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宫博物馆建筑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南越国宫署遗址简介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316号,原广州市儿童公园内,是西汉南越国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5年发现以来,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全国100处“十一五”期间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广东省唯一的项目),2006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里既是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王宫御苑所在,也是一千多年前五代南汉国的宫殿区,更是广州自秦统一岭南后两千多年以来城市发展的断面。是一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古代城市遗址,为世界少有、国内仅见。

二、南越王宫博物馆建设目标

广州市南越王宫博物馆是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依托而建的大型遗址博物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南越国遗迹,展现广州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史,促进广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南越王宫博物馆是广州的城市文化设施,其方案设计以保护为前提,以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基础,以遗产本体为价值核心,服务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采用建筑与展示创意设计手法将遗址本体展示、地表模拟、标识展示、陈列展示和声光电科技展示相结合,充分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南越王宫博物馆建筑设计竞赛简介

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等单位联合组成南越王宫博物馆建筑设计竞赛委员会(以下简称竞赛委员会),指导与主持本次竞赛工作。国内外12家设计单位经过75天的准备时间,于2008年12月15日向竞赛委员会提交了设计成果。竞赛委员会组织国内权威的规划、建筑和文物专家进行了技术审查和专家评审后,现已进入公开展示阶段。

南越王宫博物馆的12个建筑方案除在网上投票外,于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1月1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在广州市艺术博物院(广州市麓湖路13号)关山月馆进行公开展示,接受市民现场投票。市民可到广州市艺术博物馆现场向工作人员签名领票,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12个方案简介如下:

方案一以埋藏两千年的出土建筑铺地砖石纹为源,简单的立体几何,复合成别具特色的网构建筑,成为广州的流光宝盒。石头经过不断积压,形成坚硬的效果。博物馆的几何结构,密度渐变的菱形,层叠的结构,反映出自然世界、历史痕迹的演变过程。

方案二以建筑第五立面——屋面为建筑表现的重点,体现博物馆艺术形象特征。建筑屋面设计构思从遗址的发掘现场得到灵感,以堆叠的瓦当组成的圆形图案为设计元素,表达建筑主题。屋面设计了不同尺度的开孔,光线从中泻下,仿佛打开了历史之窗,让后人感叹祖先创造灿烂文明的辉煌。建筑墙面水平纹理设计构思突出对考古文化层的诠释,隐喻文化的积淀。

方案三本方案以现存的南越国一号和二号宫殿遗址、连接宫殿的廊道以及曲流石渠构成了这条控制场地的结构性线索,结合地形重塑后自然形成了一宫、两阙、一廊的整体空间结构。其中,宫殿即博物馆的主观建筑,两个阙台分别对应的是一号和二号宫殿。当人们走入这条狭窄的廊道时,远处覆盖着金色陶瓦的博物馆犹如一座正在出土的南越宫殿跃入眼帘,从而创造出金瓦银台,破土而出的强烈意向。而东西的两座阙台含蓄地暗示了古代广州番山半岛与坡山半岛夹湖底地理特征,并为一号宫殿南侧的秦代造船遗址注入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将场地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充分地展现出来。

方案四为满足容纳并展示南越王宫及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以及将来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的继续进行的需要,本方案采用轻盈并灵活可变的建筑结构。立面由多层表层组成,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室内外空间。外层为通透的百叶结构,由耐腐钢板型材构成。百叶如同岭南建筑的花窗,有着良好的通风、遮阳特性。自然气候引起的钢板表面的变化体现了时间的印记,建筑如同生命体随着时间而生长变化。

方案五以城市关怀的角度为出发点,将博物馆与城市空间作一体化的设计,在此原则下,形成立体的广场空间,使博物馆与周边环境产生互动的对话。市民可便捷进入博物馆开放的架空广场,参观为市民开放的遗址复原区,并可到达屋顶的石渠复原广场进行参观,鸟瞰遗迹及周边环境。这种立体的广场空间设计,使博物馆不孤立于城市,而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建筑造型运用了竖纹陶土板、玻璃、金属等元素,产生虚实对比,使观众在抚今追昔之间产生时空交错的历史纵深感。

方案六博物馆展示的主体是南越王宫以及历代城市和建筑的遗址,同时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个城市的一个展品,设计者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描绘成一个遗址,使建筑本身也反映它所展示的主体。主体建筑由两个L形大斜坡体量咬合而成,两个大斜坡从南北两个方向的地面升起,一直延伸至建筑最高点,形成台阶状建筑轮廓,仿佛是遗址从地下凸现出来,两个箱体以相互保存的形态共同存在,组合在一起自然围合形成两个地势较低的开放空间以及连接着两个节点的空间轴线。建筑形体与空间呼应了城市的多维性,重檐形式的玻璃屋顶,将两千多年前的宫殿群轴线与现代城市肌理联合在一起。

方案七本设计希望博物馆建成后,仍与城市脉络息息相关,如同闹市中的一方公园场所,既充满个性和张力又不与周边环境脱节。本设计把博物馆和城隍庙进行整合,形成丰富的入口广场,把城市历史与现代博物馆有机结合。

方案八本设计拟采用两个斜向体量穿插来表达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建筑表皮利用金色菱形肌理来表现南越王宫的建筑文化个性。屋顶采用不规则的采光天窗,表达文物的历史沧桑感。

方案九设计者利用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出土的木简上的文字作为符号表现博物馆的文化特征。通过表皮设计,突出文化含义和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使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的具体含义,而是一种穿透时空的历史意境。主体建筑以一个完整的体量,将周边零碎的城市肌理整合到一个独特的建筑物立面中,隐喻一块来自南越国时期记录两千多年历史信息的一块方砖的形态意象。

方案十考古关键柱是南越王宫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它生动的记录了广州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将关键柱的断面肌理作为形式语言,抽象后形成建筑的表皮,让关键柱这一有力物证得到升华,使博物馆成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标志性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