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动地复述要紧内容。

2.把握、积存常用实词的用法。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明白得〝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差不多原那么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讲明深刻的道理。

讲明: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差不多成诵。

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爽朗的气氛;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觉咨询题、深入明白得和巩固表达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

两那么故事寓意的明白得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是本课学习的要紧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得随着对象或情形的变化,解决咨询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那么就会酿成大错,进而明白得文中所包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启发自己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本篇课文的两那么小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尽管年代久远,但叙议通俗易明白,也能够先不布置预习,课堂上直截了当进入文本,请学生在朗读后再复述内容。

朗读和复述是本课教学的要紧方法。

作为教学的拓展,也能够把«察今»原文中的另一个故事〝循表夜涉〞介绍给学生。

练习举隅:一、讲明以下句中加点的字: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2.人咨询其故3.其子岂遽善游哉4.以此任物,亦必悖矣5.楚人有涉江者6.其剑自江中坠于水7.遽契其舟8.是吾剑之所从坠9.不亦惑乎二、充分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那么故事,借助描写,用现代汉语扩写。

附参考资料一:循表夜涉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因此败也。

附参考资料二:〝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坠落水中,〔他〕赶忙在船上刻个记号,讲:〝那个地点是我的剑坠落的地点。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教案: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吕氏春秋两则》的作者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

2.理解《吕氏春秋两则》中的两则故事,分析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陈设和家中的陈设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家庭贫富的影响。

1. 了解背景:向学生介绍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包括他的父亲是个庙吏,家境贫寒但父亲很重视教育。

2. 分析故事:读故事《玉虚宠妃记》,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分析故事:读故事《曹刿论战》,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4. 学习写作:要求学生分析两则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并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写作,写一篇小短文。

5. 课堂讨论:学生交换看法,并展示自己的作文。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观点。

6. 反思总结:教师做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短文整理成稿,并准备好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资源:1.《吕氏春秋两则》课文2.字词表3.小黑板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水平。

3.讨论时的学生互动和思考的质量。

4.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注意事项:1.在分析故事时,要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

2.在写作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并鼓励大家进行积极的互动。

知识结合情感,呈现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模板三篇

知识结合情感,呈现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模板三篇

在当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可供大家共享探索的宝贵财富。

早在古代,《吕氏春秋》就是一部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哲学的杰出作品,它在中华人民的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针对于如何将《吕氏春秋》这样的传统著作融入到现代语文教育中,许多教师和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践和尝试。

其中,将“知识结合情感,呈现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作为教学理念的教案模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感性体验,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寻找到情感认同的点,从而寻求与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其中的知识内涵。

而且,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可以得到增强,从而获得更丰富、更全面的语文知识。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谈一下使用《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模板的优势。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全球化的信息泛滥时代,传统文化正被逐渐淡化,而语文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环,自然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重任。

选用《吕氏春秋两则》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语文的学习和锻炼,提升自己的文化认知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深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出现和演变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最终在交流与探索中完成对于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堂的互动和情感体验教学不只是为了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勇气,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更好的自我。

在使用《吕氏春秋两则》的教案前,教师应该利用好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活动场景,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些活动场景可以是戏剧演出、情景模拟、文献鉴赏等教学活动,通过参与过程这些学生可以掌握到在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思想和情感体验。

而且,这种互动与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教育生活经验和信息的不同学生群体,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等方面的能力。

沪教版六年级下《吕氏春秋》两则优秀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吕氏春秋》两则优秀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吕氏春秋》两则优秀教案第一篇:沪教版六年级下《吕氏春秋》两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读—译—疑—议”的形式,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重点与难点:这两则寓言故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各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道理的?口语训练: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写作训练: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故事,运用想象的方法,扩写成用现代文表述的有生动情节描写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成语“一字千金”,讲述其典故,引出《吕氏春秋》2、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3、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二、读:1、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课文;抽读、齐读课文,并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译: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自由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教师随时纠正讲错的地方。

四、疑:1、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复习旧知,明确:寓言往往是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2、学生在读、译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故事寓意等进行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梳理。

集体交流、教师总结五、议: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则寓言故事“循表夜涉”。

2、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集体交流、教师总结3、思考:三则寓言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又是各从什么角度阐述道理的?集体交流、教师总结。

