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中国医学史整理汇总

中国医学史整理汇总

中国医学史整理汇总
1.医学思想:
中国古代医学思想主要有神秘观念和自然观念两个方面。

神秘观念认
为疾病是神灵或鬼魅附体所致,治疗方法则借助于祭祀和驱邪。

自然观念
认为疾病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重视饮食调理和草药应用。

2.医学理论: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主要包括《黄帝内经》和《难经》两部经典。

《黄
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并对经络、脏腑、经络、病因等进行了系
统研究。

而《难经》主要讨论了一些较为复杂的疾病,如七情、七情伤脏等。

3.医学实践:
中国古代医学实践主要包括药物应用、针灸和手术三个方面。

在药物
应用方面,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草药知识,药材有几千种之多,并对药
材的性味、功效等有详细记载。

针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医疗技术,通过刺
激经络来调理身体。

手术方面,中国古代医生早在几千年前就进行了一些
简单的手术,如疮疡的切开、骨折的复位等。

4.医学学派:
5.医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医师通过学徒制进行教育。

直到唐代,医学开始正规化,设立有医学院、药学院和医学士等学位。

以上只是对中国医学史的一个大致整理和汇总,实际上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

如果要详细了解中国医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其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具体事件。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字。

阴阳——起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病因学医和“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黄帝内经》--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成书:战国—秦汉《素问》《灵枢》《内经》的价值与影响: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素问》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全面分类唐王冰《注黄帝素问》(《次注》)--影响较大魏晋王叔和首次对《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编次《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确立寸口脉法归纳二十四种脉象《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隋巢元方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漆疮,与体质有关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成就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新修本草》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最早的炼丹著作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皇甫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系统整理人体腧穴腧穴349个,双穴300个,单穴49个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唐《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含伤科)、咒禁科宋代出现儒医宋代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行政单位--翰林医官院教育部门—太医局开设国家药局太平惠民局和剂局医籍的整理 1057年校正医书局宋成无几《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宋苏颂《本草图经》20卷,载药780条,933幅药图,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本草纲目》的蓝本张元素《珍珠囊》--倡药物归经说、引经报使说。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绪论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这个长久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医学传统之一。

在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这些重点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1. 黄帝内经和三绝灭症理论:黄帝内经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

该著作集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社会经验的集大成者。

它包括了许多医学理论和实践,被视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三绝灭症理论是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的。

它认为人体有三种害病的方式,即外感、内伤和情志三绝。

这个理论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论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宇宙和人体的运行都受到阴阳和五行元素的影响。

阴阳学说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而五行学说则将人体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经络学说是在古代医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它认为人体有许多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经络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3. 针灸和草药: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最为著名和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

它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痛,是中国古代医学最独特的疗法之一。

草药也是中国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许多植物被用于制作草药。

通过不同植物的配方和煎煮,可以制作出特定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4. 医家经典和名医传承:中国医学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和名医,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撰写的一本经典医学著作,被中国医学界广泛传承和应用。

名医传承是中国医学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许多名医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他们的治疗经验被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医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医学历史中的这些重点里程碑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医药知识发生发展自然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同疾病斗争的实践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最初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

它与后世之按摩、及体育疗法等,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阵法砭石是一种锐利的锲形石块,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可谓我国古老的医疗工具。

最初,它主要是被用来破开肿脓和排脓放血,后来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灸法。

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疾病名称有20余种,大部分是按人体不同部位来区分的。

甲古文中也有些疾病是根据生理功能失常而命名的。

“疾年“指多疾之年,可能是对流行病的最早记录。

《内经》就曾赘述过古代的九针,包括铍针、馋针、锋针、员展、鍉针、大针、长针、圆利针、毫针。

阴阳、五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阴阳“起于《周易》。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

洪范》医和(秦)的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周礼.》提出情志的病。

医学的分科,当时秦国已有医和、医缓等著名专职医生出现。

《周礼。

天宫》所涉及的内容来看1。

恭听医生不仅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

诸汉墓出土的医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有关经脉的文献,比内经早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

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占得比重较大。

帛画《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竹木简医书,包括《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和《天下至道谈》早期医学著作理论:《黄帝内经》包括,《素闻》《灵枢》两部分。

