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 齐物论 原文及翻译

南郭子綦(qí)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tà)焉似丧其耦(ǒu)。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háo)。
而独不闻之翏翏(li ù)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似臼(j iù),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xià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yǎo)者,咬者。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yú)。
泠(líng)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大知闲闲,小知间间(jiān);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搆(gòu),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zh uì),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g uā),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zǔ)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ù)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 hé),姚佚启态。
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z hèn)。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齐物论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罔两(1)问景曰:“曩(2)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3)操与?”景曰:“吾有待(4)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5)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6),栩栩然(7)胡蝶也,自喻(8)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9)觉,则蘧蘧然(10)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11)。
【出处】本段属《庄子》·齐物论【注释】(1)罔两:影子之外的微阴。
景:影子;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影”。
(2)曩〔náng〕:以往,从前。
(3)特:独。
操:操守。
(4)待:依靠,凭借。
(5)蚹〔fù〕:蛇肚腹下的横鳞,蛇赖此行走。
蜩〔tiáo〕:蝉。
(6)胡蝶:亦作蜩蝶。
(7)栩栩然:欣然自得的样子。
(8)喻:通“愉”,愉快。
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
(9)俄然:突然。
(10)蘧〔jù〕然:惊惶的样子。
(11)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
根据本段文意,所谓变化即外物与自我的交合,推进一步,一切事物也都将浑而为一。
【译文】影子之外的微阴问影子:“先前你在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
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蚹鳞和鸣蝉的翅膀吗?我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
突然间醒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
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
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 译文: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道:“您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您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您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译文: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庄子经典语录及译文

【导语】庄⼦(约前369—前286)名周,字⼦休(⼀说⼦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
思想家、哲学家、⽂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物,⽼⼦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学派的创始⼈。
1.⼤知闲闲,⼩知间间;⼤⾔炎炎,⼩⾔詹詹。
《庄⼦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总会表现出豁达⼤度之态;⼩有才⽓的⼈,总爱为微⼩的是⾮⽽⽄⽄计较。
合乎⼤道的⾔论,其势如燎原烈⽕,既美好⼜盛⼤,让⼈听了⼼悦诚服。
那些耍⼩聪明的⾔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吾⽣也有涯,⽽知也⽆涯。
《庄⼦养⽣主》 【翻译】⼈的⽣命是有限的,⽽知识是⽆限的。
⽤有限的⽣命投⼊到⽆限的学习之中。
3.且夫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也⽆⼒。
《庄⼦逍遥游》 【翻译】如果⽔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量负载⼤船。
从⼤⾈与⽔的关系看,我们⾄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求⼤学问,⼲⼤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矗 4.相与于⽆相与,相为于⽆相为。
《庄⼦。
⼤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相助出于⽆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5.庖⼈虽不治庖,⼫祝不越樽俎⽽代之矣。
—《庄⼦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不尽职,⼫祝也不必超越⾃⼰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事。
表现了庄⼦⽆为⽽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来。
6.以⽆厚⼊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养⽣主》 【翻译】以⽆厚⼊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有余地的。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厚⼊有间”,这是庄⼦养⽣论的核⼼。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然规律,按⾃然规律办事。
