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
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
总人口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
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
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
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万吨,油料万吨,肉类产量达到万吨,蛋类产量达到万吨,牛奶产量达到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
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
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亩产达到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
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甘肃省农村发展的重要区域。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兰州农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
农业是兰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作物,以及水果、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
农产品产量逐年递增,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与此同时,兰州农村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工业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农业旅游等领域。
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增多,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农村电商发展迅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的渠道。
农业旅游正在成为兰州农村的新兴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此外,农村服务业也在兰州取得了长足发展。
农村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逐渐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为农户提供了融资渠道,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问题。
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尽管兰州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农民收入增速不够快。
其次,农村工业发展不均衡,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企业规模小等问题。
最后,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兰州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其次,加大对农村工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最后,加强农村服务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服务水平和满意度。
总之,兰州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才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兰州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种植时间和地区
甘肃种植时间和地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甘肃省的农作物种植具有一定的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地区。
1. 小麦种植时间和地区: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
小麦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次年的4月上旬。
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省内的河西走廊、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
其中河西走廊地区由于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气候适宜,土壤疏松肥沃,是小麦的主产区。
中部平原地区主要是以秦巴山脉的北麓为主,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略差于河西走廊,但也具备适合小麦生长的条件。
东部山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小麦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以高山区为主。
2. 大豆种植时间和地区:大豆是甘肃省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主要种植在河西走廊地区。
大豆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
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大豆生长非常有利,因此大豆在这一地区有较大的种植面积。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作为粮食的主要补充品,在甘肃的农作物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玉米种植时间和地区:玉米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上旬到5月上旬。
甘肃省的玉米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中部平原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玉米的生长,因此是玉米的主产区。
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对于甘肃省的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贡献。
4. 高粱种植时间和地区:高粱是甘肃省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高粱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上旬。
甘肃的高粱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东部山区。
河西走廊地区由于灌溉条件良好,土壤适宜,是高粱的主产区之一。
东部山区由于气候寒冷,高粱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是该地区适合高寒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综上所述,甘肃省的农作物种植时间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
不同作物的种植时间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条件来确定种植时间。
甘肃种植的玉米
甘肃种植的玉米
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高原峡谷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使得该省的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玉米是其中的主要产业之一。
那么,甘肃种植的玉米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来一一解答。
一、地理条件
甘肃省地处高原峡谷区,东临黄河,西邻青海,北接内蒙古,南与陕西接壤,总面积19.39万平方公里。
该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农业资源丰富,被称为“立体农业之都”。
甘肃的温度、降雨量和光照时间适宜玉米生长,使得甘肃省成为了玉米种植的良好区域。
二、生态条件
甘肃省的生态条件优越,自然环境相对良好。
该省拥有较为丰富的生物物种,而这对于玉米的种植生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甘肃省基本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使得甘肃省的玉米种植更加天然、健康、有机。
三、品种特点
甘肃地区的玉米因少有自然灾害和人工破坏,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杂交种、扁豆和高粱等品种为主。
其次,玉米种植在甘肃省地区通常会选择机械化耕作,有
利于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工开支和劳动强度。
四、产量表现
甘肃玉米的产量在全国的排名较为靠前。
2017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达790万亩,总产量达到1144万吨。
尤其是在白银、兰州、天水等城市,玉米产量占到了甘肃省玉米总产量的很大一部分。
总结:
甘肃省的玉米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加上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机械化的耕作方式,使得甘肃省的玉米种植质量和产量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在未来,甘肃的玉米产业仍将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甘肃省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大省之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对于该省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产量及调整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
其中,小麦是甘肃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
玉米是甘肃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约500万亩,产量在400万吨左右。
大豆是近年来种植面积逐渐增加的农作物,年均种植面积为300万亩左右,产量在200万吨左右。
除了粮食作物,甘肃省还种植了丰富的经济作物,如油菜、红枣、苹果等。
油菜是甘肃省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年均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产量在200万吨以上。
红枣是甘肃省的特色水果,年均种植面积约300万亩,产量在150万吨左右。
