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腹外疝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腹外疝教案

腹外疝教案

教案首页第一次课授课时间 2017.7.7 教案完成时间_2017.7.5__ 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处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疝最多发生在腹部,腹部疝尤以腹外疝多见。

腹外疝是腹内器官或组织连同壁腹膜并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疝块)。

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二)腹股沟直疝病人站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因疝囊颈宽大,平卧后肿块多能自行消失;直疝不进入阴囊,故极少发生嵌顿。

常见于年老体弱者。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的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1.腹壁强度降低发生腹外疝的局部腹壁均为强度减弱的区域。

造成腹壁强度减弱的原因有先天性结构缺陷和发育异常及后天性腹壁肌功能丧失和缺损。

前者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以及腹白线发育不全等,后者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年老、久病或肥胖所致肌萎缩等。

2.腹内压力增高腹内压力增高既可引起腹壁解剖结构的病理性变化,利于疝的形成,又可直接或促进腹腔内脏器官经腹壁薄弱区或缺损处突出形成疝。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症)、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因素。

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的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一、疝的分类及临床表现分类根据疝的可复程度和血供情况等,腹外疝可分以下4种类型:1.易复性疝凡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称为易复性疝。

腹外疝(中文)课件

腹外疝(中文)课件

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 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
鉴别诊断
(一)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斜 疝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内 环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 脉的关系 嵌顿机会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 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 蒂柄状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 外侧 较多 直 疝 多见于老年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 进阴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 内侧 极少
腹外疝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肝胆胰肿瘤器官移植外科 谭晓冬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
凡是腹内脏器通过腹壁先天性或 后天性缺损、或薄弱区向体表突 出,在局部形成一肿块者称为腹 外疝
病因
(一)腹壁强度减弱:解剖结构原因,是疝发生的基础 先天性: 腹膜鞘状突未闭,腹内斜肌下缘高位,宽大 的腹股沟三角,脐环闭锁不全,腹壁白线缺损等 后天性: 手术切口、引流口愈合不良、外伤、炎症、感 染、手术切断腹壁神经,肥胖者过多的脂肪浸润,老 龄的肌肉退化萎缩,以及胶原代谢异常,致坚实的筋 膜组织为疏松而有微孔的结缔组织层或脂肪所代替的 解剖方面原因 (二)腹内压增加:诱发因素,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 晚期妊娠、腹水、排尿困难、婴儿嚎哭、举重、呕吐、 以及腹内肿瘤等
病理解剖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 疝囊 疝内容物 疝被盖 四部分组成
• 1.疝门(疝环) :它是疝囊从腹腔突出的“口” 多呈环形,各类疝多依疝门部位而命名,如腹 股沟疝、股疝、脐疝等 • 2.疝囊:疝囊是腹膜壁层经疝门而突出的囊袋 结构,可分为囊颈、囊体、囊底三部 • 3.疝内容物:即指从腹腔突出而进入疝囊的脏 器和组织。常见的内容多是活动度大的。以小 肠占首位

腹外疝教案

腹外疝教案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隐睾
急性肠梗阻
六.治疗
手术治疗
(二)传统的疝修补术
1.疝囊高位结扎术:显露疝囊颈,予以高位结扎,切去疝囊。
2.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前壁的方法(Ferguson法):在精索前方
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手术治疗
(三)无张力疝修补术
1.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
2.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
3.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Stoppa手术)
手术治疗
(四)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经腹膜前法(TAPP)
2.完全经腹膜外法(TEA)
3.经腹腔内法(IPOM)
4.单纯疝环缝合法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1.手法复位:
(1)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
二.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
①某些组织穿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壁的部位,
如腹股沟管、股管、脐环等处;
②腹白线发育不全;
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
感染、老年、久病等。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
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
婴儿经常啼哭等。
三.病理解剖
腹外疝组成:
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
腹外疝类型:
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和无肛门排气。这些症状的出现和梗阻发生的急缓、部位的高低、肠腔堵塞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腹外疝优秀课件

腹外疝优秀课件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 囊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 状
疝块不再突出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 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Company Logo
精索与疝囊旳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旳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关系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腹股沟区解剖
皮肤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筋膜
皮肤,