素和灵,原书各九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1。

注重整体观念。

2。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3。

重视脏腑经络。

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5,。

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 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 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 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 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 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 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 个,比《黄帝内经》多189 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 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 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 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 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 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 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 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 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 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 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 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 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 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中国医学史是一个悠久且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1.古代医学阶段:•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其中记载了对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针灸与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药发展:•中药学的兴起:中药学的发展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是一部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材学著作,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方剂的创制:通过不同草药的组合与煎煮方式,中医医生创制出大量有效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等。

3.医学教育与理论发展:•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医学院校兴起,教授中医、针灸、药学等内容。

•医学理论进展:从阴阳五行理论到经络学说,再到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完善了各种理论体系。

4.现代医学的兴起:•近现代医学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医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传统中医药到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国的医学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5.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国医学趋向于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疗法与西方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手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是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展现了古代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

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演变过程。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中国医学史是指追溯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医学、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到近现代的西医影响下的转型等阶段。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原始医学时期:原始人类根据经验积累了一些医疗知识,采用草药、动物器官等进行治疗。

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些古代医疗工具,如石针、骨针等。

2.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已经开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有黄帝内经和难经。

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包含了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等理论。

3.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发展迅速,包括《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的产生。

这些经典对中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4.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这一时期医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医学知识开始系统化。

在学术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大学士医官论》、《本草纲目》等。

5.西医影响下的转型时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医的解剖学和病因学等理论开始影响中国医学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兴起。

除了上述知识点,中国医学史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如针灸、推拿、脉诊等独特的诊治技术,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医学教育的演进等。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派,如张仲景、于谦、杨继洲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医学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与领域。

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医学史 重点

中国医学史 重点

绪论 一、概念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二节卫生保健 一、居处 树上山洞南方: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北方: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地面上建筑二、衣着原始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裸身生活; 后来气候变冷,将树皮或者兽皮覆盖在身上,进入半裸身阶段;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针—用兽皮缝制衣服 新石器时期遗址—织机—麻布衣服 三、用火 1.消毒杀菌杀虫,减少胃肠疾病 2.缩短人体消化食物过程,提高人体素质 3.扩大食物种类。

原始治疗方法,熨烫、灸治法 四、导引 是一种医疗保健活动,起源于原始舞蹈五、婚姻形式的演变 原始群—乱婚制 母系氏族公社—血缘群婚第三节医药知识 一、药物的起源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二、针灸法 (一)、针法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砭石: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二)、灸法 烘火取暖热熨灸法三、外治法止血法 按摩法 热熨法 总结: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甲骨文 我国发现最早文字,殷墟出土16万余片。

与疾病相关323片415辞。

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1、病名 “疾”+人体不同部2、对流行病的记载 疾年 雨疾 降疾(二)西周后固定病名出现 《山海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固定病名的就有23种,如:痈、痹、疟等。

第二节药物知识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第二节药物知识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诗经》——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 收载植物药五十余种 《山海经》——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族外群婚(走婚) 族内群婚载药126种大多一药治一病二、酒与汤液的意义(一)酒的发明和药用条件:天然野果发酵的启示谷物剩余二、酒与汤液的意义(一)酒:“酒为百药之长”——《汉书》1 .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2 .作为溶剂,可用来加工炮制药物;3 .制作药酒。

成中医大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2)实用经验发展时期。

(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

(4)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

(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2.秦代“疠迁所”→世界医学史上最早麻风隔离病院。

3.药物的起源:植物药(采集→农耕),动物药(渔猎→畜牧),矿物药(采矿→治炼)针灸:“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4.医药起源总结: (1)劳动是决定医药起源的本质因素。

(2)圣人是影响医药经验总结,理论提炼的关键。

(3)巫术是医药专业化分工的起点。

(4)动物本能是医药发展过程的启示和借鉴。

5.“甲骨卜辞”:对疾病认识的最早纪载。

6.《左传》“病入膏肓”:提出了“攻”“达”“药”治法规范。

7.《左传》秦、医和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说。

8.《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预防遗传病、先天病。

9.《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药物最早分类。

10.《诗经》:早期记载药物的珍贵史料。

11.《山海经》:最早纪载药物功用。

(126种)12.酒的作用:通经活络、令人兴奋、麻醉镇痛、消毒杀菌。

13.伊尹创制汤液为历史传说。

14.《周礼‧天官》当时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疗效判定等级“十全为上,十失一~三次之,十失四为下”;且还有病历纪录和死亡报告。

