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导师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研究生师资力量
商船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一、学院简介船舶控制工程研究所、中法联合伽利略系统与海上安全智能交通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研究中心以及上海海事大学—挪威船级社国际合作中心。
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3个博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船舶与海洋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4个硕士点;另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4个本科专业。
其中,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
同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轮机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商船学院现设有航海系、轮机工程系、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海科学研究所、中法联合伽利略系统与海上安全智能交通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研究中心以及上海海事大学—挪威船级社国际合作中心。
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3个博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4个硕士点;另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4个本科专业。
其中,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
同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轮机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商船学院具有较完备的教学、实验和科研设施,设有10个教研室、2个教学实验中心,拥有综合船桥系统(IBS)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天象馆、轮机模拟器、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特性测试、制冷空调、水泵性能测试、冷藏集装箱综合实验室、冷库等等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拥有“天琴”、“天鹰”两艘无限航区的现代化远洋训练帆艇和各类专业证书训练设备。
商船学院拥有一支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7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8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之路任重且道远——访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真虹
晚 ,如海事仲裁 ,受理量非常少 。20 年 ,中 国海事 具稳 定性 ,因为高 端的航运服务业 是面 向全球 的 ,不 09
仲裁 院受理案件 只有 8 件左右 ,而伦敦每年 都会受理 受地域 的限制 ,但是要 建立起来相 当困难 ,伦敦亦 是 O
仲裁上千件 。
其典 型。区域性航运 中心的影 响力 仅限于本区域 ,不
中国在 国际航 运中心建设方 面正在经历着不 同阶
要 提供 的一切服 务都可 以纳入 这个体系 中。航 运业是 段 的转变 。我们 一般将 航运分 为4 个组 成部 分 ,即港 资本 密集型产业 ,因此 , 目前 对航 运业 比较重 要的服 1 : 3、船舶 运输业 、航运 服务业 、教育 信息咨询 。相 比
的人 才 ,使得这些业 务开展缺乏人 力资源 。因此 ,如 的 中心 。 何架 构航 运服务高端产业 是未来航运 服务体 系发展 的 重 中之重 。为了大力发展 航运金融 、航 运经纪行业 ,
u d rhe v e p n i ii e le a yr s o sb l i s t
/张璐璐
图片由本人提供
《 世界海运》
: 虹
真
虹
上 海海事 大学交通 运输规划 与管理学科 和物流 管理与工程 学科教授 ,博 士生导师。复 旦大学 管理 学博士 。现任上海 国际航运研 究 中心秘 书 长 .教育部 交通运输与 工程学科 教学指导委 员 会水 路运输分 委员会秘 书长 。中国生产 力学 会 常 务理 事 .上 海 市 生产 力学 会 副会 长和 秘 书 长 ,上海航海 学会水运 物流管理 专业委员会 副 主任 .厦门 国际港务股份 有 限公 司独立董事 .