苹果是甘肃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作物,年均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产量在150万吨以上。
在促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甘肃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甘肃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优良种子、绿色防治技术等,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调整主粮比例和经济作物比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甘肃省鼓励农民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开拓内外销渠道,提高农作物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甘肃省还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调整农田结构,增加不同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甘肃省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综上所述,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逐渐协调,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提高。
在未来的发展中,甘肃省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加强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甘肃农业调研报告
甘肃农业调研报告甘肃农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田面积。
为了了解甘肃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甘肃农业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甘肃农业的生产状况,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发展等方面。
2.研究甘肃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其原因。
3.提出改进甘肃农业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我们深入甘肃农村,与当地农民进行交流,考察田地情况、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畜牧业发展情况等。
2.数据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农业统计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甘肃农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四、调研结果1.农作物种植方面:甘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其中小麦是主要经济作物。
然而,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的限制,甘肃农作物产量相对较低,且存在品种单一的问题。
2.畜牧业发展:甘肃畜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养殖规模相对较小。
养殖厂商普遍面临饲料供应不足、疫病防控不力等问题。
3.农业发展问题:甘肃农业发展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同时,气候变化对甘肃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调研建议1.种植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作物,并加大对新品种的科学研发和推广力度。
2.畜牧业发展:加强畜牧业科学管理,提高饲料供给,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3.农业机械化推进: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4.提高农民收入: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电商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监测和灾害预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六、结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了甘肃农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改进种植结构、加强畜牧业管理、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收入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措施,才能实现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甘肃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经济相对较欠发达的地区之一。
现状上,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发展相对较弱。
甘肃省属于中国的内陆省份,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对外交通相对闭塞。
甘肃省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畜牧业也相对发达,以养殖牛、羊为主。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甘肃省的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工业方面,甘肃省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的能源工业为主导。
甘肃省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但由于能源价格下降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煤炭和石油产业的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除了能源工业,甘肃省还有一些轻工业和冶金工业,但规模相对较小。
然而,甘肃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一直在推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交通条件,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此外,甘肃省还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了一批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总体来说,甘肃省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向发展。
未来,甘肃省将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
的发展。
同时,甘肃省还将加强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甘肃省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合作,拓展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对外交流与合作。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甘肃属西部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是我国农业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渭河流域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横贯全省的古丝绸之路是我国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通道。
共有14个地、州、市,86个县、市、区,总人口约25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000万人。
全省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资源比较丰富,属温带季风性气候。
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大体是“三山三草二沙一林一分田”,其中耕地5200万亩。
全省干旱缺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资源丰富。
199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87亿公斤,农业增加值20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
按经济发育程度,全省大体分为河西及沿黄灌溉农业区、中部干旱缺粮区、陇东粮食基本自给区三大块。
河西及沿黄灌溉区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基础条件好,科技和单产水平高,大部分地方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产品总量充足,商品率较高,目前正率先向市场农业迈进,特别是河西走廊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制种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玉米杂交种、瓜菜制种基地之一。
中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差,受干旱的制约大,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农产品的区域自给问题。
陇东曾是我省的产粮大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土地肥沃,是发展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的重点地区之一。
全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30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750万亩左右,其它作物500万亩左右。
小麦、玉米、洋芋是我省三大粮食作物,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6%。
近年来,优质专用型小麦、高油玉米、双低油菜、加工型马铃薯、酿酒葡萄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呈方兴未艾发展之势。
目前,全省粮食已基本实现了自给,人均占有量345公斤。
河西及沿黄灌区已有22个县(市、区)、197个乡(镇)、406万农民基本实现了小康。
