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
中药学中药记忆口诀
中药学中药记忆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中药学中药记忆口诀:1. 《中药五味口诀》一酸二苦三甘四辛五咸,酸味能收能涩像保安。
收敛固涩治虚汗,还能安蛔止痉挛。
苦味能泄能燥还能坚,泄热泻火又通便。
甘味能补能和还能缓,补养和中缓急安。
辛味能行能散把风驱,行气活血散表寒。
咸味能下能软散结坚,通便泻下软积痰。
2. 《中药四气口诀》一寒二凉三温四热,寒凉药物治热症。
清热泻火解毒好,热性病证它来疗。
温热药物治寒病,温里散寒把阳兴。
助阳通络祛风寒,寒性病证它能胜。
好比夏天吃凉瓜,冬天喝热汤。
3. 《中药升降浮沉口诀》一升二浮三降四沉,升浮药物向上行。
发表透疹又开窍,升阳举陷把气升。
沉降药物向下走,清热泻下又降逆。
收敛止血和固精,利水渗湿把肿消。
就像气球往上飞,石头落水往下沉。
4. 《中药归经口诀》一心二肺三脾四肝,五肾六腑经络全。
心经药物治心病,安神开窍把心宽。
肺经药物治肺疾,止咳平喘润肺田。
脾经药物调脾胃,消食化湿脾运欢。
肝经药物疏肝郁,明目调经肝血安。
肾经药物补肾虚,强筋壮骨肾功添。
5. 《中药毒性口诀》一微毒二小毒三中毒四剧毒,微毒小心也别忽。
小毒使用要适度,中了中毒得防护。
剧毒药物严管控,千万不能胡乱服。
好比猛兽很危险,接触之时要慎独。
6. 《中药炮制口诀》一净选二切制三炮炙,净选把杂质量减少。
切制方便成分出,炮炙改变药功效。
炒黄焦黑能增效,酒炙升提醋入肝。
盐炙走肾润燥好,蜜炙补中润肺妙。
就像厨师巧烹饪,做出美味功效高。
7. 《中药配伍口诀》一单行二相须三相使,四相畏五相杀六相反。
单行单用效果专,相须协同功效添。
相使一主一辅帮,相畏解毒毒性减。
相杀减毒保平安,相反增毒不能伴。
好比伙伴搭班子,配合好了事好办。
8. 《解表药口诀》一麻二桂三紫苏,四荆五羌六防风。
麻黄发汗能平喘,桂枝温通把阳通。
紫苏行气又安胎,荆芥止血透疹功。
羌防祛风止痹痛,解表药儿各不同。
好似站岗的哨兵,保卫身体驱邪风。
9. 《清热药口诀》一清热泻火二清热燥湿,三清热解毒四清热凉血。
中药一的记忆口诀
中药一的记忆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中药一记忆口诀:1. 《认识中药第一步》一辨四气和五味,寒热温凉要领会。
二看升降与浮沉,向上向下作用分。
三察归经找经络,脏腑经络药能进。
四明有毒或无毒,安全用药心有数。
五味辛甘酸苦咸,功效各有不一般。
辛能发散行气血,甘能补养和缓急。
酸能收敛又固涩,苦能泄燥亦清热。
咸能软坚润下走,五味牢记好处多。
2. 《中药性能要记牢》一讲中药之毒性,微量适量不伤人。
二说中药之配伍,相须相使功效增。
三谈中药之禁忌,妊娠用药须谨慎。
四论中药之剂量,年龄体重细区分。
中药来源有多种,植物动物矿物中。
植物根茎叶花果,动物全体或部分。
矿物金石与贝壳,来源清楚才分明。
3. 《中药采集有诀窍》一采全草在花前,枝叶茂盛养分全。
二收根茎秋末时,养分积累质量优。
三摘果实要成熟,色泽鲜艳口感足。
四取树皮多春末,形成层活容易剥。
花类中药分开放,含苞初开各有用。
叶类中药及时采,光合作用养分浓。
根皮入药趁秋时,养分回流易加工。
4. 《中药炮制方法妙》一洗二漂除杂质,干净整洁是基础。
三切四晒易保存,形状大小要均匀。
五炒六煅改性能,增效减毒有作用。
七炙八煨增疗效,缓和药性口感佳。
炒法分为清炒和加辅,火候掌握很重要。
煅法分为明煅和暗煅,质地酥脆易粉碎。
炙法蜜炙酒炙醋炙多,改变药性作用妙。
5. 《中药剂型种类多》一丸二散三汤剂,方便服用各不同。
丸剂圆整易携带,缓缓释放作用久。
散剂分散吸收快,制作简便用量灵。
汤剂吸收最迅速,随证加减效力宏。
膏剂黏稠口感好,滋补调理作用妙。
丹剂精炼药效强,传统剂型有奇效。
酒剂活血通经络,祛风散寒病痛消。
6. 《中药的贮存要点》一防潮湿要干燥,霉菌滋生药坏掉。
二避高温保阴凉,成分变质疗效丧。
三离光线防氧化,颜色改变不能要。
四防虫蛀勤检查,密封包装方法妙。
通风良好环境优,分类存放不乱丢。
定期查看防变质,中药贮存要记熟。
7. 《中药的用药禁忌》一忌配伍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
一、四气五味
四气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包括寒、凉、温、热四种气味。
五味指的是中药的味道特点,包括苦、辛、甘、酸、咸五种味道。
寒药为寒气,善清热,常见有银花、连翘等;
凉药为凉气,善清热,常见有菊花、薄荷等;
温药为温气,善温中,常见有附子、肉桂等;
热药为热气,善温阳,常见有麻黄、三七等。
苦药为苦味,善燥湿,常见有黄连、黄芩等;
辛药为辛味,善发散,常见有葱、姜等;
甘药为甘味,善补中,常见有党参、西洋参等;
酸药为酸味,善收敛,常见有五味子、石榴皮等;
咸药为咸味,善软坚,常见有海藻、海带等。
二、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在体内的作用特点和运动方向。
升药指的是中药对机体有提升作用,常见有白芍、丹参等;
降药指的是中药对机体有降低作用,常见有黄芩、板蓝根等;
浮药指的是中药对机体有浮升作用,常见有白鲜皮、乳香等;
沉药指的是中药对机体有沉降作用,常见有厚朴、大黄等。
三、归经
中药归经是指中药对于特定的经络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归肺经的中药常见有麻黄、石膏等;
归心经的中药常见有夏枯草、麦冬等;
归脾经的中药常见有白术、茯苓等;
归肾经的中药常见有肉桂、杜仲等;
归肝经的中药常见有柴胡、枸杞子等;
归大肠经的中药常见有大黄、火麻仁等;
归小肠经的中药常见有荆芥穗、槐米等;
归胆经的中药常见有黄芩、山楂等;
归胃经的中药常见有山楂、陈皮等。
通过对中药口诀的速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性质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知识,对于准确地理解和应用中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学歌诀
中药学歌诀
以下是一些中药学歌诀供参考:
中药性能歌:中药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
四气歌:四气分寒热温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温热可补火助阳,温里散寒;寒凉可清热泻火,解毒助阴。
治疗大法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纲。
五味歌:五味指辛甘苦咸酸,各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可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能缓急,苦可燥湿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软坚,酸能固涩收敛,淡能渗湿利水。
