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是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 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和高风险职业群体。
2. 病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了解病例的感染途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病例的病毒学检测结果:通过对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可以确定病例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从而判断病例的传染性。
二、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是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以下是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的重点内容:1. 发病率和感染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病例调查和抽样调查,可以计算出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感染率。
这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风险。
2. 传播途径: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确定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输血、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高风险人群: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确定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
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吸毒者等。
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是乙型肝炎防控的重要策略。
4. 疫苗接种情况: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疫苗接种情况。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了解疫苗接种情况有助于评估疫苗的覆盖率和效果。
通过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 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
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 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
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
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
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
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
1996年从美国引进的、分别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被批准正式生产,年产量为6000万支,可满足新生儿免疫的需要。
因此,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乙肝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起体制使用该疫苗。
流行病学分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课件)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 急性乙肝病人 • 慢性乙肝病人 •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 经血传播 • 母婴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可获得一
定程度的免疫力
全球
• 乙肝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 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我国
我国HBsAg流行率明显降低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全球
• 年龄分布:不同流行区,人群 感染和发病的年龄分布不同;
• 职业分布:医务人员HBV感 染率较高;
• 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我国
• 乙肝疫苗免疫:HBsAg 流行率明显下降,尤其是 15岁以下儿童;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表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如: • 急性或慢性 • 黄疸型或无黄疽型 • 无症状、有症状或重症等
免疫学标志物
• HBsAg:最早出现,是现症感染的标志 • 抗-HBs:保护性免疫指标 • HBeAg:乙肝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 • 抗-HBe:反映HBV感染的重要指标 • 抗-HBc IgM:急性期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
丁型肝炎
一、病原学特征 (一)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归于沙粒病毒科 δ 病毒属,为缺陷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RNA
一、病原学特征 (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各种灭活剂较为敏感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 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 但比乙肝更为严重
免疫学标志物
• 抗-HDV IgM:急性感染早期诊断 • 抗-HDV IgG:诊断慢性HDV感染 • HDV RNA:诊断丁肝的最直接依据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
⑴ 甲型肝炎多为散发性发病,也可因水和食物污染而暴 发流行。全年可见散发病例,秋末冬初季多见, 热带地区雨 季高发。 ⑵ 戊型肝炎:多发于雨季、洪水之后,全年可见散发病 例。 其他乙、丙、丁型肝炎无明显季节性。 我国流行地理分布: 农村高于城市,长江以南高于长江以北,东部沿海高于西 部边陲。
易感动物
黑猩猩
无满意的细胞培养体系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丙 型 肝 炎 病 毒(H CV)
●
HCV归黄病毒属,是一种具有脂质外壳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HCV感染者血中的HCVAg浓度极低,抗体反应弱而晚,抗-HCV为非 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不能区别是急性感染还是慢性感 染,也不能区别是既往感染还是现症感染。
