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

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德育的内化。

一、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即经常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作为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在课堂教学中从乡土材料导入,使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目前,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案例分析编写的,这种方法将地理课的综合分析和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但是,教材往往是具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有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到,有的甚至闻也未闻,对教材内容、知识点十分的陌生。

地理知识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形成难点。

而有些问题虽然就知识本身并不难,但教师感到难教,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才能讲明白,这些地方往往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费尽心机,学生还是一片茫然。

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问题化难为易呢?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能从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恰当地选择家乡的地理案例,加以引导,从而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的距离,启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那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比如在学习世界语言时,课本中的“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有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和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首先请同学们用本地的、不同的方言说出一句话,并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这样就有好多的同学是不能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能写大多是用汉语来写的。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可从五个方面实行德育渗透: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二、增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三、适当使用比较法的有效途径渗透德育教育;四、适时使用地理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五、德育渗透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性、层次性和连贯性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准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

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校不但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摇篮,也是德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

所以,做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德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去思考。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如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因为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我们在联系实际时,决不能脱离教材悬空说教。

具体内容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世界各国发体现状、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乡土人情等。

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材中并没有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过多,教师可根据中国的人口相关材料,补充一些人口与资源的反比例性,介绍一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以及民族政策。

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与实施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任务。

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并实施起来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渗透路径和实施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渗透路径在地理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教育在课程目标中的体现地理教学的课程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可以通过设置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尊重他人文化差异、热爱祖国土地等目标来体现德育工作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利于使地理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服务。

2.案例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地理教学中,往往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展示一些重大的地理事件和环保问题,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通过讲解一些案例如全球变暖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的行为如何影响环境,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课外活动与德育工作的结合课外的实践活动对于德育工作的渗透非常重要。

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包括科考、地理实验、户外探险等,这些活动本身就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团队协作的重视。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学习内容,培养团队协作和环保意识,从而达到德育工作渗透的效果。

4.考试环节的德育工作渗透地理教学中,不能忽视考试对于德育工作渗透的作用。

试卷上可以设置一些与德育相关的题目,如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并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通过这样的设定,可以引导学生对德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修养。

二、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法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德育工作的实施首先要求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这门学科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中学生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在向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彩(插)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中学生地理教材编排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彩图、插图、示意图、给人以直观,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陶冶,思想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思想教育效果。

学生通过《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彩图,了解祖国疆域广阔,神州处处生机无限。

如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宝岛台湾还未收复,祖国统一大业要靠我们去完成。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可爱的祖国。

二、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中举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比较幼稚、单纯、富有好奇心,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许多地理事物,现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缺乏全面性。

因而,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可塑性,举例尽量考虑学生的知识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地理知识浩瀚无边,包罗万象;对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时代的中学生来说,仅仅掌握一点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

因为在实践中,不仅能检验和补充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地理观点。

在学习《水资源》时,要求学生到附近自来水公司,调查目前城乡居民用水情况,观察身边水资源浪费现象。

在社会实践,通过调查中,学生耳闻目睹,深深感受到如果不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的危机就会殃及我们每个人。

地理德育渗透总结

地理德育渗透总结

地理德育渗透总结引言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理德育是指通过地理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地理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旨在总结地理德育的渗透途径和方法,以及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地理德育的渗透途径地理德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在地理教育中进行渗透:1. 课程设置的渗透在地理教学课程中,通过有意识地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德育元素渗透其中。

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的地理问题作为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2. 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要素,例如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课堂管理的渗透地理课堂是地理德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师通过课堂纪律的管理、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律、守纪、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4. 师生关系的渗透地理德育还需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来实现。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在交流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地理德育的实施方法在地理德育的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打破传统框架地理教育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采集实地数据、设计地理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问题意识地理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地理问题的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思考如何合理规划城市交通。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将以地理课程为载体,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通过以下具体工作计划来达到目标:
1.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地理环境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2. 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分享,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理环境的问题,加强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校生活,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5. 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教育。

通过以上工作计划的实施,我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外,更着重于德育的渗透。

地理学科不仅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更蕴含了丰富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等德育元素。

因此,教学任务是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现代公民。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德育素养也能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3)能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表达地理信息,具备一定的地理数据解读能力。

(4)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特点,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关注可持续发展,提高环保意识。

(3)通过地理学习,认识到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化视野。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态度,内化学生的精神意识和优秀品质。