et n e ve r I tr iws
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二十)
事国 际航运 管理 、
物 流管理 和计算机 应用 等领域 的教学 、
科研工 作,
主要
研 究方 向为 国 际航 运 管理 和现 代 物 流 管理
理 、
系统优化 以及 信息 系统建设 方面取得一
论与实践》 、
《系 统 工 程 学 报 》 、
《中 国 航
表学
然科
主编国家
十 “
五”
规划教材
《国 际
航 运 管理 》 ,
炭学德童壅导嘶简翁 《三带》
王 晓峰
19 5 8年生 . 教授 , 博士 , 交通 信息工 程与控制专业博士 生导 师 . 上海海
事 大 学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院 长 , “上 海 海 事 大 学 学 报 》 编 委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ou rn a l of
中国仪器仪 表学会微机 应用 学会常务理 事 , 上 海海洋与湖沼学会海洋信息
技 术专业 委员会副主 任等 . 主 要研 究方 向为人工 智能及 其在交通 信息与控
制 工 程 中的应用 、 数据挖掘与知识 发现 . 在海洋信 息技 术 、 港航 信息工 程
等领域 进 行 了颇有成效 的科学研 究工 作 , 主 持和参加 国家高 划 教 材 “供 应 链 管理 )) , 乒
企 业 经 营 管理 》 获 2 0 0 5 年 度 N Y K 奖 . 负 责 的 《国 际航 运 管理
2 0 0 7 年 国 家级 精 品课 程荣誉 . 获 省部级奖项 3 项 (全部排 名第
Gr a n u la r
Co m p u t in g , R o u g h
S e ts
a n d I n t e ll i g e n t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一、学院发展概况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发轫于1965年上海海运学院设置的英语和法语两个本科专业,1978年成立外语系,2004年升格为学院,至今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
半个世纪以来,学院由初创时期的45名学生和10余名专任教师,发展到了今天的两个硕士学位点(8个研究方向)、英语和日语两个本科专业及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点,在院学生数约1200人(含外国留学生近200人),专任教师120余人;学院现设有英语一系、英语二系、英语三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汉语言文化中心、公共外语教研室、对外汉语教育中心、语言与文化研究所、翻译学研究所、英汉对比与应用研究所、国际航运(商务)英语研究所、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所、PCEC浦东外语培训部及教育部日本语能力考试中心等机构。
多年来,学院凭借学校外向型的性质及对外语学科一以贯之的重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始终遵循“加强基础,办出特色,体现强项”的建设方针,开拓创新,谋求发展,在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对外交流和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绩,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兄弟院校中赢得了较好的声誉。
经过几十年的创业与奋斗,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均有长足发展。
2005年,上海市教委对我院进行硕士点学科评议,九项测评指标均以优秀通过。
2006年10月,教育部对我院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估,结论为优秀。
同时成为国内有资格授予该专业硕士学位的仅有的两所院校之一。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院研究生教育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两个硕士点,共8个研究方向。
硕士学位点之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自1979年招生以来,已培养了大批翻译专业的硕士,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研究方向多样化,学术成果显著,学科梯队结构完整合理。
该专业的指导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在国内同类以及相近学科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有较大影响,他们十分注重培养质量,教学认真负责,论文指导要求严格。
上海海事大学电子系研究生导师介绍(吐血推荐,转载)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导师电子系研究生导师介绍(一)□朱大奇,男,1964.11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上海市“模范教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船海工程》、《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核心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通信评审专家。
一、近5年获奖励情况1、获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第一获奖人):复杂电子设备智能综合故障诊断技术;2、获200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第三获奖人):长距离输送系统动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3、2006、2007、2008、2009、2010连续5年获上海海事大学“科研突出贡献奖”;二、主持在研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无人水下机器人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主持人:朱大奇;2008.1-2010.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自治水下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安全避障技术研究,主持人:朱大奇;2011.1-2013.12。
3、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项目:新型ARV研制与水下安全航行技术;主持人:朱大奇;2010.12-2013.12。
4、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具有冗余推进系统的水下机器人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
主持人:朱大奇;2010.10-2013.10。
5、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博导类):数据驱动的自治水下机器人传感器故障诊断技术,主持人:朱大奇;2009.12-2011.12。
6、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研究重点项目:动态非线性不确定系统滑模容错控制及其应用研究,主持人:朱大奇;2009.9-2011.9。
7.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基于生物启发的自治水下机器人路径规划技术. 主持人:朱大奇;2009.9-2011.9。