15.《史记》扁鹊,最早被记载之医家16.淳于意的“珍籍”为最早的医案17.华陀发明“麻沸散”,创制“五禽戏”18.《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我国最早经脉学说文献19.《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医学方书,已有辩证论治的雏形20.《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医疗体操图21.《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气功导引专著22.在《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王冰。

《重广补注皇帝内经素问》又称《次注皇帝内经素问》23.《皇帝内经》为中医理论医学基础,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约于战国—秦汉成书,其中(1)主要为人与天地自然,人体自身,人的心身,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4.《难经》成书于西汉末—东汉间,开创“寸口定位”诊脉法之先河,读取寸口,为脉诊的革新25.《神农本草经》=《本草经》=《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书,成就(1)创药物学三品分类法:收载365种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君、臣、使) (2)概括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26.《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张仲景,成就(1)提出辩证论治范例(2)对方剂学的贡献:提出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多种方剂剂型、记载大量有效方剂;为“方书之祖”,收方269首(成书不久后散佚,晋.王淑和搜集整理成《伤寒论》→整理研究《伤寒论》者,尚有唐.孙思邈)27.《素问训解》金元起注,为最早《素问》注本;《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法,现存为最早《内经》注本。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导引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1、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2、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全[专业知识]

中国医学史全[专业知识]

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二、中国医学的奠定基础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




专业培训
3

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夏.商.周.春秋~公元前476)
1、医药学起源时期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
2、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国 医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
学 史
(夏~春秋,奴隶社会)
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 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
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
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
摇其头,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
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
树,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
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
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
它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从而
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中 国
导引:

从模仿动物姿态和人们劳作,经过加工发展而来
学 婚姻:

原始群的两性关系杂乱——血缘群婚(内婚制)——氏族外婚
(旧石器中期)——相对固专业定培的训对偶婚
5
1 医药学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
医药知识不断积累

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

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
医 学
行医处仍有杏林。

专业培训
29
马王堆汉墓医书
1972~1974年,长沙东郊马王堆发掘了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三号汉墓 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和竹木简,内容包括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及医学。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汇编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汇编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汇编1.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与前身;灸法是中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古代导引疗法是在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2.伏羲是我国古籍中最早的王,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主要是按人体部位记述的;商朝宫廷负责医疗的是“疾小臣”。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载药130余味。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收录药物最多的古籍,其载药126种。

最早一学分科是《周礼》中将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师之下分士、府、史、徒。

酒为百药之长,伊尹创制“汤液”,医缓与“病入膏肓”,医和与“六气致病说”。

4.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方书是《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疗体育帛画是《导引图》,最早的妇产科文献是《胎产书》。

中医学四大名著(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

Ⅰ.《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由《素问》和《灵枢》两部组成,每部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开创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其主要特点:①注重整体观念;②运用阴阳五行学说;③重视脏腑经络。

Ⅱ.《难经》托名秦越人(扁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一词。

Ⅲ.《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作者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确定了六经辨证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原则,开后世脏腑辨证之先河。

Ⅳ.《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共收载药物365种,创药物“三品分类法”并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是我国第一部本草药物学著作。

5.秦越人(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是最早的妇科医生。

淳于意是唯一正史记载的西汉医家,他向汉文帝叙述25个病人的详细医案,时称“诊籍”,被称为最早的医案。

华佗被称为“中医外科鼻祖”,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善用情志疗法,精于脉诊,创立“五禽戏”。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医药的起源1.导引:是古代的一种养生术和健身法,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运动疗法。

2.针法:是借助一定的工具对人体的某些部位进行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

3.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最早是用来进行针刺治疗的工具,还可以用来破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4.灸法:是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减轻疼痛、治疗疾病的目的。

