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气候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气候和气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预防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气候与气象的定义、区别以及相关的基本要素和现象。

一、气候的定义与特征气候是指某个地区在长时间内(通常是30年)的天气状况的统计。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的特征主要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和海拔。

纬度越低的地区通常气候较热,而纬度越高的地区则偏寒冷。

海拔的影响也很显著,海拔越高的地区气温偏低,气候也会更加湿润。

二、气象的定义与作用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短时间内(通常是几小时到几天)的天气变化。

气象研究的对象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力、云量和降水等。

了解气象有助于进行天气预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

气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有关联。

通过气象观测和气象学的分析,人们可以对天气进行预测和解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安全。

三、气候要素和现象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基本知识,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气候要素和气候现象。

1. 温度: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气温受纬度、海拔、太阳辐射、地形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湿度通常通过相对湿度来衡量,反映了空气的湿润程度。

3. 风力:风力是指空气运动的强弱程度。

风的方向和速度受地球自转、气压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地面上的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4. 云量:云量描述了天空中云层的覆盖程度,包括晴朗、多云、阴天等不同状态。

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后下降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气候要素和气候现象的变化,以及听取气象预报来更好地应对天气的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大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大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大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天气和气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讨论天气如何,但是对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背后知识,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大一阶段学习的气象学和气候学知识点。

一、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涉及气象的各个方面,例如天气现象、气象仪器和预测技术等。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对人类和自然界都具有重要影响。

气象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气候、天气系统、气候变化等。

二、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其中,氮气和氧气占据了大气的绝大部分,分别约占78%和21%。

水蒸气是气象学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它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大气按照其垂直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三、气象要素与观测气象要素是衡量大气现象的元素,例如温度、湿度、气压、风等。

了解气象要素有助于我们了解天气状况和变化趋势。

气象观测是获取气象要素信息的过程,主要利用气象仪器进行。

常用的气象仪器有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和风向仪等。

通过观测气象要素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测天气状况,并为各个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天气系统及其形成天气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存在的一组相互联系的天气要素所组成的系统。

大气的不断变化和运动导致了各种天气形态的产生。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和气旋等。

高压系统通常伴随着晴朗的天气,低压系统则往往带来多雨和阴天的天气。

气旋则是一种复杂的天气系统,可以引发风暴和降雪等极端天气。

五、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的天气状况统计结果。

气候与天气不同,天气是指短期内的气象状况,而气候则是对过去多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一种气象状况判断。

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由其地理位置、海洋环流、地形等因素决定。

基于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将气候划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地理教案: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地理教案: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地理教案: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一、引言气候和气象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虽然它们经常被混淆使用,但实际上它们有着明确的区别。

本文将介绍气候和气象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气候的定义与影响因素1. 定义:气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上长期时间内的天气条件,通常以30年为一个统计周期。

2. 影响因素:a) 纬度:纬度越高,平均温度越低。

b) 海陆分布:陆地相比海洋更容易变化温暖或寒冷。

c) 自然环境: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地形地貌对局部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d) 大洋环流:例如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范围内气候异常波动。

三、气象的定义与测量方法1. 定义:气象是研究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 测量方法:a) 气象观测站:通过观测站设置的气象仪器,收集温度、湿度、气压等数据。

b) 天气卫星:利用卫星传输地球大气活动情况的图像和数据。

c) 气象雷达:利用雷达技术,监测降水情况和烈风等天气现象。

四、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 农业:合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民选择作物种植或养殖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 经济发展:某些区域的适宜气候条件有利于旅游业、温泉开发等经济产业的繁荣。

3. 建筑设计:根据不同地方的气候特点灵活设计建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常见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丰富,常年高温湿润,在这个地区生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2. 草原气候:温度较高,降水量适中,一年四季分明,适合大面积畜牧业的发展。

3. 中海洋气候:夏季温暖而湿润,冬季温和而多雨。

地中海沿岸地区就具有这样的气候特点。

六、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寻找解决方案。

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人类更加环保和节能,也需要全球合作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改善生态系统。

结语正确认识和了解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关注天气、生活、经济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

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1.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候系统的五大子系统: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2.大气的结构:大气结构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

