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研究综述
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与思考
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地。
赫哲族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视觉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服饰、建筑、绘画、雕刻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赫哲族的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急需进行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传播,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有效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目前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技术应用、文化传承保护思考以及合作机制建议,为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丰富的视觉文化遗产,如传统服饰、绘画、雕刻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赫哲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危机。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的视觉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可行的技术应用,提出有效的文化传承保护思考,并为建立合作机制提出建议。
通过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促进赫哲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社会凝聚力。
1.3 研究意义赫哲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视觉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工艺等。
这些视觉文化遗产承载着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保护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保护,可以有效记录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避免其受到日益严重的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
拨开重雾方见日——自20世纪30年代起赫哲族萨满教研究综述
会编 》, “ 蛮 ( 满 ) , 真语 部 关于赫 哲族 的民族志著 作—— 《 珊 萨 者 女 松 教 仪 式 的程式 与意 义 ; ( ) 神 中 2 人 巫妪也 ” 。简 单地说 萨满教 是一种 自 然 的 、原始 的多神教和统 一 的组织 ,但 它有着 主要 篇幅描述 了 1 3 年 ,他 “ 94 在松花 面 , ̄i了萨满的职能和萨满法器的象 - , J 个非 常庞杂 的神灵体 系 ,而 且它 以 江下 游 ,自依 兰 以至抚远一带 实地考 征意义 ; ( ) 3 萨满教 与当地 民俗 的关 具有 “ 殊 品质” 的萨 满和奇特 的仪 察民族生活状况与社会情形”。作者 特 萨满教 最为 突出 的外 在特征 。从萨满 能力,他通过对赫哲族在萨满祭祀中 教 的流 传地域 来看 ,它长期盛行 于我
这一领域相关研究 的状况 。
由郭淑云 、王宏刚主编 的 《 活 交 流和 不 同宗 教 文 化 影 响 中 ,萨满 域 ,对 其 进 行 关 注 的 学 者并 不是 很 着 的萨满—— 中国萨 满教 》一书是 我 教 在 像 赫 哲 族 这 样 的 民 族 聚 居 地 区
国第一部 中 国北方 民族萨 满教学术 画 的走 向和历史命 运 。 册 ,是我 国萨满教 学界近 2年 田野 调 0 在刘小萌 、定宜庄合著的 《 萨满 2 J 为参考 的学术成 果 。下面 ,我将 以2 查成 果 的荟 萃 。1其 中关 于赫 哲族 萨 教 与东北 民族 》一书中 , 为简单 的 o 较 满 教 的现 存形态 以及萨满 教对其 民俗 文化 的影 响有 着较 为深刻 的阐述 ,此
就 2 世 纪 萨 满 教 整 个 的研 究成 0 的重要参考 。 说 ; J 者 一 并探 讨 了 在 民 族 文化 作
果而 言 ,在赫 哲族萨 满教研 究这 一领 多 ,与此 同时 ,这方 面 的研 究也 不尽 如人 意 。但 是 ,其 中仍有一 些可 以引 世纪 3年代 为起 点 ,从文化 与服饰 、 0 歌舞 等艺术 形式两大 方面简 要地概述
赫哲族人口体质现状调查研究
识也 比较淡薄 ,赫哲族人民基本上没有任何跟体育相关 的娱乐活动 ,所以在赫哲族分布 的地区应加强其体育事 业的发展 ,加大宣传 日常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此外 国家 也要大力支持赫哲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政策 才是经济方面都应予以支持和帮助 。
3 . 4 促 进 当地 医疗卫 生事 业 的发 展水 平
我 国是一个 多民族共存 的国家 ,赫 哲族是分 布在 我国北方人 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赫哲族 主要分布在我 国
黑龙 江 地 区 ,其 居住 的地 区 环境 对 其发 展 有 着 紧密 的关
婚姻 和生育情 况是一个 民族生存发展 的根本 。在 新 中国成立之前 ,赫哲族在婚姻制度方面存在着比较落 后 、传统 的观念 ,很少存在和其他 民族通婚的显现 ,这 就造成了其人 口增长的造成 了阻碍 ,赫哲族在新中国成 立之前曾面临消亡 ,但是在新 中国成立之后 ,赫哲族改 变 了婚姻观念 ,赫哲族人 民开始和汉族以及其他少数 民 族通婚 ,是赫哲族 的人 口开始不断增长。
我 国地域 辽阔人 口众 多 ,医疗卫生事业的普及存在 着一定 的难度 ,近些年来 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强医疗卫生 事业 的覆盖面 ,取得 了不错 的成就 ,但是在一些偏远的
要意义 ,因此未来保 障赫哲族可 以持续发展下去 ,计划 生育政策应该根据赫哲族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加强优生优育政策 的实施 ,优生优育也是计划生育
质 的发展 起 到一定 程度 的制 约作 用 。 2 I 4 赫 哲族 医疗 卫生 事业 发展 状况
了很多的限制 ,文章主要分析了赫哲族人 口体质现状 , 并研究其 发展 的制 约因素 ,对赫 哲族的发展有 重要意
义。
1 .赫哲 族人 口体 质发 展现 状
赫哲族人口体质现状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研 究 的对 象
岁 ,每 1 0 岁 为一 个年 龄段 ,男女 共有 8 个年 龄组 。以每
个 年龄 组抽 取 2 5个 样 本计算 ,共 计 2 0 0个 。
1 . 2 . 4 数 理统 计法
根据 国家体 育总局 制订 的 { 2 0 0 5年 国 民 体 质 监 测 工作 手 册 》 ,用 分 层整 群 的随 机 抽样 方 法 对 佳木 斯 市 敖
种 生 活 方 式 已经 对 其 体 质 产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作 用 ,近 年
来 随着 民族 发展 和 个 民族 问交 流 的增 加 ,赫 哲族 人 原 始 的生 产 生 活 方 式 已经 有 了较大 的变 化 , 由此 研 究他 们 的 体质 健 康 状 况 ,关 系 到 社会 的发 展 和 家庭 的幸 福 , 了解 成年 人 体 质 健康 变 化 趋 势 ,对 科 学 提 出具 有 针对 性 的体 育锻 炼 建 议 ,提 高 和保 持 成 年 人的健 康 水 平 ,提 高 生 活 质量 具有 一 定的积 极 作用 。