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对较多,戊型肝炎黄疸较深,病情 较重,特别是妊娠后期和老年人
③
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 乙、丙、丁型急性肝炎
① 起病相对较慢,无明显发热等感染症状 ② 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 ③ 可转化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
• 黄疸前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肝 区胀痛,尿色渐深。 • 黄疸期:自觉症状改善,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 膜黄染,肝脾不同程度肿大。 • 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渐消,肝功逐渐复常。
甲醛及氯类等消毒剂敏感。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甲 型 肝 炎 病 毒 (HAV)
• Genome structure
5’NC P1
多聚蛋白 功能蛋白 VP4 VP2 VP3 VP1 2A 2B 2C 3A 3B 3C 3D
Coding region; Open reading frame (ORF) P2 Translation Cleavage P3
流行病学分论 病毒性肝炎 丁肝
• 我国属丁型肝炎低度流趋势呈下降 趋势
我国
我国有关丁肝感染率的调査 较少 ,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 报道结果不一。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 丁肝的暴发流行仅发生在某些不发 达地区的某些人群中,如南美北部 亚马逊河流域,主要累及儿童及青 少年;
• 在欧洲,大多HDV病例发生在静脉 药瘾者(IDU)人群中。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1.急性病人 2.慢性病人 3.HBV/HDV携带者
传播途径
1.经血传播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无法获得
免疫力
三、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 HD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其地区分 布与乙肝地方性流行区分布相似;
• 不同地区的HDV感染率差异很大。
丁型肝炎
一、病原学特征 (一)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归于沙粒病毒科 δ 病毒属,为缺陷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RNA
一、病原学特征 (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各种灭活剂较为敏感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 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 但比乙肝更为严重
免疫学标志物
• 抗-HDV IgM:急性感染早期诊断 • 抗-HDV IgG:诊断慢性HDV感染 • HDV RNA:诊断丁肝的最直接依据
5种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过程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病毒分型正式命名的5种肝炎己肝病毒(HFV):现已被否定庚肝病毒(HGV/GBV-C),TT病毒和SEN病毒:不属于肝炎病毒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粪口途径甲型和戊型肝炎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或流行,无慢性肝炎肠道外传播即输血注射及母婴传播乙、丙和丁型肝炎,多为散发,无季节性,有慢性化倾向,部分病例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危害世界范围流行,我国是高发区,尤其甲肝和乙肝一、甲肝流行过程1.传染源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无HAV慢性病毒携带者。
急性期患者:人感染HAV后2~4周甲肝病毒即随粪便排出,持续约3周,排毒高峰在潜伏期末、临床症状初期及黄疸出现后的1~2天。
甲肝病毒临床感染包括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重型肝炎。
亚临床感染者:指感染HAV后,即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无肝功能损害,但从粪便中排出病毒且具有免疫学反应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经食物传播经食用受污染的贝壳类水产品经产、供、销环节污染的食物经水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特点:发病者多饮用同一水源,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日常生活接触传播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极为罕见婴幼儿期甲肝的易感性最高(尤其8月~2岁)人群易感性是影响甲肝流行的关键因素如果人群中抗-HAV水平低于40%时,一旦输入甲肝传染源并存在传播条件,即可发生甲肝流行;当人群抗体达到80%左右时,则可以形成免疫屏障,即使存在传染源与传播因素,流行也会被终止。
接种甲肝疫苗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二、乙肝流行过程1.传染源乙肝患者和HBsAg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其中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g携带者的意义较大乙肝病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的潜伏期一般为50~150天,平均60~90天,极少数也可短至2周或长达9个月,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病毒感染量、感染途径和机体状态。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防制原则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防制原则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包括甲型肝炎病毒( HA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戊型肝炎病毒( HEV)和其他。
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同,感染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最多肝脏疾病和肝癌的病原体之一。
病毒性肝炎的全球流行病学状况:1.乙型肝炎病毒 HBV)乙型肝炎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约有2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而且约有400万人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死亡。