5.原始时期的外治法:止血法按摩法热熨法手术疗法6.火的使用对人类卫生保健的意义①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②使人类的饮食结构由“生食向熟食”转化;③改善了人类的居住条件;④为某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和灸治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酒的医学作用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驱寒散瘀溶剂2、汤药的意义汤液的出现,使人们由习惯用生药转变为用熟药,由使用重剂量单味药转变为适量混用多种药物,这就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并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促进了中医复方的发展。

3.六气、六疾、六气致病学说的内容六气致病说:(《左传》)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候诊病时,提出“六气致病说”。

他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4.“病入膏肓”典故出处与早期治法规范的提出《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76年)晋候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病入膏肓”)“攻”和“达”有人认为指的是温熨和针刺。

提出了“攻”、“达”、“药”治法规范。

5.藏冰、变火藏冰:用储藏冰块的办法,调节四时气候变化给人带来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变火:在不同的季节燃烧不同的燃料,以预防疫病的发生。

6.阴阳、五行概念的最早出处阴阳:始于《周易》五行:始于《尚书·洪范》7.天人关系的主流思想内容人顺应天地人和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和事都应该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二)(2024)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二)(2024)

引言概述:
中国医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国医学史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医学传统的精髓。

正文内容:
一、医学典籍的演进
1.《黄帝内经》的重要性
2.《本草纲目》的贡献
3.《伤寒杂病论》的创新
4.《丹溪心法》的临床应用
5.《脉经》的研究成果
二、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1.视病原理的差异
2.诊疗方法的异同
3.处方药物的性质差异
4.发展趋势的差别
5.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发展
三、著名医家及其贡献
1.华佗的外科治疗
2.孙思邈的方剂研究
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4.李时中的针灸疗法
5.王叔和的脉学理论
四、中草药的应用与研究
1.常用中草药介绍
2.中草药的药理作用
3.配伍原则与药性归经
4.中草药的质量控制
5.现代科技与中草药研究的结合
五、中国医学在现代的发展
1.医学教育与培训的现状
2.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3.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
4.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疾病防治
5.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
通过对中国医学史的知识点的详细阐述,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特点和传承。

中国医学典籍的演进、中医与西
医的区别、著名医家的贡献、中草药的应用与研究以及中国医学在现代的发展是我们探索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内容。

中国医学史的学习对于中医药爱好者、医学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绪论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

中国医学史1401100022第一章医药的起源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记载了植物药50余种,多为后世常用药物。

《山海经》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典籍,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

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于商代(传说为伊尹)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五行的最早记载是《尚书.洪范》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一)马王堆汉墓医书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心包经。

2、外科尤为突出的《五十二病方》3、《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共162篇。

主要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4、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2、《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作者有人认为是秦越人,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湿病,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3、《神农本草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非一人一时之作,东汉。

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2、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

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

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①精-专业精;②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

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

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

:《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①最早描述天花病;②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③最早发现“疥虫”;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

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

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

3发展医学教育。

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戾气学说的主要观点:“戾气”学说是由吴有性提出,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

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

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

清张琦《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

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

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

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

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

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本草纲目》的作者及该书的突出成就:《本草纲目》作者是明代李时珍所做,其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总结了16世纪前我国药物学;2纠正以往本草书中错误;3提出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法:按“从贵至贱”原则,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

4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5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对“服石”成仙批判;6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7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1为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2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张仲景的《伤寒杂病伦》,对方剂组成以及方中药物的加减化裁,均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

充分体现了君、臣、佐、使相配合的组方原则。

根据病情变化和兼证的不同,处方又有所加减化裁。

由此可知,张仲景的组方原则严格而灵活。

3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方剂剂型种类超过以往医学文献及简牍所载的医方内容。

该书所载方剂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等不同类型。

这些剂型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证各科,用以治疗各类疾病。

4提高方剂学理论:书中方剂,因证立法,以法制方,遣药用方,丝丝入扣,为方剂学积累了系统理论,促进其发展。

5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大多切合临床实际。

如治疗阳明热盛及暑湿的白虎汤,治疗黄疸的茵陈五苓散,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胸痹、心痛彻背的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虚劳和虚烦不眠的酸枣仁汤,治疗妇人经漏的芎归胶艾汤等等,都是直至今天仍在普遍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方剂。

