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经方医案讲课稿

合集下载

王付经方研究;大承气汤讲稿

王付经方研究;大承气汤讲稿

王付经方研究;大承气汤讲稿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寒下,一个方叫大承气汤,这个方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

重要到什么程度?张仲景有多少个方?有260个方。

猜一猜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哪一个方最多?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大承气汤次数是最多,这说明大承气汤是临床中治疗诸多病的一个重要方。

下面我们看一下,大承气汤方的组成有几味药?四味药。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学这个方要重视几方面的内容。

一个方面方的组成重要,第二个方面方的用量比例关系直接关系到疗效。

从今天来看,好多人都会用大承气汤,用了大承气汤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总是不够理想。

为什么?关键就是量的问题。

量的比例关系,尤其是方中大黄、厚朴用量的比例关系。

为何要强调这一点?大黄是什么性?厚朴是什么性?它们之间的用量关系。

根据方的组成用量,决定这个方在用法方面直接关系到疗效。

想一个问题,四味药煎煮的方法有几种?四味药煎煮的方法有三种。

先煎枳实、厚朴,大概煮多长时间?二十五分钟。

然后加入大黄,大概煮十五分钟。

猜一猜,芒硝煎煮多长时间?说到这里,先问我们在座的女同学,在家做过饭没有?做过吧?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问我们男同学在家做过饭没有?男同学最起码应该做过方便面?要问同学们,做饭水烧开了,水要沸腾,水沸腾一次大概需要几分钟?假如说这样大一锅水吧,沸腾起来下来了,大概水滚一下需要几分钟?看看谁做的饭是真的?大概需要几分钟?同学们说一秒钟,那就是一秒钟左右。

芒硝煎煮多长时间?就是一两秒钟。

这个药怎样煎煮?我们要告诉病人,药煎好了,要端下来的时候,往里边一放,估计端下来已经超过两秒钟了。

当然有一个同学说,端下来还是滚的,放到里边也行。

一句话,煎煮的时间一定一定要短。

芒硝这一味药,煎煮的时间长影响疗效。

现在好多大夫开芒硝的时候,干脆说不熬冲服,这是影响疗效。

我们到临床中,应该告诉病人怎样煎煮。

用大承气汤,一定要用名副其实。

大承气汤方的功用四个字概括,峻下热结。

王付经方医案

王付经方医案

xx经方医案1、原由不明低热( xx 伤寒证)经方事例孙某,男, 19 岁,河北人。

有 3 年原由不明低热(℃),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低热,稍微怕冷,疲倦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恩赐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桂枝10g,白芍 6g,生姜 24g,白术 10g,麻黄 6g,大枣 8 枚,杏仁 8g,陈皮48g,枳实 10g,炙甘草 6g;6 剂,第 1 次煎 30 分钟,第 2 次煎 25 分钟,合并药液,每日 1 剂,每日赋 3 服;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从前面 6 剂;三诊:心下痞满基本除掉,仍有稍微低热,皮肤拘紧除掉,从前面 6 剂;四诊:低热未再发生,饮食好转,从前面 6 剂;五诊:诸证基本除掉,又从前面治疗12 余剂。

随访 1 年,全部尚好。

我:应适用外台茯苓饮。

用方意会:依据低热、稍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依据低热、稍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

方药互相为用,以取其效。

2、原由不明低热( xx 温病证)经方事例许某,女, 27 岁,郑州人。

3 年来频频低热,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服用中西医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清早下午(℃),正午低热(℃),不时怕风,疲倦乏力,大便干结 1 次/3~4 天,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治当清解发汗,泻热通结,兼益正气,恩赐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加味,桂枝 5g,白芍 5g,麻黄 5g,大枣 8 枚,生姜 2片,石膏 6g,大黄 12g,红参 10g,柴胡 10g,生甘草 3g,炙甘草 5g;6 剂,第1 次煎 30 分钟,第 2 次煎 25 分钟,合并药液,每日 1 剂,每日赋 3 服;二诊:用药第 3 天,低热未发生,从前面 6 剂;三诊:大便正常,用药第 2 天低热又发生 1 次,从前面 6 剂;四诊:疲倦乏力好转,低热未发生,从前面 6 剂;五诊:低热未发生,从前面 6 剂;六诊:诸证基本除掉,又从前面治疗12 剂,以牢固治疗见效。