8、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基于智能优化的开架水下机器人自修复容错控制技术,主持人:朱大奇;2010.12-2012.12。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1、学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及其近三年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成就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为上海海事大学第四期重点学科,2004年起招生硕士研究生,在港口工程结构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结构物、港口工程规划和海洋工程流场分析,以及海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近年来,学科点的总体科研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成果,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能力得到加强,部分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我国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以及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领域的新型海岸工程结构及设计方法,海洋动力环境条件的确定,海上工程设施的防灾减灾措施(地震、海浪、海冰及基础冲刷等海洋环境灾害),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影响,海洋水质和主要污染物环境风险预测预报模型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波流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海洋环境研究、生态环境规划等领域开拓科研工作。
学科拥有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实验中心,建有数值仿真实验室、港航工程地质实验室、港航工程土力学实验室、海洋环境工程研究室、安全监测技术实验室、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等作为学科发展依托平台;学科业务积累丰厚,师资力量强,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覆盖面广。
既有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传统研究方向,又有海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新的学术增长点。
学校区位优势突出,技术辐射面大。
上海海事大学作为以海洋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校内相关学科能为该学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学科的发展前景厚实勃发。
本学科研究方向瞄准国际前沿课题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2004年以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8篇,其中59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明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统编教材、专著5部,校优秀硕士论文4篇,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70余篇。
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十一)
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十一)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27)1
【摘要】施朝健1957年出生。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带头人,兼任上海市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韩国航海与港湾学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vigationand Port Research编委会委员、《上海海事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评审组成员。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博士生导师;大学学报;上海市;海事;中国航海学会;评审委员会;简介;专业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相关文献】
1.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十八) [J],
2.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十一) [J],
3.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十二)/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十三) [J],
4.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十四)/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十五) [J],
5.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八)/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九)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海大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院训:诚信为本正己安人以义统利持之以恒一、经济管理学院介绍(一)院长寄语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商学院,学院将海运、物流及其他相关的涉海和临港产业的经济管理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宽厚而坚实的商科学科基础和充裕的商科教学资源从事通用性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注重于应用研究,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尊重个人,尊重创新,追求学术民主,倡导团结协作。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很普通,但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它能让我们这群普通人在一起干成不普通的事情;我们也懂得我们所涉足的领域是非常独特而又富有意义、充满挑战的课题,当我们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难以替代的!——曲林迟院长(二)学院介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海运、物流及其它相关涉海和临港产业经济管理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立足上海、辐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沿海沿江地区、面向海内外,追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种功能的协调发展,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经济管理问题的重要研究基地,为全国海运、物流及其它相关涉海和临港产业提供经济管理人才支持和相关的智力和决策支持,保持着在海内外同领域学术对话中的话语权。
同时,学院利用宽厚而坚实的商科学科基础和充裕的商科教学资源提供高水平的通用性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咨询服务。
学院的使命:∙培养在全球海运与物流产业具有显著竞争力的明日商界领导人;∙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创新知识,并注重应用于海运与物流。
办学理念:∙以教育为中心,以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且和谐发展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基础,注重特色,以基础保证办学质量,以特色体现办学水平,以特色培育和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尊重个人,尊重创新,学术民主,团结协作,努力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
上海海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导师 联系方式
