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静与动

合集下载

动态动词的静态译法知识讲解

动态动词的静态译法知识讲解

动词译为形容词
• 很多形容词兼有动词词性, 如open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 familiar是动词familiarize 的词根,worried是从worry转化 而来,还有动词加前缀如asleep 由sleep而来 fearful由 fear加后缀ful而来
• The flowers are all open now. • He is suspicious of my intentions. • i am worried about your health.
动态动词的静态译法
1022031 常华
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
• 动态动词主要指动作动词,而静态动词则主要指表示情感 、内心活动、感觉、相互关系等动词
屈折语
• 屈折语(fusional language,或称inflecting language)是 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 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动词转化为介词
• 汉语介词贫乏,虽然它在英语中是虚词,但是其中英语句 子及文章的结构中作用堪舆英语相比,相辅相成。而且英 语中的介词可与任何名词,动词,形容词组合,还有各种 形容词词组,另外一些动词可以变形转化为介词如given, considering, regarding,词组如resulting in ,born with,
amount of money,which is generally circulated, also increased. • An increase in business requires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money coming into general circulation. • 用同源名词可以增加静态意味 • He is a lover of pop music.

Lecture 5 英汉动静态差异与语态转换

Lecture 5 英汉动静态差异与语态转换
Lecture 5
英汉动态和静态的差异 及翻译中的词性转化
一、英汉之别:静动之分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成静态(stative);汉语倾 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成动态(dynamic)。Quirk对静态 和动态的解释如下 Broadly speaking, nouns can be characterized naturally as „stative‟ in that they refer to entities that are regarded as stable, whether these are concrete (physical) like house, table, paper or abstract (of the mind) like hope, botany, length. At the opposite pole, verbs can be equally naturally characterized as „dynamic‟: they are fitted (by their capacity to show tense and aspect, for example) to indicate action, activity and temporary or changing conditions. The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open classer can be summarized thus: STATIVE noun adjective | | DYNAMIC verb adverb


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作检讨。=我被老师叫+ 我到办公室去+我作检讨,被字式与连动式套叠 I was called to the office by the teacher to make a self-criticism.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试比较:
You are a terrible liar.
你谎话说得太差劲.
His very appearance at any affair proclaims it a triumph
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他一露面,就算是成功了。 He admires the President’s stated decision to fight for the job.
英语中,名词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英语名词化简单说来即英语偏重使用名词,即所谓“名词 优势于动词”(preponderance of nouns over verbs) 。 英语趋向于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 (或形容词) 所表 达的概念。
She succeeded in this match , so she felt encouraged (这次比赛她获胜了,因而很受鼓舞) . 从英语修辞效果上看,它更多是用以下简单句结 构表达: Her success in this match served as great encouragement to her.
A. 由动词的派生词名词(或含有动作意义的 名词)转译为动词
An acquaintance of world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读一点世界史,对学习翻译是有帮助的。
A view of Mt. E-mei can be obtained from here.
汉语中介词使用较少。汉语的介词多数是动词变来的,并 与动词兼类,即介词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成了动词,即 所谓“反介为动”现象。实际上,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汉 语的词性和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如,在汉语句子中,“窗户朝南”中“朝”被理解为动词 ,而“窗户朝南开”中,“朝”被理解为介词。现代汉语 有“介词”这一词类,但依然认为“大多数介词是由动词 虚化而来的,因此介词的语法特征还与动词有某些相似之 处”。可见,汉语的介词并不多,即使在某些语境下将之 归类为介词,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动作性。

