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2015年12月24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2015年12月24日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导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属性?答: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是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3、自然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答: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什么样的自然科学背景下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5、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和规律, 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6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论命题,成为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5)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6)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科学思想体系。

科技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引导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内涵、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科学思想体系,它包含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把握。

首先,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和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

最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自由与解放。

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通过不断创新,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创造新产品,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促进社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最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推动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还可以促进文化价值传承和保护。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1.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的哲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强调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同时,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在科技创新中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了片面追求技术发展而忽视其他因素的问题。

2.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科技创新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一篇: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作者:自动化84班第三组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它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急迫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我国也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向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迈进。

关键词:创新自主发展建设Abstract: 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a country is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isalso a source of the eternal vitality of political parties.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It is not only increase ou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s significant measures to solv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faces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urgent requirement.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technology, talent is the key to education is the core, is the foundation.China is 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support the efforts of China's economic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n innovative country.Key words: innovation initiativ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一)概述及意义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介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介绍

•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
• 毛泽东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 技队伍。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 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
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 20世纪60、7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 蓬勃发展,科技对于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 增强。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发展规划,抢占科技制 高点;80年代以后,我国科学技术工作正面临着 国内改革开放、国外参与竞争的双重压力,正是 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应运而生。
决定因素 ➢ 重视和关心科技人才 ➢ 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 ➢ 科技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

• 1)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 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 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科学技术在 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作 用。
•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 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观点,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系 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 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而 又独具特色的科技思想,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 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介 绍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战略升级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 大战略的提出: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胡锦涛在2003年11月指出, 一定要在一些重要领域 和科技前沿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必须 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突破影响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 战略全局的尖端科技,这样才能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努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 占有一席之地。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一
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 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江泽民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先 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丰富和 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贯彻 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二
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 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 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
江泽民始终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发展高技术,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只 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 市场竞争的能力。
1988年9月,邓小平总结了二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 济发展的新经验和新趋势,即现代科技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已成为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明确指出:“马克思 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容之一
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 一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创新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创新国家建设

4、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 新… …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和促进生态修复,保 护生物多样性,遏制生态退化现象,发展循环 经济‛
5、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事关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 生态环境全局的若干领域,重点突破,努力在 关键领域和若干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 知识产权‛ 重点跨越领域: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 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及现代服务、人口 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 科技支撑: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纳米技术、海洋技术

3、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 (2000年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 讲话) 强调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和 中心环节

4、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加强科技人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20年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培养造就规模宏 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 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 才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奠定人才基础。
3、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始终要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要建立健全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 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加快科研布局和 结构调整,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 进科技资源有效配置。‛

6、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 个重大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科技创新体系是支撑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力量,而科技人员又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方法解析科技创新的意义、特点,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创新之路的探索等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经济的持久、稳步增长,同时也为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

只有提髙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髙点。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拉动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增长的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和简单劳动的大量投入,而要依靠科技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己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

各国科技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将这些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以生命科技和信息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技,不仅快速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2]。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号召全党全社会继续坚持不懈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3]。

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广大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努力与企业加强多形式多方面的合作,在不断提升企业、产业素质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4]。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毛泽东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毛泽东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命题,成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马克思创新思想与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构建

马克思创新思想与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构建

摘要: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是包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体系,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掘、研究这些创新思想,对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创新间的相互关系,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创新思想创新性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协调矛盾改革开放到了今天,中国已经处于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面临重大挑战,在此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需要协调,所以我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以马克思创新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发展思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来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文献综述:马克思创新思想内涵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类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制造出新的工具来改造自然,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和自己的意志相吻合。

技术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它通过革新原有的生产要素,或者创造全新的功能,对原有的生产要素进行扬弃。

它通过突破旧有的束缚、打破固有的现状、利用新的技术来创造新的成就。

而且它不是企业家所独有,而是包括工人、企业家、国家、科学技术人员等多样性主体所参与的实践创造活动。

四是效益性。

追逐利润、取得效益是进行技术革新的根本动力。

技术创新不仅使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更能够引导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社会产品的应用效率。

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在劳动中,随着生产力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厂代替手工作坊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通过分工合作,可大大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而分工合作是制度的创新。

制度的创新可有效的将最适合的力量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马克思创新思想对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构建的启示1、加强学研市场的有机结合,为创新型国家提供技术支持2、强化制度创新,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3、树立全国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意识教育,为创新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4、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文:马克思认为,创新是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机制。

试论马克思的科技观对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启示

试论马克思的科技观对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启示

试论马克思的科技观对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启示【摘要】马克思历来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归纳总结马克思的科技观的主要内容,进而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中得到对我国建设自主创新道路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观;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科技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

在马克思的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把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的需要。

1.马克思的科技观发展的历史背景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

这表现了科学技术是和劳动一起发展起来的。

在十八、十九世纪,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和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使人们“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联系的清晰图画”。

正如恩格斯所说:“有了三大发现,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归结到自然的原因了”。

特别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我们可以用来当作历史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依据。

”可以说,没有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所以马克思的科技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

2.马克思的科技观的主要内容2.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最早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的范畴,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

他认为,科学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因而是知识形态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生产力,一种精神生产力,一旦应用于社会实践生产中就成为了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然辩证法习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习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
● 重点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明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与对策。
本章教学重点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
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
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要注重源头
治理,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5.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事
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
全局的若干领域,重点突破,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 服务的” 。他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 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 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 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 展”。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他提 出“把尽快地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 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
民生安全”。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 内容与特征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要了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形 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刻认识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的基本内涵。重点把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 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特征。

