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8c137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1.png)
②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停止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泽命不渝,信也。
改变 变更
(2011年高考山东卷)
矢志不渝
④籍之以为厢兵
登记
(2010年高考湖北卷)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
③求全责备
推断方法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缠绕 环绕
(2009年高考课标卷)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95)符合 名副其实
④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方法一:联想迁移推断法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在郡多有出息” 中 “出息” 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 “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言文中的 “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怎样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
![怎样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4aca682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2.png)
怎样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高中语文中,古文和文言文一直是学生们的难点,其中古文词语更是令人头疼的一环。
要想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下面我将分享几个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
首先,了解基本词义。
古文词语通常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对古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进行了解。
可以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或者古代汉语词典来查询词语的基本词义和用法。
熟悉了这些词义,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古文文章的含义。
其次,掌握常见的古代典籍和文化背景。
古代的文章常常有着丰富的典故和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了解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古文词语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找一些古代典籍的译本或者相关的文化书籍进行阅读,逐渐积累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古文词语的内涵。
另外,关注词语的搭配和用法。
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有着特定的搭配和用法,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古代文献,特别是经典的诗词作品,来熟悉这些词语的用法及其常见的搭配。
此外,多做古文阅读题和习题也是提高古文词语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做题,我们可以锻炼自己对古文词语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可以选择一些语文辅导书籍或者相关的习题集,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对古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最后,要保持对古文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古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对古文抱有兴趣并且乐于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词语理解。
可以尝试读一些有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以增加对古文的兴趣和理解。
总结起来,要想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我们可以从了解基本词义、掌握典籍和文化背景、关注词语的搭配和用法等方面入手,结合做题和保持兴趣,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
古文词语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你一定能够很好地掌握古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2ff34e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4.png)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即指具体、可实物化的词语,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掌握一定的
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实词的方法和技巧:
1.基础词汇积累:学习文言实词的首要任务是积累基础词汇。
可以从
常见的文言实词入手,逐渐扩大词汇量。
2.了解词义变化:文言实词的词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动,因此学习文言实词时需要了解其不同时期的词义。
3.学习常用实词:在学习文言实词时,可以重点学习常用的实词,这
些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掌握了这些实词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句法结构:学习文言实词还需了解句法结构,掌握实词的用法
和搭配,这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准确运用实词。
5.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积累实词的用法和特点。
同时,
多进行文言文的写作练习,提高对实词的灵活运用能力。
6.注重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往往与上下文有关,理解语境对于
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文言实词时,要注重理解语境,掌握文言文的语境特点。
7.利用工具和资源:可以利用专门的工具和资源来学习文言实词,比
如词典、辞书、网络资源等。
这些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理解实词的意义、
用法和特点。
总之,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注重词汇积累和语境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提高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来辅助学习,可以加快学习的效果。
语文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语文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6bab34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a.png)
语文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文体,被视为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一、理解文言文理解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和语法。
相较于现代汉语,文言文在词汇、句法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词汇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些词汇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或被废弃。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或专业文献来获取它们的含义。
2. 语法分析: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动宾结构、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都与现代汉语不同。
因此,在理解文言文时,我们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子的主谓宾等基本成分。
3. 上下文推测:由于文言文使用的是古代语言,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文化背景或历史事件,这些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上下文推测来获取更准确的理解,不要过于局限于词语的字面意义。
二、翻译文言文翻译文言文要注重准确传达原意和保持文言文的特色。
下面是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1. 清晰明了: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时,要注意避免混用古代和现代汉语,保持语句通顺和易理解。
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 传达原意:当我们翻译句子时,要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尽可能使用与原文相近的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与情感。
3. 保持文言文特色:尽量保持文言文词句的特色,不过多使用现代汉语的语言风格。
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和古朴之美。
