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缘宗法制看中国情感文化
家国情怀内涵

乡土历史人物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根植乡土历史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利用乡土历史人物教学,培育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关于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扎根乡土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基于地方人物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融入乡土人物资源,增强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家国情怀的内涵及人物分类。
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贵任与人文追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向信心和自彖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埋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 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国情怀的内涵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
家国情怀将个人、家庭和国家链接起来,个体成了整体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故,我们要有全局观念、去思考和审视家国情怀的实质。
家国情怀内涵较为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具体内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但其基本内涵• 旦形成,具有•定的稳定性,现今家国情怀内涵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这三个维度。
其中家国同构是其形成基础、共同体意识是其精神动力、仁爱之情是其情感归宿。
1、家国同构“家”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是家与国在组织结构方而所具有的共同性。
家国同构,与“国”拉连在•起。
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和国是•直紧密相连,从未分开,这种家国•体的理念,就是家国同构,其以宗法制为基础。
家国同构,强调将个人、家庭和国家有机连接起来。
中国古代孝文化演进的原因探析

中国古代孝文化演进的原因探析[摘要]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地位之高及内涵的异化和丰富,在世界上极为罕见。
这是由中国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血缘宗法制度、“孝治天下”的施行以及大力度的教化传承等原因共同促成了中国孝文化长期演进,历久不衰的演进。
[关键词]孝文化孝文化演进原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它长期演进,历久不衰是由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方面决定的。
一、生产方式是演进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恩格斯也说过:“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类型,也决定了该社会的思想状况、伦理道德等。
因此,子代与父辈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理所当然的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
中国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的,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他们年复一年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活动范围相对狭小。
长年累月的定居生活造就了先民极强的安土重迁观念。
人们的习惯于“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
这种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得不到足够的拓展。
于是,返诸外而求之于内,先民的意识触须就更多地伸向自己的圈子内,这样使以孝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文化基因是演进的特殊原因农业文明国家众多,为什么独有中国孝观念特别发达呢?恪守传统与祖先崇拜现象在世界各民族文明之初也都存在,为什么只有中国发展出完备的孝道体系呢?全人类普遍具有的亲亲之情,为什么独独在中国被抽象、提升为孝道,并经过漫长曲折的历史演进发展为内容丰富、影响力极大的孝文化呢?这是因为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中国极富特色的文化基因,即中国农耕经济的血缘性决定。
中国文化之婚俗

传统婚俗(一)婚姻的定义1、按照现代社会学的定义,婚姻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性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两性关系,而且人们期待这种两性关系所持续的时间,会超出怀孕和生育孩子所需要的时间。
(英国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盖古时男女会合,颇任自由,桑间濮上,人约黄昏后,情感既融,便成伉俪,浸而成俗,遂沿为嫁娶之期。
夫妇关系既因昏而成,以此推之,虽不中不远矣。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005年1月)(二)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西周社会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婚礼是“五礼”之一的“嘉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2)祭地祗;(3)祭人鬼。
2、嘉礼:嘉礼是调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
(三)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婚姻是一切人际关系和伦理规范的起点。
1、“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通‘措’)。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周易•序卦》)2、“夫昏礼,万世之始。
”(《礼记》)3、“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礼记》)(四)中国古代社会婚姻的目的1、祭祀;古代婚姻“六礼”之仪,均受命于庙。
男女结婚三月,而后“庙见”,始称成妇。
“故娶妻者,父母在,则奉事舅姑;舅姑殁,则供祭祀。
”2、继嗣;结婚既上以承先祖,供祭祀,则必下以继后世,盖继嗣乏,则宗系绝,而祭祀废。
所以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内助。
“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易•家人卦》)故俗又称妻为“内助”。
古谚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中国文化概论思考题

