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要求—编制标准、方法、实例与系统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发展与编制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发展与编制](https://img.taocdn.com/s3/m/ee9262212af90242a895e5ac.png)
谢
谢!
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进展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情况
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115个城市完成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51个城市正在编制。 江苏省从2011年起,全面展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 工作, 10个市县完成抗规,其他市县先后开展相关编制 工作。
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进展
(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单位和管理 部门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内容
(四)城市抗震防灾目标、标准、模式
防御目标——与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求相适应,且不低于基本防 御目标 抗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要求相一致,当高于基本防御目 标时,抗震设防标准需提高。 苏州市——属于标准设防类的建筑按重大设防类采取抗震措施。 编制模式——按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设防要求
无锡市——经济发达、特大都市,提高标准,按甲类模式编制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内容
(五)抗震防灾空间布局
城市防灾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等 规划目标——阻隔灾害、方便自救等 划分原则——综合统筹、管理清晰、集约利用等 分区分级布局方法 可按地理要素、空间结构、行政管理、人口分布、资源 配置等划分。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防灾减灾原则或编制区域抗震防 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编制
综合考虑邻近城镇间防灾需要,探索建立区域防灾体系,协调防 灾减灾工作;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应急功能和资源共享机制;建 立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促进部门、地区间资源共享和应对灾害联动机 制建设。——江苏省沿江沿海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江苏 省苏北郯庐断裂带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在编
六、防震减灾工作反思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36ee5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e.png)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制定的一系列预防、减灾、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措施和规划。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建筑、基础设施和人员安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对于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地震的频率和强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评估地震风险,确定相应的防灾标准。
例如,在地震频发地区,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抗震建筑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固。
其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建筑结构。
人口密集的城市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灾害风险,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疏散和救援预案,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疏散人员,减少伤亡。
同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建筑抗震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
另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地震发生后,基础设施的破坏会给救援和恢复重建带来极大困难,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抗震标准,确保基础设施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受到严重破坏。
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消防站、警察局等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抗震标准,以保障在地震发生后能够正常运转,为救援和恢复提供支持。
最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能力。
地震发生后,需要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机制,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展开救援行动。
同时,地震灾害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也至关重要,需要制定相应的恢复重建标准,确保城市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运转。
总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建筑结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标准和措施,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完整版2024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完整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27079f1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e.png)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附条文说明] GB50413-20071 总则1.0.1 为规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1.0.3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城市的抗震防灾需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
1.0.4 城市抗震防灾的防御目标应根据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求确定,必要时还可区分近期与远期目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所确定防御目标应不低于本标准第1.0.5条规定的基本防御目标;2 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特别重要的局部地区、特定行业或系统,可采用较高的防御要求。
1.0.5 按照本标准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达到以下基本防御目标:1 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2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3 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1.0.6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并符合下述规定:1 应遵循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规模等。
2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范围和适用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对于本标准第3.0.12条2~4款规定的特殊情况,规划末期限宜一致。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有关专题抗震防灾研究宜根据需要提前安排。
3 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同步实施。
对一些特殊措施,应明确实施方式和保障机制。
1.0.7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其他标准的有关规定。