十八反歌:本草明确记载十八种药物相反,如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等反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 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 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 用药提供依据。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 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 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 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 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 厥阴肝经等。
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 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
时 火。
珍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
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
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
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
(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
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 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
润下之品。 )、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很全的中医药必背歌诀
很全的中医药必背歌诀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歌诀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医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工具。
这些歌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对于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药物方剂等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且重要的中医药必背歌诀。
一、中药药性歌诀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掌握这些药性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中药药性歌诀:“四气歌”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成。
温热属阳寒属阴,温次热兮凉次寒。
大热大寒损元气,微寒微热养身安。
“五味歌”五味辛甘酸苦咸,更添淡涩药味全。
辛能散行甘能补,苦能燥泄酸能敛。
咸能软坚淡渗利,涩能固脱收敛全。
“升降浮沉歌”升降浮沉有讲究,升浮药物向上走。
沉降之药向下来,物之轻重定沉浮。
花升叶浮子降沉,诸花皆升旋覆沉。
诸籽皆降苍耳升,根茎俱升独降根。
“归经歌”中药归经有不同,心肺脾胃肝肾经。
经络脏腑相关联,用药归经要记清。
心经用药多安神,肺经用药主肃降。
脾经用药健脾胃,肝经用药疏肝良。
肾经用药补肝肾,用药归经效更强。
二、方剂歌诀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许多经典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方剂的歌诀:“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四物汤”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补血调血理冲任,加减运用在其中。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三、针灸歌诀针灸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以下是一些针灸相关的歌诀:“十二经脉歌”手太阴肺经穴歌,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手阳明大肠经穴。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的学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
掌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速记中药的知识点。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口诀,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药
的性味特点。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分外有关;
酸苦甘辛咸,通五行。
寒药怕热,热药怕寒;
温药怕热,凉药怕寒。
酸味收敛,苦味泻下;
甘味缓和,辛味散透;
咸味软坚,皆有所固。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作用
特点。
升降浮沉即代表中药的一种功效或作用。
升降浮沉,记心中;
升气宣营,降气下降;
浮阳升发,沉阴下降。
归经是指中药归属于哪个经络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用途
和适应症。
五经六脉,药物有办法;
手太阴肺,少阳胆与心包;
手阳明大,厥阴少阳命;
手心主三明,手太阳小结经;
足厥阴肝,足少阳与胃;
足阳明住,太阴脾与胆;
足太阳对,手少阳胆。
以上是中药口诀的一些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药的性味、作用和归经。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中药的综合性、矛盾性和个体差异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的知识。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中医学中关于中药的知识点非常复杂,难以用一句口诀完全概括。
