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7ae68b84868762caaed502.png)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符号互动论(1)
![符号互动论(1)](https://img.taocdn.com/s3/m/cc653ad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18.png)
主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 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客我是经过社 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 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
(3)社会 A.形成。在米德看来,社会代表着不同个人之
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是自我 与“他人”互动的产物。
前台包括“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
前者是指表演的场景部分,后者是指与表 演者自身系为一体的那些项目,又可以分 为“外表”与“举止” 。
B.后台是指演员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 让观众看到的地方。
(2)印象管理 A.含义。就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如何努力
去反映一些有意性的行动,给他人形成我 们所希望的印象;同时努力去避免一些非 期望性的行动。
B.检查:是指对事物的诸因素进行认真分析, 发掘出一般性的关系,形成理论观点。
三、戈夫曼的人际互动分析
1、对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 从戏剧的角度分析社会互动。他的理论因 而也被称作“戏剧论”。
(1)戏剧分析要素 戈夫曼将表演的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
A.前台,就是演员——行动者在表演(行 动)时的“形势”,这种“形势”以一般 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发生作用,为那些 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
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
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
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产品) (1)物质客体,如桌子、汽车、植物; (2)社会客体,如学生、教师、父母; (3)抽象客体,如价值、法律、道德。 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 (1)人类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
(2)含义
他于是提出“情境定义”的思想:在客观环境与 人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即 “情境定义”。环境变化——情境定义——作出 行为
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
![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https://img.taocdn.com/s3/m/123693b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9.png)
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又称象征互动论, 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 (G. H. Mead) 创立, 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包括个体的动作和姿势等。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其主要观点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
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个体的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⑤个体的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世界存在于互动之中。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
![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01cb2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7.png)
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人类学理论,主要由乔治·莫尔(George Herbert Mead)和哈维尔·赫尔曼(Herbert Blumer)提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是通过符号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社会意识
和社会结构的。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人类是通过符号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社会意识的。
这种互动是通过对符号的理解和使用来进行的,而这些符号可以是
语言、手势或文字等。
2.符号互动的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人们不仅被
动地接受符号,而且还会对符号进行反应和解释。
3.符号互动的过程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
人们不仅与
自己的内心进行符号互动,而且还与周围的人进行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方法包括:
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人类的符号互动来研究社会现象。
2.访谈法:通过与人类进行深入的访谈来了解他们对符号互动的看法和理解。
3.参与观察法:通过参与人类的符号互动来了解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
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
![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38236c1eb91a37f1115c7f.png)
其次是扮演他人的角色。
二、自我的发展
米德将人的自我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预备扮演阶段
大约出现在2岁时,以无意义的模仿行为为其特征。
2、扮演阶段
3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小孩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但是还不能将其他扮演者的角色联系起来。在短时间内,头脑中只有一种可替换的角色。米德指出,正是在此时,儿童们通过扮演他人角色而形成了自我。
为了进一步研究自我,米德将自我分为两种状态:主我和客我。主我是个人对其他人态度的无组织的反应,即行动的自发意向或冲动。客我是个人自我反思的其他人的有组织的态度,即个人已经从他人处学到有关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一方面客我指导社会化个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主我所具有的自发性则允许一定程度的发明创造以及摆脱他人控制的某种程度的自由。
2、 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即人们的态度、观念总是受他人的影响。
3、 事物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修正。
三、互动的结构
布鲁默指出,有些社会结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社会角色、地位、社会制度等。这里,布鲁默强调两点:
1、 有些社会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参与了解释过程以及随互动而来的意义的过程。
�
符号的定义:其反应是事前设定的刺激。如打哈欠。
在互动的过程中涉及两方面:(1)姿态的意义;(2)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的自我互动,即“姿态对话”。