建成了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及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和9万亩日光温室及18万亩塑料大棚,已成为全国“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和西北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年蔬菜外销量已达80多万吨。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为了推动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本文将探讨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甘肃特色农业的现状甘肃特色农业以合理调配农业资源、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富硒农产品等为特点。
近年来,甘肃着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特别是以特色板栗、中草药、枸杞、小杂粮等为代表的高品质农产品。
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农业产值稳步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甘肃的特色农产品也不断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市场潜力巨大。
二、甘肃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然而,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甘肃的土地资源较为有限,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其次,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一些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和质量安全标准尚未完善,这对农产品的上市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民素质提升亟待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三、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为了克服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监管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此外,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和市场意识。
四、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景甘肃特色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甘肃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对策
甘肃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对策甘肃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对策一、引言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贫困地区,农业是该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甘肃农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本文从现状出发,分析了该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二、现状分析1. 资源条件限制: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稀缺,土地质量较差,气候干燥,这些都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信息传递不畅: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传递渠道有限,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
3. 资金投入不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缺乏资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的投入。
4. 人才匮乏: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农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人员。
三、对策措施1. 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建设: 增加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研水平。
2. 建立农业技术农民培训基地:建立农村技术推广站、农民培训基地,通过培训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
3. 创新信息传递方式:通过提供农业技术推广的视频、书籍、手册等多种形式,利用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农业知识的传播,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4. 引导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由传统的种植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适应甘肃地区特点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更好的支撑。
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农业保险等支持措施,减轻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负担。
四、总结甘肃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资源条件限制、信息传递不畅、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建设,建立农业技术农民培训基地,创新信息传递方式,引导农业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甘肃适合种植什么食物
甘肃适合种植什么食物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复杂多样,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河谷等地貌特征。
这种地理环境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机会。
甘肃的气候条件多样,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种植多种作物。
以下是一些甘肃适合种植的食物。
1. 小麦:甘肃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黄土高原和山前平原,有较好的小麦种植条件。
小麦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广泛应用于制作面食和糕点等食品。
2. 玉米:甘肃也是中国重要的玉米种植地之一。
甘肃北部的兰州、定西等地是玉米主产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玉米在该地区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3. 大豆:甘肃是中国大豆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
甘肃的黄土高原地区适宜大豆生长,该地区的土壤肥沃,且日照时间较长,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4. 苹果:甘肃是中国重要的苹果产地之一,尤其是甘南地区。
甘肃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宜苹果生长,使得甘肃的苹果具有优质口感和独特风味。
5. 葡萄:甘肃是中国葡萄种植的重要省份之一。
甘肃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葡萄生长,甘南、张掖等地是主要的葡萄产区。
甘肃的葡萄产量和质量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6. 红枣:甘肃是中国重要的红枣产区之一。
甘南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红枣的种植,因此甘肃的红枣具有较高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7. 草莓:甘肃的一些地区如定西等地也适宜草莓的种植。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草莓的生长,使得甘肃出产的草莓具有鲜嫩多汁、口感独特等特点。
8. 草地黑麦草:甘肃地区广泛种植草地黑麦草,作为牧草供养牛羊等畜牧业。
总之,甘肃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这些作物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甘肃的农业生产在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024年甘肃畜牧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甘肃畜牧业市场分析现状一、市场概况甘肃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省份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业基础。
畜牧业是甘肃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甘肃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甘肃畜牧业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二、市场规模截至目前,甘肃畜牧业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统计,甘肃省的畜牧业总产值在过去五年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约6%。
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产品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主要产品甘肃畜牧业市场主要涉及养殖和养育的畜禽类产品,包括牛、羊、猪、鸡等。
其中,牛肉、羊肉和猪肉是消费者最为常见的畜禽类肉食品。
此外,鸡蛋和牛奶等畜禽副产品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四、供需状况甘肃畜牧业市场的供需状况较为平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对畜禽类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畜牧业发展中的科技进步以及畜牧业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使得市场供给能够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五、市场竞争态势甘肃省的畜牧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因市场规模较大,吸引了众多畜牧企业的竞争力。
