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一切艺术都必须要有意境。
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一段相声,一首音乐,一幅画乃至一株盆景都有自己独特意境。
艺术门类不同,它对意境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意境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缺乏意境就缺乏生命与灵魂。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是由作品本身的整体样式决定并通过作品直接呈现的。
“意”主要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画中形象能引人深思﹑发人遐想﹑动人心扉的弦外之音,是超出画面以外的,能使人心驰神往并泛起感情上的涟漪。
美术作品中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贯通一气的感情,即所谓存在于下笔之前、落笔之中、收笔之后。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是诗是境界。
”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史,历代绘画名家的创作也同样讲究超凡脱俗、含蓄空灵的意境美。
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画中有诗”。
一、画的诗化、文学化
这个“诗”字,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诗意”,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有这样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道出了中国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
“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画的文学化。
二、言志抒情以为“诗”
语言形象的精炼,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以抒情为正。
“诗以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
1、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气韵。
中国画讲究“气韵”,谢赫主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顾恺之提出“传神论”,潘天寿说“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可见“气韵”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2、中国的意境美在于“不似之似”。
石涛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
”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而成为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
中国画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
“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象只是写实的,而追求“不似之似似之”。
不似是手段,目的在“似”。
形似不等于神似, 但神似却可以包含形似。
我国的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曾经有过:“妙属于美, 肖属于艺, 然肖或不妙, 未有妙而不这样的论述肖者也。
妙之不肖者, 乃至肖者也。
故妙之至肖为尤难。
”这里所说的“妙”与“肖”也就是“神似”和“形似”。
惟妙惟肖指的就是形神兼备, 所谓妙之不肖者, 乃至肖者也。
”是说画家在表现人物形态时,突出了任务的特征。
因生活中人的自然形态不同, 这种形态看来是不“肖”的, 其实是“至肖”, 也就
是国画写意中的一种境界“似与不似”。
3、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骨法用笔。
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就是“骨法用笔”。
笔法是中国绘画传统技法中的精髓。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中国画重写意的特点,必然导致重视用笔,主张笔到意到,意在笔先。
用笔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优劣。
综上所述,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境。
“不似之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写生方法;有自己独特的空间意识;“骨法用笔”妙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画中有诗”妙在绘画与诗歌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形神关系。
“气韵”妙在“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有自己独特的色彩方法,中国画的审美意境相对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是自成体系,它可以使作者达到自己的理想国度,同时,它将不断吸收外来的营养,使自己发展得越来越健壮!以其独特的东方艺术之美,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