通 过 电话访 谈 、走访 等 方式 ,对 有关 体 育社会 学 家 、 运 动 人 体 科 学 以及 运 动 医 学方 面 的专 家 、学 者进 行访 问
调查 , 对 目前桐 庐 县 2 O 一 5 9 岁成 年人 体质 变化 进行 探讨 ,
目前 , 普遍 认 为 身体 成 分 、心 血 管系 统 的功 能水 平 、肌
1 . 2 . 1文献 资料 研 究法 在研 究过程 中 , 根据 研 究 的 目的及 研 究 的 内容 需要 ,
并对统 计结 果进 行 T 检 验 、 因子分 析等运 算 。
1 . 2 . 5逻辑 分 析法 运 用 归纳 、演 绎 、类 比、 综合 等 逻 辑分 析 方 法 ,对
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
为一 个 族体 , 是由 1 7世 纪 初 的牡 丹 江 、 乌 苏 里 江 流 域 至黑 龙 江 下游 的赫哲 族 中约 2 2 个 氏族 构成 的n 。 根据 2 0 0 0年第 五 次全 国人 口普 查 统计 , 赫哲 族 人 口
究 工作 。1 9世纪 末 , 俄 罗 斯 学 者在 搜 集 、 整理、 出版
俄 罗斯 境 内那 乃 族 民间 故 事 的搜 集整 理 工 作 ,
相 对早 于 中 国境 内赫 哲族 民间故 事 的搜 集 整理 和 研
词 。十月 革命 之后 , 根 据其 民族 自称 改 称 为那 乃人 。 据 专 家调 查 考证 , 赫 哲 族 是 多 源 多 流 的 民族 。它 作
*
[ 基金项 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资金资助” ( 项 目编号 : Z 2 0 1 4 0 2 5 ) 。
( 作者简介] 乌力汗 , 中央 民族大学蒙古语 言文学系 2 0 1 2级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蒙古族及北方少数 民族 民间文学 。
起 更 多学界 人 士 的关 注 。
一
( 哥尔 多 ) 、 哥尔的等, 其 中有 的 是 自称 , 有 的则 是 他
赫哲族与俄罗斯境内那乃族民族文化文献研究综述
·74·基金课题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北京电影学院校级研究项目“赫哲族民族音乐影像志”,项目编号:XP201608赫哲族与俄罗斯境内那乃族民族文化文献研究综述李 博1 杨 润2(1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8;2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摘 要:关心赫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者们,历来都想从众多的文献中找到研究赫哲族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研究轨迹,本文力求以综述形式将研究历程述诸笔端,以供参考。
关键词:赫哲族;那乃族;研究综述赫哲族人口较少,位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末端,是仅次于珞巴族人口最少的民族,与其同源的那乃族因历史原因现归属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地区,和鄂霍次克海部分地区。
中国境内的赫哲族则散居在松花江下游的部分市县,分别是佳木斯、抚远、同江、饶河等地,还有几个民族乡颇为有名,如街津口、四排、八岔。
清代学者曹廷杰在1885…年最早对该地区进行考察,足迹踏遍中俄边境,后编写…《西伯利东偏纪要》(《辽海丛书》1934…年),这本书记载了赫哲族在清末时期的分布情况。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是凌纯声先生在1930年完成的一部旷世杰作,对赫哲族的近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地位非凡,被誉为赫哲族当代的民族志。
其中内容记述详细完整,最先使用赫哲族一词。
20世纪80年代,《赫哲族简史》经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阐述了赫哲族的发展与变迁,内容详实丰富,大部分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都纷纷参考这不文献著作而开展研究。
尤志贤、付万金作为赫哲族学者,编写了第一部关于赫哲语的书籍,《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是研究赫哲语的珍贵基础资料。
《中国赫哲族》由舒景祥所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是一部汇编性著作,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民间考察轶事。
于晓飞所著《赫哲族与阿伊奴文化比较研究》首次把中国境内的赫哲族和俄罗斯境内的那乃族作为同源民族,与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奴人比较研究。
关于加强赫哲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赫哲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一、引言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赫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赫哲文化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赫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1. 赫哲语言濒危:目前,赫哲语的使用者数量较少,且多为老年人。
年轻一代普遍使用汉语,导致赫哲语言面临传承危机。
2. 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赫哲族的渔猎、手工技艺等传统技能面临失传。
许多传统工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实践,但年轻人多不愿继承。
3. 文化认同感减弱: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许多赫哲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三、加强赫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1. 强化赫哲语言教育:在赫哲族聚居区,应开展赫哲语言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
2. 鼓励传统技艺传承:政府和社会应鼓励和支持赫哲族的传统技艺传承,如设
立技艺传承人制度,提供技艺传承的物质支持等。
3. 提高文化保护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教育等,提高赫哲族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4. 促进赫哲文化旅游发展:将赫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增强赫哲文化的生命力。
5. 建立赫哲文化数据库:利用现代技术,对赫哲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为后人对赫哲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
四、结论
赫哲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赫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让赫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赫哲族、鄂伦春族研究综述
我 国 赫 哲 族 伦 春 族 研 究 综 述 鄂
曲 鹏 飞
