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选择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抗菌耐药问题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抗菌耐药问题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抗菌耐药问题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导致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逐渐减弱,同时也加剧了抗菌耐药问题。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遏制抗菌耐药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其对抗菌耐药问题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临床应用中,按照科学的指导方针和规范的用药原则,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使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并且根据细菌敏感性趋势适时调整用药方案。

1. 合理选择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细菌感染类型,对于未明确细菌感染情况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对于已确定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根据细菌的耐药性和药物的抗菌谱选择适当的药物。

2. 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严格遵循用药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用药。

3. 细菌敏感性监测与调整用药方案定期进行细菌敏感性监测,了解当地区域内主要细菌的耐药性情况,及时调整临床用药方案,避免使用已失效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滥用与抗菌耐药问题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滥用现象严重加剧了抗菌耐药问题的发展。

滥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非医学需要的滥用部分患者在感冒、咳嗽等症状出现时,过度依赖抗菌药物治疗,忽视了细菌与病毒感染的区别,导致不适当的合理使用。

2. 医学需求的滥用在一些临床情况下,医务人员为了应对时间压力或患者的过度期望,可能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缺乏对细菌耐药性和合理用药的综合思考。

3. 非上市批准的滥用非法销售、购买非上市批准的抗菌药物,或者以非法的途径获得抗菌药物,不仅违法,而且容易导致滥用问题的出现。

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导致了抗菌耐药程度的加剧,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其他严重药物安全问题,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三、抗菌耐药问题的应对策略为了有效解决抗菌耐药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

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
该方法结合了稀释法和扩 散法的原理和特点,操作 简便,可得到微生物对抗 菌药物敏感度的定量结果,
但价格较高。
操作方法: 1.挑取16~20h的菌落 2.用无菌生理盐水制备成0.5麦氏比浊管浊度的菌液。
3.用无菌棉签浸入细菌悬液中,将拭子在试管上壁轻轻挤压以挤去过多 的菌液。棉签在三个方向平均涂抹琼脂表面(每次转60℃)使菌液均匀 分布,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一周。
联合药敏试验的方法
• 棋盘稀释法
• 原理 先测定两药单药时各自的MIC值,再将各种稀释度的两药混合, 测定两药联合时各药的MIC值,比较两药联合时MIC值与其单独MIC 值,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ctration,FIC), 作为协同、相加、无关和拮抗的判断。
大肠埃希菌 头孢噻肟
浓度 0.5
1
2
4 ug/ml
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浓度梯度法(E-Test)药敏试验
E-Test即浓度梯度(多点药物浓度法)琼脂扩散试验。E试纸条背面含 有干化、浓度由高至低连续梯度分布的抗菌药,药物浓度按log2梯度递 减。抗菌药物从具有浓度刻度的塑料试纸条中向琼脂中扩散,在试纸条 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受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 菌圈与试纸条的横向相交处的读数刻度为MIC值。
抗菌药物的临床实践
剂量 方案
血药浓度/时间
药代动力学 PK
其他组织或体液药 物浓度/时间
感染部位药物 浓度/时间
药理学或 毒副作用
抗菌作用/ 时间
药效动力学 PD
+ PK:反应体内药物浓度 变化与时间关系
PD:反应抗菌药物在体 外抗菌活性变化过程
MIC MBC PAE MPC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导言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细菌生长和杀灭细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导致常规治疗变得无效。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的原因及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对抗细菌感染。

下面列举了主要的作用机制:1. 细胞壁的破坏一类抗菌药物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细菌合成细胞壁所需的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受阻,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核酸的抑制一些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从而干扰其生长和繁殖。

例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与细菌DNA拓扑异构酶结合,阻断DNA 的正常复制和修复。

3. 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抗菌药物还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抑制其生长。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结合细菌的核糖体,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4. 代谢酶的抑制某些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体内关键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其代谢途径。

例如,磺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体内对二氢叶酸的合成,干扰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耐药性的原因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由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包括自然进化和人为原因。

1. 自然进化细菌具有很高的遗传变异率,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在大量抗菌药物使用的环境下,细菌可以经过基因突变或者水平基因转移来获得耐药性。

这些突变或基因传递事件可能导致细菌拥有对抗菌药物的特定机制或者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

