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分类:行业新闻发布时间:2013-01-20 10:03:12 阅读次数:452次
(一)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转型期的制度缺陷与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学术界各种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纪宝成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各种竞争机制、各种良好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道德价值与现实利益追求的不协调,引发了人们普遍的浮躁、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的心态,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出现畸形,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各种学术腐败产生的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蒋寅认为,权力腐败盛行、经济秩序混乱、法律威信下降是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和社会大环境。
(二)学术管理体制原因
近年来学风的急剧恶化,包括学术活动中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学术的日渐泡沫化,很大程度上导源于主管部门过多的行政行为。学术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是产生学术腐败的制度根源,这是学者的一致看法。
顾海兵、张国功认为我国学术领域存在的诸如腐败、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等严重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学术管理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所奉行的是以权力为资源、以利益为目的的“准官场”权力游戏规则,教育行政部门评审重点研究基地与跨世纪人才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管了不该管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审批过多。
学术腐败的主要根源。由于社会发育不良,我们的学术体制仍然是官本位制,学术机构的行政权力绝对压倒学术权力,掌握行政权力的学者们,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主持和参与职称评定、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工作的便利,不正当、不合理地行使职权,从而导致学术腐败。
(三)学术评价方式原因
在整个学术制度存在弊端的背景下,我国学术评价机制尚存在许多不健全、不合理等问题,也是诱
发各种学术腐败问题的主要因素。
周兆军、韩东屏等认为目前我国在学校和科研单位评级、学科建设评点、教师与科研人员考核与职称评定、学术成果认定等普遍盛行的是以指标量化为主的评价方式。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评价方式,不仅极易使学者变得急功近利,浮躁不安,不愿潜心去做那些难度大、周期长的研究项目或科研课题,只愿做短平快式的研究,而且还使一些人在重压之下,
不堪重负,开始走歪门邪道来达到那些考核评审所需的量化指标,他们或托关系找门子讨要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书籍,或通过手中职权或职业便利达到上述目的。
胡杨指出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同行评议制度的约束机制失效,学术论文和项目片面量化管理,重量轻质的激励机制对部分学者以投机取巧的不正当手段“制造”成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李伯重认为对学术一词理解混乱,学术标准与规范的长期缺失,是导致我国学术滥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对学术标准的科学认识,从而在我国出现“全民学术”景观,撰写学术著作,变得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事事可为。各级各类职称评定均以发表学术论文为评价标准,虽然全民皆学术,但却是大量的低水平重复,鲜有精品问世。
(四)学术监督惩处机制缺失的原因
许多学者认为长期缺乏统一的学术规范、学术监督和惩罚制度缺失是各种学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1.缺乏统一的规范,规范的执行乏力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一直缺乏一套公认而有据可查的权威性学术规范文本,使得许多人因不知规范而违规。这种情况直到2004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后才有所改变。兰gJ1]认为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各大学学术委员会等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和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普遍存在操作性不足,惩戒性不足等问题。惩罚方式也只限于行政处分且缺乏明晰的处理标准和程序,使得该制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约束与惩罚的力度非常有限,制度的这种乏力性,反过来又消减、弱化制度本身的公信力和制约力。
2.违规成本低,收益大于违规成本,从而使其愈演愈烈
叶素文、姚继军等从经济学视角对学术腐败行为进行了成本一收益分析,并通过对其混合博弈模型分析,认为根据理性人假设,目前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及监督机制的乏力,学术违规行为在其风险博弈之中的收益远远超过其风险成本,这是学术违规行为发生的内驱动力,并进而日益泛滥。
张建华认为出于成本与收益比较,制造学术次品的成本远远小于创造学术精品的成本,而二者的收益差距却不大,而且其收益甚至会大于学术精品的收益(短时间制造多篇,或是一稿多发收益明显大于打造一篇精品),他当然会选择前者"。
王行宇、卢晓蕊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认为,我国对学术违规行为的治理存在严重缺陷。对于大部分的轻微学术违规行为而言,其被发现举报的几率极低,在现有规则下学术违规行为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因此学术腐败行为在我国愈演愈烈。
(五)学术出版管理的原因
在众多学者重点从学术体制等方面探讨其原因时,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现行出版体制的制度缺陷、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弱化等问题也是助长学术腐败行为蔓延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应引起学界的普遍重视。陈得嫒、张莉莉认为学术期刊的灵魂缺失、功能异化、期刊评价被滥用等失范
现象日益突出,学术期刊的学术公信力和声誉的不断下降,成为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的载体和助推器,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的弱化,是学术次品、劣品乃至赝品问世流传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杨玉圣认为随着高校系统推行的以数量化为导向、“以刊评文”为基本模式的学术评价方式的蔓延,学术刊物成为学术权力的掌控者,面对各种诱惑,目前个别学术期刊(包括编辑)即利用学术权力进行公开或隐蔽的权力寻租,从而使学术腐败更加猖獗。李士金、黄晓伟也指出面对各种学术需求市场的异常快速增长,有少数期刊“编辑的责任已经失落到令人震惊的程度”,更有甚者,有少数期刊大搞权力寻租,进一步加剧了学术腐败之风的蔓延和泛滥。笔者也曾指出一些期刊编辑或责任意识淡漠,主体意识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姑息迁就;或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一些不规范的行为疏于矫正;或因专业素质与能力所限无力发现或优化完善,使得学术期刊的控制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导致一些学术伪劣产品传播泛滥。
(六)学术从业者个体素质原因
在各种体制性压力之下,学术主体道德底线的失守,是发生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在因素。韩东屏、陈笑一认为学术道德意识或学术规范意识缺失,学术价值追求的迷失和偏离,学术道德教育长期缺失,学术史意识匮乏是导致学术主体直接产生学术腐败行为的内在原因。
常亚平、蒋音播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显著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因素有:同行中学术地位、教学工作压力、科研考核压力、个人了解相关规范和获取更高职称的压力。认为内因主要有:个人利益的驱使;诚信教育与学术素质的缺乏;创新能力的匮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