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署中寄舍弟墨》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 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 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 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幽兰图 郑燮作品
墨竹
幽篁兰石图
兰竹石图 郑燮作品
墨梅
兰花
兰竹双清 郑燮作品
菊石图
竹石图
郑燮作品
兰石图
郑燮作品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
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 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
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扬州八怪” 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 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 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 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 “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
三、 对“板桥家法”,今天如何看?
面对“世上连阡越陌,致百顷有余者” 的土地兼并现实,板桥本人也无可奈何,无法改变这 一不合理的现实。但他本人则坚持自己的经济原则、 政治立场:“风俗偷则不同为恶”。并将此规定为 “板桥之家法”,要求其弟贯彻执行,决不多占田地, 展示了一个“仁者”的坚定意志和与世俗抗争的不妥 协精神。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第四书
郑燮
教学目的
• 学习郑板桥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能够关爱他人, 善待他人。
• 体会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明白如话的艺 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一、本文思想内容的 分析。
二、体会本文平易 近人,不加雕琢,明白 如话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 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 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三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少 时读书于江苏仪征。二十岁学填词,二十六岁设塾教学,业 余时间研究诗文书画。他生活十分清苦。开始以卖画为生。 他中秀才后,四十岁才中举人,四十四岁考取进士。先后当 了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二年的官场生涯,使他目睹当时 社会许多黑暗,他的一些施政措施,遭到豪绅的排斥,终在 乾隆十八年去职。
本文就是他在范县任上写给堂弟郑墨的一封家书。
内容解析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 为四民之末”,甚至于“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的观点。 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士”人之无德无行,虚伪、丑陋的品质, 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堂弟要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如对于佃 户要尽主客之礼,不要有贵贱之分。并且要关心、善待他们, 体现了他的亲民、爱民思想。至今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有如促
一、感情真挚、坦率,平易近
膝对坐聊家常话,娓娓动情,感人至深。
无论是议
二、语言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无滞碍。
论还是抒情,随手写来,不事雕饰,毫
声”、
大量使用口语,明白如话如 “忍气吞
“捱人笑骂”,读来生动自然,琅琅上口。
思考与练习
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 对“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 民之末。……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这段话的理解,并说说这种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在这段话中,郑板桥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农 民对社会的贡献,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士”人之无德 无行,充分体现了作者重视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 的民本思想。这种观点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返回
二、本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郑燮“仁”的思想?
1.以民为本 尊重农民。 2.亲民爱民,同情贫弱。 3.主张人生平等,反对贵贱等级。 4.平均土地。 5.刻守经济原则,坚持政治立场(板桥家 法)。
郑板桥一生艺术成就很高,他的诗多关心民间疾苦。 书法“板桥体”(他自称六分半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前无 古人。他的绘画,常以兰竹石松菊梅为题材,尤工兰竹,擅 长水墨,极少设色。他的治印艺术虽不及书画艺术影响大, 却是他书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特定形式,他在一幅画卷中常 用印5-6方,最多则11-12方。郑板桥的诗书画印,一般赞之 为四绝。他的书画一向为人民所喜爱。
幽壑兰泉图
花卉图
竹兰石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
易安像
墨梅图
百龄图 李方膺(1695~1755)清代诗画家。
竹石
《芭蕉萱石图》
《忠孝图》
李鱓(1686-1762),清代书画家。
红绿梅花图
墨竹图
金农(1687-1764),清代著名画家。
玉壶春色图
背景简介
郑板桥出生时,其家道已经衰落,家境十分贫寒。再加上他三岁其母亲汪 夫人即逝去,先后被其乳母费氏、继母郝氏以及姑母所抚育,因而,他幼年生活是 极其不幸的。早年的生活经历培养了他同情弱小关爱他人的品质,这成为了他后来 亲民、爱民思想的深厚基础。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年及50岁的郑板桥始做范 县县令。他在范县主政五年,为官清正,秉公办事,除恶邪,革旧弊,暗查明断, 同情贫苦,深受范县人民爱戴,至今仍有“郑板桥是清官,不图银子不图钱”的民 谣。
板桥天资聪颖灵悟,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 能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大约在二十 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赴北京,于 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 村设塾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 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本文四段:
wenku.baidu.com
友。
第一段嘱咐家人置办农具,作农事,善待穷亲戚朋
第二段赞扬农夫“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 养天下的功劳,抨击“士”人的无德无行,虚伪和丑陋。
第三段表明要关心、善待佃户,并要以主客相称, 不要有贵贱之分,提出人人平等的主张。
第四段告诫家人不要贪求田亩,多求便是占人产业, 提出平均的思想。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
• 所为家书忠厚垦挚,有光禄《庭诰》、(颜之推) 《颜氏家训》遗意。(《清史列传·郑變传》)
• 所刻寄弟书数纸,皆老成忠厚之言,大有光禄 《庭诰》、(颜之推)《颜氏家训》遗意,异乎 放荡以为高者,信贤者之不可测也。(清·李桓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郑變》)
作者之补充介绍
郑燮的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至郑板桥1693 年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 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 勤劳、朴直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 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幽兰图 郑燮作品
墨竹
幽篁兰石图
兰竹石图 郑燮作品
墨梅
兰花
兰竹双清 郑燮作品
菊石图
竹石图
郑燮作品
兰石图
郑燮作品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
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 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
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扬州八怪” 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 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 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 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 “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
三、 对“板桥家法”,今天如何看?