皮下组织



浅筋膜



腹内斜肌 和 腹横肌
腹横筋膜 和 腹膜外脂肪 以及 壁层腹膜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腹股沟管解剖
腹股沟管解剖
❖ 内口:腹股沟中点上方2cm处腹壁下动脉外侧, 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 旳卵圆形间隙。
Company Logo
腹 外疝
腹外疝



斜疝


直疝


股疝



其他腹外疝
Company Logo
腹股沟疝 发病机制
❖一,先天性解剖异常 ❖二,后天腹壁单薄或 缺损
Company Logo
腹股沟疝 ❖临床体现和诊疗
❖ 腹股沟疝旳基本症状是患处出现一肿块, ❖ 早期症状不明显,肿块明显时,易诊疗。 ❖ 1.易复性斜疝:
❖ ⑴、肿块在站立、活动、行走,腹
❖ 内压升高时出现,呈梨形. ❖ ⑵、偶有下坠感或胀痛。
Company Logo

腹外疝外科PPT课件(2024)

腹外疝外科PPT课件(2024)
2024/1/28
慢性咳嗽和便秘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容易导 致腹外疝的发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 症状。
24
康复训练指导
术后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 翻身、抬腿等,促进血液循环和肠道蠕
动恢复。
腹部按摩
2024/1/28
教会患者正确的腹部按摩方法,可以 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缓解术后腹胀
2024/1/28
6
02 腹外疝检查与评 估
2024/1/28
7
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腹部外形,注意有 无膨隆或凹陷,以及疝 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2024/1/28
触诊
检查疝块质地、边界、 活动度及有无压痛,同 时注意腹部其他部位的
触诊情况。
叩诊
听诊
通过叩诊判断疝块内有 无气体或液体,以及疝 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饮食与营养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给予合理的饮 食和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21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2024/1/28
知识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腹外疝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 及预防措施等。
术后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深呼吸、咳嗽排痰、床上活动等,促 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
心理支持
和便秘症状。
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训练,有 助于改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
逐渐增加活动量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 量,如散步、慢跑等,提高身体素质 和免疫力。
25
长期随访管理
健康指导
向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 心理等方面的建议,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定期随访

外科及皮肤病学教案:第18章 腹外疝教案

外科及皮肤病学教案:第18章 腹外疝教案
二、腹股沟疝
㈠腹股沟区解剖:①腹股沟区指腹直肌外侧缘、髂前上棘水平线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三角形区域。解剖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深筋膜)→腹膜外脂肪→壁层腹膜。②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1/2上方,成人管长4~6c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可分为上、下、前、后四个壁和内、外两个口,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1/2,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外1/3有腹内斜肌起始部,后壁外2/3为腹横筋膜,内1/3为联合腱(腹股沟镰)。内口又称内环、深环或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为腹横筋膜形成的卵圆形裂孔,其内侧有腹壁下动脉,外口又称外环、浅环或皮下环,为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三角形裂隙。③直疝三角(Hesselbach triangle,海塞尔巴赫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内1/3构成,此处缺乏腹肌覆盖,腹横筋膜较薄,腹股沟直疝由此突出。(腹壁下动脉由髂外动脉分出,经腹股沟管深环内侧斜向内上方行走于壁层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体表投影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与脐的连线,腹腔穿刺时宜在此线的外上方进行,避免损伤腹壁浅动脉及腹壁下动脉)
㈡病因
⒈腹股沟斜疝:先天性解剖异常,睾丸下降后,腹膜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形成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小儿经常啼哭时腹内压增高,腹内脏器进入疝囊形成斜疝。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较迟,右侧先天性斜疝多见。腹横筋膜薄弱,腹横肌及腹内斜肌的弓状下缘发育不全或位置过高,腹内斜肌收缩时弓状下缘不能加强腹股沟管前壁。
3.腹外疝的临床类型
4.腹股沟直疝及斜疝概念、解剖
5、腹股沟直疝及斜疝病因及发病机制
能力目标:
1.掌握腹外疝的病因及组成
2.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重点
1.腹外疝的病因及组成。