2. 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是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患者不按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或者医生过度开具抗菌药物时,细菌面临低浓度抗菌药物的压力,耐药菌株更容易出现。

此外,长期的低浓度抗菌药物暴露也会刺激细菌进化和耐药基因的传递。

3. 患者与抗菌药物的接触患者与抗菌药物的接触也会促使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机制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抗性。

细菌在进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突变或者获得外源性基因,从而使它们能够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常见的细菌耐药机制包括:1)改变细菌表面的受体结构,使得抗菌药物不能结合到受体上;2)产生酶,使得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3)改变细胞壁的透性,从而阻止抗菌药物的进入;4)排出抗菌药物,使其无法在细胞内积累;5)改变细胞内的代谢方式,使细菌不再依赖于抗菌药物等。

为了有效地对抗细菌耐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1.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不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庭,患者应该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使用抗菌药物。

不应该自行调整剂量或增加使用时间。

2.抗菌药物不是万能药物:抗菌药物只能治疗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面对感冒和流感等病毒感染时,不应该滥用抗菌药物。

3.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确信患者患有细菌感染时才应使用抗菌药物。

医生应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药物敏感性测试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4.限制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的药物,但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

因此,应该优先使用窄谱抗菌药物,只有在必要时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5.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在一些情况下,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联合治疗也可能导致细菌耐药。

因此,在使用联合治疗时应慎重考虑,并且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使用。

6.推广细菌感染预防措施: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通过洗手、正确咳嗽和打喷嚏的方式等,可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总而言之,细菌耐药机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尽量减少细菌耐药的发展。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联合治疗以及推广细菌感染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细菌耐药的发展,并更好地应对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第二阶段 随着对细菌细胞壁的分离和粘肽组成的认
识开始,人们观察到在青霉素的作用下,细 菌细胞变成了球形,很类似受溶菌酶作用而 产生的原生质体,由此认为青霉素必定影响 了细胞壁的合成。Park及其同事则观察到受 抑制的葡萄球菌累积了尿核苷,推测这是由 于青霉素阻断了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某一步。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细菌细胞壁结构
在这三种细菌的细胞壁中都具有肽聚 糖组分,其由N-乙酰胞壁酸(Nacetylmuramic acid,NAM))和N-葡萄 糖胺(N-acetylglucosamine,NAG)。
NAM 和NAG紧密连接成线状,线与 线之间通过连接在NAM 和NAG上的内肽桥 的连接成片状(图),片与片的堆积成为 细胞壁的肽聚糖(图)。
TRC-1
2c(A II,IV 青霉素类 +
类)
羧苄青霉

- PSE-1、 PSE-3、
PSE-4
2d(D V 类)
青霉素 ± 邻氯青霉

OXA-1至 OXA-11、
PSE2(OXA10)
2e(A Ic 类)
头孢菌素 + 类
- 普通变形杆 菌的诱 导性头 孢菌素 酶
2f(A 未包括 青霉素类、 + - 阴沟肠杆菌
分类
底物
抑制剂
基因定位
I
头孢菌素类
邻氯青霉素
染色体
II
青霉素类
邻氯青霉素和 染色体
棒酸
III
青霉素类和头 邻氯青霉素和 质粒
孢菌素类
棒酸
IV
青霉素类和头 对-氯汞苯甲酸 染色体
孢菌素类
酯和棒酸
V
青霉素类
棒酸
质粒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导致药物对细菌的杀灭效果降低或完全失效的现象。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药机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频率和剂量,从而有效防止细菌耐药的发生和传播。

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给医疗保健行业和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医院和社区之间抗菌药物的共享等。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临床医生需要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根据感染程度和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对于一些轻微的感染,可以选择狭谱抗生素或者不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进行规范的药物给药,严格按照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来进行治疗。

此外,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耐药机制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用法,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其次,公众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认知。

公众应该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特性,明确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有效,不适用于病毒感染。

此外,公众不应该滥用或盲目购买抗菌药物,更不能自行随意使用。

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合格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用药方案。

公众还应该了解抗菌药物的用法和副作用,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此外,医疗机构和政府也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管。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则,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包括抗菌药物的购买、库存和使用等。

政府应该加大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流通,防止非法销售和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发生。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医生、公众、医疗机构和政府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识,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的健康。