成语"⽬⽆全⽜"、"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这⾥。
7.以⽕救⽕,以⽔救⽔,名之⽈益多。
《庄⼦⼈间世》 【翻译】⽤⽕来救⽕,⽤⽔来救⽔,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齐物论庄子曰:“或以其文字之善者,为之谓之齐心者也;或以其阐发之言之善者,为之谓之齐口者也;或以其究心之思之所得得者,为之谓之齐志者也。
只是有齐心之时,则文字之善,而至于崇高无穷尽之志;有齐口之时,则阐发之言之善,而至于辩明明了之志;有齐志之时,则究心之思之所得得之善,而至于深厚广大之志。
此三志者,可以道触物、言触事、心触理矣。
道触物者,齐心之时也;言触事者,齐口之时也;心触理者,齐志之时也。
”齐心者,务将心体天地之民物,穷诚无二、诚信持一之理,与之同化而不可得舍也。
以此心触物者,则眼目之所见成为一体,耳目之所闻共为一音,吾与之其宜;以此心触物者,是思心形一之谓也。
齐口者,务将言词之善予物、物之善应言,审其辩才明力,得其所谓然之心,充之以启发之辞,而使物复其初受形之状也。
以此心触事者,则口之所言成为事之善,言之所凭为事之征,是口与事相得也。
齐志者,务将穷极心思于理,以博穷极而不可得,以抉发群物之神而不可得已也。
以此心触理者,则心之所思与道之所定不以有为而为,不以无为而不为,笃信动不可思之理,发明无为之物,而不知其几与臧否也,此其志与道可得也。
故曰:“齐物者,必先齐己。
齐己有道,而后可以齐物。
”以齐物者,当导其己而道之。
引而伸之,变而化之,如鸟与兽其穴也,如虫与鱼其渊也,如马与豕其栏也,鸟兽骛至,虫鱼乃知忧。
故曰:“忧者,与鸟兽其类也。
”故曰:“齐心者,物与心齐;齐口者,物与言齐;齐志者,物与理齐。
”心与物齐者,可以触物返照;言与物齐者,可以触事攻玉;理与物齐者,可以道合而不知离。
见青黄不丧乎丧黄,见善恶不丧乎丧善恶。
道丧乎便国家,克明乎异俗。
故曰:“齐心者,能齐至矣;齐心者,能齐物至矣。
”。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齐物论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1),则与彼无以异矣。
虽然,请(2)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3)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谓(4)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5)秋豪之末,而太山(6)为小;莫寿于殇子(7),而彭祖为夭(8)。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9)不能得,而况其凡(10)乎!故自无适(11)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12)是已!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为是(15)而有畛也。
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16)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17),六合(18)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19)而不议;《春秋》(20)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曰,何也?圣人怀(21)之,众人辩之,以相示(22)也。
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
道昭(26)而不道,言辩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28)而几向方矣。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29)。
注(30)焉而不满,酌(31)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32)光。
【出处】本段属《庄子》·齐物论【注释】(1)类:同类、相同。
(2)请:请允许我。
(3)俄而:突然。
(4)谓:评说、议论。
以下几句同此解。
(5)于:比。
豪:通作“毫”,细毛。
末:末梢。
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6)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7)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8)夭:夭折,短命。
珍藏版庄子《齐物论》白话译文

珍藏版庄子《齐物论》白话译文《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由十个自然段组成,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南郭子聂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说:“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象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象熄灭的灰烬呢?你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你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的我,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子游说:“请问三籁的道理?”子綦说:“大地发出的气,它的名子叫风。
这风不作则已,一发作则上万种不同的孔穴都会怒吼起来。
你没有听过长风呼啸的声音吗?山林高大参差不齐的地方,百围大树上的孔穴,有的象鼻孔,有的象嘴,有的象耳朵眼,有的象春臼,有的象深大的洼地。
有的象浅小的池塘;长风吹这些孔穴所发出的声音,有的象湍激的流水声,有的象大火燃烧声,有的象呵叱声,有的象抽气声,有的象叫喊声,有的象号哭声,有的声音深沉,有的声音哀切,前面的风声唱着,后面的风声随应着。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庄子齐物论原文:夫言非吹也。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摘要:1.庄子·齐物论概述2.庄子的哲学思想3.齐物论的主要内容4.齐物论的现代意义正文:【庄子·齐物论概述】《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寓言、讽喻等手法,表达了他对世界、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文章以“齐物”为题,意在探讨世间万物的平等性,以及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时应有的态度。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家为主,兼具儒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思想。
他主张道教的“无为而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顺应道,从个人的修养到家国的治理,都应以自然为本。
