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3d962ccc7931b765ce1584.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学习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要点梳理】要点一、全等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要点诠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要点二、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要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要点诠释: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下图,△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2.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等等.要点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要点诠释: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研究其它全等图形的重要工具.【典型例题】类型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1、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的为()A. B.C.D.【答案】A【解析】B,C,D选项中形状相同,但大小不等.【总结升华】是不是全等形,既要看形状是否相同,还要看大小是否相等.举一反三:【变式】(2014秋•岱岳区期末)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各有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两个等边三角形C.各有一个角是40°,腰长3cm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腰和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答案】D;解析:A、两个等腰三角形的45°不一定同是底角或顶角,还缺少对应边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本选项错误;B、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不一定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本选项错误;C、40°角不一定是两个三角形的顶角,所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本选项错误;D、腰和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利用“边角边”证明全等,故本选项正确.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2、(2016•厦门)如图,点E,F在线段BC上,△ABF与△DCE全等,点A与点D,点B与点C是对应顶点,AF与DE交于点M,则∠DCE=()A.∠B B.∠A C.∠EMF D.∠AFB【思路点拨】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问题的选项【答案与解析】∵△ABF与△DCE全等,点A与点D,点B与点C是对应顶点,∴∠DCE=∠B,故选A.【总结升华】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D≌△ACE,AB=AC,写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答案】AB和AC是对应边,AD和AE、BD和CE是对应边,∠A和∠A是对应角,∠B和∠C,∠ADB和∠AEC是对应角.类型三、全等三角形性质3、已知:如图所示,Rt△EBC中,∠EBC=90°,∠E=35°.以B为中心,将Rt△E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D,求∠ADB的度数.解:∵Rt△EBC中,∠EBC=90°,∠E=35°,∴∠ECB=________°.∵将Rt△E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D,∴△________≌△_________.∴∠ADB=∠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由旋转的定义,△ABD≌△EBC,∠ADB与∠ECB是对应角,通过计算得出结论.【答案】55;ABD,EBC;ECB,55【解析】旋转得到的图形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总结升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题.4、(2014秋•青山区期中)如图,△ABC≌△DEC,点E在AB上,∠DCA=40°,请写出AB的对应边并求∠BCE的度数.【思路点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根据全等得出∠ACB=∠DCE ,都减去∠ACE 即可.【答案与解析】解:AB 的对应边为DE ,∵△ABC ≌△DEC ,∴∠ACB=∠DCE ,∴∠ACB —∠ACE=∠DCE —∠ACE ,即∠BCE=∠DCA=40°.【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将△ABC 绕着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0°,B 点落在B '位置,A 点落在A '位置,若AC A B ''⊥,则BAC ∠的度数是____________.【答案】70°;提示:BAC ∠=∠B A C ''=90°-20°=70°.。
三角形及其性质
![三角形及其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675bb43b0b4c2e3f57276354.png)
三角形及其性质【知识要点】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性质:(1)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角: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②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3.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类(2)按角分类 4.三角形中的特殊线(1)高(2)角平分线 (3)中线 (4)中位线5.内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外心:是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 垂心: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 考点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考题类型:1.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2. 求三角形的边的取值范围考点三必知:已知两边长分别a ,b ,且a>b ,则第三边长x 的取值范围是a-b<x<a+b,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例1】若某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4,则下列长度的线段能作为其第三边的是( ) A. 1 B.5 C.7 D.9【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8,4 B.4,9,6 C.15,20,8 D.9,15,8 考点二:三角形的角考题类型: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2.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考点一必知:明确一副三角形的角度90°,45°,45°和90°,60°,30°以及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例2】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1-3中的方式叠放,则∠а的读数是( ) A. 30° B.45° C.60° D.75°【练习】一副三角板,如图1-10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а的度数是 .【例3】如图1.11,在ΔABC 中,∠B=46°,三角形的外角∠DAC 和∠ACF 的平分线交于点E , 则∠AEC= .【练习】在ΔABC 中,点P 是ΔABC 的内心,则∠PBC+∠PCA+∠PAB= 度考点三:等腰三角形考题类型: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3.三线合一 4.等边三角形考点四必知:①“等边对等角”可以用来证明两个角相等;②“等角对等边”可以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例3】如图1-4,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 的南偏东70°方向的M 处,它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2小时后位于灯塔P 的北偏东40°的N 处,则N 处与灯塔P 的距离为( )A. 40海里B.60海里C.70海里D.80海里【练习】如图1-5,ΔABC 与ΔDEF 均为等腰三角形,O 为BC ,EF 的中点,则AD :BE 的值为 A. 3 B. 2 C. 35 D.不确定考点四:直角三角形 考题类型:1.勾股定理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4.等腰直角三角形解题技巧:在三角形的边的计算问题中,如果没有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例6】如图1-6所示,在ΔABC 中,BC=3,AB=6,∠BCA=90°,在AC 取一点E ,以BE 为折痕,使 点A 和BC 延长线上的点D 重合,则DE 的长度为( )A. 6B. 3C. 23D. 3【例7】如图1.13知:△ABC中,AB=AC,∠B=30°,AD⊥AB,求证:2DC=BD【练习】如图1-7,ΔABC是等边三角形,P是∠ABC的平分线BD上一点,PE⊥AB于点E,线段BP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F,垂足为点Q.若BF=2,则PE的长为()A. 2B. 23C.3D. 3考点五:三角形中特殊的线【例1】如图1-1,在Δ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BD:DC=2:1,BC=7.8cm,则点D到AB的距离是 cm.【练习】1.三角形的下列线段中,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的是()A. 中线B. 角平分线C. 高D. 中位线2.如图1-2,在ΔABC中,AB=AC=13,BC=10,点D为BC的中点,DE⊥AB,垂足为点E,则DE等于 .考点六等腰三角形的多解问题考题类型:1.对等腰三角形的腰分类讨论 2.对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分类讨论3.对等腰三角形的高分类讨论.解题技巧:当等腰三角形的腰或顶角不明确时,通常要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将几种情况逐一进行研究,做到不重不漏.【例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练习】如图1-11,点A 的坐标是(2,2),若点P 在x 轴上,且ΔAPO 是等腰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不可能是( ) A.(4,0) B.(1,0) C.(22,0) D.(2,0)南宁中考题1.(2010,3分)图1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BC 的三边a ,b ,c 的大小关系是:(A)a<c<b (B)a<b<c (C)c<a<b (D)c<b<a2.(2010,3分)如图2所示,在Rt ABC △中,90A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且4,5AB BD ==,则点D 到BC 的距离是:(A)3 (B)4 (C)5 (D)6 练习题:1.(2012,四川巴中)三角形的下列线段中,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的是( ) A. 中线 B. 角平分线 C. 高 D. 中位线2.(2012浙江嘉兴)已知ΔABC 中,∠B 是∠A 的2倍,∠C 比∠A 大20°,则∠A 等于( ) A. 40° B. 60° C. 80° D. 90°3.(2012义乌)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第三边长是偶数,则第三边长可以是( )A. 2B. 3C. 4D. 84.(2012湖南怀化)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底边上的中线长为4,它的腰长为( )A. 7B. 6C. 5D. 45.如图1-8,在ΔABC 中,∠C=90°,AC=3,∠B=30°,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则AP 的长不可能是( ) A. 3.5 B. 4.2 C. 5.8 D. 76.(2012四川绵阳)如图1-9,将等腰直角三角形沿虚线裁去顶角后,∠1+∠2=( ) A. 225° B. 235° C. 270° D. 与虚线的位置有关7.如图1-12,在ΔABC 中,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B=40°,∠ACD=120°,则∠A 等于( )FED C B AFEDC B AA. 90°B. 80°C. 70°D. 60°8.(2012海安模考)在ΔABC 中,BC :AC :AB=1:1:2,则ΔABC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9.(2011乐山)如图1-13,在直角ΔABC 中,∠C=90°,∠CAB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D ,若DE 垂直平分AB ,求∠B 的度数。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知识讲解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286d7fe9b89680203d8253d.png)
A.
B.
C. D. 如图,在 5 个条形方格图中,图中由实线围成的图形与①全等的有______________.
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如图,△ABN≌△ACM,∠B 和∠C 是对应角,AB 与 AC 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和对应角.
如图,△ABD≌△ACE,AB=AC,写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DF 4cm ,求: (1) 1 的度数; (2) AC 的长.
E
F
A
C D
1
B
如图,已知 △ ABC 中, AB AC 10 厘米, BC 8 厘米,点 D 为 AB 的中点. (1)如果点 P 在线段 BC 上以 3 厘米/秒的速度由 B 点向 C 点运动,同时,点 Q 在线段 CA 上由 C 点向 A 点运动. ①若点 Q 的运动速度与点 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 1 秒后, △BPD 与 △CQP 是否全等,
已知:△ABC≌△ADE,求证:∠BAE=∠DAC
顶点 C 与 B 对应, 写出其他对应角及对应顶点. △ ABE 与 △ ACD 全等,D 与 E 对应,
A D M N E
B
C
D
如图 △ ABD ≌△ ACE ,试说明 EBD 与 DCE 的关系.
C
O B E
A 三、全等三角形性质
如图所示,Rt△EBC 中,∠EBC=90°,∠E=35°.以 B 为中心,将 Rt△EBC 绕点 B 逆时针 旋转 90°得到△ABD,求∠ADB 的度数.AB=3cm,AC=8cm,求 DE 的长.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一、全等形 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 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 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二、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 对应角. 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 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 对应角.如下图,△ABC 与△DEF 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 A 和点 D,点 B 和点 E, 点 C 和点 F 是对应顶点;AB 和 DE,BC 和 EF,AC 和 DF 是对应边;∠A 和∠D,∠B 和∠E, ∠C 和∠F 是对应角.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全攻略:第二节 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与全等三角形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全攻略:第二节 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与全等三角形](https://img.taocdn.com/s3/m/47a17d1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9.png)
第二节 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与全等三角形知识点一: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
4、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 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 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3)首尾顺次相接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5.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的关系分类⎧⎪⎧⎨⎨⎪⎩⎩直角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按边的关系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6.三边关系(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变式练习1: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该三角形的周长为15.[变式练习2: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和1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A. 5B. 6C. 11D. 16【解析】C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长度须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此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为14,两边之差为6,所以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11.变式练习3: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D )A.2 cm,3 cm,5 cm B.7 cm,4 cm,2 cmC.3 cm,4 cm,8 cm D.3 cm,3 cm,4 cm7.角的关系(1)内角和定理:①三角形的内角和等180°;②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变式练习:在△ABC中,若∠A=95°,∠B=40°,则∠C的度数为( C ) A.35°B.40°C.45°D.50°(2)外角的性质: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②三角形的任意一个外角大于任何和它不相邻的内角.8.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8.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四线性质角平分线(1)角平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相交于一点(内心)中线(1)将三角形的面积等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高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三角形的外部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注意:在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计算等腰三角形周长时,必须考虑三角形三边关系注意:(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
![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3fb2cc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6.png)
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三角形及其性质知识讲解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对三角形及其性质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这三条线段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封闭的图形。
三角形的名称通常是由连接它们的顶点表示,如ABC表示由线段AB、BC和CA所形成的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角度关系,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为以下几类:1. 根据边长分类(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每个内角都为60度。