60-18-2腹外疝 内容详实

60-18-2腹外疝     内容详实
尚未绞窄坏死者。
外科学————腹外疝
手术疗法
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办法。
但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 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处理
手术方法: 1.传统的疝修补术; 2.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 hernioplasty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
外科学————腹外疝
腹股沟管解剖
腹股沟管的前壁 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1/3部 分尚有腹内斜肌覆盖; 后壁 腹膜和腹横筋膜,其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 上壁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外科学————腹外疝
腹股沟管解剖
外科学————腹外疝
腹股沟管解剖
herniorrhaphy
外科学————腹外疝
手术疗法
1.传统方法:
基本原则: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
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最常用的方法是Ferguson法。
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常用的方法有四种: ①Bassini法 ②Halsted法 ③Mc Vay法 ④Shouldice法
外科学————腹外疝
手术疗法
2.无张力疝修补:
特点: 无张力, 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 复发率低。
外科学————腹外疝
手术疗法
外科学————腹外疝
手术疗法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3.1 经腹膜前法:TAPA 3.2 完全经腹膜外法:TEA 3.3 经腹腔内法:IPOM 3.4 单纯疝环缝合法:
外科学————腹外疝
手术疗法
外科学————腹外疝
股疝
外科学————腹外疝
股管解剖概要

腹外疝演示课件

腹外疝演示课件

06 其他类型腹外疝
脐疝
01
02
03
定义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 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
症状
脐部出现可复性肿块,站 立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时 消失。
治疗
大多数脐疝可自愈,若不 能自愈或发生嵌顿,需手 术治疗。
腰疝
定义
腰疝是指腹腔内脏经腰三 角或腰背筋膜突出形成的 腹外疝。
症状
腰部出现可复性肿块,咳 嗽或用力时出现,平卧后 消失。
05 白线疝
白线结构特点及功能
白线是位于腹壁正中线上的坚 韧纤维束,由腹横筋膜和腹横 肌腱膜在正中线上交织而成。
白线的宽度和强度因个体差异 而异,它对于维持腹壁的稳定 性和保护腹腔内脏器具有重要 作用。
白线作为腹壁的重要结构之一 ,能够抵抗腹腔内压力,防止 内脏器官向外突出。
白线疝临床表现及诊断
情况称为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
肠管嵌顿后如不及时解 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 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 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 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腹部和腹股沟区域是否有肿 块、压痛等异常表现。同时,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等,以进一步确诊。
临床表现
腹外疝的典型表现为腹壁出现可复性包块,患者站立或咳嗽时包块突出,平卧 后包块可回纳。如发生嵌顿或绞窄,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明 确诊断腹外疝。对于不典型病例,可进行诊断性穿刺或腹腔镜检查以确诊。
02 腹股沟疝
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腹外疝教案

腹外疝教案

教案首页第一次课授课时间 2017.7.7 教案完成时间_2017.7.5__ 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处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疝最多发生在腹部,腹部疝尤以腹外疝多见。

腹外疝是腹内器官或组织连同壁腹膜并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疝块)。

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二)腹股沟直疝病人站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因疝囊颈宽大,平卧后肿块多能自行消失;直疝不进入阴囊,故极少发生嵌顿。

常见于年老体弱者。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的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1.腹壁强度降低发生腹外疝的局部腹壁均为强度减弱的区域。

造成腹壁强度减弱的原因有先天性结构缺陷和发育异常及后天性腹壁肌功能丧失和缺损。

前者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以及腹白线发育不全等,后者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年老、久病或肥胖所致肌萎缩等。

2.腹内压力增高腹内压力增高既可引起腹壁解剖结构的病理性变化,利于疝的形成,又可直接或促进腹腔内脏器官经腹壁薄弱区或缺损处突出形成疝。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症)、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因素。

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的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一、疝的分类及临床表现分类根据疝的可复程度和血供情况等,腹外疝可分以下4种类型:1.易复性疝凡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称为易复性疝。

第十八章 腹外疝 教学大纲

第十八章  腹外疝  教学大纲

第十八章腹外疝教学大纲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1.了解腹外疝的病因病理、临床思路、预后与转归、预后与调护。

2.熟悉腹外疝的临床表现和手术适应症。

3.掌握腹股沟的解剖和疝的鉴别要点。

【教学内容】一、概述:腹外疝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疾病。

属中医“疝气”的范畴。

二、病因病理(1)西医病因病理: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两大因素。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2)中医病因病机:房劳、愤怒、劳倦、寒邪而致阴盛内寒、水湿内停、痰热淤滞、气虚下陷等。