电子工程系朱大奇教授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电子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机生产工程学会机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模范教师,《船海工程》核心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通信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水下机器人传感、控制与路径规划;港航设备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Email:dqzhu@谢宏教授男,1962年生,陕西汉中市人,工学博士,教授。
2002年4月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4年7月至2004年9月在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物流信息监控和生物信号处理等Email:hongxie@曾连荪教授男,教授。
长期从事无线接入技术和定位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成功了多项导弹测控、医疗电子和汽车电子工业产品。
上海无线电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惯性学会理事;上海通信制造行业协会定位导航专委会副主任。
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负责过五项国防“七五”、“八五”等预研攻关和型号项目。
目前为我国无线测控网建设首席专家,建设总工程师。
研究方向:无线接入技术、定位测控技术、安全监控技术等。
Email:lszeng@安博文副教授男,1969年出生,上海市曙光学者,副教授。
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200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武汉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
Email:bwan@薄华副教授女,1971年生,副教授。
2006年6月,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物流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一、院长寄语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又到了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
各位考研青年们想必已踌躇满志地迎接考试的到来。
考研需要磨练,读研更需要磨练。
经过海大两到三年的磨练必将会把你打造成”优质钢”,服务于社会。
经过百年的沧桑,上海海事大学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国内闻名的以海运为特色的综合型大学。
物流工程学院将海运、港口机械、物流等领域结合起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专业,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喜爱。
下设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设计、机械电子等5个硕士专业。
学院以培养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为出宗旨,为国内大型港口机械输送了大量人才。
学院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及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66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0。
学院在国内港口机械、船舶等方面的研究上面处于先进水平,多次获国家科技奖。
学院鼓励同学参与研究、深入学习。
其中有多名同学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推动了我国港口领域的科技进步……我欣慰的看到我们的同学,他们自信地走出海大,寻找自己的人生;我骄傲的谈起我们的同学,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
海大成就了青年一代的梦想和理想。
目前,中国科技高速发展,技术更新水平加速。
对于港口机械,进一步发展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是当务之急。
我们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竞争中不断进步,脱颖而出。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加入新鲜血液才能使我们学院保持良好的创新能力。
我们期待你的加入,期待你在物流工程学院的出色表现。
最后,我衷心希望各位青年朋友能以不懈的执著对待自己的人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学校,为社会奉献出你们的热情和力量。
宓为建二、学院介绍物流工程学院由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电气自动化系、机械工程设计研究所、电力传动与控制研究所和港口集装箱技术发展研究所组成。
现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一个博士点,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物流工程、电力电子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六个硕士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装备)、工业工程、物流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七个本科专业以及中荷合作办学的机械电子工程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两个专业。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宓为建、王重华、董达善、胡雄、黄有方、楼进、郑苏、黄赛清、张卫、杨勇生、董丽华、史建民、续秀忠、李勇、程永康、马捷、严伟、★何亚飞、添玉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汤天浩、谢卫、刘以建、薛士龙、沈雄、郑宗亚、许晓彦、王步来、黄允千、谭新元、★钱平、吴卫民、韩金刚、王天真、郭燚、陈意惠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4学科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产业经济学曲林迟余思勤骆温平张丽娟李序颖王晓惠肖昭媛陈雪玫甘爱平陈国良陈德明王德润安呈瑶张建华李波蒋志伟许忠锡于明翠李扬柳鹏柯蓉国际贸易学余思勤潘国陵程祖德孟玉红梁慎刚钱建娣苏豫姚秉琪朱碧新黄雅卓凌定成企业管理宋炳良顾亚竹王荣华唐力帆庄佳芳张璟孙玉琴肖祥鸿沈建新张页魏文静宋辉旺程爵浩郑玉香卢长利瞿群臻管理科学与工程丁以中周溪召汪传旭邓少灵蒋志明刘海澜莫剑英杨斌黄有方林国龙董丽华陈淮莉曲林迟余思勤潘国陵李序颖贾晓霞魏忠宋兵吴稼豪白力群俞向阳蒋元涛陆锡明梁承姬李彬真虹乐美龙会计学邵瑞庆田建芳叶自源钱美发史英明金丽玉巫珊玲唐玉莲曾秋根李丹张川章雁肖康元技术经济及管理黄有方寿建敏邵俊岗赵渤曹忠喜刘娟娟国际法学于世成蔡存强蒋正雄胡正良杨召南姚洪秀尹东年李云章邹盈颖徐国平卢敏徐捷黄顺刚林源民时平王国华佘少锋唐兵于耀东张晏瑲章博民商法学沈秋明沈禹钧沈晓明张江艳陈芳吴俐王铁雄蒋涛朱体正宋旭明经济法学康锐郏丙贵徐大梅思想政治教育刘泽雨鲍日新董金明王红丽董慧张苑琛颜红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宗蓓华施欣刘伟真虹林国龙杨志刚王学锋赵刚侯荣华李玉如徐大振顾伟红胡美芬刘红沙梅张婕姝韩皓王正余静周晶洁秦天保王明志郑士源李钢乐美龙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刘文白吴相豪王晓蒋建平丁永生耿安朝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韩忠华毛浚纯王菊泉郑立信左飚王大伟陈海龙瞿宗德吴建国毛立群张海英施栋琴张益明袁永芳翁凤翔张治国史燕燕姚利锁赵光旭包通法蔡永良袁林新王跃武何绍斌苏歧英宋志平黄向辉罗林泉孟建国英语语言文学张滟尚新容新芳许宁云刘国辉机械工程物流方向杨斌高更君陈淮莉史立徐子奇施笑畏刘平刘唯刘晓航白跃伟机械设计及理论王重华胡雄宓为建郑苏章一计宋光明马捷石娟王悦民杨勇生朱云仙罗红霞梅潇施伟辰程永康梁岗梁承姬周银龙吴钢吴姜玮黎华洪蕾黄婉娟何平吴桂香董丽华陈峰黄有方张纪元董达善楼进机械电子工程宓为建王重华董达善胡雄黄有方楼进郑苏黄赛清张卫杨勇生董丽华史建民续秀忠李勇程永康马捷严伟何亚飞添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汤天浩谢卫刘以建薛士龙沈雄郑宗亚许晓彦王步来黄允千谭新元钱平吴卫民韩金刚王天真郭燚陈意惠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孙可平阎明孙明张榕曹永友刘全桢蒋开明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顾伟郑华耀褚建新夏永明黄学武王国峰黄建忠沈爱弟林叶春厉善亨袁敏薛圻蒙张雄王宇澄何敏姚文王建华翟琳黄细霞牛王强朱瑾徐为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王锡淮鲍敏中叶银忠徐善林施伟锋肖健梅俞宏生贺俊吉范红彭建学张艳
