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
1. 场地的构成要素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绿化与环境景观设施工程系统。
2. 按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特征场地可分为工业建设场地、民用建设场地。
3.按地形条件场地可分为平坦场地和坡地场地。
4. 按用地的位置划场地可分为市区场地、郊区场地、郊外场地。
5.场地设计的内容包括现状分析,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环境设计与保护,技术经济分析。
6. 场地设计在工作的作用
1、建设项目立项阶段
参与编制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
2、建设项目选址阶段
场址选择、选址论证,提出选址技术条件,选址用地范围。
3、建设项目用地规划阶段
参与工程设计方案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提出要求。
4、建设工程规划阶段
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7. 场地自然条件是指场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8.在场址选择时用到的比例尺是
9. 在场地设计中坐标系统有两种,分别是建筑坐标系统、测量坐标系统:
10. 图例包括地物符号、注记符号、地形符号
11. 气候主要包括风象、日照、气温和降水等。
12. 风象包括风向、风速和风级。
13. 风玫瑰图可分为风向玫瑰图、风向频率玫瑰图、平均风速玫瑰图、污染系数玫瑰图。
14.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质结构、构造特性及承受荷载的能力。
15. 场地的建设条件包括区域环境条件、周围环境条件、内部建设现状条件。
16. 市政设施条件(七通一平)主要包括道路和供电、给水、排水、电信、燃气及北方地区的供暖等管网设施,连同场地平整。
17. 场地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宅旁绿地等。
18.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使用的合理性、技术的安全性、建设的经济性、环境的整体性。
19. 建筑朝向的选择考虑的因素有日照因素、风向因素,在实践中、还要结合场地具体条件,如道路走向、周围景观、地形变化和用地形状等因素,其中道路走向是影响建筑朝向的重要因素。
20. 建筑间距应根据日照、通风、消防、环保、工程管线埋设、建筑保护和城市设计等要求,依据相关规范或标准规定而合理确定。
21. 当间距一定时,风向入射角由0°~60°渐次增大,则后排建筑窗口的相对风速也相应增大,相当于在逐渐增加建筑间距而加强通风效果。
22. 地形对建筑通风间距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当D=2H时,通风效率可视为良好;当D=H时,通风效率为50%。(D为建筑间距,H为建筑高度)
23. 对于学校建筑而言教室楼与教室楼、办公楼、图书楼、实验室、专用教室(不包括音乐教室)等建筑之间长边平行布置时,其建筑防噪间距不应小于25m。如教室顶棚以吸声材料进行装修时,教室楼与教室楼、图书馆、等其他楼之间的防噪间距不应小于18m。
24.对于学校建筑而言办公楼、图书楼、实验室、专用教室(不包括音乐教室)等建筑之间长边平行布置时,其建筑防噪间距不应小于15m。
24. 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
25. 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对称式、自由式、庭院式、综合式。
26. 轴线是空间组织中一种线性关系构件,属概念性元素,具有串联、控制、统辖、组织建筑和暗示、引导空间的作用,建筑或其他环境要素可沿轴线布置,也可在其两侧布置。
27. 在建筑空间组合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序列:功能序列,空间序列.情感序列。
28.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9.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0.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
31.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m;
32.当基地机动车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33.根据流线进出场地的不同方式,可将场地的整个交通流线体系分为尽端式和通过式两种。
34. 根据场地交通流线的组织方式,道路系统有人车分流、人车混行、人车部分分流基本交通形式。
35. 根据道路系统的分级组织,大型场地内的道路,可依据其功能及特征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
35.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36. 机动车停车场,根据停车场与场地的关系,可将停车场在场地中的存在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地面停车场、组合式停车场(底层或地下停车)、独立停车库(如立体车库)。
37. 根据自行车停车场的布置要求,车辆停放点至出行目的地的步行距离要适当,以50—100m为限。
38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39. 居住区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40. 居住区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41. 居住区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42. 车行道宽度,场地主干道和次干道应设双车道,供小型车通行的宽度不应小于6.0米,供大型车通行的宽度不应小于7.0米;场地支路可以是单车道,宽度为3.5或4.0米。
43. 在车行道路的单侧或双侧设置人行道时,其宽度不宜小于1.5m。其他地段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0.75m。
2)基地内人行道路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m。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无障碍通道宽度为2.5m。
3 )自行车道宽度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宜为1m,双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宜为3.5m。
44. 道路最小转弯半径视道路等级级及通行车辆不同而定。最小转弯半径为6m。
45. 场地中绿地的基本形态可归纳为点状绿地(独立绿地)、线状绿地(边缘绿地)、面状绿地(集中绿地)三种基本类型。
46. 新建居住区要求绿地率不低于30%,较困难的旧区改造则不低于25%。
47. 根据生态学的研究,一个地区的绿化覆盖率至少在30%以上,才能改良小气候,并起到保护环境和抗震防灾的作用。
48.我国政府在1996年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中明确,城市绿化覆盖率在2000年达到27%,2010年达到35%。
49.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要求的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50. 地面的竖向设计布置形式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
51. 自然地面坡度划分:平坡、缓坡、中坡、陡坡、急坡。
52. 场地竖向台阶式布置时台阶高差一般以3.0—4.0m为宜(最高4.0—6.0m),以免道路坡道过长、交通组织困难并增加挡土墙等支挡结构工程量。
台阶高度也不宜过低,一般不小于1.0m。
53. 场地竖向处理边坡的形式有直线型边坡、折线型边坡、台阶式边坡。
54.在处理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时常用的处理方法有设置边坡或设置挡土墙。
55. 挡土墙常见的断面形式有以下几种:直立式、倾斜式、台阶式、重力式、悬臂式。
56. 建筑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57.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
58.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00m;横坡应为1%~2%;
59.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
60.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61. 竖向设计常用表达方法高程箭头法、设计等高线法、纵横断面法。
62. 场地雨水的排水方式:自然排水、明沟排水、暗管排水、混合排水。
名词解释:
1.场地:指基地中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如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等绿化及环境景观设施和工程系统等。
2.场地设计(site design):是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是依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3. 比例尺:地形图上任意一根线段的长度与其代表地面上相应的实际水平距离之比。
4. 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
5. 等高线间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
6. 坐标系统:用于确定地面点在该坐标系统中的平面位置及相对尺寸。
测量坐标系统建筑坐标系统
7. 高程或标高:地面上一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
8. 地物:是指地表上自然形成或人工建筑的各种固定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