英汉对比翻译中动静态词的转换问题

英汉对比翻译中动静态词的转换问题
( 1 ) 英语 的名 词 化 现 象 。例 1 ,p i r c e a d j u s t m e n t s h o u l d b y n o m e a n s
p r o s p e c t s ,o f e a c h o t I l e r 一0 f e v e r y t h i n g .例 2 ,看 了 看 ,h a v e a l o o k .
没有 定式 与非 正式 之分 ,并各 有其 严谨 的功 能 限制 ,英 语 以 名词 占 优 势 ,静 中有 动态 ,比较 重理 念” ( 新 编汉 英 对 比与 翻译 、刘 宓 庆 、 2 0 0 6 ) 。翻译 中英语 静态词 的转 换 与译 文 质量 的好 坏 关 系密 切 ,笔 者 根据 平时 的翻译 材料 总结 出英 汉 翻译 英语 静 态词 的翻 译策 略 ,希 望 同道 同仁 能够相 互切 磋 、思 考 交 流。本 文 将从 英 语 语 言特 点 、汉 语 语言 特点 以及英 语 中名词 、形容 词 、介 词转 化 为 汉语 动 词 的 翻译
们 谈 到 了 自己 ,谈 到 了学 习 ,谈 到 了前 途 ,谈 到 了彼 此 的情 况 ,
谈 到 了一 切 。 译 文 :We t a l k e d o f o u r s e l v e s ,o f o u r s t u d i e s ,o f o u r
要 了解 一件 事情 ,才 能理 解 该 事件 ;要 了解 一 件 事 情 的 特 点 、 性质 ,才能 了解 整 件 事 情 的 来 龙 去 脉 。语 言也 是 一样 的 道 理 .要 想理 解 汉语 ,还 得 从 了解 汉 语 的特 点人 手 。 “ 汉 语 发 源 于 东 亚 腹 地 ,是 一种 非 常独 特 的语 言 。有 史记 载汉 语 大 约 起 始 于 商周 时 期 , 距今 已有 i 千 五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在 由 ‘ 雅 言 ’到 ‘ 官 话 ’ 再 到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静态与动态(Stativevs.Dynamic)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我们这学期开设的汉英语言对比课程,我认为是在不同语言中进行的共时研究。

这门课的开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一般接触的课程里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课程,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这些科目培养的是我们某一个具体方面的能力,这让英语的的确确变成了一门“工具型”学科,而没有展现出它作为一门语言独特的魅力。

而英汉语言对比却使我得以站在一个高度,好好的审视“英语艺术”。

英汉语言可对比之处有很多,我所写的论文研究的是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 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

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

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

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而且我认为英语多用名词会使语言显得更加正式和地道;而汉语呈动态的原因是它是分析性的,所以词类界限并不明显,但动词距离人的体验最近,又无需形态变化,故而最具优势。

英汉互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策略

英汉互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策略
黄 保 超
( 洛阳师范学 院 公共外 语教研部 , 河南 洛 阳 4 12 ) 7 0 2
摘 要 : 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是 由中西文化背景和中西方人士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这一语
言现 象主要体现在表意功能 、 句法 结构 和用词频率 的差异 等方 面 , 翻译 时 , 搞好英语 静态 与汉语动 态之间 的转 换
to i n.
Ke r y wo ds:e h iu ft nlt n;tt etn e c d n mi e d n y tc nq eo a sai sai e d n y;y a ctn e c r o v
英 、 两种 语 言的语 法功 能和 句法 结构 有许 多类 动词 。大 量原来 应该 用 动词 表 达 的概念 除 了用 非 谓 汉
s e y a c sc u e y t e d f r n u t r l a k r u d n a so i kn ewe n p o l n En l h s e k n e ms d n mi ,i a s d b h i e e t l a c go n sa d w y ft n i gb t e e p e i g i p a i g c u b h s c u t e n h n . h s p e o n n i man y r f c e n s n a o n r s a d C i a T i h n me o s i il e l td i y t e x,s ma t s a d wo d  ̄ q e e n E gi a g a e e ni n r c e u n yi n l h ln u g s
语是 动 态 的语 言 , 多 用 动词 的 习惯 ; 语 是 静 态 的 和分词 的地方 , 有 英 汉语 则 直接 由动词 来替 代 。由于 汉语 语 言 , 少用 ( 定 式 ) 有 限 动词 而用 其 他 手 段 表 示 动作 的动词 没有 时 、 、 、 和 人称 等 的形 态 变化 , 以 , 体 态 数 所

汉英翻译中动与静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

汉英翻译中动与静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

汉英翻译中动与静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魏轶林湖南师范大学摘要:英语是屈折语,动词的使用受到种种限制。

一个英语句子通常只包含一个谓语动词,常用非谓语动词、抽象名词、介词等,因而英语语言呈静态特征。

而汉语没有屈折变化,动词没有时态和人称的限制,使用起来较为灵活方便,所以汉语多用动词,且有重叠、兼语和连动等类动词,因而动态优势较强。

本文摘取了红楼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分析了原文本中动词的翻译情况,探讨了汉语动态化语言译成静态式英语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动态;静态;动词翻译;《红楼梦》一、引言从古至今,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白话文,汉语的遣词造句均热衷于使用动词。

汉语动词的使用没有人称变化、时态变化等条件的限制,使用起来相当灵活、简便。

在与名词相比较之下,动词显示出强烈的动态感,因此汉语动词的高频率使用使得汉语句子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倾向。

而英语动词有屈折变化,动词需要随着人称、时态、语态等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英语句子中,动词的受限造成了名词的频繁使用,介词常与名词“结伴而行”,因而英语中也不乏出现过于堆积介词的情况。