商船学院及导师资料
商船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一、学院简介商船学院现设有航海系、轮机工程系、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海科学研究所、中法联合伽利略系统与海上安全智能交通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研究中心以及上海海事大学—挪威船级社国际合作中心。
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3个博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4个硕士点;另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4个本科专业。
其中,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
同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轮机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商船学院具有较完备的教学、实验和科研设施,设有10个教研室、2个教学实验中心,拥有综合船桥系统(IBS)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天象馆、轮机模拟器、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特性测试、制冷空调、水泵性能测试、冷藏集装箱综合实验室、冷库等等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拥有“天琴”、“天鹰”两艘无限航区的现代化远洋训练帆艇和各类专业证书训练设备。
商船学院拥有一支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5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8人。
具有博士学位19余人、硕士学位70余人。
持有海船船长证书13人、大副证书9人、轮机长证书7人、大管轮证书5人。
专业实验人员2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9人。
二、专业介绍学院的学科专业:博士专业轮机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图一:商船学院研究生专业架构图轮机工程:轮机工程学科创建于1909年,办学历史悠久,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984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交通部重点实验室—航运仿真中心,相关学科群和相关实验室群结构完备。
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复试老师
复试老师:章博、姚洪秀邹盈颖、戴玉鑫庄炜、王国华李云章、唐兵、蒋正雄姚洪秀,男,1951年出生,上海市人。
现任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法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远洋系,并留校任教。
1983年1984年在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专修海商法,纽约海利-贝利海事律师事务所实习。
长期来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海商法教学与研究,其中提单法和租船合同法为专长,英语熟练。
邹盈颖,律师、副教授。
中国海商法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司法协会理事,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1994年毕业于浙江宁波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并获律师执业资格2000年加盟汇盛律师事务所2005年毕业于荷兰Erasmus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邹律师的专业领域:海商海事、提单、租约、海上保险,国际贸易、外商投资等戴玉鑫,律师。
中国海商法协会会员,上海市法学会会员,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资深讲师。
1999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通过全国律师考试,并获律师执业资格2002年加盟汇盛律师事务所戴律师的专业领域:海商海事、海上保险、国际贸易、外商投资和公司法务等。
戴玉鑫律师在海商海事、保险、国际贸易、外商投资和公司法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擅长处理互保协会案件。
在海商海事和运输方面,先后代理了百余起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重大案件,涉及海上保险、提单、租约、船舶碰撞、船员人身伤害、救助、共同海损、海洋环境污染、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船舶优先权、船舶扣押、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等诉讼和非诉案件。
尤其在海上保险方面,成功地办理了各大中型保险公司和国内外保赔协会委托的二十余起重大、复杂的财产保险或责任保险案件庄炜,律师。
中国海商法协会会员,上海市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干事,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讲师。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导师介绍(超详细版)
谢宏 教授 工学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物流信息监控和生物信号
处理等
4
安博文 副教授 博士(博士后),曙光学者,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分析与视频处理
徐志京 副教授
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电子工程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与导航技术、多传感器信息采集处理,海
上智能交通系统
Dean’s Message
*********************************************************************
21 世纪,我们跨入了以信息网络为龙头的知识经济时代。上海 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弘扬艰苦创业 之精神,以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院发展壮大为根本目标,积极探 索创新型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以培养学生宽厚的理论知识和 较强的专业运用能力为基础,为国家输送大批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 能力的专业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硕士点于 2009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以培养电子与通信专业应 用型人才为目标。目前,该专业有多名教授、副教授,师资力量雄厚。 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简介:
3