(2)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顶角所对的两边相等。
(3)普通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各不相等。
2. 根据角度分类(1)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小于90度。
(2)直角三角形:一个内角为90度。
较长的边称为斜边,与直角所对的边称为直角边。
(3)钝角三角形:一个内角大于90度。
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性质:1.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所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即∠A + ∠B + ∠C = 180度。
2.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相对的内角之和。
即∠D = ∠A + ∠B或∠D = ∠B + ∠C或∠D = ∠C + ∠A。
3.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指从一个顶点出发,将相邻两边的夹角平分为两个相等的角。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心。
4. 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中线是指连接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该点被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5. 三角形的高线三角形的高线是指从一个顶点引垂线到对边上的垂足所形成的线段。
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该点被称为三角形的垂心。
6. 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是指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的圆心。
在任何非等边三角形中,外心都存在且唯一。
四、三角形的应用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三角形的距离计算通过已知的边长和角度,可以使用三角函数来计算三角形之间的距离。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935fe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4.png)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之一,其分类与性质是我们学习和掌握三角形知识的基础。
本文将对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其相关性质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一、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长短和角度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边长分类:(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3)普通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各不相等。
2.按角度大小分类:(1)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均小于90度。
(2)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90度。
(3)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大于90度。
3.根据边长和角度分类的组合:根据边长和角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得到以下三角形的特殊分类:(1)等边等角三角形:即正三角形,三个内角均为60度,且三条边长度相等。
(2)等腰直角三角形:拥有一个直角,且两条腰的长度相等。
(3)等腰锐角三角形:拥有两个锐角,且两条腰的长度相等。
(4)等腰钝角三角形:拥有一个钝角,且两条腰的长度相等。
二、三角形的性质除了分类外,三角形还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值得我们关注和记忆:1.内角和: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
2.角的关系:(1)锐角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大小按大小顺序排列即可。
(如A<B<C)(2)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一个内角为90度,另外两个内角互为补角。
(3)钝角三角形中,其中一个内角大于90度,另外两个内角的和小于90度。
3.边的关系:(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等腰三角形两腰之间的夹角)相等。
(3)等腰直角三角形中,两条腰的长度相等,且斜边是两腰长度的平方和的平方根。
4.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最重要的定理,描述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和的关系。
5.海伦公式:海伦公式用于计算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面积 = (p * (p - a) * (p - b) * (p - c))的平方根,其中p为三角形的半周长,a、b、c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自学初中数学资料-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资料附答案)
![自学初中数学资料-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资料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43431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f.png)
自学资料一、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知识探索】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第1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日计划护体神功:每日计划安排好,自学规划效率高非学科培训(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说明】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错题精练】例1.如图,已知BE和CF是△ABC的两条高,∠ABC=42°,∠ACB=74°,则∠FDE=______.【解答】解:在△ABC中,∵∠A+∠ABC+∠ACB=180°∴∠A=180°-42°-74°=64°在四边形AFDE中,∵∠A+∠AFC+∠AEB+∠FDE=360°又∵∠AFC=∠AEB=90°,∠A=64°∴∠FDE=360°-90°-90°-64°=116°故答案为:116°【答案】116°例2.如图所示,在△ABC中,∠A=52°,若∠ABC与∠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1,得到∠D1,∠ABD1与∠ACD1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2,得到∠D2;依此类推,∠ABD4与∠ACD4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5,得到∠D5,则∠D5的度数是______.【解答】解:∵∠A=52°,∴∠ABC+∠ACB=180°-52°=128°,又∠ABC与∠ACB的角平分线交于D1,∴∠ABD1=∠CBD1=12∠ABC,∠ACD1=∠BCD1=12∠ACB,∴∠CBD1+∠BCD1=12(∠ABC+∠ACB)=12×128°=64°,第2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BD1C=180°-1(∠ABC+∠ACB)=180°-64°=116°,2(∠ABC+∠ACB)=180°-96°=84°,同理∠BD2C=180°-34(∠ABC+∠ACB)=180°-124°=56°.依此类推,∠BD5C=180°-3132故答案为:56°.【答案】56°例3.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DE⊥AB于E,AB=3cm,BC=2.5cm,△ABD的面积为2cm2,求△ABC的面积.【答案】解:在△ABD中,∵S△ABD=12AB•DE,AB=3cm,S△ABD=2cm2,∴DE=43cm…(2分)过D作DF⊥BC于F.∵BD平分∠ABC,DE⊥AB,DF⊥BC,∴DE=DF,∴DF=43第3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cm…(4分)在△BCD中,BC=2.5cm,DF=43cm∴S△BCD=12BC•DF=53(cm)2…(6分)∵S△ABC=S△ABD+S△BCD,∴S△ABC=2+53=113(cm)2…(8分)例4.已知:如图,在△ABC中,∠A=∠ABC,直线EF分别交△ABC 的边AB、AC和CB的延长线于D、E、F.求证:∠F+∠FEC=2∠A.【答案】证明:∵∠FEC=∠A+∠ADE,∠F+∠BDF=∠ABC,∴∠F+∠FEC=∠F+∠A+∠ADE,∵∠ADE=∠BDF,第4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F+∠FEC=∠A+∠ABC,∵∠A=∠ABC,∴∠F+∠FEC=∠A+∠ABC=2∠A.例5.问题1如图①,一张三角形ABC纸片,点D、E分别是△ABC边上两点.研究(1):如果沿直线DE折叠,使A点落在CE上,则∠BDA′与∠A的数量关系是______研究(2):如果折成图②的形状,猜想∠BDA′、∠CEA′和∠A的数量关系是______研究(3):如果折成图③的形状,猜想∠BDA′、∠CEA′和∠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猜想:______理由问题2研究(4):将问题1推广,如图④,将四边形ABCD纸片沿EF折叠,使点A、B落在四边形EFCD的内部时,∠1+∠2与∠A、∠B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解答】解:(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DA′E=∠A,∠DA′E+∠A=∠BDA′,故∠BDA′=2∠A;(2)由图形折叠的性质可知,∠CEA′=180°-2∠DEA′…①,∠BDA′=180°-2∠A′DE…②,①+②得,∠BDA′+∠CEA′=360°-2(∠DEA′+∠A′DE即∠BDA′+∠CEA′=360°-2(180°-∠A),故∠BDA′+∠CEA′=2∠A;(3)∠BDA′-∠CEA′=2∠A.证明如下:连接AA′构造等腰三角形,∠BDA′=2∠DA'A,∠CEA'=2∠EA'A,得∠BDA'-∠CEA'=2∠A,(4)如图④,由图形折叠的性质可知∠1=180°-2∠AEF,∠2=180°-2∠BFE,两式相加得,∠1+∠2=360°-2(∠AEF+∠BFE)即∠1+∠2=360°-2(360°-∠A-∠B),所以,∠1+∠2=2(∠A+∠B)-360°.第5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答案】∠BDA′=2∠A∠BDA′+∠CEA′=2∠A∠BDA′-∠CEA′=2∠A∠1+∠2=2(∠A+∠B)-360°例6.我们定义: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3倍,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称之为“和谐三角形”.如:三个内角分别为105°,40°,35°的三角形是“和谐三角形”概念理解:如图1,∠MON=60°,在射线OM上找一点A,过点A作AB⊥OM交ON于点B,以A为端点作射线AD,交线段OB于点C(点C不与O,B重合)(1)∠ABO的度数为______,△AOB______(填“是”或“不是”)“和谐三角形”;(2)若∠ACB=80°,求证:△AOC是“和谐三角形”.应用拓展:如图2,点D在△ABC的边AB上,连接DC,作∠ADC的平分线交AC于点E,在DC上取点F,使∠EFC+∠BDC=180°,∠DEF=∠B.若△BCD是“和谐三角形”,求∠B的度数.【解答】解:(1)∵AB⊥OM,∴∠OAB=90°,∴∠ABO=90°-∠MON=30°,∵∠OAB=3∠ABO,∴△AOB为“和谐三角形”,故答案为:30;是;(2)证明:∵∠MON=60°,∠ACB=80°,∵∠ACB=∠OAC+∠MON,∴∠OAC=80°-60°=20°,∵∠AOB=60°=3×20°=3∠OAC,∴△AOC是“和谐三角形”;应用拓展:∵∠EFC+∠BDC=180°,∠ADC+∠BDC=180°,∴∠EFC=∠ADC,∴AD∥EF,∴∠DEF=∠ADE,第6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DEF=∠B,∴∠B=∠ADE,∴DE∥BC,∴∠CDE=∠BCD,∵AE平分∠ADC,∴∠ADE=∠CDE,∴∠B=∠BCD,∵△BCD是“和谐三角形”,∴∠BDC=3∠B,或∠B=3∠BDC,∵∠BDC+∠BCD+∠B=180°,∴∠B=36°或∠B=540°7.【答案】30°是【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ABC中,点D,E分别是AC,BD上的点,且∠A=65°,∠ABD=∠DCE=30°,则∠BEC的度数是______.【解答】解:∵∠BDC=∠A+∠ABD=65°+30°=95°,∠BEC=∠BDC+∠DCE=95°+30°=125°,故答案为125°.【答案】125°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9,一边长为7,则此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______.【解答】解:若腰长为7,则底边=29-2×7=15,∵7+7<15∴不能组成三角形第7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若底边为7,则腰长=(29-7)÷2=11故答案为11【答案】113.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且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4cm2,则三角形BEF的面积等于______cm2.【解答】解:如图,点F是CE的中点,∴△BEF的底是EF,△BEC的底是EC,即EF=12EC,高相等;∴S△BEF=12S△BEC,同理得,S△EBC=12S△ABC,∴S△BEF=14S△ABC,且S△ABC=4cm2,∴S△BEF=1cm2,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cm2.故答案为:1.【答案】1第8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4.如图,将△ABC的三边AB,BC,CA分别延长至B′,C′,A′,且使BB′=AB,CC′=2BC,AA′=3AC.若S△ABC=1,那么S△A'B'C'是()A. 15B. 16C. 17D. 18【解答】解:连接CB',∵AB=BB',∴S△BB'C=S△ABC=1,又CC'=2BC,∴S△B'CC'=2S△BB'C=2.∴S△BB'C'=3.同理可得S△A'CC'=8,S△A'B'A=6.∴S△A'B'C'=3+8+6+1=18.∴故选D.【答案】D5.如图1,在△ABC中,AD平分∠BAC,AE⊥BC,垂足为E.(1)若∠B=35°,∠C=75°,求∠DAE的度数;(2)若∠B=α,∠C=β,且0°<α<β<90°,试探究下列问题:①∠DAE=______(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②若点P为射线AD上任意一点(除点A、点D外),过点P作PQ⊥BC,垂足为Q(请在图2、图3中将图形补充完整),请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DPQ并说明理由.【解答】解:(1)∵∠B=35°,∠C=75°,∴∠BAC=180°-∠B-∠C=70°,∵AD平分∠BAC,∠BAC=35°,∴∠DAC=12∵AE⊥BC,∴∠AEC=90°,∵∠C=75°,第9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EAC=90°-75°=15°,∴∠DAE=∠DAC-∠EAC=35°-15°=20°;(2)①∵∠B=α,∠C=β,∴∠BAC=180°-∠B-∠C=(180-α-β)°,∵AD平分∠BAC,∴∠DAC=12∠BAC=12(180-α-β)°=90°-12α-12β,∵AE⊥BC,∴∠AEC=90°,∵∠C=β,∴∠EAC=90°-β,∴∠DAE=∠DAC-∠EAC=(90°-12α-12β)-(90°-β)=12β-12α,故答案为:12β-12α;②如图,∵∠B=α,∠C=β,∴∠BAC=180°-∠B-∠C=180°-α-β,∵AD平分∠BAC,∴∠DAC=12∠BAC=12×(180°-α-β)=90°-12α-12β,∵∠ADC=180°-∠C-∠DAC=180°-β-(90°-12α-12β)=90°-12β+12α,∴∠QDP=∠ADC=90°-12β+12α,∵PQ⊥BC,∴∠PQD=90°,∴∠DPQ=90°-∠PDQ=90°-(90°-12β+12α)=1 2β-12α,即∠DPQ=12β-12α.【答案】12β-12α第10页共44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6.(1)如图1,在△ABC中,BD、CD分别是△ABC两个内角∠ABC、∠ACB的平分线.①若∠A=70°,求∠BDC的度数.②∠A=α,请用含有α的代数式表示∠BDC的度数.(2)如图2,BE、CE分别是△ABC两个外角∠MBC、∠NCB的平分线.若∠A=α,请用含有α的代数式表示∠BEC的度数.【答案】解:(1)①∵∠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BD=∠CBD,∠BCD=∠ACD,∵∠DBC+∠BCD+∠BDC=180°,∠ABD+∠CBD+∠BCD+∠ACD+∠A=180°,∴2∠DBC+2∠BCD+∠A=180°,∴2(180°-∠BDC)+∠A=180°,∴∠BDC=90°+12∠A,∵∠A=70°,∴∠BDC=90°+12×70°=90°+35°=125°.②∠A=90°+12α.(2)∵BE、CE分别是△ABC两个外角∠MBC、∠NCB的平分线,∴∠EBC=12∠MBC,∠BCE=12∠BCM,∵∠CBM、∠BCN是△ABC的两个外角∴∠CBM+∠BCN=360°-(180°-∠A)=180°+∠A∴∠EBC+∠BCE=12(∠MBC+∠BCN)=12(180°+∠A)=90°+12∠A,在△DBC中,∵∠BEC=180°-(∠EBC+∠BCE)=180°-(90°+12∠A)=90°-12∠A,且∠A=α,∴∠BEC=90°-12α.7.已知:∠MON=40°,OE平分∠MON,点A、B、C分别是射线OM、OE、ON上的动点(A、B、C 不与点O重合),连接AC交射线OE于点D.设∠OAC=x°.(1)如图1,若AB∥ON,则①∠ABO的度数是_______②当∠BAD=∠ABD时,求∠OAC;③当∠BAD=∠BDA时,求∠OAC.(2)如图2,若AB⊥OM,且D在线段OB上,则是否存在这样的x的值,使得△ADB中有两个相等的角?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答】【答案】(1)①20∘②120∘③60∘(2)存在,x=20∘,30∘,50∘,125∘二、全等三角形【知识探索】1.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就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三角形,经过运动后一定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错题精练】例1.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下面说法正确的有()(1)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2)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3)相等的角为锐角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4)相等的角是钝角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A. 1种B. 2种C. 3种D. 4种【解答】解: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满足SSA,但是SSA不能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但当相等的角是钝角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说法正确的只有(2)(4).故选:B.【答案】B例2.已知:BE⊥CD,BE=DE,BC=DA,求证:①△BEC≌△DEA;②DF⊥BC.【答案】证明:(1)∵BE⊥CD,BE=DE,BC=DA,∴△BEC≌△DEA(HL);(2)∵△BEC≌△DEA,∴∠B=∠D.∵∠D+∠DAE=90°,∠DAE=∠BAF,∴∠BAF+∠B=90°.即DF⊥BC.例3.【问题探究】(1)如图1,锐角△ABC中,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作等腰△ABE和等腰△ACD,使AE=AB,AD=AC,∠BAE=∠CAD,连接BD,CE,试猜想BD与C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深入探究】(2)如图2,四边形ABCD中,AB=5cm,BC=3cm,∠ABC=∠ACD=∠ADC=45°,求BD的长.(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当△ACD在线段AC的左侧时,求BD的长.例4.如图,点F、G分别是正五边形ABCDE边BC、CD上的点,且BF=CG,AF与BG交于点H.(1)求证:△ABF≌△BCG(2)求∠AHG的度数.【答案】(1)证明:∵正五边形ABCDE,∴AB=BC,∠ABF=∠C,∴在△ABF和△BCG中AB=CB∠ABF=∠C BF=CGAB=CB∠ABF=∠CBF=CG,∴△ABF≌△BCG(SAS);(2)解:∵△ABF≌△BCG,∴∠BAF=∠CBG,∵∠BAF+∠ABH=∠AHG,∴∠CBH+∠ABH=∠AHG=∠ABC=(5-2)180°5=108°.∴∠AHG=108°.例5.如图,点A、B、C在⊙O上,AĈ=CB̂.(1)若D、E分别是半径OA、OB的中点,如图1,求证:CD=CE.(2)如图2,⊙O的半径为4,∠AOB=90°,点P是线段OA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O不重合),将射线CP绕点C逆时针旋转90°,与OB相交于点Q,连接PQ,求出PQ的最小值.【答案】解:(1)连接CO.∵AĈ═CB̂,∴∠AOC=∠BOC,∵D、E分别是半径OA、OB的中点,∴OD=12OA,OE=12OB,∴OD=OE,在△ODC和△OEC中,∵OD=OE,∠AOC=∠BOC,OC=OC,∴△ODC≌△OEC(SAS)∴CD=CE;(2)当CP⊥OA时,∵∠AOB=90°,∠PCQ=90°,∴∠CQO=90°,即CQ⊥OB.