细菌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的应用ppt课件

细菌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的应用ppt课件

细菌耐药的危害
项目
感染结局:% 治愈 恶化
病死率% 抗生素使用种数 抗生素药费合计(元) 均数/中位数
总费用合计(元) 均数/中位数 住院时间(天) 感染治疗时间(天)
耐药组
对照组
33.3 9.1 11.7 3.4/3 5485.8±7143.3 /2820.5
74511.7±121406.8 /29052.5
2.获得性耐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 过程中,其DNA发生改变而使其形 成或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获得性耐药产生类型
1.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细菌药物作用受体或靶位的改变
PBPs变异而致耐药 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 胺类等
耐喹诺酮的革兰阴性杆菌, 耐碳青霉烯的非发酵菌,包括铜绿假单
引自 Paterson DL Clin Infect Dis 2004;38(Suppl 4):S341–S345.
耐药是选择出来的!!!
药物治疗
敏感菌落中存
在着自发的突 变菌株
给予抗菌治疗后 ,因为敏感菌株 的相继死亡,突 变菌株被选择出 来
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 指细菌同
时对三种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耐药, 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ce, PDR):细菌对本身敏感
的所有药物耐药;
超级细菌(superbug):并非科学概念,一般指PDR与
) 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全球细菌耐药面临的难题(二)
G-杆菌
肠杆菌科:ESBL 超广谱-内酰胺酶

(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等)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细菌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使得原本有效的药物变得无效。

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机制,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机制。

一、基因突变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是基因突变。

细菌的遗传物质DNA可以发生突变,这些突变可以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

例如,某些细菌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其产生了能够破坏抗生素的酶。

这些酶能够将抗生素分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使细菌能够继续生存和繁殖。

二、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除了基因突变外,细菌之间还存在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

这种转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共享质粒、转化、转导等。

通过这些机制,耐药基因可以从一个细菌种群传递到另一个细菌种群,从而使得原本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获得了抗生素耐药性。

这种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是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过度使用抗生素过度使用抗生素也是导致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适应性增强。

当细菌暴露在抗生素的选择压下时,只有那些具有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细菌能够存活下来,其他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则被杀灭。

这样一来,耐药基因会在细菌种群中迅速扩散,从而导致抗生素的有效性降低。

四、环境因素除了基因突变和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外,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

细菌在不良环境下的生存压力增加,会导致其产生耐药性。

例如,细菌在抗生素浓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会选择那些具有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细菌。

这些细菌会通过复制和传递耐药基因来适应恶劣环境,从而形成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基因突变、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策略。

首先,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避免给细菌提供抗生素耐药的选择压力。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8、抗生素抗菌途径
1、阻碍核酸的合成 • 这类抗生素主要是通过抑制 DNA 或 RNA 的合成而抑制微生物细胞的正常生 长繁殖。
• 如丝裂霉素通过与核酸上的碱基结合, 形成交叉连结的复合体以阻碍双链 DNA 的解链,影响 DNA 的复制。
• 博莱霉素可切断 DNA 的核苷酸链,降低 DNA 分子量,干扰 DNA 的复制。
• 利福霉素能与 RNA 合成酶结合,抑制 RNA 合成酶反应的起始过程。放线菌素 D 能阻止依赖于 DNA 的 RNA 合成。
2、干扰蛋白质合成
• 能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种类较多,它们都能 通过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而并非杀死微生物。 • 不同的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不同,有的 作用于核糖体30S 亚基,有的则作用于50S 亚基, 以抑制其活性。 • 吲哚霉素是色氨酸的类似物抑制氨基酸的活化; • 氨基环醇类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 四环素,封闭小亚基的氨酰位点抑制肽链的延伸; • 嘌呤霉素使翻译提前终止。
NH O
4 5
S H N O
6
H O
2
OH
H 1
H
H S
Penicillins理化性质
RCH2CONH N
O 1)白色结晶、略溶于水 2)COOH,酸性:可成盐,溶于水,肌注静脉 PG-Na易吸潮; PG-K引起局部疼痛 3)稳定性:内酰胺,水解 水溶液,4℃时,可保质4-5天 室温, 24h 粉针剂,有效期2年 临床用粉针剂,现用现配
3、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 某些抗生素,主要引起细胞膜损伤,导致细胞物质 泄漏。 • 多粘菌素分子内含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部分,极性 基团与膜中磷脂起作用,而非极性部分则插入膜的 疏水区,在静电引力作用下,膜结构解体,菌体内 的重要成分如氨基酸、核苷酸和钾离子等漏出,造 成细菌细胞死亡。 •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大部分是多烯类抗生素,如制 霉菌素、两性霉素等。它们主要与膜中的固醇类结 合,从而破坏膜的结构引起细胞内物质泄漏,表现 出抗真菌作用。