在米德看来,未经思考的行动还不是一种符号的互动,因为它明显缺少某种重要的成分,即个人尚未认识到他所做的事情之意义。米德认为有意义的符号就是有意义的姿态,有意义的符号就是引起其他人反应的行动的一部分。
戈夫曼认为在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表现的印象,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作“印象管理”。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https://img.taocdn.com/s3/m/091674ce9ec3d5bbfd0a7419.png)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然、社会与个人的联系,重视人类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精神的活动当作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作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所有这些都成为后来的符号互动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姆斯认为,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他专门研究了自我,提出了“社会我”的思想。
詹姆斯探讨了自我的类型,他将自我分为四类:“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纯粹的我”或“抽象我”。
其中“社会我”的意义最为重要,他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
(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鲍德温以詹姆斯关于自我的观点为起点,对之做了修正,他认为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他将人格视为这个无差别的社会我的一种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投射阶段,第二是主观阶段,第三是射出阶段。
(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在杜威的思想中,与符号互动论相关联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社会是由众多的协作团体构成的,人们相互交往和参与的利益有多少,就存在着多少个协作团体。
第二,他主张应将日常生活状况和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这种注重实际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倾向,一直是符号互动论的重要特点。
二、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库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非常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
他认为,社会学家应特别关心的主题是“精神”与“主观”,因为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特点。
库利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二)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托马斯的兴趣集中于探讨通过何种过程去重新建立成年人的自我观念。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0ee40cc783e0912a3162a75.png)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一、名词解释1.符号互动论答: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是: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它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
2.“镜中之我”(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答:“镜中之我”是社会学家库利在研究个人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某种明确的想象是由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镜中我”。
库利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就逐渐形成了。
3.自我相关试题:(1)主我和宾我(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研)(2)客我(米德)(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研)(3)乔治•米德的“自我”概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答:乔治•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产生了。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①“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②“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西方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https://img.taocdn.com/s3/m/cd04f65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d.png)
与结构功能主义的比较
研究焦点不同
结构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体的结 构与功能,而符号互动论关注个 体间的互动过程。
对社会稳定的看法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稳定与和 谐,而符号互动论则认为社会稳 定是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与协商实 现的。
解释层次差异
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面解释社 会现象,而符号互动论则从微观 层面分析个体行为与社会关系。
与冲突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关注点相似
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和 权力斗争问题。
解释角度不同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冲突,而符号 互动论则关注个体如何通过符号互动来应对和处理 冲突。
对变革的态度
冲突理论强调通过革命或改革实现社会变革 ,而符号互动论则强调通过改变个体的符号 互动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06
符号互动论的贡献、局限及发展趋 势
对社会学研究的贡献
强调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论关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揭示了人际互动的微观机制,为社会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
引入符号和意义的概念
符号互动论将符号和意义作为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运用符号来传达信息、建立关系和 维持社会秩序,丰富了社会学理论。
社交媒体时代的符号互动变革
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
虚拟社交和身份认同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和表情符 号成为新的交流符号。这些符号具有 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适应了快 节奏、碎片化的网络交流方式。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社交空间 ,人们可以在其中建立社交网络、分 享信息和情感。在这个空间中,个人 形象和身份认同变得尤为重要。人们 通过选择头像、发布动态、点赞评论 等方式进行符号互动,塑造自己的虚 拟形象并寻求他人的认同。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e56b3b745acfa1c7aa00cc34.png)