3.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下界为地面,集中3/4大气,90%水汽,日常所见的大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也是对人类生活、产生最有影响的层次。

(2)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特点又可分为三层。

下层:又称摩擦层或扰动层。

它的范围自地面到2km高度。

下层受地面强烈影响摩擦作用、湍流交换十分明显,各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多,因而低云、雾、霾、浮尘等出现频繁。

中层:从摩擦层顶到6km左右高度。

这一层受地表影响较小,气流的状况基本上可以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

大气中的云和降水现象大都产生在这一层。

上层:从6km高度到对流层顶。

由于这一层离地面更远,受地表影响更小,水汽含量极少,气温常在0℃以下,各种云多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

在中、低纬度地区上层,常有风速>30m/s的强风带出现。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至1-2km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

此层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甚至无变化。

这种温度的垂直分布抑制了对流作用的发展,上升的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能见度变坏。

对流层顶的温度在低纬度地区平均为-83℃,在高纬度地区约为-53℃。

思考题(供参考)一、基本概念:气象学气候学气候系统气象要素饱和水气压相对湿度露点一个大气压能见度二、基本问题:1、举例说明气象学与气候学和自然地理其它分支科学之间的关系2、大气上界的划分方法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4、各种湿度表示法的意义5、地面、高空和地面天气图上风的表示方法第二章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一)地面和大气辐射1. 辐射能量: Eg= δσT4 (Ea= δ′σT4 )式中:Eg为地表面的辐射能量;δ为地表面的相对辐射率。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大气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候学:研究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的多年综合。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2、简答题(1)大气结构及各层特点?1.对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

平均0.65℃/100米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2.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3.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km)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

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

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因为所有波长<0.175μ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5.散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一层的气温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一、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气候,简单来说,是指一个地区在较长时间内(通常为 30 年或更长)的大气平均状态,包括气温、降水、风等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

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特征和规律。

气象则侧重于短期内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比如某一天的气温高低、是否有降雨、风力大小等瞬时的天气状况。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

低纬度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高纬度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

2、海陆分布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很大。

陆地比热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比热大,升温慢,降温也慢。

因此,沿海地区气候相对温和,降水较多;内陆地区气候干燥,温差较大。

3、地形山脉对气流有阻挡和抬升作用。

迎风坡降水丰富,背风坡降水稀少。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乞拉朋齐,因位于迎风坡,成为世界“雨极”。

4、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全球范围内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气候炎热干燥。

5、洋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比如,北大西洋暖流使得欧洲西部的气候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温暖湿润。

三、气候类型及其特点1、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2、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在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

3、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分布在南北纬 40° 60°的大陆西岸。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念•1.1.1气象学的概念•1.1.2气候学的概念•1.2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2.1气象气候情报服务•1.2.2天气、气候预报服务•1.2.3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1.2.4人工影响天气和改善气候环境•1.3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发展•总结与提要•复习思考题••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2.1大气圈和气候系统•2.1.1大气圈•2.1.2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2.1.3气候系统内部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2.2主要气象要素•2.2.1气温•2.2.2气压•2.2.3湿度•2.2.4降水•2.2.5风•2.2.6云量和云状•2.2.7能见度•2.3空气的状态方程•2.3.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2.3.2干空气的状态方程•2.3.3湿空气状态方程与虚温•总结与提要•复习思考题••第三章辐射过程•3.1辐射的基本知识•3.1.1辐射与辐射能•3.1.2辐射光谱•3.1.3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3.1.4辐射的基本定律•3.2太阳辐射•3.2.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3.2.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3.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3.2.4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3.2.5地球行星反射率•3.3地面和大气的辐射•3.3.1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3.3.2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3.3.3地面有效辐射•3.3.4长波射出辐射•3.4辐射差额•3.4.1辐射差额•3.4.2地气系统辐射差额的地理分布•3.5全球热量平衡•3.5.1地面热量平衡•3.5.2全球热量平衡模式•3.6天文气候带•3.6.1赤道带•3.6.2热带•3.6.3副热带•3.6.4温带•3.6.5副寒带•……•第四章大气的热力学过程•第五章大气中的水分•第六章气压变化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第七章大气环流•第八章天气系统•第九章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第十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第十一章气候的分布和气候分类•第十二章气候变化•附图世界气温、降水资料测站位置图•附表世界气候资料表•主题词索引•参考文献。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一、气象学基础知识1. 大气的组成及结构地球的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

