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
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篇: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根据什么?你认为静止的物体就真的静止吗?[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讲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究二、新课讲授首先,就像刚才大家总结的那样: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板书][提出问题] 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一些物体运动的实例吗?[讲授] 大家说的都很好,机械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我们觉察不到:比如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
其实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所以说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现象。
[提出问题]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真的很容易吗?举实例事例一:坐在行使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
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的很快。
事例二:高速路上超车时感觉对方车辆慢慢后退。
错车时却感觉对方车辆速度很快的冲过来。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2)能够运用运动的描述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解决运动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明确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2. 运动的描述方法:介绍常用的运动描述方法,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并通过实例讲解这些概念的应用。
3. 运动的图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图像来表示运动,如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的概念及其描述方法。
(2)运动图像的识别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
(2)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的概念、描述方法及运动图像的特点。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运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讲解运动的概念与描述方法: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描述方法。
3. 运动图像的识别与应用:讲解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运动图像的识别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运动图像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动描述方法及运动图像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运动描述和运动图像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运动概念和描述方法的理解程度。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学问点,同学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熟悉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并会依据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
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日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机械运动提出问题:请同学自己举诞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推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假如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假如始终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特别通俗。
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淌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老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板书)(二)参照物给出一个说法:大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_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_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
第1篇: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目标1.学问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相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说明与建议想想议议课本图11.l-l出示了一组好玩的图片,分别表示了几种不同的运动。
在课文中也列举了很多物体做机械运动的例子。
老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相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老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思索以下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相识:足球场上正在进行竞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变更。
)静止的物体是肯定不动的吗?(不是。
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变更,但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变更,因此也在运动着。
)通过回答这些问第1 页题,学生可以相识到机械运动的特点就是物体位置的改变,然后过渡到对参照物的讲解。
课本图11.1-2是地壳板块移动影响地貌的示意图。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发展为板块构造学说,并得到了古生物学、古地磁学等方面证据的支持。
可与地理学问整合,扩高校生的视野。
探讨表明,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每年缩短2.9cm;而科学家们发觉欧亚大陆板块在与邻近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作用下,每年平均上升约0.2cm~0.5cm。
参照物通过阅读课文,或放映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而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错觉?经学生探讨,初步明确乘客推断动、静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推断。
为了加深这一相识,可让学生做下面的试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索回答:a.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选取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通过以上探讨,使学生相识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况不同,因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须要选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路程、速度、加速度。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路程、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难点: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物体的运动?(2)引导学生举例:如车辆行驶、运动员跑步、小球滚动等。
2.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1)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举例说明:车辆行驶、运动员跑步等。
(3)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有什么特点?3.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1)路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
4.讲解路程、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1)路程的计算:路程=速度×时间。
(2)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
(3)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5.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了5秒,速度达到20米/秒,求汽车的加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练习题(1)一辆自行车以10米/秒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秒后停止,求自行车的加速度。
(2)一辆汽车以60米/秒的速度行驶,突然刹车,经过10秒停下,求汽车的加速度。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路程、速度、加速度。
(2)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我们掌握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物体运动。
8.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运动的描述初中教案
运动的描述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跑步的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
2. 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跑步基本技巧:起跑、途中跑、终点冲刺。
2. 跑步训练方法:定时跑、间歇跑、接力跑。
3. 团队协作训练:集体接力赛、四脚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跑步技巧的掌握和训练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跑步过程中的呼吸节奏和团队协作。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提醒学生注意跑步时的安全事项。
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跑步技巧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跑步的基本技巧,包括起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
并进行示范,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
3. 跑步训练(15分钟)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教师选择合适的跑步训练方法,如定时跑、间歇跑、接力跑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4. 团队协作训练(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接力赛和四脚跑等团队协作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跑步技巧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学生回家后,进行适量的跑步训练,注意调整呼吸节奏,提高跑步效果。
同时,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进行团队协作活动,感受运动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跑步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跑步的基本技巧,学会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跑步训练。
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加速度、位移3. 运动的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
2. 难点:运动的图像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及运动的图像分析。
2.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特点。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的分类。
3. 讲解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加速度、位移。
4. 讲解运动的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运动案例,运用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描述运动的方法,如角速度、角加速度等。
2. 探讨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入牛顿运动定律。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运动案例,运用运动知识解决问题。
2. 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全班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八、实践操作:1. 安排课外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参数。
2. 学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分析运动特点。
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提高运动素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运动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十一、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1一、设计思想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
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
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
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
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知识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运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运动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 运动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运动描述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 运动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关于运动的哪些知识?请举例说明。
”2. 知识讲解(1) 运动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运动的概念,强调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2) 运动的基本特征:教师讲解运动的基本特征,包括连续性、顺序性、不变性和可变性。
(3) 运动描述的方法:教师介绍运动描述的方法,如静态描述、动态描述、过程描述和结果描述。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描述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一定速度的过程;描述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的过程。
4.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运动描述。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5. 课堂小结三、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运动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运用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五、教案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知识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运动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练习成绩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刻舟”而求得剑,这是由于他违背了______________原理。
4、深秋时节,抬头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大雁由北向南飞行:
(1)以大雁为参照物,大地由__向__运动;(2)以头雁为参照
物,其他正常飞行的大雁是_______的。
教学活动 5
(五)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将整理学习内容后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总本节课的
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
4
理由.
