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包括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作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的概念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统一。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第三节 幼儿德育的原则
第三节幼儿德育的原则幼儿德育的原则是进行幼儿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
幼儿德育的原则是根据幼儿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幼儿品德形成的规律提出来的,也是在总结了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幼儿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一、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一)热爱幼儿教师热爱幼儿是幼儿教育中一般的教育原则。
爱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满足,爱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
但是在德育过程中,热爱幼儿有更大的教育作用。
爱是教育的手段,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钥匙,热爱幼儿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
爱是双向活动,教师与幼儿之间必须有爱的感情交流,其中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的爱。
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一个儿童从他出生时起,就在父母爱护下成长,当他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对他是最有影响的成年人。
幼儿把同父母交往中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和要求迁移到教师身上,追求教师的爱。
他们努力服从规定的秩序和完成教师提出的一切要求,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从教师对他的赞扬和肯定中得到安慰、快乐。
实践也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教育。
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儿童,则常常自暴自弃,不愿意接受教育。
这说明“爱”的这种感情力量,能够转化为儿童心理的动力,接受成人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教师对幼儿的热爱,是塑造幼儿灵魂的一种伟大力量,这种爱不仅是感情问题,更是从社会的责任感出发,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感情基础上。
首先要爱每一个幼儿,要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要了解他们,关怀、体贴他们。
由于家庭和教育的不同,幼儿也是各不相同的。
成人对所有的幼儿,教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热爱之心决不能两样。
特别不能岐视那些有缺点、有缺陷的幼儿或者接受能力差的幼儿,而应更多地关怀他们。
偏爱使幼儿感到待遇的不公平,会引起幼儿不信赖老师,而所偏爱的幼儿也会产生不良思想,这些对教育工作,对幼儿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七、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点、个别特点和他们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德育的 要求,确定教育的内容,运用教育的方法,对学生 进行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 2.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
方法 3.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因材施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组织和培养坚强的学生集体
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 来
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学校、家庭和社
会各方面都按照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统一步调,前后连贯地去影响学生,以提高 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王阳明(明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联系实际进行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3.言传身教,教育学生言行一致
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
则(平行影响)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 教师要培养和教育好学生集体,并通过集体力量 来教育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集 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1. 价值观教育原则:德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德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人文关怀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善良友好的品质。
2. 榜样引领原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美好德行的追求。
学校可以通过展示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
3. 课程融合原则:德育应该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校可以修订课程,增加与道德、品德相关的内容,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4. 个性化关怀原则:德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
5. 参与性原则:德育活动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6. 情感教育原则: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表达情感。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情感交流活动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 习惯养成原则:德育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定期组织班级会议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8. 家校合作原则:德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分享学生的德育成长情况,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9. 自主性原则: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设置,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自我约束能力。
10. 追求卓越原则:德育教育应该追求卓越,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学校可以不断改进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引进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指导,下面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德育的原则1. 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原则:教育是指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劳动技能;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3. 环境和谐原则: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对于德育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二、德育的方法1. 示范引领法: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课程教育法:通过课程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在各个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感受道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3. 体验教育法: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的力量。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德育的途径1. 课堂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活动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道德讲座、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德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培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和道德能力的一系列准则和方法。
德育方法则是指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策略和教学手段。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德育实践中相辅相成。
下面将逐一介绍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全员参与原则:德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所以需要全员参与。
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德育,并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德育贡献力量。
3.生活化原则:德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注重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内容和教学手段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相适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4.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的品德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5.日常化原则: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定期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和生活环境,通过种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成长。
6.系统化原则:德育教育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和组织,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制定德育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规划,形成有机的德育教育体系,确保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德育方法1.示范引导方法: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情感教育方法: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参观纪念馆、学习感人的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试论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试论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为本”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基础。
在青少年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的青少年是明天的建设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应该肯定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其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升学竞争的压力他们的思想修养还是有些欠缺理想信念朴素单纯但很脆弱社会上各种错误观念、腐朽思想和畸形文化不同程度会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意识。
一些青少年的成才意识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个人奋斗色彩盲目陶醉于“自我设计”之中不能正确处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方式的转变、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全面推进以及就业制度的改革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将面临新的问题。
因此不论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看还是从他们成才需要、面临的环境和承担的使命看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应该说是一个固本之举。