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口诀来帮助记忆中药的一些重要概念。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药的口诀以及相关的知识点:1.四气五味:中药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
四气指的是中药的性质,即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中药的味道。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四气五味,这也是中药在临床上应用的重要依据。
2.升降浮沉:中药可以升降浮沉。
升是指将阳气上升、阳病下降,降是指将阴气下降、阴病上升,浮是指将正气上升、邪气下降,沉是指将邪气上升、正气下降。
升降浮沉是中药调理气血的重要手段。
3.归经:中药归经指的是中药的归属,即中药对应的脏腑经络。
中药归经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和功效来划分的,一般按照五脏六腑对应的经络来归类。
掌握中药归经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作用机理以及临床应用。
4.中药的特点:中药有温热、凉寒,平补、攻泻,活血化瘀、润燥止渴等特点。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特点,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合的药物,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药性与病机:中药的药性与病机密切相关。
药性和病机需要相互协调,互相促进。
药性是指中药的性质,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合理运用中药的药性和病机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
中药的配伍可以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加快疗效。
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利用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7.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其药性和功效。
中药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炮制方法,掌握好中药的炮制方法对于合理使用中药非常重要。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口诀以及相关的中药知识点。
要想全面掌握中药的知识,还需要系统学习中医学的理论和中药学的知识,以及不断实践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
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学习中医,我们首先要记忆的是中医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也是学习中医的关键。
那我们怎么去记忆呢?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口诀1牢记中医“四、五、六、七、八”:“四”: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中药药性四气指寒、热、温、凉。
“五”:中医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为心、肝、脾、肺、肾;中药药性的五味,辛、甘、酸、苦、咸。
“六”: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热。
“七”: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八”: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中医治疗八法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注:(1)五脏之脏多指实质性脏器,六腑之腑多指空腔脏器,注意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2)六种气候表现,如果发生太过或不及,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就有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这种能使人致病的反常气候叫做六淫。
风为阳邪。
(3)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口诀21.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3.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4.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5.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6.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7.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
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
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8.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熟地补肾归肾经, 白术健睥脾经碰.。
执业药师中药二全部记忆口诀
执业药师中药二全部记忆口诀
1. "四气调脾,五味润肺",这句口诀指的是中药药性归经的特点,有助于考生记忆中药的归经属性。
2. "甘草甘草,甘草甘甘",这是一种帮助记忆甘草性味归经的口诀,有助于考生记忆甘草的特点。
3. "大黄芒硝,木香麝香",这是一种记忆中药性味的口诀,有助于考生记忆中药的性味特点。
4. "升阳散寒,降逆安胎",这句口诀涵盖了中药的一些功效特点,有助于考生记忆中药的主治功能。