大气的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层和磁层。

2. 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空气的层状分布,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质量。

大气环境有一定的透明性和气体密度,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有一定的能力。

3. 大气的动力性质大气环境在地球表面上形成大气的压力差,产生风力和气压变化。

大气层的环流和气流分布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4. 大气的化学性质大气中的气体会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会在大气环境中造成气候变化。

例如,因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气候变暖。

二、气候系统1. 气候的概念和分类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一种平均天气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风力和降水等要素。

气候可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类型。

2.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变化和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3. 气候系统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物种的适应性。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和资源的分布变化,例如植被的变化和水资源的供应变化。

4. 气候预测和控制通过对气候系统进行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气候的变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善工业活动和环境保护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天气系统1. 天气的概念和特征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力和云量等。

天气可以分为晴朗天气、多云天气、阴天和降雨等不同类型。

2.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大气环流、气压系统和温度分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冷暖气团的移动和相遇会导致降水和天气变化。

3. 天气预报和观测天气预报通过对大气环流和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为社会和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保障。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汇总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汇总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汇总一.名词解释(5道*3分)1.天气: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天气系统: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3.气候: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气候系统:是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陆地表面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物理系统。

5.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层局地气候。

6.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着的许多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7.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8.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

9.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谓太阳辐射光谱。

10.一个大气质量:在地面为标准气压时,太阳光垂直投影到地面所经路线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质量。

11.地面差额辐射: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差值。

12.大气之窗:地球辐射中波长8.5-11微米波段的辐射几乎没有为大气所吸收而能全部透过并进入太空,好像大气为这个波段打开一个窗子。

13.位温:把各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飞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ap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

14.大气稳定度:气块收到任意方向的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5.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16.绝热过程:绝热过程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即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的过程。

17.逆温:对流层中由于低,由于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流混合等原因引起的气温岁告诉增高而上升的现象。

18.露点: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过饱和时,水汽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凝结的温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学科。

虽然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学科。

一、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天气的形成、演变和预测。

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大气的物理性质、天气系统的结构和运动、气象观测和仪器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气象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大气层结:大气层结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常见的大气层结类型有逆温层、正常层、辐射逆温层等。

了解大气层结对于预测天气和理解大气运动非常重要。

2. 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大气现象,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暖锋等。

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对于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指对大气现象进行系统的监测和记录。

常用的气象观测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等。

气象观测数据是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

4.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的对未来天气情况的预测。

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如出行安排、防灾减灾等。

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学科,主要关注长期气候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要素的测量和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气候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指描述气候特征的物理量,如温度、降水量、风速、湿度等。

它们的变化可以反映气候的不同特征和变化趋势。

2.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是根据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特征划分的。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分布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地理教案: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地理教案: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地理教案: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一、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A. 气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气候是指特定地区一段较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统计特征。

气候主要受到地球的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纬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太阳辐射量的差异,从而影响了气候。

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会影响气候,例如海洋的蓄热能力较高,使得沿海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

地形的差异会导致降水的分布特点,如山脉的阻挡会带来降水和气温的变化。

B. 气象的定义和观测手段气象是研究大气层的物理状态和天气现象,以及天气演变的科学。

气象的观测手段包括气象站点、卫星遥感、雷达和气象探空等技术。

气象站点是最常用的观测手段,通过测量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指标来获取气象数据。

卫星遥感可以从空中获取大范围的气象信息,尤其对于云图和气象系统的追踪有着重要作用。

雷达可以探测到降水和风暴等天气现象,提供精细的观测数据。

气象探空则是通过气球将各种仪器悬挂在空中,测量大气的垂直剖面,获取更详细的气象数据。

二、气候与气象的关系与应用A. 气候和气象的关系气候和气象是紧密相关的,气候是长期时间尺度上的天气状况统计,而气象则是研究天气现象和演变的科学。

气候是由气象的长期观测数据得出的,气象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特定地区的气候特点。

气象观测数据还可以用于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帮助人们预防自然灾害,如台风、干旱和洪水等。