∵∠AOC=∠BOC,∴CP=CQ,当CP与OA不垂直时,如图,过点C作CM⊥OA,CN⊥OB,M、N为垂足.∵∠AOC=∠BOC,∴CM=CN,又∵∠AOB=90°,∴∠MCN=90°,∴四边形CMON是正方形,∵∠PCQ=90°,∴∠PCM=∠QCN,∴△PCM≌△QCN(AAS)∴CP=CQ,∴PQ=√2CP,∴当CP取得最小值即CM的长时,PQ有最小值,∴PQ=√2CP≥√2CM=CO=4,PQ的最小值为4.【举一反三】1.下列4个判断:①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两个三角形的6个边.角元素中,有5个元素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有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判断的编号是______.【解答】解:①如图,△ABC与△ABC′中,AB=AB,AC=AC′,高AD相同,但是,△ABC与△ABC′不全等,,故选项错误;②设△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16AC=24,BC=36;△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24A′C′=36,B′C′=54.由于△ABC与△A′B′C′的对应边成比例故△ABC∽△A′B′C′,从而它们有5个边角元素分别相等:∠A=∠A′,∠B=∠B′,∠C=∠C′,AC=A′B′,BC=A′C′,但它们不全等;故该选项错误;③有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ABC和△ACD,的边AC=AC,BC=CD,高AE=AE,但△ABC和△ACD不全等,故选项错误;④可根据SSS证明△ABD≌△A′B′D′以及利用SAS证明△ABC≌△A′B′C′,故选项正确.故选④.【答案】④2.如图,△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H,且AD=BD,试说明下列结论成立的理由.(1)∠DBH=∠DAC;(2)BH=AC;(3)如果BC=14,AH=2,AC=10,求HE的长度.【答案】解:(1)∵AD,BE是△ABC的高∴∠ADC=∠BEC=90°,∴∠DBH+∠C=90°,∠DAC+∠C=90°∴∠DBH=∠DAC;(2)由(1)题已得∠DBH=∠DAC,∵在△BDH和△ADC中,∠BDH=∠A DC BD=AD∠DBH=∠DAC∠BDH=∠A DCBD=AD∠DBH=∠DAC,∴△BDH≌△ADC(ASA),∴BH=AC;(3)由(2)题已证△BDH≌△ADC,∴HD=DC(设长度为x)设AD=BD=y,∵BC=14,AH=2,AC=10∴x+y=14,y-x=2.解得x=6,y=8,∵12×AC×BE=12×BC×AD,∴10×BE=14×8,解得BE=11.2,∴HE=BE-BH=11.2-10=1.2.3.如图,已知∠1=∠2,P为BN上一点,且PD⊥BC于D,AB+BC=2BD,求证:∠BAP+∠BCP=180°.【答案】证明:如图,过点P作PE⊥AB于E,∵∠1=∠2,PD⊥BC,∴PD=PE,在Rt△BPE和Rt△BPD中,BP=BP PE=PDBP=BPPE=PD,∴Rt△BPE≌Rt△BPD(HL),∴BE=BD,∵AB+BC=2BD,∴BE-AE+BD+CD=2BD,∴AE=CD,在△APE和△CPD中,AE=CDPD=PE∠AEP=∠CDP=90°PD=PE∠AEP=∠CDP=90°AE=CD,∴△APE≌△CPD(SAS),∴∠BCP=∠PAE,∵∠BAP+∠PAE=180°,∴∠BAP+∠BCP=180°.4.已知,如图,AB=AC,BD=CD,DE⊥AB于点E,DF⊥AC于点F,(1)求证:DE=DF.(2)连接BC,求证:线段AD垂直平分线段BC.【答案】解:(1)如图,连接AD . 在△ACD 和△ABD 中,AC=AB CD=BD AD=ADAC=AB CD=BD AD=AD∴△ACD ≌△ABD (SSS ). ∴∠FAD=∠EAD , 即AD 平分∠EAF .又∵DE ⊥AE ,DF ⊥AF , ∴DE=DF .(2)∵△ACD ≌△ABD (已证). ∴DC=DB ,∴点D 在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又∵AB=AC∴点A 在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AD 垂直平分BC .5.如图,AĈ是劣弧,M 是AC ̂的中点,B 为AM ̂上任意一点.自M 向BC 弦引垂线,垂足为D ,求证:AB+BD=DC .【答案】证明:在CD 上取点N ,使CN=AB ,连接CM ,MN∵M 是AC ̂的中点, ∴AM̂=CM ̂, ∴AM=CM (等弧对等弦), 又∵∠BAM=∠BCM , 在△ABM 和△CNM 中,{CN=AB∠BAM=∠BCMAM=CM,∴△ABM≌△CNM(SAS),∴BM=MN,∴△BMN为等腰三角形(BN为底),又∵MD⊥BN,∴D为BN中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BD=DN∴AB+BD=CD.三、等腰三角形【知识探索】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说明】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它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错题精练】例1.如图,△ABC的面积为1cm2,BP平分∠ABC,AP⊥BP于P,则△PBC的面积为()A. 0.4cm2B. 0.5cm2C. 0.6cm2D. 0.7cm2【解答】解:∵BP平分∠ABC,∴∠ABP=∠EBP,∵AP⊥BP,∴∠APB=∠EPB=90°,在△ABP和△EBP中,∠ABP=∠EB P BP=BP∠APB=∠EPB∠ABP=∠EB PBP=BP∠APB=∠EPB,∴△ABP≌△EBP(ASA),∴AP=PE,∴S△ABP=S△EBP,S△ACP=S△ECP,∴S△PBC=12S△ABC=12×1cm2=0.5cm2,故选:B.【答案】B例2.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经过A,B,E三点的圆O交BC于点D,且D点是弧BE的中点,(1)求证AB是圆的直径;(2)若AB=8,∠C=60°,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当∠A为锐角时,试说明∠A与∠CBE的关系.例3.如图钢架中,∠A=n°,依次焊上等长的钢条P1P2,P2P3,…,来加固钢架,若P1A=P1P2,要使得这样的钢条只能焊上4根,则n的取值范围是______.【解答】解:∵AP1=P1P2,P1P2=P2P3,P3P4=P2P3,P3P4=P4P5,∴∠A=∠P1P2A,∠P2P1P3=∠P2P3P1,∠P3P2P4=∠P3P4P2,∠P4P3P5=∠P4P5P3,∴∠P3P5P4=4∠A,∵要使得这样的钢条只能焊上4根,∴∠P5P4C=5∠A,由题意4n<905n≥904n<905n≥90,∴18≤n<22.5,故答案为:18≤n<22.5.【答案】18≤n<22.5例4.如图,∠AOB=45°,点M,N在边OA上,OM=3,ON=7,点P是直线OB 上的点,要使点P,M,N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P有______个.【解答】解:过M作MM′⊥OB于M′,过N作NN′⊥OB于N′,∵OM=3,ON=7,∠AOB=45°,∴MN=4,MM′=OM×sin45°=32√2<4,NN′=ON×sin45°=72√2>4,MH=M′N′=4×sin45°=2√2<4,所以只有一小两种情况:①以M为圆心,以4为半径画弧,交直线OB于P1、P2,此时△NP1M和△NMP2都是等腰三角形;②作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PB于P3,此时△MNP3是等腰三角形,即有3个点P符合,故答案为:3.【答案】3例5.如图,D和E分别是△ABC的边BC和AC上的点,若AB=AC,AD=A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1为定值时,∠CDE为定值B. 当∠2为定值时,∠CDE为定值C. 当∠3为定值时,∠CDE为定值D. 当∠B为定值时,∠CDE为定值【解答】解:A∵AB=AC,∴∠B=∠C,又∠ADC=∠1+∠B,∴∠ADE=∠ADC-∠CDE=∠1+∠B-∠CDE,∵AD=AE,∴∠ADE=∠3=∠CDE+∠C=∠CDE+∠B,∴∠1+∠B-∠CDE=∠CDE+∠B,∴∠1=2∠CDE,∴当∠1为定值时,∠CDE为定值,故选:A.【答案】A例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顶角的度数是()A. 30°B. 60°C. 30°或150°D. 不能确定【解答】解:本题分两种情况讨论:(1)当BD在三角形内部时,AB,∠ADB=90°,∵BD=12∴∠A=30°;(2)当BD在三角形外部时,AB,∠ADB=90°,∵BD=12∴∠DAB=30°,∠ABC=180°-∠DAB=30°=150°.故选:C.【答案】C例7.如图,已知直线PQ⊥MN于点O,点A,B分别在MN,PQ上,OA=1,OB=2,在直线MN或直线PQ上找一点C,使△ABC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C点有______个.【解答】解:使△ABC是等腰三角形,当AB当底时,则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PQ,MN的有两点,即有两个三角形.当让AB当腰时,则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交PQ,MN有三点,所以有三个.当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交PQ,MN有三点,所以有三个.所以共8个,故答案为:8【答案】8例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周长分为15和12两部分,求该三角形各边的长.【答案】解:在△ABC 中,AB=AC ,BD 是中线,设AB=x ,BC=y(1)当AB+AD=12时,则{x +12x =12y +12x =15,解得{x =8y =11.∴三角形三边的长为8、8、11;(2)当AB+AD=15时,则{x +12x =15y +12x =12,解得{x =10y =7.∴三角形三边的长为10、10、7经检验,两种情况均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因此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8,8,11或10,10,7.例9.如图,在△ABC 中,AB=AC ,∠B=30°,点D 从点B 出发,沿B→C 方向运动到点C (D 不与B ,C 重合),连接AD ,作∠ADE=30°,DE 交线段AC 于点E ,设∠BAD=x°,∠AED=y°. (1)当BD=AD 时,求∠DAE 的度数; (2)求y 与x 的关系式;(3)当BD=CE 时,求x 的值.【答案】解:(1)当BD=AD 时,∠B=∠BAD=30°,∵△ABC 等腰三角形,∴∠BAC=120°,∴∠DAE=∠BAC-∠BAD=120°-30°=90° (2)由题可知,∠BAD+∠DAE=120°即x+∠DAE=120 ∠AED+∠DAE=180°-∠ADE=150°即y+∠DAE=150 两式相减得y-x=30即y=x+30(3)由题可知,∠B+∠BAD=∠ADE+∠EDC 且∠B=∠ADE=30° ∴∠BAD=∠EDC=x 又∵∠B=∠C 和BD=CE ∴△ABD ≌△DCE∴CD=AB=AC∴△ACD为等腰三角形且∠C=30°∴∠DAE=75°∴x=∠BAC-∠DAE=120°-75°=45即x=45【举一反三】1.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若AD=BD=BC,则∠A的度数为()A. 70° B. 45° C. 36° D. 30°【解答】解:∵AB=AC,∴∠ABC=∠C,∵BD=BC=AD,∴∠A=∠ABD,∠C=∠BDC,,设∠A=∠ABD=x,则∠BDC=2x,∠C=180°−x2可得2x=180°−x,2解得:x=36°,则∠A=36°,故选:C.【答案】C2.如图,在△ABC中,AB=AC,∠BAC=108°,若AD、AE三等分∠BA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A. 3个B. 4个C. 5个D. 6个【解答】解:∵AB=AC,∠BAC=108°,∴∠B=∠C=36°,△ABC是等腰三角形,∵∠BAC=108°,AD、AE三等分∠BAC,∴∠BAD=∠DAE=∠EAC=36°,∴∠DAC=∠BAE=72°,∴∠AEB=∠ADC=72°,∴BD=AD=AE=CE,AB=BE=AC=CD,∴△ABE、△ADC、△ABD、△ADE、△AEC是等腰三角形,∴一共有6个等腰三角形.故选:D.【答案】D3.如图,BD、CE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已知AG⊥BD,AF⊥CE,若BF=2,ED=3,GC=4,则△ABC的周长为______.【解答】解:由AG⊥BD,B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在△ABD和△GBD中,BD=BD∠ADB=GDB∠ABD=∠GBD∠ABD=∠GBDBD=BD∠ADB=GDB,∴△ABD≌△GBD,∴AB=BG.即△ABG是等腰三角形,同理:△ACF也是等腰三角形.∴AB=BG,AC=CF,又∵AG⊥BD,AF⊥CE,∴E、D分别是AF和AG 的中点,∴ED是△AFG的中位线,∴FG=2DE,则△ABC的周长为:AB+BC+AC=BG+CG+BC=BF+FG+BF+FG+CG+FG+CG,由BF=2,ED=3,GC=4,FG=2DE=6得△ABC的周长为30.故答案为:30.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在直线的夹角为40°,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______.【解答】解:①如图,等腰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BD⊥AC,∠ABD=40°,∴∠A=50°,即顶角的度数为50°.②如图,等腰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BD⊥AC,∠DBA=40°,∴∠BAD=50°,∴∠BAC=130°.故答案为50°或130°.【答案】50°或130°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底角为______.【解答】解:当等腰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1,由已知可知,∠ABD=30°,又BD⊥AC,∴∠ADB=90°,∴∠A=60°,∴∠ABC=∠C=60°.当等腰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2,由已知可知,∠ABD=30°,∴∠DAB=60°,∴∠C=∠ABC=30°.故答案为:60°或30°.【答案】60°或30°6.如图,已知在△ABC中,∠ACB=90°,在AB上截取AE=AC,BD=BC.求证:∠DCE=45°.【答案】证明:∵∠ACB=90°,∴∠A+∠B=90°,∵AC=AE,BD=BC,∴∠BCD=∠BDC=12(180°-∠B),∠ACE=∠AEC=12(180°-∠A),∴∠BCD+∠ACE=180°-12(∠A+∠B)=135°,∴∠DCE=∠BCD+∠ACE-∠ACB=135°-90°=45°.7.如图所示,△ABC中,AC=BC,以AC为直径的⊙O交AB于E,作△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交⊙O于F,连接EF,求证:EF=BC.【答案】证明:∵CA=CB,∴∠B=∠A,又∵∠DCA=2∠FCA,∠DCA=∠A+∠B=2∠A,∴∠FCA=∠A.∴CF∥AB.又∵∠FCA=∠FEA(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FEA=∠B.∴BC∥EF.∴四边形CFEB为平行四边形.∴EF=BC.8.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的外接圆,D为弧AC的中点,E是BA延长线上一点,∠DAE=105°.(1)求∠DAC的度数;(2)若⊙O的半径为3,求弧BC的长.【答案】解:(1)∵AB=AC,̂=AĈ,∴AB∴∠ABC=∠ACB,̂的中点,∵D为AĈ=CD̂,∴AD∴∠CAD=∠ACD,̂=2AD̂,∴AB∴∠ACB=2∠ACD,又∵∠DAE=105°,∴∠BCD=105°,×105°=35°,∴∠ACD=13∴∠CAD=35°;(2)∵∠DAE=105°,∠CAD=35°,∴∠BOC=80°,∴弧BC的长=80•π×32360=2π.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线与底边的夹角等于()A. 顶角B. 底角C. 顶角的一半D. 底角的一半【解答】解:如图,过点A作AE⊥BC,则AE平分∠BAC,∴∠2=12∠A,∵BD⊥AC,∴∠1+∠C=90°,又∠2+∠C=90°,∴∠1=∠2,∴∠1=12∠A,即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故选:C.【答案】C2.如图,点D是△ABC的边BC上的一点,则在△ABC中∠C所对的边是______;在△ACD中∠C所对的边是______;在△ABD中边AD所对的角是______;在△ACD中边AD 所对的角是______.【解答】解:在△ABC中∠C所对的边是AB;在△ACD中边AD所对的角是∠C;故答案为:AB;AD;∠B;∠C.【答案】ABAD∠B∠C3.如图,△ABC中,∠A=96°,D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ABC与∠ACD(△ACB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A1点,则∠A1=______度;如果∠A=α,按以上的方法依次作出∠BA2C,∠BA3C…∠BA n C(n为正整数),则∠A n=______度(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解答】解:∵∠ABC与∠ACD(△ACB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A1点,∴∠A1BC=12∠ABC,∠A1CA=∠A1CD=12∠ACD,∴∠A1=180°-(∠A1BC+∠A1CB)=180°-(12∠ABC+12∠ACD+∠ACB)=180°-[12∠ABC+12(∠ABC+∠A)+∠ACB]=180°-[∠ABC+∠ACB+12∠A]=180°-[180°-∠A+12∠A]=12∠A.∵∠A=96°,∴∠A1=48°.∵∠A=α,依此类推可知∠A n=12nα度.【答案】4812nα4.如图,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的一角折叠,使点A落在△ABC外的A'处,折痕为DE.如果∠A=α,∠CEA′=β,∠BDA'=γ,则α,β,γ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是______.【解答】解:由折叠得:∠A=∠A',∵∠BDA'=∠A+∠AFD,∠AFD=∠A'+∠CEA',∵∠A=α,∠CEA′=β,∠BDA'=γ,∴∠BDA'=γ=α+α+β=2α+β,故答案为:γ=2α+β.【答案】γ=2α+β5.如图:将△ABC纸片沿DE折叠成图①,此时点A落在四边形BCDE内部,则∠A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保持不变,请找出这种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若折成图②或图③,即点A落在BE或CD上时,分别写出∠A与∠2;∠A与∠1之间的关系;(不必证明)(2)若折成图④,写出∠A与∠1、∠2之间的关系式;(不必证明)(3)若折成图⑤,写出∠A与∠1、∠2之间的关系式.(不必证明)【答案】解:延长BD、CE,交于点P;则△BCP即为折叠前的三角形,由折叠的性质知:∠DAE=∠DPE.图①中:连接AP;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1=∠DAP+∠DPA,∠2=∠EAP+∠EPA;则∠1+∠2=∠DAE+∠DPE=2∠DAE,即∠1+∠2=2∠A.图②中: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2=∠DPE+∠DAE=2∠DAE,即∠2=2∠A.图③中:∠1=2∠A,解法同图②.图④中: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2=∠3+∠P,∠3=∠1+∠A,即∠2=∠P+∠1+∠A=2∠A+∠1,故∠2-∠1=2∠A.图⑤中:∠1-∠2=2∠A,解法同图④.故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内部,∠1+∠2=2∠A.(1)图②中,∠2=2∠A;图③中,∠1=2∠A.(2)图④中,∠2-∠1=2∠A.(3)图⑤中,∠1-∠2=2∠A.6.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若△ABC的周长为35,BC=11,且△ABD与△ACD的周长差为3,求AB,AC的长.【答案】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ABD与△ACD的周长差为3,∴AB-AC=3,∵△ABC的周长为35,BC=11,∴AB+AC=35-11=24,∴AC+3+AC=24,解得:AC=10.5,∴AB=13.5.7.已知△ABC.(1)如图1,若P点为∠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试说明:∠P=90°+12∠A;(2)如图2,若P点为∠ABC和外角∠ACD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试说明:∠P=12∠A;(3)如图3,若P点为外角∠CBD和∠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试说明:∠P=90°-12∠A.【答案】证明:(1)∠P=180°-12∠ABC-12∠ACB=180°-12(180°-∠A)=90+12∠A(2)∠P=∠PCD-∠PBD=12∠ACD-12∠ABC=12∠A(3)∠P=180°-12∠CBD-12∠BCE=180°-12(∠CBD+∠BCE)=180°-12(∠A+∠ACB+∠A+∠ABC)=180°-12(180°+∠A)=90°-12∠A.8.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P是AD上异于点A的任一点,试比较PB+PC与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答案】解:PB+PC>AB+AC.如图,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AE=AC,连接EP,由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可知∠CAP=∠EAP,又AP是公共边,AE=AC,在△ACP与△AEP中,{AE=AC∠EAP=∠CAPAP=AP,∴△ACP≌△AEP(SAS),从而有PC=PE,在△BPE中,PB+PE>BE,而BE=AB+AE=AB+AC,故PB+PE>AB+AC,所以PB+PC>AB+AC.9.已知AB是⊙O的直径,半径OC⊥AB,D为AĈ上任意一点,E为弦BD上一点,且BE=AD.(1)试判断△CDE的形状,并加以证明.(2)若∠ABD=15°,AO=4,求DE的长.