编辑本段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存在于互动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论特征
前提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4e770f0029bd64793e2c4c.png)
符号互动论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又称为符号互动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来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时间顺序,对符号互动论的相关学者和思想进行梳理。
一、理论背景及其渊源1、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以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等为代表的苏格兰伦理学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识。
他们注重对人的心理的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
2、詹姆斯的“多元的自我”思想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在哲学上:以唯心史观和实用主义著称,主张存在即是被感觉,世界是由“纯粹经验”构成的,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在心理学上: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机能与功用,认为“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和”,“自我”可分为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抽象我。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为符号互动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社会我”承认“自我”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源于经验的;在社会我中,自我来自他人的经验,是他人给予的。
詹姆斯将社会我看成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来认识自我的多重特性,也可以将多方面的自我看成异质性社会的产物。
他认为人类本能地追求得到社会上他人的承认,他们总是据此来衡量自我的价值。
3、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詹姆斯·马克·鲍德温是现代遗传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儿童和种族的精神发展》、《精神发展的社会观与伦理观》等。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投射阶段、主观阶段和射出阶段。
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人格是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产物。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https://img.taocdn.com/s3/m/72a6194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0.png)
有意义意义 得以交流。
第二,抽象思想的出现,它使人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 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 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 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 行为等;
背景 个人门面
外观 举止方式
2、社会机构外互动
• 指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即相遇。 • 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
相互注意。 • 角色距离: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
存在的差距。用于说明个人在某种角 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 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三、标签理论
• 标签理论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 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 为的理论。
亚当·斯密
大卫·休谟
亚当·弗格森 本能与习惯
二、詹姆斯:多元的自我
• 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 切之总和”。
• 自我的分类: (1)物质我(The Material Self) (2)精神我(The Spiritual Self) (3)社会我(The Social Self) (4)抽象我纯粹的我(The Pure Ego)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 代表人物及思想
• 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
•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
的思想
•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库利(1864~1929) Cooley,Charles Horton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887年获 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 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 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有《人性和社会秩 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等。
• 社会结构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共同 行动必须从历史的内容上来理解。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29f13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0.png)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1. 概述社会互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人们通过互动来交流、合作、竞争,从而构建起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
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符号的作用不可忽视。
符号互动论指出,符号在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本文将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出发,探讨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2. 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符号互动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格芬(Erving Goffman)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使用符号(如语言、动作、姿态等)来表达和传达信息,从而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符号可以是言辞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它们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符号不仅是一种通讯手段,还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情感,间接地塑造了社会互动的结果。
3. 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在社会互动中,符号发挥着多种作用。
