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课稿.doc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说课稿
3.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中的发现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4.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如计算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或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反馈: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提问、解答疑问、实时反馈等方式与学生互动,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鼓励每个成员发表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3.实验合作:在实验环节,学生将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溶解度的曲线和溶解度表;
4.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区别;
(2)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
(4)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我会布置一份综合性的作业,包括以下目的: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授课日期:2012年10月_23日星期二第_5_节课课型:新授课课题: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标要求: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
内容和学情分析: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什么样的物质是溶液;溶液有怎样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于饱和和与不饱和溶液,对于物质的溶解限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一定的水中,如果糖一但加多了,就会有不溶解的现象。
而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于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形成更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学习建议:1.通过实验探究概括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3.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明确探究实验目的。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难点: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50ml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托盘天平、药匙;硝酸钾、蔗糖、熟石灰、蒸馏水。
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创设情境】【投影】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见附件1)一、导入新课:听故事的过程中有几个同学笑了,好似有过与“小花熊相似的经历。
(新)科粤版化学《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公开课(教案)word版
7.2 物质溶解的量本节属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中的内容,是溶液根底知识学习的根底,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
本节是在第1节溶液的根底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节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局部内容。
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饱和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根底。
在此根底上,再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局部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比照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蔗糖。
一、导入新课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
弟弟还想让糖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糖溶解呢?二、推进新课活动1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提问]除糖外,其它的物质呢?硝酸钾和氯酸钾是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它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说课稿鲁教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说课稿鲁教版的讲解:通过问题引出,让学生自主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小组交流和讲解点拨,让学生深入理解。
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第三个环节:点拨探究、扩展新知。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点拨,让学生深入了解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和措施。
第四个环节:练总结、迁移新知。
通过练和小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最后,板书设计。
我将重点板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方法和措施,以及溶液浓度和饱和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板书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溶液的形成,包括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
首先,我们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搅拌,并观察现象。
接着,在上述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通过观察得到第一次加入的硝酸钾全部溶解,第二次加入的部分没有溶解。
进而给学生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
把还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称为它的不饱和溶液。
接下来,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对刚才所得的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加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冷却后又会哪些现象发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通过加热冷却演示,让学生知道因温度改变可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进行相互转化。
紧接着再让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探索其他的转化方法,得出在改变溶质、溶剂、温度的情况下,两者可以项目转换。
然后,我们通过设置探究问题,加深学生的认识。
1、饱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就是稀溶液吗。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结果,其他小组予以补充,针对学生回答中暴漏的问题,由我给予点拨讲解,也就进入了第三环节,点拨探究、扩展新知。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说课稿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征。
2.鼓励学生分享在巩固练习中的体验和收获,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让学生书面回答,检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安排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
3.创设生活情境题,如“如何制备一杯饱和的糖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发现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及转化规律。
3.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实验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探究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仪器和试剂:用于进行溶液的制备和实验探究。
2.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通过动画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形成和转化过程。
3.电子白板:用于展示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
4.网络资源:提供在线实验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加深理解。
(一)学生特点
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区别。
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滴管、滤纸等。
2.实验试剂:硝酸钠、水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液吗?溶液有什么特点?”二、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展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
2.教师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还可以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三、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1.观察法: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
2.实验法: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能溶解。
四、实验演示1.教师演示实验一:将硝酸钠加入烧杯中的水中,搅拌至不能再溶解为止,得到饱和溶液。
2.教师演示实验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钠,观察是否能溶解。
五、学生分组实验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滴管、滤纸等实验器材。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课堂讨论七、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八、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判断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难点补充:一、导入1.教师拿出两杯看似相同的溶液,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两杯溶液有什么不同吗?”2.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起来一样,不知道有什么不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溶液的分类理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1.2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剂中溶解一定量的溶质,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均匀性、稳定性、透明度溶液的分类:1)单一溶液:只有一种溶质1.3 教学活动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特点对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观察三种液体的图片,分析其区别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第二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1 教学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2.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未达到最大限度,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1)溶质的溶解量不同2)溶液的状态不同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变化第三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原理3.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3)改变溶质的颗粒大小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1)减少溶剂2)降低温度3)增加溶质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程第四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1)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溶液的状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际应用:1)生活中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2)工业上的例子:如烧碱生产、硫酸铜生产等4.3 教学活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和实验观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5.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第六章: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6.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6.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曲线: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的曲线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6.3 教学活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引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在判断饱和溶液中的应用第七章: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7.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7.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1)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7.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原因第八章: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8.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8.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1)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受压力影响较小8.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原因第九章:饱和溶液的工业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掌握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1)提取金属:如硫酸铜、硫酸锌等2)制造化工产品:如烧碱、纯碱等3)制糖工业:如蔗糖的结晶提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0.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定方法、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10.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重点和难点解析2. 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