《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现在上课。

这一堂,我们学一个方,叫苓桂术甘汤。

这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

这个方药物组成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所组成。

这个方,根据药物的组成看看,这个方煎煮的时间长不长?煎煮的时间也是比较偏短的。

我们说煎煮一般情况下,是多长时间?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说了,张仲景的煎药方法,最短几秒钟,最长三个小时。

我们学习到应用,一定要因人而决定的。

当然,这里边还得因药而决定的。

苓桂术甘汤煎煮大概就是十五分钟左右。

当然我们说的煎煮,大火这个时间算不算?它是不算数的。

是从水开以后,小火计算的。

苓桂术甘汤,这个方的功用是什么呢?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从今天来看,苓桂术甘汤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就是保护胃粘膜,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以及抑制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等作用。

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是中虚痰饮证。

中,指的是什么?脾胃。

也可以说是脾胃虚弱痰饮证,也可以说是脾虚痰饮证。

中医所说的脾,在绝大多数情况,应该包括胃。

脾虚痰饮证,它的主要病证表现是什么?举一个例子。

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女同志,我问她哪不舒服?她告诉我,同时她还拿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个胃镜的报告单,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她的慢性胃炎胃历来不痛,她又说历来不恶心,历来不吐,历来不腹泻,当然大便也不干。

她说她的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她自己感觉胃里边不柔和,这个东西一会跑到了左边,一会跑到了右边,这个东西在胃里边转来转去。

她说大概转不到半个小时,忽然间她感到胃中有一个东西,进到了胸中。

她说一到胸中,她感到胸中满闷、不舒服。

她又说胸中不舒服,胃中舒服了,说明病跑了。

她接着又怎样说呢?她说宁可胃中舒服,还是宁可胸中舒服呢?希望都舒服。

她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她说胸中不舒服,比胃中不舒服还难受。

她总是怀疑胸中不舒服,有问题,检查来检查去没有问题。

她说,大概持续二十分左右,忽然间,头晕目眩,胃中舒服了,胸中舒服了,头晕目眩。

王付经方研究院;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肺结节病

王付经方研究院;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肺结节病

王付经方研究院;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运用经方合方十
八反配伍辨治肺结节病
44岁,河南人,5年前因咳嗽日久不愈,经检查诊断为肺结节病,经中西医治疗但未能有效改善症状,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咳嗽,咯痰量少、黏稠色白,消瘦,怕冷,手足不温,盗汗,胸闷,胸痛,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口渴欲饮水,舌红少苔,脉沉弱。

辨为肺寒阴虚,气虚夹痰证,治当温肺益阴,益气化痰,给予麻黄汤、麦门冬汤、附子半夏汤、甘草海藻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麻黄10 g,桂尖6 g,杏仁15 g,麦冬170 g,生半夏24 g,红参10 g,粳米10 g,制附子10 g,海藻24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

6 剂,以水1 000~1 200 mL,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分钟,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盆腔炎医案6则(同病异治)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盆腔炎医案6则(同病异治)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盆腔炎医案6则(同病异治)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急性者多热,慢性者多寒,但不能忽视湿热夹气血虚者。

【导读】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变证机是脾胃寒湿,治可选用白术散;又因病变证机有寒湿比较重,故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治之。

周某,女,37岁。

有多年慢性盆腔炎病史,屡屡服用中西药,未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近因带下量多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带下色白量多,阴部潮湿,阴痒,少腹拘急,舌质暗淡,苔白略腻,脉沉弱。

辨为寒湿浸淫证,治当温阳散寒除湿。

给予白术散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加味:白术12g,川芎12g,花椒10g,牡蛎6g,附子6g,薏苡仁30g,败酱草15g,山药15g,车前子15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1每日3服。

二诊:带下减少,阴痒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阴部潮湿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

四诊:少腹拘急止,以前方6剂。

五诊:带下、潮湿、阴痒止,以前方6剂。

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20余剂。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带下色白量多、潮湿辨为寒湿,再根据少腹拘急辨为寒湿肆虐,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寒湿浸淫证。