2 术语2.0.1 规划工作区working district for the planning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根据不同区域的重要性和灾害规模效应以及相应评价和规划要求对城市规划区所划分的不同级别的研究区域。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997737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5.png)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为了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概念、内容、制定流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概念是指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特点,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规划,以减少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规划、应急救援预案、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在制定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口密集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制定流程包括多个环节。
首先是对城市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了解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情况。
其次是制定灾害防治规划,确定城市的防灾目标和防灾措施。
然后是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城市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最后是灾后恢复重建,对灾害发生后的城市恢复重建进行规划和设计。
整个制定流程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确保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标准要求。
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可以根据其特点和面临的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标准。
同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原则,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的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才能有效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1f9e46a27d3240c8447ef9e.png)
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城市规划过程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 防灾规划
社区防灾规划、 工程系统防灾设计
单体工程 防灾设计
?如何具体操作
?如何解决
结构工程学科和 防灾学科已经解 决了大部分问题
15:47:20
编 制 城 市 重抗 要震 意防 义灾 规 划 的
热烈欢迎各位参加《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 GB50413-2007研讨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 苏经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413-2007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628号公告)
编制抗震防灾规划的意义与挑战 抗震防灾规划的相关法规与政策 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编制过程与内容介绍 基础资料收集与专题研究评价方法 城市安全减灾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规 划 编 制 发 展
成绩:
基本形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成套技术 编制、管理、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 验 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未能很好地起到指 导协调作用 规划成果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差 缺少将研究成果落实到可操作性的规划指 标、规划措施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重视现状,忽略了对城市发展的抗震防灾 规划
城区、工程新建及加固 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
次生灾害防御 避震疏散规划建设
公共政策 城市抗震防灾建设与管理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城 市 抗 震 防 灾 设 计
健全城市抗震防灾体系
城市建设与发展
15:47:20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 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 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 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 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 重点 编制目标,编制内容,抗震防灾措施, 技术要求 明确强制性内容:抗震设防标准、建 设用地评价与要求、抗震防灾措施 强调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城市现 状和发展并重,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起 到防灾控制作用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0fdb959433687e21ae45a96d.png)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实例及系统北京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北京城市与安全减灾中心内容安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规划编制方法实例及系统简介第一部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避震疏散信息管理系统规划内容三类模式四类工作区总体抗震要求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不同区域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与相应的规划要求、技术指标示例主要内容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抗震适宜性评价八大系统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医疗卫生消防通信物质保障主要内容重要建筑抗震防灾要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抗震改造种类次生火灾次生水灾爆炸毒气泄漏扩散放射性污染海啸要点紧急、固定、中心疏散场所的安排避震疏散道路安排系统结构基础数据层专题数据层规划层文件管理层辅助分析与决策层重点内容回顾第二部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方法抗震防灾规划总体研究和编制思路总体实施框架第三部分――实例及系统简介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概况位于北纬31?41'-32?43' ,东经120?12'-121?55' 城市性质: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面积为528.2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现状人口85.36万。
规划人口近期100万,远期115万人。
抗震防灾规划成果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文本及说明书十三章,六十九条基础研究专项研究报告抗震分析――薄弱分区评价――规划对策与抗震措施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次生灾害,避震疏散,应急建议图件二十四张图件规划图件工作区类别分区图防灾空间结构图地震工程地质分区图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位置地震动破坏效应图建设用地抗震类型分区图工程抗震土地利用图城市用地抗震防灾适应性分区图防灾空间布局图供电系统关键节点震害预测图第一章总则(1,8条) 主要内容:修编目的,规划性质,城市抗震防灾目标,规划原则,规划编制模式,规划区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实施,本规划所使用名词术语规划性质 (第2条)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城市抗震防灾要求的专业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须遵守本规划,并服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协调城市抗震防灾目标 (第3条) 规划实施: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协调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组织实施。
城市防灾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城市防灾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35fcc11cc7931b765ce1523.png)
城市防灾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010年5月摘要:合理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基础,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阐述了城市规划在防灾减灾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我国减灾规划的现状。
