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历史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历史名人
聂耳
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
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趋共同之鹄的……
——郭沫若题聂耳墓碑文
聂耳(1912~193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甬道街一家医药店的楼上,那楼前至今还立着一块“聂耳故里碑”。
聂耳原名聂守信,母亲是傣族,聂耳4岁时父亲病逝,全家靠母亲挂牌行医生活。
受母亲影响,聂耳十分喜欢民间音乐。
聂耳在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积极参加宣传进步思想的演出,后来遭到迫害,为躲避搜捕,不得不离家远走上海。
1930年,聂耳来到上海后,先在一家商号当店员,后来考进明月歌舞团担任提琴手。
1933年经田汉介绍加入共产党,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提出“为大众呐喊”的主张,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聂耳创作歌曲30多首,有《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毕业歌》、《大路歌》、《新的女性》、《铁蹄下的歌女》等等,喊出了劳苦大众的呼声。
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插曲,问世之后就广为流传,激励中华儿女为国赴死,抗日救亡,深受群众欢迎。
1935年,聂耳取道日本到苏联深造,7月17日在神奈川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4岁。
1937年,聂耳的骨灰安葬于西山碧鸡关旁,1980年5月又迁葬到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
新墓的平面布局如聂耳生前最喜爱的云南月琴,墓园前松林中有聂耳雕像,并有聂耳事迹陈列馆。
1988年,聂耳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9月27日,《义勇军进行曲》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郑和
郑和(1371-1433年)云南晋宁昆阳宝山乡和代村人,回族。
原名姓马,小字三宝(后又称三宝),故又称三宝太监。
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
郑和12岁时丧父,洪武十四年(1381年),被作为“秀童”,征召入京,入宫为太监。
后投于燕王朱棣府内做宦官,曾多次随朱棣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
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
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
当时明王朝经济发达,国力雄厚,明成祖为打通海路,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因疑建文帝逃到海外,意欲出海寻找,于是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决定派“有勇有谋,知兵习战,屡立奇功的郑和为正使,出使西洋,便赐姓“郑”,改称郑和。
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
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历时28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七个国家,首次环绕地球一周,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开创了世界海的新纪元。
郑和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哥伦布,达.伽玛和麦哲伦早很多年。
(1405年郑和开始第一次远洋,西方哥伦布首航是在1492年。
)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不幸于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和科泽科德)病逝。