《中国文化概论》思考题1.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一)传承功能文化忠实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历程。
在文字出现前,人们通过口头语言,将经验、知识口耳授受,代代相传。
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极大地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
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这种记录功能更是无所不在。
(二)教化功能首先,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达到教化。
人类通过文化,不断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认知能力,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世界。
一部人类文化史既记载着人类成长发展的心路历程和伟大创造,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人类认识史。
其次,通过教育促进教化。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文化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教化,提倡一种文化,也就是倡导一种教育。
再次,通过环境营造促进教化。
文化被人们创造之后,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不同于自然的人造环境,即为文化环境。
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展现教化功能,使人按照社会理想和价值标准实现社会化,最大限度地削弱其动物性而成为社会人。
(三)凝聚功能文化可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受到教化,并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从而紧紧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
文化凝聚功能体现为多种层面。
凝聚功能核心内容就是民族认同(爱国)。
爱国主义是价值观念的体现,属于精神文化,凝聚范围大、程度深、最稳固持久。
基于共同爱好、职业、习惯、经历等,属于表层、中层文化,凝聚功能趋于表面化。
(四)调适功能第一,对生存环境不断调适。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一种对本民族的改造与调适功能。
改造是为了更好地去把握各种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调适是文化适应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变化的需要。
第二,通过民族精神促进调适。
作为一种群体理念的民族精神,能渗透进民众的理想追求乃至信念中,并通过民众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这就是民族精神的无形影响。
第三,通过规章制度的主动调控。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发展,自然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某一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保证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
《诗经》花草情缘

《诗经》花草情缘在古代文明中,男女爱情之信物经历了从花草、子实到玉佩、首饰以及随身之物和书信之类的变迁,这一发展深深烙印着时代标记;诗经时代,是文化的发生期,也是思想的发生期,《国风》一百零五篇多以花草寄情,下文就从爱慕相思的情生――互赠信物的情赠――步入婚姻的情缘――分崩离析的情变,这一过程来分析初民的爱情观。
一、花草有心,相思难诉色彩缤纷的花草盛放在《国风》篇页中,这与原始初民农耕生活生产的原生模型――采集活动有密切关联,“当时植物作为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支柱,采集的活动关乎他们的生计,植物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对植物的重视也成了必然。
古代的采集活动一般由女性承担”,因而劳动过程中或是妇女把心中所思所想托诗而表,或是以女性的劳动画面为对象,花草寄寓了青年男女的长相思。
如《诗经》开篇之作《周南关雎》提到的“荇菜”:“关关雎某某某,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荇菜虽不是作为诗歌首节起兴兴象,但却以普通邻家女孩的日常劳作景象续接首节、重章复沓,索物以取情,体现了初民思维的延续性:想那河中小岛上雎某某某鸟儿相互唱和,好不快乐,而“我”站的与采摘水草的美丽姑娘如此近却没得到姑娘青睐,“此窈窕之淑女,则当寤寐不忘以求之矣。
盖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
则无以配君子而成其内治之美,故其忧思之深,不能自已,至于如此也。
”姑娘采摘水草的画面久久萦绕,只希望能与美丽的女子琴瑟相和,娶得美人在侧。
此篇又以喻忠贞之关雎起兴,先人有以此篇喻后妃之德说,然,“圣人取之,以贯三百篇首”“可以风天下而厚人伦也”,此篇为谁作无甚重要,惟从《关雎》中感受到的:那青春少年大有瞥伊人一面,此生不负的深厚情感,其作为社会正能量的文化传播,给了我们深深感动。
关雎样的相思是喜愁,如一诉女子相思的《邶风匏有苦叶》,心生爱慕的《邶风简兮》,以荷花伴蒲草而开寄寓女子希望与男子结同心的《泽陂》,还有如大胆直白表露心迹的《召南坑忻贰贰坑忻罚其实七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摘要:小学生是社会的接班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对祖国产生崇敬和热爱,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幸福,从而能够更加珍惜当前的生活。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外国文化也涌现出来,社会当中的一些崇洋媚外的不良习气也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因此,家国情怀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正是良好道德风尚培养的黄金时期。