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拥有80%以上的乙型肝炎病毒患者。
2.丙型肝炎病毒 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是全球致病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大约有7150万到18500万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每年有399000人死亡。
3.甲型肝炎病毒 HAV)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更为常见。
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且每年有2.5万人死亡。
4.戊型肝炎病毒 HEV)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引起临床疾病的病原体。
全球每年大约有2千万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每年有4万人死亡。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注射药物共用针头以及重度输血等。
此外,乙型肝炎病毒还可以通过口腔性交、眼结膜、鼻腔、口腔中的微小创伤等途径传播。
2.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静脉注射药物共用针头、暴露于血液、血制品中等。
丙型肝炎病毒在性传播方面的传播风险不高。
3.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通过口腔-粪便途径传播,主要通过食品、饮用水等门户感染,如疫情散布、河水、水井、饮用水呈现正常范畴或微小腹泻等传播。
4.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进口、组织损害、医疗一些不正确操作等。
病毒性肝炎的防制原则:1.打疫苗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全部都有相应的疫苗。
病毒性肝炎
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指标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是体内 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成人感染HBV后最早1-2W,最 迟11-12W血中出现HBsAg,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可携带 多年,甚至终身。
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3、肝细胞再生 坏死的肝细胞由周围的 肝细胞直接或间接分 裂分裂再生而修复。
2012-7-17
17
四、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类型
2012-7-17
18
四、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类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最常见,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我国以前者居多,多 为乙型肝炎,部分为丙型;黄疸型肝炎肝细胞损坏严重, 病程较短,多为甲、丁、戊病毒性肝炎。 1)、病理变化 肉眼观,肝脏肿大,重量增加,质地较软,表面光 滑。光镜下:①肝细胞广泛变性,主要为胞浆疏松化和气 球样变;②肝细胞坏死轻;③小叶内和汇管区有少许淋巴 、单核细胞浸润;④肝细胞内有淤胆现象;⑤黄疸型肝炎 坏死较重,毛细胆管内常有淤胆和胆栓形成。
2、乙型肝炎
HBV,不完全环 状双链DNA病毒,分 长链和短链,基因组 中有四个开放阅读框 ,均位于长链,分别 是S区、C区、P区、X 区。
2012-7-17
5
二、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2、乙型肝炎
传染源 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 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体液中HBV DNA 含量直接相关。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其他途径 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婴幼儿是获得HBV感染的最危险时 期。 潜伏期 平均3月(1-6月),散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无 明显季节性,婴幼儿感染多见,有家庭聚集现象。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
HBV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37oC下30天抗原性稳定,-20oC贮存20年以上仍具有抗原性和传染性,故低温可保存病毒。
干燥,紫外线,70%乙醇抵抗。
湿热,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环氧乙烷敏感。
HBV的抵抗力
病人(急性和慢性病人)
HBsAg携带者
二、传染源
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康复
03
[3]P区:编码DNA多聚酶
表面抗原抗体(HBsAg、抗-HBs)
--HBsAg按其抗原性分为8个亚型和5个混合型。最常见的亚型是adr、 adw、ayr、ayw,各亚型间有交叉免疫,但对同一亚型有更高的免疫性。世界各地HBsAg亚型分布明显不同.我国汉族以adr为主,adw次之;少数民族以ayw居多;长江以南以adw为主;长江以北以adr多见。亚型的研究有助于追踪传染源、了解亚型的地理分布可为制备疫苗提供地方优势亚型的信息。
周期性和季节性 与易感者的积累有关。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疫苗大规模的应用这种周期性现象已逐渐消失。 秋冬季为甲型肝炎感染和发病的高峰季节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
特异性预防
--传染源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非特异性预防
六、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引起多脏器受损的传染性疾病。在五型病毒性肝炎中,乙肝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
暴露后周数
滴度
症状
HBeAg
抗HBe
HBcAg总抗体
抗HBc IgM
抗HBs
HBsAg
0
4
8
12
16
20
24
流行病学正文部分-第6版第23章.病毒性肝炎
第二十三章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五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目前已正式命名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此外,尚有一些不能被病原学分型的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炎病例的10%左右。
