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七章
自考00471认知心理串讲重点汇总
总论第二章注意第三章感觉第四章知觉第五章记忆第六章第七章思维第八章概念第九章第十章言语第一章总论本章考核要点1.2.3.4.5.6.7.8.考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认知心理感觉知觉低级形式;记忆高级形式。
考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注意认知的高级形式依赖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考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2、认知心理的意义真题讲练201904)A.知觉B.想象C.记忆D.注意【答案】A 1-2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1其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阶段性连续性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2、认知阶段的划分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2岁)不知道当他没有直接看到物体时,这些物体是仍然存在着。
物体恒久性概念。
即或物体没有被感知,他仍然可以意识到物体在继续存在。
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2岁)8个月的而10积极搜寻搜寻也是极为有限的。
在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认知,属于感觉运动阶段。
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守恒,让・如把这两个球中的一个作为参照,把另一个搓成泥棒,儿童会说,泥棒中泥土少,因为泥棒比球细,同时也会改变其判断,一会儿又说多了,因为泥棒比较长。
让・皮阿杰把儿童的这种运算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7—11岁)7能认知该事物的性质或特征没有改变的事实。
具体运算阶段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7—11岁)故此,泥球和泥棒中所含的泥土是相同的。
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11—17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3、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真题讲练201904)~2 岁~7 岁~11 岁~17【答案】A真题讲练202001・)A.B.C.D.【答案】B真题讲练202001)A.B.C.D.E.【答案】BCE说明了心理现象的产生是脑活动的结果。
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重点
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重点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简答、选择)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个体社会心理学、群体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实验法(实验室,自然,现场),调查法(问卷法,访问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14-7简答)4、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英国本能心理学5、(名解)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a,参与观察——指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
b,非参与观察——也称为一般观察法,是观察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和表现。
6、(名解)实验法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4-4名词解释)7、(选择、简答)实验法可以分成: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
a,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在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的情况下,通过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从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14-7名词解释)b,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c,现场实验法——实验者把现场当作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1)更好的控制自变量。
(2)结果更可靠。
缺点:结果缺乏概括力。
8、自然实验法优缺点:优点:减少了人为性,结论有较高的效度。
缺点:实验控制不严,比较费时。
9、现场实验法优缺点:优点:实验中被试反应客观真实,可以控制自变量。
缺点:很难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难以保护被试的权利与安全。
10、调查法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然后就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作出结论。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知识讲解
第七讲 社会态度一、态度概述1.定义与特点⑴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⑵态度的特点:● 态度是习得的,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形成后,不易改变(态度的抗变性)。
●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可不等于行为本身。
● 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并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
● 态度具有感情色彩。
2.态度的心理成份:⑴认知成份: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它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⑵情感成份: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情绪。
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⑶行为倾向成份: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它会影响到人们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不等于外显行为。
↘ ↙3.态度的功能与作用:⑴态度的功能:认知功能、动机功能、价值观表达功能、自我防御功能(时蓉华,《社会心理学》,297-298,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⑵态度的作用:● 态度影响社会认知:研究者将普林斯顿大学和达得毛斯大学两校队足球赛录像分别放给两校学生看,结果普林斯顿大学生发现达得毛斯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多两倍,而达得毛斯大学生则相反,则更多地指出普林斯顿球队犯规而未受罚的次数。
显然,这是两校学生维护各自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Hastorf & Cantril,1954)。
● 态度影响耐力:mbert 等(1960)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
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带上置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痛感。
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
实验前告诉被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第6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念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定义最多的概念。
目前最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义,他吸收了认知认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
②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③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评价的单纯性,如你对一个人了解多少,你在评价的时候都是十分简单的: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态度形成的条件:①态度是在满足个人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外界环境。
③态度是经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是学习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其具体过程是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
(2)人际因素。
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
纽科姆1935年做了一项有关女大学生态度的研究。
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学习论的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它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联想、强化、模仿;因此,有关态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学习论支配。
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
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
江苏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考点全集
文中页数减7为实体书页码。
按章节顺序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概述【领会】(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群体社会心理、行为及规律的科学。
