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毒性作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品:性猛力强的“毒”药材,即“下品多毒,不可久服”
✓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毒(10个品种)、有毒(42个品种)和小毒(31个品种)。
第一节“毒”中药的概念
有毒中药的分类
第二节 常见“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常见毒性成分
(1)生物碱类: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雷公藤碱、莨菪碱等。
➢ 何首乌所含有的二苯乙烯苷和蒽醌类可能有潜在肝功能损伤作用; ➢ 黄连小檗碱是黄连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但其也会引起黄疸(新加坡黄连事件)、皮炎药疹。
常见中毒临床表现
临床解毒救治原则
若临床上发现中药中毒,其解毒救治的处理原则:
✓ 1.排除毒物:立即停止继续用药,严重者要采用催吐、洗胃等急救措施
2. 在本案例中患者出现中毒反应原因: ✓ 超量服用乌头碱类中药。制川乌、附子及其炮制品黑顺片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可对神经系统(口
舌麻木)、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律失常)和消化系统(恶心呕吐)产生毒性。根据2015版《中国 药典》标定,制川乌日常用量1.5-3g,附子常用量为 3-15g。本案例的处方所含的有毒中药制川乌 和附子严重超量,而且存在重复使用附子类药材(黑顺片)。
中药的毒性作用
主讲老师:
内容提纲
章节内容和目标
学习要求
① 掌握 ➢ 中药“毒”涵义; ➢ 有毒中药的分类; ➢ 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
② 熟悉 ➢ 有毒中药的常见毒性成分;
③ 了解 ➢ 有毒中药常见品种; ➢ 中毒常见临床反应; ➢ 中毒后解毒措施原则。
案例导入
某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听信民间验方,在外院取中 药后回家煎服。处方含有制川乌 30g,附子 30g,黑顺片 10g, 当归 10g,鸡骨草 12g,防风 10g,鸡血藤30g,肉桂 10g,等。 当日下午患者煎服第1剂后不久便出现口舌麻木、头晕头痛、恶 心呕吐、心悸气短、手脚发凉等症状,家人立即将其送医急救。
➢ 乌头碱是属于剧毒双酯型生物碱,在生物碱类中毒性最强,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成人1次服用0.2mg即会有中毒反应。
➢ 炮制减毒:经加热煎煮炮制后剧毒乌头碱转化成了低毒的乌头次碱或无毒的乌头原碱,而其功效不减;
(2)苷类:氰苷类(苦杏仁、桃仁)、强心苷(洋地黄、夹竹桃)、皂苷(商陆、皂碱)等。
➢
大剂量服用苦杏仁则会引起严重的呼吸抑制中毒反应,因为苦杏仁苷
请结合该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中毒症状和药方成 分,判断患者中毒类型并分析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
制川乌
附子
黑顺片
案例解析
1. 根据患者当日服用中药情况(含大量制川乌、附子)和出现的中毒症状,判断其为乌头碱中毒。制川乌和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胜湿祛风、补火助阳、止痛散寒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频率也较多。由于制川乌和附 子都属于有毒中药,临床上用药要尤为谨慎。
第一节“毒”中药的概念
中药“毒”的涵义
• 中药的“毒”与“效”既是对立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念的体现。
第一节“毒”中药的概念
有毒中药的分类
• 中医药文献中“毒”中药:指药性强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的药材,使用不当或过量长久
服用会导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
✓ 《神农本草经》:上品、中品、下品;
消化 分解
氢氰酸。
➢ 强心苷容易引起心脏毒性反应。皂苷容易引起局部刺激反应。
(3)毒蛋白:含毒蛋白的中药主要包括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等植物药,以及斑蝥、全蝎、蜈蚣等动物药材。
常见毒性成分
(4)萜类和内酯类:有局部强烈刺激作用,内服可引起肝细胞损害,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黄药子、闹羊花)。 (5)重金属类:矿石类中药含汞、砷、铅等重金属,使用不当容易发生重金属中毒;(米氏线) (6)其他: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发现含有潜在的、新的毒性化学成分;
✓ 没有经过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施治,擅自听信民间验方服用中药。中药安全性涉及患者体质的个体差
异性,是否对症下药以及合理配伍等因素,没有经过专业中医师的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极易造成中 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
1. 从观念角度:中药的毒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不可盲目认为中药无毒。 2. 从应用角度:增效减毒,科学合理使用-不必谈中药色变。
清除毒性物质,防止其继续伤害人体;
✓ 2.实施解毒:根据有毒中药毒性物质成分、作用原理和靶器官选择不同
的解毒剂和解毒方法;
✓ 3.对症处理:根据毒性物质损害机体的状况进行对症处理,尤其是呼吸
障碍、心功能衰竭、肝肾中毒等危重症候。
第三节 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和合理应用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中药“毒”在中医理论体系和现代药物毒理学的不同涵义? • 2.简述影响中药安全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 3.简述中药常见的毒性成分和中毒反应特征。