此外,庄子还提倡相对主义,主张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认为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对错、美丑、善恶等,这种观点在《庄子·齐物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齐物论的主要内容】《庄子·齐物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齐物:文章开篇就提出了“齐物”的观念,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秋毫之末,说明世间万物皆为秋毫之末,彼此之间并无大小之分。
庄子以此来说明万物的平等性,进而推导出人在认识和处理事物时应有的态度。
2.逍遥游:庄子通过讲述大鹏和小鸟的故事,表达了“逍遥游”的观念,即人应顺应自然、无拘无束地生活。
同时,这个故事也暗示着,人们应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3.知鱼之乐:庄子通过讲述自己与惠子的对话,表达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人无法真正理解鱼的快乐,因为人和鱼的生活环境、感知方式不同。
同样,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受限于自己的立场、观念等,因此,在认识事物时应有多元、包容的心态。
【齐物论的现代意义】《庄子·齐物论》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其中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仍具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等现实问题,我们应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求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
大智闲闲(1),小知间间(2)。大言炎炎...齐物论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大智闲闲(1),小知间间(2)。
大言炎炎(3),小言詹詹(4)。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5)。
与接为搆(6),日以心斗。
缦(7)者、窖(8)者、密(9)者。
小恐惴惴(10),大恐缦缦(11)。
其发若机栝(12),其司(13)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14),其守胜之谓也。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15)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16),姚佚(17)启态。
乐出虚(18),蒸成菌(19)。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20),而特不得其眹(21),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22)、六藏(23),赅(24)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悦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25)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26)。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27),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28)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29)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30)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是以无有为有。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出处】本段属《庄子》·齐物论【注释】(1)闲闲:广博的样子。
(2)间间:细别的样子。
(3)炎炎:猛烈,比喻说话时盛气凌人。
(4)詹詹:喋喋不休。
(5)形开:指形体不宁。
(6)搆〔ɡòu〕:交合的意思。
(7)缦〔màn〕:通“慢”,迟缓。
(8)窖:深沉。
(9)密:隐秘。
(10)惴惴〔zhuì〕:恐惧不安的样子。
《庄子齐物论》

二十、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解】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二十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解】真朋友不言利。
三十、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解】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解】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十五、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解】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十六、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
【解】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十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庄子·齐物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齐物论》原文、翻译及赏析齐物论所谓齐物论,就是要消除物、我的区别,消除万物之间的区别。
庄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齐一的。
人类社会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是无差别的一回事,所以应停止有关是非的争论,做到忘我,做到无是非,用明澈之心去体认万物,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庄子否定诸子百家的论争,也否定一切是非、对错、好坏的客观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论者。
一南郭子綦(qí)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tà)焉似丧其耦。
①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②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③问之也!今者吾丧我④,汝知之乎?女闻人籁⑤(lài)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⑥。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⑦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háo)⑧。