细菌耐药的机制与方法

细菌耐药的机制与方法

细菌耐药的机制与方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细菌耐药,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细菌耐药的机制细菌耐药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机制所致:1. 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可以突变,使其对某些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2. 突变累积: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细菌抗生素,有一部分细菌会因为突变而获得抗药性。

如果这些耐药细菌又继续繁殖,它们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耐药菌株。

3. 水平基因转移:不同种类的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如质粒转移)来共享抗药基因。

这意味着即使一种细菌开始对某种抗生素敏感,也可能通过与其他耐药细菌接触感染而得到抗药性。

细菌耐药的方法控制细菌耐药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并不能对所有病菌都有效,医生需要明确诊断病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另外,不要随意打断用药过程,以免导致抗生素治疗失效。

2. 发展新的抗菌药物: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致使许多细菌对传统的抗生素已经发展出了耐药性。

因此,发展新的抗菌药物是控制细菌耐药的可持续方法之一。

此外,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开发和研究,包括对抗菌药物的剂量、用法、疗程和其他治疗策略的深入了解。

3. 提高公众意识:公众应该认识到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从而丧失药物的疗效。

我们必须鼓励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可能避免被感染,并挽救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4. 排放管制:药物排放也会影响细菌的耐药性。

医院、养殖业和个人的用药排放都会污染水源和环境。

为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管制,避免药物排放的过程。

5. 加强国际合作:细菌耐药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因此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分享疫情情报、研究数据、诊断结果和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细菌耐药的问题。

临床常见分离细菌的耐药性及药物选择

临床常见分离细菌的耐药性及药物选择

肠杆菌对于即产AMPC酶又产ESBL酶的细菌称其为SSBL细菌,治疗该类感染 的首选药物是碳青酶烯类
6.产碳青酶烯酶的细菌选药
近年报道,有阴沟产KPC-2型碳青酶烯酶,对青霉素类,氨曲南和碳青 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但对亚胺培南的水解能力高于美罗培南。对该类 细菌感染,必须在初始治疗后根据疗效及时转换为目标用药。 可以选用复合青霉素类如替卡/克拉维酸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1986年被首次发现,欧洲一直十分少见英国有2-3%肠球菌为VRE,其 中屎肠球菌中有17-20%;美国有8-10%的菌株表现耐药,中国有报道, 但我院还未分离出。
VRE(主要是屎肠球菌)通常对青霉素和庆大耐药。
VRE的耐药机制: 与一种改变的肽聚糖前体有关,其末端D-丙氨酸-D-丙氨酸被D-丙氨酸D-乳酸代替,该结构与糖肽类亲和力很小或无亲和力。
2.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
其对β-内酰胺耐药机制主要为①产生β-内酰胺酶②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改变 对氨基糖苷类耐药是由于获得氨基糖苷灭活酶
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与药物选择
3.苯唑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如何选择治疗药物
首选: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单用或联合利福平,庆大 替代: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氟喹诺酮类
肠球菌的耐药性与药物选择
2.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的肠球 菌
.耐药机制:由低亲和力PBPS和产β-内酰胺酶(少数)引起。
在粪肠球菌中罕见,但在屎肠球菌中常见,这种情况与PBP-5的过多产生有 关,该机制导致菌株对所有青霉素类交叉耐药。
肠球菌的耐药性与药物选择
3.对糖肽类获得性耐药的肠球菌VRE
肠杆菌科 的耐药性与药物选择