国内外学者曾报道过己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TT病毒和SEN 病毒等几种所谓新型肝炎病毒,但均未确认它们可引起病毒性肝炎,即不属于肝炎病毒。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将五种病毒性肝炎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和戊型肝炎,其发病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及流行,无慢性肝炎报道;另一类为主要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多为散发,无季节性,有慢性化倾向,部分病例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呈世界范围流行,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约9.7亿人已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6.9亿人已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140万人同时携带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病毒,3,800万人携带丙型肝炎病毒,至少2.1亿人已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
据卫生部2003~2005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升高,发病率仍位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一、二位,死亡率为第三位,其中,甲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乙型肝炎有所上升,丙型肝炎上升幅度较大,戊型肝炎呈波动状态。
病毒性肝炎中,甲、乙、丙型肝炎病例所占比例高,2005年甲、乙、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61/ 10万、75.13/10万和4.05/10万,乙型肝炎尤为突出,发病例数占全部病毒性肝炎病例数的82%,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五型肝炎之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 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
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 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
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
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
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
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
1996年从美国引进的、分别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被批准正式生产,年产量为6000万支,可满足新生儿免疫的需要。
因此,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乙肝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起体制使用该疫苗。
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Hep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于2002年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HepB。
根据1999年对31个省3岁以下儿童调查结果表明,城市12月龄以下儿童的HepB覆盖率为88.5%,农村俄日62.7%。
免疫儿童的HepB保护率为93.0(95%可信限为92.1!94.0%),接种组儿童的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9%和50.9%,未接种组儿童分别为16.7%和33.3%。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报告,疫苗免疫后15年,接种组儿童的HepB保护率仍高达88.6%。
我国一般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流传率为3.2%,估计约3800万人携带HCV。
感染HCV后,约50%~80%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V可分为6哥狐妖基因型,我国多数为1b型,其次为2和3型。
HCV主要经过血和血制品传播。
但在丙肝病人中,仅50%~60%有经血暴露史,提示可能存在性、母婴或家庭内传播。
在HBV携带者中,约1%同时携带丁型肝炎病毒(HDV),估计我国约有HDV携带者1200万人。
但在HepB免疫后,HDV流行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11个省报告有戊型肝炎(戊肝)流行,其中5次为水型流行,6次为食物型爆发。
戊肝除发生流行或爆发外,还存在散发性戊肝急性散发性戊肝对我国17个城市共计2548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各地均有戊肝存在,但不平衡,最低为廊坊市,占3.4%,最高为福州市,占26.3%,平均为9.7%。
戊肝具有下列流行病学特点:①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污染的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但水型流行较为多见;②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于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粪便排出病毒量最高,传染性最强;③发病与年龄有关,幼年时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多为亚临床型,青壮年时期感染HEV多为临床型,因此,在戊肝流行时,青壮年发病率高,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低;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与男性感染HEV机会多有关;⑤多为急性发病,一般不发展成慢性;⑥病死率较其它各型病毒性肝炎高,尤其是孕妇,其病死率可高达21%;⑦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预计或洪水后;⑧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年幼时感染HEV后获得移动免疫力,到青壮年时期免疫力下降,可再次感染而发病。
HEV可分8个基因型,我国主要是1型和4型。
对从我国19哥城市分离的98株散发性HEV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62株(63.3%)为1型,36株(36.7%)为4型,提示1型是我国优势流行株。
至今,戊肝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唯一可行的是预防。
因此,戊肝疫苗的研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由于HEV尚不能组织培养,从而阻碍了HEV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研制。
目前主要是研制HEV基因重组蛋白疫苗、重组戊肝病毒样颗粒(Rhev vlpS)疫苗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等。