简述朱丹溪的相火论:朱丹溪认为相火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火“内阴而外阳”,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相火有常有变,正常的相火是“动而中节”,是维持五脏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动力,其以精血为基础,寄于肝、肾二脏,并与胆、三焦、膀胱及心包络有关.能养脏腑、充九窍、温百骸、亦称为元阳、真火;妄动的相火即为人体之贼邪,由于情志过度、色欲耗伤及饮食厚味等,皆可以引起相火之妄动,克伐阴精,损伤机体,产生多种疾病,是造成机体“阳有余、阴不足”的主要病机。

中西医汇通派的不同主张有哪些:反对废止中医的,多主张中西医汇通,但在实现汇通的方法上,存在三种不同的主张:其一、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有唐容川、张锡纯、吴汉仙、杨则民和王问樵等。

其二、通过中医的科学化实现中西医汇通,如丁福宝、陆渊雷和谭次仲等。

其三、主张中西医各有所长,应相互参照,如恽铁樵、朱沛文、吴瑞甫等。

唐代太医署有哪些医学分科: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4科,计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

其中医科又细分为5个专科,计有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和角法。

不同专科规定有不同的学制,分别为体疗7年,少小5年,疮肿5年,耳目口齿4年,角法3年。

医学教育的分科与学制都是比较实际的。

近代创建的中医学校有哪些:丁甘仁、谢利恒等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8年包识生等创办了神州医药专门学校;1924年卢乃潼在广州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25年恽铁樵在上海创办中医函授学校;1930年陆渊雷,章次公在上海创办中国医学院。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在伤科史上有何价值:1麻醉法危氏提出在“骨碎、骨折、脱臼前先麻醉,再手术”。

2关于悬吊复位法人痘接种法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

张璐和吴谦叙述的人痘接种法较为流行,主要有四种形式: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后两种接种法,由于所采用的痘苗是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痘痂,其天花病毒的毒力已减弱,接种后多能产生天花反应,达到获得免疫力的预期目的。

因此,后两种人痘接种法在我国城乡逐渐流传开来,成为预防天花的有效措施。

伍连德对近代中国医学的主要贡献:伍连德生于马来西亚,1889年入英国剑桥大学,1905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08年回国,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副监督。

1910年,东北发生鼠疫,调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

1918年任中央防疫处处长,1911年4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医学国际会议在奉天召开,伍连德任主席。

1929年任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校长。

他是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史学会创始人之一,对防治鼠疫作出了巨大贡献,东北沦陷后,被迫离开国内。

他曾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撰有《论肺鼠疫》、《鼠疫概论》、《鼠疫斗士:一个中国现代医生的自传》和《中国医史》等。

《脉经》的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脉诊法”。

王叔和在分析研究古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等诊脉部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寸口脉法,并提出寸、关、尺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即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胆;右手寸部主肺与大肠,关部主脾、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胱等2归纳二十四种脉象。

魏晋以前的医书中,脉名繁多,脉象种类尚未统一,含义亦模糊不清。

王叔和为了统一其标准,把前代医书论及的易于混淆或类似的脉象,删而并之,规范了24种脉象名称。

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王叔和的《脉经》并非孤立论脉,或单凭脉象断病,而是在阐述脉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将脉、证、治结合起来。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它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使脉学理论与诊脉方法系统化和规范化,对魏晋以后中医的脉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皇甫谧所著。

其主要成就有: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它既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又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出和建立了规范。

《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表现:1强调整体观念。

《内经》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又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之一2重视脏腑经络。

《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

既用以说明普遍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李杲论脾胃生理功能的主要观点::—是脾胃为元气之本,一是脾胃为升降枢纽。

所谓脾胃为元气之本,是说人体元气依赖脾胃之气滋养,因元气是人体健康之本,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以由生;若脾胃之气受伤,元气不足,则诸病由此而生。

李氏此说旨在阐明造成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故治病须从补脾胃入手。

所谓脾胃为升降枢纽,是讲人体清浊之气的升降取决于脾胃。

脾胃之气充沛.则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其中清阳先升,浊阴后降,升已而降;若脾胃之气受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会导致只降不升,或只升不降等两类疾病的发生,其中以只降不升的病变更为多见及严重。

李氏此说意在强调脾胃升清是主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