关键词:防灾减灾、城市规划前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8级强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伤痛过后,如何重建家园,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将损失降至最低,成为人们不得不去正视的问题。
正文:地震发生后,灾区与外界交通的畅通与否是救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5.12地震中,因为灾区与外界的联系全部中断,救灾队伍不得不使用直升机、空降等手段对灾区进行援助,极大的影响了救援效率,因此可以说,城市的交通线就是城市灾难时的生命线。
从防灾角度看,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城市内部道路系统要形成环形网络,对外运输道路要有两个以上出入口,并与城外主要运输干线衔接;2、对危险品要尽量设单独运输通道,并避免穿越城区;3、主要运输道路系统应满足有关安全规范的要求,不能靠近危险品仓库等,特别是处于咽喉部位的桥梁、隧道等,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4、城市要有健全的消防、救灾通道系统,不能占用、阻塞救灾通道,并加强维护、保养工作;5、对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指挥中心和交通干线要重点防护;6、加强运输工具的安全检查,运输危险品的运输工具必须有完善的防护设施。
灾害发生后,灾区的水电供应是受灾人员生存的保证,同时城镇附近的大型水利项目在地震发生时也会产生次生灾害,5.12地震时,灾区当地的部分水利项目,就在震后产生了堰塞湖等地质灾害,增加了救灾的难度。
在研究城市给水系统的安全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其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如地下水开采可能引起陆沉,河水水量的季节变化等;在保护取水、净水设施的安全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必须有完备的防灾规划和应急准备。
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在灾害侵袭时,电力系统的损害不仅使其自身受到影响,还往往会显著影响城市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正常秩序的紊乱,给救灾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ef8738d02020740bf1e9b63.png)
Standard for urban planning on earthquakeresistance and hazardous preventionGB 50413-2007主编部门:xx建设部批准部门:xx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7年11月1日xx建设部8避震疏散8.1一般规定8.1.1避震疏散规划时,应对需避震疏散人口数量及其在市区分布情况进行估计,合理安排避震疏散场所与避震疏散道路,提出规划要求和安全措施。
8.1.2需避震疏散人口数量及其在市区分布情况,可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城市可能的地震灾害和震害经验进行估计。
在对需避震疏散人口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估计时,宜考虑市民的昼夜活动规律和人口构成的影响。
8.1.3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应按照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分别进行安排。
甲、乙类模式城市应根据需要,安排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8.1.4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需求面积可按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下的需安置避震疏散人口数量和分布进行估计。
8.1.5制定避震疏散规划应和城市其他防灾要求相结合。
8.2评价与规划要求8.2.1对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和避震疏散主通道应针对用地地震破坏和不利地形、地震次生灾害、其他重大灾害等可能对其抗震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的因素进行评价,用作防灾据点的建筑尚应进行单体抗震性能评价,确定避震疏散场所和避震疏散主通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要求与防灾措施。
对于甲类模式,可通过专题抗震防灾研究,结合城市的详细规划对避震疏散进行模拟分析。
8.2.2城市规划新增建设区域或对老城区进行较大面积改造时,应对避震疏散场所用地和避震疏散通道提出规划要求。
新建城区应根据需要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防灾据点和防灾公园。
8.2.3城市的出人口数量宜符合以下要求:中小城市不少于4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少于8个。
与城市出入口相连接的城市主干道两侧应保障建筑一旦倒塌后不阻塞交通。
8.2.4在进行避震疏散规划时,应充分利用城市的绿地和广场作为避震疏散场所;明确设置防灾据点和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要求,改善避震疏散条件。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b2fca67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7.png)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引言:城市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空间,然而,城市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和实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一、灾害风险评估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制定首先需要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灾害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城市面临的各种灾害类型、频率和强度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确定灾害风险的程度和分布。
通过灾害风险评估,可以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多部门合作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制定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协调。
例如,城市规划部门需要考虑灾害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部门需要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和防火能力;环境保护部门需要加强对环境灾害的监测和治理;交通部门需要制定应急交通疏导方案等。
只有各部门紧密合作,才能制定出综合性、系统性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
三、公众参与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意见,实现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可以通过举办公众听证会、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提高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可以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提高整个城市的抗灾能力。
四、应急预案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在灾害发生时,各部门和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措施进行应对和救援的指南。
应急预案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灾害,制定相应的预案内容和应对措施。
同时,应急预案还需要定期演练和修订,以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技术支持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技术支持。
例如,地质勘探技术可以提供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信息;遥感技术可以提供灾害监测和评估的数据支持;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灾害信息和应急指挥平台等。
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可以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六、经费保障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
乙类模式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_以_江阴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_为例
![乙类模式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_以_江阴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_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101f6b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1.png)
