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0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优质课教案_1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优质课教案_11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式、【创设情境】同学们!请看图片,上图查理大帝,公元8-9世纪统一西欧,死后三个孙子各自称王,控制今天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后世尊称“欧洲之父”。

扑克牌中红桃K就是他。

这位欧洲之父却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

从图片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信息呢?创设情境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回答: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的地位高于国王,王权从属于教权。

那么真正挑战教皇权威,给天主教会致命打击的是宗教改革。

今天学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模块一】路德初印象问题2:第38条反映出了什么问题?【模块二】探改革之因16世纪的德国“教皇的奶牛”问题1:为什么称德意志是“教皇的奶牛”?问题2:德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教皇的奶牛”?问题3:“奶牛”会愤怒吗?为什么?合作探究法呈现材料和问题,学究作答。

教师指导教学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材料二:16世纪初的德国已经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马丁·路德就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神学教授。

他打破天主教会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的规定,潜心研读《圣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问题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三:教会宣称:“当你购买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里,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

”问题1:引发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材料分析法生阅读合作探究作答。

导教学:义在德意志的传播,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模块三】品改革之实课堂小结16世纪德国四分五裂;“教皇的奶牛”;人文主义传播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因信称义;《圣经》至上;王权高于教权冲击天主教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培优课件_6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培优课件_6
手段
听着,只要你的钱币落入钱柜叮当一 响,你的灵魂马上就得救了。
2011.3.31
17
教皇利奥十世与两位红衣主教
• 2、“九十五条论纲”
• 1)内容: • ①出售赎罪券是荒谬无耻的
具有一定的 理论性
• ②教皇没有免罪权,只有上帝才有免罪权
• ③内心的虔诚忏悔能获得上帝的赦免
• 2)实质:反对教皇的权威
30
• 基督教“圣礼”
• 洗礼〔浸礼)目的是为了洗去原罪 • 坚信礼(圣膏)将生灵完全赐予受礼者 • 圣餐 当信徒领受圣餐时,他们乃是直接
领受耶稣的身体及血
• 神职授任礼 能消除许多罪过,使人执行 圣职
• 忏悔礼(即告解) • 病者涂油(膏油礼) • 婚礼
31
• 2)支持路德,意味着可以将税收留为己 用,而不是交给意大利;也意味着收回治 下教士的任命权、削弱宗教法庭的审判权, 没收修道院的财产
20
•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致德意志的基 督教贵族书》)
• 1、“教义”方面
• 1)基础理论: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 可得救
• 义,灵魂得救(的人)
• 因行称义:通过施行善事(包括作仪式、 修行、捐钱等)而得救
4
•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开始 • 1、原因 •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7神圣罗马帝国源自2011.3.3181648年的德意志
2011.3.31
9
• 【合作探究1】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 面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 1)使德国末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5
• 5)导火线: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 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高二历史人教版课件第5单元 第2课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高二历史人教版课件第5单元 第2课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栏 目 链 接
3.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 义色彩 马丁· 路德强调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让人 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 己的虔诚和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 做中介。他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 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因而带 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栏 目 链 接
典型例题分析
栏 目 链 接
考察角度 1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例1 (2015· 东莞模拟)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 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 这场辩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天主教会的腐败问题 B.灵魂救赎的途径问题 C.世俗君主的地位问题 D.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
解析:路德指出人的灵魂的得救无需教士作为中介,不能 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故选B项。 答案:B
栏 目 链 接
考察角度2
例2
欧洲宗教改革的பைடு நூலகம்质
马丁· 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 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 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 料反映了马丁· 路德 (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堂导学
栏 目 链 接
1.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出现的原因 (1)中世纪的德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只对宗教虔诚,缺乏 民族意识。皇帝要对付抗命不从的诸侯,不得不与教廷结 盟,利用教权的协助来迫使诸侯就范。割据一方的诸侯为 维护自身利益则需要借教皇支持以对抗皇帝,或者拥戴皇 帝来对付教皇。这种政治上的割据局面便于罗马教廷的控 制和搜刮,因此德国有了“教皇的奶牛”之称。16世纪初, 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王权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始 形成,极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控制和掠夺。于是,教皇便把 经济损失转嫁到德国,进行变本加厉的掠夺和敲诈。 罗马教廷还时常干预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局面, 教廷通过控制德意志教会掌握了德意志的政治和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培优课件_7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培优课件_7