本文就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家国情怀;培养一、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家国情怀是自古以来传统文化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关于它的思想来源,较为认可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家国一体”,二是“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是中国在古代就存在的一种基本理念,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很大影响。
它最早开始于西周时期,当时极重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的形成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系统阐释了“家国一体”的思想,提出“事父应孝,事君应忠”,把“忠”和“孝”作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基础。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将“家国一体”思想简化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这样的说法,[1]也就是说家和国本就是命运相连,相互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在《大学》中,“家国同构”的思想明确地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紧紧联系起来,个人已不再仅仅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已超越单独的个体,而具有整体意义。
相应地,家庭和国家也是如此,不应局限于一家一国的利益,而应从整体和全局高度思考立家、立国之本。
“家国情怀”既包含古代儒家思想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新含义,在如今的时代,家国情怀已是人人都需要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家国情感,除了其自古就有的自我修养、家庭、爱国主题之外,在乡土文化、关心自然、关注世界的发展等方面,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随笔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二、帝制时期法度概述 (4)2.1 古代法度的起源与发展 (5)2.1.1 原始法度的形成 (7)2.1.2 古代法度的演变 (8)2.2 帝制时期法制的特点 (9)2.2.1 帝制时期的法律体制 (11)2.2.2 法制与社会的关系 (12)三、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 (13)3.1 统治者的作用 (15)3.1.1 统治者对法度的影响 (15)3.1.2 统治者个人的政治理念与法度实践 (17)3.2 社会阶层与法度的互动 (18)3.2.1 社会阶层结构对法度的影响 (19)3.2.2 不同阶层对法度的态度与实践差异 (20)四、制度与人心的相互关系探讨 (22)4.1 法度与民心的重要性分析 (23)4.1.1 民心向背对政权稳定的影响 (24)4.1.2 法度在维护民心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25)4.2 制度变革与人心的互动关系研究 (26)4.2.1 制度变革对人心的影响分析 (27)4.2.2 人心变化对制度变革的推动作用探讨 (29)五、案例分析 (30)5.1 明朝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分析 (31)5.1.1 明朝时期的法律制度概况 (33)5.1.2 明朝皇帝治国理念与实践 (34)5.1.3 社会阶层与明朝法律制度的关系 (35)5.2 清朝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分析 (37)5.2.1 清朝法律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38)5.2.2 清朝统治者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39)一、内容概述引言:简要介绍帝制时期法律制度的背景,阐述研究人与制度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引出本书主旨。
帝制时期的法律制度:详细阐述帝制时期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司法实践等方面,为后续分析人与制度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人与制度的互动:从社会各个阶层(如皇室、官僚、平民等)的角度,探讨他们如何与法律制度产生互动,包括遵守、规避、反抗等方面。
江苏省连云港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②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
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
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
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
中国在使用铁器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
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
③殷周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
以父子关系为心脏和骨骼的父系家长氏族,在本家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逐步拓展邦国的疆域以“一统天下”。
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既促使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高度重视,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④由这种氏族血缘宗法制所决定,社会自然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就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这套思想观念在《礼记》里被归纳为“五止十义”,止于仁;为人臣;为人子,止于孝,止于慈;与国人交,子孝,兄良,夫义,妇听,幼顺,君仁,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敬是忠,忠是敬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
就此而言,分为异途,实为一理。
⑤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文化概论小结

