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第三部分)
合集下载
微波技术基础2013-第二章-传输线理论
E
H
g(z) (2.23)
又,由内外导体的边界条件,导体表面电场的切向分量 为零,有
f (z) f (z) E a,b a b 0
由此导出,Eφ=0
比较(2.22a)式两边,有 H 0
则(2.22)式简化为:
E z
jH (2.24a)
H z
jE (2.24b)
并 且E必 须 有 如 下 形 式 : h(z)
3.输入阻抗与输入导纳
输入阻抗 定义:传输线某参考面的输入阻抗定义为该参考 面上的总电压和总电流之比。,即
V (l) Zin (l ) I (l )
Zin (l )
Z0
1 1
Le Le
j2l j2l
(2.43)
Z in
Z0
ZL Z0
jZ 0 jZ L
tanl tanl
(2.44)
3.输入阻抗与输入导纳
——传输线中电路量与场量的关系
1、分析前提: ➢ 同轴线内外导体为理想导体(忽略导体损耗) ➢ 填充介质的介电常数为复数(有介质损耗) ➢ 同轴线横截面均匀,且无限长。
2、同轴线的特点: ➢ 传输TEM波,即Ez=Hz=0,传输方向为+z方
向。 ➢ 结构为角对称,即场量随角度φ无变化,即对
φ求导数为零。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本章要点与难点
➢ 传输线的集总元件电路模型、传输线方程的建立。 ➢ 传输线方程的解及其意义,传输线上的波是怎样
传播的。 ➢ 表征传输线特性的基本参量及其计算方法 ➢ 端接负载对传输线工作状态的影响、描述传输线
工作状态的参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 SMITH阻抗圆图的构成与应用。 ➢ 阻抗匹配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 重要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H
g(z) (2.23)
又,由内外导体的边界条件,导体表面电场的切向分量 为零,有
f (z) f (z) E a,b a b 0
由此导出,Eφ=0
比较(2.22a)式两边,有 H 0
则(2.22)式简化为:
E z
jH (2.24a)
H z
jE (2.24b)
并 且E必 须 有 如 下 形 式 : h(z)
3.输入阻抗与输入导纳
输入阻抗 定义:传输线某参考面的输入阻抗定义为该参考 面上的总电压和总电流之比。,即
V (l) Zin (l ) I (l )
Zin (l )
Z0
1 1
Le Le
j2l j2l
(2.43)
Z in
Z0
ZL Z0
jZ 0 jZ L
tanl tanl
(2.44)
3.输入阻抗与输入导纳
——传输线中电路量与场量的关系
1、分析前提: ➢ 同轴线内外导体为理想导体(忽略导体损耗) ➢ 填充介质的介电常数为复数(有介质损耗) ➢ 同轴线横截面均匀,且无限长。
2、同轴线的特点: ➢ 传输TEM波,即Ez=Hz=0,传输方向为+z方
向。 ➢ 结构为角对称,即场量随角度φ无变化,即对
φ求导数为零。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本章要点与难点
➢ 传输线的集总元件电路模型、传输线方程的建立。 ➢ 传输线方程的解及其意义,传输线上的波是怎样
传播的。 ➢ 表征传输线特性的基本参量及其计算方法 ➢ 端接负载对传输线工作状态的影响、描述传输线
工作状态的参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 SMITH阻抗圆图的构成与应用。 ➢ 阻抗匹配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 重要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
第一部分表示由信号源向负载方向传播的行波,称之为入射波。 第二部分表示由负载向信号源方向传播的行波,称之为反射波。
习题:
2-1
2-2
入射波和反射波沿线
2-4
的瞬时分布图如图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2-3 传输线的特性参量
传输线的特性参量主要包括:相位常数、特性阻抗、 相速和相波长、输入阻抗、反射系数、驻波比(行波系数) 和传输功率等。
jZ0tgβ
z
=
jZ0tg
2πz λ
=
沿线电压电流的瞬时分布和振幅分布,如上图 jXin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2. 终端开路
由于负载阻抗 ZL = ∞ 因而终端电流 I2 = 0
U (0) = A1 + A2 = Ui2 +Ur2 = 2Ui2 ⇒Ui2 = Ur2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微波传输线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1)TEM波 (2)TE、TM波 (3)表面波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二、分布参数及分布参数电路
传输线有长线和短线之分。所谓长线是指传输线的 几何长度与线上传输电磁波的波长比值(电长度)大于或 接近1,反之称为短线。
长线
分布参数电路
(Long Line)
考虑分布参数效应
u(z,t) = Re[U (z)e jωt ] = A1 cos(ω t + β z)+ A2 cos(ω t - β z) =ui (z,t ) + ur (z,t )
i(z,t) = Re[I (z)e jωt ]
=
A1 Z0
cos(ω
t+
β
z)-
A2 Z0
cos(ω
t-
微波技术习题解答(部分)
率的波,而是一个含有多种频率的波。这些多种频率成分构成一个“波群”
又称为波的包络,其传播速度称为群速,用 vg 表示,即 vg v 1 c 2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TEM波:相速
vp
1 v
相波长
p
2
v f
群速 vg vp v
即导波系统中TEM波的相速等于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而相波长 等于电磁波在介质中的波长(工作波长)
插入衰减 A
A
1 S21 2
A%11 A%12 A%21 A%22 2 4
对于可逆二端口网络,则有
A
1 S21 2
1 S12 2
第四章 微波网络基础
插入相移 argT arg S21
对于可逆网络,有 S21 S12 T ,故
T T e j S12 e j12 S21 e j21
何不同?
答案:截止波长:对于TEM波,传播常数 为虚数;对于TE波和TM波,对 于一定的 kc 和 、 ,随着频率的变化,传播长数 可能为虚数,也可能为实
数,还可以等于零。当 0 时,系统处于传输与截止状态之间的临界状态,此 时对应的波长为截止波长。
当 c 时,导波系统中传输该种波型。 当 c 时,导波系统中不能传输该种波型。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3-3 什么是相速、相波长和群速?对于TE波、TM波和TEM波,它们的相速 相波长和群速有何不同?