( 黑龙 江省 博物 馆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0 ) 5 0 6
[ 摘 要 】 哲 族 和 鄂 伦 春 族 是 我 国 东北 地 区一 支 古 老 的 、 口较 少 的 民族 , 国较 早 即 对 其 开 展 赫 人 我
了相 关 的 研 究 。文 章 主 要 对 我 国 自上 世 纪 2 O年 代 以 来的 关 于 赫 哲 族 、 伦 春 族 的 研 究 状 况 进 行 了 简要 鄂
的概 述 , 以期 为进 一 步 对 赫 哲 族 、 伦 春 族 开 展 有 关 历 史 、 会 、 济 、 化 和 宗教 等研 究提 供 资 料 。 鄂 社 经 文
[ 键 词 ] 哲 族 ; 伦 春 族 ; 究 关 赫 鄂 研 [ 中图 分 类 号 】 2 7 K0 [ 献标识码 ] 文 A
一
、
赫 哲 族 研 究 概 况
资 料 , 专 业 人 员 翻 译 整 理 后 , 续 刊 登 在 黑 龙 经 陆
江省 民研 会 编 辑 出版 的 《 龙 江 民间 文 学 》 黑 第 赫 哲族 主要 生 活 在 黑 龙 江 、 花 江 和乌 苏 松
13 9 0年 , 国学 者 凌 纯 声先 生 深 入 松 花江 我
下游 赫 哲族 地 区进 行 了 广泛 而深 入 的 调 查 , 并
根据 收集 的第一 手 材料 撰写 了我 国第一 部关 于 境内赫哲族 的论著一 ~ 《 花 江 下 游 的 赫 哲 松
族 》 13 ) 这 部 著 作 的 出 版 , 日本 、 罗 斯 (94 。 对 俄
了珍贵 材 料 。
支 古 老 而 又 人 口较 少 的 民 族 。 《 书 记 年 》 竹 、 《 书》 《 书》 《 唐 书》 《 唐 书》 《 汉 、隋 、旧 、新 、 辽 史 》 《 史》 典籍 都记 载 了他 们 的先 世 肃 慎 、 、金 等 棘羯 的有 关情 况 。《 实 录 》 《 清 职 贡 图 》 清 、皇 、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遗产” 包括 以下方面 :)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 括 作 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媒 介 的语 言 ; ) 演 艺 2表 术 ;) 会 实 践 、 式 、 庆 活 动 ; ) 关 自然界 3社 仪 节 4有
赫哲 族是 我 国 的人 口较 少 民族 之一 , 有人 现
146 0 ( 0 0年第 五 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 统 计 ) 5 4 人 2 0 1 , 他们世 世代 代 生 活在 黑 龙 江 中下游 、 花 江及 乌 松
一
、
赫哲 族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的界定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 被各 社 区、 体有 时是 指 群
・
17・ 4
药、 民俗等 1 O个 类 别 。笔 者认 为 , 赫 哲 族 非 物 对
( ) - 表演艺术
质文化 遗产 的研 究 , 以《 护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应 保 公约》 为指 导 , 合 我 国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实 际 结 情 况进行 分类研 究 。
二、 赫哲 族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的分 类
个人 , 为其 文化组 成部 分 的各种社 会实 践 、 视 观念 表述、 现形式、 表 知识 、 能 以及 相 关 的工 具 、 技 实
物 、 工 艺品 和 文化 场 所 等 。这 种 非物 质 文 化 遗 手 产世 代相 传 , 各 社 区 和群 体 适 应 周 围环 境 以及 在 在与 自然 和历史 的互 动 中 , 被不 断地再 创 造 , 这 为
泉 。但是 , 在全球化、 现代化 、 城市化浪潮 的冲击下 , 中国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 临着严 峻挑战。这组专题论 文 , 通过对不 同
赫哲族研究综述
赫哲族研究综述○郝庆云赫哲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其先民是先秦时的“肃慎”,汉魏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
17世纪初,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族群经过迁徙、凝聚,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并以“赫哲”、“黑斤”等名称见于《清实录》等清代文献中,由此至今赫哲族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历经沧桑。
19世纪中期,由于沙俄的侵略和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赫哲族先是被分割为中国的赫哲族和俄国的那乃人,而后,俄国境内的赫哲族又被分割为那乃人与乌尔奇人两部①。
因此,今天的赫哲族已成跨居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跨界民族,我国境内赫哲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抚远县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敖其乡等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4 640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人(那乃人)主要居住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那乃区、阿穆尔区、共青团区、乌尔奇区、共青团市,另外小部分居住在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据1989年苏联政府统计为15 256人。
在中俄两国不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赫哲族、那乃人彼此相互渐渐异化,分别被汉族或俄罗斯族日益同化,并在汉族或俄罗斯族的影响与帮助下,走上了现代化之途。
清初,赫哲族有“通古斯雄族”②的赞誉,在满族统一祖国,巩固东北边陲,抗击沙俄入侵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加之以大河捕鱼为特色的渔猎文化和举族信仰萨满教等文化现象的弱化、异化、同化等社会文化的变迁,早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中俄日三国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数量大,系统,全面,研究队伍稳定且有一定的规模。
一、中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状况我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即清代及其以前处于历史记录描述阶段,尚未对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规律进行探讨。
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状况调查研究
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状况调查研究摘要: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赫哲族的文化作品在国际上的英译状况较为薄弱。
本研究旨在调查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赫哲族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二、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和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经过对现有的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 译文质量不高。