乙类模式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以《江阴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为例 施卫红摘要:本文通过系统介绍江阴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探讨了乙类模式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特别是对规划编制要点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此同抗震防灾从业者共同探讨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
关键字:乙类模式 抗震防灾 规划1 背景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规划内容深化和贯彻落实的要求,同时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设部在2003年颁布了117号部令《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117号部令明确了审批权限,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由单独审批改为纳入城市规划程序一并审批;调整了重点抗震城市的编制模式,明确了7度区的大城市按甲类模式编制,6度区的大城市和7度及以上中等城市按乙类模式编制;弱化了城市抗震设法区划;明确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达到的目标。
在这个大背景下江阴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政策的需要,也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
江阴市在早期也编制过抗震防灾规划,但由于编制时间过长,特别最近几年,江阴城市建设用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的规划对城市抗震防灾已基本没有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差。
因此需要重新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根据规划实施相关抗震防灾措施以达到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2 技术路线江阴市作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地区的大城市,其编制模式应不低于乙类模式,按照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建设用地应不低于二类规划工作区。
二类规划工作区对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工作项目作了明确的规定,其编制要点分为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和避震疏散。
编制的技术路线如图1。
3 现状抗震防灾评价图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技术路线图从大地构造分析,江阴市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分,即扬子断块区;东邻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带-太平洋西侧的北北东向的岛弧。
城市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精品
![城市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40e91dba417866fb84a8ed7.png)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一
城市用地
主要内容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 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 抗震适宜性评价
层次确定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
一、二类工作区—— 规范方法(GB50011) 各类工作区 —— 简化地质方法
场地类别
主要地质和地貌单元
I 松散地层小于3~5m的基岩分布区
II
二级及其以上阶地分布区;风化的丘陵区;河流冲积相 地层小于50m分布区;软弱海相、湖相地层3-15m。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编制标准、方法、实例及系统
北京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北京城市与安全减灾中心 2008年4月25日
内容安排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规划编制方法 实例及系统简介
第一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过程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 防灾规划
三类模式
甲类模式——位于地震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
乙类模式——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六度地区的大城市
丙类模式—— 其它城市
依据: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要求、 城市地震灾害环
境
四类工作区
最低要求
一类工作区—— 甲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近期建设用地
二类工作区—— 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存在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存在难以整治场地地震破坏因素的潜在危险性区域或其他限制使用条件的用地,由于经济 有条 条件限制等各种原因尚未查明或难以查明: 件适 (1)存在尚未明确的潜在地震破坏威胁的危险地段;
宜 (2)地震次生灾害源可能有严重威胁; (3)存在其他方面对城市用地的限制使用条件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c6d360b4a7302768e9939a5.png)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一、编制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二、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意义1、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2、贯彻建设部和国务院等法规的重要体现;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重要内容;4、是城市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三、《城市抗震防灾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117号简介(一)与以往五个有关规定的主要不同点。
(二)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编制程序2、编制模式3、编制内容4、审批(三)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和管理1、管理2、实施3、修订四、几点建议1、扩大多灾种的综合防灾2、由综合防灾向城市安全发展3、逐步开展村镇和区域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4、加强城市抗震防灾技术研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一、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实施是我部一项重要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一项专业规划。
我部自1981年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试点以来,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全国近2520多个抗震设防区的县、市(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和268个地级市所辖区、县、市)已有近1600多个县、市完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有的已在实施。
其中完成比较好的有:山东省的124个设防区的县、市已完成111个,占90%;安徽省73个县、市完成了58个,占83%;其他,如江苏、云南、陕西、新疆、河北、河南等省,完成的也比较好,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完成的抗震防灾规划都是早期,很不完善。
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得到实施,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陕西西安,安徽的合肥,云南的昆明,河南的安阳等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中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在已发生过地震的城市起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作用,如新疆的柯坪地震、伽师地震,内蒙的包头地震,云南的丽江地震,河北的张北地震在地震发生后,按防灾规划的要求,指导抗震救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抗震减灾方案
![城市抗震减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60fe8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3.png)
城市抗震减灾方案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抗震减灾方案至关重要。