答案: 相速 vp 是指导波系统中传输的电磁波的等相位面沿轴向移动的速
度,公式表示为
vp
相波长 p
是等相位面在一个周期T内移动的距离,有
p
2
欲使电磁波传输信号,必须对波进行调制,调制后的波不再是单一频
T S21 0.98e j 0.98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2
在电压波腹点(即电流波节点 在电压波腹点 即电流波节点) 即电流波节点
1 & m ax & K P(z) = U ⋅ I = 2 Z0 2 max min
& & U Ui (1+ Γ) max = = Z0ρ I & & Ii (1− Γ) min
该点的Zin
& U 1
0 L
3. Zin(z)的性质 的性质 (1) Zin(z)随位置 而变 且与负载 ZL有关; 随位置z而变 随位置 而变,且与负载 有关 (2)无耗传输线的输入阻抗呈周期性变化 无耗传输线的输入阻抗呈周期性变化,具有λ/4变 无耗传输线的输入阻抗呈周期性变化 变 换性和λ/2重复性 重复性。 换性和 重复性
1 1 P≈( ~ )P br 3 5
第四节、无耗传输线的边界条件
把通解转化为具体解,必须应用边界条件。 把通解转化为具体解,必须应用边界条件。所讨论的 边界条件有:终端条件、源端条件和电源、阻抗条件。 边界条件有:终端条件、源端条件和电源、阻抗条件。 所建立的也是两套坐标, 从源出发, 从负载出发。 所建立的也是两套坐标,z从源出发, z'从负载出发。 终端边界条件( 1. 终端边界条件(已知 Ul , Il ) 代入解内, 代入解内,有
第三节 均匀传输线上行波的传播特性
一、行波 只有一个方向的传输波称为行波。 只有一个方向的传输波称为行波。 二、传播特性 1. 传播常数γ γ = α + j β 为一复数, 表示行波每经过单位长度振幅 为一复数, 和相位的变化。 和相位的变化。 (无耗 无耗) 无耗
γ = (R0 + jω L0)(G0 + jωC0) = jω L0 C0 = j β
微波技术基础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内容提要
一、传输线基本概念
1、传输线的种类
2、分布参数及分布参数电路
二、传输线方程的解
1、传输线方程的解
2、入射波和反射波
三、传输线的特性参量
传播常数、特性阻抗、相速和相波长、输入阻抗、反
射系数、驻波比(行波系数)和传输功率
2020/1/23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四、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的分析
,
a b
ad
D
a
W
, d
L1(H / m)
ln b 2 a
D D2 d2
ln
d
d
W
C1(F / m)
2 / ln b
a
/ ln D D2 d 2
d
W
d
R1( / m)
Rs
2
1 a
1 b
2Rs
d
2Rs W
G1(S / m)
数电路,用一个 型网络来等效。于是整个传输线可等效成 无穷多个 型网络的级联.
2020/1/23
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二、传输线方程
i(z,t)
L1 z
(z, t) R1 z
G1z
i(z z,t)
C1z (z z,t)
z
1) 一般传输线方程或电报方程
z,t z z,t z,t z
2
2
I (d ) VL ILZ0 e d VL ILZ0 e d I (d ) I (d )
2Z0
2Z0
V (d) ch d
I
(d
内容提要
一、传输线基本概念
1、传输线的种类
2、分布参数及分布参数电路
二、传输线方程的解
1、传输线方程的解
2、入射波和反射波
三、传输线的特性参量
传播常数、特性阻抗、相速和相波长、输入阻抗、反
射系数、驻波比(行波系数)和传输功率
2020/1/23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四、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的分析
,
a b
ad
D
a
W
, d
L1(H / m)
ln b 2 a
D D2 d2
ln
d
d
W
C1(F / m)
2 / ln b
a
/ ln D D2 d 2
d
W
d
R1( / m)
Rs
2
1 a
1 b
2Rs
d
2Rs W
G1(S / m)
数电路,用一个 型网络来等效。于是整个传输线可等效成 无穷多个 型网络的级联.
2020/1/23
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二、传输线方程
i(z,t)
L1 z
(z, t) R1 z
G1z
i(z z,t)
C1z (z z,t)
z
1) 一般传输线方程或电报方程
z,t z z,t z,t z
2
2
I (d ) VL ILZ0 e d VL ILZ0 e d I (d ) I (d )
2Z0
2Z0
V (d) ch d
I
(d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件7.4传输线理论
当信号频率很高时,其波长很短,
如 f = 300MHz时,l=1m, f = 3GHz时,l=0.1m
l
场和等效电压的相位变化2p的相应距离为一个波长。 而传输线的长度一般都在几米甚至是几十米之长。 因此在传输线上的等效电压和等效电流是沿线变化的。 ——→与低频状态完全不同。
传输线理论 长线理论
传输线是以TEM导模方式传 输电磁波能量。
W
ln d
d
2.传输线方程
传输线方程是研究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及 其相互关系的方程。
1)一般传输方程
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是 距离和时间的函数, 则线元 Dz<<l上电压和电流的差为
v(z z,t) v(z,t) v(z,t) z z
i(z z,t) i(z,t) i(z,t) z z
Dz传输线上的等效电路
ez , ez 分别表示向+z和-z方向传播的波。
用双曲函数来表示
V (d ) V0chd Z 0 I 0 shd
I (d)
V0 Z0
shd
I 0chd
写成矩阵形式:
V (d)
I
(d )
chd
shd
Z0
Z 0 shd chd
V0
I
0
③信号源和负载条件解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已知
v(z Dz,t) v(z,t) v(z,t) Dz z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
i(z Dz,t) i(z,t) i(z,t) Dz z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L上: v L di ,C上: i C dv
dt
dt
v(z,t) z
z i(z,t) z
z
Rl z i(z,t) Gl z v(z,t)
如 f = 300MHz时,l=1m, f = 3GHz时,l=0.1m
l
场和等效电压的相位变化2p的相应距离为一个波长。 而传输线的长度一般都在几米甚至是几十米之长。 因此在传输线上的等效电压和等效电流是沿线变化的。 ——→与低频状态完全不同。
传输线理论 长线理论
传输线是以TEM导模方式传 输电磁波能量。
W
ln d
d
2.传输线方程
传输线方程是研究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及 其相互关系的方程。
1)一般传输方程
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是 距离和时间的函数, 则线元 Dz<<l上电压和电流的差为
v(z z,t) v(z,t) v(z,t) z z
i(z z,t) i(z,t) i(z,t) z z
Dz传输线上的等效电路
ez , ez 分别表示向+z和-z方向传播的波。
用双曲函数来表示
V (d ) V0chd Z 0 I 0 shd
I (d)
V0 Z0
shd
I 0chd
写成矩阵形式:
V (d)
I
(d )
chd
shd
Z0
Z 0 shd chd
V0
I
0
③信号源和负载条件解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已知
v(z Dz,t) v(z,t) v(z,t) Dz z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
i(z Dz,t) i(z,t) i(z,t) Dz z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L上: v L di ,C上: i C dv
dt
dt
v(z,t) z
z i(z,t) z
z
Rl z i(z,t) Gl z v(z,t)
第二章长线理论
本章讨论的是指传输TEM波的传输线,可用 双导线模型进行分析。
二、分布参数概念 1. 长线与短线 相对长度l / 称为传输线的电长度。 通常,当 : l / 0.05 , 即 几何长度与工作波长可比拟或更长的称为长 线; l /< 0.05 , 即 几何长度与工作波长相比可忽略不计的为短 线。 例如:传输3GHz( =10cm)的同轴线 l =0.5m, 为长线 ;输送市电的电力传输线(f=50Hz, = 6000 km),长达几千米,为短线。
用等效电路解释微波传输线上不同位置的电压、电 流不同的现象。如图, 由于1-1’和2-2’之间有串联电阻存 在,因而电压不同;又由于线间并联回路的分流作用, 通过1点和2点的电流也不同。
当接通电源后, 电流通过分布电感逐级向分布 电容充电形成向负载方向传输的电压波和电流波, 即,电压和电流是以波的形式在传输线上传播并 将能量从电源传至负载。
思考题: 1. 什么叫传输线?微波传输线可分为哪几类? 2. 何谓“长线”、“短线” ?举例说明。 3.什么叫分布参数电路?它与集中参数电路 在概念和处理手法上有何不同?