证明如下:如图1,连接AC、BC,则∠DAC=∠DBC,∵AB为直径,CO⊥AB,∴△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在△ADC和△BEC中{AD=BE∠DAC=∠EBCAC=BC∴△ADC≌△BEC(SAS),∴CD=CE,∠DCA=∠BCE,∵∠ACB=90°,∴∠ACE+∠BCE=90°,∴∠DCA+∠ACE=90°,即∠DCE=90°,∴△C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如图2,连接OD,则∠AOD=2∠ABD=2×15°=30°,∵∠AOC=90°,∴∠DOC=60°,且OD=OC=OA=4,∴△OCD为等边三角形,∴CD=CE=OA=4,在Rt△CD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DE=√CD2+CE2=√42+42=4√2.10.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O⊥BC于F,D为AĈ的中点,E是BA延长线上一点,∠DAE=126°,则∠CAD等于()A. 36°B. 42°C. 38°D. 27°【解答】解:∵AO⊥BC,且AO是⊙O的半径,∴AO垂直平分BC,∴AB=AC,即∠ABC=∠ACB,̂的中点,∵D是AC∴∠ABC=2∠DCA=2∠DAC,∴∠ACB=2∠DCA,∵四边形ABCD内接于⊙O,∴∠BCD=∠DAE=126°,∴∠ACB+∠DCA=126°,即3∠DCA=126°,∴∠DAC=∠DCA=42°.故选:B.【答案】B11.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是另一个内角的2倍,则这个三角形底角为()A. 72°或45°B. 45°或36°C. 36°或45°D. 72°或90°【解答】解:①设三角形底角为x,顶角为2x,则x+x+2x=180°,解得:x=45°,②设三角形底角为2x,顶角为x,则2x+2x+x=180°,解得:x=36°,∴2x=72°,综上所述,这个三角形底角为72°或45°,故选:A.【答案】A12.如图钢架中,焊上等长的钢条P1P2,P2P3,P3P4,P4P5…至多需要8根加固钢架,若P1A=P1P2,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解答】解:设∠A=x,∴∠P2P1P3=2x,∴∠P3P2P4=3x,…,∠P8P9P7=8x,∴8x≤90°且9x>90°,则10°≤∠A<11.25°.故答案为:10°≤∠A<11.25°.【答案】10°≤∠A<11.25°13.(1)如图1,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AD=BD=BC,求∠A的度数;(2)如图2,点B,D在射线AM上,点C,E在射线AN上,且AB=BC=CD=DE.①若∠EDM=84°,求∠A的度数:②若以E为圆心,ED为半径作弧,与射线DM上没有交点(除D点外),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答案】解:(1)设∠A=x°,∵AD=BD,∴∠ABD=∠A=x°,∴∠BDC=∠A+∠ABD=2x°,∵BD=BC,∴∠C=∠BDC=2x°,∵AB=AC,∴∠ABC=∠C=2x°,在△ABC中,∠A+∠ABC+∠C=180°,∴x+2x+2x=180,解得:x=36,∴∠A=36°;(2)①∵AB=BC=CD=DE,∴∠A=∠BCA,∠CBD=∠BDC,∠ECD=∠CED,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A+∠BCA=∠CBD,∠A+∠CDB=∠ECD,∠A+∠CED=∠EDM,又∵∠EDM=84°,∴∠A+3∠A=84°,解得:∠A=21°;②∵以E为圆心,ED为半径作弧,与射线DM上没有交点(除D点外)∴E到射线AM的距离大于DE,∴90°≤∠EDM<120°,14.在△ABC中,AB=AC.(1)如图1,如果∠BAD=30°,AD是BC上的高,AD=AE,则∠EDC=______(2)如图2,如果∠BAD=40°,AD是BC上的高,AD=AE,则∠EDC=______(3)思考:通过以上两题,你发现∠BAD与∠EDC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用式子表示:______(4)如图3,如果AD不是BC上的高,AD=AE,是否仍有上述关系?如有,请你写出来,并说明理由.【解答】解:(1)∵在△ABC中,AB=AC,AD是BC上的高,∴∠BAD=∠CAD,∵∠BAD=30°,∴∠BAD=∠CAD=30°,∵AD=AE,∴∠ADE=∠AED=75°,∴∠EDC=15°.(2)∵在△ABC中,AB=AC,AD是BC上的高,∴∠BAD=∠CAD,∵∠BAD=40°,∴∠BAD=∠CAD=40°,∵AD=AE,∴∠ADE=∠AED=70°,∴∠EDC=20°.∠BAD)(3)∠BAD=2∠EDC(或∠EDC=12(4)仍成立,理由如下∵AD=AE,∴∠ADE=∠AED,∴∠BAD+∠B=∠ADC=∠ADE+∠EDC=∠AED+∠EDC=(∠EDC+∠C)+∠EDC=2∠EDC+∠C又∵AB=AC,∴∠B=∠C∴∠BAD=2∠EDC.故分别填15°,20°,∠EDC=1∠BAD2【答案】15°20°∠BAD∠EDC=1215.已知:如图,BD、CE是△ABC的高,F是BC的中点,G是ED的中点,(1)求证:FG⊥DE;(2)若BC=16,ED=4,求FG的长.(结果保留根号)【答案】(1)证明:∵BD、CE是△ABC的高,F是BC的中点,BC,∴在Rt△CEB中,EF=12在Rt△BDC中,FD=1BC,2∴FE=FD,∵G是ED的中点,∴FG是等腰三角形EFD的中线,∴FG⊥DE;(2)解:由(1)得,EF=1BC=8,2∵FE=FD,G是ED的中点,∴EF=1ED=2,2在Rt△FGE中,FG=√EF2−EG2=4√15.。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计算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15a13fd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a.png)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计算等边三角形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点之一,它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一、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等边三角形是指三条边的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边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也是相等的,都是60度。
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是60度。
由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所以等边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为60度。
2.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相等,分别记作a。
3. 等边三角形的高和面积计算。
等边三角形的高可以通过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高的长度为a/2。
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公式S=(a^2√3)/4来计算,其中a为边长。
三、等边三角形的计算方法1. 周长的计算。
等边三角形的周长可以通过边长的三倍来计算,即P=3a,其中P为周长。
2. 求解边长。
如果已知等边三角形的周长P,可以通过将周长除以3来求得边长,即a=P/3。
3. 求解面积。
如果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a,可以通过公式S=(a^2√3)/4来求得面积,其中S为面积。
四、等边三角形的应用举例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
以下是几个应用举例:1.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24厘米,求其边长和面积。
根据计算方法可知,边长a=24/3=8厘米,面积S=(8^2√3)/4=16√3平方厘米。
2. 某个花坛的形状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已知花坛的周长是36米,求其边长和面积。
根据计算方法可知,边长a=36/3=12米,面积S=(12^2√3)/4=36√3平方米。
3. 某个游泳池的形状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已知游泳池的面积是48平方米,求其边长和周长。
通过求解得到边长a=4√3米,周长P=3a=12√3米。
总结:等边三角形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它具有三个重要性质:内角都是60度,三条边相等、高和面积计算公式为(a^2√3)/4。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ba2fc52e53a580217fcfe96.png)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 知识梳理性质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相等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1、“全等 ”的理解 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 (1)形状相同的图形; (2)大小相等的图形;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 (二)灵活运用定理、知识网络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边边边SSS边角边SAS判定 角边角ASA角角边 AAS斜边、 直角边HL角平分线作图性质与判定定理应用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3、要善于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 已知条件中有两角对应相等, 可找:①夹边相等( ASA )②任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 (AAS ) (2) 已知条件中有两边对应相等, 可找①夹角相等 (SAS ) ②第三组边也相等 (SSS ) (3) 已知条件中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 可找①任一组角相等 (AAS 或 ASA ) ②夹等角的另一组边相等 (SAS ) 5. 经典例题透析 证明图形全等 基础版—— “ SSS ” (1)已知: AB=DC ,AD=BC ,求证:∠ A= ∠C2)如图, E 是 AD 上的一点, AB=AC ,AE=BD ,CE=BD+DE ,求证:∠ CED=∠ B+ C基础版—— “ SAS ”(3)如图, AD ∥ BC ,AD=CB , AE=CF ,求证: BE=DF4) 已知:如图,点 A 、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 EA AD ,FD AD , AE DF , AB DC .求证: ACE DBF .基础版——“ ASA ”与“ AAS ”(5)如图,已知: AB = AC ,点 D 在 AB 上,点 E 在 AC 上,BE 和CD 相交 于点 O ,∠B =∠ C ,求证: BD =CEDB举一反三:变式 1】如图,△ABC ≌△ DBE . 问线段 AE 和 CD 相等吗?为什么?( 6)如图,△ABC 中,∠BAC=90 ,AB =AC ,直线 MN 过点 A , 于 E ,求证: DE =BD+CE基础版 HL ”( Rt △) N(7)如图, AB AC ,AB//CD ,AC=CD ,BC=DE ,BC 与 DE 相交于点 O ,求 证: DE BC 类型一: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如图,△ ABD ≌△ ACE , AB =AC ,写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如图,已知ΔABC≌ΔDEF,∠A=30°,∠ B=50°,BF=2,求∠ DFE的度数与EC举一反三:如图所示,ΔACD≌ΔECD,ΔCEF≌ΔBEF,∠ACB=90°求证:( 1)CD⊥AB;( 2) EF∥ AC.变式 1】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证明3、如图, AC=BD,DF=CE,∠ ECB=∠ FDA,求证:△ ADF≌△BCE.举一反三:【变式 1】如图,已知 AB∥DC,AB= DC,求证:AD∥BC【变式 2】如图,已知 EB⊥ AD于 B,FC⊥ AD 于 C,且 EB= FC,AB=CD.求证 AF =DE.、类型三:综合应用4、如图,AD为ΔABC的中线。
《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基础)
![《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0ae7b9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7.png)
《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梳理【要点】要点一、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HL.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并且有关它的计算也很常见,因此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数据要熟记于心,比如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它的高是32a,面积是234;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打破了以往那种只有角或边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要点二、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与逆命题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的;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还有SSS,SAS,ASA,AAS,HL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要点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可解决两条线段的和距离最短问题.要点四、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几何语言的表述,这也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遇到角平分线时,要构造全等三角形.【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证明1. 已知:点D是△ABC的边BC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为E,F,且BF=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欲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又已知DE ⊥AC ,DF ⊥AB ,BF=CE ,可利用三角形中两内角相等来证明.【答案与解析】证明:∵D 是BC 的中点,∴BD=CD ,∵DE ⊥AC ,DF ⊥AB ,∴△BDF 与△CDE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BDF 和Rt △CDE 中,,BF CE BD CD=⎧⎨=⎩ ∴Rt △BFD ≌Rt △CED (HL ),∴∠B=∠C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充分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2015秋•江阴市校级期中)已知:如图,△AMN 的周长为18,∠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O 点的直线MN ∥BC 交AB 、AC 于点M 、N .求AB+AC 的值.【答案】解:∵MN ∥BC ,∴∠BOM=∠OBC ,∠CON=∠OCB ,∵∠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MBO=∠OBC ,∠NCO=∠OCB ,∴∠MBO=∠BOM ,∠NCO=∠CON ,∴BM=OM ,CN=ON ,∵△AMN 的周长为18,∴AM+MN+AN=AM+OM+ON+AN=AM+BM+CN+AN=AB+AC=18.【变式2】如图,在△ABC 中,AB=AC ,D 、E 在BC 上,且AD=AE ,求证:BD=CE .【答案】证明:∵AB=AC ,AD=AE ,∴∠B=∠C ,∠ADE=∠AED ,∵∠ADE=∠B+∠BAD ,∠AED=∠C+∠EAC ,∴∠BAD=∠CAE ,∵AB=AC ,AD=AE ,∴△ABD ≌△ACE ,∴ BD=CE .类型二、直角三角形2. 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C=90°,沿过B 点的一条直线BE 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 点与AB 边上的一点D 重合.(1)当∠A 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 恰为AB 的中点写出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明D 为AB 的中点;(2)在(1)的条件下,若DE=1,求△ABC 的面积.【思路点拨】(1)根据折叠的性质:△BCE ≌△BDE ,BC=BD ,当点D 恰为AB 的重点时,AB=2BD=2BC ,又∠C=90°,故∠A=30°;当添加条件∠A=30°时,由折叠性质知:∠EBD=∠EBC=30°,又∠A=30°且ED ⊥AB ,可证D 为AB 的中点;(2)在Rt △ADE 中,根据∠A 及ED 的值,可将AE 、AD 的值求出,又D 为AB 的中点,可得AB 的长度,在Rt △ABC 中,根据AB 、∠A 的值,可将AC 和BC 的值求出,代入S △ABC =AC ×BC 进行求解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添加条件是∠A=30°.证明:∵∠A=30°,∠C=90°,所以∠CBA=60°,∵C 点折叠后与AB 边上的一点D 重合,∴BE 平分∠CBD ,∠BDE=90°,∴∠EBD=30°,∴∠EBD=∠EAB ,所以EB=EA ;∵ED 为△EAB 的高线,所以ED 也是等腰△EBA 的中线,∴D 为AB 中点.(2)∵DE=1,ED ⊥AB ,∠A=30°,∴AE=2.在Rt △AD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213-=∴AB=23,∵∠A=30°,∠C=90°,∴BC=12AB=3. 在Rt △ABC 中,AC=22AB BC -=3,∴S △ABC =12×AC ×BC=332. 【总结升华】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3. 小林在课堂上探索出只用三角尺作角平分线的一种方法:如图,在已知∠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点M ,N ,使OM=ON ,再过点M 作OB 的垂线,过点N 作OA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 、D ,两垂线交于点P ,那么射线OP 就是∠AOB 的平分线.老师当场肯定他的作法,并且表扬他的创新.但是小林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①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吗?也就是说,你能证明OP 就是∠AOB 的平分线吗?②请你只用三角板设法作出图∠AOB 的平分线,并说明你的作图方法或设计思路.【思路点拨】①在Rt △OCM 与Rt △ODN 中,依据ASA 得出OC=OD;在Rt △OCP 与Rt △ODP 中,因为OP=OP ,OC=OD 得出Rt △OCP ≌Rt △ODP (HL ),所以∠COP=∠DOP ,即OP 平分∠AOB . ②可作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HL 定理证明两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答案与解析】①证明:在Rt △OCM 和Rt △ODN 中,COM DON OCM ODN OM ON ∠=∠⎧⎪∠=∠⎨⎪=⎩∴△OCM ≌△ODN (AAS ),∴OC=OD ,在△OCP 与△ODP 中,∵,OC OD OP OP=⎧⎨=⎩∴Rt △OCP ≌Rt △ODP (HL ),∴∠COP=∠DOP ,即OP 平分∠AOB ;②解:①利用刻度尺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OD ;②过C ,D 分别作OA ,OB 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E ;③作射线OE ,OE 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CE ⊥OA ,ED ⊥OB ,∴∠OCE=∠ODE=90°,在Rt△OCE与Rt△ODE中,∵OC OD OE OE=⎧⎨=⎩,∴Rt△OCE≌Rt△ODE(HL),∴∠EOC=∠EOD,∴OE为∠AOB的角平分线.【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OC=∠EOD是解题关键.类型三、线段垂直平分线4.(2015秋•麻城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ABC中,AB>BC,AB=AC,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交AC于E.(1)若∠ABE=50°,求∠EBC的度数;(2)若△ABC的周长为41cm,边长为15cm,△BCE的周长.【思路点拨】(1)由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BE,继而求得∠A的度数,又由AB=AC,即可求得∠ABC的度数,则可求得答案;(2)由△BCE的周长=AC+BC,然后分别从腰等于15cm与底边等于15cm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ABE=∠A=50°,∵AB=AC,∴∠ABC=∠C=65°,∴∠EBC=∠ABC﹣∠ABE=15°;(2)∵AE=BE,∴△BCE的周长=BE+CE+BC=AE+CE+BC=AC+BC;∵△ABC的周长为41cm,∴AB+AC+BC=41cm,若AB=AC=15cm,则BC=11cm,则△BCE的周长为:15+11=26cm;若BC=15cm,则AC=AB=13cm,∵AB>BC,∴不符合题意,舍去.∴△BCE的周长为26c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F,试说明∠BAF=∠ACF的理由.【答案】解:∵EF垂直平分AD,∴AF=DF,∴∠FAD=∠FDA.又∵AD平分∠BAC,∴∠BAD=∠CAD,∵∠BAF=∠BAD+∠FAD,∠ACF=∠DAC+∠FDA,∴∠BAF=∠ACF.类型四、角平分线5. 如图,在△ABC中,∠BAC=80°,延长BC到D,使AC=CD,且∠ADB=20°,DE平分∠ADB交AC于F,交AB于E,连接CE,求∠CED的度数.【思路点拨】作EG⊥DA,EH⊥BD,EP⊥AC,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G=EH,根据△EGA≌△EPA,得出∠ECB,就可以得到∠CED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证明:作EG⊥DA交DA的延长线于G,再作EH⊥BD,EP⊥AC,垂足分别为H,P,则EG=EH ∵∠ADC=20°,AC=CD,∴∠CAD=20°,而∠BAC=80°,∴∠GAE=180°﹣20°﹣80°=80°,∴Rt△EGA≌Rt△EPA,∴EG=EP∴EP=EH,∴∠ECB=∠ECA=12∠BCA=12×40°=20°∴∠CED=∠BCE﹣∠BDE=20°﹣10°=10°【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做题中两次用到角平分线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B.2处 C.3处 D.4处【答案】D.解:满足条件的有:(1)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共一处;(2)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共三处.。