而独不闻之翏翏⑨乎?山林之畏隹⑩,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xiào)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yǎo)者、咬者。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y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注释】①南郭子綦:虚构人物。
隐:凭倚。
机:亦作“几”,案几。
嘘:缓缓地吐气。
荅焉:形体不存在的样子。
耦:匹对。
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②何居:何故。
③而:汝,你。
④吾丧我:真我忘掉了俗世中的我。
⑤籁:箫,此指空虚之地发出的响声。
⑥方:道术。
⑦大块:大地。
噫气:吐气。
⑧呺:同“号”,风声。
⑨翏翏:大风的声响。
⑩畏隹:形容山势险峻。
激者:如水激的声音。
:形容箭头的声响。
者:如号哭的声音。
宎者:犹如风吹入空谷的声音。
喁:应和之声。
庄子四则文言文翻译

一、《逍遥游》原文: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逍遥游,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没有自己,达到神境的人没有功业,达到圣境的人没有名声。
二、《齐物论》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身且死,名何益?故大丈夫行不虚己,立不虚位,言不虚发。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已经疲惫不堪了!既然已经疲惫不堪,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已经陷入了困境!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接近刑罚。
身体已经死去,名声还有什么益处呢?所以,大丈夫行事不空虚自己,站立不空虚位置,言语不空虚表达。
三、《养生主》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吾生也有涯,而乐亦有一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乐者,殆而已矣!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已经疲惫不堪了!既然已经疲惫不堪,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已经陷入了困境!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快乐也是有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快乐,已经疲惫不堪了!既然已经疲惫不堪,还去追求快乐的人,已经陷入了困境!四、《大宗师》原文: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译文:大自然用形态承载我,用生活劳役我,用衰老使我安逸,用死亡使我休息。
所以,善于养生的人,也就是善于面对死亡的人。
以上四篇文言文,均出自庄子之手,其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展现了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领略到庄子思想的无穷魅力,以及他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深刻感悟。
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及译文_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及译文_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
”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
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
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庄子的齐物论译文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
”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
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有些好像嘴巴,有些好像耳朵,有些好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些好像圈围的栅栏,有些好像舂米的臼窝,有些好像深池,有些好像浅池。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的《齐物论》有许多不同的译文,下面是其中一种译文: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译文:
庖丁解牛时,手动刀刃落下,刀子与骨相触,骨骼之音,与颂乐之声相互奏响,和谐而悦耳。
原文:
庖丁之牛不可以用也,搜腴仕肤,薄于饼薄纸,动则刀刃不能害也。
以其无取于牛也、所以虚而待物也。
译文:
庖丁解母牛,解脂肪时,毫毛那样薄,薄如饼的外皮或纸,刀刃切割时,不会损害到。
因为庖丁手法轻细,没有取走奇脂膏肉,所以这种肉薄而薄的状态实现了庖丁空虚而等待物的状态。
原文:
他年中,吾闻其语也,以其有善为士也,无如也,犹存其容貌之不亦伪善乎?犹存其行动之不亦伪善乎?尚舍乎!尚舍乎!
译文:
他人评价他的时候,会说他很好,当人们只是看他的容貌,不是伪善吗?当人们看他的行动时,还是伪善吗?应该摒弃吗?
应该摒弃吗?
原文:
以其束带修领者,亦不足以为朴。
虽欲让之以和,其可取诸?
译文:
就像用来束带后襟衣领的绳子一样,也不足以称为朴实无华的。
虽然想让人们和睦相处,怎么能取得到呢?
原文:
人莅者,其莅如也。
或莅于奇,或莅适于几。
莅则生乎争,是以善胜人者也。
译文:
人们的行为,就像行为本身那样。
有的人背离凡俗,有的人适应自然。
行为的关键在于争斗,这样才能使优秀的人脱颖而出。
以上是《庄子·齐物论》的一个译文,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会有
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原文: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太息者也?”子綦曰:“偃,你心偏狭,怎么明白大道呢?你试体察事物的真谛。
天下方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若能通达此理,就能洞察一切,就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了。
”子游曰:“请问具体如何体察?”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万物存在的形态;无,是万物的根源。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子游曰:“请问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译文: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太息者也?”子綦曰:“偃,你心偏狭,怎么明白大道呢?你试体察事物的真谛。
天下方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若能通达此理,就能洞察一切,就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了。