分布电导G0 (S/m) :单位长度传输线段的并联电导值。
导线截面尺寸、线间距及介质的介电常数有关。
本章主要研究均匀无耗传输线,R0 = 0 , G0 = 0; L0 、 C0 的计算公式见下表。
3. 均匀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对于均匀传输线, 由于分布参数均匀分布,故可任 取一小段线元 dz<< 来讨论,dz可作为“短线”,即集 中 参数电路来处理, 并等效为一个集中参数的型网络。而 整个传输线就可视为由许多相同线元dz的等效网络级联 而成的电路,如图2-5所示。
2.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
分布电阻 R0 (/m):单位长度传输线段的总电阻值。
二、分布参数概念 1. 长线与短线 相对长度l / 称为传输线的电长度。 通常,当 : l / 0.05 , 即 几何长度与工作波长可比拟或更长的称为长 线; l /< 0.05 , 即 几何长度与工作波长相比可忽略不计的为短 线。 例如:传输3GHz( =10cm)的同轴线 l =0.5m, 为长线 ;输送市电的电力传输线(f=50Hz, = 6000 km),长达几千米,为短线。
用等效电路解释微波传输线上不同位置的电压、电 流不同的现象。如图, 由于1-1’和2-2’之间有串联电阻存 在,因而电压不同;又由于线间并联回路的分流作用, 通过1点和2点的电流也不同。
当接通电源后, 电流通过分布电感逐级向分布 电容充电形成向负载方向传输的电压波和电流波, 即,电压和电流是以波的形式在传输线上传播并 将能量从电源传至负载。
思考题: 1. 什么叫传输线?微波传输线可分为哪几类? 2. 何谓“长线”、“短线” ?举例说明。 3.什么叫分布参数电路?它与集中参数电路 在概念和处理手法上有何不同?
分布电导G0 (S/m) :单位长度传输线段的并联电导值。
导线截面尺寸、线间距及介质的介电常数有关。
本章主要研究均匀无耗传输线,R0 = 0 , G0 = 0; L0 、 C0 的计算公式见下表。
3. 均匀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对于均匀传输线, 由于分布参数均匀分布,故可任 取一小段线元 dz<< 来讨论,dz可作为“短线”,即集 中 参数电路来处理, 并等效为一个集中参数的型网络。而 整个传输线就可视为由许多相同线元dz的等效网络级联 而成的电路,如图2-5所示。
2.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
分布电阻 R0 (/m):单位长度传输线段的总电阻值。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a
b
b
d
a
b h( z ) ln (2.27a) a
I ( z ) H ( , z)d 2g ( z)(2.27b)
0
2
从式(2.27)消去式(2.26)中的h(z)和g(z),并代入同轴线的L、 C和G,则得到同轴线电报方程:
V ( z ) jLI ( z ) (2.28a) z I ( z ) (G jC )V ( z ) (2.28b) z
注意: 在传输线上提到的波长,往往是指的是传输线的波
导波长,它与自由空间的波长不一定相同,因此对应的相
速也不相同。
2.1.2 无耗传输线
无耗传输线,有
0
即
j j LC (2.12a)
由此可知传输线的特征阻抗有
L v Z0 Lv (2.13) C C
上式说明,只要求出传输线的单位长度电感、电容和相 速三者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2.2.3 无耗同轴线的传播常数、特征阻抗和 功率流
由无耗传输线的条件
R0 G0
则电场和磁场的波动方程:
2 E z 2 H
2
E 0
2
z 2
2 H 0
传播常数、波阻抗和特征阻抗和功率流
LC ZW
V0 1 Z0 I 0 2
由: 可知:
V ( 0) ZL I ( 0)
负载阻抗的特性直接关系到传输线上反射波和入射波的
变化,从而影响到传输线参考面上总电压和总电流。 当端接负载等于传输线特征阻抗时,传输线上无反射。
微波技术基础
(2007版) 教材 《微波工程》第三版 (DAVID M.POZAR)
b
b
d
a
b h( z ) ln (2.27a) a
I ( z ) H ( , z)d 2g ( z)(2.27b)
0
2
从式(2.27)消去式(2.26)中的h(z)和g(z),并代入同轴线的L、 C和G,则得到同轴线电报方程:
V ( z ) jLI ( z ) (2.28a) z I ( z ) (G jC )V ( z ) (2.28b) z
注意: 在传输线上提到的波长,往往是指的是传输线的波
导波长,它与自由空间的波长不一定相同,因此对应的相
速也不相同。
2.1.2 无耗传输线
无耗传输线,有
0
即
j j LC (2.12a)
由此可知传输线的特征阻抗有
L v Z0 Lv (2.13) C C
上式说明,只要求出传输线的单位长度电感、电容和相 速三者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2.2.3 无耗同轴线的传播常数、特征阻抗和 功率流
由无耗传输线的条件
R0 G0
则电场和磁场的波动方程:
2 E z 2 H
2
E 0
2
z 2
2 H 0
传播常数、波阻抗和特征阻抗和功率流
LC ZW
V0 1 Z0 I 0 2
由: 可知:
V ( 0) ZL I ( 0)
负载阻抗的特性直接关系到传输线上反射波和入射波的
变化,从而影响到传输线参考面上总电压和总电流。 当端接负载等于传输线特征阻抗时,传输线上无反射。
微波技术基础
(2007版) 教材 《微波工程》第三版 (DAVID M.POZAR)
第2章 金属传输线理论
任何一种传输线,其信号能量的传播都是以电 磁波的形式进行的。
电磁波的波型又称为模式,是指能够独立存在 的一种电磁波分布或电磁场结构。
平面波的电磁波型分类:
TE波:横电波,这种波的Ez=0,其电场分量都 在横截面上,但有Hz≠0。
TM波:横磁波,这种波的Hz=0,其磁场分量都 在横截面上,但有Ez≠0。
则
dU dz
Z1I
dI
dz
Y1U
表明传输线上单位长度的电压变化量等于 单位长度上串联阻抗Z1的压降;传输线上单位长 度的电流变化量等于单位长度上并联导纳Y1的分 流量。
2.3.2传输线方程的解 将2.3式两端对z再求导得
dI dz
Y1U
dU dz
Z1I
(R1
jL1)
dI dz
d 2U dz2
同轴线对在低频时传输的波是TEM波,在高 频时既有TEM波又有TE和TM波。
带状线、微带线传输的主模是TEM波,同样 还有TE、TM波存在。
本章主要讨论平行双导线和同轴线的传输特性。
自学
2.1.2——2.1.4
了解各种电缆的基本特点和简单应用。 理解几种应用的结构图。
§2.2 传输线常用分析方法及电参数
u(z, t) Re[U (z)e jt ]
Re[( A1e z A2e z )e jt ]
A1e z cos( t z) A2e z cos( t z)
i(z, t) A1 e z cos( t z) A2 e z cos( t z)
Zc
Zc
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任意一点上电压和电流均由两部分叠加而成
z,
t
)
C1
u(z, t
t
电磁波的波型又称为模式,是指能够独立存在 的一种电磁波分布或电磁场结构。
平面波的电磁波型分类:
TE波:横电波,这种波的Ez=0,其电场分量都 在横截面上,但有Hz≠0。
TM波:横磁波,这种波的Hz=0,其磁场分量都 在横截面上,但有Ez≠0。
则
dU dz
Z1I
dI
dz
Y1U
表明传输线上单位长度的电压变化量等于 单位长度上串联阻抗Z1的压降;传输线上单位长 度的电流变化量等于单位长度上并联导纳Y1的分 流量。
2.3.2传输线方程的解 将2.3式两端对z再求导得
dI dz