要实现德育教育爱地理课程中的有效渗透,需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地域文化,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对线上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构建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延展性的高效地理课堂,强化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理解以及对地理实践的体验,进而推进德育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引言:德育为首,引领教育教学的主方向,义务教育的“课程思政”要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各门课程,全体教育人员通过多角度落实德育教育的渗透,实现对新时代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高质量培育。

地理课程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在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以及敢于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这也证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而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1教材为基,地域文化延伸地理课程的人文特征较强,地域特征明显,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极高的德育价值。

教师在开展区域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对不同地区的各类文化进行延伸,让学生在感受地域民族文化的同时,产生对祖国更浓烈的热爱之情。

或者在了解国外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文化后可以逐渐养成批判思维,可以做到对不同文化的理性对待。

[1]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的时候,教材中主要介绍了西北的草原和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气候和油气资源。

教师则可以通过对人文文化的延伸来丰富教学内容,并渗透德育教育。

西北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在大西北生活中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撒拉族、锡伯族、土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有着自己古老的传承文化、宗教文化等,教师则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制作成短片视频,在播放过程中搭配简洁且情感饱满的介绍,让学生知道祖国文化的斑斓,激发学生身为中国人与有荣焉的自豪感,增加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文档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文档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行德育渗透一、挖掘教学素材1.实行国情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中学地理中的国情教育内容是很丰富的,它不但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实施途径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中。

(1)从国家自然方面来说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2)从社会方面来说八年级地理比较详实地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状况及劳动力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总体特征,指导我国工业、农业等主要产业部门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协助学生理解祖国辽阔的领土、多娇的江山、优越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同时还存有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使学生通过度析判断树立准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树立建设好伟大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人地观,培养科学精神科学准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介绍了很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世界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人地观,理解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任何一种制度,不管制定的假如完善,假如完美,但是假如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或者说只有一小局部人知道,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纸空文。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相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渗透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渗透现行教学大纲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地理教师亦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我们地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根据我教学实践总结,谈谈中学地理德育的主要特点,再根据这些特点谈谈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渗透途径。

一、中学地理德育的主要特点1.地理德育因素的广泛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

它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属性;中学地理课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必须的基础课,它具有众多的、广泛的德育因素。

《新课程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2.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中学地理教材提供了国内外大量的现实材料:人地关系,国情国策,祖国建设成就,开放、改革、搞活、资源、能源、粮食、人口与城市问题、环境保护、生产布局和生产力发展,等等。

教师还可以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充实到教学中去。

这些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不仅体现地理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而且也反映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

3.地理德育作用的独特性。

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把具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能使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对消除一度出现的“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什么都是“外国的好”等错误思想,会起积极的作用;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唯物的、发展变化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育学生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所有这些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

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学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德育的渗透,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以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的学科。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域文化、历史、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美和伟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独特,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节、环保宣传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行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机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精品文档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精品文档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精品文档1地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具备高尚的、积极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只教书,不教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时刻不忘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其智力,而且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职责。

地理教师高尚的地理道德情操,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切实掌握爱国主义教育和地理国情教育的基本观点,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使之成为学生正确的、恒久的信念。

学习《南极洲》,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成就,增强爱国情感;了解南极洲恶劣的自然环境,深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理解在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南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南极的条约和协议,明确南极洲开发的前景。

学习《长江》,1998年长江所发生的特大洪水,经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改造自然,破坏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结果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俱下,湖泊蓄水能力锐减,防洪能力骤减,了解人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思想,帮助学生了解灾害机制发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性;进而向学生介绍如何防灾,遇到洪水如何自救,灾后如何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流行。

通过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教育,使学生体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适时施以爱心教育。

3教师应关注前沿,关注生活地理现代地理学每年都有激动人心的新成就、新事物出现,因此教师应关注前沿,注重吸收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

通过对地理学发展历程和方向来了解地理学的现代和未来,可以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心。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的科学,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地理教学也可以通过渗透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下面将从德育渗透的价值以及具体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德育渗透的价值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讲解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地球的一部分,应该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责任。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讲解生态系统、自然灾害等内容,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让学生明白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3.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讲解国情地理、国际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国际友谊。

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一员,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尽自己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讲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区域差异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关怀意识。

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传递人文关怀。

二、德育渗透的策略1.在知识学习中加入德育元素。

在讲解地理概念和事实的同时,增加相关的德育背景知识。

比如在讲解生态系统时,可以介绍环境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在讲解地质地形时,可以介绍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地质灾害。