”子游曰:“请问具体如何体察?”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万物存在的形态;无,是万物的根源。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子游曰:“请问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子綦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虽多,却都源于这个玄妙的境界。
你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的《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齐物论》的原文内容进行解析,探讨其中的思想观点和哲学理念。
《庄子齐物论》的原文如下: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观于牆内之鹿。
肥而不祥,出而不犯。
邻人之有馀资,亦足以趋。
舍而不与,近之事也。
南郭子綦曰:“善哉善哉!赤子之手,持赤子之耳,百无禁乎!而况于鹿乎?今我且过于此室,彼且过于尧舜。
虽然,奚众所同而我独异也?不但人将困于求其所不能,而且有亡其所能。
使天下之人莫不乐夫自为,而莫夫乐人之为也,其孰能久矣!乐夫天命者,不以呼而应之。
行天之道,忽略而不见;行人之道,忽略而不见。
芒然失者,忽在其中矣!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长生之谓惟无疆也。
虽然,窃据物象而窥於天宇,有见吾德之所在矣!”南郭子綦发表了他对齐物的观点,并以境外的鹿为例来表明。
他认为鹿的肥美代表着和谐与无为,它自然而然地过度生长而没有损害他人。
他称赞了鹿的自然本性,并将之与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
南郭子綦强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得失。
南郭子綦接着提出了他的独特观点,他认为人们往往陷入追求欲望和追求他们无法实现的东西的困境中。
他认为这种追求是没有尽头的,而且会带来无尽的不满。
相反,南郭子綦主张人们应该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仅仅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
他认为顺应天命的人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地行事。
他还指出,人们常常失去了与天地自然和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忽略了内心的宝藏。
庄子齐物论原文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包括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等。
他主张与自然界、社会和谐共生,认为追求欲望和个人的得失只会让人陷入困境。
他强调了顺其自然、顺应天道的重要性,以及发现并珍视自己内心的美好。
通过对庄子齐物论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
他以鹿为例,表达了他对无为而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看法。
《齐物论》译文

《齐物论》译文译文: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
"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
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
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
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
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
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
"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他们睡眠时神魂交构,醒来后身形开朗;跟外界交接相应,整日里勾心斗角。
有的疏怠迟缓,有的高深莫测,有的辞慎语谨。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齐物论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1),南面(2)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3)者,犹存乎蓬艾(4)之间。
若(5)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6),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7)乎日者乎!”齧缺问乎王倪(8)曰:“子知物之所同是(9)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庸讵(10)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11):民湿寝(12)则腰疾偏死,䲡(13)然乎哉?木处(14)则惴慄恂惧,猨(15)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16)豢,糜(17)鹿食荐,蝍蛆(18)甘带,鸱(19)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20)以为雌,麋与鹿交,䲡与鱼游(21)。
毛嫱(22)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23)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24),是非之涂(25),樊然(26)殽乱,吾恶能知其辩(27)!”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28)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29)矣!大泽(30)焚而不能热,河汉沍(31)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32)。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死生无变于己(33),而况利害之端乎!”【出处】本段属《庄子》·齐物论【注释】(1)宗、脍、胥敖:三个小国国名。
(2)南面:君主临朝;古代帝王上朝理事总坐北朝南。
释然:不耿介于怀的样子。
(3)三子者:指上述三国的国君。
(4)蓬艾:两种草名。
“存乎蓬艾之间”比喻国微君卑,不足与之计较。
(6)十日并出:指古代寓言中十个太阳一并出来的故事,庄子借此比喻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地方。
(7)进:进了一步,具有超过、胜过的意思。
(8)齧缺、王倪:传说中的古代贤人,实为庄子寓言故事中虚拟的人物。
(9)所同是:意思是相互间共同的地方。
(10)庸讵:怎么、哪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 译文: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道:“您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您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您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译文: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译文:子游说:“请问三籁的道理?”子綦说:“大地发出的气,它的名字叫做风。