一、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1、建立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在城市及周边地区设置多个地震监测台站,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实时收集地震活动数据。
这些台站应涵盖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以确保全面监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
2、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确保数据的精确性。
同时,优化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使地震信息能够迅速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3、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开发高效的地震预警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准确预测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并及时向城市居民发出警报。
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传播预警信息,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二、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与加固1、制定严格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根据城市的地震风险评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要求新建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抗震性能,确保其能够在一定强度的地震中保持结构稳定。
2、对现有建筑进行抗震评估和加固对老旧建筑和重要公共设施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确定其抗震能力不足的部位和结构。
采取针对性的加固措施,如增加剪力墙、加固梁柱节点等,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3、推广抗震新材料和新技术鼓励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抗震钢材等。
同时,积极推广先进的抗震设计技术和施工方法,提高建筑抗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1、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安全对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进行抗震加固和改造,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交通能够保持畅通。
加强交通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2、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抗震性能对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抗震设计和建设,提高其在地震中的可靠性。
1-2、规划说明(抗震防灾)
![1-2、规划说明(抗震防灾)](https://img.taocdn.com/s3/m/e0808b43be1e650e52ea9983.png)
第1章城市概况1.1、城市性质及规模1.1.1、城市性质宁夏中西部中心城市,沿黄城市带南部中心,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水电基地,以发展旅游、商贸业为主导的滨河生态旅游城市。
1.1.2、城市规模2008年中心城城市总人口14.6万人,建成区面积22.70平方公里;依《中卫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5年)》预测2012年中心城城市人口达到21万人,建成区面积24.78平方公里;2025达到45.0万人,建成区面积51.75平方公里。
1.2、概况中卫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生态旅游与交通水电枢纽城市,精细化工与新材料工业基地,同时又是驰名中外的枸杞、硒砂瓜、马铃薯之乡。
地处宁、蒙、甘交界地带,东临吴忠市、南接固原市、北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西与甘肃省景泰县接壤,市域范围界于东经104°17'—106°10',北纬36°06'—37°50' 之间。
全市辖沙坡头区(原中卫县)、中宁县、海原县,共计20个镇、20个乡、33个居委会和443个村委会,市域总面积17391.3平方公里。
截止2008年底,市域总人口114.17万人,人口密度66人/平方公里。
中卫历史悠久,得黄河之利,依大漠、山第之险,被誉为“左联宁夏、右通庄浪、东阻大河、西据沙山,后接贺兰之固,前有大河之险”的边陲要路。
市域北部卫宁川区属黄河冲积平原,西北部为腾格里沙漠边缘,其余均属黄土丘陵山地、台地。
总体上分为沙漠、黄河冲积平原、山地、台地、坡地。
川区平原较为平坦,山区起伏较大,沙漠为链状沙。
市区地势开阔平坦,地面无切割,海拨在1223米—1233米之间,均向黄河倾斜,地面坡度在0.5‰—2.5‰之间。
中卫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地处内陆,靠近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兼沙漠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寒漫长、夏少酷暑、雨雪稀少、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4℃,年平均降水量188.4毫米。
城市抗震减灾方案
![城市抗震减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15515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c.png)
城市抗震减灾方案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城市抗震减灾方案至关重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情况。
避免在地震断裂带、砂土液化区等危险区域建设重要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同时,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的畅通无阻。
2、提高建筑抗震标准制定严格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保新建建筑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震。
对于老旧建筑,应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推广隔震减震技术积极推广使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如在建筑物基础设置隔震支座,减少地震能量向上传递;在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消耗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1、建立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成立城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救援工作。
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及时掌握灾情,做出科学决策。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建专业的地震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工程抢险等力量,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3、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照明设备等必要的物资,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调配和发放,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1、优化地震监测网络加大对地震监测台站的建设和投入,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实现对城市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实时监测。
加强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2、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为人员疏散和重要设施的紧急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城市建筑物防灾规划方案
![城市建筑物防灾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c89ef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d.png)
城市建筑物防灾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物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城市建筑物的安全性和防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建筑物的防灾规划方案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而制定的一套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地震、火灾和洪水等几个常见的灾害形式入手,探讨城市建筑物的防灾规划方案。
一、地震防灾规划方案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性非常大。