郑和把毕生精力贡献于航海事业,享年六十二岁。
其衣冠冢筑于南京牛首山麓。
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浏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地处浏河与长江交汇处,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郑和船队在浏家港集结出海之前,每次必到镇上天妃宫进香朝拜,祭祀天妃,祁保出入平安。
宣德六年(1431年)曾刻石立“浏家港天妃宫石颗番事迹碑”,因此,此处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
兰茂
先生本旷代逸才,但凭湘管一枝,率尔写性天风月;
此地是高人故里,倘来茅庐三顾,当不老空谷烟霞。
——清·罗竹铭题兰茂祠联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药著作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云南古代最有名的医药著作是兰茂的《滇南本草》。
两部书都出在明代,但《滇南本草》比《本草纲目》要早142年。
兰茂(1397~1476)号芷庵,是昆明市嵩明县杨林人。
兰茂精通中医药学,又长于经史、理学、诗文、词律等,富于才学,却不应科举,隐居家乡,以设馆教学、采药行医为生。
兰茂以数十年精力,编著《滇南本草》,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记载中医药物544种,
占云南中草药半数以上,又列载中医药方710个,对前人谬误,多有订正,是云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药典,在全国中医药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也盛赞《滇南本草》的实用价值,特意收藏。
兰茂还著有《韵略易通》,将汉语传统的107个旧韵部缩编为20个。
又以此为依据,编成《声律发蒙》,从明清到民国初年,这本书都是云南城乡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这两本书流传全国,得到现代语言学家的推崇。
兰茂还著有南曲《性天风月》,为云南的第一部剧本,又留下《玄壶诗》97首,充满哲理,很有儒家风格。
兰茂逝世后,乡人立墓建祠,以为祭祀。
祠在嵩明县杨林镇南街尽头,现在是兰茂纪念馆,包括兰芷庵祠堂和兰茂墓,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城中昙华寺有兰茂园,相传兰茂曾在寺中完成巨著《滇南本草》。
园中有一株枇杷古树,相传为兰茂手植,每年花开二度,结果二度,花、果、叶均可入药,堪称奇树。
杨一清
名世五百年,文武经纶,公真不朽;
故乡七十里,湖山俎豆,神其来歆。
——昆明翠湖杨文襄公祠联
古代昆明人在中央王朝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只有一人,就是明代安宁的杨一清。
杨一清(1454~1530)生于云南安宁,长于湖南巴陵,老于江南镇江,因晚年又自号“三南居士”。
杨一清从小文章写得好,读书过目便能背诵,被称为“奇童”,荐为翰林秀才,成化年间又考中进士,两次入阁担任首辅宰相,三次总制西北三边军务,名重一时。
明正德年间,杨一清在朝中任首辅(宰相),拒绝依附大太监刘瑾,结果被迫退休。
嘉靖初年,杨一清应诏再次入阁,和宦官张永设计除掉刘瑾,一时人心大快。
后杨一清在任上病死,被追赠为“文襄”。
在安宁温泉的环云岩上,至今还有前清状元袁嘉谷所题“杨文襄公故里”六字。
这个“杨文襄公”就是杨一清。
明成化二十年(1484),杨一清回乡省亲,常常在螳螂川畔流连,行走环云岩下,把这里命名为“石淙”,题景为“石淙流韵”,自号“石淙”,将自己的诗集题为《石淙诗钞》,并建“石淙精舍”居住。
当时到环云岩下拜访杨一清者络绎不绝,环云岩上又有“应接不暇”题书,形容当时景况。
“石淙流韵”也成安宁“八景”之一,享名全省。
杨慎
当年抗张桂廷争,一念不欺名教,扶持忠孝重;
此地合杨毛祠祀,九京可作《大招》,迎送主宾欢。
——赵藩题杨升庵祠联
对云南历史文化贡献最大的内地文人,当数明嘉靖年间被贬到云南来的四川状元杨慎。
他在云南广集史籍,采访人事,整理文献,成书180多种,又开明清两代考据学先河,成为一代杰出学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现存者有《滇程记》、《滇载记》、《滇候记》、《南中集》、《南诏野史》、《云南山川志》等,对云南地方文化贡献很大。
后人研究云南,都离不开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24岁考中状元,做了朝官。
后因“大礼仪”之争,杨慎抗拒明世宗旨意,两次在朝廷上受杖刑,几乎丢了性命,后被发配到云南。