1.文化的内涵: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文化范畴中的几组概念:物质文化:人在从事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实践过程中所创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工具等)。
物质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体现这种能力的科学与技术等。
精神文化: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化心理、文化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
广义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被称为“大文化”,诸如认识的、规范的、艺术的、器用的、社会的等方面。
狭义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被称为“小文化”。
3.关于文化结构,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4.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疆域:疆域辽阔,基本趋势逐渐扩大政区:分级管理,二级制和三级制交替出现民族:“多元一体”人口:人口众多,持续增加,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迁徙频繁、规模大地形、地貌:复杂多态;地势西高东低;四周拥有相对封闭的天然阻隔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气候总体比较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波动和变迁。
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影响(1)地理环境决定了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农业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
(从疆域、气候、地貌、人口等方面看)(2)农业区的扩大为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3)地理位置上的阻隔机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其次,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关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

关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关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引言中国是拥有古老悠久的历史,且在古代的各朝代中,文人对民间街谈巷语及乡野神异怪谈的搜集极为热衷[1]。
尽管当时的文人还并未形成系统的学科意识,但他们的搜集整理却使原生态的民间文学转化成了再生态民间文学。
而《搜神记》即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其是从传统历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进行考察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因此,文章通过《搜神记》中异类婚恋型故事文化的分析,进一步对其中的民间爱情文化心态作了相应的阐释。
1.人神鬼婚恋型故事的文化阐释《搜神记》中共有40余则的婚恋故事作品,其中异类婚恋型故事占了30则,按其所婚对象分为人神鬼及人兽婚恋型,其中人神婚型有《杜兰香》、《园客》、《董永》、《弦超》、《河伯婿》、《如愿》等11篇,人鬼婚型主要有《贾文合》、《王道平》、《紫玉》、《汉谈生》、《钟繇》等9篇。
人神鬼婚恋型故事是汉族文化圈内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神话所内涵的民间文化往往传递的是超乎个人的集体潜意识,有着较为深厚的时代内涵及文化渊源。
1.1血缘宗法制度的儒家文化众所周知,家国属于同构关系,犹如子女百姓及妻室同僚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国是家的宏观构造,家是国的微观形态。
因而在古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便得到极大推崇,由于其根本出发点是家,目标是能够获得世人的青睐及认同[2]。
然而,在当时社会动乱及朝代更换频繁的时代,一般人的生活状况,不仅物质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且精神也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
而此时佛教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及道教长生不老消灾免祸的思想大肆渗入民间文人及劳苦大众的观念里,其思想的广为流传,使得民间百姓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其中人们的财富及多子多孙的向往自然而然地同神灵的庇佑及恩赐联系在仪器,而善恶有报的朴素思想也被极为合理地融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体系当中。
因此,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产生人神鬼婚恋型故事便是极为合理且自然了。
重大疫情应对中家国情怀的内涵、呈现与育人效用

第23卷第1期202 1年1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重大疫情应对中家国情怀的内涵、呈现与育人效用田雪梅,闫红,李珍珍(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即家国同构、仁爱之情和共同体意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国情怀一次又一次焕发出坚不可摧的 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数抗疫英雄主动请缨,逆风前行;坚守岗位,冲在一线;奉献爱心,积极捐赠,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深刻剖析重大疫情应对中家国情怀的生动素材,对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要注重讲好抗疫故事,传递家国凝聚力;要聚焦国际比较,凝集家国共识;要立足线下实践,坚定家国信仰;要构筑教育合力,塑造家国情怀;使得青年一代能对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产生感性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性认同,做勇于担当、爱国爱家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重大疫情;家国情怀;育人效用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21)01 - 0001 - 06D0I 号:10. 13320/j. cnki.jauhr. 2021.00012020年初爆发并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0VID - 19)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世界都造成巨大威 胁。
面对重大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多次部署,特别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 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可歌 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广大医务工作者白 衣执甲、逆行出征;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 奋战;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特别是武汉 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 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 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古代中国血缘文化

古代中国血缘文化
古代中国的血缘文化是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文化体系,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内涵。
首先,血缘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在宗法制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了社会地位的高低。
例如,同一氏族的人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因此他们享有共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其次,血缘文化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和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他们的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的亲疏也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分配,即所谓的“任人唯亲”。
此外,在军队、官僚机构和乡绅组织中,血缘关系也是重要的因素。
最后,血缘文化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也有显著的影响。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和氏族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了财产的继承和分配,以及经济利益的共享。
总之,古代中国的血缘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核心,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文明。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乡土情结。
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一、引言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的《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写到:森林思想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
日本人认为,树木有灵,任何东西都没有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树木是神所依附的地方。
日本对森林有着独特的崇拜,据说日本一年有八亿人次进行了“森林浴”。
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远远小于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
相反,乡土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
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
”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原点呢?它的存在有哪些文化渊源呢?它的存在又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呢?下文将进行探讨论证。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基础1 农耕文明:乡土情结的历史基础各种文化的不同,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到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
文化研究家一般把人类文化的源头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民族属于农耕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发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
据殷墟甲骨文记载,那时“农业显然成为主要生产了”。
此后,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1.何谓文化,其本质内涵是什么?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2.中国文化的特质一、人文传统敬鬼神而远之重人性,人生,人世二、伦理中心产生于氏族社会,在文明社会中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高度重视伦常规范、道德教化三、尊君重民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四、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五、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性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3.试述夏商周三代天命观(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异同)“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尊神重鬼的风尚在甲骨卜辞中得到明确的反映祭祀范围广(祖先神、自然崇拜、鬼),祭祀频繁周人祭祖佑民,敬天保民周人以德为本,德配天命周人以“蕞尔小邦”一举灭掉“大邑商”,政权的转变,带来文化的变革。
德是周人得到天命,得到人民拥护的理由,是周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理据朝代更替中意识到命运无常,对鬼神世界保持一种审慎、疏离的态度,认识到人民是决定政权存亡的重要因素4.宗法制度及其实质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25从中国传统思维看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

