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3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3](https://img.taocdn.com/s3/m/62f2fa7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2.png)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水体分布,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如此不均匀?”从而引出水循环的概念。
2.通过播放关于水循环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3.列举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如雨后春笋、河流改道等,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强调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
a.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b.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短文,字数500字左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他们的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3.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尊重和借鉴,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评判能力。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家长、同学和其他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水循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探讨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理解水循环对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
3.1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1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bfe61b8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3.png)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例如:为什么说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过程?水循环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解读能力,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循环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主要环节及其作用,能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与水循环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分析当地水循环状况,并提出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水循环”为主题,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和珍视水资源。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90885d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2.png)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水循环”为主题,紧密结合人教版必修1教材内容,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关注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水循环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学情分析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但水循环这一课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
4.学习方法: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仍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情感态度:学生对环保问题有一定认识,但水循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尚未充分认识到。教师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2.学会分析影响。
3.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现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针对每个环节,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如讲解蒸发时,可以提到植物蒸腾作用;讲解降水时,可以介绍不同类型的降水等。
3.教师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调节气候、塑造地貌、影响水资源分布等,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
b.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影响。
c.水资源保护措施及建议。
5.鼓励同学们关注时事新闻,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政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体会,字数在200-300字之间。
4.1水循环(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4.1水循环(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289ca69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3.png)
第一节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水循环的完整讲解视频和“画一画”的活动,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名称和水循环过程2.通过“诗歌大赛”的活动,认识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推动学生能够利用水循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例举人类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并能够针对各个现象提出合理办法解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4.通过学习不同区域的水循环的环节与过程,理解不同区域的水循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分析郑州的百年一遇洪水产生的原因,并能够由此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提高该城市预防洪水的能力,降低此类现象产生的几率6.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方式,通过探究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周南水循环”所存在的水循环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促进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同时通过播放周南的水循环的视频,不仅激发学生能够以地理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事物,还激发学生对周南校园的热爱,促进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能够自主的绘制出不同的环节2.本节课的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针对性不同现象及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2021年8月份郑州洪水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郑州会发生百年难以一遇的洪水灾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能否通过水循环来此地理现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从气候(降水)角度回答自然原因,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角度回答人为原因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定义从郑州洪水原因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水循环,并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及其驱动水循环的内部动力2.水循环的过程讲解【活动“画一画”】播放视频之前,教师说明活动的要求:标注水体的运动方向;标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标明水循环的类型。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c7c49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4.png)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8a82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a.png)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3.1水循环(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1水循环(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38c3b5a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0.png)
4.培养学生调查、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4.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的知识。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教师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解,详细讲解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展示水循环过程的动态模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实际场景。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实际意义。
在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让学生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地图分析,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过程。此外,针对水循环在各地区的实际应用,教师可选取典型的案例,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农田灌溉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地理意义。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探讨水循环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水循环(解析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水循环(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b42c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8.png)
地球上的水水循环01目标任务02预习导学1.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通过提升城镇建设规划管理方法,充分运用基本建设功效.公路和绿化.水体和其它生态体系消化吸收降水.有效管理雨水径流,完成当然累积.当然渗入.当然净化处理的城市发展模式。
合理的平面图和竖直设计方案不同类型的设备以及组成,综合性选用渗入.滞.蓄.净.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对绿色生态环境的作用。
统筹规划和融洽整体规划.排水管道.园林规划设计.路面.工程建筑.水文水利技术专业,海棉景观建筑社会治理.海棉路和城市广场.海绵公园绿化、排水管道、存储等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执行空调水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提升大城市排涝水平。
简而言之,大城市在适应新环境改变和解决洪涝灾害层面具有较好的弹力,如同海绵垫一样。
下雨的时候,基础垫层可以有效吸湿.储水.渗漏.净化水,必要时适度释放出来和运用存放的水。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2.宁夏砂田西北干旱带是我国缺水的地区之一,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土地沙化严重。
这条干旱带面积广阔,涉及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历史上有“十年八旱”的说法,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农业生产。
为发展“戈壁农业”,当地群众在裸露的沙地上铺一层10~15公分厚的碎石,终于成功在荒地上种出了庄稼。
时至今日,压砂种田已成为西北经典的旱地耕作方式,广受农户欢迎。
研究显示,压砂好处颇多:每年4~5月,压砂地的日平均地温比裸地高出1~1.5℃,种子出苗时间早;浅层土壤的含水量提高64.6%以上,水分蒸发量减少86.8%,保水能力突出。
另外,砂石层还减少了风蚀,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形成了特殊的砂田生态系统。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901ac7c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16.png)
(四)总结归纳
1.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重要性。
2.强调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应用的文章。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精神。
4.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充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在理解水循环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反思与评价自我认知能力。
2.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在水循环知识掌握、地理实践能力、合作沟通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如:观察当地水循环现象、调查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地理意义。