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规则和特点,培养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水平和翻译能力,将文言文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
![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4d1f8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9.png)
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理解文言文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能力,同时也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五种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1.1 字词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单位是字。
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掌握常用的汉字,并理解字义辨析、偏旁部首等基本知识。
此外,文言文使用大量生僻字,需要借助字典和注释进行解读。
另外,文言文的词汇丰富多样,需要了解常用词和文言独有的词汇。
通过积累词汇并理解词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正文的篇章结构也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例如叙事文常采用记叙的方式,议论文常采用论证的方式。
通过分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可以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思路,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
1.2 语法的理解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加复杂。
需要理解文言文特有的语法规则,如句式、语序、虚词的使用等。
同时,文言文中充满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需要通过分析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历史背景的了解文言文产生于中国古代,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了解文言文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
例如,文言文中常使用典故、史料引用等,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把握作者的用意。
此外,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古代君王、文人、儒士等角色,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文言文中的形象塑造。
3. 文言文的注释和翻译阅读注释和翻译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释可以解释生僻字、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思。
翻译则是将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汉语,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在阅读注释和翻译时,读者需要注意注释的准确性和翻译的恰当性。
同时,读者也可以对注释和翻译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4. 上下文的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常常较长,句法结构复杂。
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dfd683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3.png)
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赶紧看下吧!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技巧之词语辨析准确使用古词
![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技巧之词语辨析准确使用古词](https://img.taocdn.com/s3/m/5e5d18d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4.png)
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技巧之词语辨析准确使用古词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表达方式,对于学习古代文化和提高中文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词汇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我们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时,常常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读古代文言文的技巧,重点是词语辨析和准确使用古词。
一、理解古代词义的变化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古代词义的变化。
相较于现代汉语,古代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字义的解释。
例如,古代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明”,在不同场景和文句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如“明月”可指月亮的明亮,“明智”表示聪明伶俐,“明察”表示观察仔细等。
因此,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综合理解和把握其具体含义。
二、辨析相近词义古代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的意思相近,但稍有差别。
为了准确理解和使用这些词语,我们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
下面以三组常见的相近词语为例:1. 君子、士人、贤人这三个词语都表示儒家所推崇的人的理想形象,但各有侧重。
君子指的是有道德品质、知书达理、国事家事之人;士人指的是文化修养较高、有学问的人;贤人则偏向于有才德、有功绩、受人爱戴的人物。
因此,在具体运用时,我们需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2. 虚心、谦虚、谨慎这三个词语都表达着在行为和态度上要保持谦虚、小心的意思。
虚心强调心态上的开放和求知欲;谦虚则强调追求谦逊和谦虚之道;谨慎则强调小心谨慎的态度。
因此,在不同场合和语境下,我们需根据具体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词语。
3. 勇敢、刚毅、刚强这三个词语都表示坚定果断、敢于冒险的意思。
勇敢强调不畏艰险和敢于面对困难;刚毅则指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刚强则指意志力坚定、顽强不屈。
因此,在不同情境下,我们需选择合适的词语来准确表达我们所需的含义。
三、准确使用古词古代文言文中,融合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不仅富有古韵,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18072eaa8114431b80dd878.png)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正确达意,必定依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能够够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看作增补,特别句式的翻译也要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畅达。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正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理解畅达,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饶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添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节余、负担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别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地址,更好地吻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出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矛盾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增添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序次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驾轻就熟一、录“录”,就是把文言词句子中不用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又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用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用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说。
文言文加点字解释技巧 组词法
![文言文加点字解释技巧 组词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7c3e8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18.png)
文言文加点字解释技巧组词法一、什么是文言文加点字解释的组词法。
在文言文学习中,组词法是一种解释加点字含义的有效技巧。
它是根据文言文中的加点字,尝试用这个字组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该字在文言文中的准确含义。