细菌耐药性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性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产生菌的抗性机制
抗生素产生菌对自身产物产生抗性的机制与一 般病原菌产生抗性的机制一样,一个重要的原 因是由于其作用靶位核糖体或核蛋白发生变异 所致。
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和菌 膜形成的耐药机制
大多数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或对多种抗菌药物 的抗性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细菌产生钝化酶的耐药机制和靶位改变产生的 耐药机制往往具有特异性,而由于细菌细胞膜 渗透性改变或是细菌菌膜的形成所产生的耐药 机制往往特异性较差。
MLS类抗生素钝化酶
MLS类抗生素即为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 性菌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尽管在化学结构 上的差异很大,但其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基本相 同,因而通常归为一类抗生素加以叙述。已经 发现了很多作用于MLS类抗生素活性分子的钝 化酶。在乳酸杆菌中发现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钝化酶存在,但其作用机制和相应的基因结构 等还了解得不多。尽管这些钝化酶在细菌对 MLS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其作用靶位被改变或修饰所致(将在下面 章节介绍)。因此,利用这种耐药性机制进行 新药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
其他一些钝化酶 细菌也产生对其他一些抗菌药物作用的 各种不同的钝化酶,其中早期研究得到 最多的是氯霉素钝化酶,O-酰基转移酶。 最近研究发现有另外一类被称之为XATs 的氯霉素酰基转移酶,该酶除了能够酰 化氯霉素外,对具有羟基的不同结构的 化合物都具有酰变的耐药机制
细菌菌膜的形成特性
已有的研究表明细菌菌膜形成具有以下一些特 性:1)菌膜容易在惰性表面或是坏死组织以及 体内医疗装置如子宫内避孕器等上形成;2)菌 膜也能在活组织上形成,如心内膜;3)菌膜形 成速度缓慢,因而由菌膜引起的感染所出现明 显症状的时间较长,但一旦包裹在菌膜内的细 菌大量释放,则可以引起急性感染,这时的菌 膜可以认为是急性感染的病灶;4)形成菌膜的 细胞能够释放抗原刺激产生抗体,但这些抗体 不仅不能杀灭包裹在菌膜内的细菌,反而可能 引起周围免疫系统的破坏,即使对个别具有很 好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情况,宿主防 卫系统也很难来解决由细菌菌膜引起的感染。

常见耐药致病菌及抗菌药物选择

常见耐药致病菌及抗菌药物选择

常见耐药致病菌及抗菌药物选择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和肠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MRSA全身性感染可选用糖肽类的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依药敏加用利福平、磷霉素等。

虽然糖肽类抗生素是抗MRSA最有效的药物,但随其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用药,已有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

半合成链阳菌素类新药Synercid(由喹奴普汀quinupristin 和达福普汀dafopristin两药以30:70比例混合而成)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MRSA(包括耐万古霉素的MRSA)有较好疗效。

Ⅲ期临床试验表明对MRSA感染有效率达91%。

新研究的碳青霉烯类BO-3482抗MRSA活性与万古霉素相同;唑烷酮类新药Linezolid对MRSA 同样有效。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肠球菌是人和动物肠内的正常菌群,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腹腔和尿道感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肠球菌由于其细胞壁坚厚,对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有耐药。

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机制为细菌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5),与青霉素亲合力降低而导致耐药,此种耐药性以屎肠球菌多见。

近年来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严重,特别是由于临床上大量使用万古霉素及其不合理用药,导致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出现。

肠球菌对糖肽类耐药主要是由于靶位改变,通过质粒和转座子将耐药基因从一种肠球菌染色体转移到另一种肠球菌染色体中。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VRE感染药物,普遍采用联合用药,如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或链霉素、环丙沙星+高浓度庆大霉素+磷霉素等。

根据VRE临床药敏试验,如对西林类耐药可选用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磷霉素;如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可用替考拉宁+环丙沙星。

对于多重耐药菌株可选用抗菌新药如喹奴普汀/达福普汀(Quinupristin/Dalfoprision),此药对VRE有良好活性。

细菌耐药的机制

细菌耐药的机制

细菌耐药的机制
细菌耐药的机制
一、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可以耐受一定剂量的抗菌药物而不被杀灭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细菌本身的一种机制或方式,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于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药物代谢:抗生素经过细菌代谢,获得降解产物,从而抑制抗生素的活性,抗生素被细菌代谢降解的过程称为药物代谢。

2、膜抗性:抗生素被细菌细胞膜所吸收抑制,从而减弱抗生素的作用,这种机制称为膜抗性。

3、非特异性阻断:抗生素可能破坏细菌活性结构,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活性,这种机制称为非特异性阻断。