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溶液的理解。
采用讲解法,明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2 讲解:明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1.4.3 举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4.4 互动:让学生分享对溶液的理解,回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章: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的定义。
饱和溶液的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明确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采用互动法,让学生参与讨论饱和溶液的特点。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明确饱和溶液的定义。
2.4.2 讲解:介绍饱和溶液的特点。
2.4.3 互动:让学生分享对饱和溶液特点的理解,回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明确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采用互动法,让学生参与讨论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明确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3.4.2 讲解:介绍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3.4.3 互动:让学生分享对不饱和溶液特点的理解,回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4.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采用互动法,让学生参与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课题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按教材P33【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与区别;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的方式,理解溶解过程中物质的溶解与结晶现象;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并进行科学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与区别;•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的方式,理解溶解过程中物质的溶解与结晶现象。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看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展示一种溶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并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老师可以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溶质是如何消失的?如果加入更多的溶质,能否永远溶解下去?2. 知识讲解2.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在一定温度下能溶解的最多溶质的量。
2.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压力:对固体溶质而言,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不大,对气体溶质而言,压力增大会增加其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溶剂种类:不同种类的溶剂对不同的溶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3. 教学实验3.1 实验材料•硫酸铜、细颗粒石墨、蒸馏水、玻璃容器、滴管。
3.2 实验步骤1.取一些硫酸铜加入到玻璃容器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2.逐渐加入石墨,直到不再溶解。
3.3 实验现象及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随着石墨的加入,溶液逐渐变浑浊,并最终无法再溶解新加入的石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当溶液无法溶解更多的溶质时,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4. 小结概括•通过教学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种。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最多溶解了可以溶解的溶质量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可以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5. 拓展延伸老师可以提问学生:溶解度是如何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种类的影响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总结,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2019《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化学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延伸,从定性到定量方法的拓展,从中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广泛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在探究过程中引导他们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即饱和溶液的概念。
本节课活动设计为两个层次,即探究饱和溶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以及可以应用于哪些实际问题。
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通过学生的交流、对比、讨论海水晒盐的流程,来达到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从而达到应用的目的性。
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学生在对溶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是对只有固体溶质的溶液进一步认识。
在概念教学环节中,主要从定性的实验扩展到定量的资料分析,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相关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本课题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去探究、交流和思考。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__说课稿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下面我从课标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特色六个方面实行陈述。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关于本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
3.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在教材体系中,本节课是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定量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本课题的学习为下面学习相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所以,本课时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课。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能简单地判断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掌握两种溶液间的转化;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及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达到对知识的迁移,逐步培养观察、思维和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树立量变能够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我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为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的两个条件,所以我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定为本节课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就学情来说,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学过了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缺乏知识基础。
在实验探究层面,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且具有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欲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实行实验探究,自主分析。
9.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018年九年级下册化学名师说课稿(人教版)
9.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018年九年级下册化学名师说课稿(人教版)一、引言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化学的第一课,主要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溶液的概念,并掌握溶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溶剂量的关系。
同时,学生还能够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溶液的概念;2.掌握溶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溶剂量的关系;3.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1.溶解、溶液的概念;2.溶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溶剂量的关系;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溶解、溶液的概念教学内容: - 溶解的概念: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完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 溶液的概念: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教学方法: -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溶解和溶液的存在; - 利用示意图和实验现象说明溶解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溶剂量的关系教学内容: -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溶剂量对溶解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教学方法: - 利用实验数据和图表说明溶解度与温度、溶剂量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教学内容: - 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 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质量。
教学方法: - 利用实验现象和示意图对比展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差异;-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概念进行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探究(10分钟)•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溶解现象吗?”提供具体的实例进行讨论。
•明确溶解的概念和溶液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展示溶解的过程。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件优秀文档
怎样判断溶液是
否饱和?