符号是一种交流的媒介。
人们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符号来传递信息,从而实现交流和交流。
符号是一种表达观念和情感的方式。
人们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态度,从而影响他人的认知和情感。
符号还在社会互动中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
礼节、礼仪、传统习俗等符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指导着社会互动的进行。
符号还是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的象征。
人们通过符号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裙体归属感。
4. 符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符号对社会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符号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受到符号的引导和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举止和行为。
符号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人们对符号的解读和理解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符号也影响了社会互动的结果。
不同的符号使用会导致不同的社会互动结果,符号的选择和应用对社会互动的发展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5. 结语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通过对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的本质,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与发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d07ad1ccfc789eb172dc838.png)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一、名词解释1.符号互动论答: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早期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和米德。
2.姿势对话答:姿势对话是指用表达着主观意愿的姿势开展沟通。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
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表情、姿态显示自己的意愿和观点。
要想维持友好的沟通,人们的面部表情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而要是对抗式的进攻,那么双方将显示出戒备、准备攻击对方的姿势,如横眉立目、紧握双拳等等。
3.主观定义答:主观定义是指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姿势某种意义。
米德认为“主观定义”是为什么人们对对方显示的姿势都能领悟其意义的原因。
用来沟通心理过程的各种姿势都是预先经过限定的,即各种姿势之所以能够显示意义,是因为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它某种意义。
在交往沟通中,某种姿势的意义能够被双方或大家领会,一方面在于姿势的意义是在交往中逐渐明确的,另一方面在于许多姿势的意义最初就是一种约定,是预先形成的共识,或者说人们为某种姿势下了一个共同的主观定义。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广泛交往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
二、简答题1.简述米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米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米德符号互动思想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1)人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协作是为了谋求生存,克服自身弱点;(2)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人类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下来。
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
西方社会学理论: 符号互动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 符号互动论](https://img.taocdn.com/s3/m/b90e74f4aef8941ea76e0510.png)
布鲁默不喜欢社会学家中流行的 分析自己并不曾亲眼见证的现象。 厌恶宏大理论。力倡这样一种方 法论:探索和审查丰富、多变、 鲜活的社会经验;从经验中提炼 启发性概念;直接从经验世界中 提取理论;不断返回经验世界来 核查这类理论的实用意义。具体 说来,它感兴趣的是大众传媒、 时尚、集体行动、劳资关系、种 族关系以及生活史研究。
在公众场合,人们仍然需要投入表演;但是, 因为观众并不投入其脸部表情,也不延展其话 题范围,表演的呈现也就会显得更为沉默而失 于亲切。
4、框架(frame)。戈夫曼最后 的著作《分析框架:论经验组 织》。 人们在情境中对事物的解释或对 行为链条的解释,是通过可感知 的、环绕着他的蓝图和其引发的 框架来进行的。这种框架很像一 幅图的轮廓,因为他标示出了被 画物体的边框,暗含着他周围的 环境并与其区分开来。相遇中的 不相关原则——过滤。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二十世纪后半叶在互动理论中最具创造性的大师。 1、剧场的比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展示》、《分析框架》。戈 夫曼时用“舞台”和“剧场”类比,因此通常称 之为“剧场理论”。
基本观点:人们是演员,他们通 常是愤世嫉俗地、欺骗性地相互 演出节目,他们操作脚本、舞台、 道具和角色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评论者认为戈夫曼的观点是“骗 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戈 夫曼理论的精神,但忽略了另外 一些东西。
一、符号互动论主题
绝大多数的符号互动论,尽管各有 差异,但是始终贯穿着四项彼此交 织的主题。 1、体现人的特色的世界不仅是物 质的、客观的世界,而且在很大程 度上是符号的、象征的世界。 符号互动论一个核心主题:人们通 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组合意义的 任务。
包括:我们如何界定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和 冲动,我们的感觉和情绪,我们的行为和处事; 我们如何界定我们所处的情境,形成对于 更广泛的社会秩序的视角,编织叙事和故事来 说明我们的行动与生活;宏观如阴阳八卦于中 国人,科学于西方人。微观如个体的自我形成。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046310403d8ce2f006623d0.png)
库利 ---镜中我
• 内容:指的是个人的自我观念 是与其产生互动的其他人对于 他的态度的反应。他人对于个 人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个人 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 镜中我的三个组成部分: 1.想象自己怎样显现于他人面前 2.想象别人对这样显现做如何的 判断 3.形成某种自我感觉
例子:
老师上课 • 内容: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做充分的准 备,幻灯片、资料等等,在课上与同学进 行互动,为同学们讲解,然后看同学们是 否理解,下课后觉得教会了同学们知识。
• •
最值得注意的是: 儿童青少年的相关社会学理论在具体运用的 时候,应该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殊阶段, 特殊情况,分对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 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青少年社 会工作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服务于广大 儿童青少年。