【领会】(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界1.心理学,allport【研究个体社会行为意识】2.社会学(1)斯特克【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界定,为了解释社会互动】(2)艾尔乌德【研究社会互动,以群体生活心理为基础,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领会】(三)我国学者的阐述1.社心第一人,孙文本【研究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2.吴江霖,82年4月社心研究会成立大会【研究个体或多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3.胡寄南,91年【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领会】(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研究个体心理行为形成的社会因素、形成途径及作用机制【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侵犯、利他】2.群体:研究群体成员、群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揭示群体的静态结构、动力学原理【人际交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从众、服从、暗示、模仿】3.应用:理论、研究、实践三领域【知识建构、利用和干预、改善生活质量】【领会】【熟练掌握】(五)研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个案、跨文化。
1.观察法【真实情境,感官、仪器直接观察记录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分析判断两或多变量的关系】(1)参与观察:社会环境、社会关系、自然状态。
(2)非参与观察:无任何干预。
2.实验法【控制的情境,操纵自变量,发生改变,后研究自变量、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1)实验室: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
(2)自然:介于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之间,日常情境。
(3)现场:操纵自变量,尽可能控制额外变量。
3.调查法【研究的问题为范围,拟好问题,自由表达态度意见,统计分析结论】(1)问卷。
(2)访问。
4.个案研究法【以个人或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也称个案历史法】特征:(1)广集资料:基本资料、家庭背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身体特征、心理特征、过往创伤性经历等。
“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1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带有主观性。
社会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社会心理现象的主体离不开个体,这个个体指处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个体。
群体不等于若干个体相加的总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2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心理学大致上可有两种归类:一种是归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或归为心理学的应用学科的性质;另一种是归为自然科学的性质或归为社会科学的性质。
不能把社会心理学视为一门单纯的应用科学,应归属于心理学分支中的基础性学科,它与生理心理学一起应该构成心理学两个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人们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一般看法认为,它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
简述:SSP与PSP的区别?答:1。
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3。
在研究着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着重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身上产生发展的过程与条件。
第3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年龄是自变量,学习能力是因变量。
自变量既可以是研究者控制之下的,也可是被试者影响心理或行为的特征,如性别;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
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泉州自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串讲材料2
泉州自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2)泉州自考心理学第6节青少年犯罪与利他教育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犯罪动机是可以克服的。
教师的表扬与同学们的好感,大众传播媒介。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5章社会知觉泉州自考心理学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
自我知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
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
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身段表情。
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3)言语表情。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
社会心理学串讲(print)
•社会交换理论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 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符号互动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剥夺与满足命题
侵犯与赞同命题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三)
•社会学习理 论
•社会交换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主张从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 情境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特别重视 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长 时 记 忆
没有 寻找相应的图示 创造新图示 是
出关 信于 息事 件 的 输
图示找到了吗? 否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 3、刻版印象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与管理
归因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4模式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模式 4, 中心品质模式
3.态度与行为
4.态度与价值观
二、态度的4功能:工具,防御,价值,认知 三、态度的5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外显 四、态度的形成
依从——认同——内化
态度
——态度转变模型
态度形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态度转变
态度测量
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
情境
可信
意图 立场 吸引 力
差距
信念 人格 心理 倾向
警告 分心 重复
社会影响
从众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社会促进的概念 他人在场3形式:实际,想象,隐含 社会促进2效应:结伴,观众
二、优势反应强化——对社会促进和干扰的 理论解释:他人在场的影响如下 熟练工——提高 学徒工----干扰 三、社会惰化的概念:磨洋工
四川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考核知识点(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大五”人格理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生活的意义是什么:①能够自主②能力③关系④自尊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4、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①个体过程②人际过程③团体过程5、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它们在美国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势力。
6、人本主义性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7、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①早期状况②起步阶段③发展阶段④反思阶段⑤大发展阶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考核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学习理论的特点:①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②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
③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显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社会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个人知觉(二)自我知觉(三)社会认知(四)归因问题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最有力的是评价。
2、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也叫作扫帚星效应。
3、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①人际距离②身体姿势③目光接触4、自我图式:Markus 和Wurf用自我图示来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
5、自我提升:也叫作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6、图式: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社会态度