2、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状况(外因) 怎样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液果在中固加 体同入有种固剩条体余件溶,下质则,,为往如饱溶 浓1浓怎在在 浓增3二不5对 2硝5对增浓C硝A增怎1氯A、 、、、、0、、、溶样同增加、饱滤酸滤加溶酸加样化o在在在对在在浓浓C液 判 种 加溶 饱 和 液铵 液 溶 液 铵 溶 判 钠时一一一于室室溶溶:断条溶 质和溶的 1的质:1质断3,定99定定同温温6液液含溶件剂 或溶液说 说或含或溶22克在温量温种下下克 克一一溶液下或 降液法 法降溶降液1度的度溶,,定定0质是,升 低、正 正低质低是0下溶碳碳下质将将是是氢多否往高 温不确 确温多温否克,剂酸酸,来22饱饱氧饱溶温 度饱的 的度度饱水克克稀稀往里钙钙同说和和化和液度 、和是 是、、和中MM溶5克克种,溶溶钙稀稀?中的蒸溶((蒸蒸?最0gg解溶同CC克液液克溶溶加情 发液发发多OO溶质一K,,液液入况 溶、溶溶溶33N质的温粉粉稀稀::固下 剂浓剂剂解O的溶度末末溶溶含含3体, 溶) )不量饱液下加加液液溶溶溶原 液饱同是和,的入入一一质质质来 、和物有溶饱饱到到定定少少,的 稀溶质限液和和11是是如饱 溶液的00的中溶溶00不不果和 液量克克加液液饱饱固溶 之如水 水入比一和和体液 间下中中5不定溶溶有可 的:克,,饱比液液剩以 关K充充和其N余变 系分分O溶不,成3搅搅液饱晶则不拌拌要和体为饱并并浓溶,饱和静静一液则和溶置置些浓溶溶液一一。液液。段段质。时时量间间是后后(,,过过滤滤),,将将滤滤得得的的不不溶溶物物烘烘干干,,称称其其质质量量为为克克,,下下列列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怎样转化?
人教版饱和溶液说课稿
人教版饱和溶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饱和溶液》,这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中的一个重点课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如下所述。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使学生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及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并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饱和溶液的定义,了解其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饱和溶液的特性,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饱和食盐水可以用于脱水急救等。
2. 讲解饱和溶液的概念明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最大值时的溶液。
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 对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比较两者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同时,通过问题讨论,如“为什么加入更多的食盐后,水就不能继续溶解食盐了?”来深化理解。
4. 实验操作设计并进行“探究食盐水的饱和状态”实验。
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饱和溶液的特性。
5.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总结饱和溶液的特点。
教师适时补充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饱和溶液的计算题和实验报告,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2. 特点:溶解溶质的能力有限,达到饱和后不再溶解。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课稿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说课稿刘永花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首先感谢有这样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评委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饱和溶液,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其中我将对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着重介绍。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它是在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溶解度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两个条件,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知识技能:1、通过实验建立与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说明饱和溶液的条件。
3、了解结晶现象与结晶种类。
4、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说明饱和溶液的限定条件,了解结晶现象与结晶种类。
启发、引导学生讨论海水晒盐的原理,探究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质疑——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本节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多个关联因素不易把握且常只根据直观现象而做出判断这样有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第一章:溶液的基本概念1.1 溶液的定义1.2 溶液的组成1.3 溶液的分类1.4 溶液的性质第二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1 饱和溶液的定义2.2 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2.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第三章: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3.1 溶解度的定义3.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3 溶解度曲线的作用3.4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第四章:饱和溶液的制备与性质4.1 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4.2 饱和溶液的性质4.3 饱和溶液的用途4.4 饱和溶液的优缺点第五章:不饱和溶液的制备与转化5.1 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5.2 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5.3 不饱和溶液的用途5.4 不饱和溶液的优缺点第六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操作6.1 实验材料与仪器6.2 饱和溶液的制备实验6.3 不饱和溶液的制备实验6.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鉴别实验第七章:溶解度实验与溶解度曲线的绘制7.1 溶解度实验方法7.2 溶解度数据的处理与分析7.3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步骤7.4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与解释第八章:饱和溶液的相图与溶解度规律8.1 饱和溶液的相图简介8.2 溶解度规律的解释8.3 溶解度规律在工业中的应用8.4 饱和溶液的相图与溶解度预测第九章: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与应用9.1 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原理9.2 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与操作9.3 不饱和溶液在工业中的应用9.4 不饱和溶液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第十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食盐的提取与饱和溶液的应用10.2 案例二: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制备与应用10.3 案例三: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制备与环境保护10.4 案例四: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与碳捕捉技术第十一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11.1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1.2 医药工业中的应用11.3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1.4 环保领域的应用第十二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安全与环保1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处理与处置12.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环境影响12.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安全操作规范12.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环保措施第十三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现代研究13.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研究动态13.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新技术应用13.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研究前景13.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国际研究趋势第十四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设计与创新14.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设计原则14.