2.设计德育主题的实践活动。

利用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渗透德育元素。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保工程,让他们亲身感受环保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让他们体验环境的改变和责任的担当。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其个人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键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地理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资源有限、环境脆弱的现状,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地球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组织清理环境、节约资源等,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 培养学生的地方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社会,培养他们对地方社区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和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参观讲座等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和发展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贡献社会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相互联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多媒体资源等,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文化和社会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留学交换等方式,与外国学生展开交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研究。

4.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地理研究课题,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和模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地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地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地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爱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运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2. 爱护自然资源的方法:节约使用、合理开发、保护环境、循环利用等;3. 爱护自然资源的意义: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与发展、地球家园的繁荣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自然资源的图片,如森林、河流、矿产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爱护自然资源?”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爱护资源的方法和策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原因和后果,从而加深学生对爱护自然资源的认识。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设计爱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标语、制作保护环境的简易装置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爱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然资源种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爱护自然资源方法和意义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爱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地理是一门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经济等方方面面,因此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德育教育是指以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达到发展学生的全面人格的教育目的。

在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下面就浅谈一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教学设计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融入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设计相关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渗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教材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讨论题目或者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合理利用资源。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责任感。

在实地考察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环境问题,并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参观环保科技展览等,也能够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三地理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高三地理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部 分 组 成 。课 堂 上 不 仅
是 看 星 星 、 认 星 座 , 还 包 括气 象 、海 洋 、环境 、
旅 游 等 与人 们 生 活 关 系 密 切 的 内 容 。学 生 要 上
知 天 文 下 知 地 理 . 要 学 会 看 世 界 。 研 究 课 堂 和 社 会 实 践 结 合 点 .探 讨


活跃 起来 ,学 生们 都踊 跃地 发 表 自己的看 法 。 当学生 们
正 沉 浸 在 音 乐 、画 面 、讨 论 中 。并 被 火 山 爆 发 所 震 撼 时 , 笔 者 将 话 题 一 转 ,把 他 们 引 入 由 火 山 而 引 发 的 地 震 上 面 。 屏 幕 上 ,地 震 的 画 面 惊 心 动 魄 ,讲 台 上 , 笔 者 的 讲 解 也 惟 妙 惟 肖 , 同 学 们 个 个 把 眼 睛 睁 得 大 大 的 。都 津 津 有 味 地 观 赏 和倾 听 着 。
大家 5秒钟 时 间 ,选 择一 种 最佳 方式 逃 生 ? ”话 音未 落 ,

瞬 间 ,几 十 名 学 生 纷 纷 钻 入 了 各 自 的 桌 子 底 下 ,教 室
立 刻 变 得 空 荡 荡 的 。 随 即 ,汽 笛 警 报 声 响 彻 整 个 教 室 。
《 普通 高 中地理课 程标 准》 中特 别提 到 了对情 感态 度
三 地 理 教 学 德 育 渗 透 的方 式 总 结 如 下 :

舶 吃 水 深 度 , 不 搞 清 楚

海 浪 的 方 向 , 就 肯 定 驾
驶 不 好 船 。 “ 么 , 我 那
国 的 测 量 船 是 如 何 保 证 平 稳 安 全 地 行 驶 . 并 完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为命题的材料,他们熟悉了时事,自然考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强调主体,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我们必须真正地把学生当成接受教育的能动主体,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语录、资料、故事、小栏目、阅读与思考、活动设计等,力求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吸引和启发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很有兴趣地积极地学习,并同自已联系起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上七年级“青少年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小组活动为中心,采用了视听大比拼、入论会、情境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及他人,得到收获,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现代声像图片并用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手段的网络教学应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自主性,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捷的方法得以解决。

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思品课教师完全可以将活动课的形式引入到课上,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我曾经课堂上使用过“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等电视节目形式,也曾用过“圆桌会议”、“中学生辩论会”等比赛形式,还曾用过“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等模拟形式,这些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能采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定能更丰富更鲜活,课堂效率更高效。

高中政治课堂情景化教学策略探讨高 静(河北省三河市第三中学 065206)【摘 要】《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本文就针对当前教育形势,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地理学科特点及地理学科教学中几方面来探讨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方法【正文】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

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书育人”就只剩下了“教书”。

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

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

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工作在教育第一战线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时刻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科知识文化,更加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前科学概念,为地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