4、合成阻断:抗生素可能阻断细菌的基因表达,防止细菌的抗药性基因表达,这种机制称为合成阻断。

5、自噬阻断:抗生素可能破坏细菌的自噬机制,使得细菌无法抵抗外在环境的侵害,这种机制称为自噬阻断。

二、细菌耐药的对策
细菌耐药对医学上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细菌耐药正在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为了在治疗过程中有效避免细菌耐药的发生,应当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当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
繁殖和传播,尽量使用广谱的抗生素。

2、药物杂交: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以形成杂交,增强抗菌作用,可以有效减少耐药菌的繁殖。

3、抗菌的技术:通过“联合抗菌疗法”,结合多种抗菌药物及各种抗菌技术,有效限制耐药菌的繁殖。

4、定期监测:定期监测病原体的抗药性,及时筛查耐药菌的类型和分布,根据耐药性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类型及剂量。

5、抗菌药物的开发:抗菌药物的新型药物的开发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以满足复杂的耐药菌的治疗要求。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选择详解演示文稿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选择详解演示文稿
绿脓、沙雷菌
MBL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992
耐多药结核杆菌
MDRTb
全部抗结核药
1997
耐糖肽金葡菌
G1SA
糖肽类抗生素
1998
2002
现在是25页\一共有106页\编辑于星期日
三代头孢类、单环
超广谱酶(40多种细
ESBLs
菌)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
VRSA
万古霉素
社会获得性耐药菌株
临床病症
细菌学原因
对抗生素亲和力下降的PBP,前者主要发生在葡萄球菌中(PBP2a),
后者主要发生在肺炎链球菌中(PBP1a/PBP2x/PBP2b)。
•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低水平青霉素的固有耐药是由于青霉素
低亲和力的PBP5,粪肠球菌的高水平耐药与PBP5过量产生和氨基
酸突变有关。
现在是35页\一共有106页\编辑于星期日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 多重耐药菌:假单孢菌、克雷白杆菌属以及肠杆菌属
现在是27页\一共有106页\编辑于星期日
耐药性的机制


1.产生药物失活酶
2. 靶部位发生改变


β内酰胺酶;钝化酶;一种细菌也可产多种酶
PBPs改变使青霉素类耐药;S12蛋白改变使链霉
素耐药;DNA促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Ⅳ改变使喹喏
人的医疗费增加370万美元。
• 国内的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的MRSA出现频率比 1996年高3
倍,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pneu— moniae,PRSP)的出现频率高达30%。
一度被认为不治之症的结核病曾用链霉素治愈,但近年来出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能够发展出对这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使得这些药物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降低。

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性对于开发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以及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至关重要。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菌的细胞壁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层,抗菌药物可以通过阻止细胞壁合成来破坏细菌的结构。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合成一系列必需的蛋白质,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阻断细菌的生命周期。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可以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3.核酸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还需要合成DNA和RNA,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来阻断细菌的复制和繁殖。

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能够抑制细菌的DNA合成。

4.细菌细胞膜破坏:细菌的细胞膜起着保护细菌内部结构的作用,一些抗菌药物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

例如,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如盐酸万古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膜中的脂多糖结合,引起细胞膜的破坏。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抵抗力的能力。

细菌耐药性主要包括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两种类型。

1.固有耐药性:一些细菌具有天然的耐药性,这是由于其细胞壁结构、酶活性等因素的差异所致。

这些细菌在自然界中就已经存在并且具有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例子包括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固有耐药性。

2.获得性耐药性: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细菌的获得性耐药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导致药物原本对细菌的杀菌或抑制作用降低。

这种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抗菌药物的靶标位点,例如青霉素酶的变异使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

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

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
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靶标改变:细菌通过改变靶标蛋白的结构或数量,使抗菌药物无法与其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2. 泵出机制:细菌通过表达外排泵,将抗菌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使药物浓度降低,导致耐药性。

3. 细胞壁改变:细菌通过改变细胞壁的结构或合成新的细胞壁成分,使抗菌药物难以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从而产生耐药性。

4. 代谢途径改变:细菌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使抗菌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降解,从而降低药物浓度,导致耐药性。

5. 细胞壁修饰:细菌通过修饰细胞壁上的肽聚糖或蛋白质,使抗菌药物无法与细胞壁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机理可以单独或同时存在,导致细菌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滥用和误用是减少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