全等三角形判定知识讲解
![全等三角形判定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df07fe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a.png)
全等三角形判定一(SSS,ASA ,AAS )(基础)【要点梳理】要点一、全等三角形判定1——“边边边”全等三角形判定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 B =AB ,''A C =AC ,''B C =BC ,则△ABC ≌△'''A B C .要点二、全等三角形判定2——“角边角”全等三角形判定2——“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 =∠'A ,AB =''A B ,∠B =∠'B ,则△ABC ≌△'''A B C .要点三、全等三角形判定3——“角角边”1.全等三角形判定3——“角角边”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要点诠释: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得两个三角形的第三对角对应相等.这样就可由“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就是说,用角边角条件可以证明角角边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推论.2.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在△ABC 和△ADE 中,如果DE ∥BC ,那么∠ADE =∠B ,∠AED =∠C ,又∠A =∠A ,但△ABC 和△ADE 不全等.这说明,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典型例题】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边边边”1、已知:如图,△RPQ 中,RP =RQ ,M 为PQ 的中点.求证:RM 平分∠PRQ .举一反三:【变式】(2015•武汉模拟)如图,在△ABC和△DCB中,AB=DC,AC=DB,求证:△ABC≌△DCB.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角边角”2、如图,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若使△AOP≌△BOP,则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1)小明添加的条件是:AP=BP.你认同吗?(2)你添加的条件是,请用你添加的条件完成证明.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CD,AF∥DE,BE=CF.求证:AB=CD.类型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角角边”3、已知:如图,AB⊥AE,AD⊥AC,∠E=∠B,DE=CB.求证:AD=AC.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D是△ABC的中线,过C、B分别作AD及AD的延长线的垂线CF、BE.求证:BE=CF.4、已知:如图,AC与BD交于O点,AB∥DC,AB=DC.(1)求证:AC与BD互相平分;(2)若过O点作直线l,分别交AB、DC于E、F两点,求证:OE=OF.【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能确定△ABC≌△DEF的条件是()A.AB=DE,BC=EF,∠A=∠EB.AB=DE,BC=EF,∠C=∠EC.∠A=∠E,AB=EF,∠B=∠DD.∠A=∠D,AB=DE,∠B=∠E2.(2015•杭州模拟)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则说明∠CAD=∠DAB的依据是()A. SSS B. SAS C.ASA D. AAS3.AD是△ABC的角平分线,作DE⊥AB于E,DF⊥AC于F,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DE=DF B.AE=AF C.BD=CD D.∠ADE=∠ADF 4.(2016•黔西南州)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ED,AC∥F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DEF的是()A .AB=DEB .AC=DFC .∠A=∠D D .BF=EC5. 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3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方法是( )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①②③都带去6.如图,∠1=∠2,∠3=∠4,下面结论中错误的是( )A .△ADC ≌△BCDB .△ABD ≌△BAC C .△ABO ≌△CDOD .△AOD ≌△BOC二、填空题7.(2014秋•石林县校级月考)如图,AC=AD ,BC=BD ,则△ABC≌△ ;应用的判定方法是(简写) .8. 在△ABC 和△'''A B C 中,∠A =44°,∠B =67°,∠'C =69°,∠'B =44°,且AC = ''B C ,则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__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9. 已知,如图,AB ∥CD ,AF ∥DE ,AF =DE ,且BE =2,BC =10,则EF =________.10. 如图,AB∥CD,AD∥BC,OE =OF ,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______对.11.(2016•通州区一模)在学习“用直尺和圆规作射线OC ,使它平分∠AOB”时,教科书介绍如下:*作法:(1)以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 于D ,交OB 于E ;(2)分别以D ,E 为圆心,以大于DE 的同样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C ;(3)作射线OC .则OC 就是所求作的射线.小明同学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所得到射线OC 就是∠AOB 的平分线.小华的思路是连接DC 、EC ,可证△ODC ≌△OEC ,就能得到∠AOC=∠BOC .其中证明△ODC ≌△OEC 的理由是 .12. 已知:如图,∠B =∠DEF ,AB =DE ,要说明△ABC ≌△DEF ,(1)若以“ASA ”为依据,还缺条件(2)若以“AAS ”为依据,还缺条件三、解答题13.阅读下题及一位同学的解答过程:如图,AB 和CD 相交于点O ,且OA =OB ,∠A =∠C .那么△AOD 与△COB 全等吗?若全等,试写出证明过程;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答:△AOD ≌△COB .证明:在△AOD 和△COB 中,⎪⎩⎪⎨⎧∠=∠=∠=∠),(),(),(对顶角相等已知已知COB AOD OB OA C A∴ △AOD ≌△COB (ASA ).问:这位同学的回答及证明过程正确吗?为什么?14. 已知如图,E 、F 在BD 上,且AB =CD ,BF =DE ,AE =CF ,求证:AC 与BD 互相平分.15. 已知:如图, AB ∥CD, OA = OD, BC 过O 点, 点E 、F 在直线AOD 上, 且∠E =∠F. 求证:EB=CF.全等三角形判定二(SAS )(基础)要点一、全等三角形判定4——“边角边”1. 全等三角形判定4——“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B = ''A B ,∠A =∠'A ,AC = ''A C ,则△ABC ≌△'''A B C . 注意:这里的角,指的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2.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ABC 与△ABD 中,AB =AB ,AC =AD ,∠B =∠B ,但△ABC 与△ABD 不完全重合,故不全等,也就是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要点二、判定方法的选择已知条件可选择的判定方法一边一角对应相等SAS AAS ASA两角对应相等ASA AAS两边对应相等SAS SSS要点三、如何选择三角形证全等1.可以从求证出发,看求证的线段或角(用等量代换后的线段、角)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可以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可以从已知出发,看已知条件确定证哪两个三角形全等;3.由条件和结论一起出发,看它们一同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证它们全等;4.如果以上方法都行不通,就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要点四、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1.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 证明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3) 等式性质.2.证明角相等的方法:(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2) 证明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 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进行证明.(4) 同角(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5) 对顶角相等.3.证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的方法;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角相等,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或垂直定义证明. 4.辅助线的添加:(1)作公共边可构造全等三角形;(2)倍长中线法;(3)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全等三角形;(4)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旋转变换的全等三角形.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4——“边角边”1、在△ABC中,AB=AC,点E,F分别在AB,AC上,AE=AF,BF与CE相交于点P.求证:△EBC≌△FCB.2、如图,将两个一大、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接(A、B、D三点共线,AB=CB,EB=DB,∠ABC=∠EBD=90°),连接AE、CD,试确定AE与CD的位置与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举一反三:【变式】(2014•雁塔区校级模拟)如图,由∠1=∠2,BC=DC、AC=EC,最后推出△ABC≌△EDC 的根据是()A.SAS B. ASA C. AAS D. SSS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综合3、(2014•如东县模拟)如图1,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图2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图1△ABC全等的图形是()A.甲乙B.丙C.乙丙D.乙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已知:AE⊥AB,AD⊥AC,AB=AC,∠B=∠C,求证:BD=CE.【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在△ABC 中,∠B=∠C,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00°,那么在△ABC 中与这100°角对应相等的角是( )A. ∠AB. ∠BC. ∠CD. ∠B 或∠C2.(2015•莆田)如图,AE ∥DF ,AE=DF ,要使△EAC ≌△FDB ,需要添加下列选项中的( )A .AB=CDB . EC=BFC . ∠A=∠D D . AB=BC3.(2016•东城区一模)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间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至D ,使CD=CA ,连接BC 并延长至E ,使CE=CB ,连接ED .若量出DE=58米,则A ,B 间的距离为( )A .29米B .58米C .60米D .116米4.如图,AB 、CD 、EF 相交于O ,且被O 点平分,DF =CE ,BF =AE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共有( )A. 1对B. 2对C. 3对D. 4对5.如图,将两根钢条'AA ,'BB 的中点O 连在一起,使'AA ,'BB 可以绕着点O 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 B 的长等于内槽宽AB ,那么判定△OAB≌△''OA B 的理由是( )A.边角边B.角边角C.边边边D.角角边6.如图,已知AB⊥BD 于B ,ED⊥BD 于D ,AB =CD ,BC =ED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EC⊥ACB.EC=ACC.ED +AB =DBD.DC =CB二、填空题7.如图,AB=CD,AC=DB,∠ABD=25°,∠AOB=82°,则∠DCB=_________.8.(2016春•灵石县期末)如图,黄芳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成三块碎片,现要带其中一块去配出与原来完全一样的玻璃,正确的办法是带第块去配,其依据是根据定理(可以用字母简写)9.(2015•齐齐哈尔)如图,点B、A、D、E在同一直线上,BD=AE,BC∥EF,要使△ABC≌△DEF,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只填一个即可)10.如图,AC=AD,CB=DB,∠2=30°,∠3=26°,则∠CBE=_______.11.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且AD=AE,AB=AC,若∠B =20°,则∠C=_______.12.已知,如图,AB=CD,AC=BD,则△ABC≌,△ADC≌ .三、解答题13.(2015•重庆校级三模)如图已知,AB∥DC,AB=DC,AE=CF.求证:△ABF≌△CDE.14.(2016•曲靖)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F,AC=DE,∠A=∠D.(1)求证:AC∥DE;(2)若BF=13,EC=5,求BC的长.【课后作业】1.(2020•徐州)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6cm,则它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A.2cm B.3cm C.6cm D.9cm2.(2020•大连)如图,△ABC中,∠A=60°,∠B=40°,DE∥BC,则∠AED的度数是()A.50°B.60°C.70°D.80°3.(2020•永州)如图,已知AB=DC,∠ABC=∠DCB,能直接判断△ABC≌△DCB的方法是()A.SAS B.AAS C.SSS D.ASA4.(2020秋•滦南县期末)如图,已知AC=DB,下列四个条件:①∠A=∠D;②∠ABD=∠DCA;③∠ACB=∠DBC;④∠ABC=∠DCB.其中能使△ABC≌△DCB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5.(2020秋•天河区期末)如图,AE∥DF,AE=DF.添加下列的一个选项后.仍然不能证明△ACE≌△DBF的是()A.AB=CD B.EC=BF C.∠E=∠F D.EC∥BF6.(2020•齐齐哈尔)如图,已知在△ABD和△ABC中,∠DAB=∠CAB,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若使△ABD≌△ABC,则还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只填一个即可)7.(2020秋•花都区期末)如图,D、C、F、B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BC=DF,AC⊥BD于点C,EF⊥BD于点F,如果要添加一个条件,使△ABC≌△EDF,你添加的条件是(注:只需写出一个条件即可).8.(2020•无锡)如图,已知AB∥CD,AB=CD,BE=CF.求证:(1)△ABF≌△DCE;(2)AF∥DE.9.(2020•温州)如图,在△ABC和△DCE中,AC=DE,∠B=∠DCE=90°,点A,C,D依次在同一直线上,且AB∥DE,求证:△ABC≌△DCE.。
三角形基础知识及习题
![三角形基础知识及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d4cac1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1.png)
三角形基础知识及习题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其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几何学和解决几何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三角形的基本定义、分类和性质,并提供一些习题供读者练习。
一、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边)所围成的图形。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角)和三个边缘(边)都相互连接。
2. 分类:根据三个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a.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小于90度。
b.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90度。
c. 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大于90度。
二、三角形的性质1. 角度和: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和总是等于180度。
无论三角形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三角形,其内角之和都是180度。
2. 边长关系:a. 等边三角形:三个边的长度都相等。
b. 等腰三角形:两个边的长度相等。
c. 直角三角形:满足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 角度关系:a.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b.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直角。
c. 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钝角。
三、三角形的习题下面是几个关于三角形的习题,供读者练习运用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与技巧。
1. 题目: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夹角为60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
解法:利用余弦定理,可以得到第三条边的长度:c^2 = a^2 + b^2 - 2abcosC。
带入数值计算得到c≈7.53厘米。
2. 题目: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 = 3厘米,BC = 4厘米,求AC的长度。
解法: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可以得到AC的长度:AC^2 =AB^2 + BC^2。
带入数值计算得到AC = 5厘米。
3. 题目: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以及夹角为30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
解法:利用正弦定理,可以得到第三条边的长度:a/sinA = b/sinB = c/sinC。
带入数值计算得到第三条边的长度约为7.61厘米。
4. 题目: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 = 7厘米,BC = 9厘米,夹角为45度,求角度C的大小。
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修订版
![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0e96bb844769eae109ed90.png)