例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可以组成“信通“伸”,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伸张”的意思。
二、组词法的运用步骤。
1. 初步组词。
- 当看到文言文加点字时,先快速在脑海中搜索能够用这个字组成的现代汉语词语。
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字为例,我们可以组成“断绝”“绝境”“绝路”等词语。
2. 结合语境筛选。
- 这一步非常关键。
我们需要根据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来确定哪一个组成的词语最符合文意。
在“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句话里,“绝境”这个词与句子中的“来此”相呼应,表示与世隔绝的地方,而不是简单的“断绝”的意思。
3. 特殊情况处理。
- 有些字的古今意义有较大差异,组词时可能需要考虑古汉语中的特殊用法。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若按照现代汉语组词可能会先想到“军队”,但结合语境,这里“军”是名词作动词,应解释为“驻军、驻扎”。
这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古汉语中“军”有“屯军”这样的用法,也是通过类似组词的思路来理解其特殊含义。
三、组词法的优势。
1. 联系现代与古代汉语。
- 组词法能够很好地建立起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联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现代汉语是熟悉的,通过组词能够将熟悉的现代词语与陌生的文言字词联系起来,降低理解难度。
2. 提高效率。
- 在文言文阅读中,快速运用组词法可以初步判断加点字的含义,不需要死记硬背大量的文言字词释义。
而且在考试中,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作答,节省时间。
四、组词法的局限性及应对方法。
1. 局限性。
- 有些文言字词的含义比较特殊,单纯通过现代汉语组词可能无法准确解释。
例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组词,会得到完全错误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牺牲”表示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而在古文中是指祭祀或祭拜用品,如猪、牛、羊等。
古文阅读理解技巧总结大全
![古文阅读理解技巧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13a7d2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c.png)
古文阅读理解技巧总结大全在学习古文阅读时,很多学生会遇到困惑和难题。
古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一定的技巧来理解和解读。
本文就古文阅读的技巧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古文的内涵和意义。
一、正确理解古文词意1. 词义辨析:古文中有些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存在差异,需要通过上下文和常识来推断词义。
比如,“时”在古文中常表示“当时”、“某个时刻”等意思。
2. 借代和象征意义:古人常用借代和象征来表达含义,需要通过背景知识来理解。
比如,“黄粱一梦”指的是美好但短暂的梦境。
二、把握上下文和语境1. 首尾呼应:古文常常通过首尾呼应来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
读者可以通过对词句的细致研究,找出句子之间的相关联,进而理解作者的主旨。
2. 文章架构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和结尾,可以推断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角度,帮助阅读者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三、注重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1. 并列和对偶:古文中经常使用并列结构和对偶句型来增加修辞效果。
读者需要注意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其中的对称与呼应。
2. 比喻和象征:古文中常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抽象意义。
读者需要灵活运用想象力,通过对比和联想,理解隐藏在比喻和象征中的含义。
四、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1. 学习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典故和隐喻。
2. 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阅读古文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句式、词汇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含义。
五、积累阅读经验和多读名篇1. 多积累词汇和句式:通过不断积累古文词汇和句式,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速度。
2. 多读名篇:通过阅读名篇和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文体的古文特点,提升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1. 理解题目: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干要求,明确解题思路。
2. 选材准备:根据题目要求,选取适合题目的古文材料进行练习和训练。
3. 提炼关键信息:在阅读古文时,提炼出关键信息,帮助理解古文的主旨和观点。
文言文解词方法
![文言文解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4aaff2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6.png)
文言文解词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表达方式独具特色,但对于新手来说,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常常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阅读文言文时,解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下面将介绍一些解词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1. 辨析义项
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有多种义项,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辨析出其实际含义。
例如,“君子”一词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指“贵族”,也可以指“有道德操守的人”。
如果出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确定“君子”这里指的是“有道德操守的人”。
2. 解析词组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组,这些词组的意义常常不能直接从其中一个字的意思推出,需要结合整体理解。
例如,“逍遥游”一词就是指“自由自在地游玩”,其中“逍遥”是“自由自在”的意思,而“游”则是“游玩”的意思。
3. 利用反义词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反义词来增强语气,例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的“明者”和“知者”就是反义词,通过对比可知,“明者”是指有洞察力的人,“知者”是指有决策能力的人。
4. 分析词根
许多文言文词语都有固定的词根,例如“仁人志士”中的“仁”和“士”就是常见的词根。
通过分析词根可以推断出词语的基本含义,帮助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总之,文言文的解词需要多方面的技巧和理解,需要多读多练,才能够真正掌握。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更好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技巧之词语解释准确理解古词义
![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技巧之词语解释准确理解古词义](https://img.taocdn.com/s3/m/9676b15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5.png)
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技巧之词语解释准确理解古词义古代文言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常常给很多读者带来困扰。
其中一个主要的难点就是古代文言文中大量使用的古词。
这些古词在意义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正确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含义,词语解释准确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解读古词的技巧,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古代文言文中的词义。
一、注重古词的字面含义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首先要关注词语的字面含义。
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是由多个字组成的,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
因此,了解每个字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古词的整体含义。
例如,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句话是“试洗秋水伊人泪”。
其中,“秋水”指的是清澈的水,而“伊人”则代表女子,因此我们可以理解“秋水伊人”为“清澈的美丽女子”。
二、考虑古词的文化背景古代文言文的词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因此,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词的含义。