目前的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存在语法错误、用词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作品的传播效果。
2. 翻译人才缺乏。
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需要具备对赫哲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但目前缺乏这样的专业翻译人才。
3. 资金不足。
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目前相关的研究项目和资金支持有限。
四、改进措施为改进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状况,应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翻译质量。
加强对赫哲族文化的研究,提升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培养翻译人才。
加强赫哲族文化翻译的培养,包括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班,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工作。
3. 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对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的研究项目和资金支持,为翻译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五、结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状况较为薄弱,存在翻译质量不高、人才缺乏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为改进这一状况,应提高翻译质量,培养翻译人才,增加资金投入等措施。
这将有助于促进赫哲族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升赫哲族的文化影响力。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赫哲族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赫哲族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赫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赫哲族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困难。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赫哲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是指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在大兴安岭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补偿政策: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因此政府实施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的居民进行生态补偿,帮助他们改善生计。
2. 就业扶贫政策:政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式,为赫哲族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
3. 优质教育资源政策:政府加大了对赫哲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补助,提高了赫哲族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以上政策的实施,为赫哲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赫哲族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改善赫哲族生活质量的关键。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赫哲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特色产业的发展: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赫哲族地区大力发展了特色产业,如林下经济、水产养殖、草原旅游等。
这些特色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的也为赫哲族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3. 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赫哲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生态补偿政策也让当地居民从中受益,为他们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收入。
以上种种举掖证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赫哲族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赫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1. 语言文化的传承:政府加大了对赫哲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编制了赫哲族语言文化的数据库,组织了赫哲语言的教学和传承活动,有效地保护了赫哲族语言文化。
[民族文化,赫哲]赫哲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赫哲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
赫哲族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都离不开与其息息相关的鱼文化,吃鱼肉、穿鱼皮、水上交通工具、民间的鱼皮画以及鱼皮工艺品等,都彰显了赫哲族特有的鱼风情。
一、赫哲族鱼文化简介(一)经济层面的鱼文化三江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赫哲族特有的鱼文化,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
对于赫哲族而言,捕鱼活动自古以来就是他们长年累月所从事的重要生产活动,正确的选择捕鱼的季节、工具以及地点,为赫哲族渔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捕鱼产品则是维持赫哲族人们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
以鱼为生,以鱼为娱,食鱼肉、穿鱼皮、做鱼画自古便是赫哲族主要的经济生活模式。
(二)物质层面的鱼文化1.服饰与鱼。
赫哲族以鱼皮制衣的服饰特点与其长期以捕鱼为业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赫哲人传承至今的鱼皮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是人类记忆的活化石。
鱼皮裤、鱼皮鞋、鱼皮衣等鱼皮制作的衣物不仅样式别致,做工精细,而且用鱼皮做的衣服防潮、耐水而且结实,鱼皮服饰堪称赫哲族最具有民族风情的一大特色。
