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讲练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讲)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课件5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课件5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161b1f60a45177232f60a23c.png)
词的小序中说了怎样的一件小事? 词中的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些内容?
沙湖道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山头斜照却相迎
已而遂晴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 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 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 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 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 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 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说: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 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 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 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 处生波澜。
《定风波》 苏 轼
烘托 人物
仰 慕 英 雄 壮 志 难 酬
抒 对比 感 抒情 慨
中心思想:这首词通 过写眼前赤壁雄奇的 江景,联想到赤壁古 战场的激战以及周瑜 “雄姿英发”的形象 ,赞颂其功业,并借 以抒发自我有志报国 、壮怀难酬的感慨
豪放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浪淘尽, 。故垒西 边,人道是, 。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 ,小乔初嫁了, 。 ,谈笑间, 。故国 神游,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
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
你是否能抓 住最关键的几个 字来分析赤壁之 景?
乱 穿 惊 拍 卷
1、词人眼中的赤壁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2、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思考:上阕的景物描 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 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上阕作者的视野开 阔,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 辞手法,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 得宏伟、 壮阔、气势磅礴。 ①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 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 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178e65e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f.png)
7.历史背景: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文化繁荣,了解苏轼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词作的思想内容。
8.苏轼的思想观念: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9.苏轼的生平事迹: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2.设计互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来体验词作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课堂导入部分,有时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需要改进导入方式,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新课呈现部分,对某些难点的讲解可能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提高讲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例题5:请分析苏轼词作中的文化内涵。
答案:苏轼词作中的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在《定风波》中,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苏轼的两首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绘赤壁战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苏轼雄浑豪放的词风。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2bc1ced5453610661fd9f4da.png)
在我国文人中,苏轼是独到的一位。
他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迷;文学上诗文俱工而终以词有名,众体兼顾而以豪迈见长;宦途上满腹才干却怀才不遇,一世屡遭贬谪却宽宏大批。
他以其独到的人品魅力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学习这两首词,重在理解其豪迈的艺术风格,掌握词的境界,领会词人豪迈超脱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我国北宋期间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二年( 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在文学上,他力主创新,开豪迈一派;在政治上,他比较守旧,全力反对王安石新政。
因作诗冒犯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都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时年45 岁。
在此以前三年,即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作诗嘲讽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 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好北宋期间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医生的国策和气友的相救,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此后,苏轼被贬到黄州。
此间,旅行了黄州的“赤鼻矶”,即相传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借咏史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英豪好汉的怀念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敬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穷感触。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录:“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此间,因往相田得疾”在《定风波》一词的小序中也有比较详尽的说明。
该词记述的不过出游途中遇雨一件小事,但从中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到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历经崎岖后的旷达之情。
★苏轼( 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章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迈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善于行书、楷书,能开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886aa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6.png)
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课文 导读
定风波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
栏
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
目 链
接
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
境。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 拨 栏目链接
手法,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
的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映衬也,就是利用事
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村来突出
栏 目
链
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种手法,分析齐
接
已《早梅》中这种手法的运用。
探究 与点
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栏
目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
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
栏 目
险遭杀身之祸。但作者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
链 接
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两首词格调是豪壮的,跟失
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探究 与点
拨
(2)烘托和映衬。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 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 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 栏
木jǐn(槿 ) 吝sè( 啬)
栏 目
链
呼 xiāxoi(ào(啸 萧
) )瑟
ɡ天ulāúnn((伦纶
)巾 )
接
xiāo(潇 )洒 lún( 轮)番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讲)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讲)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c9161c0b2e3f5727a5e96262.png)
【讲】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词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https://img.taocdn.com/s3/m/87a5ee3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13.png)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处处是家
❖
❖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 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 处是吾乡。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安是家
词的主旨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 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 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特 殊的审美风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 遂晴”一句,这是眼前 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 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 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词的由来。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读出情感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理解小序
❖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 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 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埋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趣全 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 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 词。
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
![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da4ad883c4bb4cf6ecd165.png)
《定风波》教学目标: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一、导入: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三、研读课文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重难点探究: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讨论明确: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解析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7a4d3580eb6294dc886c4b.png)
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
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
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
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 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 于此时。
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 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 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 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 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 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 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 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苏轼不仅对儒、释(佛)、道三种 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 是相通的,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 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政治人格: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 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入仕后奋 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 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 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 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 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③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 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④这些环境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 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 来渲染磅礴宏伟气势、衬托人物的英雄气 概。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 “雄奇险峻,雄浑壮阔”。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力度之大 卷:波涛气势之大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 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 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 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 所作为。
坎坷人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 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 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 生活。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ad4c6c763231126edb11c2.png)
苏轼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知背景]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
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
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的赤鼻矶,并创作了这首词。
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
2.《定风波》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知常识]1.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婉约派出现得较早。
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及晏殊、晏几道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时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夔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突破。
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
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494099227916888586d714.png)
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词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四、朗读1、听朗读录音,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
字词正音:⑴故垒(lěi)⑵纶巾(guān)⑶樯橹(qiáng lǔ)⑷早生华发(fà)⑸还酹(huán lèi)诵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3、教师范读,全班齐声诵读。
五、研读词作,探究情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
用简单的语言概况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一)、分析上阙1、男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
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②.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浩大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3.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
(二)、分析下阙1、女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①.下阕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明确: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
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
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
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④. 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
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
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⑤.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
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
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
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
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
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
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3.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六、探究: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①.描绘壮丽之景。
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
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
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七、课堂小结: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
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
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八、作业设计1、背诵这首词。
2、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赏析法,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进行阅读品味。
九、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奇景写景咏赤壁大江气势抒情英雄风采咏史怀周瑜抒怀感慨《定风波》【教学目的】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
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