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 理解三角形及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文字、符号语言及图形表述方法.2.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3. 掌握并会把三角形按边和角分类4. 掌握并会应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5. 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学会它们的画法.【要点梳理】要点一、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要点诠释:(1)三角形的基本元素:①三角形的边:即组成三角形的线段;②三角形的角:即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③三角形的顶点:即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2)三角形的定义中的三个要求:“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3)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为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注意单独的△没有意义;△ABC的三边可以用大写字母AB、BC、AC来表示,也可以用小写字母a、b、c来表示,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表示.要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要点诠释: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②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其内角的度数;③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要点三、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类:要点诠释:①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②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钝角的三角形.2.按边分类:要点诠释:①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顶角,腰与底边夹角叫做底角;③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要点四、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要点诠释:(1)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边关系的应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的线段长之和大于最长线段的长,则这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可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3)证明线段之间的不等关系.要点五、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的线段,它们提供了重要的线段或角的关系,为我们以后深入研究三角形的一些特征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弄清这三条线段,列表如下:类型一、三角形的内角和1.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答案与解析】解:已知:如图,已知△ABC,求证:∠A+∠B+∠C=180°.证法1:如图1所示,延长BC到E,作CD∥AB.因为AB∥CD(已作),所以∠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ACB+∠1+∠2=180°(平角定义),所以∠ACB+∠A+∠B=180°(等量代换).证法2:如图2所示,在BC边上任取一点D,作DE∥AB,交AC于E,DF∥AC,交AB于点F.因为DF∥AC(已作),所以∠1=∠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D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DE∥AB(已作).所以∠3=∠B,∠DEC=∠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A=∠2(等量代换).又∠1+∠2+∠3=180°(平角定义),所以∠A+∠B+∠C=180°(等量代换).2.在△ABC中,已知∠A+∠B=80°,∠C=2∠B,试求∠A,∠B和∠C的度数.【思路点拨】题中给出两个条件:∠A+∠B=80°,∠C=2∠B,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A+∠B+∠C=180°就可以求出∠A,∠B和∠C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解:由∠A+∠B=80°及∠A+∠B+∠C=180°,知∠C=100°.又∵∠C=2∠B,∴∠B=50°.∴∠A=80°-∠B=80°-50°=30°.【总结升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隐含条件∠A+∠B+∠C=180°.本题可以设∠B=x,则∠A=80°-x,∠C=2x建立方程求解.【变式】已知,如图,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答案】解:已知△ABC中,∠C=∠ABC=2∠A设∠A=x则∠C=∠ABC=2x x+2x+2x=180°解得:x=36°∴∠C=2x=72°在△BDC中, BD是AC边上的高,∴∠BDC=90°,,∴∠DBC=180°-90°-72°=18°类型二、三角形的分类3.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75°、30°、75°,这个三角形是()A 锐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腰锐角三角形【答案】C【变式】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的2倍,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A 锐角B 直角C 钝角 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及已知条件,可以得到其中较大内角的度数为120°,所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类型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 (四川南充)三根木条的长度如图所示,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思路点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注意这里有“两边”指的是任意的两边,对于“两边之差”它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一般取“差”的绝对值.【答案】D【解析】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必须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运用时习惯于检查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A、B、C三个选项中,较短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故不能组成三角形.D选项中,2cm+3cm>4cm.故能够组成三角形.【总结升华】判断以三条线段为边能否构成三角形的简易方法是:①判断出较长的一边;②看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较长的一边,大于则能够成三角形,不大于则不能够成三角形.举一反三:【变式】判断下列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1) 3,4,5; (2) 3,5,9 ; (3) 5,5,8.【答案】(1)能;(2)不能;(3)能.5.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答案】59<<c【解析】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 则第三边长c的取值范围是│2-7│<c<2+7,即5<c<9.【总结升华】三角形的两边a、b,那么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a-b│<c<a+b.举一反三:【变式】(浙江金华)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8,则第三边的长度可以是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答案】5,注:答案不唯一,填写大于4,小于12的数都对.类型四、三角形中重要线段6. (江苏连云港)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 .【答案】C;【解析】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到最长边,再找到最长边所对的顶点.然后过这个顶点作最长边的垂线即得到三角形的高.【总结升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并且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这里一定要注意钝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变式】如图所示,已知△ABC,试画出△ABC各边上的高.【答案】解:所画三角形的高如图所示.7.如图所示,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cm,BC =8cm,求边AC的长.【思路点拨】根据题意,结合图形,有下列数量关系:①AD=BD,②△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答案与解析】解:依题意:△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cm,故有:BC+CD+BD-(AC+CD+AD)=3.又∵ 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 AD =BD ,即BC-AC =3.又∵ BC =8,∴ AC =5.答:AC 的长为5cm .【总结升华】运用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得到线段AD =BD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对图形中线段所在位置的观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解几何题常用的方法.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在△ABC 中,D 、E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且4ABC S △,则S 阴影为________.【答案】1一、选择题1.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 )2.如图所示的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 )个锐角A .1B .2C .3D . 不能确定4.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 cm和9 cm,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A.13 cm B.6 cm C.5 cm D.4 cm5.为估计池塘两岸A、B间的距离,杨阳在池塘一侧选取了一点P,测得PA=16m,PB=12m,那么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A.5m B.15m C.20m D.28m第八题6.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D.以上答案都不对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 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 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8.如图,AM是△ABC的中线,那么若用S1表示△ABM的面积,用S2表示△ACM的面积,则S1和S2的大小关系是( )A.S1>S2B.S1<S2C.S1=S2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9.若△ABC的∠A=60°,且∠B:∠C=2:1,那么∠B的度数为( )A.40° B.80° C.60° D.120°二、填空题10.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________,由这个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的两边之差________第三边,所以,三角形的一边小于________并且大于________.11.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cm和6 cm,第三边长是奇数,那么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________cm.1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cm和7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13.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______=∠______=12∠_______;BE是△ABC的中线,则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CF是△ABC的高,则∠________=∠________=90°,CF________AB.14. 如图,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已知AD=5cm,CE=6cm,则△ABE和△ABC 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15.在△ABC中,(1)若∠A:∠B:∠C=1:2:3,则∠A=_______,∠B=_______,∠C=_______,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2) 若∠A大于∠B+∠C,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_三角形.三、解答题16.判断下列所给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1)5cm,5cm,a cm(0<a<10);(2)a+1,a+2,a+3;(3)三条线段之比为2:3:5.17.如图,在△ABC中,∠BAD=∠CAD,AE=CE,AG⊥BC,AD与BE相交于点F,试指出AD、AF分别是哪两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BE、DE分别是哪两个三角形的中线AG是哪些三角形的高?18题18.如图所示,已知AD,AE分别是ΔABC的中线、高,且AB=5cm,AC=3cm,则ΔABD与ΔACD的周长之差为多少,ΔABD与ΔACD的面积有什么关系.19.利用三角形的中线,你能否将图中的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四部分(给出3种方法)?。
(完整版)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三角形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1762d5c76a20029bc642d80.png)
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2、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边AB可用边AB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个顶点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3)注意:△ABC是三角形ABC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3、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2)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4、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1)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如图:(1)AD是△ABC的BC上的中线.(2)BD=DC= BC.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重心)③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如图:(1)AD是△ABC的∠BAC的平分线.(2)∠1=∠2= ∠BAC.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内心)③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如图:①AD是△ABC的BC上的高线;②AD⊥BC于D;③∠ADB=∠ADC=90°.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②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直角顶点上。
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垂心)③由于三角形有三条高线,所以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就有三种(因为高底不一样)(4)三角形的中垂线:过三角形一条边中点所做的垂直于该条边的线段如图:DE是△ABC的边BC的中垂线;DE⊥BC于D;BD=DC注意:①三角形的中垂线是直线;②三角形的三条中垂线交于一点(外心)小总结:内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也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性质:到三边距离相等.外心:三条中垂线的交点,也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性质: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性质:三条中线的三等分点,到顶点距离为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垂心: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5、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注意:(1)三边关系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围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6、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1认识三角形(知识清单+经典例题+夯实基础+提优训练+中考链接)
![1.1认识三角形(知识清单+经典例题+夯实基础+提优训练+中考链接)](https://img.taocdn.com/s3/m/aafdce3a0722192e4436f60d.png)
A.至少有一个直角
B. 至少有一个钝角 C. 至多有两个锐角
D.至少有两个锐角
3.如图,在△ABE 中,∠C=90°,CD⊥AB,垂足为点 D,有如下结论:①图中只有两个直角三角形;②∠1=∠2;③
∠1=∠B;④∠A 与∠B 互余.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4.能将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两部分的线是( )
三角形.
8.现有长度分别为 3cm,5cm,7cm,9cm 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制成三角形支架的个数为
.
9.若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不在外部,则这样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10.将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 A 如图叠放在一起,则∠DAC+∠BAE=
°.
11.如图,在△ABC 中,作出 BC 边上的高线 AD(要求:标出垂足符号,写出垂足字母);作出∠B 的平分线 BE;作
B.三角形三条边上高线的交点
C.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D.三角形三条内角平行线的交点
9.(2018 浙江萧山)若线段 AM、AN 分别是△ABC 的 BC 边上的高线和中线,则( )
A. AM>AN B.AM≥AN
C.AM<AN
D.AM≤AN
参考答案: 例 1 12 例 2 C 例 3 △ABE 的周长比△ACE 的周长大 4cm. △ABE 的面积等于△ACE 的面积. 例 4 ∠BOC=128°. ∠BOC=128°. BOC = 90 + 1 BAC 2
∴∠ADC=90°,
∴∠CAD=14°.
(2)∵CE 是∠BCA 的平分线, ∴ ACE = 1 ACB = 38 . 2 ∴ AEC =180 − BAC − ACE
三角形及其性质ppt
![三角形及其性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0b447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4.png)
A.50。
B. 60。
C. 30。 D. 40。
• 例2.如图1,∠A=65°,∠B=75°,将纸片 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若 ∠1=20°,则∠2的度数为( A ). A.60 B.80 C.90 D.100
C` 图1
变式练习
变式1.如图2所示,将△ABC沿着DE翻折,若 ∠1+∠2=
2.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 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 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下列图形,其中正确的是
( C)
3.已知四组线段的长分别如下,以各组线段为边,能
组成三角形的是( C )
• A.1,2,3
B.2,5,8
• C.3,4,5
• 3.以三条线段3、4、x-5为这组成三角形,则x的取 值为(6<x<12)。
4.将一个正三角形纸片剪成四个全等的小正
三角形,再将其中的一个按同样的方法剪成
四个更小的正三角形,……如此继续下去,
结果如下表:
则an= 3n+1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所剪次数 1 2 3
4
…
n
正 三 角 形 个 4 7 10 13 …
• A.14 B.15 C.16 D.17
[解析] 设第三边的长为x,则7-3<x<7+3,所以4 <x<10.又x为整数,所以x可取5,6,7,8,所以这个三 角形的周长的最小值为15.