3.失落的现实
当时圣经权威被贬得很低,远低于教皇旨意和教会的传统。 但是路德在威登堡念书的头几年,就已经渐渐意识到圣经的权 威,路德读罗马书第一章的17节:“义人必因信得生。” ——路德开始怀疑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天主教会已经彻底腐败,其神职人员违反教会法规、生活 奢侈、荒淫无耻甚至伤风败俗。而教会上层醉心政治,争权夺 利,象1378-1417的教会大分裂那样二三个教皇并立的丑闻不 断发生。这一切使天主教会完全丧失了民心。 ——整个天主教世界限于深重的信仰危机之中。
斯洛文尼亚和德国的部分州在10月31日还有一个节,就 是“宗教改革纪念日”(Reformation Day)
两千多年前欧洲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
当时天主教信徒一般都在10月31日(万圣节前。
• 教宗利奥十世(Pope Leo X)听闻后火冒三丈,写下诏书 ──《主起来吧》(Exsurge Domine),将路德比喻为 「擅闯上帝葡萄园的野猪」,要求路德六十天内改过自新, 否则开除教籍。马丁路德竟当众烧了诏书!1521年1月3 日,教宗将马丁路德自罗马天主教会除籍。
2.路德思想轨迹:
(1)对教会权柄的挑战是开始于《九十五条论纲》;
2)翻译德文版《圣经》,主张《圣经》是 惟一信仰的权威; 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特权; 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 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 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 民族国家,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 1519年莱比锡辩论中,马丁路德说:“既然至尊的皇帝陛 下、诸位亲王殿下要求我简单明白,直截了当地回答,我 遵命作答如下:我不能屈从于教皇和元老院而放弃我的信 仰,理由是他们错误百出,自相矛盾,犹如昭昭天日般明 显。如果找不出《圣经》中的道理或无可辩驳的理由使我 折服,如果不能用我刚才引述的圣经文句令我满意信服, 如果无法用《圣经》改变我的判断,那么,我不能够,也 不愿意收回我说过的任何一句话,因为基督徒是不能说违 心之言的。这就是我的立场、我没有别的话可说了。愿上 帝保佑我。阿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17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17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经历过三本必修书的学习,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功底,但是因为要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所以很多必修内容都忘的差不多了。

而选修中的很多内容又相对生疏,及对选修课的不重视。

所以,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另外,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把握还不是很擅长,这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去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识记: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3、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比较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课件首页中的位于德国东南部的古城纽伦堡的圣劳伦斯大教堂,该教堂建于公元13—14世纪,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哥特式教堂。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

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这一变化(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B.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C.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D.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直接阅读《圣经》,用德语(或民族语言)传教,主观上传播了新教,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从而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故答案选C 项。

答案:C2.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C.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钱财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直接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情况下发表的。

答案:A3.马丁·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

上述观点( )A.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D.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解析:材料“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故B项错误;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并没有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没有涉及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A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3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31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2、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19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19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2.指导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因信称义”等;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4.通过讲述理解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理解其给德意志乃至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1.结合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态和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等史实,说明宗教改革率先在德意志发生的原因;2.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改革主张在必修三的相关专题中已有讲授,课将重点放在对其实质的认识之上。

3.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等宗教主张内涵、意义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丁•路德等人在宗教改革等人在宗教改革过程中斗争精神的学习,培养敢于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拼搏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展望2017年值得纪念的大事时,特别点出了德国。

这一年德国将迎来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纪念,对德国人来说,路德不但在神学意义上重塑了基督教,而且也是近代德意志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缔造者之一。

一场改革运动,我们需要从三个问题来切入:为什么要改革?怎样进行改革?改革成效如何?即对应三个方面:原因、内容、影响。

知识回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2.“异端”运动3.西欧向近代过渡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材料分析得出)材料一阻碍德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分散性。

……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

由于教会的经济实力和特权禁锢了德国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在要求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强烈要求改革教会。

——《基督教史》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材料二1517年,教皇决定在整个欧洲兜售赎罪劵,以获得维修罗马圣彼得教堂的费用。

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

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

2.对欧洲 (1) 解 放 了 人 们 的 思 想 , 出 现 了 新 的 基 督 教 派 , 称 为 __新__教__。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欧洲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_宗__教__改__革___开辟了道路。
[深度认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 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 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知识点三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对德国: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不少宗教团体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 建斗争,爆发了__闵__采__尔__起义。 (3)把《圣经》译成__德__文__,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 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确立“__教__随__国__定__”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 地位。
(2)可能性 ①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部 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 利,自由发展工商业。 ②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立志进行宗教改 革。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 治要求 (1)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主张,它把灵魂 得救的决定权由教皇、教士手中转移到个人,反映了新兴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 (2)认为宗教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从而否定 了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和神父作中介,这样就否定了教 士、教廷和教皇的权威。 (4)反对购买赎罪券,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主张全体信徒皆教士,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地位平 等的思想。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3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3