2.饮食与鱼。
根据前人记载:赫哲族素有鱼食民族之称,因为他们以鱼肉为主,由于他们世代以食鱼为主,形成了赫哲族特有的烹饪鱼的方法。
[2]智慧的赫哲人因地制宜,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美食,利用各种烹饪技巧以及制作方法使得赫哲族人家中四季都飘满鱼香。
3.居住与鱼。
赫哲族的居住文化特征同样也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模式密不可分。
由于赫哲族所处三江平原流域,其房屋建筑既要考虑到防洪防涝又要方便于对鱼的捕捞,因此,赫哲族的房屋建设一般选择在沿江沿河地区的高处。
沿江而居,高处而建是赫哲族居住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精神层面的鱼文化1.有关鱼的民间文学。
赫哲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独特的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有《金鲤鱼和黑龙》《天河》《晾鱼架的传说》《钓鱼台》等,歌谣有《渔歌》《春季捕鱼歌》《织网歌》等。
赫哲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边 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B ORDER ECONOMY AND CUl URE
No .1 2 . 2 O1 7
Ge n e r  ̄. N o . 1 6 8
【 民族文化 】
赫 哲 族 文 化 旅 游 研 究 综 述
图1 2 0 0 4 — 2 0 1 7年 赫 哲 文化 旅 游 研 究载 文置 年 度 分 布
三 、 赫哲 族旅 游文 献 的学科 背景 分析
科 技人 才的数 量和质 量是衡 量 某一研究 领域 发
举办了 “ 中国第 一 届赫 哲 族旅 游 节 ” ,赫 哲 族 民族 文化 村正式 向游人开 放 ,赫哲族 旅游起 步 。2 0 0 8年 到2 0 1 2年 ,对 赫哲 族 旅 游 的研 究 处 于 缓 步 增 长 , 年 发 表论 文 量 在 5篇及 5篇 以下 。2 0 1 1年 l J月 ,
赫哲族 是我 国六小 少数 民族之 一 ,世 居在 黑龙
江 、松 花江 和 乌苏 里 江流 域 ,曾长期 以渔猎 为 生 , 创造 了灿烂 的渔猎文 化 ,独特 的文 化对游 客产 生 了 巨大 的吸引力 。近年来 赫哲族 聚居 地旅游业 得 到不 同程 度 的开发 ,在这种 情况下 ,学者 对赫 哲文 化旅 游 的研究 也越来 越 多。准确把 握赫哲 文化 旅游 研究 进展 ,明确 研究 现状 ,对进一 步开展 赫哲 族旅 游研 究 ,推动 民族旅 游业 发展具有 理论 和现 实意 义 。本 文 在 中国期刊 数据库 ( 中国知 网)以主题 和篇 名 中 含有 “ 赫哲 旅游 ”进行 检索 ,在搜索 结果 中剔 除 消 息 、会议 、报纸 等文献 的基础 上 ,获 得赫哲 文 化旅 游研 究文献 6 9篇 。
赫哲族音乐文化现状及其发展综述研究
赫哲族音乐文化现状及其发展综述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当今文化价值相对论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现状和产业逐渐受到推崇和重视的今天,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的广袤地域,既沿江居住的以渔猎生产为主体生活方式的赫哲族,其勤劳勇敢的民族品质,历史悠久的文化,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开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学者们热衷的研究方向。
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在其生存背景下孕育了其风格特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国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
研究其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现状,进而了解其现今生存生活情况,就成为未来能够更好对其音乐文化进行保护的重要依据。
一、赫哲音乐文化保护迫在眉睫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赫哲族这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各少数民族中具有典型特征的民族,却也不可挽回的面临人口稀少,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濒临被强势民族同化的命运。
随着改革开放后赫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着赫哲人的生活方式逐步趋近于向城市化,而其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
在研究赫哲族音乐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就深有感触:原本的民族性已完全汉化。
曾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的尤玉镯老人焦虑的表示:带有民族特色的伊玛堪说唱艺术已经濒临灭绝。
目前,掌握“依玛堪”传统说唱艺术的只有一位老人,且已重病缠身。
如今,人们已经开始把赫哲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这是保护和宣传赫哲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但是赫哲人本身对自己的文化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赫哲人的语言、风俗和信仰等这些真正代表一个民族的东西正在消失,现今对其实施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二、赫哲音乐文化现状自1985年后,赫哲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可以说乌日贡大会是促进赫哲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促因。
其主要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赫哲族音乐研究综述
·181·艺术研究赫哲族音乐研究综述杨 润1 乔钟乐2(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 110000)摘 要:本文对赫哲族音乐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详细归类,同时对赫哲族民间音乐中的“嫁令阔”“伊玛堪”和赫哲族音乐的传承进行讨论。
关键词:赫哲族;民间音乐;传承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
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锦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渔歌、猎歌、情歌、叙事歌、新民歌等。
由于笔者的家乡与赫哲族聚居地相距不远,所以此次,通过中国知网将赫哲族的音乐文献进行整理综述。
1 赫哲族音乐研究文献统计1.1 期刊论文对2015年以及之前文献的整理统计,共检索到学术论文108篇。
涉及的期刊有《中国音乐》《艺术研究》《北方音乐》《大众文艺》等音乐期刊。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赫哲族的“嫁令阔”、“伊玛堪”、萨满音乐、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1.2 硕士论文通过中国知网()对2015年以前的硕博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8篇相关硕士论文,分类如下:第一,赫哲族民间音乐研究,共5篇: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中央民族大学,2007。