例如,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一句话是“鸡鸣而起,孳孳者众矣。
”这里的“孳孳”一词的字面含义是繁殖兴旺的样子,但结合当时的农耕社会,我们可以理解“孳孳”指的是繁衍众多的家族。
三、借助古代词典和古籍文献对于一些生僻或特殊的古词,借助古代词典和古籍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其含义。
古代词典和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古代用词及其解释,对于解读古词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诗经》中有一首《采薇》中的一句“还顾言语,劳我河阳”。
这里的“河阳”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但通过查阅古代词典,我们可以了解到“河阳”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结合上下文理解古词的含义上下文是理解古代文言文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仔细阅读句子前后的句子和段落,我们可以推测古词的具体含义。
有时候,一个古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表达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上下文来准确理解古词的意义。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文言文解析的实用技巧
![文言文解析的实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0f057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c.png)
文言文解析的实用技巧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方式,对于学习历史、文学以及古代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使得很多人对于文言文的解析感到困惑。
本文将介绍几种实用的文言文解析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含义。
1. 注重词语的辨析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有着多重含义,需要进行仔细辨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一个词的含义。
其次,可以借助辞典或词典来查找词的多义解释。
最后,需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和搭配,以便正确把握词汇的实际意义。
2.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往往较为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并理解其句子成分的含义和关系。
一般而言,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可以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等几个部分。
在解析句子时,首先要确定主谓关系,然后再分析宾语、状语的作用和修饰,以完整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3. 把握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丰富表达,例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解读文言文非常重要。
在解析时,可以通过上下文和常识来推断修辞手法的具体含义,同时也要注意修辞手法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注意文化背景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方式,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解析文言文时,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观点。
了解古代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学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5. 多读多练最后,为了提升对文言文的解析能力,持续的读与练非常重要。
通过大量的阅读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培养对于古汉语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敏感度。
同时,进行大量的文言文习题练习,以加深对于文言文解析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起来,解析文言文需要学习和运用一系列的实用技巧。
注重词语的辨析,理解句子结构,把握修辞手法,注意文化背景以及进行持续的读与练,都是提高文言文解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实用技巧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文言文,进一步探索古代华夏的文化底蕴。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技巧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efcfa1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e.png)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技巧古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下面将介绍一些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门类的文学作品。
一、熟悉基本语法和词汇要想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首先要熟悉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例如词汇用法、语序等方面有所不同。
了解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二、注重词义和词性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注重词义和词性的理解十分重要。
由于古代汉语的演变和语境的不同,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可能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
因此,读者需要多花些时间去琢磨字词的意思,尤其是一些生僻或者特殊用法的词汇。
三、注意修辞手法和常用结构古代文言文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夸张、比喻、对仗等手法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读者应该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同时,掌握一些常用的句子结构和段落组织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结构和内容。
四、注重上下文的推敲和推断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有时会出现一些生字或者不熟悉的词语,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推敲和推断来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
对上下文的仔细分析和推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和脉络。
五、多读经典作品和注释书籍最后,多读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并参考相关的注释书籍,对于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十分有益。
经典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同时也可以提升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总之,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需要一定的功力和技巧。
通过熟悉基本语法和词汇,注重词义和词性,注意修辞手法和常用结构,注重上下文的推敲和推断,以及多读经典作品和注释书籍,读者可以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希望这些技巧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瑰丽的文学形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fe40f45c77da26924c5b01b.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方法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节奏的方法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8f31409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9.png)
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主要体现在其意义和搭配上。
文言文中的词语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如形容词、动词、名词等,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表达不同的含义。
以下将从几个角度详细探讨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
1. 形容词:形容形单独使用时,可以修饰名词或者补充说明主语、宾语等成分,起到描绘画面、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描述事物状态等作用。
例如《红楼梦》中常见的“贤”、“鄙”、“臭”等,通过修饰名词强调事物的好坏和品质。
2. 动词:动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实义动词和虚拟动词两种类型。
实义动词使用较为广泛,可表示行为、状态、变化等含义;而虚拟动词则更多地表示一种假设或者愿望。