• 符号互动论是西方社会学界研究微观层面 的一种理论。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率逐年增 高的形势下,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读青少年 网络犯罪,以全新的视角探析青少年网络犯 罪的诱因,对于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有着重要意义。
例子:
对笑的理解 我们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旁边有乘客 笑,我们会理解为赞许,如果我们在车上 说错了话,这是旁边乘客的笑我们会理解 为讽刺。
米德 ---符号互动论
• 核心概念:自我。米德认为自我是行动的有机体, 而不单单是接受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被动的 容器”。并且,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 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 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 (2)扮演 阶段(3)游戏阶段 • 米德认为—人类个体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省、 反思、自我控制。这种活动之所以能存在,正是因 为人们参加到了互动中来,并且掌握了互动中产生 的语言等交往工具。由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 才有思想,才能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 意识,人们运用他们学到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 而控制自己的活动。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https://img.taocdn.com/s3/m/e2ad271455270722192ef7a9.png)
符号互动理论概述摘要:符号互动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在西方社会学界兴起的一种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人们通过互动过程,对他们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协商出共同的定义和意义。
关键词:符号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是偏向于社会心理学基础的一种理论,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长期统治着微观社会学,目的就是要解释通过符号而完成的互动如何使人真正成为人。
这一理论重点研究人们在不同符号上所赋予的意义,互动者如何把握互动情景,符号对不同的人是否具有相同的意义。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概念贯穿整个符号互动论思想体系、筑起符号互动论理论的,有如下四个核心概念。
1.符号与符号互动符号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传达信息的基本单元。
符号互动论所称谓的“符号”基本上是指“有意义的姿势”,“意义”是符号的最核心内容。
事实上,人对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不仅是物理性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这些表达思想的符号做出的。
人类就生活在一个象征符号相互交往的世界中。
“符号互动”是指人们彼此理解“姿势”,并在理解所获得意义的基础上采取行动。
它包括解释和定义两个方面。
“解释”是指明确他人行动和说话意义的过程,“定义”是指向他人表明自己将如何行动的过程。
解释对过程的定义,定义是解释的目的。
人们对行动的解释和定义在互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符号互动”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符号”元素。
语言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体系,社会行动进行时产生的语言符号又有助于完成社会行动。
2.自我互动与自我象征“自我互动”是指人把自己当作客体加以反思形成自我概念,并根据自我概念对自我产生反应、重新定义自我的过程。
简单地说,自我互动就是个体与自身对话、针对自身发出行动。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前者是主动行动者,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后者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一套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他人态度。
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而后受到客我的控制的,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5be1a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a.png)
布鲁姆(Herbert Blumer,1923 年---)
符号互动旳另一种代表哈伯特.布鲁姆。他1923年生于 美国旳圣路易斯,曾在密苏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过,是米德旳学生。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伯克利 加州大学工作。其代表作是《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措 施》。布鲁姆不但使库利——米德一系列旳微观社会 学取得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而且对整个这一 学派旳理论和措施作了系统旳概括和充分旳解释。
⑤个体旳行为受他本身对情境旳定义旳影响 。人
对情境旳定义,体现在不断地解释所见所闻 ,并
赋予各种事件和物体以各种意义,而这个解 释过
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旳互动中有待于协商旳中心 对象
3、符号互动论旳发展
Blumer是Mead旳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措施》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认同形成 旳主要机制。人际符号互动 主要经过自然语言进行。人 经过语言认识自我、别人和 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旳内化,实际上内化旳过程就 是人旳“自我互动”过程,社会旳内化过程,伴 伴随个体旳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旳,并 不是对外界刺激旳机械反应。个体在互动中逐渐 学会在社会允许旳程度内行动,但是在这个程度 内,个体能够按照自己旳目旳处世行事。
在措施论上,布鲁姆批评了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占统治 地位旳主流措施论。他以为到达对经验世界旳精确认识, “不能靠建立和解释骗人旳理论,不能靠设计精致旳模式, 不能靠追赶自然科学旳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数学或 统计学方案或发明新旳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旳定量技 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旳准则”。布鲁姆以为经验性旳社 会是由人类以及他们在生活进程中旳日常活动构成旳。对 这种活动旳认识,只有经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到一种群体 中去才干取得。所以,布鲁姆提倡使用生活史、自传、个 案研究、日志、信件、非构造性访问和参加观察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思想
1.生平与著作(1922~1982) 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53年获美 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布鲁默的学生。 1958年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 学系任教,晚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1959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1963年,《公开场合中的行为》,1966 年《相遇》。
25