另一方面,强势动词也常常弱化或虚化成弱势动词,上述几类情况既大大减少了英语动词的出现频率,又削弱了动词的动态感,因而英语句子呈现明显的静态倾向。

二、汉语动态倾向的特点(一)动词的连用汉语不仅大量使用单个动词或者动词词组,也常常使用连动式和兼语式的句型。

这些句式都包含了多个动词,把字句和被字句也兼用其中,因此一个汉语句子结构中,充当谓语成分的可能会有多个动词或动词词组,这种多动词谓语句大大强化了汉语句子的动态特征。

如:老师喊他去教室打扫卫生=老师喊他+他去教室+他打扫卫生短短一句话连用了“喊”、“去”、“打扫”三个动词,足见汉语句子动词使用频率之高。

汉而语动词及动词词组,除了可以作为谓语使用,还可以充当主语成分,也可以充当宾语等其他各种成分,如:“努力学习才能得到好成绩”。

“努力学习”这一动词短语在小句中充当主语成分。

翻译中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翻译中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翻译中的静态与动态转换【摘要】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呈静态特征与汉语呈动态特征的现象。

并从两种语言的修辞差异,句法结构差异方面,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就如何实现英语静态与汉语动态之间的转换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翻译静态动态转换1 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在翻译实践中,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译出来的英译汉像英式英语,而汉译英像汉式英语。

这里的原因不用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恐怕在于没有完全掌握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的修辞手法和规律。

英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限定式)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

2 原因分析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

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

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与此相反,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

在使用中,由于对动词的约束不像英语那样死板,没有英语那样多时态,人称的变化,所以我们使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

汉语同时也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在句中多次连用,甚至重复,重叠,合成并用,这无疑会使汉语动态意味更浓。

因此汉语除了部分句子没有动词以外。

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动词的优势必然使汉语的表达呈“动态”倾向。

”3 英语的静态特征体现以及翻译对策上面提到英语多用名词,介词,以及形容词等其他词类,结构表动态意义,因而句子显得虚,静和抽象。

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

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

从词类运用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来看,英语和汉语有一个显著的差异: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

也就是说,英语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动词十分丰富,应用广泛而自由。

这是因为汉语动词没有人称与数的限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没有谓语动词谓语动词的区别,所以使用频率非常高。

英语的静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句法方式和词汇方式两方面:句法方式是指用非谓语动词(分词、不定式、动名词);词汇方式是指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副词及介词短语等等。

英译汉——化静为动(在译文中强化汉语的动态色彩)1. 英语名词与汉语的动词的转换名词是英语的优势词,在英语中大量被使用,特别是常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各种动作概念。

由于英语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很多汉语中的动词功能在英语中是用名词来行使的。

而动词是汉语的优势词,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多种成分,没有太多的限制。

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有大量的英语名词可以对应成汉语的动词。

例(1) 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译文:看到我国的喷气式飞机,听见隆隆的飞机声,令我特别神往。

例(2) She has a great taste for music.译文:她十分爱好音乐。

例(1)中的sight 和sound两个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在翻译时对应成两个动词“看到”和“听到”。

例(2)中的“taste”本是名词词性,在汉语中对应成动词词性。

两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英汉静态与动态的语言特征。

2. 英语形容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在进行英译汉时,英语中的形容词也常常译成汉语的动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系表结构”中用来表达情感、思维、知觉等意义的形容词,常常被译成相应的动词。

同理,汉语中用来表达这种意义的动词也可以译成英语的这种结构。

请看一下几例。

例(5) We are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meeting us at the airport.译文:我们非常感谢你来机场接我们。

翻译技巧静态与动态

翻译技巧静态与动态

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lecture 6~Riddle-A-Class☐A farmer combined 2 compost heaps with 3 others. How many compost heaps does he have?one☐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成动态。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名词化: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便于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内容。

☐The doctor arrived extremely quickly and examined the patient uncommonly carefully; the result was that he recovered very speedily.☐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的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二.用名词表示施事者,以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的名词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

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 a hard worker = someone who works hard 工作勤奋的人☐ a slow walker = someone who walks slowly 走路很慢的人☐ a good thief = someone who thieves well 很会偷窃的人☐ a bad sailor = someone who often gets seasick 会晕船的人二.用名词表示施事者,以代替动词☐汉语由动词加后缀构成的名词(读者、教师、打字员、观察家、修理工)用来指人,不再表示行为和动作,因而英语这类名词往往要转换成汉语动词☐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翻译疑点--动与静

-翻译疑点--动与静

---------------------------------------------------------------最新资料推荐-------------------------------------------------------翻译疑点--动与静-翻译疑点--动与静在翻译全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处理好难点问题,还应注意处理好英汉两种语言转换时的一些突出疑点问题。