Y1U
dU dz
Z1I
(R1
jL1)
dI dz
d 2U dz2
同轴线对在低频时传输的波是TEM波,在高 频时既有TEM波又有TE和TM波。
带状线、微带线传输的主模是TEM波,同样 还有TE、TM波存在。
本章主要讨论平行双导线和同轴线的传输特性。
自学
2.1.2——2.1.4
了解各种电缆的基本特点和简单应用。 理解几种应用的结构图。
§2.2 传输线常用分析方法及电参数
u(z, t) Re[U (z)e jt ]
Re[( A1e z A2e z )e jt ]
A1e z cos( t z) A2e z cos( t z)
i(z, t) A1 e z cos( t z) A2 e z cos( t z)
Zc
Zc
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任意一点上电压和电流均由两部分叠加而成
z,
t
)
C1
u(z, t
t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Microwave Technique
2、低频大损耗情况(工频传输线) j R jLG jC
L R,C G
RG ,
0,
Z0
R G
传输线上不呈现波动过程,只带来一定衰减,衰减α为常数。
3、高频小损耗情况:
L R, C G
2 1
图2.1 传输线的一个长度增量(a)电压电流(b)等效电路
在1处使用KVL:
v( z ,t ) Rzi(
z
,
t
)
Lz
i
z
,
t
v(
z
z
,
t
)
0
t
在2处使用KCL:
i( z ,t ) Gzv( z z,t ) Cz vz z,t i( z z,t ) 0
(2.10)
相速
vP
f
(2.11)
Microwave Technique
电报方程解的讨论
1、一般情况:(有耗)
V ( z) V (0)ez V_ (0)ez
I ( z) V (0) ez V (0) ez
Z0
Z0
YZ j R jLG jC
引言
Microwave Technique
基本概念
长线(long line):传输线几何长度与工作波长λ可比拟,需用分布参数 电路描述。 短线(short line):传输线几何长度与工作波长λ相比可忽略不计,可 用集总参数分析。 二者分界:l/λ > 0.05 分布参数(distributed parameter):R、L、C和G 。
第2章传输线理论
(2―2―16)
I(z)Z10
A1ejz
1 Z0
A2ejz
Ii(z)Ir(z)
第22页,此课件共109页哦
根据复数值与瞬时值的关系,并假设A1、A2为实数, 则沿线电压的瞬时值为
u(z,t)Re[U(Z)eji]A1cos(tz)A2cos(tz)
i(z,t)Re[I(z)eji]A1cos(tz)A2cos(tz)
常用同轴线的特性阻抗值为50Ω和75Ω两种。
(2―3―9)
第31页,此课件共109页哦
三、输入阻抗和反射系数 (一) 输入阻抗Zin(z) 无耗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表达式为
U(z)
U2cosz
jI2Z0sinz
I(z)
jU2 Z0
sinzI2cosz
(2―3―10)
第32页,此课件共109页哦
(2―2―11)
第19页,此课件共109页哦
可将式(2―2―10)写成三角函数表达式
U(z)
U2cosz
jZ0I2sinz
I(z)
jU2 Z0
sinzI2cosz
(2―2―12)
(二)已知始端电压U1和始端电流I1
将z=0、U(0)=U1、I(0)=I1代入式(2―2―5)和式
(2―2―6)便可求得
应用公式2cos2sin2211可将式2210写成三角函数表达式cossinsincos2212二已知始端电压u代入式225和式226便可求得2213将上式代入式225和式226即得到2214同样可以写成三角函数表达式cossinsincos2215三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叠加由式225和式226两式可以看出传输线上任意位置的复数电压和电流均有两部分组成即有2216根据复数值与瞬时值的关系并假设a为实数则沿线电压的瞬时值为zt是由信号源向负载方向传播的行波称为入射波其振幅不随传输方向变化其相位随传播方向z的增加而滞后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二章传输线理论part3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
2019/9/10
copyright@Duguohong
8
驻波工作状态——终端短路
终端短路
ZL=0,L= -1,ρ→∞
ZL=0 (z)ej2z
U ( z)
I
(z)
j 2 A1 sin z 2 A1 cos z Z0
U I((zz)) IU (z()z)Z A A 1 01e ejjzz U(z)A 1,I(z)Z A 1 0
考虑时间因子ejωt
A1 A1ej0
瞬时表达式
ui((zz,,tt))ZAA101
cos(t cos(t
z0) z0)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
2019/9/10
copyright@Duguohong
13
驻波工作状态——终端短路
沿线的输入阻抗 ZinjZ0tanz
当传输线的位置固定时,该点的输入阻抗也是频率的函数, 将随频率而变化 。
阻抗匹配只能在某个固定的频率上 。
500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
2019/9/10
copyright@Duguohong
19
驻波工作状态——沿线电压、电流
振幅分布的特点:
相邻的波腹和波节点相距/4 ,相邻两个波腹及相邻两个
波节点相距/2 。Umax 2Ui
I 0 min
U 0 min
I max
A1 A1 ej0
U(z)A1 1L22LcosL(2z)
I(z)
A1 Z0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3-阻抗匹配汇总
0
y1
0.088
1 j2.2 y1 3、支节位置: d 0.088 0.192 0.28 d 0.088 0.308 0.396 4、短路支节长度
2
令Zin= Rin+ jXin, ZG= RG+ jXG,则上式简化为
P Rin 1 2 EG 2 2 2 Rin RG X in X G
(3.3)
假定信号源阻抗是固定的,考虑以下三种负载阻抗情况: 负载与传输线匹配(ZL= Z0) ГL=0
传给负载传输的功率
Z0 1 2 P EG 2 2 2 Z0 RG X G
Z L Z0 L Z L Z0
(3.1)
2019/1/5
5
信号源向负载传输的功率为
1 1 EG Zin 1 1 1 2 * P Re Vin I in V Re Re (3.2) in 2 2 Zin 2 Zin ZG Zin
23
适用于CAD的解析计算式 1. 并联单支节公式:
ZL 1/ YL RL jX L
( RL jX L ) jZ 0 tg d Z (d ) Z 0 Z 0 j ( RL jX L )tg d
d
Y0
Y0
短路 或开 路
Y Y 1/ Z 0
ZL
t=tg d
Y 1/ Z G jB
Z0 ,
ZL
d
l
信号源和负载均失配的无耗传输线
0
如图(a)所示,此时传输线上任意一点处的电压为
EG Z0 e j l j d j d V (d ) e e L 2 j l Z G Z 0 1 G L e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Ui z Ur z R0 j L0 Z0 Ii z Ir z G0 jC0
二、特性阻抗
无耗传输线
R0 0, G0 0
L0 Z0 C0
微波传输线
R0 L0 , G0 C0
L0 Z0 C0