第五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过程本课引言是由一段文字构成的,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

16世纪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政治分裂,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豪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

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

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的策源地。

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斗争矛头指向什么?为什么?问题二、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如何?谁首先举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一“九十五条论纲”教材系统讲述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说明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宗教改革之所以爆发于德国,是由于德国存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

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

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

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

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

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

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

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

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德国宗教改革原因及“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1、德国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②现实因素:天主教会长期对德国进行搜刮与控制,德意志成为“教皇的奶牛”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

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

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

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

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

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

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

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个人因素: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改革人物春秋: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

严格而充满爱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

父亲非常积极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学。

路德为了维持就学时的经济需要,和其它的就学孩子们共组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时候,于主人们享用丰盛晚餐之时,边聆听孩童诗班唱圣诗。

当主人用餐过后即可开始享受主人们吃剩的菜肴,运气好的话还能拿到一些小费。

他的父母信奉教廷,但不过分热诚。

之后由于父亲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进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学习法律,看似前途似锦:毕业后可在皇宫谋得一份差事,后半辈子就可高枕无忧了。

但就在此时他却正想着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悦呢?就在一次的暴风雪当中,在祷告中他经历了神的保守,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到修道院中当修士,放弃法律的学习。

④导火线: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历史现场:路德宗教改革时的教皇是利欧十世(1513-1521),生活豪侈淫佚,而喜爱艺术。

因兴建圣彼得大教堂,而以售卖赎罪券为筹款的财路。

他的推销员,夸张赎罪券的功能说:“当你购买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里,你的亲人就从炼狱的火焰中出来了。

”有一名无耻的推销员,对他的顾客说:“你投下银钱,现在我看见你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炼狱的火焰,只剩右腿还在火里面;再继续加钱吧!”那人说:“不必了。

我父亲并没有右腿!”2、“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1517.10)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教廷大员到德意志各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

不少诸侯及市民阶层对此甚为不满。

一向赞助路德的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不许在萨克森选侯区兜售赎罪券,但在萨克森公国并未被禁止,而事实上兜售活动已深入维登堡附近。

对此,路德于在1517年10月31日(一说11月 1日)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

论纲以神学论辩的笔调写成,语气甚和缓;仅指责某些教会弊端而无意攻击教会本身,在第71条中还明确肯定教皇的赦罪权。

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教会的“功库”只在于上帝通过取得基督施行救赎恩典的福音。

其因信称义主张在论纲中并未提出。

然而,论纲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销路大减,有些地方已无人购买。

路德此举得到各阶层支持,同时也触怒了教廷。

辩论后,艾克宣称他已从路德的言论中取得了谴责路德为异端的依据。

如此一来皇帝宣布不再保护路德, 而选侯弗里德里希却搞了一宗假绑架案来带走他, 他在"被绑的十个月中搞出了基督教的第一本圣经。

人物春秋: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出生一个矿工家庭,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

1505年,他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

1507年后成为神学博士,大学神学教授。

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访问罗马,按天主教的传说,用双膝跪爬上“圣梯”台阶朝圣,每爬一级就念一次“主祷文”,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在他膝行还没有到顶之时,圣经的话照亮他的内心:“义人必因信得生。

”他既醒悟,放弃这种迷信膝行朝圣的想法,起身走下梯阶去了。

海涅对路德的评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的结合在一起。

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

……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的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名句。

历史现场:《九十五条论纲》节选第28条: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

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第36条: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

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They preach man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penny jingles into the money-box,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

第27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在德国人民对天主教会普遍不满的情况下,《九十五条论纲》立刻燃起了燎原大火。

出乎路德的意料,用拉丁文写成的《论纲》很快被译成德文,并被大量传抄和印刷,在短短的两个多星期内传遍德国,四星期内传遍天主教世界,“好像它们是由天使传送的”。

3、意义:拉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所以,论纲尤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

部分诸侯也支持路德,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

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

在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

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

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内容: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中世纪教会力图垄断拯救灵魂的权力。

它提出上帝不与有罪之人交往,人要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

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掌管着拯救灵魂的大权,教会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惟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

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这在当时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张。

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②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减少教堂、修道院,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③《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

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

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

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

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何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

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结合必修Ⅲ提及的我国活字印刷术点明:由于圣经一直以来都被罗马教会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阅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马丁路德开始着手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这个时候,刚刚实现的古腾堡活字印刷技术给德文版圣经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使得圣经的大量印刷和发行成为可能。

④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