学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经过30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社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创新时代。

同时,也使中国社会肩负了艰巨和光荣的历史使命——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只有完成这一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和发展资源,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武装,创新的实践需要创新的理论指挥。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正确理解时代内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广泛吸收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下,用新思想和新语言,对时代的重大问题与挑战所做的新的思考和解答,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及风格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而建构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理论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是创新实践的导航仪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通过分析人工事物的基本矛盾,揭示了人工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基本路径和发展总方向,阐明了创新的本质和方向,是指导创新实践的导航仪。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关于事物发展总方向的这一论述,我们就明确了创新活动的现实目标是“功能应有尽有,资源应有尽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通过总结和分析人工事物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揭示了人工事物发展进化的基本路径,即矛盾化、理想化、协调化、动态化、曲线化、分合化、微型化、自动化八条模式。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关于人工事物发展的分析描述,深刻揭示了创新的实质就是解决事物的自身矛盾,推动事物向着功能性趋向无穷大而物理性和有害性趋向零的总方向发展。

这就为人们的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

由此也形成了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检验创新实践的基本标准,即用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有用功能,或实现既定的动能要求应用最小的资源投入。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是创新实践的分析仪创造新的人工事物,是指与现有事物相比它有更好的功能和更低的成本。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范本模板】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范本模板】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专业:光学工程姓名:王天洋学号:20111367摘要: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产生与发展角度展开论述,进而指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下建设我国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做出综述并进行理论归纳.第二部分,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内容与特征。

第三部分,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讨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科技哲学理念包括:科学技术源于人类生产需要;自然科学是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有力杠杆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变革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科学技术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具有指导作用;要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密切关注不同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等等,这些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科学技术性质及其社会影响、科技的社会功能、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分类、科技发展动因、自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完整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这些基本思想指导下,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结合人类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成就,解决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中国经历了民族独立、民族振兴、国家强大和惠泽人民四个发展时期,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再到“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不断自主创新过程中,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并且它已体现为日趋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这为中国科技发展、创建民主文明的和谐经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共42页文档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共42页文档

n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自然科学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 识,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向自然界争取自由的武装”, 即科学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是社 会主义国家的“三大革命运动”之一,即科学实验是现代 科学技术的动力和源泉。
n 1955年3月,在党E的v全a国lu代at表io会n议o上nl,y.他指出,我们已进 ted wi入th了A一s个po新s时e期.S,lid即e进s行fo社r会.N主E义T工3业.5化C,l进ie行nt社P会ro主f义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 创新型国家
08.08.2021
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2 Nhomakorabea“中国马克思主义”
l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相关概念主要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等概念,如今正式使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较 新颖。
国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科 技思想,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在新的历史时期 的发展。
重点内容
l 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向科学进军”的运动
l l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江泽民关于科技E创v新alu的a思tio想n及o提nl出y.的“科教兴国”
ted wit战h略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l 胡C锦o涛p提yr出igh的t关2于00提4高-2自01主1创A新sp能o力se,P建ty设L创td新.型
国家的重大战略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视域下在中国的沿革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视域下在中国的沿革与创新

品牌策划理论版40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视域下在中国的沿革与创新文/王晓霞(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中的发展理念与科学技术密切的关系,.甚至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逐渐形成哲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的继续延续和创新型发展。

透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把握其中的丰富内涵,对于建设符合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创新马克思科技思想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与科学技术相分离的而是始终同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的研究结果被用作他们学说的科学依据,从而赋予他们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根本的意义,更是显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当代性这一特征的标志。

20世纪上半叶,以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代表,开启了历史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不断地沿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创新。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作为方法论出发,进一步系统阐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的演进逻辑和创新体系。

一、理论探究:科学技术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技术的密切渊源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逐渐地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的学习、研究、评论和应用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技术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对科学和技术进步感到关切,并认识到科学技术力量的强大之处。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看到世界上出现的发明与创造时,会给予他们以高度的评价,同时也为马克思原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因为他们对科学技术最为尊重和提倡,马克思主义一生都在进行无尽的革命,并将革命视为一种力量,并且把科学技术当作了最高革命力量。

2.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技术领域内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与创新型国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八讲 思考题
➢ 1.怎样认识毛泽东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
(一)科学技术功能观 (二)科学技术战略观 (三)科学技术人才观 (四)科学技术和谐观 (五)科学技术创新观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时代性 实践性 科学性 创新性 自主性 人本性
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性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 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胡锦涛)
(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 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一般在70%以上。 2. 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例较高。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3. 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一般在30%以下。 4.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型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数(美
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占世界各国数量的90%以上。
➢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 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一)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创新型国家——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国家发展基本 战略,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靠 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科学技术创新 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 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 家。
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
义?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技术思想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 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精神——基础。
我国中期目标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学技术进步 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 进入世界前5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决定因素 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 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 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 形成的背景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 的与时俱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内涵丰富, 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 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 理论体系。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根本目标: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体战略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战略路径 :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
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
– 原始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根本任务。
战略对策 :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保障;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关键;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根本; –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育全社会的创新
重大问题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
战略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 变革
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向科学进军 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