与杨慎一起抗争致死的毛玉是昆明人,毛玉之子毛沂将杨慎迎到家中,修建了一座“碧峣精舍”供杨慎居住。
杨慎在云南期间,足迹遍及大理、保山、开远、安宁等地,而住碧峣精舍最久,晚年更多在此读书、讲学、著述,与滇中人士讲学谈艺。
当时前来拜师者不少,而以“杨门七子”最有名。
杨慎还和乡民农人说书弹词,并题写了高峣十二景诗。
杨状元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杨慎在云南35年,曾经7次回到四川,又7次被押了回来,最后一次戴着枷锁回到高峣时,他已经71岁了。
杨慎大病不起,第二年在永昌(今保山)逝世。
杨慎死后,昆明百姓在碧峣精舍修建祠堂作为纪念,民国重建时把毛玉也请进祠堂,称“杨毛二贤祠”,今改建为杨升庵纪念馆,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院中有香橼树一株,相传是为杨慎手植。
正堂有杨慎坐像,并有杨慎事迹、著作等。
担当
诗书画三绝,明季以还人少有;
侠儒释一身,滇南从来史所无。
——题担当上人像联
担当(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号担当,出家后法名普荷。
担当出身晋宁
士大夫家庭,33岁赴京应试,落榜后遍游名山大川,归来隐居乡里,拒不出仕,以诗、书、画自逸,但忧国忧民之心却挥之不去。
明末天下大乱,遍地烽烟,似乎给了担当一个机会。
正好沙定洲率兵南来,驻军晋宁。
担当见沐府贪赃害民,腐败无能,政令不行,便策动沙定洲推翻沐府,再图大举,拯救明室。
然而,担当所识非人,沙定洲得手之后,野心暴露无遗,眼中只有沐府财富,一心劫财夺位,到处杀掳,残害百姓。
担当事与愿违,大失所望。
大西农民军杀来,沙定洲出逃昆明,担当进退两难,心灰意冷,于是到滇西出家去了。
担当遁入空门,先后在水目山、鸡足山、苍山为僧,后李定国拥南明永历帝入滇,召担当入府参政,担当却婉言拒绝。
吴三桂进攻云南,永历帝出逃缅甸,担当以云游为名,出山追寻,因兵阻道路,不能如愿。
永历帝被害死在昆明之后12年,担当在苍山感通寺逝世,终年81岁。
留下一座灵塔,在感通寺大殿后山林中,今已整修一新,供后人凭吊。
担当出家之后,潜心诗、书、画创作,成就很高,被誉为诗、画、书法“三绝”僧。
担当的诗、书、画作品很多,但遗失不少。
原来有《修园集》和《橛庵草》诗集行世。
今又出版《明担当禅师诗书画册》和《担当书画集》等,都是精品。
钱沣
身致富贵,躬守清贫。
亦严履蹈,不苟笑嚬。
正色立朝,遇事直陈。
戆章每上,权杵怒嗔。
公不为动,中心安仁。
我瞻眉宇,咄咄逼人……
——清·施有奎《钱南园先生像赞》
清乾隆年间最大的宠臣是和珅,最能与和珅顶着干的是昆明人钱沣。
钱沣(1740~1795)号南园,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后步入官场,一生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极富传奇性,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山北斗。
当时朝廷内外贪腐成风,钱沣初入政坛,一反官场明哲保身之风,弹劾陕甘总督毕沅贪污之事,查实之后,毕沅被处分降级。
钱沣由此声名鹊起,有“鸣凤朝阳”之誉。
乾隆帝宠臣和珅权倾一时,贪污受贿,无所不为。
和珅的党羽国泰做了山东巡抚,竟敢贪污府库银两,被钱沣奏了一本。
钱沣查到国泰写给和珅的信,知道二人准备借银填库,应
付检查。
将此信奏报乾隆帝。
和珅探得风声,要收买钱沣,遭到拒绝。
钱沣坚持封存府库,彻底清查。
国泰被揭穿,终于伏法。
钱沣名声,更震动全国。
钱沣此举得罪了乾隆帝,后来被乾隆找个借口降了官。
一直到死,钱沣也没有得到重用。
56岁时,钱沣又准备弹劾和珅,却突然病死在北京云南会馆。
在钱沣枕下,发现了奏本底稿,写了几千字,开列了和珅罪状20多条。
据说钱沣是被和珅用毒酒害死的。
钱沣逝世后5年,和珅终于事发,被抄家斩首。
钱沣生于昆明银匠之家,年幼时家贫,无钱买书,就从水德庵惜字炉旁的废纸中拣出残篇断简,熟读深思。
在外做官时,钱沣仍念念不忘故乡。
昆明经常发生水灾,钱沣曾提出治理六河方案,并捐资家乡水利工程。
钱沣死后归葬于昆明龙泉镇羊肠村北山,今墓已修复,被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翠湖东畔旧时有钱沣祠,俗称“草公馆”,馆前小巷又称“学士巷”。
1995年3月,钱沣逝世200周年之际,“钱南园纪念碑廊”在昙华寺中园落成。
钱沣的诗、文、书、画、联都很有名。
被誉为“滇中第一完人”。
其书法集诸家之长,尤其精于颜体,笔力雄劲。
钱沣又特别善于画瘦马,笔墨凝重而傲岸有神。
钱沣书联,结构严谨而刚劲清润,如筇竹寺中二联,都是珍品。
其身后著作《钱南园遗集》、《南园诗存》、《南园文存》等行世。
