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人格特质理论(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1.产生背景(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3.1霍妮的人格理论一、理论观点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行为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4编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是行为主义者共同的信念,因此行为主义又被称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关注外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主张使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
一、社会背景(一)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20世纪初期,美国已经进入高度机械化的社会,为了使涌入城市的农民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
心理学家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有助于控制人的行为,提高产业工人的工作效率,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20世纪初期,美国正进行一场广泛的进步主义政治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试图撤换政治机构中的老成员,使用能够科学管理社会的贤人,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
因此,它要求心理学提供能够合理、有效地管理社会的科学手段。
由此,行为主义应运而生。
二、哲学背景(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行为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之一。
实证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初期法国哲学家康德首创的哲学体系。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一词当中。
“实证”具有六个方面的含义:1.实证意味着必须是现实的;2.实证必须意味着有用;3.实证意味着必须是确实的;4.实证也意味着是精确的;5.实证还意味着是积极的或建设的;6.实证意味着是相对的。
实证主义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作为科学知识赖以建立的基础,并认为实证方法才是最科学的认识方法。
(二)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另一哲学渊源实用主义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
实用主义者主张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以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以获得效果作为最高目的。
受实用主义影响,华生否认意识,把人的实践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并把心理学的根本目的确定为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三)新实在论新实在论源于培里对内省的、私有的、内在的性质的分析。
培里认为,内省与观察差别很小,内省的“内部心理”与在每日行为中所显示的“外部心理”没有本质区别。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一、人格心理学概述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许燕版的《人格心理学》在考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对其重点内容的笔记整理以及相关真题的分析。
二、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他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则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真题示例:请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则是决定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真题:论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并举例说明。
(三)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三维坐标系,可以较为全面地描述个体的人格特征。
相关真题: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
三、人格类型理论(一)单一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某一种标准来划分的,比如弗兰克·法利提出的 T 型人格,又分为 T+型和 T-型。
(二)对立类型理论包括AB 型人格、内外向人格等。
A 型人格表现为急躁、缺乏耐心、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B 型人格则相对温和、悠闲。
真题:对比 A 型人格和 B 型人格的特点。
(三)多元类型理论如气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真题: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不同气质类型的表现和特点。
四、人格动力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冲突和平衡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真题: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许燕《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答案】C 【解析】罗特提出的控制点,认为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 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有两种类型:(1)内控源,亦称“内控 观”;(2)外控源,亦称“外控观”。
二、名词解释 1.气质[首都师范大学 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 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 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5.人格/大五人格[天津师范大学 2012 研]
答:(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 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 面,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等本质特征。 (2)大五人格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提出著名的 大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
2.特质[苏州大学 2012 研] 答:特质指具 有 使 许 多 刺 激 在 机 能 上 等 同 的 能 力 , 具 有 诱 发 和 指 导 顺 应 与 表 达 性 行 为 的 等 同 ( 意 义 上 始 终 一 致 ) 形 式 的 一 种 神 经 生 理 结 构 , 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 常用的基本单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华东师范大学 2013 研] 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表现出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 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的人格特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
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②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以“基本焦虑说”为代表的霍妮等认为,“恋母仇父”的现象不是幼儿的性欲所致,而是父亲教管不严,母亲宽慈溺爱的结果。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打着反对精神分析的性本能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旗帜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团体,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
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但他们都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注意个人的现象场、强调个人的成长。
一、社会历史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和发展的,这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大多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二)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青少年犯罪、吸毒、种族歧视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人们渴求科学的精神指导。