方以白术散健脾燥湿、温阳止痒;以薏苡附子败酱散温阳散寒解毒;加山药益气止带,车前子利湿止带,炙甘草益气和中。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导读】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变证机是湿热夹气血虚,治可选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水气蕴结,故与猪苓汤合方治之。

蒋某,女,35岁。

有多年慢性盆腔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腹痛,带下量多、色黄,因劳累加重,面色不荣,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弱。

辨为湿热下注夹虚证,治当清热燥湿,兼益气血。

给予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与猪苓汤合方加味:白头翁30g,黄柏10g,黄连10g,秦皮10g,阿胶珠(烊化)10g,猪苓10g,泽泻10g,滑石10g,白术15g,山药15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

《方剂学》92大黄牡丹汤透脓散(王付)

《方剂学》92大黄牡丹汤透脓散(王付)

92大黄牡丹汤透脓散(王付)现在上课,我们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治內痈。

內痈一个方,叫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这个方,是《伤寒杂病论》中一个著名的一个方。

这个方在用法方面,张仲景凡是用芒硝煎煮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是长还是短?这个方有没有芒硝?同学们已经看到了,组成有哪些?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瓜子。

这个瓜子应该是什么瓜子?是冬瓜子。

这个方的用法,有哪些我们要注意的?这个方煎煮的时间,相对而言,大概有多长时间?芒硝,我们一开始就说,张仲景凡是用芒硝,都主张煎煮的时间偏短一些。

大黄牡丹汤这个方的功用,是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这个方药理作用,主要有增强肠胃蠕动,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大黄牡丹汤治疗中医的证是,肠痈瘀热证。

痈,我们中医在认识到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在皮肤,一个是在脏腑。

在脏腑,一个就是肠痈,肠痈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什么病?阑尾炎。

同学们都知道阑尾在哪个地方?在右下,那个点,西医说是什么点?我们学习西医诊断学,说明同学们学得,记得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我对同学们考试我们方剂是充满信心的。

真的呀!学习是应该的,不过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都会尽情地发挥,可以告诉同学们,我们学习的目的,其中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为了以后当一个名符其实的病人信得过的大夫。

我们学习,牢牢抓住几大方面的内容:背组成,背功用,背中医的证。

同学们都会背吧?如果我们把这三大方面背会了,期末考试,你想拿八十分都没有机会,非考九十分以上不行。

这是要背的。

理解,用法要理解,药量要理解,西医的病要知道,方证分析要理解,重点的一定要背。

背方是我们学习的基本功。

背中医的证型,使我们学习方治病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

刚才我问同学们,大黄牡丹汤治疗中医的证,是肠痈瘀热症,治疗西医的病,同学们说是阑尾炎。

阑尾炎可以这样说,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我们中医的热证,百分之三十以上,属于我们中医的寒证。

阑尾炎,有没有同学见过这样的病人?阑尾炎,它的病变部位在哪?在右少腹。

《方剂学》74清燥救肺汤(王付)

《方剂学》74清燥救肺汤(王付)

74清燥救肺汤(王付)这一堂我们学习一个方,叫什么方呢?叫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这个方,是《医门法律》中的一个方。

这个方,方的组成有桑叶、石膏、麦冬、麻仁、阿胶、人参、杏仁、枇杷叶、甘草所组成。

这个方用量从临床治病来看,你们说总的认识这个方,用量是偏小还是偏什么呢?从总的来说,它是偏小了。

我的认为呀,在临床中应用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方的用量加大二到三倍。

我们在临床中用古人的方,除了用药之外,用量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有时间的话,给同学们留一道思考题做一做。

假如说,你在明朝之前,或者是明朝以后。

凡是在明朝之前,方定的量绝大部分是比较准确的;到明朝以后,离我们今天是比较近的,定的量不是偏大就是偏小。

他为何要这样定?我估计,他告诉药的时候,他在用量方面做了一个什么?变化。

就是告诉别人,我开这个方有效,你开这个方,如果重视调整用量有效,如果忽视了用量,那效果就怎样?不够理想。

这个方是什么朝代的?与今天相对来说,是比较近的。

这个方在煎煮方面,它主张煎的时间怎样?是偏短的。

我们今天用,煎煮到二三十分钟就行。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由于受到当今人们认识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说矿石类煎煮的时间应该长一些。

