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10以后)阶段特征及通史整合:阶段分期:1949.10——1956底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1、1949.10——1956年底过渡时期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尚未完全清除,不甘心失败,因此,当时政治上主要的任务一方面还是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如,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解放区进行土改、镇压国民党特务等等,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另一方面,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开始,如,逐渐建立和形成人代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经济上:建国之初,主要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业已崩溃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和一五计划(生产力)。

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后,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如《论十大关系》(1956)等。

在文艺和科研领域,新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如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等。

教育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为“一边倒”。

外交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53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

2、1957——1966.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合

2.外交事业的新突破: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经济上:
1.伟大的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思想上:
1.
2.
3.科技、文化和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继续贯彻“双百”方针;“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
阶段特征: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政治上:
民主与法制建设:
重要史实: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政治上:
经济上: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1956-1976)
1、思想:
2.文化:
3.极“左”思潮泛滥。“
4、科技: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后)

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高考通史复习之三: 中国现代史现代史分期必修三毛泽东思想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探索)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先民主主义革命,再社会主义革命。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解放战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重心转移到城市人民民主专政(发展)新中国(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中特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始走上中特道路十二大:提出中特社会主义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特理论被称为邓小平理论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一国两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建国初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民主法制被践踏曲折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完善民主法治的逐步健全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理论港澳回归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对外关系建国初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外交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日建交新时期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过渡时期——恢复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年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共八大出现严重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困难八字方针文革时期——严重挫折国民经济的劫难周恩来邓小平新时期——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小专题农村问题古代:近代:1949—19561956—19661978以后思想史——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巨变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巨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生物技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曲折发展文艺的春天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

中国现代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通史复习提纲

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政治: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济: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思想文化:1.毛泽东思想2.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理论)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江苏高考二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专题六)▲专题概述:本专题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其中包含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外交关系的建立以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科技成果等。

※政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考纲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新中国成立的条件:1、政治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西柏坡;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3、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守法性质的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二、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②“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5、地位:是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6、台湾统一问题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 .同根同源、共同愿望;(2).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3).汪辜会谈、积极推动;(4).和平统一、八项方针
(5).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中央工作会议, 1、背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 停止……,转移……
拨乱反正
2、内容:
组织路线: 形成新的领导集体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3、意义: 伟大的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基本国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人民公社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 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内容: ①废除人民公社制; 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安徽、四川试 行——全国推广)。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性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B 作用: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平均 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届三 中全 会
九二 共识
(二)、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理论: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原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振兴:
(1)保持台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
(2)有利于实现顺利过渡;
(3)有利于祖国的四化建设; (4)尊重历史和现状,体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5)有利于协调发展中英、中葡关系。

中国现代史大总结.

中国现代史大总结.

通史板块综合——中国现代史大总结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二、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阶段特征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1)特点:“一边倒”。

(2)原因: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③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孤立无援。

(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1)特点:“一大片”。

(2)原因: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3)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①美苏争霸,美处于守势。

②苏联陈兵东北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

③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4.20世纪80年代起(1)特点: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2)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

②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④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1.准备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三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中苏建交。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过渡时期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2)
3.含义: 含义: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 4.实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社会 实质和方向: 5.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6.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领导阶级: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情况: (1)情况: 对农业、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 意义: (2)意义: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 20世纪中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世纪中 国历史上深刻社会变革
政治: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1)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全国大陆的解放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 做了大量工作
[重点分析] 重点分析] 分析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二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二

二、 经济 1. 中共八大的召开(有益探索): 时间:1956年 内容: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两对矛盾) 确定党的主要任务(建设工业国)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时间:1958年 表现:大跃进运动(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方面)
[联系比较]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实现了政社合一;权力过分 集中,脱离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群 众觉悟程度;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 陷入混乱状态和长期停滞。
[联系比较] 大跃进运动
原因
人民公社化
片面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济建设 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 高速度 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全民大炼钢铁、 虚报浮夸风盛行
特征:
“一大二公”(生产资料所有制);
5.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6.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7.总体情况:
探索、曲折、前进;两头较好,中间较差。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1956年对民主党派的八字方针 (1)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2)内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意义: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 展到新阶段
[阶段特征]
全面建设时期
1.历史阶段:1956-1966年 开始探索:1956-1957年 出现偏差:1957-1960年 实行调整:1960-1966年 2.社会性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阶段特点: 中共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 4.探索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主要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现代史(1949~~)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期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23页PPT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23页PPT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3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一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一