考点2: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其推论
• 例1.如图,在△ABC中,C 90。EF//AB,1 50。,
则 B 的度数为(D )
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作辅助线的方法。
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1cfaa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e.png)
.三角形相关的概念适用学科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 适用年级初中二年级初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 全国全国课时时长(分钟)120分钟分钟知识点1、 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的线段2、 三角形的一般性质三角形的一般性质3、 三角形边角关系、性质的应用三角形边角关系、性质的应用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的概念;理解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的概念;能够利用三角形相关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利用三角形相关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点的灵活掌握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点的灵活掌握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性质的灵活应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性质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二、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形。
2. 三角形中的几条重要线段:三角形中的几条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 (2)三角形的中线(三条中线的交点叫重心))三角形的中线(三条中线的交点叫重心)(3)三角形的高(三条高线的交点叫垂心))三角形的高(三条高线的交点叫垂心) 3. 三角形的主要性质三角形的主要性质(1)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180°°(3)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4)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 补充性质:在D ABC 中,中,D 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边上任意一点,E E 是AD 上任意一点,则SSSSABECDEBDECAED D D D ×=×。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及其全等-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及其全等-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3d295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3.png)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及其全等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一、三角形的基础知识1.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4.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4)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二、全等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4)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对应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中位线都相等.考向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时,可以根据两条较短线段的长度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来判断.典例1 小芳有两根长度为6 cm和9 cm的木条,她想钉一个三角形木框,桌上有下列长度的几根木条,她应该选择长度为__________的木条.A.2 cm B.3 cmC.12 cm D.15 cm【答案】C【解析】设木条的长度为x cm,则9–6<x<9+6,即3<x<15,故她应该选择长度为12 cm的木条.故选C.1.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2 cm,5 cm,8 cm B.3 cm,3 cm,6 cmC.3 cm,4 cm,5 cm D.1 cm,2 cm,3 cm考向二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典例2 小桐把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在一起,其中90E ∠=︒,90C ∠=︒,45°A ∠=,30D ∠=︒,则12∠+∠等于A .150︒B .180︒C .210︒D .270︒【答案】C【解析】如图,∵1D DOA ∠=∠+∠,2E EPB ∠=∠+∠, ∵DOA COP ∠=∠,EPB CPO ∠=∠, ∴12D E COP CPO ∠+∠=∠+∠+∠+∠ =180D E C ∠+∠︒+-∠ =309018090210︒︒︒︒++-=︒, 故选C .2.如图,CE 是△ABC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若3560,B ACE ∠=︒∠=︒,则A ∠=__________.3.如图,在△ABC 中,∠ACB =68°,若P 为△ABC 内一点,且∠1=∠2,则∠BPC =__________.考向三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是三条线段,由三角形的高可得90°的角,由三角形的中线可得线段之间的关系,由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可得角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区分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中线:连接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条边中点的线段.典例3 在△ABC中,AB=3,BC=4,AC=2,D,E,F分别为AB,BC,AC中点,连接DF,FE,则四边形DBEF的周长是A.5 B.7 C.9 D.11【答案】B【解析】∵D、E、F分别为AB、BC、AC中点,∴DF=12BC=2,DF∥BC,EF=12AB=32,EF∥AB,∴四边形DBEF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DBEF的周长=2(DF+EF)=2×(2+32)=7,故选B.【名师点睛】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典例4 在△ABC中,∠BAC=115°,DE、FG分别为AB、AC的垂直平分线,则∠EAG的度数为A.50°B.40°C.30°D.25°【答案】A【解析】∵∠BAC=115°,∴∠B+∠C=65°,∵DE、FG分别为AB、AC的垂直平分线,∴EA=EB,GA=GC,∴∠EAB=∠B,∠GAC=∠C,∴∠EAG=∠BAC–(∠EAB+∠GAC)=∠BAC–(∠B+∠C)=50°,故选A.4.如图,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D点,AB=4,BD=5,点P是线段BC上的一动点,则PD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考向四全等三角形1.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知,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知道这两个三角形分别有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是边)对应相等,这样就可以利用题目中的已知边(角)准确地确定要补充的边(角),有目的地完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1)已知两边SASHLSSS ⎧⎪⎨⎪⎩找夹角→找直角→找第三边→(2)已知一边、一角AASSASASAAAS⎧⎪⎧⎪⎨⎪⎨⎪⎪⎪⎩⎩一边为角的对边→找另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一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角的另一角→找边的对角→(3)已知两角ASAAAS ⎧⎨⎩找夹边→找其中一角的对边→2.若题中没有全等的三角形,则可根据题中条件合理地添加辅助线,如运用作高法、倍长中线法、截长补短法、分解图形法等来解决运动、拼接、旋转等探究性题目.典例5 如图,点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D,BF=EC.(1)求证:△ABC≌△DEF;(2)若∠A=120°,∠B=20°,求∠DFC的度数.【解析】(1)∵AB∥DE,∴∠B=∠E,∵BF=EC∴BF+FC=EC+CF,即BC=EF,在△ABC和△DEF中,A DB E BC EF∠=∠⎧⎪∠=∠⎨⎪=⎩,∴△ABC≌△DEF.(2)∵∠A=120°,∠B=20°,∴∠ACB=40°,由(1)知△ABC≌△DEF,∴∠ACB=∠DFE,∴∠DFE=40°,∴∠DFC=40°.【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②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③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④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⑤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这几种判定方法解答即可.5.如图,OA=OB,∠A=∠B,有下列3个结论:①△AOD≌△BOC,②△ACE≌△BDE,③点E在∠O的平分线上,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是A.0 B.1 C.2 D.36.如图,在△BCE中,AC⊥BE,AB=AC,点A、点F分别在BE、CE上,BF、AC相交于点D,BD=CE.求证:AD=AE.1.下列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2 cm,3 cm,5 cm B.5 cm,6 cm,10 cmC.1 cm,1 cm,3 cm D.3 cm,4 cm,8 cm2.下列图形不具有稳定性的是A.正方形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3.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差为20°,则较大锐角为A.45°B.55°C.65°D.50°4.如图,在△ABC中,∠C=90°,∠B=3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点E,DE=1,则BC=A3B.2 C.3 D3+25.如图所示,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补充的条件是A.∠A=∠D B.∠E=∠CC.∠A=∠C D.∠1=∠26.如图,△ABC中,H是高AD、BE的交点,且BH=AC,则∠ABC=__________.7.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则∠1+∠2+∠3=__________度.8.如图,已知AB∥CF,E为DF的中点,若AB=8,CF=5,则BD=__________.9.如图,在△ABC中,AB=AC,∠BAC=90°,BD是中线,AF⊥BD,F为垂足,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AF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1)∠ABD=∠FAD;(2)AB=2CE.10.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F分别在AB,AC上,CF=C B.连接CD,将线段CD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CE,连接EF.(1)求证:△BCD≌△FCE;(2)若EF∥C D.求∠BDC的度数.11.如图,操场上有两根旗杆CA与BD之间相距12 m,小强同学从B点沿BA走向A,一定时间后他到达M点,此时他测得CM和DM的夹角为90°,且CM=DM,已知旗杆AC的高为3 m,小强同学行走的速度为0.5 m/s,则:(1)请你求出另一旗杆BD的高度;(2)小强从M点到达A点还需要多长时间?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2,4 B .5,6,12 C .5,7,2 D .6,8,102.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A .90︒B .180︒C .270︒D .360︒3.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使得它们的直角边互相垂直,则1∠的度数是A .95︒B .100︒C .105︒D .110︒4.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CE 是外角∠ACM 的平分线,BE 与CE 相交于点E ,若∠A =60°,则∠BEC 是A .15°B .30°C .45°D .60°5.如图,在ABC △中,ACB ∠为钝角.用直尺和圆规在边AB 上确定一点D .使2ADC B ∠=∠,则符合要求的作图痕迹是A .B .C .D .6.如图,在ABC △中,90C ∠=︒,8AC =,13DC AD =,BD 平分ABC ∠,则点D 到AB 的距离等于A .4B .3C .2D .17.如图,DE 是ABC △的边AB 的垂直平分线,D 为垂足,DE 交AC 于点E ,且85AC BC ==,,则BEC △的周长是A .12B .13C .14D .158.如图,D 是AB 上一点,DF 交AC 于点E ,DE FE =,FC AB ∥,若4AB =,3CF =,则BD 的长是A .0.5B .1C .1.5D .29.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D =90°,AD =4,BC =3.分别以点A ,C 为圆心,大于12AC 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E ,作射线BE 交AD 于点F ,交AC 于点O .若点O 是AC 的中点,则CD 的长为A .2B .4C .3D 1010.一副三角板如图摆放(直角顶点C 重合),边AB 与CE 交于点F ,DE BC ∥,则BFC ∠等于A .105︒B .100︒C .75︒D .60︒11.如图,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E ⊥BD ,垂足为F .若∠ABC =35°,∠C =50°,则∠CDE 的度数为A .35°B .40°C .45°D .50°12.如图,在OAB △和OCD △中,,,,40OA OB OC OD OA OC AOB COD ==>∠=∠=︒,连接,AC BD 交于点M ,连接OM .下列结论:①AC BD =;②40AMB ∠=︒;③OM 平分BOC ∠;④MO 平分BMC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A .4B .3C .2D .113.在△ABC 中,AB =AC ,∠A =40°,则∠B =__________.14.如图,要测量池塘两岸相对的A ,B 两点间的距离,可以在池塘外选一点C ,连接AC ,BC ,分别取AC ,BC 的中点D ,E ,测得DE =50 m ,则AB 的长是__________m .15.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都在边BC 上,∠BAD =∠CAE ,若BD =9,则CE 的长为__________.16.如图,△ABC 中,AB =BC ,∠ABC =90°,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且AE =CF ,若∠BAE =25°,则∠ACF =__________度.17.如图,AB CD ∥,AD 和BC 相交于点O ,OA OD =.求证:OB OC =.18.如图,D 是AB 上一点,DF 交AC 于点E ,DE =FE ,FC ∥AB ,求证:ADE CFE △≌△.19.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BD =CE ,BE 、CD 相交于点O .△≌△;求证:(1)DBC ECB.(2)OB OC变式拓展1.【答案】C【解析】2cm+5cm<8cm,A不能组成三角形;3cm+3cm=6cm,B不能组成三角形;3cm+4cm>5cm,C能组成三角形;1cm+2cm=3cm,D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C.2.【答案】85°【解析】∵∠ACE=60°,CE是△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ACD=2∠ACE=120°,∵∠ACD=∠A+∠B,∠B=35°,∴∠A=∠ACD-∠B=85°,故答案为:85°.3.【答案】112°【解析】∵∠1+∠PCB=∠ACB=68°,又∵∠1=∠2,∴∠2+∠PCB=68°,∵∠BPC+∠2+∠PCB=180°,∴∠BPC=180°-68°=112°,故答案为:112°.4.【答案】3【解析】由勾股定理知AD3=,BD平分∠ABC交AC于D点,所以PD=AD最小,PD=3,故答案为:3.5.【答案】D【解析】∵OA=OB,∠A=∠B,∠O=∠O,∴△AOD≌△BOC(ASA),故①正确;∴OD=CO,∴BD=AC,∴△ACE≌△BDE(AAS),故②正确;∴AE=BE,连接OE,∴△AOE≌△BOE(SSS),∴∠AOE=∠BOE,∴点E在∠O的平分线上,故③正确,故选D.6.【解析】∵AC⊥BE,∴∠BAD=∠CAE=90°,在Rt△ABD和Rt△ACE中,BD CE AB AC=⎧⎨=⎩,∴Rt△ABD≌Rt△ACE(HL),∴AD=AE.1.【答案】B【解析】A、3+2=5,故选项错误;B、5+6>10,故正确;C、1+1<3,故错误;D、4+3<8,故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可知,只有选项A不具有稳定性,故选A.3.【答案】B【解析】设两个锐角分别为x、y,由题意得,=90=20x yx y+︒-︒⎧⎨⎩,解得=55=35xy︒︒⎧⎨⎩,所以最大锐角为55°.故选B.4.【答案】C【解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CD=DE=1,根据Rt△ADE可得AD=2DE=2,根据题意可得△ADB为等腰三角形,则DE为AB的中垂线,则BD=AD=2,则BC=CD+BD=1+2=3.故选C.5.【答案】D【解析】根据全等“SAS”判定可知,要证△ABE≌△DBC还需补充条件AB,BE与BC,BD的夹角相等,即∠ABE=∠CBD或者∠1=∠2,故选D.6.【答案】45°【解析】∵AD⊥BC,BE⊥AC,∴∠ADB=∠ADC=∠BEC=90°,∴∠HBD+∠C=∠CAD+∠C=90°,∴∠HBD=∠CAD,∵在△HBD和△CAD中,HBD CADHDB CDA BH AC∠=∠⎧⎪∠=∠⎨⎪=⎩,∴△HBD≌△CAD,∴AD=BD,∴∠DAB=∠DBA,∵∠ADB=90°,∴∠ABD=45°,即∠ABC=45°故答案为:45°.7.【答案】135【解析】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ABC≌△EDC,∴∠3=∠BAC,又∵∠1+∠BAC=90°,∴∠1+∠3=90°,∵DF=DC,∴∠2=45°,∴∠1+∠2+∠3=135度,故答案为:135.8.【答案】3【解析】∵AB∥CF,∴∠A=∠FCE,∠ADE=∠F,又∵DE=FE,∴△ADE≌△CFE,∴AD=CF=5,∵AB=8,∴BD=AB–AD=8–5=3,故答案为:3.9.【解析】(1)∵∠BAC=90°,∴∠FAD+∠BAF=90°.∵AF⊥BD,∴在Rt△ABF中,∠ABD+∠BAF=90°,∴∠ABD=∠FAD.(2)∵CE∥AB,∠BAC=90°,∴∠ACE=90°,在△BAD和△ACE中,∵∠ABD=∠CAE,AB=CA,∠BAC=∠ACE=90°,∴△BAD≌△ACE(ASA),∴AD=CE.∵BD为△ABC中AC边上的中线.∴AC=2AD,∴AC=2CE.又∵AB=AC,∴AB=2CE.10.