B.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而干旱的气候则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风险和挑战,如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因此,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基本知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三、气候和气象的重要性A. 保护生态环境气候和气象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气象气候学基础知识

气象气候学基础知识

一.解释概念冰晶效应在有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存的云中,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当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即大于冰面饱和水汽压而又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时,过冷却水滴会因蒸发而减小,水分子不断由水滴向冰晶上转移,冰晶则因凝华而增大。

这种由于冰水共存引起冰水间的水汽转移的作用称为冰晶效应。

大气的保温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

(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增温,放出地面长波辐射,被对流层水气和CO2吸收,使大气增温;在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表损失热量的过程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室效应通过空气对流和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使得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一种物理现象。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二氧化碳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风海流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流叫风海流。

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风向是比较衡定的,在海洋上,这些定向风与海洋表层水之间就会发生摩擦,通过摩擦方式,风即可将其一部分能量传递给表层海水,除形成波浪外,还使表层海水发生移流,从而形成风海流。

雾凇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雨凇雨凇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叫做雨凇。

霜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1.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P13)2.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1~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

(P14)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P21)4.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

(P46)5.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P46)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P46)7.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

(P59)8.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P66)9.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P82)10.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P113)11.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P114)12.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P120)13.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P121)14.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P153)15.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

(P159)16.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气候和气象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两个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而气象则是研究和预测天气变化的科学。

下面将对气候与气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气候要素1. 温度:温度是指物体分子热运动的程度。

我们通常使用摄氏度(℃)来表示温度。

气温常常受到纬度、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相对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相对于饱和水平的百分比。

湿度对降水和大气环流有着重要影响。

3. 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我们常用百帕(hPa)来表示气压。

气压的变化会引起风的产生和变化。

4. 风速与风向:风是大气中空气运动的现象。

风速表示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通常为米每秒(m/s)。

风向表示风吹来的方向。

二、气候带和气候类型1. 气候带:随纬度的增加,地球表面上的气候条件会发生明显变化。

根据纬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可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2.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是描述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一种分类方式。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三、气象现象1. 雨:雨是指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水滴并下落到地面的现象。

雨水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湿度和气温有关。

2. 雪:雪是指水蒸气在冷的空气中直接转化成固态形成的降水。

雪的形成需要低温和适当的湿度条件。

3. 雷暴:雷暴是指大气中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

它常常伴随着闪电、雷鸣和强风等天气现象。

4. 台风:台风是指海洋中形成的强烈旋风。

它富有破坏力,常常伴随着暴雨、强风和海浪等天气现象。

四、气象预报1.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收集和记录大气状况的过程。

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于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 气象预报方法:气象预报使用各种技术和模型来分析气象要素,研判天气变化趋势,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

3. 天气预报工具:目前,气象预报使用了很多工具,如卫星云图、气象雷达、数值预报模型等,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一、气象学1.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以及它们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和气象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3.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气层等。

对流层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层次。

4.温度和湿度:温度是大气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

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和开尔文。

5.大气中的水循环:大气中的水主要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循环,形成了雨水、雪、冰等各种降水形式。

6.风的形成和分布:风是由于大气压力差异引起的空气运动。

风的分布包括垂直气压分布、水平气压分布以及海洋表面风等。

7.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而气象现象主要包括各种云、雨、雪、雷暴、龙卷风等。

8.气象预报和预警: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天气变化进行预测。

而气象预警则是在出现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前向公众发布警告。

二、气候学1.气候学的基本概念:气候学是研究地球不同地区长时期天气变化的科学,它包括气候分布、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等内容。

2.气候系统:气候系统包括大气、陆地、海洋和冰雪等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3.气候因子和控制要素:气候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它们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产生影响。

而控制要素则是指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如水汽、云量、海洋流和地表覆盖等。

4.气候分类:气候可以根据气象要素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系统有科本和较新的气候分类系统。

5.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的长时期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变暖和气候极端事件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6.气候预测和模拟:气候预测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预测。

《气象与气候学》总结

《气象与气候学》总结

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干空气:大气中除了固,液微粒及水汽以外的空气湿空气:含有水汽的空气2.对流层:从地面至约12km高的大气层。

其下垫面为地面,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

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云、雾、雨、雪等也都发生于其中。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左右的大气层;3.虚温:在气压相等的条件下,具有和湿空气相等的密度时的干空气具有的温度。