二、德育的原则坚持德育为首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四有”新人。
坚持德育为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政治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新时期中专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
力求实事求是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识水平,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
教学内容、学习形式、教育方法、考核标准等,都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既要搞好课堂教学,又要指导课余生活。
从大处首眼、小事入手,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把“学生守则”、“行为规范”逐步变为自觉行动。
热爱、单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师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热爱、尊重学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往,用丰富的学识、较强的能力、以身作则的典范和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教育感染学生。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_【考点1】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德育的主要原则包括: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考点2】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
劳动。
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
通过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考点3】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学生良好思想道德风貌的过程。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对于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德育的原则是德性、实践、因材施教原则。
德性原则指导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榜样力量和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实践原则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品格,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因材施教原则指导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德育教育。
其次,德育的途径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三个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不仅要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补充,社会德育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提供学生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榜样教育、情感教育、道德分析教育和德育评价。
榜样教育是通过塑造正面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育者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品质,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道德分析教育是通过分析真实、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育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跟踪和评价,通过德育评价可以指导教育者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总之,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
只有通过正确的德育原则,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德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新一代人。
德育的原则 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对于学生的成长及整体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原则、途径与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是德育的原则。
德育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
首先,德育的原则应该是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德育工作应该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德育的原则还要注重全面发展。
德育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要关注学生的智力、体育、审美和劳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发展。
再者,德育的原则还包括以身作则、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等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此外,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实施个性化教育。
其次是德育的途径。
实施德育教育需要选择适当的途径,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首先,是德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德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元素,让学生在各科学习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和领悟,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
其次,是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再者,是德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学生性格、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德育工作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增强家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功能,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合力。
最后是德育的方法。
实施德育教育需要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以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是激励的方法。
激励是一种常用的德育方法,通过激励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增强德育信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
1. 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注重其全面发展。
2. 爱与信任:以爱和信任为基础,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
3. 以身作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并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 德育与知识育并重: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应该在知识教育中贯穿德育教育。
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的方法:
1. 身临其境教育法:通过参观、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道德情感。
2. 社会实践教育法: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和
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责任感。
3. 游戏教育法:通过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道德品质。
4. 模范引领教育法: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5. 课堂讨论教育法:在课堂上开展问题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加深道德理解和意识。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一、德育的原则1. 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疏导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5.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品德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6. 知行统一原则:德育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使学生明确是非界限,自觉遵守纪律。
二、德育的方法1. 说服教育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道理,提高认识。
2. 榜样示范法:通过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3. 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4. 实际锻炼法: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5. 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6. 自我教育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提高自我修养。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原则指的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石和指南。
德育途径则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在学校中,根据不同的学校特点和德育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素质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而德育方法则是指实施德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下面将对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2.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原则:德育与教学相结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
3.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文化品质和身体品质。
4.个别差异原则:德育工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德育措施,实施个性化德育。
5.生活化原则:德育工作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学习场所,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德育途径1.课堂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实践活动途径: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实践、劳动实践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和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
3.社团组织途径: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如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社团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辅导员工作途径:辅导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辅导员的辅导、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德育方法1.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常用的德育原则1. 导向性原则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包括疏通和引导,即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与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第三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和模式
再见
①语言文字说服。(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指导阅读) ②事实说服。(参观、访问、调查) 运用要求: ①说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②说服要注重差异和时机 ③说服要具有趣味性 ④教师要创造自由对话的情境,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以诚待人,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