这风不发作则已,一发作则上万种不同的孔穴都会怒吼起来。
你没有听过长风呼啸的声音吗?山林高大参差不齐的地方,百围大树上的孔穴,有的像鼻孔,有的像嘴,有的像耳朵眼,有的像春臼,有的像深大的洼地,有的象浅小的池塘;长风吹这些孔穴所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湍激的流水声,有的像大火燃烧声,有的像呵叱声,有的像抽气声,有的像叫喊声,有的像号哭声,有的声音深沉,有的声音哀切,前面的风声唱着,后面的风声应和着。
微风则相和的声音小,疾风则相和的声音大,烈风停止了,则所有的孔穴就都空寂无声了。
你难道没看见风吹林木枝叶还在摇摇曳曳地摆动着吗?”4、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译文:子游说:“地籁的声音不过是从众多的孔穴中发出来的罢了,人籁的声音不过是从用多种竹管并起来所制作的乐器中发出来的罢了。
请问天空中自然的音响是怎么回事呢?”子綦说:“风吹万窍而声音不同,然而使它们发作或停止的都是它们自己。
都是自然状态所致,发动它们的还能是谁呢!”5、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译文:大知过于广博,小知过于精细;大言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
他们睡时也心神交错烦乱不堪,他们醒时形体也难以安宁。
与社会接触构合纠葛,整天勾心斗角。
有的显得漫不经心,有的却冥思苦想,有的则小心谨慎。
对小的恐惧提心吊胆,对大的恐惧垂头丧气。
他们的心计一发就象箭一样疾速,他们的心计探察不发是为了称是避非;他们停止发言犹如盟誓,为了以守取胜;他们衰败好似秋风冬寒的景象,这是说他们一天天在消弱。
他们沉溺在所作所为的活动之中,再无法使他们恢复原状;他们隐藏心灵不言不语,说明他们老而枯竭败坏;接近死亡的心灵,再也不能使它恢复生机。
高兴、愤怒、悲哀、欢乐,优虑、叹息、变态、恐惧,轻浮、安逸、放荡、娇淫:像乐声从空虚的乐器中产生出来,又像菌类从地上的蒸气中产生出来一样。
交互更替在眼前,而不知道它们是怎样萌发出来的。
6、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是以无有力有。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译文:没有客体的彼,就没有主体的我;没有主体的我,客体的彼也就无法体现。
这样主体与客体也就近似统一了,然而不知道它受谁支配。
好似有个真我,但是却看不见它的迹象。
可以从它的行为中得到信息,却看不到它的形体,它是真实可信的,却没有具体的形象。
一百个骨节,九个孔穴,六个内脏,都兼备地存在我的身上,我和哪个最亲近呢?你都喜欢它们呢,还是有所偏爱呢?如此不是都把它们当成臣妾了吗?它们是臣妾就不能相互支配吗?还是让他们轮流做君臣呢?难道果然另有真君存在吗?即使求得真君的真实情况与否,对它的本真是无所益损的。
人一旦享受而形成形体,就认为躯体是常驻不变的而等待最后的耗尽。
和外物相接触,既有相互矛盾之时,也有切中事理之时,他的心行追逐外物象奔驰一样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的吗!一辈子劳劳禄禄而看不见他的成功,精神不振,疲于劳役,而不知道他的归宿,这不是很可悲的吗!这样的人生虽然说他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呢?他的形体在不断地变成衰老,他的思想又随着形体的变化而消失,这能不叫作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是如此的愚昧吗?难道只是我愚昧无知,而别人也有不愚昧无知的吗?若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是非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何必了解事物发展变化而有心地的人才有呢?愚昧的人也是有的。
如果说没有形成主观成见,便有了是非观念,这就像惠施的“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就到了”的观点一样。
这是把无有看成有。
把无有看成为有,就是神明的大禹尚且不能理解,我又有什么办法呢!7、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司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译文:言论不是吹风,发表言论的人都有所说的内容,但他们的言论又都自以为得当而不能有定论。
他们果真有这些言论呢?还是没有过这些言论呢?他们自以为自己的言论不同于刚出蛋壳的小鸟叫声,到底是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呢?道是怎么被隐蔽而有真伪的呢?言论是怎样被隐蔽而有是非的呢?道是无真伪的在什么地方不存在呢?言论是无是非的在哪些方面有不可的呢?道的本质隐蔽在片面认识的后面,言论的性质隐蔽在花言巧语之中,因向才有儒墨显学的是非之争,他们都各自肯定对方之所非,而非议对方之所是,如要肯定对方的所非而非议对方的所是,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反映事物的实情。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译文: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彼方看不见此方,从此方来看就知道了。
所以说,彼方是出于此方,此方也依存于彼方。
彼此是相互并存的。
虽然如此,生中有死的因素而向死转化,死中有生的因素而向生转化,肯定中有否定因素而向否定转化,否定中有肯定因素而向肯定转化;由是而得非,由非而得是,因此,圣人不经由是非之途而只是如实地反映自然,也就是因任自然这条道理。
此也是彼,彼也是此。
彼有一个是非,此也有一个是非,果真有彼此之分吗,果真无彼此之分吗?彼此都没有它的对立面,这就是物通为一的规律。
符合道的规律才能得到它的运转的圆机,以顺应无有穷尽的发展变化。
是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非的发展变化也是无穷尽的。
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反映事物的实情。
用指的概念来说明具体的指不是指,不如用不是指的概念来说明一般的指不是具体的指。
用马的概念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马,不如用不是马的概念来说明一般的马不是具体的马。
其实天地之大就是一指,万物千差万别不过就是一马。
9、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肯定自有肯定的道理,否定自有否定的道理。
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怎样才算对的?对的就是对的;怎样算是不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
怎样算是肯定?肯定就是肯定;怎样算是否定?否定就是否定。
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万物各有其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肯定的。
所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可举草茎和大柱子小大相同,丑厉和西施丑美一样,千奇百怪一切情态,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齐一无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