孙髯翁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朱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髯题大观楼联
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是布衣孙髯,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叫“髯”,字髯翁。
孙髯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人,祖籍是陕西三原,父亲到云南担任武官,便把孙髯也带到昆明来了。
孙髯从小就有名,古诗文写得极好。
出游之时,随身总是带着书。
看到科举考场要搜身,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
孙髯好梅花,曾自制一印章,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
今天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原来是一个梅园,相传就是孙髯居所。
孙髯还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
目睹官吏榨取民财,百姓流离失所,滇中深藏隐患,孙髯更忧国忧民,但登大观楼,心绪难平,激愤如潮,于是奋笔疾书,为我们留下了“海内第一长联”。
长联尽摹滇池景象,极言千年滇史,状物则
物势流转,辞采灿烂,文气贯注;写意则意气驰骋,沉郁顿挫,一扫俗唱。
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孙联一出,震聋发聩,四方惊动,昆明士民,竞抄殆遍,蔚滇中盛事。
孙髯晚年贫困落魄,寄居圆通寺后的咒蛟台上,自号“蛟台老人”,卜卦为生,三餐难继,后投靠子女,终老弥勒。
其生前曾自撰挽联曰: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今弥勒还有孙髯墓,在弥勒城西,墓碑上的题书是:“滇南名士孙髯翁先生之墓”。
孙髯的著作有《永言堂诗文集》、《国朝诗采》、《滇诗》、《金沙诗草》等,又修过云南县志,全都流失无存。
幸而《滇南诗略》收有孙髯诗20首,近代又发现《孙髯翁诗残钞本》,还有《拟盘龙江水利图说》钞本等,都是研究孙髯的重要资料。
赵藩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是汉赋、唐诗、宋词,有人认为还应该有“清联”——清代的楹联。
清代撰联的高手有不少出自昆明,撰大观楼长联的孙髯是一个,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的赵藩又是一个。
赵藩(1851~1927)是滇西剑川的白族,号介庵,清光绪年间举人,做过四川按察史,因为营救反清志士失败,愤而辞官回乡。
昆明重九起义得胜,赵藩在大理响应,担任迤西巡按使,后来出任广东革命军政府交通部长。
1914年,赵藩回到云南,担任云南图书馆长和《云南丛书》总纂,潜心整理文献,直到逝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红灯教和白莲教在四川起事,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大举镇压。
赵藩是岑春煊的启蒙老师,当时担任四川盐道使,他觉得岑春煊迷信武力,只能是火上泼油,于是借题发挥,写下武侯祠联。
赵藩学识丰富,诗、书、画造诣精深,时称“三绝”。
他的书法博采百家,凝重端朴,典雅大方,川滇一带名胜,都有他的匾联。
孙髯的大观楼长联,也是赵藩手书的,为孙髯长联增色不少。
赵藩自己撰联也很多,收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钞》中的就有500多联。
赵藩撰联
擅长品题人物,吊古伤时,下笔数字,便入木三分,被称为奇人。
缪嘉慧
白萍风细鱼苗长;红杏花深燕子低。
——缪嘉慧书房室联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权倾一时,却好附庸风雅,常常弄一些御笔花卉扇轴,赐给大臣家眷。
真正画花画草的,却是一个昆明淑女,叫缪嘉慧。
缪嘉慧(1842~1918)自幼学习书画,擅长画翎毛花卉,作品秀逸清雅,生动自然,书法也好,行、楷、隶诸体皆通,被称为钱沣之后昆明的又一大书画家。
缪嘉慧早年嫁到昆明陈家,不久丈夫早死,缪嘉慧回家守寡,从此没有再嫁,家境贫寒,便以卖画为生。
清光绪十七年(1891),慈禧太后寻访精通书画的闺中秀女,缪嘉慧首先应征,得到地方官推荐,把她送到京城,成为慈禧的御用画家,在宫中绘制供奉作品,很受时人推崇。
慈禧也很赏识缪嘉慧,赐给她三品服色,宫中都尊称她为“缪姑太”。
缪嘉慧的画在北京名重一时,京都人士重金争购,有人仿制赝品赚钱,竟因此致富。
袁嘉谷