(三)青年人对现状的不满,到六十年代发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对价值的追求。
这些正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某些东西一致,如注重自我,提倡人的完善等。
(四)美国社会生活的异化,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危机,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革当时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开发人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和人的尊严。
这些问题是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所不能圆满解释的,于是,一场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在马斯洛等人的召集下应运而生了。
二、哲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其基本观点的理论渊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
(一)存在主义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影响非常广泛。
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罗洛·梅是最具有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许燕《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 第6编 人格特质理论学派)【圣才出品】
第6编人格特质理论学派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个体身上所具有的最典型、最概括的人格特质是()。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答案】B【解析】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2.下列正确表述“大五”人格因素的是()。
A.责任心、宣人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开放性B.外向性、宜人性、正性情绪、开放性、情绪稳定诖C.宜人性、负性情绪、习俗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D.开放性、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答案】D【解析】塔佩斯提出的大五人格类型的特质主要有:外向性、情绪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
3.()人格特质是指做是否有条理、有计划和能坚持追求目标。
A.宜人性B.开放性C.尽责性D.外向型【答案】C【解析】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4.“大五”人格结构模型中的五个因素是外倾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和()。
A.习俗性B.自制性C.责任心D.特异性【答案】C【解析】“大五”人格结构模型采用“神经质、外向性和开放性人格调查表”,通过因素分析揭示出在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五对相对稳定的因素:①开放性,具有想像、情感丰富、求异、创造、审美和智能等特质;②责任心,具有胜任、公正、有条理、克制、谨慎、自律、成就、尽责等特质;③外倾性,具有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和乐观等特质;④宜人性,具有利他、信任、依从、直率、谦虚、移情等特质;⑤情绪稳定性(神经质),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和脆弱等特质。
5.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表现,属于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的()。
A.外向性人格特质B.开放性人格特质C.随和性人格特质D.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答案】B【解析】“大五人格特质”包括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和谨慎性。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名师许燕课后习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许燕课后习题详解第1编人格心理学导论1.1绪论一、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出。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1.人格心理学并不以研究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是关注共同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人格心理学家们从差异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现象,探讨人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而是认知风格。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从心理学研究取向来看,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人格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至上的路径从上至下的路径小单位大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立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注重主观分析与自然情景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来研究的方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从下至上的研究路径,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一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小单元操作,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将所研究的心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以防止被试心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小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
②缺陷:a.分解后的小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单位。
b.在“人造”的实验环境里,让被试对刺激进行反应,可能会低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水平。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6编 人格特质理论)【圣才出品】
第6编人格特质理论1.如何理解特质的概念?答: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有以下内涵:(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
(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
特质被看做一种神经生理结构,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由个体的一贯的外显行为推知它的存在。
奥尔波特推测特质的存在有三个标准:①个体采取某一行为模式的频率;②个体采取同样行为模式的情境范围;③个体在保持这种行为模式中的反应强度。
(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个体稳定的特质诱发行为方面跨情境的一致性。
例如,一个害羞的学生在任何场合或任何人面前都不敢言语。
(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它们。
人会活跃地寻找刺激情境,使特质有所表现。
奥尔波特主张特质和情境的相互作用产生行为,而后者决定两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关系。
(5)特质具有独特性。
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经验和反应是不同的。
即使两人同有某一特质,此特质的强度及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
特质之间可能是重叠的,即使在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特质之间,会出现不同特质伴随性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2.举例说明特质的层次结构特征。
答:参考笔记第二章第二节3.大五模型的研究未解决的理论问题有哪些?答:参考笔记第五章第三节4.在描述人格结构时,特质论与类型论有何异同?答:区分类型论和特质论这两种理论依据的是人格描述的变量或单元是独立不连续的类别还是连续性的向度。
(1)类型论主要涉及的是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人格差异,反映群间的差异,是以一组独立的类别将人分类。