其中,一些大型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一定份额。
而一些小型企业则通过产品的特色定位和定价策略来增强竞争能力。
六、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甘肃畜牧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民对高品质、安全、健康的畜禽类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同时,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畜牧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将为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而言,甘肃畜牧业市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潜力。
合理规划、科技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的结合,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甘肃畜牧业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为2024年甘肃畜牧业市场分析现状的简要概述,详细内容请参阅相关研究报告和数据。
甘肃省经济发展分析
甘肃省经济发展分析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边疆内陆省份之一。
作为一个多山地区,甘肃省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
然而,甘肃省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甘肃省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
山地占据了该省总面积的70%以上,其余为河谷和盆地。
这种地理环境为当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水力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甘肃省的资源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水力资源:甘肃省的山脉众多,拥有许多河流和湖泊。
这些水资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力发电提供了重要支持。
2. 土地资源:尽管山地和河谷地形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甘肃省的土地资源仍然十分丰富。
适宜的土壤质量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矿产资源: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铁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甘肃省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1. 农业发展: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甘肃省的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和牧业为主导。
然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府的支持,甘肃省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
2. 工业发展:甘肃省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善。
该省政府鼓励发展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并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3. 旅游业发展:甘肃省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兰州中山桥等。
近年来,甘肃省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该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4. 区域发展:甘肃省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为了促进全省经济的均衡发展,甘肃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政策,例如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
三、甘肃省的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尽管甘肃省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兰州农业概况
兰州农业概况农业概况加入时间:2011-05-10管理员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冬寒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四季分明,年降雨量少。
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
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简而言之:夏季短暂炎热,冬季漫长严寒,全年降水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9.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
兰州市人口:332.28万人,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兰州大部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形,海拔在1500-2000之间,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11℃,降雨量400mm。
现辖三县五区,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豆类、蔬菜、瓜果、油料等。
其中由于瓜果品种多,质量好,兰州又被称为“瓜果城”。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村产业结构,兰州市大力开展以优质蔬菜、果品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九五”期间,兰州市蔬菜、瓜果依托省会城市在信息、科技、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瞄准国内国际大市场,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菜、瓜、果、花基本实现总量充足、品种丰富、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外销扩大的生产格局。
2000年全市蔬菜生产面积达31万亩,总产量达9亿公斤,果品面积20万亩,总产量1.1亿公斤,为新世纪兰州农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兰州农业气候条件兰州市气候类型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最大特点是水热同季,光能富裕,冷暖分明,温差较大,由于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造成垂直和地域气候差异显著。
甘肃岷县种植什么作物多
甘肃岷县种植什么作物多
甘肃岷县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是一个农业县,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岷县气候温和,年降雨量适宜,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以下是甘肃岷县种植的主要作物:
1. 小麦:小麦是岷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因为岷县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适合小麦的生长和发展。
岷县的小麦以高产、优质、耐贮藏等特点而闻名,并且为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玉米:岷县是甘肃省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
玉米在岷县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也较高,因为岷县气候适宜且土壤肥沃,适合玉米的生长。
岷县的玉米以颗粒饱满、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而闻名,被广泛用于食用、饲料和工业加工等领域。
3. 油菜籽:岷县是油菜籽的重要种植区之一。
岷县土地肥沃,适合油菜籽的种植,且气候条件和降水量适宜,有利于油菜籽的生长和发展。
岷县的油菜籽以产量高、油脂含量高、品质好等特点而闻名,是甘肃省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4. 果树:岷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宜果树的生长,因此水果种植也相对丰富多样。
岷县种植的主要果树包括苹果、樱桃、葡萄等。
岷县的水果以品质好、口感佳、产量高等特点而享有盛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竞争力。
岷县还种植一些其他的作物,如豌豆、大豆、蚕豆、青稞等。
这些作物在岷县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甘肃岷县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县,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小麦、玉米、油菜籽和水果是岷县的主要作物,它们得益于岷县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呈现出高产、优质的特点,为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甘肃张掖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不断支持,甘肃张掖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现状、政府支持政策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甘肃张掖农业发展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甘肃张掖的农业现状,该地区农业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
在种植业方面,甘肃张掖的主要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甘薯等,其中小麦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在养殖业方面,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养殖种类有牛、羊和猪等。