板书:“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惑。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吕氏春秋》的背景及重要性学习并理解两篇教案的结构和内容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简介《吕氏春秋》的成书背景和作者简介两篇教案的主题和内容分析两篇教案的结构和文学特色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教案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二章:《吕氏春秋》的成书背景及作者2.1 成书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鲁国和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介绍《吕氏春秋》的编纂目的和过程2.2 作者简介介绍吕不韦的生平事迹介绍吕不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贡献介绍吕不韦的文学成就和影响第三章:教案一《齐桓公论》3.1 教案内容概述概述《齐桓公论》的主题和内容分析教案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2 教案结构分析分析教案的篇章结构分析教案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设计3.3 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提出针对该教案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和讨论教案的主要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四章:教案二《管仲论》4.1 教案内容概述概述《管仲论》的主题和内容分析教案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4.2 教案结构分析分析教案的篇章结构分析教案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设计4.3 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提出针对该教案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和讨论教案的主要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总结本章所学内容,回顾两篇教案的主题和观点强调教案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念5.2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对《吕氏春秋》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吕氏春秋》中的教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教案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第六章:教学设计6.1 教学目标设计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

6.2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教学的导入、新课呈现、课堂讨论、总结反馈等环节。

用心打造细致入微的语文教育方案——《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模板三篇

用心打造细致入微的语文教育方案——《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模板三篇

语文教育一直是教育体系的重点之一,其中教案就是落实语文教育方案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打造一份细致入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教案方案呢?今天,笔者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以《吕氏春秋两则》为教材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吕氏春秋两则》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背景;2.掌握《吕氏春秋两则》的主要内和思想;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吕氏春秋两则》中的议论和辩证方法;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介绍《吕氏春秋两则》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背景;2.掌握《吕氏春秋两则》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分析《吕氏春秋两则》中的议论和辩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吕氏春秋两则》中的议论和辩证方法;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吕氏春秋两则》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背景,分析《吕氏春秋两则》中的重要内容和思想;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吕氏春秋两则》中的议论和辩证方法;3.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撰写关于《吕氏春秋两则》的小议论。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吕氏春秋两则》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背景1.课堂导入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这张图片的内容和与《吕氏春秋》有关系的历史背景,并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吕氏春秋》的印象。

2.介绍《吕氏春秋》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背景以讲座形式介绍,《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所写,是一部集齐当时六国之学,贯通儒、道、方等诸家之精华的百科全书。

吕不韦是秦国的丞相,他对他国的政治、文化和历史都有较深的研究,这也是写作《吕氏春秋》的契机。

第二节《吕氏春秋两则》的主要内容和思想1.课堂导入通过一道语文题目,让学生预测该题与《吕氏春秋》相关,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介绍《吕氏春秋两则》的内容和思想以讲授形式介绍《吕氏春秋两则》的内容和思想,分析其中的主要议论和辩证方法。

第三节《吕氏春秋两则》的议论和辩证方法1.课堂导入通过一道语文题目,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议论和辩证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吕氏春秋》两则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沪教版六年级下册

《吕氏春秋》两则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沪教版六年级下册

《吕氏春秋》两则(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沪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读—译—疑—议”的形式,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重点与难点:这两则寓言故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各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道理的?口语训练: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写作训练: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故事,运用想象的方法,扩写成用现代文表述的有生动情节描写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成语“一字千金”,讲述其典故,引出《吕氏春秋》2、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3、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二、读:1、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课文;抽读、齐读课文,并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译: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自由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教师随时纠正讲错的地方。

四、疑:1、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复习旧知,明确:寓言往往是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2、学生在读、译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故事寓意等进行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梳理。

集体交流、教师总结五、议: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则寓言故事“循表夜涉”。

2、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集体交流、教师总结3、思考:三则寓言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又是各从什么角度阐述道理的?集体交流、教师总结。

板书:“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

沪教版(五四学制)28《吕氏春秋》两则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学制)28《吕氏春秋》两则教学设计

28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两则文言小寓言,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尽管年代久远,但故事性较强,学生基本能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情况下大致读懂文章,所以,预设重点就在掌握和积累文中常用的实词,并在翻译课文的时候加以落实;文章叙议结合,文章主旨就在议论部分,引导学生结合关键字词来理解寓意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六(4)班总计有35名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水平可谓参差不齐,有5-6名学生基础非常不好,期中考试此部分的得分率很低,即使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此部分得分率也不高,遇到文言文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加强文言文学法的指点,同时夯实基础,稳步前进。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已学知识及工具书,积累文中常用实词,如:方、引、遽、任、涉及惑等,并能准确翻译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积累文中常用的实词,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说明】本文拟用诵读和直译教法,在诵读中借助注释、已学知识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通过落实重要的实词,准确地翻译出文章;同时,通过文本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两则故事寓意。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简介出处由成语“一字千金”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章出处——《吕氏春秋》。

【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成语,导入到对于《吕氏春秋》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为下文的学习做适当的铺垫。

(二)朗读全文,正音断句朗读第一则,读准字音,读好断句,能读通读顺读熟文章。

【说明】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读准字音,主要是读准生字词、通假字及多音多义字的读音;读好断句,除了课文有标点的停顿要读好,还要读好长句子中的停顿。