5. "桂枝芍药甘草汤,治心胸痛,脉象弦",这是一种通过口诀记忆方剂主治功能的方法,有助于考生记忆方剂的适应症。
这些口诀都是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记忆中药学知识而设计的。
通过口诀的记忆,考生可以更快地掌握中药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复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备战执业药师考试。
当然,口诀只是记忆的辅
助手段,考生还需要结合理解和实际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中药学的知识。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中药口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记忆方法,通过简短易记的语言表达,将中药的特点、功效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口诀中包括四气五味和升降的内容,下面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气五味:四气是指中药的性质特点,包括寒、凉、温、热四种。
1.寒:寒性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热证、湿证等。
例如:黄芩、薄荷。
2.凉:凉性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等作用,适用于热毒证、出血等。
例如:生地黄、银花。
3.温:温性中药具有温阳散寒、暖宫补肾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寒凝等病症。
例如:肉桂、附子。
4.热:热性中药具有温阳散寒、消积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症等。
例如:大黄、蜜炙生地黄。
五味是指中药的味道特点,包括辛、酸、甘、苦、咸五种。
1.辛:辛味中药具有发散风寒、散瘀通络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等。
例如:荆芥、紫草。
2.酸:酸味中药具有收敛止血、解毒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出血、溃烂等。
例如:藿香、枳壳。
3.甘:甘味中药具有益气补血、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气虚、阴虚等。
例如:人参、白术。
4.苦:苦味中药具有泻火凉血、利湿燥湿的作用,适用于火热症、湿热症等。
例如:黄连、苦参。
5.咸:咸味中药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积聚、水肿等。
例如:海藻、石菖蒲。
二、升降:升降是指中药的作用方向,即对气血的运行调节。
1.升:升药具有抬举气血、宣通上升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胃下垂等。
例如:黄芪、山药。
2.降:降药具有沉降气血、宣通下降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上逆、气滞等。
例如:川芎、黄连。
口诀知识点速记起来较为简单,通过将每个知识点归纳成简洁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
当然,中药还有更多的知识点,口诀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还需要结合其他学习方法来深入了解和学习中药知识。
中药趣味歌诀
中药趣味歌诀
以下是一首关于中药的趣味歌诀,供参考:四气五味要掌握,升降浮沉亦明了。
寒凉属阴补阳气,温热补火助阳强。
温里散寒功效好,清热泻火助健康。
辛味行气血主散,甘味和补中急缓。
苦味燥降能坚阴,咸味润下且软坚。
酸味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都记全。
理气宽中用陈皮,燥湿化痰橘红宜。
枳壳枳实破气用,消积化痰可治痞。
行气导滞薤白用,化痰通阳可散结。
柿蒂降气能止呃,疏肝化痰用青皮。
佛手疏肝又理气,和中化痰效果奇。
绿萼梅疏肝解郁,和中化痰也可用。
敛肺五倍子最宜,敛汗止血固精气。
涩肠降火乌梅好,生津安蛔罂粟宜。
诃子敛肺又涩肠,下气利咽疗效强。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亦相宜。
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可用。
石榴皮涩肠止泻,杀虫止血也可用。
椿皮涩肠又止血,清热燥湿杀虫宜。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
中药口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速记方法,用来帮助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
口诀中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内容。
下面是中药口诀的知识点速记,1200字以上。
四气指中药的性质,包括寒、凉、温、热四种。
寒、凉具清热,解表邪,寒凉药具明火,降火解毒。
温、热功能补虚,散寒疗阳,温热药多补中,去寒养阳。
五味指中药的味道,包括辛、甘、苦、酸、咸五种。
辛、甘多宣达,辛药趋气散邪,甘药缓急养阴。
苦、酸可收涩,苦药浓尤宜收敛,酸药多固滞行降。
咸则软坚散,晶体松散,咸药软坚络散,轻益化湿。
升降指中药的功效,包括升、降两种。
升能提阳卫,升散柔和,升药散柔和,提升气血。
降能下行滞,降药下行滞,下破降逆胃气之积。
浮沉指中药的归经,包括浮、沉两种。
浮能提取药物的活性成分,浮医散发故浮气高升。
沉能沉淀活性成分,沉药涩敛止泻沉气低压。
归经指中药所归属的经络,包括十二经络和八奇经络。
十二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
八奇经络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
通过掌握中药口诀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并在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应用。
这样的速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
掌握中药的知识,并提高药物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中药学速记顺口溜
中药学速记顺口溜
1. 中药五味要记清,酸苦甘辛咸分明。
就像生活酸甜苦辣,各有滋味在其中。
比如山楂酸溜溜,能帮消化不用愁!