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
奖惩法
奖励: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品德与行为做出积极性反馈,以巩固和强化这一品德与行为 运用原则:
①将物质性奖励与精神性奖励因素统一起来 ②将即时奖励与延时奖励统一起来 ③将外界奖励与内在自我奖励统一起来 ④将奖励当事人与激励其他人相统一
惩罚的根本目的是挽救过失学生 实施惩罚时,应遵循: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
同事所创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
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
①典范(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科学家等杰出人物) ②示范(家长与教师) ③典型(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员、优秀干部等)
运用要求:
①选好榜样 ②设法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④遵循个体模仿行为的发展规律 ⑤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教育策略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涵义: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看着几个不肯剪掉长发的男同学,长发被高领毛衣排起,翘得像要下蛋的母鸡尾巴,肖老师忽然问过:“想听听我的意见吗?”这下, 这几个同学可来劲了。
3、激发学含习榜义样的:动机指,见在之行德动 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 3首、先人,们班长主期任以是来任班德级育,的实管践又理经者验要和的教总提育结者出。 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把严格要 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 赞可夫的比喻: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搀着石子的劣质土 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
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 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教师也应该发现差生 深处的宝藏,产生热爱差生的情感。
•
有一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
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
一、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个体品德 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二)德育原则的意义
二、基本的德育原则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 理,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札,欲罢不能。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是恩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枝外活动(三)劳动(四)少先队活动(五)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一)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目的性。
教育学课件第十三章
从课程角度划分: 有认识性课程 活动性课程 潜隐性课程;
从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方式上划分: 直接性德育途径 间接性德育途径。
一、认识性德育课程
(一)认识性德育课程概述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 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法规、思 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 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 与发展的课程。这类课程应是培育德性的课程,其内容规 定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里。
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指每 一个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内特定的风气和氛围,也是最 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因素
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学校的物质文化 是学校精神文化必要的物质载体。
第三,建立和健全育人的制度文化。 第四,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 引力和凝聚力。
生活指导法应注意的要求是:
1.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要加强与学生的多方位沟通 3.要注意知行统一
六、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 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 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诸方面的心理问题,保持 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 面发展。心理咨询的方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门诊咨询、 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宣传咨询、网上咨询等。
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学校要协调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形成德育合力以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统一各方面的教育要求 2.学校 教育要具有统一性和系统性 3.学校要协调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
4-3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一、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把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问题的认识与指导他们的品德践行结合起来。
4、疏导原则。
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既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又通过对个别成员的教育来影响集体。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6、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引导、说理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二者结合。
7、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8、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9、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10、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
学校内外的教育要保持一致、连贯。
二、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的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等。
德育教育模式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①、关于道德发展规律(自我中心-他律-自律);②、关于道德发展的动力(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因此他特别强调儿童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③、关于道德原则和方法(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④、关于课堂应用(鼓励学生参与道德问题讨论;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合理奖惩);(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2.体谅模式(麦克费尔):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道德发展而言,给机会表达心中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其理论假设是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基于此学校应做到①、营造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的气氛;②、教师在关心体谅他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麦克费尔等还编制了《生命线丛书》(《设身处地》、《证明规则》和《你会怎么办》)。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 尊重学生原则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差异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尊重学生原则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 正面教育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3.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逐步深入地进行教育。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5. 集体教育原则集体教育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应该通过集体活动、团队项目等形式,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6. 家校合作原则家校合作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应该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和需求,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和途径1.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自评表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
2. 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通过树立榜样、介绍优秀人物事迹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优秀品质和行为。
教师可以邀请优秀人物来校演讲、展示优秀作品等途径进行榜样示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孔子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其中,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品德。
当然,教学这个途径也不是万能的,只通过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容易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订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
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别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遵守纪律与诚实守信等良好品德。
(三)劳动
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严峻磨练。
在劳动中,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从而培养爱劳动、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品德。
(四)共青团活动
共青团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
培养良好品德。
(五)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争取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德育的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二)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3.锻炼法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的否定评价,以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方式,赞许是教师对学生一般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的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表示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
奖励一般有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等。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