三、临床表现: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及其他。

四、实验室与其他检查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①西医诊断:腹股沟肿块、同时有咳嗽冲击感。

依据病史、临床特点诊断并不难。

②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2)鉴别诊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股沟部肿瘤、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

六、治疗(1)中医治疗①辨证论治肝郁气滞证:舒肝理气,舒筋止痛。

寒气凝结证:温化寒湿,舒肝理气。

中气下陷证:补中益气,升提举陷。

②其他治法:针刺、灸法。

(2)西医治疗:手术、贴胶布法、疝带法。

七、临床思路:通过理解腹外疝的解剖结构,了解诊治腹外疝的指导思想。

八、预后与转归:手术治疗多预后良好。

九、预防与调护【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第二节腹股沟斜疝【目的要求】1.了解腹股沟斜疝病因病理、预后转归、预防和调护。

2.熟悉腹股沟斜疝概念。

3.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一、概述:腹腔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的疝,中医称之为“狐疝”。

二、病因病理(1)西医病因病理:同前一节病因病理。

(2)中医病因病机三、临床表现易复性斜疝:轻按疝囊,咳嗽时膨胀性冲击感。

病人平卧或手法将包块向腹环处推挤,包块可回纳消失,此时以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并嘱患者咳嗽,指尖有冲击感,按压内环口,包块不再出现。

难复性斜疝:出坠胀感、牵引痛稍重外,其主要表现为包块不能完全回纳,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的症状。

腹外疝 PPT课件

腹外疝 PPT课件
(四)绞窄性疝多伴有肠坏死、穿孔,临床出 现明显腹膜炎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血象血 生化均有改变。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病史、体征 (二)鉴别诊断 1.隐睾、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
膜积液。 2.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人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
由直疝三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疝块后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压住深环
精索与疝囊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的关系
疝囊颈与腹壁下 疝囊颈在腹壁下
疝囊颈在腹壁下
动脉的关系
动脉外侧
动脉内侧
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等等。
典型腹外疝的病理解剖构成
(一)疝囊颈:疝向体表投出的门户; (二)疝囊:向外延续的腹膜; (三)疝内容物:疝囊内容物即腹腔组
织器官,最常见是小肠,次为大网膜 (四)疝外被盖、疝囊以外外层组织,
即皮肤皮下筋膜等等
临床类型
(一)按病程发展分: 1.可复性疝(veducible hernia) 2.难复性疝(irreducible hernia) 3.嵌顿性疝(incarerated hernia) 4.绞窄性疝(sfrangulated hernia)
五、临床表现
根据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一)易复性疝:腹股沟处可复性包块,下腹 轻微不适(坠胀)无其他症状,血象,生化无 特异
(二)难复性疝:包块回复较难,但仍可回复 局部坠胀感较明显或有轻微消化道症状,消化 不良、便秘、血象生化无特殊变化

腹外疝教案-薛会朝

腹外疝教案-薛会朝
5)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上述可见,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存在,在腹股沟内侧1/2部分,腹壁强度较为薄弱,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腹股沟管解剖
①腹股沟管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②成年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4~5cm。
③腹股沟管的内口即深环,外口即浅环。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一指尖。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及体征---------------------------------------------10分钟
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30分钟
其他腹外疝------------------------------------------------------------------10分钟
2、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裘法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思考题
嵌顿疝的治疗原则
教研室主任及课程负责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课程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基本内容
注解(进展、辅助手段)
腹外疝
概论
1.发病率(Incidence):成年男性:5%(腹股沟疝)
2.腹股沟疝占腹外疝的比例:75%~90%
3.斜疝占腹股沟疝的比例:科学
授课题目
腹外疝henia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本科


线
时间分配
概述及定义-----------------------------------------------------------------2分钟
腹股沟管的解剖------------------------------------------------------------6分钟