从中国传统思维看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王育洪 倪金华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具有整体性、重“情”疏“理”等特征。
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
第一,与中国传统抒情文学比较显示其滞后性;第二,与西方文学比较显示其滞后性。
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叙事文学 滞后性 传统思维 重“情”疏“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04)04—0098—04思维在心理学上是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思维因种族所经历的不同的整体的心理过程而异,因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异。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思维是在中国独特的土壤中孕育生长的”①。
反过来,中国特有的思维特征必然反映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之中,同时参与中国独特的文化建设进程。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与思维的关系也同处于这一关系框架之中,所以本文试图从思维的角度考察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
叙事学(Narratology )是20世纪初以后,在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它侧重于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把文学作品做共时性研究,找出一般规律。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网状结构并不一定高明于单线结构,全知视角未必低劣于限知视角。
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叙事文学无所谓滞后性可言。
但是把文学看作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个文本,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就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1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与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相比较显示其滞后性;第二,与以叙事文学为主流的西方文学相比较显示其滞后性。
元代以前,中国文学史可说是抒情文学史。
从“诗经”到楚辞,而后乐府、古体诗、唐代近体诗、宋词、元曲,历数各朝,都有自己兴盛的诗体。
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屈原、李白、杜甫、韩愈等等不胜枚举,都以诗文著称于世。
不仅是文体与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显示抒情文学的优势,而且从社会活动来看同样显示了抒情文学的优势。
“家国一体”思想:历史渊源、理论根基及价值辨析

“家国一体”思想:历史渊源、理论根基及价值辨析发布时间:2023-02-27T05:31:18.261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9期作者:张平贵[导读] “家国一体”或称“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夏殷周时期的主要社会结构,实现了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一体化。
张平贵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摘要:“家国一体”或称“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夏殷周时期的主要社会结构,实现了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一体化。
它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将氏族的血缘姻亲关系延伸至政治领域,从先祖祭祀、忠孝观念和礼乐制度等方面强化君父权威和君主专制统治。
提倡将个人修养与家庭道德、国家治理相结合,宣扬“家本位”、孝悌修身、施行仁政等思想,在维护封建时期政权统治和提高个体道德约束方面发挥过独特作用。
其衍生出来的现代家国情怀和共同体意识,必将在公民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的关系中产生有益借鉴,助力实现人际和谐、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国际和平的美好局面。
关键词:先秦儒家;家国一体;伦理政治;家国情怀中图分类号:G122“家国一体”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孕育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家庭和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自天子至庶民无不从属其中。
我国夏殷周时期,逐渐形成以血缘和家庭伦理为基础,家国二元一体的政治结构。
先秦儒家诸子系统阐述了“家国一体”伦理思想,将外在的礼法制度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追求,树立积极入世的“修齐治平”取向。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厘清其历史和文化渊源,扬弃地继承,使其发挥出符合时代的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家国一体”的涵义及历史渊源(一)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家国一体”的治理结构,在夏殷商朝代更迭中形成和演变,到西周时期臻于完善。
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血缘政治化使家庭伦理道德和政治等级划分一致,加之规范的礼仪制度,形成由个人到家庭(氏族)和国家(部落)的共同体。
它一方面在共同体内部建立从属关系,另一方面在共同体之间交织宗族网络。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休妻制度