在无耗或低耗情况下,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一实 数,它仅决定于分布参数L0和C0,与频率无关。
z
式中
R0 j L0 Z0 G0 jC0
R0 j L0 G0 jC0 j
二、传输线方程的解
1.已知传输线终端电压U2和电流I2,沿线电压电流表达式
U z A1e z A2e z 1 I z A1e输线种类
TEM波传输线
TE波和TM波传输线
表面波传输线
一、传输线种类
传输线的基本要求: 能量损耗小 传输效率高 功率容量大 工作频带宽 尺寸小且均匀 常用的微波传输线: 平行双线、波导、同轴线、带状线、微带线
1长线
定义:传输线的几何尺度与线上传输电磁 波波长比值大于或接近于1。
2-2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一、传输线方程
传输线方程是研究传输线上电压、电流变化 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方程。
dz 段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一、传输线方程
u u t , z i i t , z
u z , t dz du z, t z 微分角度 di z , t i z , t dz z
分布电感效应: 高频电流会在导体周围产生高频磁场,磁 场也是沿线分布的,这就是分布电感效应
二、特性阻抗
无耗传输线
R0 0, G0 0
L0 Z0 C0
微波传输线
R0 L0 , G0 C0
L0 Z0 C0
在无耗或低耗情况下,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一实 数,它仅决定于分布参数L0和C0,与频率无关。
z
式中
R0 j L0 Z0 G0 jC0
R0 j L0 G0 jC0 j
二、传输线方程的解
1.已知传输线终端电压U2和电流I2,沿线电压电流表达式
U z A1e z A2e z 1 I z A1e输线种类
TEM波传输线
TE波和TM波传输线
表面波传输线
一、传输线种类
传输线的基本要求: 能量损耗小 传输效率高 功率容量大 工作频带宽 尺寸小且均匀 常用的微波传输线: 平行双线、波导、同轴线、带状线、微带线
1长线
定义:传输线的几何尺度与线上传输电磁 波波长比值大于或接近于1。
2-2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一、传输线方程
传输线方程是研究传输线上电压、电流变化 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方程。
dz 段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一、传输线方程
u u t , z i i t , z
u z , t dz du z, t z 微分角度 di z , t i z , t dz z
分布电感效应: 高频电流会在导体周围产生高频磁场,磁 场也是沿线分布的,这就是分布电感效应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
(3)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的通解: 对(2.1-3)再次取导数有
d 2V ( z ) dI ( z ) ( R1 jL1 ) Z1 (Y1V ( z )) Z1Y1V ( z ) 2 dz dz d 2 I ( z) dV ( z ) (G1 jC1 ) Y1Z1 I ( z( ) 2.1 6 ) 2 dz dz
(iii)信号源和负载条件解:如图所示已知始信号源的电 动式为EG,内阻为ZG,负载的阻抗为ZL
V ( z ) A1e Z A2 eZ V (0) V0 A1 A2 EG I 0 Z G (1) V (l ) VL A1e l A2 el ( 2) I ( z) 1 ( A1e Z A2 eZ ) Z0 1 ( A1 A2 ) I 0 Z 0 ( A1 A2 )(3) Z0 1 V ( A1e l A2 el ) L ( 4) Z0 ZL
另d l z , 表示从负载端接处向源 方向d处,则该处的电压和电 流可以表示为: VL Z 0 I L d VL Z 0 I L d V (d ) e e 2 2 V Z 0 I L d VL Z 0 I L d I (d ) L e e (2.1 11) 2Z 0 2Z 0
I (0) I 0
联立求解有: V Z0 I0 V Z0 I0 A1 0 , A2 0 2 2 对于传输线上任意一点 z处的电压和电流可以表 示为: V Z 0 I 0 z V0 Z 0 I 0 z V ( z ) A1e z A2 ez 0 e e 2 2 V Z 0 I 0 z V0 Z 0 I 0 z 1 I ( z) ( A1e z A2 ez ) 0 e e(2.1 14) Z0 2 2
传输线基本理论
平行双导线、同轴线的等效电路参数计算公式列于表 2-1。
表 2-1 平行双导线、同轴线的等效电路参数 R'、G'、L'和 C'
参数
同轴线
平行双导线
单位
R'
Rs
2π
1 a
+
1 b
Rs
πa
Ω/m
L'
µ 2π
ln(b
/
a)
µ π
ln (d
/
2a)
+
(d / 2a)2 − 1
H/m
2πσ
G'
ln(b / a)
有耗传输线方程的解
13
对于有损耗的情况,如果传播常数 k 与特征阻抗 Zc(或导纳 Yc)的定义为
jk = (R'+ jωL')(G'+ jωC')
1
Zc
= Yc
=
R'+ jωL' G'+ jωC'
那么传输线方程
dV (z) = −(R'+ jωL')I (z)
dz
dI (z) = −(G'+ jωC')V (z)
将上式代入传输线方程
∂V (z,
∂z
t
)
=
−
R'
I
(z,
t
)
+
L'
∂I
(z,
∂t
t
)
∂I
(z,
∂z
t
)
=
−G'V
(z,
t
)
传输线理论
➢短线:
几何长度l与工作波长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传输线, 用集总参数进行描述。应用电路理论分析。
分界线可认为是: l / 0.05
2.1.2 分布参数及传输线等效电路模型
Low frequencies(short line) wavelengths >> wire length current (I) travels down wires easily for efficient power transmission measured voltage and current not dependent on position along wire
集 总 参 数 电 路
分 布 参 数 电 路
2.1.2 分布参数及传输线等效电路模型 例
100Km长的高压线,工作频率50Hz,电长度 l / 0.017
---- 短线
1cm长的传输线,工作频率为3GHz,电长度 l / 0.1
---- 长线
2.1.2 分布参数及传输线等效电路模型 分布参数(distributed parameter)
➢可以从场的角度以某种TEM传输线导出 ➢可以从路的角度,由分布参数得到
采用电路理论分析 对时諧情况求通解
得到一般传输线方程 最后根据传输线端接条 件求出传输线方程定解
2.2.1 传输线方程
a.一般传输线方程
按照泰勒级数展开,并忽略高次项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
v(z z,t) v(z,t) v(z,t) z z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本章学习提要:
❖又称一维分布参数电路理论,是微波电路设计 和计算的理论基础。
❖从路的观点研究传输线在微波运用下的传输特 性,讨论用史密斯圆图进行阻抗计算和阻抗匹 配的方法。
几何长度l与工作波长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传输线, 用集总参数进行描述。应用电路理论分析。