帝曰无双士,惭愧臣心,励此生古谊忠,窃比魏国书云,元之应雨;南潆洄梦乡,对当前画桥驿路,更愿长卿题柱,孟博登车。
——清·袁嘉谷题状元楼联
中国科举从隋唐开始,云南正式参加科举从明代开始。
然数百年中,仅袁嘉谷一人考得经济特科第一名,民间称“状元”。
那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施行新政,为选拔新式“经邦济世”人才,开考经济特科。
昆明五华书院学子袁嘉谷初试只得二等第七名,入京殿试之时,袁嘉谷下笔如有神,洋洋五千言,见解精辟,兼有一手好书法,终于首选夺魁,授翰林院编修之职。
消息传来,滇中轰动,总督魏光焘在聚奎阁上立了块“大魁天下”匾额,民间就把这座楼称为状元楼。
状元楼在今天的拓东路中段,现已拆除,只留下一个地名。
袁嘉谷(1872~1937)是云南石屏县人,20岁时应岁试名列第一,到昆明五华书院就读,1898年赴京应试时,曾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上书要求收回滇越铁路修筑权。
结果那“书”连送都送不上去。
袁嘉谷毅然回滇,重入五华书院,埋头潜修5年之久,终于有了大魁天下的一天。
后来袁嘉谷兼任云南留学生监督,把许多青年送到日本留学,其中回国后不少人成为辛亥、护国起义的元勋。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学校,袁嘉谷主持图书编译局,成为中国主持编写大中小学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第一人。
袁嘉谷后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辛亥革命后回到昆明隐居著述,卖字为生。
1921年,袁嘉谷出任云南图书馆副馆长,参与编刻《云南丛书》,1923年又到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担任国文教授。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东三省,袁嘉谷忧郁成疾,七七事变爆发,袁嘉谷更忧愤不起,在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还没有写完就逝世了,终年66岁。
逝世前,袁嘉谷召集子女说:“人知爱国爱家必以学问经验立其根本,处心积虑者久矣。
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以大国自豪。
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
”袁嘉谷留下的著作主要有《滇绎》、《云南地理志》、《卧雪堂诗文集》等。
陈一得
云南以云为省名,彩云美观,多于名省。
据陈刘德芳(陈一得夫人)记录,无月不有彩云……
——陈一得《大块文章》
云南气象事业是一位靠自修学成的专家开创的。
这位学者是昭通盐津人,叫陈秉仁(1886—1958),通常都称他的号,叫陈一得。
陈一得最早建立的“一得测候所”设在昆明钱局街他自己的家中,他自费购置简易观测仪器,拆去楼顶部分屋瓦,装好望远镜,就和夫人、弟弟一起观测气象,编制日报、年报,为全国气象测候提供依据了。
陈一得年轻时在北京求学,考取过比利时留学生,因为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活动,留学资格被取消,押解回昆。
陈一得一边在中学教书,一边业余自修天文和气象学,1926年建起了自己的气象所,也是云南的第一个气象所。
1936年,陈一得主持修建了太华山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并担任所长。
20世纪50年代后,陈一得担任云南气象学会主席、省博物馆馆长等,1958年病逝于昆明。
陈一得在天文学上最大贡献,是创制了观测星象的“步天晷”,并首次计算出云南各地的标准时和太阳出没、昼夜时分。
陈一得还和云南大学合作,测定了昆明的经、纬度,设计制作了“标准时日晷”,在近日楼悬挂标准时钟,还指导当时“放午炮”报时工作。
1934年,陈一得在云南大学体育场实测云南真子武线成功,建立了“云南大学天文点”,并立石标为记,这是云南的第一个天文点,已被列为云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私立一得测候所”旧址,在昆明钱局街上段民宅之内,是云南最早的气候观测站。
现已不存。
云南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旧址在西山太华山巅,云南省太华山气象站内,海拔2374米,旧“昆明测候所”尚存一楼,楼高3层,为西式别墅建筑,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东有陈一得夫妇之墓,他和他的事业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