此外,甘肃张掖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苹果、葡萄、核桃等,在储备粮食和食品产业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政府在推动甘肃张掖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政府还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的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未来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的趋势将持续向着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方向发展。
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将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引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通过精确施肥、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巡检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将成为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传统农业模式已难以持续发展。
未来,甘肃张掖农业将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政府将加大对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观念,推动农业绿色化转型。
考察甘肃设施农业的报告
考察甘肃设施农业的报告近期,考察了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设施农业和覆膜穴播小麦技术。
武山县、甘谷县设施农业的大规模生产,一乡一品的产业化格局,多层覆盖、多茬次周年生产的茬口安排,精细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及设施生产的均衡高效给大家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现形成考察报告如下。
一、武山县及甘谷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武山县和甘谷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地处渭河上中游,属秦岭西北坡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
武山县总人口47万,农业人口37万人,耕地63.3万亩。
甘谷县总人口61.2万人,农业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87.7万亩。
两县属东亚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
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
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无霜期190天左右。
武山、甘谷是典型的农业县,蔬菜是两县的支柱产业。
武山县蔬菜种植面积3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9%,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我们考察的城关镇清池村有水源保证的耕地1987亩,其中拱棚韭菜1650亩,占水地面积的83%,蔬菜种植人均纯收入46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
市场营销体系完善,建成恒温气调库12个,库容量5000多吨;建成各类蔬菜市场120多个,交易大棚1.9万平方米。
其中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日客流量高峰期达10万人次,年交易量2.1亿公斤,交易额达2.5亿元,蔬菜远销20多个省市和地区。
甘谷县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全县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100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蔬菜主产区燕家、雒家等40余村人均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6%。
总结推广了“燕家韭菜”、“五坪拱棚春萝卜-果菜-菜花”、“雒家地膜马铃薯复种大葱”、“白云茄子间套玉米复种绿叶菜”、“中洲露地大蒜复种大白菜”、“大王拱棚春萝卜套番茄套甘蓝”、“狄家拱棚西瓜-甘蓝”、“南后山地膜菜豆”等八大模式,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甘肃农牧业可行性报告
甘肃农牧业可行性报告一、背景介绍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本报告旨在对甘肃农牧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甘肃农牧业现状分析1. 农业现状甘肃省农业面积广阔,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油菜等。
同时,甘肃还是中国的重要葡萄、水果生产基地之一。
但是,甘肃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种植结构单一等问题。
2. 畜牧业现状甘肃省是中国的重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以肉牛、绵羊等畜产品出产闻名。
然而,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草原退化、饲料短缺等困难。
三、甘肃农牧业发展优势1. 地理位置优势甘肃位于中国西北,与多个省份相邻,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市场优势。
2. 资源优势甘肃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3.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的扶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为甘肃农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四、甘肃农牧业发展方向1.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提高产量和质量。
2. 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加强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草原生态恢复、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保护农牧业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五、甘肃农牧业发展存在的挑战1. 自然环境不利因素甘肃地处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严峻,降水不足、气候多变。
2. 资金投入不足农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现有投入水平较低。
3. 技术水平不高农牧业发展需要依托科技创新,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了产业发展。
六、发展建议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应增加对农牧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2. 加强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农牧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3. 引导农牧业产业投资通过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在农牧业领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结语综上所述,甘肃农牧业在发展中面临机遇和挑战。
只有紧密依托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摆脱困境、发展壮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甘肃乡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乡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甘肃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尤其以乡村风貌和民俗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然而,与此同时,甘肃的乡村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乡村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发展的现状1. 旅游业的兴起甘肃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亲近自然,体验传统文化。
2. 乡村经济的困境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导致甘肃的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农民收入不高。
同时,一些乡村缺乏适宜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支持,导致乡村经济失衡,发展受限。
3.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甘肃地处西部内陆,自然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农业发展对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消耗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努力推动乡村生态建设,对于甘肃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分析1. 乡村旅游开发不平衡甘肃的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旅游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一些地区因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乡村旅游发展滞后。
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但甘肃很多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等问题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3. 农业结构单一甘肃的农业结构以粮食种植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农产品供应。