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操作技巧14.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创新思路14.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教学案例分享第十五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综合练习与评价15.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点梳理15.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设计与解析15.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课堂讨论与评价15.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学习效果评估与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制备、性质、应用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饱和溶液说课稿子1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酒泉育才学校马建东)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二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我将从教材内容和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和地位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究其实质,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的溶剂——水,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物质,物质溶解与水的微观实质则是以第四单元知识为依据,正是由于有和其他各单元的联系和其他单元知识为依托,才有利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学好本单元知识也是为后续单元中酸碱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单元的知识是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全书的纽带。
2.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掌握饱和溶液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节课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以实验探究为主,在试验中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以及概念的准确理解。
在对比中让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最后要求课堂练习能联系实际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四、教学流程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首先是溶液形成知识的回顾和情景导入本节课,之后把内容分为两大部分进行,每一部分又分为三个环节,包括:实验活动探究来解决问题,对比总结和归纳、当堂讨论练习。
三个环节之间相互融合,以实验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正堂课的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说课稿
刘永花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首先感谢有这样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评委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饱和溶液,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其中我将对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着重介绍。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它是在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溶解度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两个条件,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1、通过实验建立与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说明饱和溶液的条件。
3、了解结晶现象与结晶种类。
4、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说明饱和溶液的限定条件,了解结晶现象与结晶种类。
启发、引导学生讨论海水晒盐的原理,探究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质疑——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本节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多个关联因素不易把握且常只根据直观现象而做出判断这样有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因此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理解概念的活动方案,通过实验的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从生活故事中的问题导入-活动探究-建立概念-稳固总结。
概念的建立共经历三次问题、探究、概念的循环过程。
首先让学生根据上节所学的知识举出生活中的溶液提出茶水是最常见的溶液在喝茶时一杯茶可以加水几次才冲完。
从这个现象引出第一个问题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某种溶质呢?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及方案进行探究分别向20ml水中分次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最终都出现剩余。
通过探究学生首次认识到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接着引出第二个问题能否将剩余的两种固体再溶解呢?学生接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提出用加水和加热两种方法,再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向氯化钠溶液中加20ml水将硝酸钾的溶液加热并将称出的剩余硝酸钾加入到溶液中。
通过这次探究学生认识到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既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同时条件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是对概念的深化理解。
在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若继续降温或蒸发溶剂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通过这一补充探究使学生又认识到结晶这一问题并且认识到结晶有降温和蒸发两种方法。
最后提出第三个关于饱和溶液的问题,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不溶解其它任何物质呢?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认识到饱和溶液是对某一种溶质而言即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至此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和思考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最终形成较完整的认知体系。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稳固与强化。
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问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
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腌制食品的盐水底部的食盐晶体在放入食品一段时间后会消失。
这时的食盐溶液是什么溶液应如何判断 2、如何使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呢 3、人类生活与生产中使用的大量氯化钠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其大致过程如下:请回答①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主要利用了什么原理②海水在蒸发池中蒸发到一定程度再转入结晶池蒸发到什么程度为好呢 4、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吗?以上问题包括了本节所学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判断、相互转化和结晶。
第四个题目难度较大需综合考虑饱和溶液概念中的条件。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体会到探究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学生被动接受局面。
本课中充分展现了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及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于遇到的问题能提出来自己的猜想,但在设计实验时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考虑不周,这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思维的不够严密所致。
另外还有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不能抓住关键。
除了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还要强化实验目的性的指导。
我相信在坚持探究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不断积累下这些问题会得到改善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知识改变命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