我们在学习古人方的时候,他在应用矿石类药的时候,大部分都没有煎煮的时间偏长。

我在临床中开方的时候,受古人的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让病人先煎。

我们要借鉴古人的认识。

清燥救肺汤这个方的功用,你们说这个燥,它是清的还是润的?燥是靠清,还是靠润?这个方名啊,他说是清燥救肺汤,我的认为呀,应该是清肺润燥汤。

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病,一个方面是热,一个方面是燥。

同时根据方中的用药,它还有益气养阴。

从当今认识清燥救肺汤的时候,认识到,它的药理作用和谁差不多?和杏苏散差不多。

这是当今西医,或者说我们中医,在研究药理作用的时候,发现这些方药理作用差不多。

有一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哪一个问题?你比如说,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寒邪作用的特点是什么?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热引起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中医今天研究,还是停留在研究西医研究这个水平上,没有和我们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

呼吸系统经方医案(一)王付

呼吸系统经方医案(一)王付

呼吸系统经方医案(一)王付1.感冒(风寒表实证)高某,男,21岁,学生,2010年11月11日初诊。

主诉:5天前在晚上用水洗头后,未等头发晾干即入睡,夜间受凉,第2天白天开始咳嗽,体温37.8℃。

刻诊:头痛,发热,身体疼痛,咳嗽,恶寒,无汗,舌苔正常,脉浮紧有力。

中医辨证:太阳伤寒证。

治疗原则:发汗解表,疏散风寒。

治疗方剂:麻黄汤加味。

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5g,自芷12g,炙甘草10g。

2剂,次日患者告诉老师,药仅服1剂,即全身微微出汗,诸症悉除,剩余1剂未再服用。

按语:《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根据患者病证表现有恶寒,无汗,发热,身体疼痛,头痛,脉浮有力等辨为太阳伤寒证,其病变证机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故以麻黄汤发汗解表,疏散风寒。

加白芷芳香开窍,祛风止痛。

药仅服1剂,功效卓著。

另外,用麻黄汤主治风寒感冒应辨清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麻黄与桂枝的用量关系是麻黄大于桂枝,只有这样才能如张仲景所言:“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若麻黄与桂枝用量使用不当则可能引起大汗出而耗伤阴液或达不到发汗作用;二是应用麻黄汤治疗感冒,应抓住无汗、脉浮紧有力等症;三是煎煮麻黄汤时最好先煎麻黄,去沫,以免引起患者服药后心烦。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所含麻黄碱具有升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及引起心动过速的弊端。

麻黄汤是不是发汗峻剂?清·柯琴谓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以致后人谓麻黄汤猛如虎,或以麻黄、桂枝辛大热,药性猛悍,或以为汉代气候严寒,人之体质较强,近世气候变迁,人之体质较弱等而畏用或不用麻黄汤。

然方是死方,法是活法,若医生未能抓住病变证机及辨证要点,误用麻黄汤必会耗伤津液,若辨清病变证机为太阳风寒表实证,不用麻黄之辛温,何以开发腠理,驱邪外出;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温经而散寒。

有是证即用是药,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倘若寒邪束表,当用不用,错失良机,致表邪传里为患,乃医生之过失。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讲稿王付《方剂学》92王付《方剂学》92 讲同步文稿校编整理:shuangjia09 、春风微拂校编整理:shuangjia09shuangjia09、春风微拂01.【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要 (1)02.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4)0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8)0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 (12)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