【解析】(1)∵将线段CD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CE,∴CD=CE,∠DCE=90°,∵∠ACB=90°,∴∠BCD=90°–∠ACD=∠FCE,在△BCD和△FCE中,CB=CF,∵BCD=∠FCE,CD=CE,CB=CF,∠BCD=∠FCE,∴△BCD≌△FCE.(2)由(1)可知△BCD≌△FCE,∴∠BDC=∠E,∠BCD=∠FCE,∴∠DCE=∠DCA+∠FCE=∠DCA+∠BCD=∠ACB=90°,∵EF∥CD,∴∠E=180°–∠DCE=90°,∴∠BDC=90°.11.【解析】(1)如图,∵CM和DM的夹角为90°,∴∠1+∠2=90°,∵∠DBA=90°,∴∠2+∠D=90°,∴∠1=∠D,在△CAM 和△MBD 中,1A B D CM MD ∠=∠∠=∠=⎧⎪⎨⎪⎩,∴△CAM ≌△MBD (AAS ),∴AM =DB ,AC =MB , ∵AC =3m ,∴MB =3m ,∵AB =12m ,∴AM =9m ,∴DB =9m ; (2)9÷0.5=18(s ). 答:小强从M 点到达A 点还需要18秒.1.【答案】D【解析】∵224+=,∴2,2,4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项A 错误, ∵5612+<,∴5,6,12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项B 错误, ∵527+=,∴5,7,2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项C 错误, ∵6810+>,∴6,8,10能组成三角形,故选项D 正确,故选D . 2.【答案】B【解析】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故选B . 3.【答案】C 【解析】如图,直通中考由题意得,2454903060∠=︒∠=︒︒=︒,-,∴3245∠=∠=︒,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知,134105∠=∠+∠=︒,故选C . 4.【答案】B【解析】∵BE 是∠ABC 的平分线,∴∠EBM =12∠ABC , ∵CE 是外角∠ACM 的平分线,∴∠ECM =12∠ACM , 则∠BEC =∠ECM –∠EBM =12×(∠ACM –∠ABC )=12∠A =30°,故选B .5.【答案】B【解析】∵2ADC B ∠=∠且ADC B BCD ∠=∠+∠,∴B BCD ∠=∠,∴DB DC =, ∴点D 是线段BC 中垂线与AB 的交点,故选B . 6.【答案】C【解析】如图,过点D 作DE AB ⊥于E ,∵8AC =,13DC AD =,∴18213CD =⨯=+, ∵90C ∠=︒,BD 平分ABC ∠,∴2DE CD ==,即点D 到AB 的距离为2,故选C . 7.【答案】B【解析】∵DE 是ABC △的边AB 的垂直平分线,∴AE BE =,∵85AC BC ==,,∴BEC △的周长是:13BE EC BC AE EC BC AC BC ++=++=+=.故选B . 8.【答案】B【解析】∵CF AB ∥,∴A FCE ∠=∠,ADE F ∠=∠,在ADE △和FCE △中,A FCEADE F DE FE ∠=∠⎧⎪∠=∠⎨⎪=⎩,∴ADE CFE △≌△,∴3AD CF ==,∵4AB =,∴431DB AB AD =-=-=.故选B . 9.【答案】A【解析】如图,连接FC ,则AF =FC .∵AD ∥BC ,∴∠FAO =∠BCO .在△FOA 与△BOC 中,FAO BCO OA OC AOF COB ∠=∠⎧⎪=⎨⎪∠=∠⎩,∴△FOA ≌△BOC (ASA ),∴AF =BC =3,∴FC =AF =3,FD =AD -AF =4-3=1.在△FDC 中,∵∠D =90°,∴CD 2+DF 2=FC 2,∴CD 2+12=32,∴CD 2A . 10.【答案】A【解析】由题意知45E ∠=︒,30B ∠=︒,∵DE CB ∥,∴45BCF E ∠=∠=︒, 在CFB △中,1801803045BFC B BCF ∠=︒-∠-∠=︒-︒-︒105=︒,故选A . 11.【答案】C【解析】∵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E ⊥BD ,∴∠ABD =∠EBD =12∠ABC =352︒,∠AFB =∠EFB =90°,∴∠BAF =∠BEF =90°-17.5°,∴AB =BE ,∴AF =EF ,∴AD =ED ,∴∠DAF =∠DEF , ∵∠BAC =180°-∠ABC -∠C =95°,∴∠BED =∠BAD =95°,∴∠CDE =95°-50°=45°,故选C . 12.【答案】B【解析】∵40AOB COD ∠=∠=︒,∴AOB AOD COD AOD ∠+∠=∠+∠,即AOC BOD ∠=∠,在AOC △和BOD △中,OA OBAOC BOD OC OD =⎧⎪∠=∠⎨⎪=⎩,∴AOC BOD △≌△,∴OCA ODB AC BD ∠=∠=,,①正确;∴OAC OBD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 OAC AOB OBD ∠+∠=∠+∠, ∴40AMB AOB ∠=∠=°,②正确;作OG MC ⊥于G ,OH MB ⊥于H ,如图所示:则90OGC OHD ∠=∠=°,在OCG △和ODH △中,OCA ODB OGC OHD OC OD ∠=∠⎧⎪∠=∠⎨⎪=⎩,∴OCG ODH △≌△,∴OG OH =,∴MO 平分BMC ∠,④正确,正确的个数有3个,故选B .13.【答案】70°【解析】∵AB =AC ,∴∠B =∠C ,∵∠A +∠B +∠C =180°,∴∠B =12(180°-40°)=70°.故答案为:70°. 14.【答案】100【解析】∵点D ,E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DE 是△ABC 的中位线,∴AB =2DE =2×50=100 m . 故答案为:100.15.【答案】9 【解析】∵AB =AC ,∴∠B =∠C ,在△BAD 和△CAE 中,BAD CAE AB AC B C ∠=∠⎧⎪=⎨⎪∠=∠⎩,∴△BAD ≌△CAE ,∴BD =CE =9,故答案为:9.16.【答案】70【解析】∵∠ABC =90°,AB =AC ,∴∠CBF =180°–∠ABC =90°,∠ACB =45°,在Rt △ABE 和Rt △CBF 中,AB CB AE CF=⎧⎨=⎩,∴Rt △ABE ≌Rt △CBF , ∴∠BCF =∠BAE =25°,∴∠ACF =∠ACB +∠BCF =45°+25°=70°,故答案为:70.17.【解析】∵AB CD ∥,∴A D ∠=∠,B C ∠=∠,在AOB △和DOC △中,A D B C OA OD ∠=∠⎧⎪∠=∠⎨⎪=⎩,∴AOB DOC △≌△,∴OB OC =.18.【解析】∵FC ∥AB ,∴∠A =∠FCE ,∠ADE =∠F ,所以在△ADE 与△CFE 中,A FCE ADE F DE EF ∠=∠⎧⎪∠=∠⎨⎪=⎩,∴△ADE ≌△CFE .19.【解析】(1)∵AB =AC ,∴∠ECB =∠DBC ,在DBC △与ECB △中,BD CE DBC ECB BC CB =⎧⎪∠=∠⎨⎪=⎩,∴DBC △≌ECB △.(2)由(1)DBC △≌ECB △,∴∠DCB =∠EBC ,∴OB =O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及与三角形有关得概念,掌握它们得文字、符号语言及图形表述方法、2、理解三角形内角与定理得证明方法;3、掌握并会把三角形按边与角分类4、掌握并会应用三角形三边之间得关系、5、理解三角形得高、中线、角平分线得概念,学会它们得画法、【要点梳理】要点一、三角形得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得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得图形叫做三角形、要点诠释:(1)三角形得基本元素:①三角形得边:即组成三角形得线段;②三角形得角:即相邻两边所组成得角叫做三角形得内角,简称三角形得角;③三角形得顶点:即相邻两边得公共端点、(2)三角形得定义中得三个要求:“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3)三角形得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为A、B、C得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注意单独得△没有意义;△ABC得三边可以用大写字母AB、BC、AC来表示,也可以用小写字母a、b、c来表示,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 表示、要点二、三角形得内角与三角形内角与定理:三角形得内角与为180°、要点诠释:应用三角形内角与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个角得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得度数;②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得关系,可以求出其内角得度数;③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得关系、要点三、三角形得分类1、按角分类:要点诠释:①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就就是锐角得三角形;②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钝角得三角形、2、按边分类:要点诠释:①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得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得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得两边都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底边,两腰得夹角叫顶角,腰与底边夹角叫做底角;③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得三角形、要点四、三角形得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要点诠释:(1)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边关系得应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得线段长之与大于最长线段得长,则这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可求第三边长得取值范围、(3)证明线段之间得不等关系、要点五、三角形得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得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就就是三角形中三条重要得线段,它们提供了重要得线段或角得关系,为我们以后深入研究三角形得一些特征起着很大得帮助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类型一、三角形得内角与ﻩ1、证明:三角形得内角与为180°、【答案与解析】解:已知:如图,已知△ABC,求证:∠A+∠B+∠C=180°、证法1:如图1所示,延长BC到E,作CD∥AB、因为AB∥CD(已作),所以∠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ACB+∠1+∠2=180°(平角定义),所以∠ACB+∠A+∠B=180°(等量代换)、证法2:如图2所示,在BC边上任取一点D,作DE∥AB,交AC于E,DF∥AC,交AB于点F、因为DF∥AC(已作),所以∠1=∠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D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DE∥AB(已作)、所以∠3=∠B,∠DEC=∠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A=∠2(等量代换)、又∠1+∠2+∠3=180°(平角定义),所以∠A+∠B+∠C=180°(等量代换)、2、在△ABC中,已知∠A+∠B=80°,∠C=2∠B,试求∠A,∠B与∠C得度数、【思路点拨】题中给出两个条件:∠A+∠B=80°,∠C=2∠B,再根据三角形得内角与等于180°,即∠A+∠B+∠C=180°就可以求出∠A,∠B与∠C得度数、【答案与解析】解:由∠A+∠B=80°及∠A+∠B+∠C=180°,知∠C=100°、又∵∠C=2∠B,∴∠B=50°、∴∠A=80°-∠B=80°-50°=30°、【总结升华】解答本题得关键就就是利用隐含条件∠A+∠B+∠C=180°、本题可以设∠B=x,则∠A=80°-x,∠C=2x建立方程求解、【变式】已知,如图,在△ABC中,∠C=∠ABC=2∠A,BD就就是AC边上得高,求∠DBC 得度数、【答案】解:已知△ABC中,∠C=∠ABC=2∠A设∠A=x 则∠C=∠ABC=2xx+2x+2x=180°解得:x=36°∴∠C=2x=72°在△BDC中, BD就就是AC边上得高,∴∠BDC=90°,,∴∠DBC=180°-90°-72°=18°类型二、三角形得分类3、一个三角形得三个内角分别就就是75°、30°、75°,这个三角形就就是( )A锐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腰锐角三角形【答案】C【变式】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内角得度数等于另外两个内角得与得2倍,这个三角形就就是( )三角形A 锐角B 直角C钝角 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利用三角形内角与就就是180°以及已知条件,可以得到其中较大内角得度数为120°,所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类型三、三角形得三边关系4、 (四川南充)三根木条得长度如图所示,能组成三角形得就就是()【思路点拨】三角形三边关系得性质,即三角形得任意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注意这里有“两边”指得就就是任意得两边,对于“两边之差”它可能就就是正数,也可能就就是负数,一般取“差”得绝对值、【答案】D【解析】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必须满足任意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在运用时习惯于检查较短得两边之与就就是否大于第三边、A、B、C三个选项中,较短两边之与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故不能组成三角形、D选项中,2cm+3cm>4cm、故能够组成三角形、【总结升华】判断以三条线段为边能否构成三角形得简易方法就就是:①判断出较长得一边;②瞧较短得两边之与就就是否大于较长得一边,大于则能够成三角形,不大于则不能够成三角形、举一反三:【变式】判断下列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1) 3,4,5; (2) 3,5,9 ; (3) 5,5,8、【答案】(1)能; (2)不能; (3)能、5、若三角形得两边长分别就就是2与7,则第三边长c得取值范围就就是_______、【答案】【解析】三角形得两边长分别就就是2与7,则第三边长c得取值范围就就是│2-7│<c<2+7,即5<c<9、【总结升华】三角形得两边a、b,那么第三边c得取值范围就就是│a-b│<c<a+b、举一反三:【变式】(浙江金华)已知三角形得两边长为4,8,则第三边得长度可以就就是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答案】5,注:答案不唯一,填写大于4,小于12得数都对、类型四、三角形中重要线段6、(江苏连云港)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得面积?”小明提示:“可通过作最长边上得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得提示作出得图形正确得就就是()、【答案】C;【解析】三角形得高就就就是从三角形得顶点向它得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得线段、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到最长边,再找到最长边所对得顶点、然后过这个顶点作最长边得垂线即得到三角形得高、【总结升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并且三条高所在得直线交于一点、这里一定要注意钝角三角形得高中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得外部、【变式】如图所示,已知△ABC,试画出△ABC各边上得高、【答案】解:所画三角形得高如图所示、7、如图所示,CD为△ABC得AB边上得中线,△BCD得周长比△ACD得周长大3cm,BC=8cm,求边AC得长、【思路点拨】根据题意,结合图形,有下列数量关系:①AD=BD,②△BCD得周长比△ACD得周长大3、【答案与解析】解:依题意:△BCD得周长比△ACD得周长大3cm,故有:BC+CD+BD-(AC+CD+AD)=3、又∵CD为△ABC得AB边上得中线,∴AD=BD,即BC-AC=3、又∵BC=8,∴AC=5、答:AC得长为5cm、【总结升华】运用三角形得中线得定义得到线段AD=BD就就是解答本题得关键,另外对图形中线段所在位置得观察,找出它们之间得联系,这种数形结合得数学思想就就是解几何题常用得方法、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在△ABC中,D、E分别为BC、AD得中点,且,则为________、【答案】1一、选择题1、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拼成如图所示得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得就就是( )2、如图所示得图形中,三角形得个数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3、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 )个锐角A、1B、2 C、3 D、不能确定4、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 cm与9cm,则下列长度得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得就就是()A、13 cm B、6 cmC、5 cmD、4cm5、为估计池塘两岸A、B间得距离,杨阳在池塘一侧选取了一点P,测得PA=16m,PB=12m,那么AB间得距离不可能就就是( )A、5m B、15m C、20mD、28m第八题6、三角形得角平分线、中线与高都就就是()A、直线B、线段C、射线D、以上答案都不对7、下列说法不正确得就就是()A、三角形得中线在三角形得内部B、三角形得角平分线在三角形得内部C、三角形得高在三角形得内部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得内部8、如图,AM就就是△ABC得中线,那么若用S1表示△ABM得面积,用S2表示△ACM得面积,则S1与S2得大小关系就就是()A、S1>S2B、S1<S2C、S1=S2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9、若△ABC得∠A=60°,且∠B:∠C=2:1,那么∠B得度数为()A、40°B、80°C、60°D、120°二、填空题10、三角形得三边关系就就是________,由这个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得两边之差________第三边,所以,三角形得一边小于________并且大于________、11、如果三角形得两边长分别就就是3 cm与6 cm,第三边长就就是奇数,那么这个三角形得第三边长为________cm、12、已知等腰三角形得两边分别为4cm与7cm,则这个三角形得周长为________、13、如图,AD就就是△ABC得角平分线,则∠______=∠______=∠_______;BE就就是△ABC得中线,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CF就就是△ABC得高,则∠________=∠________=90°,CF________AB、14、如图,AD、AE分别就就是△ABC得高与中线,已知AD=5cm,CE=6cm,则△ABE与△ABC得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15、在△ABC中,(1)若∠A:∠B:∠C=1:2:3,则∠A=_______,∠B=_______,∠C=_______,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2)若∠A大于∠B+∠C,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_三角形、三、解答题16、判断下列所给得三条线段就就是否能围成三角形?(1)5cm,5cm,acm(0<a<10);(2)a+1,a+2,a+3;(3)三条线段之比为2:3:5、17、如图,在△ABC中,∠BAD=∠CAD,AE=CE,AG⊥BC,AD与BE相交于点F,试指出AD、AF分别就就是哪两个三角形得角平分线,BE、DE分别就就是哪两个三角形得中线?AG 就就是哪些三角形得高?18题18、如图所示,已知AD,AE分别就就是ΔABC得中线、高,且AB=5cm,AC=3cm,则ΔABD 与ΔACD得周长之差为多少,ΔABD与ΔACD得面积有什么关系、19、利用三角形得中线,您能否将图中得三角形得面积分成相等得四部分(给出3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