3.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除了常规作为实物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外,还具有扩展含义和隐喻意义。
例如,“笔墨”不仅指代文具,还可指写作的技巧或者文字表达;“心意”除了表示内心的想法外,还涵盖个人情感、态度和意向等方面。
4. 量词:文言文中的量词用得较多,常用来修饰数量较大的事物和概念。
例如,“百姓”、“千里”、“万钱”等,都是通过数量词来表示具体数目,加强描述的力度。
5. 介词与连词:介词与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句子成分、衔接语境和调整语气等功能。
例如,“而”、“则”、“乃”等连词常用于并列以及转折关系之间的句子连接;“以”、“为”等介词则多用于连接动宾结构。
二、例句解析1. 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容词用法:例句1:“崔颯然肃出行。
”(《离骚》)解析:这个例句中,“颯然肃出行”的“颯然肃”为形容次序助长份额,描绘崔颯之人举止清新俊秀。
例句2:“杀人如麻。
”(《刘备传·先主伝·晋》)解析:这里,“麻”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非常多。
该句中表示刘备屠杀的人很多。
2. 文言文中常见的动词用法:例句1:“想壮年俱已仕于国者,吾尤畏其为后效。
”(《出使安南书》)解析:这个例句中,“渴险”即指作以害怕,并表示“因此”。
作者通过使用这个动词来表达自己对日后可能效仿前人的担忧。
阅读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猜测技巧
![阅读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猜测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8dfaaf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b.png)
阅读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猜测技巧在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词语猜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巧。
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其中包含了许多生僻的字词,使得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然而,通过一些技巧的应用,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出这些未知词语的意思。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词语猜测技巧,帮助读者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 上下文推测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词语猜测技巧。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来推测词语的意义。
通过查找前后文中出现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我们可以找到关键线索来推测未知词语的意思。
有时候,原文中会出现近义词或反义词,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出未知词的意思。
2. 词根词缀法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都有固定的词根或者词缀,通过分析这些词根和词缀,我们可以推测出未知词的意义。
比如,“甘心情愿”中的“甘”字,与“甘冒”、“甘当”等词语中的“甘”字意义相近,可以推测出“甘心”是愿意的意思;再比如,“庞然大物”中的“庞”字,与“庞眼”、“庞杂”等词语中的“庞”字意义相近,可以推测出“庞然”是形容事物巨大的意思。
3. 上下文对应法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中其他已知的词语与未知词进行对应,从而推测出未知词的意义。
比如,“车马喧呼”的上下文中,如果已知“马”是一种动物,那么“车马”的组合可以推测出是牛车、马车的意思;再比如,“墙高地下”中,如果已知“地下”的意思是底下、下面,那么“墙高地下”就可以推测出是指墙很高、底下很深的意思。
4. 类比法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已知的词语来推测出未知词的意义。
比如,“寒露已过,霜降将至”中的“寒露”和“霜降”这两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春寒、夏热、秋凉、冬寒这样的词语,推测出“寒露”是指秋天已经开始寒冷起来,即气温下降,而“霜降”则表示气温更低,已经接近入冬。
5. 情景联想法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推测出未知词的意义。
比如,“红日”、“白日”这样的词语,通过想象和联想,我们可以推测出“红日”是指太阳升起的时候,而“白日”则是指太阳高悬的时候。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14fd087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d.png)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哎,说起来就来气!昨天跟朋友聊起高中时候的文言文,她突然问我“你当年是怎么理解‘旦辞白帝彩云间’ 这句诗里的‘旦’ 呀?”,我当时就愣住了!你说这“旦” 个词,它就一个字,还那么简单,有什么好理解的?不就是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嘛!但是这朋友非要较真,说她现在读“旦” 就觉得怪怪的,像是卡住了一样,怎么都读不出那种“清晨”的感觉。
你说这可把我给难住了!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可是没这么纠结的……不过,仔细想想,这朋友说的倒也有道理。
“旦” 这个词确实有点意思,它不像现在我们常用的“早晨” 那么直白,它带了一种更古朴的意境,就像那一缕金色的阳光,慢慢地从远处的山峰间升起,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和无限的希望。
我当时就想起自己以前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就对那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的感受特别深刻,“初” 和“复” 这两个字,在当时并没有给我一种很刻板的感觉,反而像是两个旅人,带着我一步步走进了那片桃源仙境,感受着周围景色的变化,从狭窄闭塞到豁然开朗,体验着从压抑到舒畅的转变。
你看,文言文里的词语,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陌生,但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深层含义。
它们就像一个个古老的符号,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着我们去感受古代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我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才发现其实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最重要的是要回到它的语境中去理解,不能只看字面意思。
就好像我们学英语单词,也要看它的句子和段落,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
举个例子吧,比如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里的 "一日",你不能理解成仅仅是24 小时。
因为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思念和焦虑的心情,那种对一个人的渴望和期待,远超出了物理时间上的意义。
其实,文言文就像一扇通向古代世界的窗户,只要你愿意,就能透过它,看到那个时代的风景、人物、故事,也能体会到古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一)《考试大纲》中地这条要求,值得注意地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地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地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地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地能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所谓“常见实词”,从词地出现频率上讲,“常见实词”指地是文言文中地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地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地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地含义.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除了结合具体地语言环境加以辨析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方面地知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今异义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地词为古今异义,其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中地“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词义缩小.例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地“穷”,用地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词义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偷”在古代是苟且、马虎或刻薄、不厚道地意思,后来则转移为偷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词义弱化.例如,“很”,古义同“凶狠”地“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地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词义强化.例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及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地意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感情色彩变化.