它们既包括描述角度的问题,又涉及到组词成句的特征。

具体说来,这些疑点问题有动与静、概略化与具体化、有灵动词与无灵动词以及形合法与意合法。

一、动与静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述某一动作概念时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既可选择静态的表述方式,也可选择动态的表述方式。

前者在英语中多以(be) +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句式为主,在汉语中多以是+名词/形容词句式为主;后者则是指动作动词/动态动词+其他句子成分这类句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十分常见。

英语由于其词法和句法体系有别于汉语(如英语中名词、介词占优势),所以在选择表述动作意义的方式时常常是静态表述方式多于动态表述方式。

这种以静表动的方式使英语行文显得更为精练和多样化。

而汉语却因有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汉语中常常出现大量兼动式和连动式的说法),所以重动能描写,在选择表述动作意义的方式时常常是动态表述方式多于静态表述方式。

这一差别在翻译时必须妥善处理,而常用的方式有两种:1 / 11一是化静为动,二是化动为静。

(一)化静为动化静为动是指把原文的静态句式转换为动态句式,强化原文的动态色彩,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明白流畅。

英语中的静态表述方式有无动词句,例如:(1) Now for the discussion. 现在进行讨论(2)This way, please!请走这边!(3) So far so good. 到目前为止进展不错。

be+动词的同源名词句式: (1) She is a good teacher. 她教书教得好。

翻译技巧 02 动与静

翻译技巧 02 动与静
• The paintings symbolize our efforts for over three months. 这些画是我们100个日日夜夜的结晶。 个日日夜夜的结晶 这些画是我们 个日日夜夜的结晶。 If you give a man a fish, he has one meal. If you teach him how to fish, he can feed himself for life. 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1. 静→动 动
•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in Australia, 92% of people condemned the misleading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and 43% of people complained about the frequent appearance of advertisements in newspapers and TV programs. 澳大利亚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 表明, % 澳大利亚最近的一项调查 表明 , 92% 的 人谴责商业广告误导, % 人谴责商业广告误导 , 43% 的人抱怨在 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商业广告太多 太多。 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商业广告太多。
1. 静→动 动
• • • Everybody I knew was in the bond business. 我认识的人全都在炒股 炒股。 我认识的人全都在炒股。 Jack, enthusiastic and aggressive, was often unjustly accused of being a politician. 常常有人不公正地指责热情奔放、 常常有人不公正地指责热情奔放 、 富有 进取心的杰克耍政治手腕。 进取心的杰克耍政治手腕。

翻译中的静与动

翻译中的静与动

g round w orld t o become increasingly elaborate, one can v isulize much of t he food supply even t ually deriving from hydroponic growt h in arti
( 知北游 ) 对此, 韩林德曾这样解释: 圣人 观于天地 , 就是观照生机勃勃的自
九个鲜活的意象, 不仅栩栩如生 , 而且静中有 动 , 以 静 致 动 , 可谓是千古绝句。 再看 Max Weber 的题为 Night 的著名短 诗: F aint er, dimmer, st iller each moment , Now night . 全诗竟没有一个动词 ! 但作者巧妙地运 用了三个形容词比较级来描写 夜色渐黑 这 个变化过程 , 是不用动词 表达动作 的杰出典 范。 那么应该如何解释由静生动的生成机制 呢 ? 我们自然会想到 相对运动 现象: 在行驶 的车上 , 人反而会感到自己是静止的 , 路边原 本静止的树木房屋却是运动的。这和电影画
注 释: 例 ( 1) 、 ( 2) 、 ( 3) 均引 自王 治 奎 大学 汉 英翻 译 教 程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99 页。 潘绍 嶂 , 英 语 修辞 与 写作 , 上 海 交 通大 学 出 版 社 , 1998 年 , 第 112 页。 章振 邦 , 新 编英 语语 法 ( 上 ) , 上 海译 文出 版社 , 1990 年 , 第 400 页。 马克思、 恩 格斯 德 意志 意识 形 态 卷 1, 马恩 全 集 中文 本 , 卷 3, 第 34 页。 梁钊韬 , 文化人类学 , 中山大 学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324 页。 韩林 德 , 镜 生 象 外 , 三联 书 店 , 1996 年 , 第 276 页。 朱 光 潜, 、 、 西 方美 学 史 ( 下 )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 1999 年 , 第 659 页。 . M . 维里契科夫斯基著 , 孙晔等译 现 代认 知心理学 , 社会 科学 文献 出版 社 , 1988 年 , 第 113 - 114 页、 第 37 页、 第 57 页。