4.单位气压高度差:指在垂直空气柱中气压相差一个单位值(通常指1百帕)所对应的高度差。

用它来表示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快慢程度5.位势高度:动力计算中由某参考[零]面(重力位势零面)至计算等压面之间的位势差6.等压面:空间各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高线:等高线是某一特定等压面(850hPa、700hPa、500hPa等)上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7.等高面:高度相等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线:等压线是同高度的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8.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水汽压(e)。

单位也用hPa;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大时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E),其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即水汽密度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10.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其单位是g/g或g/kg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即单位为g/g1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 d)。

其单位与气温相同12.风、风向、风速: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地面用16方位、高空用方位度表示,即0°(或360°)表示正北,90°表示正东,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等。

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的距离就是风速。

气候与气象基础知识

气候与气象基础知识

气候与气象基础知识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统计得出的平均状态和变化规律。

它与气象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

气象则是研究大气层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动力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以下将对气候与气象的基础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一、气候的要素和分类气候要素是指影响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各种气象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

这些要素是人们了解和研究气候的基础。

根据气候要素的不同组合以及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可以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等。

各个气候类型在降水和温度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二、气候系统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地球上的气候是由大气、水文、地质和生态等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1. 大气与气候:大气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要素之一。

大气中的水蒸气、温度和气压等因素对气候起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热带雨林气候中,大气中的水蒸气丰富,降水量较大,形成了湿润的气候环境。

2. 水文与气候:水文要素对气候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水体的存储和释放会影响地表和大气系统中的水分循环,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例如,海洋中的温暖海洋流可以调节周围地区的气温变化。

3. 地质与气候:地质要素对气候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地形和地貌特征会影响气候系统中的风向和降水分布。

高山地区往往气温较低,降水较多,形成了高山气候。

4. 生态与气候:生态系统是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植被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对大气中的气候要素进行调节和影响。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森林地区的植被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三、气象观测和预报气象观测是指通过各种观测设备对大气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测量和记录的过程。

气象观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为气象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候统计资料,运用气象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进行的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工作。

气象气候学

气象气候学

气象气候学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气象要素: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5.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

气压:大气的压强。

6.湿度: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潮湿程度。

7.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8.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9.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10.露点(露点湿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湿度。

11.降水: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12.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13.热辐射: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

14.通过电磁波向外发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辐射。

15.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面的辐射能,称为辐射通量(E);表示某表面向外放射的、接受的或通过的辐射功率16.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E),可分为入射辐射通量密度(辐照度)和放射辐射能量密度(辐出度)。

P2117.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或单位立体角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I)。

P2218.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P2519.蕾利散射(分子散射):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

P2720.米散射(粗粒散射):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的直径比波长大一些的质点,辐射虽然也要被散射,但这种散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即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被散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概念冰晶效应在有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存的云中,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当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即大于冰面饱和水汽压而又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时,过冷却水滴会因蒸发而减小,水分子不断由水滴向冰晶上转移,冰晶则因凝华而增大。

这种由于冰水共存引起冰水间的水汽转移的作用称为冰晶效应。

大气的保温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

(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增温,放出地面长波辐射,被对流层水气和CO2吸收,使大气增温;在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表损失热量的过程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室效应通过空气对流和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使得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一种物理现象。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二氧化碳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风海流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流叫风海流。

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风向是比较衡定的,在海洋上,这些定向风与海洋表层水之间就会发生摩擦,通过摩擦方式,风即可将其一部分能量传递给表层海水,除形成波浪外,还使表层海水发生移流,从而形成风海流。

雾凇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雨凇雨凇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叫做雨凇。

霜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冻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

晴朗无风的夜晚,因辐射冷却形成的霜冻称为“辐射霜冻”。

冷空气入侵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霜冻”。

两种过程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辐射霜冻”。

露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

夜间气温下降,越近地面冷却越快,形成与白天相反的下冷上热的温度分布,当地面温度冷却到使贴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地面物体上开始观察到露滴生成。

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本是个温度值,用它来表示湿度是因为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

所以露点与气温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

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的气温显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

陆地上空气柱因受热膨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陆地,再度上升,遂形成低层海风和铅直剖面上的海风环流。