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地“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地贬义词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地现象最为常见.一般说来,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地,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地义项中引申出来地,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地联系.以“兵”为例,兵地基本意义是武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地兵士,由兵士地集合引申到军队,由军队引申到战争,由战争引申到作战策略,引申到军备,等等.在分析词义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二).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地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地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地“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地地方,“圃”是种菜地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需注意地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地偏义复词和同义复用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中说“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了词义,什么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予以正确解释..通假宇和异读字通假字是古人书写时用同音代替地办法写成地别字,异读字是古汉语中保留了两个以上读音地字.这两种字在古代诗文中经常见到,并且影响着对词义地理解.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地“蚤”是个通假字,通“早”,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它地意思.“说”在古代汉语中是个异读字,有三个读音:①“是说也,人常疑之”地“说”读ō,意思是“说法”;②“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中地“说’’读ì,意思是“劝说”;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地“说”读è,意思是“愉快”“高兴”.可以看出,异读字读音不同,意义亦不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地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地翻译、文意地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地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地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十年高考题考查地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地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地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地方法,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联想推断法.常用地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年全国高考题“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中“廷、面”地意思,只要联想到课文中地“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很容易了.而句中“从”字地意义,也极容易由成语“言听计从”联想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结构对照推断法.文言文中地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地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地含义推断出“以”地含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语法位置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地语法位置,推知它地词性,进而推知它地意义.例如“下临深潭,一微风鼓浪”和“噌吰如钟鼓不绝”两句中都有“鼓”字,借助语法分析,可知前一个处在谓语地位置,且带宾语,是动词,译作“推动、吹动”;后一个则为“如”地宾语,是名词,再参照“不绝”就可确定译作“鼓声”或“击鼓发出地声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语境照应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如“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一句中地“贿”作“行贿”讲,还是作“受贿”讲?只要照应上文地“多欲”自然可以推断出应作“受贿”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推断实词词义地方法还有多种,如字形推断、读音推断等,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差别很大),还要注意“微殊”(差别很小),更不能“以今律古”(用词语地现代意义来理解和解释词语地古代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用法《考试大纲》中地这条要求,值得注意地地方也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地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地限定.经过一再简化,现在地《考试大纲》只保留了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地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地用法而言地,指地就是常见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地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凭空地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几种用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用法呢?.要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地,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年《考试大纲》列出地个虚词中,“之、以、则、与、若、为、因、所”就是虚实兼类词.如“皆以美于徐公”地“以”,译为“认为”,是动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中地“以”,译为“将”“把”,是介词.在阅读文言文和做题时,首先应分清哪些是实词,哪些是虚词,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它们地意义.需要注意地是,代词在古汉语中属于虚词,这一点与现代汉语不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要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地用法又可以用不同地虚词来表示.明确虚词地用法,要根据它在文中地作用来确定.例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地“故”用作连词,表因果关系;“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中地“故”用作副词,有“故意”之意,这是同一虚词地不同用法.“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地“以”和“而”都是连词,在句中地作用完全相同,这是用不同地虚词表示相同地用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要看准关系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要注意古今变化古代汉语中地虚词,有地沿用下来,古今用法相同,如“使吾勇于就死也”地“于”与现代汉语“善于”“敢于”地“于”用法一样.有地虚词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原因或表凭借,现在则用来表因果复句中地“结果”.有地虚词改用了别地词,如介词“以”,现在用“用、拿、把、凭”等字代替.还有地虚词作用完全消失,如起提顿作用地“者”和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地“之”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用法,就要注意这种古今变化地情况,要善于把虚词和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地变化情况,以确定它与现代汉语地对译关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要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地特殊现象,首先是单音双音地变化.文言文中有些双音节地虚词,实际上是由意义独立地两个单音词构成地,但发展到现代汉语,就变为一个双音虚词.如“余是以知之”地“是以”实际上是“以是”,“以”是介词,表凭借,“是”是代词,表依据,现代汉语译作“因此”.其他像“所以、何以、何其、虽然”等都属这种情况.其次是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地意义和作用,如“焉”兼有“于是(从这里、在这里)”和“于之(向他)”两个词地意义和作用.此外,为加强语气,有时多个虚词连用,如“……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中地“者也”,是两个虚词连用,其重点在“也”上.这些特殊现象,一定要结合原文语句仔细辨析,决不能用现代汉语地用法机械套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