三、功能主义理论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
(一)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
态度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要—行为主义强化论
(二)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精神分 析理论
(三)认识的功能
28
(二) 个体的学习
1.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巴甫洛夫
2. 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斯金纳
3. 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
29
二、态度的改变
(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 2.信息的传播 3.被劝说者的因素 4.情境的因素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三)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2
第三节
态度的测评
(一)等距量表 (二)总加量表法 (三)语义分化量表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23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 和不平衡关系。
A. B. C. D. 有关系 有关系 无关系 无关系 且 且 且 且 喜欢(平衡) 不喜欢(不平衡) 喜欢(不平衡) 不喜欢(平衡)
P
认知的主体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13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三)从个体自身条件和情况看
1、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程度高则一致, 反之则不一致 2、人格因素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四)环境压力:压力大不一致,反之 则一致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的可获得性: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2、态度和行为的测量都处于同样 的 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 测指标。
一、影响因素
(二)家庭
(三)团体 (四)社会环境 (五)个体的学习:联想、强化、观察
二、具体研究
(一)1924年Allport 在《社会心理学》
中描述的关于暗示与模仿在态度形成中 的研究
形成方式: 经验的积累 分化 特殊反应倾向凝固
模仿或学习
二、具体研究
(二)凯尔曼(Kelman):服从、同化、
O +
O
O +
+
+
P
O +
+
P O
X
O
P
-
X
X
P
P
+ X O P
+ +
+ X P O
+
+ X
X P
-
X
三、态度转变的理论
(三)认知平衡理论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
(1959)认为人的认知因素有些是独立的,有 些是相互关联的,当两个相互关联的认知不一 致时,就会感到冲突,促使其改变或放弃认知 之一,迁就另一认知(此认知泛指所有包含认 知成分的一切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等)
三、偏见
对某一个人或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
“社会心理学”北大版串讲第七章
第七章⼈际关系 第⼀节⼈际关系概念 ⼈际关系:指⼈们在⼈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理关系,它反映了个⼈或群体寻求满⾜需要的⼼理状态。
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需要的满⾜程度。
需要的满⾜与否是⼈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测量法:是由⼼理学家莫⾥诺提出的⼀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团体)内成员之间⼈际关系和⼈际相互作⽤模式的⽅法。
社会测量法的重要特点:①社会测量法涉及社会性变量;②社会测量法容易引起被测⼈的较强的兴趣与动机;③测量结果的应⽤性强,特别适合于团体研究。
社会测量法只是测量团体⼈际关系的⽅法。
前苏联⼼理学家在些基础上还提出了参照测量法和分层测量法。
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矩阵分析;图解分析;指数分析。
社会测量指数分析公式: 个⼈社会测量指数=∑j列中被选数⽬/(n-1)(∑:被选数⽬之和,n:团体成员⼈数)。
团体社会测量指数=相互选择数⽬之和/所有可能的相互选择总数(可作团体内聚⼒指标) 例:团体10⼈,互选共15,团体社会测量指数为:0.3 (互选之和:C2 10=10x9/2=45) 第⼆节⼈际吸引 吸引:指的是⼀个⼈对于其他⼈所抱的积极态度。
⼈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社会⼼理学家认为原因:(1)⼈类具有亲和倾向。
魏斯提出了亲和对⼈的六种价值:①依附②社会整合③价值的保证④可靠的同盟感⑤得到指导⑥教育他⼈的机会。
(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时引起的⼀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寂寞是个⼈的内部感受,它⽆法由⼈的外在表现加以判断。
魏斯以个⼈所缺乏的特殊社会关系为基础把寂寞分为两类: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情绪性寂寞:由于没有任何亲密的⼈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
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
寂寞常和焦虑联系在⼀起。
⼈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项基本原则,运⽤到⼈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2024)
引言概述:自学考试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社会心理学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通过5个大点来汇总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专业且详细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概念及重要性2.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变化3.认知偏差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4.信念和态度对社会认知的影响5.心理理论在社会认知中的应用二、人际互动与沟通1.互动与互动模式2.社会规范对人际互动的影响3.沟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4.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5.沟通障碍与解决途径三、群体行为与领导1.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群体决策和团队合作3.群体归属和集体认同4.领导的理论和类型5.领导风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四、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1.社会影响的概念和类型2.社会规范对个体的影响3.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的关系4.认知失调理论和态度变化5.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五、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1.群体观念的形成和变化2.社会地位的概念和影响3.自我概念和社会地位的关系4.自我现象和自我认同5.社会地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总结:本文通过引言概述和5个大点的详细阐述,分别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人际互动与沟通、群体行为与领导、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以及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和意义,进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能够获得专业且全面的关于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引言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以及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学科。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试科目。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部分详细介绍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过程。
其中包括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认知偏误等。
2.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组织和储存的方式。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七章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章第七章社会态度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社会态度剖析2、社会态度的测量3、态度的形成和改变4、若干现实性态度的研究1/ 34第一节社会态度剖析态度为什么会成为不同学派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这一概念不是哪个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派的私有财产,因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研究者的不同要求;这一概念较好地摆脱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建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有关环境和遗传的争论;这一概念既可以用来指代单一或独立的个体意向,也可以适用于较为宽泛的文化模式,因此使得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的基点。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态度的界定第一类定义直接将态度纳入认知体系之中,心理学家洛开奇把态度看作是一种具有结构性的复杂的认知体系,认为“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数个相关连的信念的组织”。