例如,内向型、外向型或兼具内外向性格的中间型者。
而特质是个体与个体所表现出的人格差异,反映个体间的人格差异,是以连续性的向度来表现。
《许燕 人格心理学 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4.1 华生的人 1
格理论
4.2 斯金纳的 2
人格理论
3 4.3 多拉德和
米勒的人格理 论
4 4.4 对行为主
义学派的总体 评价
5 4.5 课后习题
详解
第5编 人本主义学派
5.1 马斯洛的 1
人格理论
5.2 罗杰斯的 2
人格理论
3 5.3 罗洛·梅
的人格理论
4 5.4 对人本主
义理论的总体 评价
个体心理学理 论
4 2.4 经典精神
分析各理论的 比较
5 2.5 课后习题
详解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3.1 霍妮的人格 理论
3.2 弗洛姆的人 格理论
3.3 沙利文的人 格理论
3.4 艾里克森的 人格理论
3.6 对新精神分 析理论的总体评
价
3.5 客体关系理 论
3.7 课后习题详 解
第4编 行为主义学派
5 5.5 课后习题
详解
第6编 人格特质理论
0 1
6.1 奥尔 波特的特 质理论
0 2
6.2 卡特 尔的特质 因素论
0 3
6.3 艾森 克的人格 理论
0 4
6.4 五因 素模型
0 6
6.6 课后 习题详解
0 5
6.5 对特 质论的总 体评价
第7编 认知学派
7.1 凯利的个 1
人建构理论
7.2 社会认知 2
理论
3 7.3 认知信息
处理论
4 7.4 对认知理
论的总体评价
5 7.5 课后习题
详解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许燕《人格心理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 许燕《人格心理学》的师生参考。许燕著《人格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人格心理学权威教材。为了帮助 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许燕《人格心理学》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 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 复习笔记以许燕《人格心理学》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人格心理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 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许燕《人格心理学》 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3.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 理解,本书精选了近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 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人格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许燕《⼈格⼼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格⼼理学导论(圣才出品)第1编⼈格⼼理学导论1.1绪论⼀、⼈格⼼理科学的特点⼈格⼼理学与⼼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特点突出。
(⼀)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的⼼理差异1.⼈格⼼理学并不以研究⼈类所具有的共同⼼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是关注共同⼼理现象在每个⼈⾝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格⼼理学家们从差异⼼理学的视⾓来研究不同⼈的⼼理差异现象,探讨⼈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格⼼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是认知风格。
(⼆)在研究策略上强调⼈格的整体统合性从⼼理学研究取向来看,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较(如表1-1所⽰)。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法认知⼼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格⼼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上的路径从上⾄下的路径⼩单位⼤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法注重主观分析与⾃然情景中把⼈作为⼀个整体⼈来研究的⽅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从下⾄上的研究路径,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单元操作,认知⼼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将所研究的⼼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以防⽌被试⼼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法。
②缺陷:a.分解后的⼩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常⽣活中出现的⼼理单位。
b.在“⼈造”的实验环境⾥,让被试对刺激进⾏反应,可能会低估了⼈们在⾃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平。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治疗和改变。
除弗洛伊德之外,荣格、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背景经典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1.精神分析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
(1)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贫富分化更加明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欺诈和不信任,导致人心动荡、社会不安。
(2)当时的宗教气氛浓厚,两性交往存在诸多禁忌,人们自然的性冲动受到强烈的禁锢,正常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紧张和冲突。
2.同时代的各种哲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精神分析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
3.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是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对精神病成因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1)生理病因,精神病的主要原因是躯体方面的病变,特别是大脑的器质障碍。
(2)心理病因说,应该从精神的或心理的方面寻找精神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接受了心理病因说,强调了性的因素在心理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并在治疗技术上采纳了当时颇为盛行的催眠术。
就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精神分析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2.1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一、理论观点(一)人性观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第7编认知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格⼼理学》(课后习题第7编认知学派)【圣才出品】第7编认知学派1.评述个⼈建构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认知信息加⼯理论的观点,并⽐较异同。
答:(1)个⼈建构理论①简述凯利对⼈性的假设是,⼈即科学家。
科学家的⽬的就是努⼒去解释世界,对现象进⾏预测和控制。
凯利认为⼼理学家也与科学家⼀样,试着去预测并控制⾏为。
普通⼈如同科学家⼀样,在探索现实,建构着⾃⼰的⽣活。
对于凯利来说,⼈格的核⼼概念就是建构。
建构或构念,是⼈们⽤来解释世界、分析世⼈的观点,是⼈们⽤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种概念,也是⼈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每⼀个建构就是⼀种观点、⼀种见解、⼀种思想、⼀种模式,它能对现实作出预测。
⼈格结构是由⼀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个体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式的不同上。
②评价参考笔记第⼀章第六节。
(2)社会认知理论①简述以罗特、班杜拉和⽶歇尔为代表⼈物的社会认知理论,其特点在于强调⾏为的社会根源及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它特别注意到⼈们在指引其⽣活⽅向与学习复杂⾏为上的主动性。
罗特认为⼈的⾏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习得的。
班杜拉认为⼈的⾏为是主客观交互作⽤的结果,⾮常强调认知在⾏为获得与保持中的作⽤。
⽶歇尔认为⼈是主动的、意识的问题解决者,能够从⼴泛的经验和认知能⼒中获益,具有极⼤的⾏善或⾏恶的潜能,主动建构⾃⼰的⼼理世界,并影响环境,同时也按⼀定的规则⽽受环境的影响。