2. 四气寒热温凉全,寒凉温热各不同。
这不就像四季变换,各有特点嘛。
像黄连苦寒能清热,夏天吃点正合适!
3. 解表药里有妙招,发散风寒和风热。
好比战士去战斗,赶走病邪没商量。
麻黄发汗力量强,感冒恶寒它来帮!
4. 清热药多又多样,清热泻火解毒忙。
如同消防员灭火,哪里有火哪里上。
黄芩清热又安胎,孕妇不适也能安!
5. 泻下药威力大,便秘腹胀它拿下。
好像清洁工清垃圾,通通带走不留下。
大黄泻下作用强,排便不畅就找它!
6. 祛湿药祛湿邪,湿去身轻乐哈哈。
就像干燥剂吸水,让身体清爽起来。
薏苡仁祛湿还健脾,湿气重时就靠它!
7. 温里药暖身体,寒性病症不用急。
仿佛小火炉取暖,温暖身心好安逸。
附子回阳救逆妙,阳虚怕冷它最好!
8. 理气药调气机,气滞胀满它能医。
如同交通指挥员,让气运行顺畅些。
陈皮理气又化痰,咳嗽气滞它帮忙!
9. 活血化瘀药神奇,瘀血阻滞没问题。
好像道路清障车,通畅血脉有一手。
川芎活血又行气,头痛缺血用它治!
10. 补虚药补身体,气血阴阳都补齐。
恰似给身体加油,充满活力精神好。
人参大补元气强,身体虚弱就选它!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顺口溜简单易记又有趣,真的能帮助大家快速记住中药学知识呢!。
中药综合11张记忆口诀
中药综合11张记忆口诀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中药的种类繁多,记忆起来并不容易。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药知识,我整理了11张记忆口诀,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张记忆口诀是“四气五味六入药”。
中药根据其性味和入药途径进行分类。
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六入药指的是口入、鼻入、目入、耳入、皮入、肛入。
通过记忆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性和应用。
第二张记忆口诀是“四性五味六归经”。
中药根据其性味和归经进行分类。
四性指的是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六归经指的是归肝、归心、归脾、归肺、归肾、归胃。
通过记忆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
第三张记忆口诀是“四气五味六归经,七情八脉九药性”。
这个口诀综合了前两个口诀的内容,并加入了七情、八脉和九药性。
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八脉指的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九药性指的是寒、热、温、凉、平、辛、苦、甘、咸。
通过记忆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特性和应用。
第四张记忆口诀是“四气五味六归经,七情八脉九药性,十方十味十药用”。
这个口诀在前三个口诀的基础上,加入了十方、十味和十药用。
十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央、外央,十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淡、麻、辣、涩、酸涩,十药用指的是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止血、温经、补虚、安神、开窍。
通过记忆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药的特性和应用。
第五张记忆口诀是“四气五味六归经,七情八脉九药性,十方十味十药用,十一种药材记心头”。
这个口诀在前四个口诀的基础上,加入了十一种药材。
这些药材分别是人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连、黄柏、黄精、黄耆、黄莲。
中药学必背口诀
中药学必背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中药学必背口诀:1. 《四气五味口诀》一寒二凉三温四热,寒能清热凉能泻。
温热助阳补虚寒,四气不同功效别。
一酸二苦三甘四辛,还有咸味在里边。
酸能收敛又固涩,苦能泄燥亦坚阴。
甘能补虚和缓急,辛能发散行气血。
咸能软坚润下走,五味各有其特点。
2. 《中药升降浮沉口诀》一升二浮上行走,发散解表宣肺透。
升阳举陷能托疮,病位在上用之妙。
一降二沉向下行,清热泻下利水尿。
降逆止呕镇安神,病位在下疗效高。
花叶草皮多升浮,籽实矿物常沉降。
顺着其性功效显,逆着其性病难疗。
3. 《中药归经口诀》一心二肺三脾胃,四肝五胆六小肠。
七膀八肾九心包,三焦脏腑要记牢。
药物作用有专属,归经不同靶向找。
心经用药治心病,肝经用药疗肝伤。
肺经之药理肺疾,脾经之药调脾恙。
依经选药效果好,对症用药病痛消。
4. 《中药炮制口诀》一洗二润三切制,保证药效少流失。
一炒二炙三煅烧,改变性能用途妙。
炒能增强止呕效,炙可缓和药性躁。
煅制收敛固涩强,炮制之法要记好。
加辅料炮有讲究,酒醋盐姜蜜麸炒,方法得当药增效,治病救人本领高。
5. 《中药配伍口诀》一相须二相使,协同增效力量强。
一相畏二相杀,毒性受制保平安。
一相恶二相反,配伍禁忌不能犯。
相须相使功效增,相畏相杀毒减轻。
相恶减效要注意,相反增毒不能用。
合理配伍疗效佳,用药安全心中装。
6. 《中药用药禁忌口诀》一妊娠二服药,禁忌事项要明确。
妊娠用药需谨慎,损害胎儿不可为。
活血破气药慎用,滑利攻下药莫追。
有毒之品更小心,致畸流产后悔迟。
服药食忌要知晓,生冷油腻辛辣避。
茶酒萝卜绿豆汤,影响药效要远离。
7. 《解表药口诀》一麻二桂三紫苏,四荆五羌六防风。
白芷细辛加藁本,辛夷苍耳与生姜。
麻黄发汗宣肺气,桂枝温通助卫阳。
紫苏行气宽中用,荆芥祛风止瘙痒。
羌防止痛治痹证,白芷通窍排脓疮。
细辛温肺化饮妙,藁本巅顶头痛尝。
辛夷通鼻窍常用,苍耳祛风除湿良。
生姜止呕又解毒,解表诸药各有方。
中草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中草药的性能中草药品种众多,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例如紫苏可以治疗感冒,大黄可以治疗便秘,蒲公英可以治疗热疖、疔疮,黄耆可以治疗气虚……,不同的病症就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草药来治疗,这就是因为它们各自具备特有的性能。
中草药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药性也有寒、热的不同;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药性也有升、浮、沉、降的区别;疾病发生部位在各个脏腑经络不同,药性也有归入某经的区分……等等。