第二类定义倾向于将态度看成是情感的标志,并主张由此来界定态度。
比如爱德华兹就认为,态度是“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
” 第三类定义则更为常见,它强调的是从朗格时代起就为人们所重视的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
第四类定义力图能够包容上述三类定义的基本内容,即将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平行地容纳于态度之中。
第五类定义关心的不是特定个人对特定事件的特定反应,不是在这种反应之中包含的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而是组成群体成员的每一位成员所普遍采取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第一章社会学心理学概述1.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2.杨国枢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奢侈品阶段——心理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调味品阶段——心理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必需品阶段——心理学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3.按照杨国枢的观点,当今心理学科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为什么要学社会心理学1.人们对他认得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反应。
2.Costa 和McCrae,Jone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的五个维度是: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
我国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大七”理论。
3.王登峰,崔红和杨国枢等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结构七因素:1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2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3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4才干:指个体坚决,坚韧,机敏;5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6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7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4.Kennon M. Sheldon等人发现,对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钱或者名声声响亮而在于四个方面有优势: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的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友情性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美国心理学家J.L.Freedom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系统科学。
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七章
第7章人际关系
第1节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社会测量法的重要特点:①社会测量法涉及社会性变量;
②社会测量法容易引起被测人的较强的兴趣与动机;③测量结果的应用性强,特别适合于团体研究。
社会测量法只是测量团体人际关系的方法。
前苏联心理学家在些基础上还提出了参照测量法和分层测量法。
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矩阵分析;图解分析;指数分析。
社会测量指数分析公式:
个人社会测量指数=∑j列中被选数目/(n-1)(∑:被选数目之和,n:团体成员人数)。
团体社会测量指数=相互选择数目之和/所有可能的相互选择总数(可作团体内聚力指标)
例:团体10人,互选共15,团体社会测量指数为:0.3 (互选之和:C2 10=10x9/2=45)
第2节人际吸引
吸引: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人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原因:(1)人类具有亲和倾向。
魏斯提出了亲和对人的六种价值:①依附②社会整合③价值的保证④可靠的同盟感⑤得到指导⑥教育他人的机会。
(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时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寂寞是个人的内部感受,它无法由人的外在表现加以判断。
魏斯以个人所缺乏的特殊社会关系为基础把寂寞分为两类: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情绪性寂寞:由于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
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
寂寞常和焦虑联系在一起。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2)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3)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对
成本及利益所做的评价。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影响人际吸引的四个因素:个人特质、相似性、熟悉性及接近性(接近性是空间上的)。
与吸引有关的三个个人特质:温暖、能力和外表吸引力。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亲和倾向起源于婴儿期,主要与婴儿的依附有关。
第3节亲密关系
关系: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
(凯利1983)
亲密关系:当两个人彼此间的依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酬赏:个体从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被爱的感觉或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霍氏(1974)区分出了六类基本的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及服务。
成本:人际关系中所产生负性结果。
*自我揭露: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
自我揭露是增进亲密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让他人在一
定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
自我揭露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评估性的。
描述性揭露指我们向他人透露有关自己的一些事实。
如职业、住址等。
评估性揭露指透露个人的意见及感受。
如自己喜欢某人、讨厌早起等。
*德勒加和格列拦克(1979)提出自我揭露的五方面作用:发泄、自我澄清、社会认可、社会控制、促进关系的发展。
只有当自我揭露以适当的速度与形式逐步进行时,它才能使人产生喜欢的感觉。
爱:又叫爱情,它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鲁宾认为,恋爱时的想法包括三个方面:依附,关怀,信任及自我揭露。
凯宁研究发现恋爱时的感受:有强烈的幸福感(79%)及注意力难以集中(37%)。
爱的依恋过程理论:哈扎恩认为爱情中的依恋是幼年期对父母依恋的持续。
当情侣间的关系发生问题时,有四种主要处理方式:①向对方说明:说出问题,尽力去协调,努力改善彼此的关系。
②忠诚等待:被动地等待,盼望关系随时间自然改善。
③置之不理:与伴侣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不搭理对方,任凭关系继续恶化。
④分手:离开情侣而结束关系。
弗洛姆认为爱的基本要素有: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沃尔斯特把爱情分为两类:狂热式爱情和友谊式爱情。
第4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
(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
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
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
有利。
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
(2)让步。
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
(3)逐渐回报策略。
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
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
(4)中间人调解。
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
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
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
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
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合作的协商理论:由考默利达和契科夫提出。
按照这一理论,在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果、最小的期望结果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
个体或群体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他们希望建立能产生最大期望结果的关系。
最可能赢得胜利的联盟最有可能形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直接交往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测量法是用来测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
人际吸引是人们之间发展亲密关系的基础。
遵循着强化、联结和社会交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