3、确立意义: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 关系; 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 4、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主权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2)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提; 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的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 4)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 键; 5)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 原则. 四、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我国的国情决定;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 亲密关系。
儿女的支持; 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逐渐 形成了团结合作的亲密关系。 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体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 政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特色:人民当 家作主 2、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 本的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 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向工农和 工农子女“开门”,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 质。 4、科技:中国科学院成立,编制《十二年科 技发展远景规划》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一届人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职能的变化 (3)《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对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的规定
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意义: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 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国现代史[整理版]

中国现代史[整理版]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

“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前四史:[西汉] 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东汉] 班固的《汉书》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宏观概要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

传统史学一般把共和国史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十年、“文革”十年、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第一节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舣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知识整合一、政治1.民主法治建设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并作出重要贡献
⑤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经济:
1、恢复经济的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2、一化三改
①1953年中共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经济:
1、“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2、1973周恩来调整和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

(必修二50页)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1976) 文化: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
1、文艺:“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
84页) (必修三
A.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 B.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 C.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 2、教育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必修三88
中国现代史(1949—今):新中国的历史
分期: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今)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总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 1949—1952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政 权 1953—1956一化三改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
1、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科技:1964原子弹;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教育:到1965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社会生活:
1、电影: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 2、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3、服饰: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年—至今)
考点
考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必修一72页、必修二52页) 考点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修一73、74页) 考点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必修一75—79页 考点4: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必修一94—97页) 考点5: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必修二53—55页) 考点6: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必修二56、57页) 考点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修三74—77页) 考点8:文化事业的繁荣(必修三84、85页) 考点9: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必修三89、90页) 考点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必修三93、94
页)
A.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 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学校学制大为缩短 D.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对象?办法?) 3、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 A.1967年氢弹爆炸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1976)
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必修一92页)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 3、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建交;
法必究”的方针”; B.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C. 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D.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年—至今)
外交:全面开放,接轨世界
1、外交环境: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 2、外交成就: A.提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B.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 C.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E.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F.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年—至今)
社会生活:
1、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
吃讲营养 穿讲时尚 住讲舒适 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 2、2003年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一 3、报刊业恢复生机 4、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建成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5、1993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外交:
1、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 2、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 3、一条线、一大片: A.重视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B.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和团结
经济:
1、1957年“一五”计化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2、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了“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 1958年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4、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 5、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6、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撤走了经济援助 7、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考点
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必修一64—68页) 考点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必修一84—88) 考点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修二46页)
考点4:双百方针和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必修三82、83页)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年—至今)
经济:改革开放
2、对外开放:
(必修二54页) A.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1989年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B.设立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大秦天上福广、南北烟、青连、宁湛温 C.1985年起,开辟经济开放区: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 D. 1990年做出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90年代浦东新区逐渐 建立 E.开放沿江、沿边、内地 F.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造 ③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④1953—1957年进行了一五计划(以重工业为中心) ⑤1957年一化三改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文化:
1、文艺: 1956年4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2、教育: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 3、科技:1949年成立中科院;19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4、社会生活: ①食用油、粮食统购统销 ②颁布《婚姻法》 ③《人民日报》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并存
外交:
1、外交政策: 制定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环境: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 3、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外交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苏联、朝鲜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1950年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政治:
1、巩固新政权: 追歼残余(1949—1950) 抗美援朝(1950—1953) 土地改革(1949—1952) 和平解放西藏(1951) 2、三大基本民主制度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考点5:十年建设成就(必修二49页)
考点6: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必修三88页)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1976)
总特征:“左”倾思潮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政治:民主法制被践踏
(600分158页)
1、大批党政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遭批斗、抄家和迫
害 2、《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名存实亡 3、 党政机关瘫痪,社会秩序混乱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3、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践 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A.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B.进一步完善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推广基层民主制度 5、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
A.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年—至今)
经济: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 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20c80年代增强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所 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20c90年代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形 式:股份制 C.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c80年代——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D. 1997年十五大: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论 断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论断
国际形势:
1、美苏争霸(1956年开始) 2、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3、美国侵越战争(1961—1973)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论十大关系》(必修二48页) 考点2:中共八大(必修一70、必修二48页) 考点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必修二49页) 考点4:八字方针(必修二49页)
页)
考点11: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必修三94、95页)
取得了很大成就
总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左倾思想的影响
政治:
1、1956。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理
论 2、1956。9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3、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左”倾错误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973年互设大使馆、经济交往协定 4、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5、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社会生活:服饰式样和色调单一: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年—至今)
总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并发展
政治:
1、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