②评价参考笔记第⼆章第四节。
(3)认知信息加⼯理论①简述认知信息处理论主要是探讨⼈们如何组织并陈述其经验。
⽆论是复杂的⼈类⾏为还是简单的⼈类⾏为,都以其⽣理结构为基础。
⼈们也⼀直在努⼒探讨,希望能了解各部分的⽣理结构是如何影响和操纵个体的⾏为的,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作⽤。
由于电脑的发明和使⽤,使⼈们认识到它与⼤脑活动具有相似的过程,这样就带动了对⼈类⾏为的认知过程的⼤量研究。
认知信息处理论着重研究⼈的信息提取,编码加⼯⽅式。
许燕《人格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1.()类型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行为表现。
A.性格B.人格C.气质D.能力【答案】C【解析】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2.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阶段:注意阶段、()阶段、再生阶段、动机阶段。
A.刺激B.反应C.保持D.操作【答案】C【解析】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3.从研究取向的角度看,问卷调查属于()。
A.实验取向B.相关取向C.临床取向D.观察取向【答案】B【解析】高尔顿开创性地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他强调三个因素,即个体差异、测量与遗传素质,同时重视将测验、评估、问卷运用于大量的被试,提出了相关系数的概念,以确定成组数据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些因素至今仍然是人格的相关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
4.特质论主要是探讨的()一种理论。
A.人格评价B.人格结构C.人格动力D.人格发展【答案】B【解析】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除了应答刺激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
5.悠闲自得,无时间急迫感,不喜争强,有耐心,能容忍等,这种性格属于()。
A.A型性格B.B型性格C.C型性格D.T型性格【答案】B【解析】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喜欢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
6.“大五”人格结构模型中的五个因素是外倾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和()。
A.习俗性B.自制性C.责任心D.特异性【答案】C【解析】“大五”人格结构模型采用“神经质、外向性和开放性人格调查表”,通过因素分析揭示出在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五对相对稳定的因素:①开放性,具有想像、情感丰富、求异、创造、审美和智能等特质;②责任心,具有胜任、公正、有条理、克制、谨慎、自律、成就、尽责等特质;③外倾性,具有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和乐观等特质;④宜人性,具有利他、信任、依从、直率、谦虚、移情等特质;⑤情绪稳定性(神经质),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和脆弱等特质。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人格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第1编人格心理学导论1.1绪论一、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出。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1.人格心理学并不以研究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是关注共同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人格心理学家们从差异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现象,探讨人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而是认知风格。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从心理学研究取向来看,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人格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至上的路径从上至下的路径小单位大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立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注重主观分析与自然情景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来研究的方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从下至上的研究路径,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一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小单元操作,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将所研究的心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以防止被试心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小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
②缺陷:a.分解后的小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单位。
b.在“人造”的实验环境里,让被试对刺激进行反应,可能会低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水平。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2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简述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的发展。
答:(1)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包含以下观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具有决定论的论调,认为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②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③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2.论述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及其动力过程的观点。
答:(1)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的观点如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①本我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本我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②自我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
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但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决定着什么行动是合适的。
③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随着儿童对父母及其他成人规定的、针对不被社会接受行为的禁忌的内化,并在克服自我的要求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编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二十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开展了特质学的研究。
1.奥波特作为人格特质理论的先驱,提出了特质的基本概念、特质的特点,并进行过人格的整体探索和个案探索。
2.卡特尔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制定出著名的心理元素周期表;
3.艾森克应用效标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人格的三种特质(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4.后期的一些特质理论学家潜心研究将特质理论发展成大五人格特质理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人格特质理论持续发展,引起了世界范围上的广泛研究。
同时它具有很多在人格诊断、临床治疗、人员选拔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也使它产生深远影响。
6.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理论产生背景
奥尔波特特质理论的形成深受以下几种传统理论的影响:
1.奥尔波特的理论思想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和意识经验,关注现象场,重视对现象场的直接描述,反对任何将整体拆分为部分的还原主义研究趋向,完全否认无意识心理的观点让奥尔波特着迷不已。