分界线可认为是: l / 0.05
2.1.2 分布参数及传输线等效电路模型
Low frequencies(short line) wavelengths >> wire length current (I) travels down wires easily for efficient power transmission measured voltage and current not dependent on position along wire
集 总 参 数 电 路
分 布 参 数 电 路
2.1.2 分布参数及传输线等效电路模型 例
100Km长的高压线,工作频率50Hz,电长度 l / 0.017
---- 短线
1cm长的传输线,工作频率为3GHz,电长度 l / 0.1
---- 长线
2.1.2 分布参数及传输线等效电路模型 分布参数(distributed parameter)
➢可以从场的角度以某种TEM传输线导出 ➢可以从路的角度,由分布参数得到
采用电路理论分析 对时諧情况求通解
得到一般传输线方程 最后根据传输线端接条 件求出传输线方程定解
2.2.1 传输线方程
a.一般传输线方程
按照泰勒级数展开,并忽略高次项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
v(z z,t) v(z,t) v(z,t) z z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本章学习提要:
❖又称一维分布参数电路理论,是微波电路设计 和计算的理论基础。
❖从路的观点研究传输线在微波运用下的传输特 性,讨论用史密斯圆图进行阻抗计算和阻抗匹 配的方法。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part3
工作状态分析 ——行波工作状态 ——行波工作状态
2011-4-23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 copyright@Duguohong
5
例1
工作状态分析 ——行波工作状态 ——行波工作状态
特性阻抗为50Ω 特性阻抗为50Ω的传输线终端连接负载产生 VSWR为 终端处反射波没有相移, 的VSWR为2,终端处反射波没有相移,求 使传输线处于行波工作状态的终端负载应 并联的电阻值。 并联的电阻值。
2011-4-23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 copyright@Duguohong
21
驻波工作状态——总结 驻波工作状态——总结
振幅分布的特点: 振幅分布的特点:
相邻的波腹和波节点相距λ 相邻的波腹和波节点相距λ/4 ,相邻两个波腹 及相邻两个波节点相距λ 及相邻两个波节点相距λ/2 ;
2011-4-23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 copyright@Duguohong
8
工作状态分析 ——驻波工作状态 全反射) ——驻波工作状态(全反射) 驻波工作状态(
全反射的条件
Z1 − Z 0 Z1 + Z 0 = Γ1 = 1
Z1=0 Z1=∞ Z1=±jX
驻波工作状态——终端短路 驻波工作状态——终端短路
沿线的输入阻抗
500 400 300
Z in = jZ 0 tan β z
当传输线的位置固定 时,该点的输入阻抗 也是频率的函数, 也是频率的函数,将 随频率而变化 阻抗匹配只能在 某个固定的频率上
2011-4-23
|Z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 z in =
Z in = + j 2 . 12 Zc
当终端接实际负载时, 当终端接实际负载时,测量点 归一化输入阻抗为:
Z in z in = Zc 25 − j 70 = 50 = 0.50 − j1.4
Microwave Technique
测量点距短路负载电长度为0.18 λ ,故负载应位于该点向负载转 测量点距短路负载电长度为 0.18 λ ,对应 对应0.337 λ -0.18 λ =0.157 λ处,由其与对应电阻、电抗圆交 由其与对应电阻、电抗圆交 查得: 点查得:
Ω
2.5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是一种有用的阻抗匹配电路。实质是通过恰当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是一种有用的阻抗匹配电路。实质是通过恰当 的选择匹配段的特征阻抗和长度,使所有部分反射的叠加结果为零 的选择匹配段的特征阻抗和长度,使所有部分反射的叠加结果为零。 2.5.1 阻抗观点
Γ
Z in
{
}
令: Z in = Rin + jX in 和 Z g = R g + jX g 上式写为: 上式写为:
Rin 1 2 P = | Vg | 2 ( Rin + Rg ) 2 + ( X in + X g ) 2
假定Rg是固定的,讨论以下三种情况: 假定 是固定的,讨论以下三种情况:
Microwave Technique
输入端电压V 输入端电压 in:
Zl − Z0 Γl = Zl + Z0
Vin = Vg
Z0 e − jβ l V0+ = Vg Z 0 + Z g 1 − Γl Γg e − 2 jβl
Microwave Technique
Z in = V0+ (e jβl + Γl e − jβl ) Z in + Z g
Γg =
Z g − Z0 Z g + Z0
SWR =
1 + Γl 1 − Γl
传给负载的功率是: 传给负载的功率是:
1 1 1 Z in 1 1 * 2 2 2 P = Re Vin I in = | Vin | Re = | Vg | | | Re 2 2 Z in + Z g Z in 2 Z in
Γ
讨论: 讨论:
Γ=0 Γ≠0 1. 在馈线上没有反射 在馈线上没有反射 反射Γ=0,在λ/4匹配段内存在驻波反射 匹配段内存在驻波反射 在 匹配段内存在驻波反射Γ≠0 2. 该变换器仅在匹配段长度为工作波长λ/4或λ/4奇数倍时使得Γ=0,因 该变换器仅在匹配段长度为工作波长λ 或 奇数倍时使得 奇数倍时使得Γ , 此只能在离散频率点上获得完全匹配,在其它频率上将会失配。 例题 例题2.5) 此只能在离散频率点上获得完全匹配,在其它频率上将会失配。(例题 3.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仅限于匹配实数负载(纯电阻)。复数阻抗需要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仅限于匹配实数负载(纯电阻)。复数阻抗需要 )。复数阻抗 通过变换到纯电阻负载来实现匹配。 通过变换到纯电阻负载来实现匹配。 2.5.2 多次反射观点 (自学) 自学)
1、负载与传输线匹配: 负载与传输线匹配: 则:
ZL = Z0
Γl = 0 (负载能全部吸收由 传输线输送过来的功 率) Z0
(2.76)
SWR = 1
Z in = Z 0
传给负载的功率是: 传给负载的功率是:
1 P = | Vg |2 2 2 ( Z 0 + Rg ) 2 + X g
2、源与带负载的传输线匹配: 源与带负载的传输线匹配:
Microwave Technique
匹配方式
负载阻抗匹配: 负载阻抗匹配:目的是使负载无反射; 信号源阻抗匹配:目的是使信号源无反射; 加隔离器) 信号源阻抗匹配:目的是使信号源无反射;(加隔离器)
目的是使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信号源共轭匹配 :目的是使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微波传输系统的匹配问题 (a)匹配前 (b)匹配后 匹配前 匹配后
a.