腹外疝ppt课件

腹外疝ppt课件
腹外疝 hernia
1
本章所需掌握内容
·腹外疝的概论**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腹股沟的解剖,包括腹股沟区,腹股沟管,直疝
三角和股三角等部位**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 ·腹股沟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 ·嵌顿疝和绞窄性疝的诊断*** ·嵌顿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
2
腹外疝的概念
(4)腹横筋膜:有一卵园形裂隙即内环(腹环) 形成耻骨束
(5)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15
16
17
18
2. 腹股沟管:长4—5cm;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及外例 l/3部有腹内斜 肌覆盖;
后壁:腹膜和腹横筋膜及内侧 l/3的联合键;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内口: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
• 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 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 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 腹外疝: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膜壁或盆腔 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 腹内疝:腹内脏器或组织不正常地进入 原有的或因病变而形成的腹内孔隙而发 生。
3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二大因素: 1.腹壁强度降低: ⑴ 解剖的薄弱处:见于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
32
(四)直疝:
1.老年体弱者。 2.腹股沟内侧、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
半球形肿块,平卧位自行消失。
33
(五)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1.术前鉴别:回纳后压住内环,不突出的是
斜疝;疝仍可突出的是直疝。
2.术中鉴别:精索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是斜
疝;精索在腹壁下动脉内侧的 是直疝。
34
斜疝与直疝鉴别要点

腹外疝实验班讲义PPT课件

腹外疝实验班讲义PPT课件

Bassini
加强后壁
Halsted
Mc Vay
Shouldice
42
Ferguson——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腹 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斜疝;一般的直疝
Bassini、Halsted、Shouldice——适用于腹横 筋膜松弛,腹股沟管薄弱者
Mc Vay——适用于大斜疝、复发疝、直疝、股 疝、老年病人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 三角区直接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 囊
20
右侧腹股沟斜疝(术前) 21
腹内疝
斜疝90%
腹股沟疝

腹外疝
直疝5%
股疝3-5%
其它腹外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
其它疝——膈疝、脑疝
22
二、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
23
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1、皮肤 2、皮下组织 3、浅筋膜 4、腹外斜肌: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一下移
嵌顿性疝:疝门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升高时,疝 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进入疝囊,随后因疝囊颈 的弹性收缩又将疝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者, 称嵌顿性疝(肠管壁疝、逆行性嵌顿疝等)
绞窄性疝: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系膜受 压情况不断加重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 阻断,称绞窄性疝
12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是一 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 临床上很难区分
8
三、腹外疝病理解剖
疝囊=疝囊颈+疝囊体 疝内容物 疝外被盖 疝门——命名依据
9
常考点
疝内容物最常见的是小肠 难复性疝的内容物最常见为大网膜
10
四、临床类型
易复性疝 难复性疝 嵌顿性疝 绞债性疝
11
易复性疝:凡疝内容物很容易还纳入腹腔的 称 :易复性疝

《腹外疝课件》

《腹外疝课件》

编辑课件
20
编辑课件
21
编辑课件
22
手术疗法
手术处理中应注意:
①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 可能。
②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
③少数嵌顿性或绞窄性疝,临手术时因麻醉的作 用而回纳腹内,以致在术中切开疝囊时无肠袢 可见。
④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术区污染, 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
编辑课件
29
治疗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又可迅速发展为 绞窄性。因此,股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进行手 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则更应进行 紧急手术。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此法不仅能 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用于修补腹股沟疝,同时还 能堵住股环而用于修补股疝。另一方法是在处理 疝囊之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腔 隙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编合辑课在件 一起,借以关闭股环3。0
病理解剖
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对着股管上口的腹膜,
被下坠的腹内脏器推向下方,经股环进入股管
而形成股疝。疝块进一步发展,即由股管下口
顶出筛状板而至皮下。所以,股疝疝囊的被盖
组织有腹膜外脂肪、股环隔膜、股管内脂肪、
筛状板、皮下组织和皮肤等层。疝内容物常为
小肠或大网膜。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
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一锐角,且股环本
外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构成底边。此处腹 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 分为薄,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 直疝三角。直疝三角与腹股沟管内环之间有腹壁 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
编辑课件
12
发病机制
先天性 后天性
编辑课件
13
临床表现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腹外疝教学大纲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腹外疝的病因病理、临床思路、预后与转归、预后与调护。