第六章:煎服法(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15)06.【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9)07.桂枝汤 (23)08.小青龙汤 (26)09.小青龙汤(续) (30)10.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附: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34)11.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附:九味羌活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38)12.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 (42)13.大承气汤(续)、大陷胸汤 (46)14.第二节:温下?大黄附子汤(附:温脾汤) (49)15.第三节:润下?麻子仁丸 (53)16.济川煎 (56)17.第四节:(峻下)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60)18.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64)19.小柴胡汤(续) (68)20.大柴胡汤 (72)21.第二节:调和肝脾?逍遥散、痛泻要方 (75)22.第三节: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薰方)7923.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82)24.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附:抵挡汤、犀角地黄汤) (86)25.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附:干姜附子汤、普济消毒饮、凉隔散) (90)26.第四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附:导赤散、左金丸) (93)27.麻杏石甘汤(附: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97)28.清胃散(附:附子泻心汤、玉女煎、柏叶散) (100)29.芍药汤(附: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 (104)30.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附:清骨散、当归六黄汤)(108)31.第五章:祛暑剂?桂苓甘露饮(附:香薷散、新加香薷饮、六一散) (112)32.清暑益气汤 (115)33.第六章:温里剂。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92王付《方剂学》 92 讲同步文稿校编整理: shuangjia09 、春风微拂校编整理:shuangjia09shuangjia09、春风微拂01.【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要 (1)02.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 (4)0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8)0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 . (12)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

第六章:煎服法(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15)06.【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9)07.桂枝汤............................................................................. (23)08.小青龙汤............................................................................. (26)09.小青龙汤(续)......................................................................... .. (30)10.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附: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34)11.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附:九味羌活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3812.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 (42)13.大承气汤(续)、大陷胸汤............................................................................. . (46)14.第二节:温下•大黄附子汤(附:温脾汤) (49)15.第三节:润下•麻子仁丸............................................................................. .. (53)16.济川煎............................................................................. (56)17.第四节:(峻下)逐水•十枣汤。

跟经方大师王付学习使用麻杏石甘汤

跟经方大师王付学习使用麻杏石甘汤

跟经方大师王付学习使用麻杏石甘汤以下内容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王付教授的部分上课实录,全文2045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经方指的是张仲景的方。

经方也是经历代医家临床检验行之有效的治病用方。

对经方有一个足够的认识,第一个是张仲景的方,第二个是经过历代医家检验行之有效的方。

经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经方药味比较少,用药的量也比较准确,见效快,疗效高。

第二个特点,能较快消除病人的痛苦,又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肺系疾病是发病率最高的。

肺系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病在演变过程中又演变成了疑难杂病,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经方防治急慢性肺系疾病的重要原因。

西药在治疗鼻炎、鼻窦炎等慢性病的时候它的用药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我们中医呢,具有广泛的针对性,为何说是广泛的针对性呢,比如说我们的经方用温热的药能消炎,用补气的药能消炎。

鼻咽部的病突出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大的方面是鼻的症状,一个是咽喉的病变。

咽喉病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扁桃体炎,一个是咽喉炎。

咽炎和喉炎从理论上完全可以区分开,而在临床治疗的时候很难截然分开。

我们学习经方防治慢性肺系疾病的系列用方,这里面第一个方面,就是防治肺热证用方,有桔梗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麻杏石甘汤、泽漆汤。

防治肺寒证用方,在临床中最为常用的方有麻黄汤、小青龙汤,以及射干麻黄汤等。

另外还有寒热夹杂证,具有代表性质的方有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以及越婢加半夏汤等。

还有防治肺气阴两虚证用方,叫麦门冬汤。

急慢性肺系疾病属于肺热证的常见表现有三个字,即咳、喘、痰。

肺系包括鼻子,应该还有鼻塞。

肺热证在这个基础之上应该抓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口渴,第二个方面要看舌质、舌苔,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舌质红,舌苔黄。

这是我们要认识到的。

下面重点先介绍一个防治急慢性肺系疾病肺热证的重要代表方——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要想学好、用活,想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必须重视几个方面的内容。

王付教授讲五苓散

王付教授讲五苓散

王付教授讲五苓散前言:本文为王付老师为本科生所做的方剂讲稿,理论结合临床,语言生动活泼,干活满满~我们学一个方,叫五苓散。

五苓散这个方,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一个著名而有效的方。

方的组成,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我们学习这个方,要认识到方组成重要,也要认识到这个方用量。

同学们会发现一个问题,用量有点偏小了。

如果开汤剂,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用五苓散要加大三到五倍。

也就是说,用五苓散开汤剂,要乘3,或者是乘5。

张仲景呢,他当时设的是散剂。

从临床角度来看,用散剂没有用汤剂效果显著。

五苓散这个方,功用是化气平水,解肌散邪。

通常情况下,人们又认为,它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五苓散,今天人们在研究它的药理作用,得出五苓散具有利尿,降血脂,降血压,对肠胃平滑肌呈双向调节作用。