−2 Rin ( Rin + Rg ) 1 + =0 2 2 2 2 2 ( Rin + Rg ) + ( X in + X g ) [( Rin + Rg ) + ( X in + X g ) ]
2 2 Rg − Rin + ( X in + X g ) 2 = 0
∂P ∂P =0 ∂Rin
Microwave Technique
〖解〗由:
有
Z L + jZ c tg β z U (z) Z i (z) = = Zc I (z) Z c + jZ L tg β z
0 + jZ c tg β l Z = Zc = jZ c tg β l Z c + j 0 tg β l ∞ + jZ c tg β l Zc oc Z in = Z c = Z c + j ∞ tg β l jtg β l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第三部分) 部分)
Microwave Technique
阻抗圆图
导纳圆图
Microwave Technique
的负载,接在50Ω传输线上,线长为0.15λ,求负 例2.3 ZL=100+j50 Ω 的负载,接在 Ω传输线上,线长为 , 载导纳和输入阻抗。 载导纳和输入阻抗。 解: zL=ZL/Z0=2+j1 旋转180° 等|Γ|圆旋转 Γ ° yL=0.4-j0.2 YL=yLY0=yL/Z0=0.008-j0.004 S 等|Γ|圆朝源转0.15λ: Γ 圆朝源转 yin=0.61+j0.66 旋转180°得输入阻抗 等|Γ|圆旋转 Γ ° zin=0.76-j0.8 Zin=zinZ0=38+j40
RL + jZ 1 R + jZ 1 tan β l tan β l = Z1 L = Z1 Z1 Z 1 + jR L tan β l + jR L tan β l
βl → π / 2
=
Z 12 RL
Γ=0,则Zin=Z0,此时特征阻抗Z1为:
Microwave Technique
Z1 = Z 0 R1
0.157
z
或
L
= 0.57 + j1.5
Hale Waihona Puke Z L = 28.5 + j 75(Ω)
Microwave Technique
0.337
2.4.2 开槽线
一个X波段的波导开槽线 图2.13 一个 波段的波导开槽线 在端接负载的传输线上进行驻波电场振幅取样测量, 在端接负载的传输线上进行驻波电场振幅取样测量, 通过两个量的测量,得到负载的阻抗值。 通过两个量的测量,得到负载的阻抗值。
Microwave Technique
2.6 源和负载失配 与低频电路设计不同,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 与低频电路设计不同,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包括天线 的设计) 不管是无源电路还是有源电路, 的设计),不管是无源电路还是有源电路,都必须考虑其阻抗 匹配问题。 匹配问题。阻抗匹配网络是设计微波电路和系统时采用最多 的电路元件。 的电路元件。
Microwave Technique
源
Yin
ZL
YL
Zin
测得传输线终端短路时输入阻抗为+ 〖例〗 测得传输线终端短路时输入阻抗为+j106 Ω ,开路时输 入阻抗为- 23.6Ω 终端接实际负载时的输入阻抗 负载时的输入阻抗Z 25- 入阻抗为-j 23.6Ω,终端接实际负载时的输入阻抗Zin=25-j70 负载阻抗值。 Ω。求:负载阻抗值。
如何实现最大功率传输? 如何实现最大功率传输?
Microwave Technique
3、共轭匹配: 共轭匹配:
假定信号源内阻抗固定, 假定信号源内阻抗固定,可改变输入阻抗Zin使信号源传送 给负载ZL的功率最大。 的功率最大。
Rin 1 2 P = | Vg | 2 ( Rin + Rg ) 2 + ( X in + X g ) 2
Z L = (0.77 + j1.48) × 50 = 38.5 + j 74(Ω)
Microwave Technique
例2.4
求ZL
0
1
2
3
4
5
SWR=1.5 0 1 2 3 4 5
θ
Γ = 0.2e
j 86.4 o
= 0.0126 + j 0.1996
Microwave Technique
1+ Γ Z L = 50 = 47.3 + j19.7 1− Γ
Microwave Technique
Zo为 的无耗线上测得SWR SWR为 电压驻波最小点出现在距负载λ 例 在Zo为50 Ω的无耗线上测得SWR为5,电压驻波最小点出现在距负载λ/3 如图所示,求负载阻抗值。 处,如图所示,求负载阻抗值。 电压驻波最小点r 0.2,在阻抗圆图实轴左半径上, 〖 解 〗电压驻波最小点rmin=l/5 =0.2,在阻抗圆图实轴左半径上,如图 点沿等SWR 的圆(等反射系数圆)反时针旋转(朝负载) SWR= 所示。 所示。 以rmin点沿等SWR=5的圆(等反射系数圆)反时针旋转(朝负载) λ/3 得到ZL=0.77十j1.48,故得负载阻抗为: 得到Z 0.77十 1.48,故得负载阻抗为:
Z in = Z g
Rin = Rg
X in = X g
总反射系数为零: 总反射系数为零: Γ = 0 (负载可能不匹配,即传输线上可能有驻波) 负载可能不匹配,即传输线上可能有驻波)
Rg 1 2 P = | Vg | 小于(2.76)式(有载线未与源匹配) 小于 式 有载线未与源匹配) 2 2 2 4( R g + X g )
Z in = + j 2 . 12 Zc
当终端接实际负载时, 当终端接实际负载时,测量点 归一化输入阻抗为:
Z in z in = Zc 25 − j 70 = 50 = 0.50 − j1.4
Microwave Technique
测量点距短路负载电长度为0.18 λ ,故负载应位于该点向负载转 测量点距短路负载电长度为 0.18 λ ,对应 对应0.337 λ -0.18 λ =0.157 λ处,由其与对应电阻、电抗圆交 由其与对应电阻、电抗圆交 查得: 点查得:
Ω
2.5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是一种有用的阻抗匹配电路。实质是通过恰当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是一种有用的阻抗匹配电路。实质是通过恰当 的选择匹配段的特征阻抗和长度,使所有部分反射的叠加结果为零 的选择匹配段的特征阻抗和长度,使所有部分反射的叠加结果为零。 2.5.1 阻抗观点
Γ
Z in
{
}
令: Z in = Rin + jX in 和 Z g = R g + jX g 上式写为: 上式写为:
Rin 1 2 P = | Vg | 2 ( Rin + Rg ) 2 + ( X in + X g ) 2
假定Rg是固定的,讨论以下三种情况: 假定 是固定的,讨论以下三种情况:
Microwave Technique
输入端电压V 输入端电压 in:
Zl − Z0 Γl = Zl + Z0
Vin = Vg
Z0 e − jβ l V0+ = Vg Z 0 + Z g 1 − Γl Γg e − 2 jβl
Microwave Technique
Z in = V0+ (e jβl + Γl e − jβl ) Z in + Z g
Γg =
Z g − Z0 Z g + Z0
SWR =
1 + Γl 1 − Γl
传给负载的功率是: 传给负载的功率是:
1 1 1 Z in 1 1 * 2 2 2 P = Re Vin I in = | Vin | Re = | Vg | | | Re 2 2 Z in + Z g Z in 2 Z in
Γ
讨论: 讨论:
Γ=0 Γ≠0 1. 在馈线上没有反射 在馈线上没有反射 反射Γ=0,在λ/4匹配段内存在驻波反射 匹配段内存在驻波反射 在 匹配段内存在驻波反射Γ≠0 2. 该变换器仅在匹配段长度为工作波长λ/4或λ/4奇数倍时使得Γ=0,因 该变换器仅在匹配段长度为工作波长λ 或 奇数倍时使得 奇数倍时使得Γ , 此只能在离散频率点上获得完全匹配,在其它频率上将会失配。 例题 例题2.5) 此只能在离散频率点上获得完全匹配,在其它频率上将会失配。(例题 3.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仅限于匹配实数负载(纯电阻)。复数阻抗需要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仅限于匹配实数负载(纯电阻)。复数阻抗需要 )。复数阻抗 通过变换到纯电阻负载来实现匹配。 通过变换到纯电阻负载来实现匹配。 2.5.2 多次反射观点 (自学) 自学)
1、负载与传输线匹配: 负载与传输线匹配: 则:
ZL = Z0
Γl = 0 (负载能全部吸收由 传输线输送过来的功 率) Z0
(2.76)
SWR = 1
Z in = Z 0
传给负载的功率是: 传给负载的功率是:
1 P = | Vg |2 2 2 ( Z 0 + Rg ) 2 + X g
2、源与带负载的传输线匹配: 源与带负载的传输线匹配:
Microwave Technique
匹配方式
负载阻抗匹配: 负载阻抗匹配:目的是使负载无反射; 信号源阻抗匹配:目的是使信号源无反射; 加隔离器) 信号源阻抗匹配:目的是使信号源无反射;(加隔离器)
目的是使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信号源共轭匹配 :目的是使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微波传输系统的匹配问题 (a)匹配前 (b)匹配后 匹配前 匹配后
a.