英语翻译静态与动态

英语翻译静态与动态

第十一 讲
01
静态与动态
02
(Static vs Dynamic)
03
II.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静态化特征在英语中的具体表现
掌握动态化特征在汉语中的具体表现
I.教学目的和要求:
汉语动词的翻译
英语介词的翻译
3
2
1
4
5
6
目录
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非屈折语,相对而言,英语语言形态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说,词的形态(及形式)变化是否过于繁复多变决定了词类优势。英语动词形态变化繁复而稳定,这就使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形态的制约,而名词就没有这个问题,因此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名词的优势导致了介词的伴随优势。
1
2
3
而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定式动词,并列句动词谓语除外,更多的是使用名词、介词、形容词、非限定动词。
01
因此汉语中多动词的句子译成英语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要动词,作为谓语动词,与主语形成SV主干,构成全句中心,其它动词有的可以省译,有的作为次要动词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形式或译成从句,打破汉语的时间或事理顺序,运用英语所富有的各种关系词或关系手段,适当地嫁接到句子的中心主干上, 使句子语义层次分明。必要时,还可断句处理动词集结的长句。
05
04
02
03
01
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Finite Verb),唯一例外形式是并列句动词谓语;
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
“他到了火车站发现火车已经开走了”,
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
有的句子几乎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
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无处不在,不仅做谓语,也可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原文: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静态词类转换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静态词类转换
认知基础。 认知语 言学认 为, 语义是 概念或意 象 的形 成过程 , 是思维 的、 认知的。 象是认知语言学 的术语 . 对事物 的感知在大脑 意 指
【 关键词 】 概念化 ; 认知 ; 态; 态 静 动
【 bt c】 w r er i n lcsfd c r n 中形成 的表征 。在认知语 法中 , A s at oc a a t ay lse c d g r [ r tdi l ai a o i s o i 兰盖克的意 象指 的是人们 以不
语言形式层 面上 可以分为名词 、 动词 、 形容词 等 , 在语 但 义和认 知层 面上 。 名词不只是表 示事物 , 也可 以表示动作 或过程 。 因为在认知上我们 可以将 过程或动作看 作事物。 同样 的道理。 形容词、 副词等在心理表征上也可 以是动 态 的: 动词也 不一定都是动 态的 , 也可 以是静 态的 。本 文拟 通 过 对 英 汉 两种 语 言 的对 比分 析 来 研 究并 检 验 英 汉 动 态 的认 知根 源 ,并在 此基础上探讨英汉 汉英翻译 中的词类
同的视 角、 选择不 同的注意点 和辖域 、 突显 不同的 方面来观察 某一情 景 , 形成不 同的意象 . 以便去 理解和 把握某 一感知到 的 t t o m al a ua e a be i de i t no ha f r l y lng g c n dvi d n o un, veb, 事 物 和 情 境 的 能 力 。 如 我 们 可 以 说 : ek id h r t r H ne i t o f sh a ne f 其意 象包括 : 一种切 削工具 . 常有 通 ajc v , t b t e a t ay a d c g iv l n u o K i 作 为一个 完形感 知 , de t e ec u m ni l n o nt e o n i n t i . s cl i y s 这里 它的意象已经不是事物 . 而是“ 用刀子 o l he na t hng butas a r fr o a pr c s r 锋利的刃和刀把等 , n y t l e ofa t T i to c n ee t o e so 割” 的动态意象 , 是突显其动 作的一面 , 是人对 刀子完形感知 的 a to Ther aoni h ti og ii n ec n seapr e so c in. e s st n c n to w a e oc s r a 个侧面。再看 “ 春风又绿 江南岸” 中的 “ ” 是形 容词 , 绿 本 在这 at n a a t n . i l l, d eb n de t e cn b ci h g S a y a v rs a d ajc v s a e o s i mir i d na i v r r otaw a sdy m i, y m c; ebsae n l y na c buts m ei e a 里 由于 突显 了动作 的一面 而成为使动词 。近 来在年轻人 当中 , o tm sc n be 尤其是 英语 专业的 学生 中流 行说“ 我信 息你 ‘ 电话你 ” 我 等也 s fv Thst ssti st t d nde a i hehe h r s a ti e. i hei re o su y a x m new t rt e ei 是名词 突显动作一面 的突出表现。 而假 设我们是初次 听到有人 s c r n t tEn ls e d o b tfvea i s e ds u h ate d h gih t n st e s i nd Ch neet n a a 这 么说话 . 虽然 感到有 些奇怪 . 但是稍加思 索就能 明白其意 思 . t y ̄ m i ndt o n t o c n n h sb ssse O bed ca hec g ii s ur ea d o ti a i e ks ve 这说 明人们有 着相似 的认 知结构 ,能够从意 象 中根据句法 、 语