2.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1a2f5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d.png)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5.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在各环节中的具体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
2. 讲授新课:a.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b.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冰川融化等c.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提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环节,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阐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3.1水循环(第3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1水循环(第3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85ee38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e.png)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为例,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魅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较为模糊,难以把握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合作探究中收获更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水在地球上各种形态的转换和运动,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对于高中生而言,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水资源利用、洪涝灾害等。
3.了解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水循环的特点。
4.掌握水循环过程中各种水体之间的转换关系,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5.学会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水循环的变化趋势,提高地理数据处理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4.问题导向教学:教师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59524fe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6c.png)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与评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其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同时,我将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3.小组合作寓教于乐: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与水循环相关的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4.总结归纳画龙点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果。
5.作业小结注重实践:本节课布置与水循环相关的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我还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城市化进程等,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提出一系列与水循环相关的问题,如“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提高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43bebc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6.png)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提高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培养他们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行动。
2.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如观察身边的水循环现象,撰写观察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建议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如查阅相关资料、观看科普视频等,拓宽知识面。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章节教学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分析。这些问题将涵盖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调查等活动。通过分工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分享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我还将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提高他们的合作效果。
2.提问:“水是如何在地球上循环的?”引发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思考。
3.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与水循环相关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a13f2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f.png)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4.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4.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aee2b58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1d.png)
在讲授新知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水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将有机会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和体验。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反思日记,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水循环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我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我将根据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例如,我可以给予学生口头表扬或者书面评价,以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将进入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首先,我会介绍水循环的各种形式,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我会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示来说明这些过程,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接着,我会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包括水资源的分布、水灾害的成因等。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来说明这些问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影响。
另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观察,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水循环的原理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城市水资源的并进行评估和优化。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我将以多媒体展示和实际案例分析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展示水循环的图像、视频和模型,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同时,我将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29998fa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4.png)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地理意义。
2.强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促进水循环的措施。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的知识。
2.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环节的含义。
3.分析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水源补给、地表形态塑造、气候调节等。
4.讲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污染等,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影响的后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例子。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水循环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找出提高学习的有效途径。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水循环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状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明白水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4.通过水循环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abd1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2.png)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49733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1.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普通是有阅历的老师写得简略些,而新老师写得具体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按照详细状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节,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堆积教学阅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谢谢您的阅读,下列是我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盼望能帮忙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互相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态的演变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控制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暗示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暗示图来比拟表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别及形成缘由;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互相之间的关系。
3.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外表有千奇百怪、丰盛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如今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向来处于不断的改变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改变,有哪些实例可表明地球外表发生过“沧海桑田〞的改变呢?【学生研究答复】略。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d0238b0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b.png)
3.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讲解水循环的计算方法,如降水量、蒸发量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水循环的理解和看法。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调查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南方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暴雨背后的原因,即水循环的作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
![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6cd0b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a.png)
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三、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组学习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如何让沙漠充满生机?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本章的内容《地球上的水》,并指导学生打开网站的首页,简单介绍本专题的各个模块和使用规则。