于鑫淼《赫哲绝唱“伊玛堪”在“乌日贡”中的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李昱明《试论赫哲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涵》中央民族大学,2008。
王宏伟《流淌的旋律》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李佳《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第二,赫哲族音乐文化变迁研究,共2篇:李丽梅《民俗旅游与文化变迁》中央音乐学院,2008。
韩冰《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中国音乐学院,2011。
第三,赫哲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共1篇:李艳双《文化的延续—街津口吴氏家族对赫哲族音乐的代际传承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作者:王诗纯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9期摘要: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支古老的民族,人口较少,在较早时期国内就对其民族展开了相关研究。
本文将以赫哲族的舞蹈研究状况作为对象,将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的论文研究提供资料。
1930年,我国学者凌纯声先生深入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地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并根据收集的第一手材料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境内赫哲族的论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
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日本、俄罗斯等国研究赫哲族史的专家、学者产生了一定影响。
1987年出版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和1984年出版的《赫哲族简史》,标志着我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民研会、黑龙江省音协等调查组于1980年和1981年两次深入赫哲族地区采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经专业人员翻译整理后,陆续刊登在黑龙江省民研会编辑出版的《黑龙江民间文学》中。
1983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从此黑龙江省赫哲族研究工作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稳定的队伍,具有了专业研究和业余研究相结合、赫哲族专家与其他民族学者相结合的新特点,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表的研究赫哲族的文章达300篇之多。
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李松华的《赫哲族舞蹈考察报告》、韩福堂的《关于发展赫哲民族经济的探讨》、张嘉滨的《依兰赫哲族三姓考》、《试析贡貂与赏乌林制度》、刘金明的《论赫哲族的渔业文化》、姜洪波的《试论古代赫哲族的社会教育》、黄任远的《伊玛堪多元文化结构探析》、何学娟的《赫哲语语音系统》、曲守成和王禹浪的《赫哲族风谷探源》等。
赫哲族的艺术研究主要以音乐伊玛堪和鱼皮、桦皮的工艺艺术为主流,与日本那乃族的跨界研究近年也方兴未艾,赫哲族的非遗状况同样被广泛关注,而舞蹈的研究成果在相比之下就稍显逊色。
在为数不多的赫哲族舞蹈研究当中主要是从起源、舞蹈概况、传承发展、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与其他东北民族的舞蹈对比等几个方面去探讨,舞蹈的形式也主要以萨满舞和天鹅舞等传统民间舞蹈为主,把其归类于体育舞蹈当中去探究肢体语言问题。
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状况调查研究
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状况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民歌、绘画等各种艺术作品。
由于赫哲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少数族群的地位,在国际舞台上它的影响力并不足够。
而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对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展示赫哲族文化的魅力,推动其在国际上的传播。
此次研究将围绕赫哲族文学作品、民歌作品、绘画作品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其英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动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示赫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为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atus of Hezhe cultural works lies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Hezhe ethnic group. As one of the smallest ethnic minority groups in China, the Hezhe people hav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ncludes literature, folk songs, and traditional art forms. By assess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Englishtranslations of Hezhe cultural works, we can ensure that these valuable cultural assets are accessible to a wider audience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China.2. 正文2.1 赫哲族文化作品概述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
赫哲族教育研究综述
赫哲族教育研究综述
郑丽洁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
【年(卷),期】2010(002)003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赫哲族教育研究的文献的梳理,整理出赫哲族自古至今教育形式的演变以及各个时期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并且针对当今赫哲族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一些优点和不足.当前对赫哲族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内容较为单薄,研究者的立场单一,很多问题有待深入思考等.