海风从每天上午开始直到傍晚,风力以下午为最强。

日落以后,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到了夜间,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就出现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而形成低层陆风和铅直剖面上的陆风环流。

海陆的温差,白天大于夜晚,所以海风较陆风强。

)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气旋性风暴,活动范围极大,常常从热带洋面侵入到中纬度地区,并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海潮。

龙卷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米每秒以上,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

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

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

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

寒潮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山谷风山地区域在天气晴朗日风向昼夜变化显著的风。

白天山坡增热剧烈,空气自山谷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冷却较快,空气自山上沿坡下滑,形成“山风”。

热带和副热带在干季(温带在夏季)山谷风最显著。

高原季风青藏高原上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

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立的风系。

高原相对于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夏季为热源,在高原近地面层形成一个热低压,低压中心厚度约2.5公里;冬季为冷源,形成一个冷高压,厚度约1.0公里。

与气压场相适应,在距高原地面1公里高度,存在一个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季风层,以高原中部最高,向四周逐渐降低。

高原无夏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从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而平均温度大于等于18℃为夏季,故高原无夏。

短波辐射电磁波谱中波长小于4μm的辐射。

气象学中,主要指波长0.17~4μm的太阳辐射。

此波谱段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9%,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3—120微米的波长范围内,均为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红外辐射。

气象学上把地面和大气的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散射辐射(分子散射,颗粒散射)由于分子热运动造成的密度局部涨落而引起的光的散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

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大气辐射。

干热风干热风是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现象。

城市气候的5岛效应热岛由郊区进入城区,气温会明显升高,在城中心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最大区及工厂密集区气温高出郊区之值更大。

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较低。

在晴朗平稳的天气下,可形成从农村吹向城市的局地风,称为“城市风”。

这种风在市区内辐合就会产生上升气流,通常在300~500米高度向四周辐散,从而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干岛在白天太阳照射下,下垫面通过蒸散(含蒸发和植物蒸腾)过程而进入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城区却小于郊区,特别是在盛夏季节,郊区农作物生长茂密,城、郊之间自然蒸散量的差值更大。

城区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建筑群密集、高低不齐),又有热岛效应,其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

通过湍流的垂直交换,城区低层水汽向上层空气的输送量又比郊区多,这两者都导致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

湿岛到了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减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城区因有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弱,与上层空气间的水汽交换量小,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乃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

混浊岛城市中因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

这些污染物又大都是善于吸水的凝结核。

城市中垂直湍流比较强,因此有利于低云的发展。

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城区的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这就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大气的混浊度显著大于郊区。

雨岛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如硝酸盐奖)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

二,简答问题1.为什么说秦岭是中国南北方气候的分界。

秦岭淮河一线是东西走向的,并且是一月份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通过地,再加上冬天的时候,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天又能阻挡潮湿的海风进入西北地区,导致这条线的南北地区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等方面存在差异。

A.具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北的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为暖温带。

一月0度等温线以南一月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为亚热带。

B.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区分。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为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为半湿润地区。

C.河流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分界线根据两边河流是否有结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运等差异得出。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河流无结冰期、汛期长、流量大、含沙量小,航运价值大,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有结冰期、汛期短、流量小、含沙量大,航运价值小。

D.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线根据两边植物的不同,如南部植被为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北部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带。

以及北方黑土为主,南方红土为主等特点得出。

E.农业生产有差异的分界线北方农业以旱地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熟,小麦玉米为主;南方水田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麦为主等等差异。

2.评价柯本气候分类法的优缺点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温度、降水指标为基础,结合自然植被,分为A(暖带)、B(干燥带)、C(暖温带)、D(冷温带)、E(极地带)五带。

优点:指标明确,一目了然,便于标注。

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气温或雨量界限,易于分辨;符号简单,便于应用,便于借助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和检索;所用的气温和降水量指标是经过大量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联系自然植被而制定的,与自然景观森林,草原,沙漠,苔原等对照比较符合;分类所依据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是最基本的气候资料,易于获得,且来源广泛,记录时间长,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各种气候特征用各级字母来代表,易于在图上表示,因此这种分类法曾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迄今未衰.缺点:B带牵强附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