浅析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表现

浅析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表现

浅析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表现英汉两种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语系,两种语言存在诸多不同。

英汉翻译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于翻译实践来说,明白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翻译的前提,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英汉语言静态与动态的特点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英汉语言特点和加强翻译实践能力。

标签:英汉语言对比;翻译;静态;动态1.英语的静态倾向表现1.1 名词化英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其显著特点是词缀丰富。

英语中丰富的词缀使得有些动词和形容词很容易派生为名词形式,从而使得名词化成为英语常见的现象。

且名词与动词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英语的独特之处。

以下实例选自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英译汉参赛原文Necessary Fictions 的第一段:英语静态:The play thus moves on two levels.On one,it is the story of a judicial murder for money,an indictment of materialism. 汉语动态:该剧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方面,它讲述了一个看似合法、实为有悖公理的图财害命的故事。

抨击了物质享乐主义。

1.2 名词表示施事者代替动词英语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很多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

例如基于动词词干的- er /-or 派生名词,- er /-or 派生名词化使原来动态的表达方法转换为静态的表达方法。

以下实例选自第二段以及参考译文《必要的虚构》(王宏译、徐青根审定,2004)英语:He is“Head master of College,and lover of t he noblest Muse.”He sponsors the town’s Youth Club and describes himself as “a humanist,a lover of the ancient Greeks,an admirer of Plato.”He is a true believer in all those liberal and rational values that Western culture has inherited from antiquity. 汉语:作为“居伦学校的校长、最尊贵的缪斯女神的仰慕者”,他资助了该城的青年俱乐部,并自诩“崇尚人文主义、热爱古希腊人、仰慕柏拉图”。

一切“静”在“动”译中

一切“静”在“动”译中

一切“静”在“动”译中高旭阳;高新颜【期刊名称】《大学英语》【年(卷),期】2000(000)010【摘要】英语翻译中的动静观实乃不可忽视。

从英语修辞学的角度看,英语表达中侧重静态,尤其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倾向使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汉语表达与英语表达相比则动态居多。

因此英译汉时必须注意静态“动”译。

下面是笔者在教授《大学英语》(董亚芬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时概括总结出的静态词类的“动”译种种情况,以供读者参考。

一、名词“动”译 1.将由动词派生的名词转译成动词。

例如:⑴ Now, in the last month of my residency, sleeping was no longer a problem. [College English Book(下简称CEB)Ⅱ,P95,Line(下简L)17]然而,在我做住院医生的最后一个月,睡眠不再是问题了。

⑵ He seemed immune to these emotions. He was beyond any pretention. (CEBⅡ, P67,L19)他好象对这些感情具有免疫能力似的,他毫不虚荣矫饰。