这些疫苗大部分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仅杆状病毒表达的HEV基因重组壳蛋白(分子量为55kD)疫苗已在美国通过I期临场实验,经88名美国志愿者实验证明,该疫苗安全,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尔后,在尼泊尔又进行了I期临床试验,将44名志愿者分为2组,于0、1、6个月时分别注射5µ或20µ疫苗,注射后军无严重不良反应。
在免疫后第2个月,44名志愿者中,有43明血清抗戊肝病毒抗体(抗-HEV)阳转;至第7个月时,所有44名志愿者的血清抗-HEV均阳性。
该疫苗将在尼泊尔进行Ⅱ和Ⅲ期临床试验。
提高边缘贫困地区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探索1 乙型肝炎(乙肝)的危害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估计,全球约有3亿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每年有75万人死于乙肝。
中国的HBV携带者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9.7%),占全球HBV携带者的1/3.中国现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万人,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HBV高南然相关疾病。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乙肝发病率较高,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十分沉重,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
2 预防HBV在中国传播由于中国乙肝病毒膜(HBeAg)流行率较高,中国慢性HBV感染者中有很大比例(30%~35%)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即感染HBV 的母亲传染给婴儿。
婴儿出生后24h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可以预防母婴传播HBV。
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建议为儿童提供常规乙肝疫苗接种,为预防母婴传播,首针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h内接种。
然而,在农村一些没有通电的地区,在家分娩率较高的乡村,保障首针及时接种十分困难。
这些婴儿大多在出生1~2个月才能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
1999年群过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只有50%儿童在出生后48h内接种了乙肝疫苗。
在家出生的儿童中,只有21%能够及时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
首针接种延误的因素包括在家分娩或居住在山区。
许多地区≥2个月冷链才运转1次(即提供1次计划免疫接种服务),村级使用冷藏包保存疫苗,乙肝疫苗在建议储存温度下(2~8℃)只可以保存几天。
在非冷链运转时间,在家出生的儿童家长可以带儿童代乡卫生院接种疫苗,而居住在边缘地区的家庭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3 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探讨——在冷链外存放使用乙肝疫苗3.1 冷冻对乙肝疫苗的影响与麻疹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不同,乙肝疫苗是一种对冷敏感的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乙肝疫苗不能冷冻,就不能使用。
这是因为冷冻购的疫苗,其疫苗效力和保护性免疫原性会下降。
尽管疫苗说明书也强调疫苗储存温度为2~8℃,但经常初夏拿在冷链储存过程中育苗杯冷冻的现象。
最近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马来西亚、蒙古国、巴基斯坦、英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其它国家开展的一些研究显示,在疫苗运输过程的许多环节中都出现乙肝疫苗被冷冻的现象。
在印度尼西亚的烟具显示,安装常规冷链运转过程,有75%的乙肝疫苗层级被暴露在0℃以下。
乙肝疫苗暴露在冷冻环境多数发生在疫苗存放冰衬冰箱和普通冰箱的时候。
3.2 乙肝疫苗的热稳定性许多研究显示,乙肝疫苗具有热稳定性。
疫苗在37℃下可以存放6个月,在动物模型中,只损失极少的免疫效力。
在免疫效力对照研究中,给成人分别接种在37℃下储存1周和1个月的疫苗,其产生的免疫效力与接种在2~8℃下储存的疫苗所产生的免疫效力相同。
有两项现场研究曾为儿童接种储存于常温下的乙肝疫苗。
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的研究中,为1组新生儿接种在室温环境中存放<3个月的乙肝疫苗,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分别在2月龄和4月龄接种。
对照组儿童的接种程序与这组儿童相同,但不同的是乙肝疫苗始终存放在冷链条件下。
监测这两组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测定他们对疫苗的反应。
两组儿童抗体阳转率相似。
在印度尼西亚农目岛的研究中,乙肝疫苗存放在接生员的家中,疫苗在常温环境中存储<1个月。
1组儿童接种存放于冷链条件下得乙肝疫苗,另1组儿童接种存放于常温环境中德乙肝疫苗。
两组儿童免疫效果(血清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水平)相同。
对在接种点常温(平均27℃,范围是25~32℃)存放1个月的乙肝疫苗进行疫苗效价检测,记过显示,与存放在冷链系统中的疫苗效价相比只降低了1%。
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研究中,在疫苗包装上使用李疫苗温度指示标签(VVM),以监测疫苗是否曾暴露于过热温度。
VVM是一种体积小,对温度敏感的指示剂,它可以贴在装有疫苗的小瓶子上。
如果疫苗暴露于热环境时间过长,VVM会改变颜色,这样为疫苗在冷链外使用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保障措施。
VVM同疫苗的热稳定性保持一致,它在高温下比在低温下更容易变色,同时它提示疫苗是否可以使用。
在一般温室环境下(20~25℃)乙肝疫苗和VVM可以在几个月内保持在“可以使用”范围内。
3.3 预充式乙肝疫苗(HB-Uniject)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研究中,以及最近印度尼西亚接种乙肝疫苗的工作中,都使用了Uniject注射器,它是一种预充疫苗的自毁型注射器。
Uniject由事宜卫生科技组织(PA TH)在美国国际发展署卫生技术项目的资助下开发的,现已由Becton Dickinson(BD)公司进行商业生产销售。
Uniject注射器有以下优势:·预装单剂次疫苗,巴证接种剂次正确;简化了购买禾下发的后勤工作。
·使用简单,使不经常接种的卫生工作者(如接生员)也可以使用。
·体积轻巧,运输和下发都方便。
·不可重复使用,使受种者质检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降低到最小。
符合WHO对自毁型注射器的规定。
在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中,Uniject注射器用于人户接种。
注射器下发并放置于接种人员和接生员家中,为在家出生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