(二)目标完成过程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1、幻灯片展示为主,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适当总结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存在方式有哪几种?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2、学生进入网页“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思考1: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河流的补给)思考2:《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过一句话“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
怎么就冲了他呢?“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思考3: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第二部分:水循环(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水循环:1、学生进入网页:“水循环的过程”,(1)观察“水循环类型”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请三位同学上来画,全体学生纠错,教师适当总结,最后共同完成表格(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b、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c、内陆湖水蒸发d、洪水入海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教师分组布置任务: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一组专区:蒸发与水汽输送二组专区:降水三组专区:地表径流四组专区:下渗与地下径流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教师适当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陆地水与海洋水[知识梳理]一、陆地水1、陆地水体类型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地下水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2、河水(1)河流的补给来源:最主要是雨水补给。
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
地中海汛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
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
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2)河流径流的变化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1)类型(2)潜水的补给来源: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4、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类型定义补给主要特征潜水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有自由水面;重力作用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埋藏较浅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潜水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水量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藏较深按空间分布分类按循环周期分类类陆地循环:型海洋循环: 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支态平衡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二、中国的河流与湖泊1、内流区和外流区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 等降水量线接近。
2、水系形态(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2)与自然灾害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3、水文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
(2(4)内流河水文特征①分布地区:西北内陆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②主要特征 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③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4、湖泊分类(按湖泊所在流域特点)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青藏高原湖区: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区,占我国湖泊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东部平原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都分布在这一地区5、主要河流(1)长江、黄河分布(2)珠江南方最大河流,由西江、北江、东江汇合而成,西江是主干。
各大河流中汛期最长,水量仅次于长江,水能丰富,主要集中在南、北盘江和红水河,开发后形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
水运发达,内河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西江梧州以下航运条件较好,珠江三角洲航运最为发达。
长度:1800千米流经省市:京津冀鲁苏浙(3)京杭运河历史上:沟通南北 现 在:苏浙境内仍是重要的运输线三、海洋水(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1、地球上的海洋(1)地球的水库:平均深度3800千米,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淡水中冰川水、地下淡水最多。
人类生活用水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循环——大气中的水源和陆地水的来源海上内循环:占水循环水量的90%;海陆间循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以径流注入大海。
内陆循环:水汽主要为蒸发与蒸腾,注入内流河与内陆湖。
海陆间水循环,有三个要点需要注意:一是水循环的场所,即天空和地面、地上和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气流→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通过这些把三种形态的水体连接成为一个相互交换和转化的动态系统,其中蒸发与降水、水汽输送与径流输送作用更加明显;三是水循环的能源,即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水循环的作用与意义:是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通过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循环系统,水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一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换。
二是在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三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雕塑地表形态。
如:海洋→陆地的水汽输送量=陆地→海洋的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海洋水数量不变:海洋上降水量=海洋上的蒸发量+来自陆地的径流量;陆地水数量不变:陆地上的降不量=陆地上的蒸发量+陆地上的径流量。
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其循环更新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运用水资源时要做到:合理运用,不能超过水的更新数量;保护水质,免受污染。
(3)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 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海水运动塑造海岸地形、引起海岸变迁,影响沿海沉积物的搬运和泥沙沉积,入海河流的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港口、养殖、捕捞、排污。
2、海水温度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同一海区,不同季节 冬季(水温低)水平分布规律 同一季节,不同海区 低纬(水温高)同一纬度 寒流流过(水温低) 垂直分布规律:从表层到深层,水温渐低,1000米以下几乎无变化。
(2)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3、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
世 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二)海水的运动1、海水运动形式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海岸带小潮大潮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2、洋流的形成(1)洋流分类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①按成因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运动,叫密度流一地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叫补偿流(水平和垂直)②按性质:寒流、暖流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
我国大陆沿岸的沿岸流:冬季受偏北风的影响,沿海海水向南流动形成沿岸流(寒流)。
3、洋流的分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气旋型);冬季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全球影响: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②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暖流(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寒流(比流经地区温度低)有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沿岸荒漠的形成③对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渔场等与上升流有关:秘鲁渔场等海洋污染:扩大了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目前最严重的海洋污染是石油泄漏造成的(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洋资源类型(1)化学资源: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
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春季),是我国最大盐场。
附近的化工厂的原料之一。
台湾布袋盐场: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加之位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故降水少,多晴天,气温高,有利于蒸发;台西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晒盐。
海南岛莺歌海盐场:热带、地势、背风坡。
(2)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3)矿产资源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我国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南海的一部分为大陆架。
亚洲东部岛弧链东侧多深海沟: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渔场分布(4)海洋能源:巨大、可再生、清洁;能量密度小,需采用特殊的转换装置。
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也投资较大,效益不高2、海洋渔业生产 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人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饵料丰富,底部沉积着大陆带来的泥沙,有利于鱼类产卵发育。
渔业资源分布 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上泛的底部海水有丰富的营养盐类 寒暖流交汇海区或冷海水上泛区:饵料比较丰富,冷水性与暖水性鱼类在寒暖流交汇处集聚。
主要渔业国:中、日,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海产消费多;我国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全国最大。
鱼汛:舟山渔场冬季带鱼汛,渤海渔场秋季对虾汛。
3、海洋油气开发: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勘探:利用地震波方法寻找,通过海上钻井估计矿藏类型和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开发价值海上钻井平台——新加坡。
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经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过程。
钻井平台是勘探和开采的基地。
输送:油气田离炼油厂都较远,通过船舶或输油管道输送4、海洋空间利用(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海洋环境复杂性和特殊性:多变的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的黑暗、低温、缺氧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力大,对工程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投资高、难度大、风险大交通运输: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生产空间: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交通娱乐设施空间: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此运动区5、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建设:是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的服务区域称为腹地,除要有码头、装卸设备等设施外,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鹿特丹港的建设:发展早,开通北海运河促进发展,利用中转货物发展农矿产品加工和造船,中继贸易带动近代工业发展,腹地覆盖欧盟半数国家围海造陆:荷兰、澳门等值得注意的几个海峡:丹麦海峡(格凌兰岛、冰岛之间)、卡特加特海峡(北海、波罗的海之间)、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南美大陆之间)(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1、海洋环境保护概念:污染物质进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