−2 Rin ( Rin + Rg ) 1 + =0 2 2 2 2 2 ( Rin + Rg ) + ( X in + X g ) [( Rin + Rg ) + ( X in + X g ) ]
2 2 Rg − Rin + ( X in + X g ) 2 = 0
∂P ∂P =0 ∂Rin
Microwave Technique
〖解〗由:
有
Z L + jZ c tg β z U (z) Z i (z) = = Zc I (z) Z c + jZ L tg β z
0 + jZ c tg β l Z = Zc = jZ c tg β l Z c + j 0 tg β l ∞ + jZ c tg β l Zc oc Z in = Z c = Z c + j ∞ tg β l jtg β l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第三部分) 部分)
Microwave Technique
阻抗圆图
导纳圆图
Microwave Technique
的负载,接在50Ω传输线上,线长为0.15λ,求负 例2.3 ZL=100+j50 Ω 的负载,接在 Ω传输线上,线长为 , 载导纳和输入阻抗。 载导纳和输入阻抗。 解: zL=ZL/Z0=2+j1 旋转180° 等|Γ|圆旋转 Γ ° yL=0.4-j0.2 YL=yLY0=yL/Z0=0.008-j0.004 S 等|Γ|圆朝源转0.15λ: Γ 圆朝源转 yin=0.61+j0.66 旋转180°得输入阻抗 等|Γ|圆旋转 Γ ° zin=0.76-j0.8 Zin=zinZ0=38+j40
RL + jZ 1 R + jZ 1 tan β l tan β l = Z1 L = Z1 Z1 Z 1 + jR L tan β l + jR L tan β l
βl → π / 2
=
Z 12 RL
Γ=0,则Zin=Z0,此时特征阻抗Z1为:
Microwave Technique
Z1 = Z 0 R1
0.157
z
或
L
= 0.57 + j1.5
Hale Waihona Puke Z L = 28.5 + j 75(Ω)
Microwave Technique
0.337
2.4.2 开槽线
一个X波段的波导开槽线 图2.13 一个 波段的波导开槽线 在端接负载的传输线上进行驻波电场振幅取样测量, 在端接负载的传输线上进行驻波电场振幅取样测量, 通过两个量的测量,得到负载的阻抗值。 通过两个量的测量,得到负载的阻抗值。
Microwave Technique
2.6 源和负载失配 与低频电路设计不同,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 与低频电路设计不同,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包括天线 的设计) 不管是无源电路还是有源电路, 的设计),不管是无源电路还是有源电路,都必须考虑其阻抗 匹配问题。 匹配问题。阻抗匹配网络是设计微波电路和系统时采用最多 的电路元件。 的电路元件。
Microwave Technique
源
Yin
ZL
YL
Zin
测得传输线终端短路时输入阻抗为+ 〖例〗 测得传输线终端短路时输入阻抗为+j106 Ω ,开路时输 入阻抗为- 23.6Ω 终端接实际负载时的输入阻抗 负载时的输入阻抗Z 25- 入阻抗为-j 23.6Ω,终端接实际负载时的输入阻抗Zin=25-j70 负载阻抗值。 Ω。求:负载阻抗值。
如何实现最大功率传输? 如何实现最大功率传输?
Microwave Technique
3、共轭匹配: 共轭匹配:
假定信号源内阻抗固定, 假定信号源内阻抗固定,可改变输入阻抗Zin使信号源传送 给负载ZL的功率最大。 的功率最大。
Rin 1 2 P = | Vg | 2 ( Rin + Rg ) 2 + ( X in + X g ) 2
Z L = (0.77 + j1.48) × 50 = 38.5 + j 74(Ω)
Microwave Technique
例2.4
求ZL
0
1
2
3
4
5
SWR=1.5 0 1 2 3 4 5
θ
Γ = 0.2e
j 86.4 o
= 0.0126 + j 0.1996
Microwave Technique
1+ Γ Z L = 50 = 47.3 + j19.7 1− Γ
Microwave Technique
Zo为 的无耗线上测得SWR SWR为 电压驻波最小点出现在距负载λ 例 在Zo为50 Ω的无耗线上测得SWR为5,电压驻波最小点出现在距负载λ/3 如图所示,求负载阻抗值。 处,如图所示,求负载阻抗值。 电压驻波最小点r 0.2,在阻抗圆图实轴左半径上, 〖 解 〗电压驻波最小点rmin=l/5 =0.2,在阻抗圆图实轴左半径上,如图 点沿等SWR 的圆(等反射系数圆)反时针旋转(朝负载) SWR= 所示。 所示。 以rmin点沿等SWR=5的圆(等反射系数圆)反时针旋转(朝负载) λ/3 得到ZL=0.77十j1.48,故得负载阻抗为: 得到Z 0.77十 1.48,故得负载阻抗为:
Z in = Z g
Rin = Rg
X in = X g
总反射系数为零: 总反射系数为零: Γ = 0 (负载可能不匹配,即传输线上可能有驻波) 负载可能不匹配,即传输线上可能有驻波)
Rg 1 2 P = | Vg | 小于(2.76)式(有载线未与源匹配) 小于 式 有载线未与源匹配) 2 2 2 4( R g + X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