认识药物的性能,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天才”地发现的。
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药物治病的丰富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
这些理论,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但长期以来,对中医用药曾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除了必须对病员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中草药的性能,才能正确座用于临床。
一、四气五味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
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
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
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一、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
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
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
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
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
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
《中药口诀》大全《中药口诀》大全中药性能歌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
四气歌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成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
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制方之道,药物的四气五味,不可不通。
同气之物(药),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相互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
药物的功能,是气和味的综合,升降沉浮,是药物的四种趋向,归经是药物的作用范围。
制方者,必明其用矣。
应当指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辨证施治的总纲。
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门类。
同样在制方中,也贯穿着“八纲”的精神。
四气五味:药用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气。
又有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
凡重于味的多下行出下窍;味厚的能使大便泄泻;味薄的只是通畅;1、四气:寒热温凉。
温凉之间有平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1)性温性热的药物属阳性,味属辛温,大多能升浮:如麻黄,桂枝,生姜之类;如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茯苓为天之阳,经云气薄者,阳中之阴,茯苓利水而泻下,入手太阳小肠经。
(2)性寒性凉药物属阴性,味属苦酸咸,大多是沉降的:如大黄,芒硝牡蛎之类;如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泻下。
麻黄为地之阴,阴也,经云,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麻黄发汗而上升,故入手太阴肺经;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
(3)同一温性的:生姜辛温,厚朴苦温,黄芪甘温,乌梅酸温,蛤蚧咸温。
药味可以是一种,二种或二种以上,如同一辛味的:石膏辛寒;薄荷辛凉,干姜辛温,附子辛热。
2、五味:辛酸甘苦咸(淡)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如有的药必须用几个味概括,如麻黄辛苦温。
一气多味的药:如桂枝辛甘而温,生地苦甘而寒。
《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味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
”然,味厚则泄,味薄则通;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
医家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性多辛热者属阳,作用升浮;性多寒凉者属阴,作用沉降。
”医家张元素说,药物补泻,必须结合脏器喜恶,病变性质,药物气味。
(1)辛味:先入肺经;辛能散结润燥;散表邪,行气活血化瘀;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如麻黄,桂枝,生姜,薄荷,木香,砂仁,当归,川芎,红花之类;如细辛辛散,知柏辛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一、四气五味
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四气五味有联系,不能分割和切断。
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
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
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
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
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
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
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
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