3、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 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
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 都有可能
4、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 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
同.
5
教学活动 飞行,忽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
1
一只小昆虫,随手抓过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
一颗子弹!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
(二)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
问题汇总。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介休市第二中学 王秀礼
课题名称 《运动的描述》
科 目 初中物理
年 级 九年级
教学时间 1 课时(45 分钟) 本节课所讲的《运动的描述》,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
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运动、静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物
人教版(2024)-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物理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运动的描述》二、课程课时1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在描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还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运动描述的理解。
四、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
参照物的选择及运动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能够正确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
2.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
七、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环节:播放一段关于运动的视频,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看了这段视频,有什么感受呢?视频中的物体都在做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
“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对运动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机械运动的概念(10分钟)教学环节: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教师活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比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鸟儿在天空中飞翔,这些都是机械运动。
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
“人在走路是机械运动。
”“树叶飘落也是机械运动。
”教师活动:“非常好。
机械运动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知道物体能被简化成质点的条件;理解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理解位移及路程的意义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理解速度和速率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会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理解矢量与标量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感悟“理想模型”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生活及生产中的运动现象的剖析,体验和感知物理就在身边的生活与生产中,体会学习物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质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标量与矢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物体简化成质点的条件,位移的意义,平均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回顾:什么是机械运动?不同物体的机械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机械运动有什么差别?2.播放视频:展示自然界的各种运动现象,说明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
3.问题讨论:通过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看,一个物体运动中它的什么在变化?不同物体的这种变化有什么差别?4.交流评价:机械运动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机械运动中物体的位置在变化,而这种位置的变化有快慢之分,路径有曲直之分。
那么,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就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这节课主要学习与描述物体运动有关的概念或物理量,为进一步研究物体的运动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质点1.提出问题:实际的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我们怎样确定或记录它所处的位置?如果这个物体很小,小到几乎成了一个点,怎样确定它的位置?2.交流评价:如果物体小到几乎成了一个点,可以很方便的用坐标确定它的位置,很方便地计算运动中它的位置改变。
3.提出问题:实际的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但如果它的大小与形状对于它的运动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我们能否忽略物体的大小与形状把它看成仅仅具有质量的点而方便地研究它的运动呢?如果运动中,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能否用物体上的任何一点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从而方便地研究它的运动呢?4.阅读课本第2页课文“质点”部分,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主题一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观点;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实例分析,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科学运动观,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观点及干系;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运动观点与实际运动相结合,理解其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秒表、尺子等。
2. 搜集相关运动实例及视频,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参与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 教师介绍:物理是钻研物质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而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3. 引出课题:运动的描述(二)新课教学1. 速度的观点及定义(1)教师介绍: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缓的物理量。
(2)学生活动: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描述物体运动快缓的现象或词汇。
(3)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黑板擦在空中滑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黑板擦的运动情况。
(4)引导学生总结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 速度的单位和符号(1)教师介绍: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2)教师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图片,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干系。
3. 速度的计算公式(1)教师演示:教师再次演示黑板擦的运动,让学生观察并计算黑板擦的速度。
(2)教师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v代表速度,s代表位移,t代表时间。
4. 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1)教师介绍:物体运动速度无意快,无意缓,这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2)教师提问:如何描述变速运动的快缓?(3)引导学生得出平均速度的观点:物体通过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的平均快缓水平。
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主题: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并能用语言、图形、符号等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运动描述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3. 相对运动的概念及描述方法4. 运动描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新课讲解:介绍运动的概念,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以及相对运动的概念。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描述的方法解决。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拓展:讲解运动描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材中的实践性问题。
4. 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考察学生运用运动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描述相关章节的内容。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素材。
3. 练习题:教材中的练习题及教师补充的练习题。
4. 实际问题:生活中相关的运动现象和问题。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引出运动的概念和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
1.2 教学内容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
运动的描述:速度、时间和位移。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概念。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变化。
1.4 教学步骤引入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的实例。
讲解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解释速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时间和位移的概念,解释它们在运动描述中的作用。
第二章:速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在运动描述中的重要性。
学会计算速度并应用速度公式。
2.2 教学内容速度的概念: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公式:v = Δx / Δt。
采用讲解法,解释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速度。
2.4 教学步骤回顾位移和时间的概念,引入速度的概念。
讲解速度公式,并解释各变量的含义。
给学生发放例题,让学生计算速度。
第三章:加速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在运动描述中的作用。
学会计算加速度并应用加速度公式。
3.2 教学内容加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公式:a = Δv / Δt。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解释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加速度。
3.4 教学步骤回顾速度和时间的变化,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讲解加速度公式,并解释各变量的含义。
给学生发放例题,让学生计算加速度。
第四章:位移让学生理解位移的概念及其在运动描述中的重要性。
学会计算位移并应用位移公式。
4.2 教学内容位移的概念: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变化。
位移公式:Δx = x_f x_i。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解释位移的概念和公式。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位移。
4.4 教学步骤回顾初始位置和末位置的概念,引入位移的概念。
讲解位移公式,并解释各变量的含义。
给学生发放例题,让学生计算位移。