本硕士点始建于 1985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 1990 年取得硕士研究 生学位授予权,目前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本学科 专业已形成一批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现有教授、副教授 20 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 4 人,博士 15 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物流工程学院学位点介绍目前学院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并设“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设有5个硕士专业,分别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物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近年来已完成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重大课题多项、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奖项、上海自然科学基金及交通部等重大课题、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到7000多万。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上述研究型实验室与合作基地为研究生科研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平台与技术支持。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生。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学术梯队年龄结构合理,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4人。
本学科以船舶控制工程、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物流系统优化、船舶仿真系统开发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和优势。
下设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及应用、控制工程、机器视觉与系统仿真、控制理论与应用三个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智能控制、智能优化理论、故障诊断、容错控制、先进控制算法、系统仿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等。
学科拥有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轮机自动化、船舶多模式自动化电站等实验室。
近几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交通部、上海市、以及企业的多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和教学成果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数十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本学科具备独立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本学科要求研究生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及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自动控制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不仅要求在基础理论上有所研究,而且还要适应于实验室研究及工程实际的软件环境和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有设计及动手能力。
5、电气工程本学科于1987年获“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01年更名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和“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一直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经过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第3、4期的10年建设,为该学科进入更高的层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又进入上海市教委第5期重点学科建设。
现拥有教授5名,副教授6名。
下设可再生能源与船舶电力推进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及装置、电磁测量与电能质量控制技术、船舶电气控制技术与系统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研究以港航运输设备的传动控制为主线,电力电子技术以新能源开发与应用为主线,电磁测量与电磁兼容应用于船舶静电防护和电源质量控制的研究特色。
本专业还与法国南特大学、西布尼坦尼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也接收国外研究生学习和实习。
本学科要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及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物流工程学院将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瞄准新目标,发扬“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精神,承载使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努力把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做好。
四、导师介绍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部物流工程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硕士生导师人数众多。
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0人,多位导师正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在国内机械、电子、船舶等领域具有影响力。
具体名单如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刘以建、、沈雄、郑宗亚、许晓彦、王步来、黄允千、谭新元、★钱平、吴卫民、韩金刚、王天真、郭燚、陈意惠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徐善林、、肖健梅、俞宏生、贺俊吉、范红、★彭建学、张艳、李翠玲、★阎敏辉、★张培、★赵怀林、★沈希忠、★马向华黄允千男,1945年生,上海海事大学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学科教授。
主讲《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新型能源电力推进》等课程。
主要科研成果: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袋式除尘器模糊自适应清灰控制系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研究项目"船舶机舱仿真系统的MMI技术及实现"1998年通过市教委及交通部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宓为建男,1956年出生,浙江海宁人,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
主要从事大型物流设备诊断与安全运行控制、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企业ERP等领域的研究。
其中大型港口机械的安全运行控制问题的研究成果,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正从事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港口机械结构安全控制中的数据挖掘》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基于网络的港口集装箱生产组织与控制系统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施伟锋男,1963年出生,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物流工程学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等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控制理论与船舶控制工程,船舶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传动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船舶电站模拟器的实现。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期刊常务理事。