五苓散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第一方面就是表里兼证。

表里兼证在表是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又叫风寒表虚证。

它的主要辩证要点就是汗出。

表实证呢?它就是无汗。

里证是什么证呢?里证是水气证。

水气证,我们在认识的时候,把它概括为三焦水气证。

三焦水气证,进一步的说就是上焦水气证,中焦、下焦水气证。

长期以来,受到成无己的影响,成无己他在认识五苓散的时候,他认为是蓄水证。

后人呢,根据成无己的认识,沿用到今天。

成无己,他在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叫蓄血。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说的是瘀热,桃核承气汤。

他又提出一个蓄水。

蓄水呢,我们为了从一个广义角度理解,理解为水气证。

现在同学们再看一下,这个方用的是几味药?五味药。

解表的药有几味?是不是量非常大?这说明,五苓散表治疗的病证,表里兼证。

病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哪?主要在里。

再一个方面,桂枝的作用,它是不是局限就在表?也不是。

桂枝,你叫它走表,它就走表,你叫它走里,它就走里,你叫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

这说明桂枝是比较听话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

现在我们先说,第一个方面,上焦水气证。

上焦水气证,使我想到了在门诊上班遇到的一个女同志。

《方剂学》68川芎茶调散(王付)

《方剂学》68川芎茶调散(王付)

68川芎茶调散(王付)下面上课。

这一堂,我们学习第十四章,治风剂。

我们学习治风剂,到目前为止,学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

其中我们学了止血剂,重点学了四大类的方,一个是血热出血,一个是阴虚出血,一个是气虚出血,一个是阳虚出血。

我们介绍了血虚出血,简单的介绍了,瘀血出血。

我们又学了一个就是活血祛瘀,里面有瘀热代表方,瘀瘀代表方,虚瘀代表方,寒瘀代表方,水血相结代表方等。

同学们把我们前面所学的方,主要要把方的组成背会,功用背会,中医证背会。

药理,西医的病,了解。

方证分析要熟悉。

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学习,基本上把我们的方剂就可以掌握得比较全面了。

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把我们的方剂学得更好,更上一层楼。

很快再有几周,就会结束的。

有这种可能性吧?一边学习,一般复习,达到两个目的,一个就是要把我们这一学期学习考一个好的成绩,第二个目的,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我们以后当大夫开好方取得良好的治疗作用。

我的认为呀,我们考试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方的组成,是非常重要的。

你假如说,你方的组成就没有记住,怎样开方呢?所以,我们在考试的时候,组成占的比例说不定会大一些。

这是我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背方,提高到再提高一个高度去认识。

由于张仲景的方,在临床中应用的比例比较高,希望同学们把所有我们在堂上学的方,都要学好。

重点应该把张仲景的方,用活学得更好一些。

下面我们学习第十四章,治风剂。

风,有几种风?两种风,一种外风,一种内风。

相对而言,外风容易治疗,还是内风容易治疗?外风。

你们说风湿性关节炎,这算内风呢还算外风呢?好治不好治?是这样的,在临床实际中,有些外风好治,有些内风好治,都有好治的,都有不好治的。

风,你们说中医所说的风,内风和外风,能不能截然分开?不太容易。

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在注意事项里边,第一个方面,那就是辨清病变的属性,是吧?第二个方面,那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我们以后治病效果的。

是这样的,辨治风病证,外风治以疏散,酌情配伍平息内风药;内风治以平息,酌情配伍疏散外风药。

王付经方研究;耳鸣辨治思路与方法

王付经方研究;耳鸣辨治思路与方法

王付经方研究;耳鸣辨治思路与方法王付经方研究耳鸣是耳部病证常见症状表现之一。

辨治耳鸣,首先辨虚实,然后分新久。

总之,实证较虚证易治,久病较新病难治。

再则,有的实证耳鸣不治也会自愈,而虚证耳鸣则治疗难度非常大,尤其是久病耳鸣治疗更难,对此必须有正确认识与全面了解。

一、心热肾虚证【病案示例】尚某,男,47岁。

在半年前原因不明而出现耳鸣,当时未引起重视,近1月来耳鸣加重,影响听力,伴有失眠,心烦,小便黄少,根据舌红少苔,脉细数,以此而辨为心热肾虚证,遂给予黄阿磁朱汤6剂,药后心烦失眠好转,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耳鸣基本消除,之后,将前方变汤剂为丸剂继续治疗2个月,耳鸣痊愈。