中国古代休妻制度三纲、孝、贞、仁义、知报、贵和等古代文化元素,是休妻制度的主要社会背景及休妻制度产生的文化土壤和引领休妻制度发展、变化的道德力量。
“七出三不去”作为中国古代休妻的主要内容,无不体现着这些古代文化元素的道德要求。
批判地认识中国古代休妻制度,深刻揭示其中贯穿的家族本位主义、父权本位主义、男权本位主义等传统封建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离婚领域剔除糟粕与移风易俗有着重要指向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特别是在离婚问题上,虽也有和离、义绝和呈诉离婚等形式[1],但休妻是最主要的离婚方式,丈夫有休妻的特权,而妻子无离婚的自由。
中国古代休妻制度在我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深刻分析其生产、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全面认识其主要内容,对于我们批判地认识休妻制度,指导离婚领域剔除糟粕与移风易俗十分有益。
古代休妻制度的形成和长期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纲、孝、贞、仁义、知报、贵和等古代文化元素,构成了休妻制度的主要社会背景,形成了产生休妻制度的文化土壤和引领休妻制度发展、变化的道德力量。
(1)三纲。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自然也就内化为休妻制度的灵魂。
《韩非子·忠孝》载:“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三纲的核心在于“阳尊阴卑”,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
[2]为维持阳尊阴卑的关系,臣、子、妇必须将君、父、夫奉为“天”,以明天地之别。
将三纲的精神适用于离婚领域,又形成了以保护男家尊长特权与男性权威的男子专权离婚。
(2)孝、贞。
孝的道德早在商代即已出现,及至周代,孝已成为流行的道德观念。
孝的内容依时代的不同而繁简不同,但孝的基本要求是对父母要生养死葬、敬爱顺从,对家庭要延续血脉,传宗接代。
“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