2.奥尔波特还深受“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影响,与詹姆斯一样,奥尔波特同样关注自我,关注意识,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
3.奥尔波特还受到早期形成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影响,强调人的潜能发展,人的
独特性、尊严与价值。
4.奥尔波特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批判对特质论的产生起到了反向的推动作用。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奥尔波特批评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无意识;
(2)他反对以病态的人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3)他认为人类目前的行为并非受制于以往童年时的经验或冲突,转而强调此时此刻的影响;
(4)他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对幼年期的行为动机有相当的解释效力,但不相信本能论可以角解释变化、独特的、即时件的大多数成人动机。
5.奥尔波特认为行为主义视人格为一切动作的总和、各种习惯的最后产物的这种解释非常苍白无力。
他坚守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元素。
6.他强调人是自主的,并非全为无意识活动所决定,因而他也是人本主义者;他重视自我的功能,并提出自我发展的阶段,也被视为一个自我心理学家。
二、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奥尔波特的人性观的观点如下::
1.奥尔波特反对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论调和行为主义机械论的主张。
他相信人的命运并不完全决定于早期的童年经验以及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或外部刺激环境,人能够主动作用于环境使之发生改变,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2.奥尔波特坚信,人们有潜能学习许多反应,因此人格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发展。
人格并非在童年早期就被决定,还需要环境提供个体潜能发挥的条件,只有这样人成长成为一个
自由的、自我指导的个体。
3.奥尔波特主张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他既反对那种抱有绝对自由想法的人,又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抹杀了人的主动性与自由意志。
他认为自由可以随着个体理性和自知力的成熟而扩展。
4.奥尔波特是一个目的论者,他强调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确立并追求未来的目标和希望。
(二)人格界定
奥尔波特归纳了六类人格定义:集合式定义,整合式和完形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个别性定义,代表性定义。
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对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其环境独特的适应。
”即个体不仅仅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并与其相互作用。
具体解释如下:
1.动力组织。
人格不是一个由彼此无关的人格碎片所组成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有动力的组织。
组织意味着各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动力意味着该组织处于一种生成状态之中,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量。
奥尔波特认为,即使是看似由外力驱使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由人的内部力量所操纵的。
2.心理物理系统。
强调人格是心理与生理两方面的统一体,人格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有关系,并非能由其中的一方所决定。
3.决定倾向。
是指“人格是某种存在的东西并且作着某些事情”。
人格不是虚构的、抽象的,虽然它不同于外显的行为,但却是真实的存在。
它隐藏于行为背后。
一旦给予个体适当的刺激,就会唤醒相应的行为。
4.独特性。
指的是个别性,也就是任何人都表现出其独有的人格特征。
5.行为和思想。
人格不仅包括外在行为,也包括思维、意识、情绪等主观心理。
(三)人格结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
1.特质概念
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
2.特质内涵
(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
(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
特质被看做一种神经生理结构,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由个体的一贯的外显行为推知它的存在。
奥尔波特推测特质的存在有三个标准:
①个体采取某一行为模式的频率;
②个体采取同样行为模式的情境范围;
③个体在保持这种行为模式中的反应强度。
(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个体稳定的特质诱发行为方面跨情境的一致性。
例如,一个害羞的学生在任何场合或任何人面前都不敢言语。
(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它们。
人会活跃地寻找刺激情境,使特质有所表现。
奥尔波特主张特质和情境的相互作用产生行为,而后者决定两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关系。
(5)特质具有独特性。
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经验和反应是不同的。
即使两人同有某一特质,此特质的强度及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
特质之间可能是重叠的,即使在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特质之间,会出现不同特质伴随性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3.特质类型
奥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两种特质: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
(1)个人特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特质。
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倾向、中心倾向及次要倾向。
①首要倾向
首要倾向也叫显著特质,表现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的渗透性极强,几乎所有的行动均可受此倾向的影响。
首要特质具有统治性的特征,一个人只有一个且并非每个人都有。
②中心倾向
中心倾向也叫核心特质,是指普遍性与渗透性略弱于首要倾向的重要人格特征。
每个个体都有几个中心倾向,大约是在五项到十项之间。
通常我们描述或介绍一个相当熟识的人时,所列举出来的往往就是他的一些中心特质。
③次要倾向
次要倾向则代表那些最不显著、最不具概化性与一致性、渗透性最弱的特征。
与前述的首要倾向与中心倾向相比,次要倾向则更少地体现出来。
如林黛玉在某些情境中的“冷漠”。
(2)共同特质是指许多人所共有的特质,就像一种文化。
共同特质像社会标准和价值观一样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改变,它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的。
也就是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有不同的共同特质。
(四)人格动力
1.倾向与动机、风格
所有的个人倾向都具有动机力量(如攻击、热情等),但其力量强度却有所差别。
奥尔波特将个体倾向中最强烈的成分称为动机倾向,不太强烈的部分称为风格倾向。
动机倾向激发人的行为,而风格倾向则表征着个体的独特性。
2.动机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人格既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以是前摄性的;前者是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个体主要受缓解紧张和恢复平衡状态的需要所驱使;而后者主动塑造环境并使环境对他们做出反应,个体主要受追求紧张与打破平衡状态的需要所驱使。
奥尔波特反对精神分析和各种学习理论重反应轻前摄的观点,认为一个健康的个体定会以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式作用于他们周围的环境,而不单单是周围环境的适应者,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奥尔波特提出了一个完备的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与机能自主这一重要概念。
(1)完备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
①动机的当前性。
个体的行为不由过去早期经验所决定,只有当前的动机才能解释现实的行为。
②动机的多元性。
动机的种类广泛且难以发现普遍的共同特性,要了解个体的动机必须承认多种动机是并存的,是不能简单合并的。
③动机的认知特征
奥尔波特重视动机中认知作用,他认为要了解个体的动机,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意图和计划。
④动机的具体性
“动机是具体的、特别的动机,没有必要将其上升为隐蔽的、抽象的、概括性的动机。
(2)机能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