✓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毒(10个品种)、有毒(42个品种)和小毒(31个品种)。
第一节“毒”中药的概念
有毒中药的分类
第二节 常见“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常见毒性成分
(1)生物碱类: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雷公藤碱、莨菪碱等。
➢ 何首乌所含有的二苯乙烯苷和蒽醌类可能有潜在肝功能损伤作用; ➢ 黄连小檗碱是黄连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但其也会引起黄疸(新加坡黄连事件)、皮炎药疹。
常见中毒临床表现
临床解毒救治原则
若临床上发现中药中毒,其解毒救治的处理原则:
✓ 1.排除毒物:立即停止继续用药,严重者要采用催吐、洗胃等急救措施
2. 在本案例中患者出现中毒反应原因: ✓ 超量服用乌头碱类中药。制川乌、附子及其炮制品黑顺片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可对神经系统(口
舌麻木)、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律失常)和消化系统(恶心呕吐)产生毒性。根据2015版《中国 药典》标定,制川乌日常用量1.5-3g,附子常用量为 3-15g。本案例的处方所含的有毒中药制川乌 和附子严重超量,而且存在重复使用附子类药材(黑顺片)。
中药的毒性作用
主讲老师:
内容提纲
章节内容和目标
学习要求
① 掌握 ➢ 中药“毒”涵义; ➢ 有毒中药的分类; ➢ 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
② 熟悉 ➢ 有毒中药的常见毒性成分;
③ 了解 ➢ 有毒中药常见品种; ➢ 中毒常见临床反应; ➢ 中毒后解毒措施原则。
案例导入
某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听信民间验方,在外院取中 药后回家煎服。处方含有制川乌 30g,附子 30g,黑顺片 10g, 当归 10g,鸡骨草 12g,防风 10g,鸡血藤30g,肉桂 10g,等。 当日下午患者煎服第1剂后不久便出现口舌麻木、头晕头痛、恶 心呕吐、心悸气短、手脚发凉等症状,家人立即将其送医急救。
➢ 乌头碱是属于剧毒双酯型生物碱,在生物碱类中毒性最强,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成人1次服用0.2mg即会有中毒反应。
➢ 炮制减毒:经加热煎煮炮制后剧毒乌头碱转化成了低毒的乌头次碱或无毒的乌头原碱,而其功效不减;
(2)苷类:氰苷类(苦杏仁、桃仁)、强心苷(洋地黄、夹竹桃)、皂苷(商陆、皂碱)等。
➢
大剂量服用苦杏仁则会引起严重的呼吸抑制中毒反应,因为苦杏仁苷
请结合该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中毒症状和药方成 分,判断患者中毒类型并分析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
制川乌
附子
黑顺片
案例解析
1. 根据患者当日服用中药情况(含大量制川乌、附子)和出现的中毒症状,判断其为乌头碱中毒。制川乌和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胜湿祛风、补火助阳、止痛散寒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频率也较多。由于制川乌和附 子都属于有毒中药,临床上用药要尤为谨慎。
第一节“毒”中药的概念
中药“毒”的涵义
• 中药的“毒”与“效”既是对立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念的体现。
第一节“毒”中药的概念
有毒中药的分类
• 中医药文献中“毒”中药:指药性强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的药材,使用不当或过量长久
服用会导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
✓ 《神农本草经》:上品、中品、下品;
消化 分解
氢氰酸。
➢ 强心苷容易引起心脏毒性反应。皂苷容易引起局部刺激反应。
(3)毒蛋白:含毒蛋白的中药主要包括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等植物药,以及斑蝥、全蝎、蜈蚣等动物药材。
常见毒性成分
(4)萜类和内酯类:有局部强烈刺激作用,内服可引起肝细胞损害,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黄药子、闹羊花)。 (5)重金属类:矿石类中药含汞、砷、铅等重金属,使用不当容易发生重金属中毒;(米氏线) (6)其他: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发现含有潜在的、新的毒性化学成分;
✓ 没有经过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施治,擅自听信民间验方服用中药。中药安全性涉及患者体质的个体差
异性,是否对症下药以及合理配伍等因素,没有经过专业中医师的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极易造成中 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
1. 从观念角度:中药的毒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不可盲目认为中药无毒。 2. 从应用角度:增效减毒,科学合理使用-不必谈中药色变。
清除毒性物质,防止其继续伤害人体;
✓ 2.实施解毒:根据有毒中药毒性物质成分、作用原理和靶器官选择不同
的解毒剂和解毒方法;
✓ 3.对症处理:根据毒性物质损害机体的状况进行对症处理,尤其是呼吸
障碍、心功能衰竭、肝肾中毒等危重症候。
第三节 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和合理应用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中药“毒”在中医理论体系和现代药物毒理学的不同涵义? • 2.简述影响中药安全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 3.简述中药常见的毒性成分和中毒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