2.熟悉腹外疝的临床表现和手术适应症。

3.掌握腹股沟的解剖和疝的鉴别要点。

【教学内容】
一、概述:腹外疝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疾病。

属中医“疝气”的范畴。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两大因素。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2)中医病因病机:房劳、愤怒、劳倦、寒邪而致阴盛内寒、水湿内停、痰热淤滞、
气虚下陷等。

三、临床表现: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及其他。

四、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①西医诊断:腹股沟肿块、同时有咳嗽冲击感。

依据病史、临床特点诊断并不难。

②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
(2)鉴别诊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股沟部肿瘤、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

六、治疗
(1)中医治疗
①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证:舒肝理气,舒筋止痛。

寒气凝结证:温化寒湿,舒肝理气。

中气下陷证:补中益气,升提举陷。

②其他治法:针刺、灸法。

(2)西医治疗:手术、贴胶布法、疝带法。

七、临床思路:通过理解腹外疝的解剖结构,了解诊治腹外疝的指导思想。

八、预后与转归:手术治疗多预后良好。

九、预防与调护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第二节腹股沟斜疝
【目的要求】
1.了解腹股沟斜疝病因病理、预后转归、预防和调护。

2.熟悉腹股沟斜疝概念。

3.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一、概述:腹腔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的疝,中医称之为“狐疝”。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同前一节病因病理。

(2)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易复性斜疝:轻按疝囊,咳嗽时膨胀性冲击感。

病人平卧或手法将包块向腹环处推
挤,包块可回纳消失,此时以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并嘱患者咳嗽,指尖有冲击感,
按压内环口,包块不再出现。

难复性斜疝:出坠胀感、牵引痛稍重外,其主要表现为包块不能完全回纳,尚有消
化不良和便秘的症状。

嵌顿性和绞窄性斜疝:常生于腹压骤增时,表现包块明显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包块
变硬无弹性,触痛明显,不能回纳。

四、实验室与其他检查:无需。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①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表现。

②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
(2)鉴别诊断: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坠不全、急
性肠梗阻。

六、治疗
(1)中医治疗
①辨证论治:同腹外疝。

②其他治法
(2)西医治疗:非手术治疗适合1岁以内的婴幼儿;手术疗法归纳为传统的疝、囊高
位结扎、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七、临床思路:通过理解腹股沟斜疝的解剖结构,了解诊治腹股沟斜疝的指导思想。

八、预后与转归:手术治疗多预后良好。

九、预防与调护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第三节腹股沟直疝
【目的要求】
1.了解腹股沟直疝概念,病因病理,预防与调护,预后与转归。

2.熟悉临床表现,治疗,临床思路。

3.掌握诊断,与腹股沟斜疝、股疝的鉴别。

【教学内容】
一、概述: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直接由腹股沟三角向前突出的疝。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先天因素是联合腱止点偏高;后天因素是肌肉退化、萎缩和腹压增高。

(2)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基本与斜疝表现相似。

其包块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和耻
骨节结的外上方,多呈半球形,不伴有疼痛及其他症状,起立出现,平卧时消失。

指压
内环不能阻止其出现。

四、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①西医诊断:临床症状及体征。

②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
(2)鉴别诊断:腹股沟斜疝及股疝。

六、治疗
(1)中医治疗
①辨证论治:同腹外疝。

②其他治法
(2)西医治疗:同腹股沟斜疝。

七、临床思路:通过理解腹股沟直疝的解剖结构,了解诊治腹股沟直疝的指导思想。

八、预后与转归:手术治疗多预后良好。

九、预防与调护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第四节股疝
【目的要求】
1.了解股疝的概念,病因病理,预防与调护,预后与转归。

2.熟悉股疝的临床表现,治疗,临床思路。

3.掌握股疝的诊断。

【教学内容】
一、概述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出现一半球行肿块,如核桃大小,易形成嵌顿。

四、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①西医诊断:临床表现及体检。

②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
(2)鉴别诊断:腹股沟斜疝、腹部脂肪瘤、股部淋巴结炎、大隐静脉曲张等。

六、治疗
(1)中医治疗
①辨证论治;同腹外疝。

②其他治法
(2)西医治疗:同腹股沟斜疝。

七、临床思路:通过理解股疝的解剖结构,了解诊治股疝的指导思想。

八、预后与转归:手术治疗多预后良好。

九、预防与调护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