另外,中学地理教学以自然世界为基础,直观性很强,而且跟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密切,这正好符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地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地理的直接动机。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正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

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校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摇篮,也是德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

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德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基于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

使学生关注国情,热爱家乡,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雄心壮志。

二、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中学地理教学的德育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现归纳如下: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处寒、温、热地带,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师可以生动地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讲述各种资源的种类、数量,它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经济价值等。

通过上述资料的介绍,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很多环境保护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废物的排放、清洁环境卫生、清新空气和保护各种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水平。

3、正确的人口素质教育。

人口问题是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人口不断增长,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去了解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从而树立起“少生、优生、优育”的科学人口观念。

4、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实验小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实验或实践等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掌握知识文化,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5、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途径、方法以及地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其他道德品质的教育如诚信有礼、尊重和关爱他人、互帮互谅、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等的道德品质教育。

三、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方法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地理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1、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也不应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具体特点确定哪些内容渗透什么样的德育内容。

如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我们在联系实际时,决不能脱离教材悬空说教。

一定要和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材中并没有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过多,教师可根据中国的人口有关材料,补充一些人口与资源的反比例性,介绍一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以及民族政策。

再如,在讲到“森林资源”要渗透环保教育时,有一位教师曾经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同学们,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全班同学就安静下来了。

“有一座山寺,山上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叮咚。

寺内供奉着神灵,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被视为神物,严禁采伐。

某年,天大旱,河溪断流。

附近的村民,都来寺内烧香礼拜、祈求神灵保佑。

说也奇怪,别处都没水了,唯独这山的山泉,源源不绝,解救了当地的人民。

当地的人说,是他们的神灵保佑了他们。

你们说呢?是什么使到这座山能抗击干旱?”这时,学生已经纷纷讨论起来了,教师便叫学生来回答,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总结:是森林挽救了当地的人民。

接着,教师趁着学生对故事的意犹未尽之际强调:“森林资源是多么的重要呀,我们应该要保护森林资源!”接着,教师再向学生提出怎样来保护森林资源。

通过学生的讨论活动,发表个人意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责任感。

又如,在讲“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中提到罗马广场时,我说,“罗马广场是意大利著名的旅游景点,那里经常逗留了许多鸽子,有的鸽子在懒散地跳着、飞着,有的调皮地飞到游人的肩膀上,唱着歌,逗着你……人与鸽子和平相处,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时,同学们都流露出十分向往的神情。

“但是,在我们国家,大家说,能见到这样风景吗?”显然是不能见到。

“那为什么?有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在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后,教师总结:因为在我国,有些缺德的人早就把这些鸽子猎杀,弄来吃掉了,所以我们国家要迫切地提高国人的道德素质修养,保护生态,保护大自然。

这样,同学们在不经意中被我引入了道德素质教育中来。

2、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它是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熟悉地方。

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地理学科中的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上的地理。

中学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杜甫有“霜从白露起,月是故乡明”的绝句,歌曲中赞美家乡的更是举不胜举。

由此可见,爱家乡之情人皆有之。

因此,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例如,我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我这个东北老师的生活经验把南北方的区域特征做一简单对比,勾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南方的独特区域特征,对我来说就更容易向我的南方学生渗透乡土地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熟悉而又充满好奇,从而热爱家乡,进而建设家乡。

3、适当运用比较法的有效途径渗透德育教育地理教学中的大量事实材料,对从中比较所得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迅速改变观念,教育效果自然明显。

但要注意,对比的事物要具有类比性。

例如,中印两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文明古国,但印度粮食总产量尚不到我国的一半,工业等也远不如我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14%以下,而印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我国。

通过对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欣然被学生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通过新旧对比,突出社会主义祖国的可爱,自1949年开始,经过将近6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在科技进步方面,“嫦娥一号”卫星高新技术多方面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我们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使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无理轰炸后,各地大学生的学习高潮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有力的证明,通过这些鲜明的例子,更进一步地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争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四有”新人。

当然,在对比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底子薄、起步晚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各项发展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来,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现实,教育学生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激励学生发奋图强,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4、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地理课外教学指由地理教师组织安排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理课外教学活动。

地理学是科学的、系统的、现实存在的,所以说地理课外活动能取得课堂教学所无法想象的德育渗透效果。

例如,讲泰山奇险时,朗诵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条件的可以实地考察一下,了解一下泰山的地形山貌、演变历史,这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巩固了书本知识,更主要的是亲眼目睹祖国秀丽的山河及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