2.把具有动作意义的名词转译成汉语的动词。

例如:⑶ Make good use of your time in class. (CEB...【总页数】2页(P)【作者】高旭阳;高新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静寓动中,动由静出——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建筑的动态性研究 [J], 姚静;陈惠兰2.以动"置"静,以静"助"动——浅谈戏剧翻译中动态表演性原则与英语教学 [J], 孙莉萍;高世全3.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英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的使用r——以隗静秋译《动物庄园》为例 [J], 焦飏4.一切"静"在"动"译中——英译汉中静态向动态的转化 [J], 冯吉芳5.动中取静以静治动——2011年芜湖中考压轴题赏析 [J], 邹守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还 能在更 短的 时间 内被 检索 提取出 来 。 面的生成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而我们在阅读 用符号学的话说 , 表征明显的语符在解码和再 诗篇时 , 随着心目 ( mind s eye) 的 快速扫描 , 编码 ( 包括语符转换即翻译) 时难度较低。 综上所述, 翻译中的 以动化静 既是修辞 学的需要, 也是审美与信息加工的需要 , 还是 一个民族宇宙观的要求。但从本质上讲 , 修辞 也属于美学范畴 , 因为修辞不过是人类对语言 和言语的审美干涉手段之一。 我们还必须指出的是, 翻译中的 以动化 静 并非是绝对机械的原则。一般来说 , 该原 则更适用于单句翻译。在语篇中, 有时为了营 造安宁祥和的氛围, 或者是为避免因连续使用 动态动词而增加感知难度 , 人们反而会倾向使 用静 态动词甚至不 用动词。如 马致远的 秋 思 : 枯藤 / 老树 / 昏鸦 , 小桥 / 流水 / 人家 , 古道 / 西风 / 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该词只 用了两个 动词: 一个是趋 向动词 下 , 另一个是静 态动词 在 。尤其是前三 句, 作者创造性地使用了九个名词词组刻画了 90 原来静的图象被迅速串联组合起来 , 静的物体 也就动了起来。
九个鲜活的意象, 不仅栩栩如生 , 而且静中有 动 , 以 静 致 动 , 可谓是千古绝句。 再看 Max Weber 的题为 Night 的著名短 诗: F aint er, dimmer, st iller each moment , Now night . 全诗竟没有一个动词 ! 但作者巧妙地运 用了三个形容词比较级来描写 夜色渐黑 这 个变化过程 , 是不用动词 表达动作 的杰出典 范。 那么应该如何解释由静生动的生成机制 呢 ? 我们自然会想到 相对运动 现象: 在行驶 的车上 , 人反而会感到自己是静止的 , 路边原 本静止的树木房屋却是运动的。这和电影画
在谈到 语言和社 会的关系 时, 马 克思曾 说: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 语言是 一种实践的、 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自 己存在的、 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 , 只是由于需要, 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 产生的。 语言和社会的这 种特殊关系决定 了 每一种语言, 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该民 族的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水平, 凝结着这个 民族人们经过长期实 践所积累的知识。 那 么, 汉语和英语均偏爱 动态动词又 说明什么 呢? 中国文化 认为 动 为万 物之本。子曰 : 智者乐水 , 仁者乐山 ( 论语 雍也 ) , 就是说 智者勤于动脑, 敏于思考 , 而仁者宽厚待人, 心 静如山。在道家哲学中, 动 是万物之源。老 子说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 道法自然。庄 子则进一步揭示了至 ( 圣 ) 人和 道 的关系: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四时明法而不议 , 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 ,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 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 大声不作, 观于天地之 谓也 。
绘 运动 的语言符号为什么也比刻画 静态 的语符更容易被感知呢? 笔者认为 , 现代信息 加工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 人 是个 通过能力 有限的信道 。但人不是消 极的通道 , 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工信息。由 于注意是一种过滤器 , 所以特征越明显的客体 信息越易于被分类、 加工、 储存、 检索 , 而且加 工水平越高的信息检索时费时越少。至于语 言符号, 因为 静态动词 是一种相对模糊的语 符而 动态动词 相对具体形象 , 换言之 , 动态 动词 所承载的信息更具体深刻 , 加工分类时 所消耗的短时记忆容量少 , 人能够更迅速地形 成 图式视觉客体 。同时 , 这类表征明显的信 息一旦被感知就能被更长久地储存 , 而在需要
注 释: 例 ( 1) 、 ( 2) 、 ( 3) 均引 自王 治 奎 大学 汉 英翻 译 教 程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99 页。 潘绍 嶂 , 英 语 修辞 与 写作 , 上 海 交 通大 学 出 版 社 , 1998 年 , 第 112 页。 章振 邦 , 新 编英 语语 法 ( 上 ) , 上 海译 文出 版社 , 1990 年 , 第 400 页。 马克思、 恩 格斯 德 意志 意识 形 态 卷 1, 马恩 全 集 中文 本 , 卷 3, 第 34 页。 梁钊韬 , 文化人类学 , 中山大 学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324 页。 韩林 德 , 镜 生 象 外 , 三联 书 店 , 1996 年 , 第 276 页。 朱 光 潜, 、 、 西 方美 学 史 ( 下 )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 1999 年 , 第 659 页。 . M . 维里契科夫斯基著 , 孙晔等译 现 代认 知心理学 , 社会 科学 文献 出版 社 , 1988 年 , 第 113 - 114 页、 第 37 页、 第 57 页。
动 。如: 将原语中的静态动词转换成译入语的静态动 ( 1) 沿着 荷 塘是 一条 曲折 的小 煤 屑路。 词也未尝不可 , 但从更高标准测量 , 那样的译 ( 荷塘月色 ) Alongside t he Lot us Pond runs a small cin der foot pat h. ( 朱纯深译) the lot us pond. ( 王椒生译) ( 2) 花坛北面有一株腊梅花, 南端是一丛 南天竹。 ( 王士菁 鲁迅传 ) 文明显逊色许多。那么, 为什么英汉两种语言 都偏爱使用动态动词呢? 笔者认为 , 这至少应 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诠释 : 修辞学、 哲学
g round w orld t o become increasingly elaborate, one can v isulize much of t he food supply even t ually deriving from hydroponic growt h in arti
( 知北游 ) 对此, 韩林德曾这样解释: 圣人 观于天地 , 就是观照生机勃勃的自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第 4 期 ( 总第 5 期 )
翻 译 中 的
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韬