【总页数】8页(P16-23)
【作者】郑丽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
【相关文献】
1.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 [J], 徐美群
2.赫哲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J], 高佳;谢维光
3.赫哲族音乐研究综述 [J], 杨润;乔钟乐
4.赫哲族与俄罗斯境内那乃族民族文化文献研究综述 [J], 李博;杨润
5.赫哲族学校民族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基于对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调查 [J], 关玉兵;孙崴;苏月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研究综述○郝庆云赫哲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其先民是先秦时的“肃慎”,汉魏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
17世纪初,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族群经过迁徙、凝聚,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并以“赫哲”、“黑斤”等名称见于《清实录》等清代文献中,由此至今赫哲族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历经沧桑。
19世纪中期,由于沙俄的侵略和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赫哲族先是被分割为中国的赫哲族和俄国的那乃人,而后,俄国境内的赫哲族又被分割为那乃人与乌尔奇人两部①。
因此,今天的赫哲族已成跨居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跨界民族,我国境内赫哲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抚远县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敖其乡等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4 640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人(那乃人)主要居住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那乃区、阿穆尔区、共青团区、乌尔奇区、共青团市,另外小部分居住在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据1989年苏联政府统计为15 256人。
在中俄两国不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赫哲族、那乃人彼此相互渐渐异化,分别被汉族或俄罗斯族日益同化,并在汉族或俄罗斯族的影响与帮助下,走上了现代化之途。
清初,赫哲族有“通古斯雄族”②的赞誉,在满族统一祖国,巩固东北边陲,抗击沙俄入侵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加之以大河捕鱼为特色的渔猎文化和举族信仰萨满教等文化现象的弱化、异化、同化等社会文化的变迁,早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中俄日三国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数量大,系统,全面,研究队伍稳定且有一定的规模。
一、中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状况我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即清代及其以前处于历史记录描述阶段,尚未对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规律进行探讨。
《竹书纪年》、《史记》、《汉书》、《三国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辽史》、《金史》等文献,记载了赫哲先民“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的居住地域、社会组织、民族生活等情况。
这些古代文献中有关赫哲先民的记载,是今天国内外研究赫哲族的基本史料。
清代的官修著述,如《清实录》、《皇清职贡图》、《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个人著述,如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与《域外集》,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杨宾的《柳边纪略》,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以及清代文书档案,均对清代的赫哲族有较多的记述。
尽管上述著述都不是关于赫哲人的专著,但其中关于赫哲人的记述弥足珍贵,是目前研究清代赫哲族的重要资料。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为第二阶段,赫哲族研究进入了学科性专题研究阶段。
1930年春夏之际,著名的民族学家凌纯声与商承祖先生深入到松花江下游地区(从依兰至抚远),实地调查了当时俗称“鱼皮鞑子”的赫哲族,此次田野调查历时三个月。
这一次赫哲族实地调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正式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开创了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实地调查的实证传统。
1934年,该调查报告由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为题出版发行。
全书共分: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赫哲族的文化,赫哲族的语言,赫哲族故事四部分③。
该书是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第一部科学的民族志书,也是世界现代人类学的经典著作,又是研究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最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自《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问世后,“赫哲”一称开始广为流行并成为我国赫哲族的正式族称。
尽管《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该书所论及的只是我国境内的赫哲人,没有涉及到同时代苏联境内的赫哲人(那乃人);其二是该书所论及的主要是20世纪初我国境内赫哲人的各方面情况,对赫哲人早期原始古朴的传统文化尚未论及,更没有涉及对赫哲族社会文化发展规律性问题的探讨。
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赫哲族的研究工作进入研究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研究成果科学化、系列化的发展阶段。
严格地讲,对我国境内的赫哲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自1957年至1958年,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工作者和民族研究人员对我国境内的赫哲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根据调查材料,编写了《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和《赫哲族简史》④。
这两部著作对《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有所补充和发展,将我国赫哲族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赫哲族研究开始逐渐步入繁荣时期。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黑龙江省音协的领导组织下,组成“抢救赫哲族民间文学联合调查组”,先后于1980年和1981年两次深入赫哲地区,采录了大量的赫哲民间文学资料。