【辨证思路】心热肾虚证主要症状表现有:耳鸣,或耳重听,心烦,失眠,口舌干燥,或盗汗,或潮热,或大便干结,或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临床应用提示:尽管病证表现有很多,但以耳鸣,心烦,失眠,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病变证机是心热逆乱于耳,肾虚不能滋养于耳,以此而变生为心热肾虚病理病证。

【治疗法则】滋阴清热聪耳。

二、肾阳虚证【病案示例】杨某,男,33岁。

经常耳鸣且甚于夜间,手足不温,大便干结,夜间小便多。

根据舌质胖色淡,苔薄,脉弱,以此而辨为肾阳虚证,遂给予二仙磁朱汤6剂,药后手足转温,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耳鸣解除。

【辨证思路】肾阳虚证主要症状表现有:耳鸣如蝉,或腰酸,或遗精,或阳痿,或阴囊畏寒,或月经不调,手足不温,小便清长,或大便干结,舌淡或胖或边有齿痕,脉沉弱。

临床应用提示:尽管病证表现有很多,但以耳鸣,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弱为辨证要点。

病变证机是肾阳虚而不能温煦于耳,耳空虚无所主,以此而变生为肾阳虚病理病证。

【治疗法则】补肾壮阳,兼益肾精。

三、肾阴虚证【病案示例】黄某,女,47岁。

1年前左耳因鸣而基本失去听力,自此常常服中西药治右耳耳鸣,可治疗效果不明显。

根据右耳鸣如蝉,左耳听力基本消失,心胸烦热,手足心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略数,以此而辨为肾阴虚证,遂给予八味冰磁汤6剂,药后盗汗即止,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耳鸣大减。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任医师阐述治病用方补中益气法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任医师阐述治病用方补中益气法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任医师阐述治病用方补中益气法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
承办单位: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仲景学院(仲景学府)
郑东河南经方医药研究所中医(综合)诊所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张仲景学术研究中心
补中益气法
【临床运用】气短乏力,脘腹疼痛,发热,食后沉闷,久泻久痢,崩漏,脱肛等。

【治法解释】补中益气治法是针对病变部位在脾胃,病因是脾胃气陷,病变证机是脾胃虚弱,清气下陷而不升,浊气不降,其治当补中益气。

认识、研究与应用补中益气治法:补中,使中气虚弱得以补充;益气,使中气下陷得以补益。

补中益气亦即脾胃得补,气陷得益。

补中益气治法是针对脾胃气虚而选用补中益气药为主以组成的方药。

补中益气治法基本组方用药思路有二,一是根据脾胃气虚而选用补中益气药,二是根据病变证机而酌情配伍辛散药,辛散有利于中气升举,以此组方则能增强补益中气作用。

【主治疾病】胃下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子宫脱垂,脱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付经方医案
1、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经方案例
孙某,男,19岁,河北人。

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桂枝10g,白芍6g,生姜24g,白术10g,麻黄6g,大枣8枚,杏仁8g,陈皮48g,枳实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心下痞满基本消除,仍有轻微低热,皮肤拘紧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低热未再发作,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余剂。

随访1年,一切尚好。

我:应合用外台茯苓饮。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轻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根据低热、轻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原因不明低热(太阳温病证)经方案例
许某,女,27岁,郑州人。