周永秀


摘要 : 在翻译时 , 人们常常用动态动词代替静态动词, 这就是 化静为动 。 笔者认为 , 化静为动既是写作上变异用词的修辞需要, 也是阅读心理学上方便认知的要求 , 还反 映了东西方关注宇宙运行规律的民族传统。 本文不仅重点分析了化静为动的控制原 则, 还简要探讨了语篇中的以静 致 动现象。 关键词: 翻译; 静态动词; 动态动词 ; 化静为动 ; 以静 致 动 中图分类号 :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9 2536( 2000) 04 0088 03 在 英汉 互 译时 人 们常 常 将源 出 语 ( t he source languag e) 中的静态动词 ( st at ive verbs) 译成目标语 ( the targ et lang uage) 的动态动词 ( dynamic verbs) , 这 就 是译 学 上 的 化 静为 ( 5) T o t he sout h of Huanghe River are t he loft y ranges of T aishan Mount. 巍巍泰山耸立于黄河之南。 对于以上例句, 如果我们按照 对等原则
( 作者单位 : 毕研韬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周永秀 泰安教育学院外语系 )
A path paved w it h coal dust zigzags along 美学和认知心理学。 一 、修辞学 在写作上, 衡量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
A w int er plum stood on t he northern end 是 用词宽度 ( vocabulary variation) 。也就是 of t he t errace, and a nandina on t he sout hern 说 , 如无其他修辞需要, 写作中要尽量避免重 end. 复使用同一词( 组) , 而倡导运用同义词( 组) 等 ( 3) 水边山势陡峭。 多种替代手段 , 以使文章富于变化 , 增强可读 T he hill drops sharply dow n int o t he 性 。如: w ater. ( 6 ) T he f irst delivered f our thousand ( 4) T hough our challenges are f earsome, M ont gomery Wards. T he second brought four so are our st reng ths. t housand Sears, Roebucks. I don t know w hat ( Bill Clint on: A New Season of American t his one has, but I m sure it w ill be four t hou Renew al) sand of somet hing. 我们面临惊人的挑战 , 但我们同样具有惊 ( John G. H ubbell: Big Bucks T he Easy Way) 人的力量。 ( 7) Indeed, as one im agines the under 88
f icially illuminated areas underground. ( Isaac 然 , 观照群动不息的万象, 从观照中感受美, 并 Asimov: T he New Caves) 获得宇宙永恒 、 天地无限、 生机长存的审美解 就词汇意义而言 , 英语动词可分为动态动 词( dy nam ic verbs) 和静态动词( stative verbs) , 但 英语动词绝大多数是动态动词 。与此相 似, 汉语动词中表示 动作 、 发展 、趋向 等 的动态动词也占绝对多数。如果在行文中只 用数 量极其有限的 静态动词 表示处所、 状 态, 那文章将会因用词单一而乏味无趣 ; 而如 果能化静为动 , 用数量庞大, 具体形象的动态 动词表示 状态 , 我们的文章无疑会陡添无限 生机。 二、哲学 美学 悟 , 从而进入与自然之道融合一体的精神绝对 自由的审美境界 。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 圣人能够通过观察日 月轮回、 四季更替、 风云变化而悟出宇宙运行 之道, 揭示自然规律和人生真谛。圣人的主要 社会价值也就体现在观察事物的运动并概括 出其规律来。富有东方神秘色彩的阴阳 八 卦、 阴阳 五行说从根本上探讨的都是世间万 物的动态关系。 而西方哲学也认为 动 比 静 更具本质 意义。在马克思那里 , 运动是永恒的, 静止是 相对 的 。德 国 启 蒙 运 动 的 代 表 人 物 莱 辛 ( L essing, 1729 1781) 认为 , 如 果诗要 勉强 写物体美, 只有化静为动, 化美为媚 ( 动态美 ) 或是只写美的效果而不写 物美本身。 莱辛 明确指出, 诗 ( 语言) 不能描写物体美; 如必须 勉而为之, 就只能化静为动了。既然汉语文化 和英语文化都强调描绘物体 动态 的哲学意 义 , 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行文时人们总是倾 向选择动态词语了。因此也就容易理解在翻 译中用 动态动词 取代 静态动词 是一种常 见的审美干涉手段。 三、 认知心理学 现代神经生理学发现, 存在着感觉加工 的位相的和张力的通道, 他们选择性地指向于 分出可见情景的低高空间频率。 前者对 冲击性 信息、 大斑点的存在、 广阔视野内客 体的运动和出现迅速作出反映。后者则与细 节的、 集中的分析有关 , 对亮度的明显下降、 精细线条、 小的布局起反映。 显然, 该发现 较好地解释了 运动着的或与周围环境差异明 显的物体更容易被注意感知 这一事实。但描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