这两次采录到的,以及后来采录到的赫哲伊玛堪、特仑固、说胡力、嫁令阔等诸多体载的作品,经过有关人员的翻译、整理,以汉文的形式陆续刊载在黑龙江省民族研究会编辑出版的《黑龙江民间文学》(2,5,12,20,21)上,大量赫哲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出版,不仅为开展赫哲族文学研究提供了素材,而且为开展赫哲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黑龙江省考古和历史工作者,通过开展黑龙江省内的考古工作,对黑龙江省赫哲等少数民族古代历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秀仁、干志耿的《论辽代五国部及其物质文化特征———辽代五国部文化类型的提出与研究》,干志耿、魏国忠的《绥滨三号女真墓群清理与五国部文化》,张泰湘、吴文衔的《赫哲族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谦、金泰顺的《依兰县永和、德丰清墓的发掘》等论文,以考古发掘的成果为依据,对赫哲先民、赫哲族源、清初赫哲族的物质文化等问题作了客观详尽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张泰湘、吴文衔其文曰:“凡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操通古斯—满语的部落都可以包括到赫哲族先人的群体中去。
”他们从考古学的材料出发,认为隋唐时期的靺鞨(主要是黑水靺鞨),辽代的兀惹,元代的兀者(吾者)的后裔,清初称七姓野人,他们是赫哲群体中的重要成员。
“满族和赫哲族本为一支”⑤。
1983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从此,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包括赫哲族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稳定的队伍。
1985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创办了《黑龙江民族丛刊》,该刊是以研究黑龙江地区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为主的民族学研究专刊。
自1985年以来,从事赫哲族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有民族工作者,有各学术部门的专家、学者,有赫哲族人士,使赫哲族研究进入了专业研究与群众性业余研究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日见丰硕,约有百余篇有关赫哲族研究的论文刊登在《黑龙江民族丛刊》、《北方文物》等刊物上。
这些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赫哲族历史、经济、文化、宗教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其中较有影响的论文有李松华《赫哲族舞蹈考察报告》,韩福堂《关于发展赫哲民族经济的探讨》,毕力扬·上清《赫哲族传统民歌概况》,隋书金《赫哲民间文学研究》,汪纷玲《再论萨满教与伊玛堪》,傅朗云《赫哲“伊玛堪”探源》,张嘉宾《依兰赫哲族三姓考》等。
尤志贤、傅万金编写的《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是由赫哲人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关于赫哲语的著述,全书共分:语音、词法、句法、词汇、会话、附录等章节,该书为赫哲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尤志贤编译的《赫哲族伊玛堪选》,共编译了4部长篇伊玛堪,不但有汉文译文,而且还有赫哲语标音,在赫哲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199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赫哲族学者舒景祥主编的《中国赫哲族》,该书的资料性较强。
2003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赫哲族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对《赫哲族简史》的补充和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俄罗斯境内赫哲人(那乃人)的社会文化习俗进行了介绍,并与我国赫哲人的同类民族事象进行了比较研究。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赫哲族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专题化的倾向,如针对传统的渔猎经济文化变迁的研究,专论赫哲族原始宗教、语言、文化、渔业生产、伊玛堪等,涉及到赫哲族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研究水平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有些著述借鉴、吸收了国外关于文化变迁和现代化的理论,视角新颖,观点明晰。
我国赫哲族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二、俄国学者对赫哲族(那乃人)的研究状况近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被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复杂的民族成份,社会经济文化事项及复杂的民族过程所吸引,纷纷前往这里进行考察,撰写了一系列民族调查报告或论文,其中俄国学者(包括沙俄和苏联、俄罗斯时期的学者)的成果最丰富。
俄国学者对那乃人的研究主要是从民族学角度,运用田野调查资料对其境内的那乃人进行研究。
他们对那乃人的研究大体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沙皇俄国学者为适应本国政府侵华和对远东地区统治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民族学田野调查,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获得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学术著作。
Л·И·什连克(Л·И·ШрЕНК),是俄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博物学家,俄国皇家科学院院土。
他是黑龙江流域各族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奠基者。
1854~1856年,他在这里考察期间,绘制了黑龙江下游的民族学地理图,并搜集到了大量珍贵的调查资料。
什连克利用这些资料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并撰写了民族学专著《阿穆尔地区的异族人》,共三卷,在圣彼得堡问世,第一卷1883年出版,主要内容是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人类学特点和边区历史;第二卷1899年出版,论述了黑龙江流域各族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结构;第三卷是在什连克逝世后的1901年出版,这一卷阐述了黑龙江流域各族的精神文化和宗教信仰。
该书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吉里亚克人、尼夫赫人、果尔特人(那乃人)、乌尔奇人等进行了详细描述,被俄国学者誉为阿穆尔地区民族学百科全书。
什连克在他的这部著作中,首次运用民族学比较方法,研究了黑龙江下游各民族的起源问题。
他的这部著作至今对于研究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包括对那乃人、乌尔奇人的族源、分布,体貌特征,经济活动,住宅特点,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Р·К·马克(Р·К·МААК)对小民族的民族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