发表论文。
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SCI、EI核心库检索近20篇。
教学中讲授博士生、硕士生与本科生的多门课程,如:“交流电机及其系统分析”、“DSP原理与应用”、“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仿真与虚拟仪表”、“轮机自动化”、“主机遥控”、“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等。
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二等奖,获“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赛实践奖。
汤天浩1955年生。
分别于1982年和1987年在上海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8年在上海大学获得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博士学位。
2005年受国家教育部委派到法国进行高级研究,在法期间,先后在Ecole Centrale deNantes(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和Ecole Polytechnique de Nantes(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学习和研究。
现为上海海事大学电力传动与控制研究所所长、中法联合伽利略系统与海上安全智能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担任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担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电气分委会主席、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站长,负责电气与控制类研究生学位点工作。
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和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特邀教授,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2001至2005年担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航运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Marine Systems of IFAC);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变频电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电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控装置专业委员会委员、船舶电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上海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电子学会常务理事,电源技术专业委会主任。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电力传动控制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船舶与航运自动化。
主要学术成果为:已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作为项目第2负责人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研究成果均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主要研究成果:(1)主持完成的燃料电池电力推进试验船的研发工作填补了国内在新能源船舶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开拓意义,为未来中国新能源在船舶中的应用和“全电船”的研究引领新的方向,“天翔一号”燃料电池试验船在2005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
(2)主持与策划了与法国Schneider公司合作研发船舶电站PMS系统,开创了与国外大公司产、学、研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船舶控制核心产品的新尝试。
(3)承担并完成了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项目:临港新城新能源综合发电系统研究,所研制的新能源综合发电系统并网装置参加了2008年的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并被市科委选送作为上海的科技成果在2009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清洁能源与节能减排博览会”,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该展览。
1997年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二等奖,199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1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有50余篇是在国际学术会议或刊物上发表,已有30多篇论文被EI或ISTP收录;主编和出版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电机原理及拖动基础》,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本科系列教材《电机与拖动基础》,普通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力传动控制系统》,很受读者欢迎。
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活动,与国际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主要专家学者保持着良好的学术联系,并组织和筹备召开了“First Franco-Chinese Workshop on computing tools to increase navigation security”和MITS 2009等国际学术会议;与中国电源学会主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继续教育引导工程项目”的2010年重点项目:“高端前沿继续教育活动”:可再生能源电源技术高级研修班,首次在国内在国家支持下开展可再生能源培训工作。
已指导1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完成毕业论文工作。
王步来博士,1966年生,江苏淮安人。
上海海事大学电气自动化系教授、高级工程师。
江苏清江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设计科长。
主要研发项目有Y2-63-355三相异步电动机(1999年通过省级鉴定,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YVF80-315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2001年通过省级鉴定,每年为该公司新增200万元以上销售)、Y355-500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Y180-280电机的优化设计(累计为公司节约1000多万元)、CMG200-315出口澳大利亚专用三相异步电动机(1994年以来,每年出口创汇在100万美元左右)、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等,组织了无刷直流电机和通用变频器等项目的研发。
研发的新产品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其中Y2-63-355获得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奖。
申请者于2000年被评为淮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并被授予淮安市革新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