面对“世上连阡越陌,致百顷有余者” 的土地兼并现实,板桥本人也无可奈何,无法改变这 一不合理的现实。但他本人则坚持自己的经济原则、 政治立场:“风俗偷则不同为恶”。并将此规定为 “板桥之家法”,要求其弟贯彻执行,决不多占田地, 展示了一个“仁者”的坚定意志和与世俗抗争的不妥 协精神。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第四书
郑燮
教学目的
• 学习郑板桥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能够关爱他人, 善待他人。
• 体会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明白如话的艺 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一、本文思想内容的 分析。
二、体会本文平易 近人,不加雕琢,明白 如话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 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 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三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少 时读书于江苏仪征。二十岁学填词,二十六岁设塾教学,业 余时间研究诗文书画。他生活十分清苦。开始以卖画为生。 他中秀才后,四十岁才中举人,四十四岁考取进士。先后当 了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二年的官场生涯,使他目睹当时 社会许多黑暗,他的一些施政措施,遭到豪绅的排斥,终在 乾隆十八年去职。
本文就是他在范县任上写给堂弟郑墨的一封家书。
内容解析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 为四民之末”,甚至于“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的观点。 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士”人之无德无行,虚伪、丑陋的品质, 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堂弟要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如对于佃 户要尽主客之礼,不要有贵贱之分。并且要关心、善待他们, 体现了他的亲民、爱民思想。至今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有如促
一、感情真挚、坦率,平易近
膝对坐聊家常话,娓娓动情,感人至深。
无论是议
二、语言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无滞碍。
论还是抒情,随手写来,不事雕饰,毫
声”、
大量使用口语,明白如话如 “忍气吞
“捱人笑骂”,读来生动自然,琅琅上口。
思考与练习
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 对“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 民之末。……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这段话的理解,并说说这种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在这段话中,郑板桥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农 民对社会的贡献,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士”人之无德 无行,充分体现了作者重视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 的民本思想。这种观点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返回
二、本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郑燮“仁”的思想?
1.以民为本 尊重农民。 2.亲民爱民,同情贫弱。 3.主张人生平等,反对贵贱等级。 4.平均土地。 5.刻守经济原则,坚持政治立场(板桥家 法)。
郑板桥一生艺术成就很高,他的诗多关心民间疾苦。 书法“板桥体”(他自称六分半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前无 古人。他的绘画,常以兰竹石松菊梅为题材,尤工兰竹,擅 长水墨,极少设色。他的治印艺术虽不及书画艺术影响大, 却是他书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特定形式,他在一幅画卷中常 用印5-6方,最多则11-12方。郑板桥的诗书画印,一般赞之 为四绝。他的书画一向为人民所喜爱。
幽壑兰泉图
花卉图
竹兰石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
易安像
墨梅图
百龄图 李方膺(1695~1755)清代诗画家。
竹石
《芭蕉萱石图》
《忠孝图》
李鱓(1686-1762),清代书画家。
红绿梅花图
墨竹图
金农(1687-1764),清代著名画家。
玉壶春色图
背景简介
郑板桥出生时,其家道已经衰落,家境十分贫寒。再加上他三岁其母亲汪 夫人即逝去,先后被其乳母费氏、继母郝氏以及姑母所抚育,因而,他幼年生活是 极其不幸的。早年的生活经历培养了他同情弱小关爱他人的品质,这成为了他后来 亲民、爱民思想的深厚基础。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年及50岁的郑板桥始做范 县县令。他在范县主政五年,为官清正,秉公办事,除恶邪,革旧弊,暗查明断, 同情贫苦,深受范县人民爱戴,至今仍有“郑板桥是清官,不图银子不图钱”的民 谣。
板桥天资聪颖灵悟,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 能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大约在二十 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赴北京,于 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 村设塾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 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本文四段:
wenku.baidu.com
友。
第一段嘱咐家人置办农具,作农事,善待穷亲戚朋
第二段赞扬农夫“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 养天下的功劳,抨击“士”人的无德无行,虚伪和丑陋。
第三段表明要关心、善待佃户,并要以主客相称, 不要有贵贱之分,提出人人平等的主张。
第四段告诫家人不要贪求田亩,多求便是占人产业, 提出平均的思想。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
• 所为家书忠厚垦挚,有光禄《庭诰》、(颜之推) 《颜氏家训》遗意。(《清史列传·郑變传》)
• 所刻寄弟书数纸,皆老成忠厚之言,大有光禄 《庭诰》、(颜之推)《颜氏家训》遗意,异乎 放荡以为高者,信贤者之不可测也。(清·李桓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郑變》)
作者之补充介绍
郑燮的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至郑板桥1693 年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 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 勤劳、朴直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 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