(三)译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并能联系已经学过的实词,来疏通语句,并尝试准确地去翻译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说明】此环节重在指点学生如何掌握和积累重要的实词,第一要学会借助注释,其次要能充分联系已经学过的实词,最后可借助工具书,并能准确地将之运用到句子的翻译中去,从而整体感知全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上海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上海版五四制

- 1 - / 1《吕氏春秋》两则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说明: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

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表达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

两则故事寓意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随着对象或情况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酿成大错,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兴趣,为进入课文作铺垫。

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1. 小声跟读。

2. 齐读。

进入文本,粗知大意。

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1.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

2. 思考归纳。

3. 讨论、补充概括回答。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1.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2.学生散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吕氏春秋两则》优质课件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吕氏春秋两则》优质课件

(一)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拉
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
擅长、善于 原因、缘故
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即使
qǐ,难道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jù,就、遂
处理
bèi,荒谬
• 荒唐举动
引婴投江
• 荒唐言论
其父善游
• 反问驳斥
其子岂遽善游哉?
• 表明观点
像这样寻找剑
叙述
议论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 看问题。
一词多义
• 遽(jù)
(1)送信的快车(马) 本义
(2)急速、快
引申义
(3)恐惧

(4)就,遂

(三)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
派遣 nì
突然涨水
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
不 沿着 趟水过河
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
《吕氏春秋》两则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集结 其门客 编写而成的一部杂家 (儒、法、道 等等)著作,其 中多见寓言故事。
•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 秋·察今》(注:《察今》中原
有三则寓言。)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
死守故法。
阅读书上
注释(1)的内容
序言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只 是主观判断的人。
(二)刻舟求剑
jù,急忙,快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渡 zhuì,落下、掉下 qì,用刀刻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是:这
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第一章:《吕氏春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吕氏春秋》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历史背景。

掌握《吕氏春秋》的编纂目的和主要内容。

理解《吕氏春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地位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吕不韦其人和《吕氏春秋》的编纂背景。

《吕氏春秋》的主要篇章和内容概述。

《吕氏春秋》的思想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1.3 教学活动介绍吕不韦的历史地位和《吕氏春秋》的成书背景。

分析《吕氏春秋》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

讨论《吕氏春秋》的思想特点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地位。

1.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阅读《吕氏春秋》选篇,做好笔记。

第二章:《吕氏春秋》的伦理思想2.1 课程目标理解《吕氏春秋》中的伦理思想。

分析《吕氏春秋》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探讨《吕氏春秋》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

2.2 教学内容分析《吕氏春秋》中的重要伦理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解读《吕氏春秋》中的具体案例,理解其伦理道德的实践指导。

比较《吕氏春秋》伦理思想与现代伦理观念的异同。

2.3 教学活动讲解《吕氏春秋》中的伦理观念及其内涵。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吕氏春秋》的伦理实践。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吕氏春秋》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2.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针对《吕氏春秋》中的一个伦理观念,进行案例分析。

提交一篇关于《吕氏春秋》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的文章。

第三章:《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3.1 课程目标理解《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

分析《吕氏春秋》中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政治策略。

探讨《吕氏春秋》政治思想在现代政治管理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解读《吕氏春秋》中的政治理念,如君臣关系、国家管理原则等。

分析《吕氏春秋》中的政治策略和治国方略。

比较《吕氏春秋》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3.3 教学活动讲解《吕氏春秋》中的政治理念及其内涵。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吕氏春秋》的政治策略。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修辞手法,并能够准确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2.读懂《吕氏春秋两则》这篇文章,了解古代儒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3.能够总结吕不韦的安分守己和张相如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们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内容1.课文:《吕氏春秋两则》2.重点:比喻、排比3.难点:古代儒家文化、高尚品格三、教学准备1.《吕氏春秋两则》课文2.吕不韦和张相如的历史背景知识3.活动与教案的收集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老师介绍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同时预告课文的内容。

步骤二:讲解(25分钟)老师给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古代儒家文化,并通过以上提到的两个人物(吕不韦和张相如)来强调他们所表现的高尚品格和理念。

步骤三:阅读和分析(30分钟)1.老师读一遍全文,让学生先概括整个文章大意。

2.让学生自己用排比方法总结张相如戏称自己的变化。

3.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的比喻,理解其含义。

请学生思考这两种修辞手法对于文章的演绎的意义。

步骤四:进一步分析(35分钟)1.教师让学生讨论吕不韦和张相如联系和区别,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2.老师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思想观念。

3.老师展示一个PPT文稿。

幻灯片中包含吕不韦辞退女伎妓的故事和张相如童年石榴裙下爱读书的故事,学生从中理解吕不韦的安分守己和张相如的机智勇敢的品质。

步骤五:小组讨论(20分钟)老师让学生组成小组,每组三到四人,让他们自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认识。