为了应对地震,城市建筑物的防灾规划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城市建筑物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设计,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并符合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
2. 抗震设备的安装:在城市建筑物中安装抗震设备,如减震器、防震支座等,能够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 疏散通道的设置:城市建筑物应设置合理的疏散通道,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
4. 应急预案的制定:制定详细的地震应急预案,包括疏散路线、疏散点、急救设施等,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火灾防灾规划方案火灾是城市建筑物中常见的灾害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应对火灾,城市建筑物的防灾规划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防火设施的设置:城市建筑物应设置完善的防火设施,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栓、灭火器等,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报警并进行灭火。
2. 疏散通道的设置:城市建筑物应设置宽敞明亮的疏散通道,确保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
3. 防火材料的选用:城市建筑物的装修和装饰材料应选择防火性能好的材料,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4. 应急预案的制定:制定详细的火灾应急预案,包括疏散路线、疏散点、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等,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洪水防灾规划方案洪水是城市建筑物面临的另一种常见的灾害形式,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存在或存在轻微影响的场地地震破坏因素,一般无需采取整治措施:
(1)场地稳定 适宜 (2)无或轻微地震破坏效应;
(3)用地抗震防灾类型I 类或II 类 (4)无或轻微不利地形影响
存在一定程度的场地地震破坏因素,可采取一般整治措施满足城市建设要求:
较适 宜
(1)场地存在不稳定因素,; (2)用地抗震防灾类型III 类或IV 类 (2)软弱土或液化土发育,可能发生中等及以上液化或震陷,可采取抗震措施消除;
甲、乙 类模式 宜进行 功能失
宜估计可能引发 的次生灾害的影 响
储气站等,主要干线 效影响
交通 桥梁、隧道等
范围的 避震疏散——主 估计 干网络的抗震连
通性进行分析
通讯、医疗、 消防和物资 重要建筑
保障系统
基础设施规划要求
规划要求
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抗震加固改造的对策和 规划,并针对各系统的专业规划提出抗震防 灾要求
重要建筑和关键节点找出薄弱环节,抗震加 固改造及新建工程震防灾要求
存在场地地震破坏因素,但通常难以整治:
不适 (1)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的用地; 宜 (2)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3)其他难以整治和防御的灾害高危害影响区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二
基础设施
八大系统
供电 供水 供气 交通 医疗卫生 消防 通信 物质保障
评价原则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一
城市用地
主要内容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 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 抗震适宜性评价
层次确定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
一、二类工作区—— 规范方法(GB50011)
各类工作区 —— 简化地质方法
场地类 别
主要地质和地貌单元
I 松散地层小于3~5m的基岩分布区
二级及其以上阶地分布区;风化的丘陵区;河流冲 II 积相地层小于50m分布区;软弱海相、湖相地层3-
(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存在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存在难以整治场地地震破坏因素的潜在危险性区域或其他限制使用条件的用地,由于经济 有条 条件限制等各种原因尚未查明或难以查明: 件适 (1)存在尚未明确的潜在地震破坏威胁的危险地段;
宜 (2)地震次生灾害源可能有严重威胁; (3)存在其他方面对城市用地的限制使用条件
15m。
III
一级及其以下阶地地区,河流冲积相地层大于50m 分布区;软弱海相、湖相地层16~80m分布区
IV 软弱海相、湖相地层大于80m地区。
20
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
场地液化 地表错动 地质滑坡 震陷及不利地形
评价、圈定潜在危险地段
20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
类别
适宜性地质、地形、地貌描述
总体抗震要求
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 不同区域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与相应的规 划要求、技术指标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选择与相应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
新建建筑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 与改造,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改造,火灾、 爆炸等次生灾害源,避震疏散场所及疏散通道 的建设与改造等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5 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抗震评估
6 医疗、通讯、消防抗震评估
7 重要建筑工程抗震评估及防灾要求
8 新建工程抗震规划要求
9 城区建筑评价与改造
10 地震次生灾害估计
11 避震疏散场所和及通道设置评估
工作区类别 一 二 三四 类 类 类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总体减灾策略和对策 设防水准与防御目标
防灾规划要求与技术指标
工程抗震灾土地利用
城市建设防灾控制对策与 措施
城市抗震设计 工程抗震设计
城
市
规
城市抗震
划
防灾规划
设
计
抗震设防水准和防御目标
城
城市总体布局的抗震要求
市
建设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
抗
防工 灾程
城区、工程新建及加固 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
震 防
要 抗 次生灾害防御
城市抗震的防灾规划要求
——编制标准、方法、实例和系统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规划编制方法
实例及系统简介 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过程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 防灾规划
社区防灾规划、 工程系统防灾设计
? ?如何具体操作 如何解决
单体工程 防灾设计
结构工程学科和 防灾学科已经解 决了大部分问题
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性
质、期限、范围 规划布局与发展要求
建设用地选择
工程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
依据、要求 落实、修正 统率、依据 协调、服从 依据、要求 落实、修正
内容、依据
控制、保障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防灾规划总体目标、规划 范围、规划期限
结合城市基础设施 各系统的专业规划,针 对其在抗震防灾中的重 要性和薄弱环节,提出 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 设和改造的抗震防灾要 求和措施。
基础设施评价要求
单体抗震性能评价
网络系 统
其他评价要求
供电系统 供水系统 供气系统
重要建筑、变电站、配
电装置室等 取水构筑物、水厂、泵 站等,地下主干管线
供气厂、天然气门站、
灾
求 震 避震疏散规划建设
设
公共政策
计
城市抗震防灾建设与管理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城市建设与发展
健全城市抗震防灾体系
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内容
6个专题:
一.城市用地 二.基础设施 三.城区建筑 四.地震次生灾害 五.避震疏散 六.信息管理系统
基本规定
基本规定
规划内容 三类模式 四类工作区
规划内容
三类模式
甲类模式——位于地震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
乙类模式——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六度地区的大城市
丙类模式—— 其它城市
依据: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要求、 城市地震灾害环
境
四类工作区
最低要求
一类工作区—— 甲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近期建设用地
二类工作区—— 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近期建设用地
三类工作区—— 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近期建设用地
四类工作区—— 城市的中远期建设用地
示例
各类工作区的主要工作项目
分类 工程抗震 土地利用
基础设施
城区建筑 其它专题
主要工作项目
序 号
项目名称
1 场地类别分区
2 场地破坏影响估计
3 土地利用抗震适宜性评价
4 基础设施系统抗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