。

190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曾在法兰西学院主持“心理学与儿童教育”讲座,形成巴黎学派(又称“瓦龙学派”),并曾创办《儿童时代》杂志。

力图把心理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个人同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的。

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具有特色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儿童个性的起源》(1934年)、《儿童心理发展》(1941年)、《从行动到思维》(1942年)、《儿童思维的起源》(1945年)。

彪勒:(Karl Bühler,1879—1963)德国心理学家,符兹堡学派成员。

生于海德堡附近的麦克谢姆。

1903年获弗赖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获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柏林大学教授,1907—1909年任教于符兹堡大学,与屈尔佩共同研究思维。

1907年采用一些经过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作为实验材料,并用问答法要求被试报告在解答问题时的意识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华生,约翰·布鲁德斯(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21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师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H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

1903年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受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

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文章发表,行为主义正式诞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

1919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军事航空服务社少校。

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经营广告行业,1958年9月25日逝世。

他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有:①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

②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

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849年9月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

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

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

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

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消化腺作用》(1902)、《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1923)、《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

卡特尔,雷蒙德B·(Cattell,Raymond B.1905—?)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1905年出生于英格兰斯塔福德郡。

1921年进入伦敦大学,主修特理和化学,3年后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研究生院主修文学和哲学,并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28—1931年,在英格兰埃克塞特大学任讲师;1932—1937年,创办并主持了英格兰莱斯特市心理诊所。

1937年应美国著名心理生学家E·桑代克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工作一年,之后分别在克拉克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1944年以后长期供职于伊利诺斯大学。

卡特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他编写的《卡特尔十六项个性因素测验》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个性测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的个性特征的研究,对人才选拔和培养也很有参考价值。

主要著作有:《多元实验心理学手册》、《人格的种类和测量》、《人格研究导论》、《人格》、《一个系统的理论与事实研究》、《人格和动机:结构与测量》、《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人格的科学分析》、《人格和学习理论:一个有关成熟和结构学习的系统理论》、《人格和学习理论:环境中的人格结构》,等等。

斯金纳,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190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从小对动物及人类行为感兴趣,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

后上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E·G布林。

1930年和1931年分别获该校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5年时间留任哈佛大学研究员。

1936—1944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

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

1990年8月18日卒于波士顿。

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罗杰斯,卡尔·兰塞姆(Rogers,Carl Ransom 1902—?)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

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历史,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1942年,他的《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

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

离开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46—194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张厚粲教授张厚粲教授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系并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身兼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考试研究会副会长和国际心理科学联盟(IUPsyS)副主席等多种重要职务。

张厚粲教授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五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心理学、人类认知,以及心理和教育测量。

张教授极富开拓精神,是中国心理学的带头人,她1982年首次将认知心理学引入中国,在“汉字识别”、“认知方式”、“PDP 模型”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国心理学公认的奠基者;在心理统计和测验方面,她主编了我国最早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材,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并应用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验的理论,主持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修订和《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的编制等工作,这些量表在我国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和高度评价。

在80年代中期领导我国高考的测量学研究取得重要成绩,为教育考试改革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更注重心理学为社会服务,在公务员考试、专业资格考试和企业管理人员测评等方面开展心理测评的研究,有力地加强了心理学的社会影响,扩展了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她与国际学术界广泛联系,从事多项合作研究项目,积极推动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作重点演讲,并享誉其间。

张厚粲教授的著作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十余部,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鉴于她的成就和贡献,曾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市先进工作者称号,获曾宪梓高师教学二等奖,并被载入美国传记学会和英国剑桥大学传记学会世界名人录。

林崇德教授林崇德教授1965年7月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1984年3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87年6月-87年9月美国 Kent State University 讲学与访问;89年1-2月美国 Brighm Young University 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讲学与访问;91年3-5月去苏联教育科学院讲学、访问;92年后几乎每年出国讲学与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