老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五、思考题和作业•理解排比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比喻和排比是什么?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都有哪些作用?•在你的家乡,你接触过哪些高尚的人物?他们表现出什么高尚的品格?六、教学心得体会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了解到吕不韦和张相如两个人被视为历史上一个优秀的形象,这两个形象不仅引领我们领悟古代儒家文化,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现代生活启示意义,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很强的示范价值。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⑴积攒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按图索骥、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⑵积攒“引婴投江”和“按图索骥”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⑶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的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略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的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三、整体感知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习题的方法、伎俩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

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习题的伎俩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⑵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歧视甚至批判!四、精读课文,理解心得⑴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⑵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习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按图索骥”地点变了,解决问习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⑶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提醒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⑷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局部。

⑸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剖析。

初中语文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吕氏春秋)两则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吕氏春秋)两则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吕氏春秋)两
则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吕氏春秋)两
则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2. 理解“引婴投江”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3. 掌握学习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
课程阶段目标里要求六年级的学生“要有基本的阅读能力”,以朗读为抓手,通过读通读顺,进而读懂文言文。

《吕氏春秋》虽然故事内容比较浅易,但学生对于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的了解还是空白,比如《吕氏春秋》成书过程中的经典小故事“一字千金”等等。

另外,学生在文言故事中的两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议论语言的区分上还存在障碍。

因此,除了让学生了解故事本身的寓意之外,就又增加了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重点难点
理解“引婴投江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培养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的意识和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步骤一:了解文学常识,导入《引婴投江》
教师活动预设:
1.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吕氏春秋》的了解
2.《引婴投江》解释“引婴”
学生活动预设:1.又名《吕览》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其中多见寓言故事。

经典小故事:一字千金吕不韦:商人(地位低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
【导语】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
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
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

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同;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

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2、学会用现代汉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阐述道理的。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吕氏春秋》的资料。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策略说明
一、交流信息
明了主旨1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1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使学生知道此书是秦王治国之用。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过渡: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随时纠正讲错的地方。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课文。

2自由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来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二、了解寓言特点
领会故事内容
1提问:什么是寓言?
2本文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板书:“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惑。

1自由回答.
2集体交流复习旧知识以引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三、补充内容
加强理解
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则寓言故事。

2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循表夜涉”:时间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思。

1齐读。

2自由交流。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其知道“察今”篇中共讲了三则寓言故事。

五、作业兴趣题:
选择三则寓言故事中的一则,创作一集动画短篇或创作有连读几个画面的连环画。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化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

2、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先叙事后议论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其显示意义,并培养创造性扩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实词;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理解其显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论语八则》,思考:《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有什么相同点?
2、后世儒家给孔子和孟子的尊称分别是什么?(圣人,亚圣)
3、你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几家?能否说说他们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荀子》——礼乐仁义
道家:老子、庄子——《老子》《庄子》——自然、无为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韩非子》——严刑峻法
兵家:孙膑——《孙子兵法》——战胜
名家
阴阳家
农家
小说家
纵横家
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博采众长
二、介绍《吕氏春秋》
1、秦国吕不韦组织门客所著。

吕不韦原来是一个大商人,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他广招门客,据称有三千人之众。

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
2、《吕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的庞杂理论体系。

《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总结历史经验,为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吕氏春秋》行文简短精炼,直击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来揭示道理。

吕不韦在写完这本书后,将它挂在城门口,说谁能将这本书添上、去掉、删改一个字,就可以立即赏赐千金。

结果很久都没有人敢来领赏,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三、初读《引婴投江》《刻舟求剑》
1、学生齐读,读出作者的态度
2、自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讲了怎样的事?作者有怎样的态度?
3、翻译课文
四、比较阅读
1、这两则故事同属于《吕氏春秋——察今》这一章节中,说说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从针对的错误情况、作者的态度思想、文章写作结构特点、文章语言特点等方面考虑)
A、针对的错误:以不变的僵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B、作者的态度:批判否定,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写作思路:先叙述错误可笑的事件,进而指出他们的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D、结构特点:先叙事,后议论
E、语言特点:通过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2、这两则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a、针对的错误:前者是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事物,后者是认为事物是不会发展变化的,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同一事物。

b、语言特点:前者设问句,后者双重否定句。

3、你认为作者写这两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4、你认为文中所说的道理到现在还有显示意义吗?你能结合当下的例子或自身的经历谈一谈吗?
五、拓展迁移
1、阅读《循表夜涉》,归纳异同,理解最后一段“先王之法”的意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2、通过练习课堂复习文中字词
3、扩写文中两则故事其中的一则,使得故事更有趣,更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