的伦理要求 , 拟伦理 、 泛伦理化是其 中 占主导地位 的
思维模式 。家 国情怀 以“ 天下一体 ” 为逻辑 基础 , 以
“ 帝” 成 为最 高 的主 宰 , 具 有 最 终 源头 的意 义。第
一
,
“ 天” 是万化之源 , 是一 切生命 的源头 。《 诗 ・ 大
忠孝一体为价值凝练 , 以经邦 济世 为社会实 践方式 , 追求 “ 天 下太平 ” 的价值 理想 。作为 中国传统 文 化
的各种抽象 价值 。在中国文化史上 , “ 忠” 与“ 孝” 逐 渐合一 , 也 是以“ 天” 为形上根据 , 并把 “ 孝” 中 内蕴 的最真实 、 自然 的情感作 为“ 忠” 的基础 。 在“ 天下 ” 观确立 和演 变的过程 中, “ 天下 一体”
合时, 社会大 治 , 当天下 与 国家分离 时 , 则往 往是乱 世。 ② 这种 观点对 于我 们 把握 “ 天下” 与“ 国家 ” 的 融合 与 疏离 提供 了一 条分 析 思路 。当 “ 国” 与“ 天
下” 对举时, “ 国” 即朝 廷 , 是君 主 与 官僚 们 共有 的 “ 国” ; ⑧“ 天下 ” 则是 “ 百 姓之公 ” , 是 民族 成员 共有 的精 神寄托 , 从 “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 天下人之天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家 国情 怀 通 过 精 神 理 念 、 情 感认
雅 ・ 文 王》 中的 “ 天生 蒸 民, 有 物 有则 。民之 秉彝 , 好是懿 德” 就做 了生 动的说 明。第 二 , “ 天” 是 一切
秩序 、 意 义的源头 , “ 德” 成为天 与人相沟通 的关键 ,
知、 生活方式 、 国家制度等形式对 中国人产 生了巨大
是生命 之源与终极 秩序在人间实现的保证 。徐 复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结合血缘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国情感文化特质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
从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
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家地位。
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恻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位由嫡长子继承,余于封卿大夫。
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
嫡长于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把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宗法制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
随着社会发展,漫长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并最终确立了父权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太古先民“知母不知父”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父权家长制家庭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在诸妻中分别嫡庶。
宗法制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形成一种宗法文化。
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得忽视的,影响形式源远流长,影响极深。
它的影响有好也有坏。
利处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中国人高度重视尊祖敬宗观念。
在古人心目中,祖先地位非常崇高,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用以存放祖先的灵位,同时也只有家族中地位最高的大宗才有祭祀祖先、山川的权利。
尊祖敬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更深层次上维系了以宗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
2有利于培养爱国意识。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
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19]。
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20]。
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21]的说法。
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
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
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和伦理本位。
3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中华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经纬万端无非就是一个“德”字,而这种“德”就始自于宗法制。
宗法制习惯依托于道德去组织和管理族群,因为他们发现在对族群的管理中法律显然过于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预下,许多事情的处理不但能变得高效,而且更灵活且具备相当的延续性。
因此社会成本最低的“道德”成为了宗族制度的首选管理方式。
现代社会我们观察生活,依然不难找到这种道德标志和体系,“尊老爱幼”,看似民族
美德,其实与“君臣父子”并无二致,而“君臣”与“尊老”也并无二致。
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废除了帝制,上下级之间的尊卑关系也不是那么的牢靠,但父子与尊老的道德关系依然牢固,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道德价值,其实其内在逻辑与君臣之尊卑无异。
弊端也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导致人治意识,而不是法制。
宗法制中,君主是超越于礼义法度之上的,礼义法度是约束百姓的。
法度只是君主“牧民”“驭民”的工具,且法度依附于礼义。
它赋予君主、圣人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人治的根本特征是权力至上,统治者意志至上。
人治把国家和人们的前途与命运完全交给少数官员,尤其是最高统治者掌握。
统治者支配着公共权力,权力依附于权力的拥有者,而不是处于其外的法律。
它直接导致了法律与社会的分离,因为法律不体现民众的共同意志,不反映社会的基本诉求。
民众不是基于保障自身权利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服从法律,而是基于权力的强制不得不服从法律。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是由法律与权力的关系所决定的。
中国传统社会里至上的王权要求规则的绝对从属,其社会规则体系对统治者权力的奴隶般屈从是世所罕见的。
这必然表现为法律的地位卑下和工具性质,法律只是权力的婢女,它仅是权力运行所依凭的工具,法律的废立仅在君主的一念之间。
且法律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刑法领域。
这意味着,用暴力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生存是法律的首要任务。
权力的绝对化和法律的卑微必然导致权力崇拜和官本位情结。
当法律不能承载个体对自身基本权益的追求,不能承载自由、民主、公平和正义等崇高价值时,“法律的统治”自然无从谈起。
个体的正当诉求不能通过合法渠道得到解决,转而求助权力的直接干预会变得快捷而有效。
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此之重要,以至于获得权力成为荣耀的事业,接近权力便有利可图。
其结果不可避免的是法律权威的荡然无存和对权力的崇拜与迷信,当受压迫者的利益诉求长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有效表达时,他们通常运用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人治是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社会不公的主要根源,也是历代王朝更迭、人亡政息的重要原因。
2政府权力无限化。
中国国家形成以后的显著特征是靠宗法关系治理社会,国家无所不及地全面支配、吞噬了整个社会,社会随之被国家化。
在近代西方政治文化中始终延续着自由主义传统,偏重个体本位,追求自主的独立人格。
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则偏重群体本位,个人只是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构件被纳入家族、社会的庞大网络系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国家本位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中央高度集权。
全能政府之下,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政权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
政治权力全面介入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
政府几乎垄断所有的经济资源,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干预和掌控微观经济主体。
政治权力全面渗透思想文化领域,在政治挂帅的旗号下,政治功能凌驾于文化功能之上。
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公共权力领域吞并私人领域,社会全面政治化。
中央高度集权和泛政治化是全能政府模式下政治国家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全面控制社会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形象地说,全能政府就是政府及其政治权力无所不能、无所不管、无处不在。
3对血缘延续的重视,欲使家族枝叶繁昌,则生小孩愈多愈妙,且重男轻女,以保证传宗接代,香火不断男轻女的观念至今依然留有“后遗症”。
虽然在这个强调男女平等的年代,大多数地区和家庭已经不在意性别的问题了,但是在某些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
宗法制中“立嫡以长不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门当户对”等观念在现今生活中也影响深远
4对传统的极端崇拜,崇古,注重经验,强调师传,师承,流派,不尚开拓,轻视冒险,因循守旧。
宗法制目的维持君主统治,它建立完善的内部等级结构,因此过分强调师承。
他过于强调内部稳定,限制自由,导致中国人意识不肯冒险,不具备开拓意识。
5过分的强调宗族、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
中国过于重视血缘亲疏关系,与外国文化不同,比如说伯、舅、姑、姨等称呼,在英语中是没有明确的区分的,我们中国在家族人员的称呼上已经体现出了血缘的亲疏有别的观念,而根据这种区别,家族中人与人的关系亲疏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
宗法制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宗法制观念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依然还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某些滞后的观念约束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们更应好好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升自身重新认识宗法制,认识传统文化和情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更好的发展自己,服务。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