3 年来反复低热,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服用中西医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早上下午(37.1℃),中午低热(37.3℃),时时怕风,倦怠乏力,大便干结1次/3~4天,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治当清解发汗,泻热通结,兼益正气,给予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加味,桂枝5g,白芍5g,麻黄5g,大枣8枚,生姜2片,石膏6g,大黄12g,红参10g,柴胡10g,生甘草3g,炙甘草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用药第3天,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用药第2天低热又发作1次,以前方6剂;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口渴辨为太阳温病,再根据大便干结、苔黄辨为热结,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方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大用量宣透郁热,兼益正气;以大黄甘草汤通泻热结,加红参益气顾正,柴胡疏散郁热。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3、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鼻炎经方案例
谢某,女,49岁,郑州人,有20余年慢性鼻炎病史,2年前又有围绝经期综合征,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时时发热,时时怕冷,每天上午10时左右汗出如水,随之鼻塞不通,鼻流清稀涕亦如水,失眠多梦,梦多斗殴,心烦意乱,口渴不欲饮水,舌质淡红,苔薄黄白夹杂,脉浮弱;辨为营卫虚弱不固,心肝不足阴血证,治当调补营卫,养心舍魂,给予桂枝汤与酸枣仁汤合方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酸枣仁45g,茯苓6g,知母6g,川芎6g,龙骨24g,牡蛎24g,白芷12g,炙甘草1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汗出减少,心烦意乱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汗出较前又有减少,仍有鼻塞不通,以前方加白芷为15g,6剂;四诊:仍有汗出,失眠多梦好转,鼻涕较前又减少,以前方加黄芪15g,6剂;五诊:发热、怕冷减轻,未再出现鼻塞流涕,以前方6剂;六诊:未再出现梦如斗殴,以前方6剂;七诊:口渴消除,仍有心烦,以前方6剂;八诊:诸证基本趋于缓解,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发热、怕冷、汗出辨为营卫虚弱,再根据失眠多、梦多斗殴辨为心肝阴血不足,因鼻塞涕多辨为营卫不固,又因苔黄白夹杂辨为寒热夹杂,以此辨为营卫虚弱不固,心肝阴血不足证,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益气止汗;以酸枣仁汤养心清热,舍魂安神,加龙骨、牡蛎潜阳安神,白芷芳香通鼻开窍,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4、疱疹后神经痛经方案例
蒋某,男,63岁,许昌人,6年前出现背部疱疹,经治疗后疱疹痊愈,可背部疼痛至今,西医诊断为疱疹后神经痛,屡屡服用中西药可未能达到有效控制疼痛,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背部疼痛如针刺,因受凉及活动后加重,痛则冷汗出,背部恶风,口淡不渴,舌质暗淡边夹紫,苔薄白,脉浮涩;辨为营卫虚弱,寒瘀阻滞证,治当调和营卫,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给予桂枝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桂枝10g,白芍50g,生姜10g,大枣12枚,牡丹皮10g,茯苓10g,桃仁10g,红参10g,五灵脂10g,炙甘草2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背部疼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汗出减少,以前方12剂;四诊:汗出止,以前方减白芍为40g,炙甘草为20g,12剂;五诊:疼痛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减白芍为15g,12剂;六诊:疼痛基本消除,以前方12剂;七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头痛、汗出辨为营卫虚弱,再根据疼痛因活动加重辨为气虚,因痛如针刺,舌质暗淡边紫辨为瘀,又因口淡不渴辨为寒,以此辨为营卫虚弱,寒瘀阻滞证,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固护肌表;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加红参益气帅血,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加大白芍及甘草用量者,寓芍药甘草汤缓解止痛。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5、头痛头沉经方案例2016-12-01
范某,男,31岁,郑州人,有多年头痛头沉病史,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虽经中西药治疗可效果不明显,近因同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头痛头沉如在云雾中,因风寒加重,耳中沉闷,无汗,大便溏1日1次,记忆力减退,多梦,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辨为寒湿困扰,心肾不交证,治当散寒燥湿,交通心肾,给予麻黄加术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加味,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5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白术12g,龙骨10g,牡蛎10g,生半夏12g,川芎12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头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头痛基本消除,仍有头沉,以前方加白芷12g,6剂;四诊:仍有轻微头痛,头沉减轻,以前方加川芎为15g,6剂;五诊:耳中沉闷及头沉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多梦减轻,以前方加磁石30g,6剂;七诊:诸证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证悉除。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头痛头沉、因风寒加重辨为寒湿,再根据记忆力减退、耳中沉闷辨为心肾不交,以此辨为寒湿困扰,心肾不交证,方以麻黄加术汤散寒燥湿,通阳开窍;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交通心肾,加半夏醒脾燥湿降逆,川芎行气活血能窍,白芷通阳化湿止痛。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