2.主要思想
(1)戏剧分析
A,剧场; B,前台 布景; 个人门面; C,后台 D,剧组。
26
(2)印象管理
所谓印象管理,就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如 何努力去反映一系列故意或有意性的行动, 如制作场景、有意性的渲染气氛等。同时, 也包括演员努力去反对一些非期望性的行动, 如非有意性的姿态、不合时宜的突发之举等。
20
2.学术思想
(1)互动的解释过程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
非符号互动:刺激——反应; 符号性互动:刺激——解释——反应。
21
(2)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
A,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他 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 B,这些意义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 C,这些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自 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正。
(1)人类是符号的使用者; (2)符号性交往; (3)互动和角色领会; (4)互动、人类和社会;
5
4.符号互动论的几大学派
(1)布鲁默及芝加哥学派; (2)库恩及依阿华学派; (3)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
6
三、符号互动论优、缺点
1.优点: (1)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具有主观能动 性而不是简单的被动体,这是理解人类社会 时不可忽视的方面; (2)注重微观研究,重视人际人际互动的过程, 强调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条件; (3)重视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 中得出理论,有助于人们研究现实的、实际 的问题。
9
第二节 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一、詹姆斯、库利、托马斯、杜威等对符号 互动论的影响 1.詹姆斯(1842~1910)美国哲学家、心理学 家 (1)习惯与本能; (2)自我的四种类型:物质我、精神我、社 会我、纯粹的我
10
“社会我”的三重含义:
A,“自我”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来源于经验 B,社会我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 C,人类本能地追求得到社会上他人的承认, 并据此衡量自我的价值。
1.生平与著作 1863年出生于美国马州,1888年获哈佛 大学学士学位,后到德国深造。1891年 受聘任教于密执安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 并结识杜威、库利等人。1894年去芝加 哥大学任教,直至逝世。 主要著作:《心智、自我与社会》
15
2.米德的理论假设
A,人类机体生理的弱点迫使他们与群体 中的他人进行协作,谋求生存; B,在以上过程中,那些有利于合作、从 而有利于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 下来。
7
2.缺陷
(1)过于强调人的主观因素、主观心理意 识、忽视了客观实际;过于强调表现出 来的、为人们所认识到的东西,对事物 内在规定性认识不足; (2)过于强调每个个别人的因素,没有看 到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制度等的作用;
8
2.缺陷
(3)过于微观,只能研究个人或小群体, 无法研究大规模的、总体的社会现象; (4)方法论上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的真实 性。
A,理想化表演; B,神秘化表演; C,补救表演。
27
11
2.杜威(1859~952)
(1)实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调整自己以 适应环境的过程; (2)认为刺激因素并不存在于个人追求的 活动之外,而是在行动的内容之中; (3)认为社会是由众多的协作团体构成的, 社会科学以及哲学应将日常生活状况和 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12
3.库利:“镜中我”
(1)“镜中我”: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 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镜中我”的三个阶段: A,感觉阶段; B,解释或定义的阶段; C,自我反应阶段。
18
(3)社会
主要论述:(1)社会制度与结构是如 何产生的?(2)社会控制是如何实现 的?(3)社会和它的制度是如何维持 和延续的?(4)如何认识社会变迁?
19
第三节 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一、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生平与著作 1900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获芝 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8~1952年间一 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代表作:1969年《符号互动论:观点和 方法》。
16
3.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1)心智 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A,把客体符号化; B,悄悄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 方案; C,选择合适的方案。
17
(2)自我
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核心,人们不是天生 就有自我概念,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 程中逐渐获得的。 A,玩耍阶段; B,游戏阶段; C,概化阶段。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第三节 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1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特征
一、概况
美国本土性的社会学理论,萌芽于20世纪 初,20~40年代发展到高峰。受实用主义 思想影响发展起来,美国芝加哥学派对此 理论做出重大贡献。
2
二、主要观点
1.布鲁默概括的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假设: (1)人类对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对他们 的意义为基础的; (2)这些意义乃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3)通过个人对各自所遇到的符号所作的 解释过程,这些意义得到修正和运用。
22
(3)互动的结构与过程
关于结构的观点:A,有些社会结构之 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参与了解释过程以 及随共同行动而来的意义的过程;B, 社会互动不是角色互动,而是人与人之 间的互动。 共同行动是由参与者共同定义的。
23
(4)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原则
A,理论建构的方法 通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一个群体; B,敏感性概念 C,归纳法 D,调查方法 探索和检验。 E,定性分析。
3
3.主要特征(布鲁默)
(1)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组 成的; (2)个人的行为是构造而非不经意的举动, 它是个人经由自我定义、注意与解释其 行动的处境而一步一步地构造而成的; (3)群体行动或集体行动是由联合个人行 动而成的,由人们彼此解释或考虑各自 的行动所产生的。
4
3.主要特征(乔纳森· 特纳)
13
4.托马斯:情境定义
(1)认为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通过情境定义 完成的; (2)情境的含义: A,个人或社会进行活动的客观条件,即各种价 值观、经济、社会、宗教、知识等的整体; B,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先存态度; C,情境定义,即对于条件、状况和态度意识的 比较清楚的概念。
14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