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粮食价格,一旦价格波动,农民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缺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链,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建议与展望1.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大对偏远地区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游客前往这些地区,打破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体验。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和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助于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
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
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
总人口2603.3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9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2.62%。
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
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
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0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4:46.7:35.9,农业增加值达到236.61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789.34万吨,棉花8.66万吨,油料46.04万吨,肉类产量达到74.19万吨,蛋类产量达到13.44万吨,牛奶产量达到22.1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4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
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5112.93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
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3749.19万亩,亩产达到210.54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9.4%,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
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2.41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
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
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
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
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降水量40-800毫米,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
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
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
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
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
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
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
65个,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华特瘦肉型猪、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
省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五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坚持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实施科教兴农不动摇,实行分类指导,初步找到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全省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主要表现为: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全省续建和新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8.73万亩,累计达到1473.5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8.1%;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万亩,累计达到1100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62%。
在中东部干旱地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集雨节灌面积发展到342万亩。
新修梯田545万亩,累计达到2346万亩,占山旱地面积的66%。
逐步确立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创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截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
——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省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九五”期间,全省年均产粮800万吨,比“八五”增加了113万吨,其中1998年达到87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基本实现了省内自给。
棉、油、瓜、果、菜等大宗农产品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起步。
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到1519个,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88个,占产业化经营组织数的52%,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农业上市公司达到3家,有2家已核准上市;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25亿元,以啤酒酿造原料、淀粉、蔬菜、麦芽、果品、牛羊肉、草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近10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全省订单农业面积达到730万亩,各类优质专用农作物面积达到1300万亩。
——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全省初步形成了马铃薯、棉花、瓜类、蔬菜、果品、啤酒原料、制种、中药材、蚕豆、百合、烤烟、草产品、草食畜牧业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产品。
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08万亩,产量43万吨,占全国用种量的一半,居全国第一,使我省真正成为玉米制种大省;马铃薯面积745万亩,年产鲜薯75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中药材面积209.4万亩,产量36万吨,位居全国第一;蚕豆、黑瓜籽、啤酒酿造原料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莫高干红葡萄酒质量被评为全国第一。
年产细毛及半细毛8000吨,居全国第三位;羊肉产量位居全国第四,牦牛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年皮毛交易量是本省生产量的5倍多,为全国三大皮毛集散地之一;紫花苜蓿保留面积7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草产品加工基地达到95万亩,规模化草产品加工能力61万吨,居全国前列。
——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初见成效。
累计治理“三化”草场510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2.3%;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420万亩,人工造林累计2600万亩,退耕还林185.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6.8%提高到9.04%,植被覆盖率达到11%,在31个县开展了生态
农业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6.6万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17.1%。
——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成效显著。
在41个国扶县和12个省扶县连续20年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254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7万人,同时尚有471万低收入人口。
在26个县实施了农村小康工程建设,已有22个县、406万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甘肃农业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抓项目、抓改革、促发展的要求,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个定位,强化一个支撑,加快三个推进,突出五个抓手,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
一个目标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定位是,在保证本省粮食产销平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宏观定位;一个支撑是,科技支撑;三个推进是,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五个抓手是,通过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管理法制化、农业服务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牧业强省和全国重要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特色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