第五章:运动图像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图像的概念及其在运动描述中的应用。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基本概念。运动状态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特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自行车为例,分析其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运动状态描述,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如抛物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讲解运动方程的推导和运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公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运动的描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如公交车加速、减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物体运动状态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加速度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小车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演示加速度的变化。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例子(如汽车加速、减速)讲解加速度的含义,通过图像展示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3)参照物的选择与应用:学生难以把握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影响,容易产生混淆。
-突破方法:通过实际情境设定,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参照物下的运动感受,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参照物。
(4)运动方程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将运动方程应用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
人教版(2024)-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物理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建立运动的相对性观念,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描述运动的重要性。
二、课前解析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运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以及运动的相对性等概念,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重点1.参照物的概念及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2.初步认识参照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流淌的河水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这些物体都在做什么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物体都在运动。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的描述,首先来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运动。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机械运动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跑步的人、飘动的旗帜等。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的初步认识。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树,树是向后运动的;而当我们看汽车里的乘客时,乘客是静止的。
《运动的描述》教案
《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的概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运动的描述方法。
3. 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5. 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2. 难点: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计算,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方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基本概念:介绍运动的概念,讲解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
3. 描述运动:教授运动的描述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图形和符号描述运动。
4. 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讲解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5.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介绍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讲解合成与分解的运用方法。
6. 实践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实际运动现象。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运动的描述》。
2. 教学课件。
3. 实例图片和视频。
4. 练习题。
5. 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
2. 多媒体设备。
3. 练习场地。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学习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第3-4周:教授运动的描述方法。
3. 第5-6周:讲解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理解位移和路程的概念,能区分位移和路程。
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生活中常见运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对参考系选择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参考系的概念及选择。
质点的概念及条件。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教学难点参考系的相对性理解。
质点概念的建立。
加速度的方向判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描述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参考系的选择、质点的判断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的运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体育比赛的视频,如短跑、跳远等,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运动情况。
提问学生:如何描述运动员的运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的描述。
2、新课讲授参考系举例说明: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察路边的树木、房屋等物体的运动情况。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强调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描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时,分别应选择什么作为参考系?质点举例: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作一个质点;研究地球的自转时,不能把地球看作质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什么是机械运动?
5.什么是参照物?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对于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判断对错)
4.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5.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的。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小组交流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毛泽东“坐地日行8万里”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活动
1.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认真思考组内交流并回答下面问题: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做的车并未行驶,有车从旁经过,会感觉自己前行或后退。
要求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3.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的;
(2)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
(三)合作探究3—小组交流下列两个问题,选代表展示
西游记中拍摄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场面,真的是演员在腾云驾雾吗?你猜想他们是怎样拍摄的?
四、当堂训练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
10分钟完成。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
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3.在行驶的列车上,细心的妈妈叫几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铁路边的树木
B.小孩子的座位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铁轨
4.现在你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如果说你是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A.来回走动的监考
B.从窗外飞过的小鸟
C.从窗外走过的巡视员
D.黑板前的讲台桌
5.红孩乘车去北京,绿妹前来送行。
红孩看到绿妹逐渐向后退,而绿妹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
绿妹看到“远去的汽车”、红孩看到“后退的绿妹”。
她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汽车、地面
B.地面、汽车
C.汽车、汽车
D.地面、地面
6.小明坐在行驶的船中,看到河岸的青山往后运动。
他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A.河岸上的树
B.小明所坐的船
C.河岸
D.迎面驶为的船
课堂总结:机械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达标率也很高,希望再接再厉,下节课学的更好。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我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我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我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对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我要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观看P10课本插图,左图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 较长,右图中心的两个圆面积较大,用尺子量一下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仅凭感觉判断距离的长短,得出的结果可靠吗?
2.什么是国际单位制?长度的国际单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3.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怎样判断?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4.何为误差,怎样减小误差?
(二)自学检测
要求: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
符号分别为:、、、、、、
2.长度的国际单位主单位是,完成单位换算
1km= m 1m= dm= cm= mm 1mm= µm= nm
560mm= m 165cm= m 1250km= m
3.测量长度的工具是,比较精确的长度有、,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古代有日晷(guǐ)、沙漏
4.时间的国际单位:,完成单位换算
1h= min= s 15min21s= s 75min= h
5.在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减小的方法有、、
6.你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分别为多少?你目测的结果为:、,实际测量的结果为、。
(三)我的疑惑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小组交流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二)合作探究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 由自主检测T6引导学生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小组讨论如何使用刻度尺,应该注意那些问题?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2. 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高度、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准备展示
3. 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
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2)如图20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
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cm。
三、当堂训练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的尺面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
3.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4.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四、自我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